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一、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秦明宽,蔡煜琦,刘红旭,宋继叶,倪仕琪[1](2021)在《蒙其古尔铀矿床灰白色砂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蒙其古尔作为典型的砂岩型铀矿床,发育大规模灰白色砂体,且与铀成矿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含矿目的层水西沟群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成矿流体性质,研究大规模灰白色砂体的主要成因及其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表明造成砂体"白色化"的原因主要有:砂岩发生了强烈的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化蚀变;砂岩中铁离子发生迁移,且高价铁离子发生了还原反应;砂岩中大量有机质被氧化。其中关键原因是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的"增白反应"。当层间红色氧化砂体遇到酸性还原性流体,在经历长期稳定/动荡交替的水-岩反应后,形成大量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砂体呈现"白色化",此过程说明灰白色砂体的形成和形态主要受控于成矿流体的性质。成矿流体中的无机流体主要为层间含铀含氧水,可将含矿建造中的铀活化出来并迁移;有机流体中有大量来源于含矿建造中析出的煤成气和深部烃源岩沿裂隙逸散的天然气,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环境和酸碱性的改变,可直接将层间流体中的高价铀还原为低价铀,同时增加流体H+浓度,可形成大量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这是砂体"白色化"的主要成因,黏土矿物的对铀吸附作用,可加速铀的富集。

王福东,张磊,陈程,魏显珍[2](2021)在《洪海沟铀矿床Ⅶ旋回水化学条件与铀源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洪海沟铀矿床Ⅶ旋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化学条件、铀源对铀矿床成因影响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此类铀矿的区域成矿规律。本文认为洪海沟铀矿床Ⅶ旋回砂体中的铀元素大部分是在含矿建造形成完整的补-径-排体系之后,由含氧水从矿床南部山区淋滤并携带进入Ⅶ旋回砂体中。研究区目的含水层砂体厚度适中,隔水层连续、稳定,与上下含矿含水层之间无水力联系,本研究为今后的铀矿探寻和矿山开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广文,潘家永,黄广楠,夏菲,吴德海,钟福军[3](2021)在《新疆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在详细观察描述含砾砂岩宏观特征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和LA-ICP-MS对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出露的含砾砂岩开展碎屑骨架组分及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初步解析岩石学、年代学及物源特征等信息。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多具良好的振荡韵律环带,Th/U值大于0.1,为岩浆成因锆石;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89±4)Ma,可限定八道湾组砂岩沉积下限为早二叠世;初步将碎屑锆石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588~807 Ma、603~410 Ma、350~289 Ma,该年龄区间与已知构造-岩浆事件时间(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海西期)基本对应,表明研究区构造岩浆活动与中国大地构造运动基本一致。据QFL与QmFLt图解,结合构造背景及盆地演化过程,认为八道湾组砂岩物源经历了由相对稳定的石英再旋回造山带区向过渡再旋回造山带,再向岩屑再旋回造山带区演变的过程。碎屑物源可能主要来源于南部乌孙山、那拉提山出露的石炭—奥陶纪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

张宾[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认为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西侧的巴音乌素地区为研究区,以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典型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镜下微观特征、粒度特征、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的沉积背景、沉积体系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内已发现的铀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从古气候、地层、砂体、岩性等方面建立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研究区内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以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为主,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逐渐由温暖湿润向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环境转变;在古气候逐渐向炎热干旱转变的背景下,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的古水流盐度较上亚段沉积期低;下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0.37,上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1.24,表明下亚段沉积时期以还原水体为主,上亚段沉积时期以弱氧化水体为主,即上亚段沉积期的古水介质氧化能力较下亚段沉积期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碎屑物质的母岩为来源于大洋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下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变质岩和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岩浆岩。直罗组下段沉积期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相为主。下亚段沉积期发育小面积河流相,上亚段沉积期仅发育三角洲相,煤层以及典型的生物成因构造指示研究区在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位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根据岩性组合以及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出分流河道、决口扇、泥沼和沼泽微相。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四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北东部分流河道上游发育小范围河流相,呈北东-南西走向,往南西方向河道频繁分岔,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即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东部为河流相向三角洲相过渡的相变部位。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内不发育河流相,仅发育三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分流河道边部发育决口扇微相,分流河道间发育泥沼和沼泽微相,以细粒泥质沉积为主,为分流河道砂体提供了稳定的顶底板隔水层。对比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砂岩岩石学特征和砂体特征发现,下亚段砂岩粒度较上亚段粗、成熟度较上亚段低,砂体规模和厚度较上亚段大,含砂率较上亚段高,指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水动力条件强,碎屑物质搬运距离较小,物源供给充足,表明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为河退湖进、源区后退的过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以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好,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炭质碎屑和黄铁矿,是铀沉淀富集有利的还原剂;横向上分流河道砂体连通性好,单层砂体厚度适中,垂向上“泥-砂-泥”结构发育,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理想的流体单元;平面上沉积微相频繁变化,地层非均质性特征明显,渗透性差的泥岩的物理阻隔作用增加了流体与岩石的反应时间,有利于铀的还原沉淀。目前已发现的铀矿体主要分布在砂体厚度和含砂率变化以及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沉积微相改变的部位最有利于矿体的赋存。结合砂体平面展布图、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和氧化还原分带平面展布图,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圈定出两个有利成矿地段,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圈定出三个有利成矿地段,其中下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和东部,上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南西、南东和东部地区,以上地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

