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一、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涂可国[1](2021)在《老庄道家自我人生哲学的四大思想范式》文中指出老子和庄子不仅从外在的更为广泛的宇宙、自然本体论视角关照人生问题,还立足于主体内在自我角度、更多地从自我与他人对待的关系视域诠释人生大问题,由此建构了旨在批判社会异化现象、独特而丰硕的自我人生哲学思想。这一人生智慧创造了四大思想范式:一是为而不恃、无己虚己的无我忘我观;二是守柔谦下与反对自伐的自我克制观;三是自化自正、不为物驭、独立遗世和与世俗处的自为自由观;四是贵己贵身与保身全生的重生爱生观。

刘可[2](2020)在《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当中诸如“996”争议等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问题逐渐白热化,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对外未能树立守则、诚信的形象,对内无法提升凝聚力。企业急切需要管理的创新,寻求一种能有效激发成员积极性和能动性的管理方式。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践行“三严三实”贯彻到全部工作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而“严以修身”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因此,面对快速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回归起点,从最根本的自我管理这一路径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也许能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管理研究滞后于中国管理实践。自我管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活动,本篇所研究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管理活动,与西方文献中的理解并非等同。而中国古代自我管理思想作为其他管理思想的基础,被摆在首要位置,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自我管理思想才能深刻且全面地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系。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与理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贤们智慧的精华,值得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和挖掘中国管理智慧。而如今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国家治理与伦理等内容的研究,自我管理思想领域还是较为薄弱。同时,已有的关于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研究十分有限,内容不仅零散,且不能集中、全面地体现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管理特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已有的关于先秦时期各学派各学者提出的自我管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从自我管理的要素、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的方法三个方面,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法构建了三个特质群,提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是以人的理性与意志(实践理性)为管理主体,以自我的内心、自我的身体、自我的生活(为人处世和人生规划)为管理客体,伴随着自我独处和待人接物等环境的作用,通过正心诚意、无为而治、务实行道等多种手段实现追求理想人格、内在精神愉悦、保持生命价值以及建功立业等各类目标。本文继续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学派自我管理思想在个人与群体、义利认识方面上的差异,进一步归纳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三个特征,即追求理想境界、注重人生修养和辩证的人生观。并且对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进行拓展,联系现代企业管理实际,对当今的企业提出了管理者发挥榜样作用、构建良性的企业文化、推进心本管理的践行三点建议。因此,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围绕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框架、研究范畴与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对现有的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文献进行综述,为文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环境。第四章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学派代表,以法家和纵横家为其他学派,分析了自我管理思想的目标。第五章归纳了这些学派自我管理的方法。第六章分析归纳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三点特征。第七章提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刘素娟[3](2020)在《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鸦片战争以降,外国列强侵入中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面对侵略,勇敢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对中西冲突的思考和探索,从物质层、制度层转向了文化层,自此之后,中西文化问题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冯友兰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他曾以“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热血青年,冯友兰的哲学研究始终围绕中西文化进行。他的文化探索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起伏。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关于“中西文化异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有着广泛的讨论。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探索,主要围绕“中国文化为什么会落后、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冯友兰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向内寻求的历史选择,它走的是“自然”路线,关注的是人的内心需要,注重的是人伦日常。