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应用

疑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应用

一、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谭丽萍[2](2021)在《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乡土作家雷平阳的诗歌创作成绩斐然,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诗歌大奖,青年诗人奖等众多奖项,他的诗歌意蕴深邃,质感充足,赢得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评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雷平阳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语言修辞艺术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以往学者们对其诗歌的研究多从文学和文艺学角度,研究诗歌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的主题表现以及对诗人及其创作观进行评论研究,对语言应用层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个别两篇中也只是浅尝辄止般提到。因此,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雷平阳到目前为止所出版的五本原创诗集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梳理语料的基础上,按语料间共有的规律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结合现代汉语修辞学、艺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究其诗歌语言所具有的特色,分析其艺术效果。全文共有五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包括了选题意义及语料来源;分析了学者们对雷平阳诗歌的研究情况;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五个方面对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第一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从声韵母的配合、音节的搭配、叠音词和摹声词的使用,体现语言的音韵美;从长短句和整散句的交替使用表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凸显诗歌的音乐性。第二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地域性特色,从惯用语和云南特色词汇的使用上,展现云南的风土人情,其中云南的特色词汇包括了方言词汇和描写云南地域风物的词汇;第三章从句式句法的使用方面,探讨了诗歌语言的诗意性,通过问句连用、变式句的运用,凸显诗歌情感;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偏离、变形,凸显诗歌的艺术性和诗意性。第四章探讨了辞格的运用特色,以比喻和比拟辞格为主,也对其他的象征辞格、夸张辞格、示现辞格和呼告辞格进行了探讨,分析其艺术效果。第五章探讨了雷平阳诗歌语言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语,全面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动态,并指出研究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研究的地方。

赵嵩林[3](2021)在《陈彦《主角》语言运用艺术研究》文中提出《主角》是当代陕西籍着名作家陈彦的代表作,荣获了2018年度“中国好书”、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主人公忆秦娥的人生起伏为主线,结合历史大背景的变迁以及秦腔艺术的兴衰,刻画了胡三元、胡彩香、秦八娃等一个个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所述所写贴近生活,聚焦小人物和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陈彦《主角》的成功与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但从目前来看,相关学者对《主角》的研究多从小说人物形象、美学、伦理学、小说意识等方面展开,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立足于修辞学、风格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以陈彦《主角》的具体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风格学角度对其语言运用艺术进行研究。本文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对陈彦《主角》进行研究,力求详尽而深入地挖掘陈彦《主角》语言的风格特色。语音修辞方面,笔者主要从叠音、摹声、音节和谐等方面进行论析,认为这些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使文本语言琅琅上口,节奏鲜明,明快有力,具有音乐美感;词语修辞方面,作者使用大量典型的陕西方言、熟语以及符合人物形象的粗俗语,这些词语修辞手段的运用生动地展现出地域乡土特色,使人物形象鲜活逼真;辞格运用方面,作者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问语辞格外,还使用了反复、引用、夸张等辞格,这些辞格在文本语料中有的是单独使用,有的是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笔者对文本中的辞格类型和语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辞格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映出陈彦独特的语言驾驭能力。紧接前三部分的研究,从整体上分析陈彦《主角》的语言风格及其成因,认为陈彦的语言具有质朴通俗、简洁明快的特点,并且认为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文化素养有密切关系。运用修辞学和语言风格学的理论对陈彦《主角》的语言进行探讨,可以让陈彦《主角》特有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成为可见、可感的东西,这对进一步分析陈彦《主角》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鹿晓燕[4](2021)在《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它存在的500余年和废除后的100余年里,与其一直相伴的是优劣、功过、存废的巨大争议。