毛广振,唐湘飞,牛军杰[5](2020)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地区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目的层层间氧化分带岩石学、地球化学指标、常量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1)将军庙地区的层间氧化带可分为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原生还原带;(2)研究区氧化作用存在长时期间断,造成过渡带铀富集较弱,矿带范围较局限;(3)SiO2、MgO和TiO2与铀元素的富集具一定相关性。

程相虎[6](2019)在《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伊犁盆地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砂岩型铀矿、也是最早成功进行地浸采铀的矿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了512、511、513、510等一系列大型铀矿床。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砂岩铀矿基地之一。矿化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最主要赋存于V旋回中。二十多年来,关于该区铀矿特征、成矿规律等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工作,基本上认为与中亚砂岩铀矿特征相似,属于局部层间氧化带型。近几年来重点勘探和发现了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隆起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规模较大;它是否与以前发现的V旋回等层位的铀矿特征一致或是一种新类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重点以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为对象,适当兼顾蒙其古尔地区其它层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铀矿床分布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层间氧化带开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和工作,旨在揭示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1)研究了铀矿床的基本特征,认为其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矿化类型。矿化层位为西山窑组的第VII旋回上段(VII2),分布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控制;氧化带规模有限,为局部层间氧化带型。氧化带砂岩显氧化的黄色或部分红色调,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地球化学特征是高Th/U和Fe3+/Fe2+比值,低有机碳(orgC)和总硫(∑S)。过渡带特点是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尤其是U含量最高;且富Re、Mo、V、Co、Zn等微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发育碳酸盐化、粘土化、黄铁矿化等蚀变,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还原带以正常沉积的灰色砂岩为主,其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且Fe3+/Fe2+比值较低。上述认识,基本上确认了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与盆地南缘V旋回等以前主要层系铀矿化相比,无论从氧化带的空间分布、蚀变矿物分带还是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说明盆地南缘系列铀矿化(509、511、512等)成因和特征相同,只不过是层系不同。也说明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铀矿具有多层系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研究了成矿流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由方解石胶物及石英裂缝增生边中包裹体的测试可知,流体作用以低温为主、少部分中低温为特征;通过中PH、EH值的测试和计算,结合蚀变矿物特征,认为氧化带流体性质主要是酸性氧化、过渡带为还原和弱酸-弱碱性、还原带则为正常的还原性流体作用主。因此,可以认为矿化的基本机制应该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地球化学原理。(3)充分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进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测年,深化了流体性质和成矿机制的认识。原位微区黄铁矿观察发现研究区含矿目的层中发现铀-黄铁矿伴生关系主要有自形立方体状或胶状、颗粒状或草莓状、矿物颗粒溶蚀坑内的黄铁矿、颗粒孔隙间呈胶状的黄铁矿等产状类型。黄铁矿原位微区S同位素测试,成矿期δ34S以明显的负值为特征;非成矿期δ34S分布范围较广,从-36.16‰51.19‰均有分布;S同位素的这种分布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生物作用及有机质流体作用有关。沥青铀矿的原位微区SIMS年龄表明,该区成矿年龄较新,主要为中新世中期(13.8±3.0Ma),其次为更新世(1.678±0.35Ma);与盆地南缘新构造运动有较好的耦合性。(4)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铀矿床的基本形成过程和成因特点。在铀矿床基本特征、流体作用、盆地南缘构造演化、矿化时代、以及蚀变产物流体的H-O同位素和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示踪等基础上,认为盆地南缘斜坡带形成以及中新世、上新世末-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等时期的差异性隆升剥蚀,携带蚀源区铀源的大气降水层间地下水进入侏罗系水西沟群目的层中,这种含铀含氧及常温-低温为主的地下水流体作用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在地层中微生物作用、煤屑有机质、部分油气还原剂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因此,本区铀矿床基本成因特点为层间氧化带型,基本成矿机制以常温-低温地下水流体作用及微生物等有机质作用为特色。