与之相反,西方产生科学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向外追求,走的是“人为”路线,注重向大自然寻求力量,追求确实性。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他发现中西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同时存在着几种人生哲学派别,冯友兰以老子所谓“损益”问题为主线,将中西人生哲学按照“损道”、“益道”、“中道”三个大类分为了十个派别,提出中西哲学都有“损道”,主张人类的幸福在于约束人的欲望;也都有“益道”,主张向外探寻幸福;还都有“中道”,主张有限度地向外探索。回国后,冯友兰接续人生哲学之同的发现,参与了“科玄论战”,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20世纪3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广泛传播的影响,冯友兰逐步接受了唯物史观,认识到社会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欧洲游学的观察和思考促使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从“中西之异”转向了“古今之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时代差别,中国是古代文化,西方是近代文化。冯友兰文化观从“中西之同”到“古今之异”的辩证发展,让他认识到中西互释的可能。20世纪40年代,面对抗日战争和建国问题,冯友兰认为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中,冯友兰接续“古今之异”,根据共相殊相理论,提出了文化的类型说,认为西方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工业社会,其文化是工业类文化,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社会,其文化是农业类文化。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是“全盘西化”,也非“中国本位”,而是要学习其工业类文化,保持中国的基本道德不变,保留中国民族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冯友兰主动接受改造,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讨论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因素。面对1950年代文化改造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冯友兰勇敢地提出了“抽象继承法”,旨在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命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冯友兰在这个时期重新获得了学术生命,他认为,中西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新阶段在于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围绕“中国古典哲学有哪些成份可为新的文化体系所吸收”,冯友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国文化的新发展输送营养。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思考长达近一个世纪,折射出了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展现了冯友兰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怀。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始终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评价及对中国文化未来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过程,表现了冯友兰在中西文化冲突面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着力和用心。冯友兰的中西文化探索,不仅涉及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还关照到了马克思主义,冯友兰对中、西、马三者关系的探索,也为后人铺好了基石。

贾紫薇[4](2020)在《方东美人格超升论研究》文中认为方东美在述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时,提出儒、释、道三家相互贯通之处便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其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哲学中的人格问题,据此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人格超升论”。方东美的人格超升论作为中国哲学的特征之一,首先是建立在方氏对于中国哲学的把握和吸收的基础上的。在方东美看来,宇宙是一以贯之、充量和谐的整体,所有生命都在大化流行中化育创造,生生不已。宇宙和人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人性懿美,人有天赋才能,只需修养个人品格,方能将个人提升至更高价值世界,由“实然”到“应然”,实现生命之层层超越,也就是人格的超升。同时,方东美提出了“先知、诗人、智者”的复合型人格理想,这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一一相应。方东美指出儒、释、道三家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化人格,有着人格超升、实现人格理想的追求,也有着各自的人格超升工夫,因而可以通过个体努力将自身由现实境界提升至理想境界。人格超升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格境界论,在人格不断超升的同时,人的生命境界也随之不断超拔。在对中国传统人格超升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前提下,方东美也进行了自身独特的发挥,构建了自己的人格超升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之中。在方东美所构建的理想蓝图中,不同的境界反映出不同的人格层次,每一境界都有与之相应的理想人格,这些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格理想息息相关。方东美将人格与境界相结合,以境界说人格,他的“两层六境界”说,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境界学说。在这里,方东美所述六种人生境界不仅是表述其六种人格的载体,同时,这六境界之间的联系和实现途径,正是其人格超升论的工夫论。可见,方东美的人格超升论思想并不只存在于他对于中国哲学共性的研究之中,而是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方东美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框架,从宇宙真相和人生现实出发,以理想人格为目标,按照“双回向”的理路,设立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构建了自己的人格超升理论。基于方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高度领会,由此形成的人格超升论完整且具体。方东美先生对于人格超升论的研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旨在为现代人开辟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光明之路。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方东美人格超升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探求其在复兴传统中国哲学和复原人生价值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局限,方东美的人格超升理论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这一点本文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阐述。