而经义化的内容取向,程式化的写作方式,单一化的选才路径尤其为后人诟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把它作为遗迹供后人凭吊,汲取教训;还是作为遗产供后人继承,取其精华,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八股文进行客观、全面、科学、辩证、历史地考察。八股文的盛极一时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对中国政治、文化确实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写作能力、推动文体融合等方面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极尽汉语言文字一切可能性的美质、美形建构方面,至今仍有重要价值。论文试图建立一个套叠式结构:由“争议”引出“定义”,由定义引出“演进逻辑”(动因),由“演进逻辑”分化出“审美阈值”,进而再分化为“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最后细化为“韵律”、“结构”、“修辞”三个维度,进而推演出“八股文在形式美学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结论。如图:韵律审美内涵争议→定义→演进逻辑→审美阈值一 结构→结论审美价值修辞分述如次:“导论”从八股文的巨大争议切入,对“育才兴国”还是“毁才误国”、“禁锢思想”还是“开阔眼界”和“集诗文之大成”还是“僵死如木乃伊”三大焦点争议作概要介绍。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和如此对立的争议呢,主要源自八股文的区别性特征,于是引出八股文的科学定义来。本文在八股文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和功用定义的基础上,对八股文做了全面的描述,即描述性定义:八股文是明清两代选拔尊儒合用人才而创制的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明高祖朱元璋参考宋、元考试的命题方式,因题目均取自于《四书》,故又称作四书文;因要求考生阐释经书中的义理,故又称经义;因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也有解释为奉诏敷陈经义),故又称作制义;因八股文因时而变(也有解释为与古文相对),故又称作时文;因明成化后渐成定式,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而主体部分则是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和束二股共八个具有对比排偶形式的语段,故又称作八股文或八比文;或因八股文的文学表现方式,故又称作制艺、时艺。正因为有如上特征,所以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八股文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动因:它虽积弊甚巨,但不失为“不良之良法”,在维护统治、统一思想方面无可替代;它虽不涉实用,但不失为“无用之大用”,在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官员素质、训练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它虽文体驳杂,但不失为“破体之合体”,在整合历代文体技法,兼容各体之长方面多有可取之处,其中包括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八股文的审美阈值”:其最大值就是它对汉语言文字诗性功能的张扬,其最小值就是在语言规矩和文体规矩之内的自由发挥,所谓严肃的游戏或戴着脚镣跳舞。第二章分析了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侧重从八股文审美特征的形成厘析八股文体式的发展历程。起承转合与排偶等八股文体式的要素逐渐凸显的过程,也是八股文美学特征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八股文体式演变出各种变格,具有了不同的美学取向;八股文自身蕴含着各种文学性的因子,其与古典文学、古代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丰富了八股文的审美内涵。第三章从声音层面探讨了八股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所蕴含的音乐性,涉及八股文中几种重要的节奏形式如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分析了平仄调配,音顿与停延的运用,头韵和韵脚的运用与八股文音乐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八股文中的语气词所带来的轻重交错的节奏感,从而发掘出八股文文本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次上所体现出的音乐美。第四章从八股文的体式方面探讨了八股文的结构艺术。八股文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带来一种固定的行文节奏;骈散结合的体式体现出寓多样于统一的和谐;排偶的平衡与对称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配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长短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对立因素的交错使用,构成了独特的参差美。第五章探讨了八股文的修辞问题。八股文的表达,需要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自己对经典理解的深度、学术功力的深厚以及驾驭文字的才能,因此需要很高的修辞技巧。一方面,八股文作品总是会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技术,特别是一些汉语中形式感很强的修辞格,如顶针、对偶、复叠、错综等等,去制造独特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代言体的形式使得八股文的写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想象性成分的加入,为作者文学才情的发挥提供空间;而戏剧化的修辞又使八股文与戏剧、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发生了互喻。浩瀚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传统的文体融合,赋予八股文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形式美学角度研究八股文,可以揭示它得以流传五百年,至今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深层次原因。