苏美蓉[7](2019)在《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文中指出进入中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天山地区包括伊犁盆地先后受到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构造地形地貌。伊犁-昭苏盆地位于中国西天山造山带中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所加持的伊犁微地块之上。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实地野外调查,结合实测剖面、测井资料、卫星遥感解译等方法,对伊犁-昭苏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框架,就构造变形样式对铀的迁移富集的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识别出伊犁-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调查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以及构造地貌的特征,认为伊犁盆地大致可分为北部断隆带、中部凹陷带和南部斜坡带,其山前断裂具有两期运动性质,伊犁盆地南缘东部发育有强烈变形的褶皱与断裂构造,西部为变形微弱的斜坡带,中部则为构造变形强弱地区的过渡带,西部为舒缓的背斜和向斜组合。昭苏盆地北部发育逆冲断层,中部为背冲式构造隆起,昭苏北部构造特征可与伊犁盆地南部相对比。(2)对伊犁-昭苏盆地内部分布的陆相红层进行了讨论,将该套地层的时代暂定为中新统,野外查明了该套红层的变形特征,为中新生代变形提供了参照物,依据该套红层覆盖及新生代晚期构造框架演化,划分出3个不同成矿阶段及一个成矿平静期,论证了该红层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具有重要的影响。(3)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了盆地的构造原型恢复,认为现今的伊犁盆地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4)通过对盆地内断层与褶皱特征的归类分析,对铀的运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正断层、逆断层、褶皱、盆地原型及中新统红层与地下水迁移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各种构造形态对铀富集的作用,探讨了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通过对伊犁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的研究,在昭苏盆地进行了成矿区域预测。