刘小波[5](2019)在《冯契人生哲学研究》文中提出冯契,我国现当代着名的哲学家之一。冯契会通古今,比较中西,融合了中、西、马三种哲学传统,创建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人生哲学则是冯契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冯契的人生经历、主要着述、思想渊源、人生观、价值观、自由观、广义认识论和转识成智等方面,对其人生哲学进了分析、研究。冯契的人生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传统哲学的思想成果,对自己人生经历和人生最高理想的总结。真、善、美一直是中外思想家们追求的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冯契对这组价值范畴也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人类最终要获得自由,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冯契的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建立在其“智慧说”哲学体系之上,是从智慧出发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继承和创新。冯契接续了近代中国培育“新人”的人格理想,主张主体通过转识成智,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自由德性。冯契理想人格的实现注重人的实践性、主体性和个体性,主张自愿原则,要求是自觉与自愿的结合。冯契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学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肯定了人性能够实现完满的发展,充分的关注到了人的社会性特征,并认为人性本源上是善的。在自由人格的实现方法上,冯契主张化理论为德性,人在自由劳动中获得自由意识,从而成就了自由德性,同时还要注重实践与教育相结合,个人努力与集体帮助相结合。

马彦超[6](2019)在《冯友兰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个体文化境界、群体文化差异、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现代化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的文化观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总结其特点及理论得失,并得出结论:冯友兰的文化观是一种进化主义文化观。冯友兰的文化观产生于西方列强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入侵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和碰撞的时代。这种现实促使冯友兰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思考。从理论来源上说,冯友兰的文化观是西方的哲学方法同中国传统的哲学资源融合贯通的产物。其中,西方文化哲学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杜威的经验论、蒙塔古的新实在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佛家的神秘主义思维方式以及程朱理学的理事关系对他有直接的影响。冯友兰关于个体文化境界的讨论涉及文化本质、文化生产动力、文化形态与功能等文化哲学问题。他的讨论表明:文化即人化,是人理性地自我创造,是人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总体性的生活方式;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内在需要促使人去行动以不断完善自我;个体文化程度的差异体现为境界的不同;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个体自我提升境界而促进社会整体的改造。冯友兰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经历了文化地域说、文化古今说和文化类型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冯友兰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向文化进化主义立场转移的过程。冯友兰的文化差异地域说表明文化产生的直接来源是人的经济生活,而经济生活的不同来源人的不同欲望以及自然环境。他所提出的文化古今说和文化类型说表明,中西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不同发展阶段;中国文化需要采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摈弃农业文化建构现代化的工业文化。冯友兰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讨论表明他对文化发展机制的看法,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评价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视野。他的讨论表明:文化以自身为发展基础,人的进步是保留原有之性的基础上获得新性;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与当下融为一体。因此,不能人为割断传统文化。同时,他关于的势讨论还涉及文化评价的问题,即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势;好的文化应顺势而为,落后或者超越势本身的文化是不合时宜的。冯友兰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讨论涉及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冯友兰通过提出文化共相说、接着讲以及抽象继承法实质上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体系性的;可继承的传统文化不是因为其是传统的,而是因为它们能在新的文化体系内具有新价值、发挥新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同时,他通过讨论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理性精神的现代化。冯友兰的文化观呈现出自我超越的文化观念、追求文化一致性以及重视生活方式的特点。这种进化主义文化观能为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以及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参与文化全球化等现实问题上提供借鉴。

许金哲[7](2018)在《方东美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东美是一位涉猎领域广泛且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其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哲学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传统原始儒家、道家乃至佛家哲学多有探索,同时并未忽略现代新儒家学者所强调的“现代转型”。这使得方氏的思想呈现出兼容并包、不拘泥于道统、诠解方法独特的特点。与其他学者相比,方东美更注重将艺术方法运用于哲学智慧,哲学艺术化亦是其不拘一格之处。“生命”是方东美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在生命哲学领域都有所探究,却均不似方东美这般汇通了传统与现代、融贯了中国和西方、综合超越了宇宙和人生关系,真正使“生命”成为了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为了确立生命哲学体系的核心,方东美将尼采生命理论、柏格森生命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以及歌德哲学等其他西方生命哲学甄别损益,并将中国原典着作《尚书》《周易》以及华严宗哲学中的生命价值取向进行了汇通,最终体证了“普遍生命”这一形而上的本体。其中《周易》哲学所蕴涵的“生生之德”:一方面丰富了其生命本体论;另一方面将其中的价值论与中国哲学中所包含的价值学说相结合,扩充了这一生命哲学系统。随后,在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途径以及“普遍生命”的基调之后,方东美开始了对生命本体论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通过对“情理集团”的讨论确立了“普遍生命”的本体地位;其次,从五种要义到生生之德,探寻了普遍生命的内在本性和构成系统及其显现的功用历程;复次,这一生命本体的内在超越性在中国传统哲学各学派中均有不同的显发。中国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是密不可分的,与西方人习惯以逻辑方式将本体论和宇宙观打成两橛不同,中国是以“天人合一,体用不二”为思维传统的。方东美眼中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则是——从宇宙发生论的立场追寻世界本原,又从本体论角度把最初的本原立为最高理体。据此,他通过与西方科学平面宇宙观、希腊物格化宇宙观、西方“精神主义哲学”宇宙观相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哲学“万有含生”的宇宙论,即中国宇宙乃是空间和时间的原始统会、根本上则是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其特点有三:第一,宇宙是普遍生命大化流行之境;第二,宇宙是冲虚中和的系统,有着无穷的功用;第三,宇宙是充满道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领域。作为本体存在,“普遍生命”从宇宙流贯至个人,因此在对人性的分析上,方东美确立了人文主义途径,即透过生命创造而通达哲学。进而他把中国哲学中的“人”与西方贬抑或抬高人性的观点、希腊超绝的天人关系以及西方天人对立的二分法相比对,同时阐释了哲学、宗教、人性中人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西方“人之疏离”问题。据此,方东美得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人性论概念,确立了贯穿多种心理作用的“纵贯法”——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学为主脑来阐释,并从天地万物之仁心中推出了人心之纯善性。既然天地之心是生生之原,那么中国人应把小生命投入大化流行之中,与宇宙生命浩然同流,故方氏又探讨了不同学派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在这一天人关系的基础上可知,方氏人性论的精髓在于“人格超升论”,他认为人生要配合理想世界,从人类现实的知能中培养出理想人格,故儒家、道家和佛家有着追求个人崇高品格的“通性”。人生境界之所以能够提升是因为存在着层级,因此,方东美区分了“生命”的两个“界域”:“形下的自然界域”和“形上的超自然界域”,并提出了“六境界说”。同时,方氏的人格提升并非直线向上提升,而是兼具“上回向的超升精神”与“下回向的实现途径”,这种上下回向的精神于儒家、道家和佛家中均有不同体现。尽管儒释道三家在人格超升论中“价值取向”上取舍万殊,但所共同追求的却是一种圣贤、先知和诗人的三重复合人格。最后,既然人性论是从人文主义出发,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方氏的人格超升论也可以涵摄至时代意义层面,对解决“价值缺失”和“中国哲学在现代的衰落”等问题均有指导作用。最后,方氏认为任何学说都是生命精神所代表的符号,因此无论是作为“生命精神符号”的文化哲学或是“生命精神最高价值”的宗教哲学抑或显现着“生命欲望”的美学乃至“完成生命目的”的政治哲学都与生命哲学紧密相关。

刘珊珊[8](2017)在《老、庄人生哲学及其异同》文中指出道家哲学起源于老子,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作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基本勾勒出道家思想的主体轮廓,后世的道家学者则都是以老庄思想为基准,结合不同时代人们的生存现实而再做阐发。道家哲学的主体思想在于对人生问题的追索与探究,老庄二人因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面对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生困境也各有差别,故而二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讨论既同属一脉又各有侧重和不同。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道生万物”的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生活追求,同时又塑造了具备政治身份的圣人形象作为理性人格的追求,而在生死问题的讨论上,他则认为,人的肉体会衰老和死去,但得道者的精神会回到生命的起点,即“道”那里去,从而与天地同寿。应该说,老子的人生哲学体系在讨论“救人”的同时亦未放弃“救世”的情怀,他仍旧寄希望于作为统治阶层的“圣人”来改变社会混乱的现实。与老子不同,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现实更加黑暗和危险,因此,比之救世,庄子更着意于救人,主张人们跳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他继承了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追求逍遥游世、心意自然的人生样态,并有层次得提出了“圣人”、“神人”和“至人”三种理想人格,这些人格形象皆无政治身份的要求,而是由低到高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相较于入世为官,庄子更主张“无用”于世而保全自身,颐养天年。至于生死,庄子也只是将之看作为大道的运演,寻常如日夜交替,无足悲喜。换言之,老子的人生哲学倾向于将个人命运与世事沉浮紧密相连,相较之下,庄子眼见救世无望,所以并不热心政治,故而他的人生哲学比老子更加彻底也更加超越,但也因此被贴上了“消极”的标签。