赵仕华[8](2019)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什托落盖煤田和伊犁盆地伊宁煤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煤田勘探成果、已发表的文献和实际的取样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了这些煤田的煤质特征,揭示了煤质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煤质特征变化规律的地质控制因素。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新疆侏罗系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总体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具有相对高的惰质组含量为特征,但是不同盆地、不同煤田和不同含煤单元的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南煤田西山窑组煤层中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准东煤田和伊宁煤田。从八道湾组煤层和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八道湾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单一煤田内,例如:准东煤田由西向东西山窑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增高。含煤岩系厚度与煤中镜质组含量具有好的正相关性。另外,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湖扩体系域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高位体系域煤层煤层镜质组含量。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的这种差异性变化主要与沼泽覆水程度和埋藏速率有关,其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构造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活动性、湖平面变化和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总体来看,快的盆地基底构造沉降速率和湖平面的上升有利于泥炭沼泽保持相对高的潜水面和快速保存,形成相对还原的沉积水体环境。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西山窑组煤系地层相对较薄,煤层相对厚,物源沉积体系相对较少,表明具有较低的基底沉降速率和较少的物源供给,因而易于形成相对弱氧化还原环境。以干燥森林沼泽相为主的高位突起泥炭沼泽,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及和什托洛盖煤田受控于伸展背景下的边缘断裂控制,具有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故沼泽类型以湿地草本沼泽-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2、新疆侏罗系煤中矿物含量总体相对较低。矿物主要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含不同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例如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和微量的硫化物矿物(例如黄铁矿)和硫酸盐矿物(例如石膏和重晶石),以及硅铝酸盐矿物(微斜长石、伊利石、钙长石、斜绿泥石、皂石、坡缕石和霞石)。不同煤田煤层中的矿物种类具有较大变化,准东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矿物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准南煤田西山窑组以碳酸盐、石英和高岭石矿物为主;伊宁煤田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但西山窑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菱铁矿含量,八道湾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方解石含量。高岭石和石英主要为碎屑成因,少量为同生自生成因;碳酸盐、硫化物以及硫酸盐矿物为成岩后生成因。3、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低-中灰煤为特征。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总体灰分产率最高,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次之,准东煤田最低。单一煤田内,准东煤田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西山窑组煤层灰分产率总体具有增高的趋势;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自南北边缘向盆地内部灰分产率具有降低的趋势。新疆侏罗系煤中灰分产率主要受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体系分布控制。基底沉降速率控制着源区的物源供给强度,进而影响到沉积体系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导致煤中灰分产率明显高于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较慢基底沉降速率)。盆地边缘煤层灰分产率一般高于盆地内部,沿盆地边缘灰分产率呈现低灰带和高灰带的交替出现,这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方向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例如:受南北两侧物源供给影响,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煤中灰分产率自南北边缘向盆内整体减小;受三角洲朵体分布影响,低灰带出现于朵体之间,而高灰带出现于朵体之上,呈现低灰和高灰带交替展布。4、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中高-高挥发分的长焰煤、不粘煤为主,准南煤田局部出现中变质烟煤。在含煤岩系剖面中,原煤挥发分产率在垂向上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从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层对比来看,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原煤挥发分产率与煤的镜质组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在煤化作用演化过程中,煤中挥发分产率主要受温度、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在深成区域变质作用下,煤层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随地热增温率的增高,煤中挥发分产率逐渐降低。在深度剖面中,地热增温率的高低决定挥发分产率梯度的高低。由于准噶尔和伊犁盆地边缘具有相对低的地热增温率,因此,形成的煤变质梯度较低。在低煤级阶段,煤中的挥发分产率主要受煤岩成分的影响;在显微组分中壳质组具有最高的挥发分产率,惰质组具有最低的挥发分产率,镜质组介于两者之间。很明显,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主要与八道湾组含有更高的镜质组含量有关。5、新疆侏罗系煤盆地为内陆淡水盆地,总体以低硫含量为特征,相对高硫含量煤主要分布在煤田边缘浅部区和煤层火烧区附近。这可能主要与煤层的火烧和靠近煤层露头硫的次生富集有关。6、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侏罗纪含煤地层形成期,上述煤田的源区母岩以酸性岩为主,中性岩次之。新疆侏罗系主要含煤盆地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主要与煤中低的矿物含量有关。伊宁煤田、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东煤田煤中富集钠。煤中钠的富集可能受控于富钠的地下水渗入煤层和以水合离子的形式赋存于煤的孔隙中,富钠的流体来自于地下水对顶底板岩层的淋漓或来自于后期盐渍化的地表水。和什托洛盖煤田煤中富集的Sr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和硫酸盐矿物(如重晶石),为次生热液流体成因。

李盛富[9](2019)在《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着,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

丁波,刘红旭,李平,张虎军,张宾,潘澄雨,张晓[10](2018)在《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文中认为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虽然前人对该区铀矿的成矿流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其成矿流体来源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对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本文为了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其与成岩蚀变、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综合地应用了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其含矿目的层砂岩成岩蚀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蚀变矿物高岭石H—O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成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成矿流体中水δDH2O,V-SMOW为-48.3‰-93‰,δ18OH2O,V-SMOW为-10.3‰-5.1‰,碳酸盐胶结物δ13CV-PDB为-10.9‰-7.2‰,δ18OV-SMOW为17.6‰24.9‰,黄铁矿δ34SV-CDT为-17.3‰1.2‰,上述特征揭示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羟基及热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CH4等还原性气体(煤层气)(有机)两部分组成;成岩蚀变和铀成矿效应皆是有机—无机流体及流体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蒙其古尔铀矿床灰白色砂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2 灰白色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2 全岩主量元素化学特征
    2.3 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3 灰白色砂岩成因及与铀成矿作用探讨
    3.1 灰白色砂岩形成环境及成因分析
    3.2 还原性物质来源分析
    3.3 灰白色砂岩与铀成矿作用探讨
4 结论

(2)洪海沟铀矿床Ⅶ旋回水化学条件与铀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铀矿化层位
3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3.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2 Ⅶ旋回含矿含水层水动力特征
4 水化学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
5 洪海沟铀矿床铀源分析
6 结论

(3)新疆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岩相学特征
    2.2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
    3.2源区大地构造性质及岩石类型判别
    3.3 物源判别及地质意义
4 结论