事实上,这种做法本身忽视了哲学的时代性:无论是老子心中尚存的救世情怀,还是庄子对入世为官的鄙弃,其中都浸润了他们面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无奈,而他们对于理想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却仍然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爱和敬畏。因此,以“消极”定性道家人生哲学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妥的。故本文希望通过结合二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老庄二人在人生哲学方面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一方面,从二人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爱与敬畏等角度,向世人展现老庄人生哲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下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受西方成功学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极深,将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作为生活的全部追求,却因此忽略了对生命的保养,更无从谈论享受人生的过程,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早衰甚至英年早逝的危险之中。对此,老庄思想早有详论。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庄人生观的梳理,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爱与敬畏之心,也为时下人们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安乐提供借鉴。

万勇华[9](2016)在《庄子幸福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庄子幸福思想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深化阶段。总体来看,现有庄子幸福思想研究主要涉及形成基础、理论依据、具体形态、实现途径、价值、比较等六个方面内容。客观而论,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化微观研究,强化比较研究,推动学科交叉研究。

韩燕[10](2016)在《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集中探讨方东美以生命为本体所建构的生命美学。方东美在融会古今中西生命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生命本体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以“普遍生命”这个基本概念为中心解读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探讨中国艺术精神内在的生命智慧,进而创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体系。全文力求从本体建构、生命美学观、艺术观中的生命精神三方面去探析方东美的学思脉络和治学路径,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本文除绪论之外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建构。方东美学贯古今中西,融《周易》的“生生”哲学与西方柏格森、怀特海、尼采等哲人的生命思想于一体,并以“生命”为本体对儒家、道家、佛家的生命理论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生命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同时以真、善、美等价值为理论归趣,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方东美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生命美学观。方东美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生命精神的特点,提出了“普遍生命”的基本概念,并坚持以这一基本概念为立论中心,展开对“美”的内涵、生命与宇宙、生命情调与美感、生命之美形于创造等重要美学问题的论述,进而形成自己的生命美学观。第三部分重点阐述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中生命智慧的阐释。方东美在观照艺术时,总是关注艺术中的生命精神,他的艺术观是其生命美学体系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重点把握其艺术观中的生命精神对理解方氏生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方东美以彰显生命精神为主旨,重点阐述了艺术与生命、道德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性和生生不已的意境之美。

二、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老庄道家自我人生哲学的四大思想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而不恃、无己虚己:无我忘我观
二、守柔谦下与反对自伐:自我克制观
    (一)柔弱处下
    (二)反对自伐
    (三)为而不争
三、自化自正与不为物驭:自为自由观
    (一)自化自正
    (二)不为物驭
    (三)独立遗世
    (四)与世俗处
四、贵己贵身与保身全生:重生爱生观
    (一)贵己贵身
        第一,顺天安时。
        第二,舍弃功利。
        第三,达到至虚。
    (二)爱惜生命
结语

(2)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范畴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管理特质分析法
        1.4.3 系统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先秦儒家自我管理研究
    2.2 先秦道家自我管理研究
    2.3 先秦墨家自我管理研究
    2.4 先秦其他学派自我管理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要素
    3.1 自我管理的主体
    3.2 自我管理的客体
        3.2.1 自我的内心
        3.2.2 自我的身体
        3.2.3 自我的生活
    3.3 自我管理的环境
        3.3.1 自我独处的环境
        3.3.2 待人接物的环境
4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目标
    4.1 儒家:追求理想人格
    4.2 道家:内在精神愉悦
    4.3 墨家:保持生命价值
    4.4 其他
5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方法
    5.1 儒家
        5.1.1 格物致知
        5.1.2 正心诚意
        5.1.3 身体力行
    5.2 道家
        5.2.1 无为而治
        5.2.2 尊道贵德
    5.3 墨家
        5.3.1 内省自强
        5.3.2 遵规守矩
        5.3.3 务实行道
    5.4 其他
6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特征
    6.1 追求理想境界
    6.2 注重人生修养
    6.3 辩证的人生观
7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7.1 管理者发挥榜样作用
    7.2 构建良性的企业文化
    7.3 推进心本管理的践行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
        一、文献综述
        二、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与赴美留学: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初步探索(1919-1923)
    第一节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思想渊源
        一、童年时期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从中国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
    第二节 冯友兰对中西文化之异的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二、中西文化“损益”说
        三、“心物”、“动静”说
    第三节 冯友兰对中西文化之异的哲学史阐释
        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二、中西文化之异的阐释
        三、自然地理与人为选择
    第四节 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一、学习西方科学
        二、评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直击文化核心:冯友兰对中西人生哲学之比较(1923-192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中西文化之争
        一、动荡不安的政局与社会
        二、梁启超欧游与“科学的破产”
        三、张君劢的人生观讲演
    第二节 中西人生哲学之“天人损益”
        一、中西之同的发现
        二、中西人生哲学比较
        三、中西之同与中西之异
    第三节 一种新人生观——对科玄论战的回应
        一、“科玄论战”的争论焦点
        二、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探讨
        三、关于“一种新人生观”的阐释
    第四节 中西文化近代分歧的人生哲学渊源
        一、是否以知识权力为好
        二、是否将个人与宇宙两分
        三、中国人生哲学之贡献
第三章 欧洲游学促转变:冯友兰中西文化古今之异的转向(1926-1935)
    第一节 冯友兰欧洲游学的思想转变
        一、193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冯友兰对唯物史观的接受
        三、冯友兰在英国感受到“古今之异”
    第二节 冯友兰对中西古今之异的认识
        一、游欧洲印象
        二、秦汉历史哲学
        三、中国无近古哲学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互释阶段
        一、人类进步同一趋势的不同实例
        二、中西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三、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以西释中
        一、“在中国的哲学”
        二、“了解之同情”
        三、“新瓶旧酒”
第四章 中西文化论争下的沉思:冯友兰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索(1935-1948)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冯友兰
        一、日本侵华与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
        二、文化救亡运动的兴起
        三、冯友兰建立“新理学体系”
    第二节 文化类型说对中西文化论争的回应
        一、“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论争
        二、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
        三、文化民族性问题
    第三节 中国应走工业化道路
        一、文化现代化问题讨论
        二、冯友兰倡导的工业化道路
        三、城里人与乡下人
    第四节 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
        一、改变封建伦理道德
        二、中国基本道德不变
        三、保持中国的文艺花样
第五章 大变革下的坚守:冯友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1949-1976)
    第一节 新中国的文化政策与知识分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政策
        二、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三、“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一、在新中国建设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新理学自我批判
        三、在国际文化活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文革中的“冯友兰现象”
    第三节 中国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
        一、重视整理祖国的哲学遗产
        二、抽象继承法的提出与讨论
        三、1980年代“抽象继承法”再评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一、中国哲学史研究对象的讨论
        二、正确估价唯心主义的价值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价值
第六章 新时期“文化热”背景下的冷思考:冯友兰对中国文化新发展的展望(1976-1990)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冯友兰重获自我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1980年代的“文化热”
        三、冯友兰在文化的拨乱反正中重获新生
    第二节 中西文化对比的新时代
        一、“旧邦新命”与文化现代化
        二、中西文化论争主题的转换
        三、“终结”与“开始”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二、继承很厚的“家底”
        三、两个孔子
    第四节 “智山慧海传真火”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互动