(4)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1.1.3.2 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1 国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2 国内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2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1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3.2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2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演化过程
    2.3 盆地地层概况
        2.3.1 基底特征
        2.3.2 盖层特征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1 构造特征
        3.2.2 地层特征
        3.2.3 铀矿地质特征
        3.2.4 岩浆活动
4 沉积背景及沉积相标志
    4.1 沉积背景
        4.1.1 古气候特征
        4.1.2 古水介质特征
        4.1.2.1 古水流盐度特征
        4.1.2.2 古水流氧化-还原特征
        4.1.3 沉积物源及物源区构造背景
        4.1.3.1 母岩类型
        4.1.3.2 物源区构造背景
    4.2 相标志及沉积相类型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沉积构造
        4.2.3 粒度特征
        4.2.4 测井曲线特征及其意义
        4.2.5 其他相标志
        4.2.6 沉积相类型
5 沉积特征及演化
    5.1 单井沉积相特征
    5.2 连井沉积相特征
    5.3 平面沉积特征
        5.3.1 砂体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5.3.2 含砂率平面分布特征
    5.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5 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6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
    6.1 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2 砂体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 成矿有利区段的遴选
    7.1 构造演化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2 古气候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3 古水文地质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4 有利成矿地段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地区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铀矿地质特征
3 层间氧化带砂岩岩石学特征
4 层间氧化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指标特征
    4.2 层间氧化带常量元素特征
5 讨论
    5.1 地球化学指标变化规律探讨
    5.2 常量元素变化规律探讨
6 结论