        三、理论回归与哲学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方东美人格超升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方东美论人生真相──宇宙论、人性论及天人合一
    2.1 万物有生价值视域
    2.2 融贯主义天人合一
    2.3 天赋至善懿美人性
第三章 方东美论人格超升──中国哲学中的人格超升思想
    3.1 情理交融人格完整
    3.2 先知、诗人、智者三位一体
        3.2.1 道之至人超脱解放
        3.2.2 儒之圣贤德配天地
        3.2.3 佛之觉者上参佛性
    3.3 儒释道之人格超升工夫
        3.3.1 道之人格超升方式
        3.3.2 儒之人格超升途径
        3.3.3 佛之人格超升路径
第四章 方东美之人格超升蓝图──“两层六境”说
    4.1 方东美之人格超升架构
        4.1.1 自然人层次
        4.1.2 形上人层次
        4.1.3 皇矣上帝
    4.2 方东美之人格超升路径
        4.2.1 上回向人格超升
        4.2.2 下回向贯注创造
    4.3 方东美之人格超升工夫
第五章 方东美人格超升理论略评
    5.1 方东美人格超升理论的现实意义
        5.1.1 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复兴中国文化
        5.1.2 复原人生价值走出异化困境
    5.2 方东美人格超升理论的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冯契人生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冯契的生平及着述
    2.1 冯契的生平
    2.2 冯契的着述
3 冯契人生哲学的思想渊源
    3.1 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3.3 西方哲学的影响
4 冯契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
    4.1 冯契的人生观
        4.1.1 天人关系
        4.1.2 人的本质
        4.1.3 人性论
    4.2 冯契的人生价值观
        4.2.1 真
        4.2.2 善
        4.2.3 美
        4.2.4 真、善、美的统一
    4.3 冯契的自由观
        4.3.1 平民化
        4.3.2 自由人格
    4.4 冯契的智慧说
        4.4.1 广义认识论
        4.4.2 转识成智
5 冯契人生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冯契人生哲学的当代理论价值
    5.2 冯契人生哲学的当代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冯友兰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冯友兰文化观的来源
    第一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现实来源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二、救亡图存引起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理论来源
        一、西方哲学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近代文化争论的影响
第二章 个体的文化境界
    第一节 人文化境界的区分
        一、文化是人心灵的创造
        二、人生境界是人自我文化的程度
    第二节 人文化境界的提升
        一、文化境界的哲学自觉
        二、超越限制的觉解
        三、陶冶情感的艺术
        四、生活实践及体验
    第三节 哲学对象是人的文化
        一、人是文化的存在
        二、哲学即人生哲学
第三章 群体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文化地域差异说
        一、意欲导致文化的不同
        二、自然条件引起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中西文化古今差异说
        一、中西方具有相同的意欲
        二、近古文化的缺失
    第三节 文化类型差异说
        一、生产方法造成的文化类型差异
        二、文化类型是人的社会生活形式
第四章 历史的文化传承与进步
    第一节 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
        一、人是历史的存在
        二、历史在变通中进步
    第二节 文化进步的尺度
        一、人性的丰富
        二、人的解放
    第三节 文化进步的基础
        一、作为现实条件的势
        二、作为历史条件的势
    第四节 文化进步的动力
        一、意志和欲望
        二、生产方法的变革
    第五节 文化进步与个体行为
        一、顺势而为
        二、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前提
        一、从共相看文化
        二、殊相文化可以变通
        三、不变的道德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开创性尝试
        一、传统文化表达的补充
        二、传统文化的重塑
        三、外国文化的借鉴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方法
        一、传统哲学命题的两种意义
        二、抽象意义的转换
        三、抽象命题的现代转换
第六章 冯友兰文化观评析
    第一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特点及影响
        一、冯友兰文化观的特点
        二、冯友兰文化观的影响
    第二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当代价值和局限
        一、冯友兰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二、冯友兰文化观的局限
结论
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方东美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以往研究成就与不足
    1.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方东美学思历程和学术风格
    2.1 方东美的学思历程
    2.2 方东美哲学之特色
        2.2.1 不拘一格的学术风格
        2.2.2 与现代新儒家学者关于“生命取向”的比较
第3章 生命本体论
    3.1 理论来源
        3.1.1 西方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3.1.2 《周易》哲学:生生之德的本体阐释
        3.1.3 华严宗哲学
    3.2 “普遍生命”本体地位之确认
        3.2.1 形而上学的研究途径
        3.2.2 情理集团
        3.2.3 第三种客观现象
    3.3 本体论的理论架构
        3.3.1 普遍生命之构成系统
        3.3.2 即用显体
        3.3.3 普遍生命的显发
第4章 万有含生的宇宙论
    4.1 对国外哲学宇宙观的拒斥
        4.1.1 论西方科学“平面宇宙观”
        4.1.2 希腊“物格化”的宇宙观
        4.1.3 近代西方“精神主义哲学”宇宙观
    4.2 中国哲学宇宙论之特点
        4.2.1 万物有生论
        4.2.2 冲虚中和之妙用
        4.2.3 生机盎然之价值领域
    4.3 中国宇宙之创生性与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
第5章 超升的人性论
    5.1 中西人性论之比对
        5.1.1 希腊与欧洲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5.1.2 对“人的疏离”之解读
    5.2 中国哲学人性论之分析
        5.2.1 人文主义的研究理路
        5.2.2 纵贯法
        5.2.3 天人和谐的系统
    5.3 人格超升论
        5.3.1 二层六境界说
        5.3.2 上回向的超升精神
        5.3.3 下回向的实现途径
        5.3.4 三重复合人格
    5.4 人格超升论的现代价值
        5.4.1 打破天人对立,复原理想价值
        5.4.2 以人格超升论复兴中国哲学
第6章 生命精神之推广
    6.1 “生命精神的符号”——文化哲学
        6.1.1 形上文化的核心
        6.1.2 东西方生命精神的比较
    6.2 “生命精神最高价值”——宗教哲学研究
        6.2.1 泛神论
        6.2.2 论宗教之作用
    6.3 “生命欲望之阐发”——美学意蕴
        6.3.1 美本质问题
        6.3.2 美感的产生
        6.3.3 中国哲学中“美”的创造
    6.4 “生命目的之完成”——政治哲学
        6.4.1 理想政治说
        6.4.2 德治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老、庄人生哲学及其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老、庄哲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关于老庄人生哲学异同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老子人生哲学思想探微
    (一)老子其人其世
        1.老子其人
        2.老子所处之世
    (二)老子视域里的人生
        1.生命之始:道
        2.人生之返:“婴儿”
        3.人格之求:圣人人格
        4.生命之终:出生入死,死而不亡
二、庄子人生哲学精义
    (一)庄子其人其世
        1.庄子其人
        2.庄子所处之世
    (二)庄子寓言里的人生
        1.人生之往:逍遥
        2.人格之求:圣人、神人与至人
        3.人生之终:死生物化, 不足悲喜
三、老庄人生哲学异同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三)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庄子幸福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庄子幸福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
    (一)起步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二)发展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三)深化阶段:21世纪至今
二、庄子幸福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庄子幸福思想的形成基础和理论依据
        1. 形成基础。
        2. 理论依据。
    (二)庄子幸福观念的具体形态与表现样式
        1. 一点论:
        2. 两点论:
        3. 三点论:
        4. 多点论:
    (三)庄子幸福思想的层次、种类、维度、关系
        1. 层次:
        2. 种类:
        3. 维度:
        4. 关系:
    (四)庄子幸福观念的实现途径、方法、原则
        1. 一点论。
        2. 两点论。
        3. 三点论。
        4. 多点论。
    (五)庄子幸福思想的影响、启示、价值与局限
        1. 影响。
        2. 启示。
        3. 价值。
        4. 局限。
    (六)庄子幸福思想的比较研究
        1. 国内比较。
        2. 中外比较。
三、庄子幸福思想研究的扼要评析

(10)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建构
    第一节 求索于《周易》的“生生”哲学
    第二节 求索于儒道佛三家生命哲学
    第三节 求索于西方现代生命思想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二、怀特海的“机体主义”
        三、尼采的“权力意志”
第二章 生命与美学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立论中心——“普遍生命”
        一、“普遍生命”概念的形成
        二、“普遍生命”的构成要义
    第三节 对美学重要问题的阐释
        一、“美”的内涵
        二、“美”之功用
        三、生命与宇宙
        四、生命情调与美感
        五、生命之美形于创造
第三章 彰显生命精神的艺术论
    第一节 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一、生命之源
        二、生命之彰显
    第二节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艺术的特性
    第四节 生生不已的艺术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庄道家自我人生哲学的四大思想范式[J]. 涂可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D]. 刘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D]. 刘素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4]方东美人格超升论研究[D]. 贾紫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5]冯契人生哲学研究[D]. 刘小波.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冯友兰文化观研究[D]. 马彦超.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方东美哲学研究[D]. 许金哲. 河北大学, 2018(12)
  • [8]老、庄人生哲学及其异同[D]. 刘珊珊. 湖北大学, 2017(06)
  • [9]庄子幸福思想研究述评[J]. 万勇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0]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 韩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