(6)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盆地演化和构造单元
        2.2.1 盆地演化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区域地层
        2.3.1 基底
        2.3.2 盖层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质背景
    3.2 铀矿化特征
    3.3 多种能源成藏(矿)特征
第四章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容矿地层及沉积环境
        4.1.1 容矿地层
        4.1.2 沉积环境及物源
    4.2 矿石物质成分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矿石矿物特征
    4.3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分带特征
        4.3.1 空间分带性及伴生元素
        4.3.2 特征地球化学指标
        4.3.3 砂岩粘土蚀变
第五章 铀矿床成因分析
    5.1 流体作用及其地球化学性质
        5.1.1 流体的后生蚀变作用
        5.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3 流体组分及性质
    5.2 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
    5.3 矿床成因综合分析
        5.3.1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
        5.3.2 矿床成矿年代学
        5.3.3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拟采用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伊犁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特征
        3.1.1 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
        3.1.2 伊犁盆地北缘红层
    3.2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特征
        3.2.1 蒙其古尔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2 古里格茂托博逆断层
        3.2.3 克其克博拉村正断层
        3.2.4 山前冲积平原构造特征
        3.2.5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红层
        3.2.6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小结
    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特征
        3.3.1 扎吉斯坦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3.2 扎吉斯坦地区褶皱变形
        3.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小结
    3.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特征
        3.4.1 库鲁斯泰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4.2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褶皱变形
        3.4.3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红层
        3.4.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小结
    3.5 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5.1 昭苏马场地区变形特征
        3.5.2 吾尔塔米斯地区变形特征
        3.5.3 切特木斯地区变形特征
        3.5.4 阿依娜地区变形特征
        3.5.5 昭苏盆地红层
        3.5.6 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小结
    3.6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4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原型恢复
第5章 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的讨论
    5.1 中新生代构造与地下水运移的关系
        5.1.1 断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2 褶皱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3 中新统红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4 盆地构造原型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2 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砂岩型铀矿成矿期次的讨论
    5.3 成矿预测
        5.3.1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矿床古矿体存在的讨论
        5.3.2 昭苏盆地预测成矿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物学研究现状
        1.2.2 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新疆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煤田分布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1 伊犁盆地
        2.2.2 准南煤田
        2.2.3 准东煤田
        2.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3 区域地层及主要含煤地层
        2.3.1 伊宁煤田
        2.3.2 准南煤田
        2.3.3 准东煤田
        2.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3.1 层序地层划分
        3.1.1 伊宁煤田
        3.1.2 准南煤田
        3.1.3 准东煤田
        3.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3.2 沉积体系配置
        3.2.1 伊宁煤田
        3.2.2 准东煤田
        3.2.3 和什托洛盖煤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的岩石学特征
    4.1 煤中有机显微组分
        4.1.1 伊宁煤田
        4.1.2 准南煤田
        4.1.3 准东煤田
        4.1.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2 煤的矿物学特征
        4.2.1 伊宁煤田
        4.2.2 准东煤田
        4.2.3 准南煤田
    4.3 煤相特征
        4.3.1 伊宁煤田
        4.3.2 准南煤田
        4.3.3 准东煤田
        4.3.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化学特征
    5.1 煤中水分
        5.1.1 伊宁煤田
        5.1.2 准南煤田
        5.1.3 准东煤田
        5.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2 煤中灰分
        5.2.1 伊宁煤田
        5.2.2 准南煤田
        5.2.3 准东煤田
        5.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3 煤中挥发分
        5.3.1 伊宁煤田
        5.3.2 准南煤田
        5.3.3 准东煤田
        5.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4 煤中硫
        5.4.1 伊宁煤田
        5.4.2 准南煤田
        5.4.3 准东煤田
        5.4.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煤中元素丰度和分布特征
        6.1.1 伊宁煤田
        6.1.2 准南煤田
        6.1.3 准东煤田
        6.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2 煤中元素赋存状态
        6.2.1 伊宁煤田
        6.2.2 准南煤田
        6.2.3 准东煤田
        6.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煤质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
    7.1 源区母岩性质
    7.2 构造沉降速率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3 物源沉积体系分布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4 湖平面变化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5 煤中显微组分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
    7.6 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控制因素
    7.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成果认识与创新点
第2章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矿地质背景
第3章 目的层水西沟群沉积特征
    3.1 总体特征
    3.2 平面沉积特征
        3.2.1 八道湾组下段
        3.2.2 八道湾组上段
        3.2.3 三工河组
        3.2.4 西山窑组下段
        3.2.5 西山窑组上段
    3.3 岩石学特征
        3.3.1 岩石物理特征
        3.3.2 岩石化学特征
    3.4 沉积相的划分方案与特征分析
        3.4.1 南部斜坡带沉积相带分析
        3.4.2 北部褶皱带沉积相带分析
第4章 典型能源矿产成矿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
    4.1 煤炭资源
        4.1.1 总体特征
        4.1.2 伊犁盆地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1.3 伊犁盆地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2 铀矿资源
        4.2.1 总体特征
        4.2.2 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4.2.3 铀矿特有的成矿条件
    4.3 铼矿资源
    4.4 油气资源
    4.5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
        4.5.1 多种能源矿产重要性分析
        4.5.2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时间序列
        4.5.3 多种能源矿产空间规律
        4.5.4 多能源矿产成矿作用
第5章 多种能源矿产成藏条件分析
    5.1 构造条件
        5.1.1 构造背景
        5.1.2 构造演化对能源矿产的控制
    5.2 岩性岩相条件
        5.2.1 岩性岩相与成煤关系
        5.2.2 岩性岩相与铀成矿关系
    5.3 气候条件
第6章 勘查与开采问题研究
    6.1 综合勘查
    6.2 有序开发
    6.3 全面论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盆地及矿区地质概况
2 成岩蚀变类型及蚀变矿物特征
    2.1 黏土化蚀变
    2.2 碳酸盐化
    2.3 硅化
    2.4 金属矿化
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硫同位素特征
    3.2 高岭石氢、氧同位素
    3.3 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
4 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讨论
5 结论

四、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其古尔铀矿床灰白色砂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机制[J]. 张晓,秦明宽,蔡煜琦,刘红旭,宋继叶,倪仕琪. 铀矿地质, 2021
  • [2]洪海沟铀矿床Ⅶ旋回水化学条件与铀源分析[J]. 王福东,张磊,陈程,魏显珍. 矿产勘查, 2021(06)
  • [3]新疆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黄广文,潘家永,黄广楠,夏菲,吴德海,钟福军. 新疆地质, 2021(02)
  • [4]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 张宾.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
  • [5]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地区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J]. 毛广振,唐湘飞,牛军杰. 新疆地质, 2020(01)
  • [6]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 程相虎. 西北大学, 2019(12)
  • [7]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D]. 苏美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D]. 赵仕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D]. 李盛富.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J]. 丁波,刘红旭,李平,张虎军,张宾,潘澄雨,张晓. 地质论评, 2018(01)

标签:;  ;  ;  ;  ;  

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