李玲[5](2021)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67年,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理论,它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该理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国内,研究者更趋于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本体研究,应用方面的研究较欠缺,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用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来分析文本的现象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将借助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及时更新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研究现状,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概述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理论。界定“合作原则”概念,阐述“合作原则”理论与文本解读的关系、分析“合作原则”的特征以及合作与对话的关系。第三章:厘清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现象。主要从词汇、句式、段落三方面分析,力图为策略研究提供文本依据。第四章:分析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语用效果。具体从话语色彩效果、语旨合作效果、审美和修辞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五章:探讨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策略。初步从语义、语境、意图三个层面提出解读策略。第六章实践探究。以“为了教学”为出发点,针对课例《雷雨》,提出格莱斯“合作原则”下《雷雨》的教学解读思路及设计思路,并在阅读教学中实践,总结应用的成效与不足。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提出展望。

王怡[6](2021)在《现代汉语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主观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和主观量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大约、大概、约、约莫(摸)、差不多、也许、或许、兴许、或、许、恐怕、恐、怕”十三个估量类副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入手,对其与数量成分共现时的主观量情况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从主观量、副词表主观量、估量类副词三个方面梳理和概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首先,对估量类副词的范围进行界定。其次,考察估量类副词的语义确信度,估量类副词的语义确信度因其推测理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接着,分析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时的语义指向差异,表现为:“大约、大概、约、约莫(摸)、差不多、或、许、恐怕、恐、怕”十个副词的语义指向数量成分,“也许、兴许、或许”三个副词既可以指向数量成分也可以指向动词。最后,对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能够帮助表达主观量进行证明。第三章:考察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时句法方面的特点。首先,从量范畴的角度对数量成分进行分类,分析估量类副词在帮助表达主观量时所能够搭配的数量成分的语义类型。其次,考察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时的句法格式。第四章:考察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时的语用特点。首先我们考察估量类副词对句类的选择情况,估量类副词大部分能够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少数能够出现在感叹句中。其次我们分析出了估量类副词的语用功能:传疑评价和凸显焦点。第五章:考察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的情况。首先,描述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这一现象存在的争议。其次,考察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的语义、句法、语用特点。最后,分析估量类副词能够与“左右”“上下”共现的原因。第六章:总结本文内容,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陈子珺[7](2021)在《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言外之意”听力教学为中心,以实习学校中级、高级班语言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统计出《发展汉语》中高级听力教材中涉及“言外之意”的语料,将“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分为规约性表达和非规约性表达两大类,其中又细分为八种具体的表达手段。根据对表达手段的分类,发现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言外之意”的非规约性表达上。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教学实践法,设计了针对“言外之意”的课堂教学。根据表达手段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启发法、讨论法和提问法。最后将2019年秋学期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听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实践有所成效。通过对“言外之意”的分类研究、教学实践和测试结果偏误分析,发现含有“言外之意”的听力语料很常见,且形式多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值得引起重视。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重视对词句中“言外之意”的讲授,并且针对“言外之意”不同的表达方式需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理解话语中的真实含义。

韩文羽[8](2020)在《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两个三角”、情态系统,借鉴语体语法、语法化、主观性与主观化、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作出描写与分析。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范围(共12个成员),并将其分为“必”类(必、必定、必然、必将、势必)、典型“定”类(定、定然)、“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边缘“定”类(一定)四类。本文的着重研究对象是“必”类。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回顾选题缘起,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综述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在副词和情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以五条参考标准来界定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和范围:1.状位性:位置固定,不能位于主语前,基本出现在句中,大多为VP副词。2.一般出现在“是”的前面。3.表否定情况时,通常出现在“不”的前面。4.主观性:主观评注不是表现在句法位置的最外层,而是命题意义的最外层。5.前置性:和他类副词(指情态副词以外的他类副词)共现、连用时基本位于最前面。另一方面结合句法分布特征、语体和原型理论为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成员划分类别:1.“必”类:必、必定、必然、势必、必将2.典型“定”类:定、定然3.“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4.边缘“定”类:一定第三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考察了“必”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必”与他类词的同现关系(如“必”可以后接光杆动词和光杆形容词,并可以用【+持续性】对其后接动词进行归纳)、“必”的古今词义对比、“必”的语义活跃因子、“必”的语义指向(提出间隔后指和紧邻后指的区别),“必”与语体、句类、句态、“体”以及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的语用关系,并通过这些语用关系透视“必”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分析“必”能够出现在广告语体中的原因。第四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这一章同样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三个角度分析“必定”的语法功能,在描写“必定”与否定词、他类副词、动词、形容词及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情况时,对比“必定”与“必”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必定”与“一定”具有相似功能的原因,并通过“必定”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和所分布的语体、句类、句态、“体”规律,可连接的三种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真值程度的关系,发现并解释“必定”句法现象的产生原因,对比“必定”与“必”语法功能的异同。第五章通过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必然”的语法功能。“必然”是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采用与“必然”相关的语义特征对这一类情态副词进行命名。“必然”既能够显现大多数成员具备的典型特征,也会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现代汉语中的“必然”因为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根据它与否定词、他类副词、情态动词的连用情况,可以对其副词词性作出界定。句法形式不仅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根本上直接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甚至交际意图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必然”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它与“知道”、“认为”、“想到”等认知类谓宾动词及后面解释说明内容的语义关系,说明其对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指向辖域,并探讨“必然”与句类、句态、语体、“体”以及“必然”连接因果关系下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差异。第六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为方便“势必”同其他“必”类作出对比,本章的考察项目和“必定”、“必然”一致。但因“势必”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成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词汇化过程,所以我们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势必”和“必然”、“必将”是共性较强的三个副词,所以在本章会加强“势必”同“必然”的对比,并在下一章继续对“势必”和“必将”作出对比。由于“势必”可能具有消极的情态倾向,所以它在交际中可以发挥交互主观性的作用,即消极意义不一定作用于当前句,可能作用于听话者也可能作用于交际双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在考察“势必”和语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少见于文艺语体的“势必”以最大比例出现在日本翻译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本章采用与前面相同的研究思路考察“必将”的语法功能,说明“必将”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必将”、“必然”、“势必”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和被正负向语境的选择倾向出发,对比“必将”、“必然”、“势必”的语法功能。第八章为结语。这一章我们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朱秦萱[9](2020)在《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离不开母体学科知识体系,本论题试图将语言学和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除了涉及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将“语气词”纳入语法修辞知识部分,而且现行的语文“部编本”教材也以“补白”的形式增加了许多语法知识,该教材的特色就在于“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教材和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凭借,本文基于上面的现实基础展开研究。本论题和各个章节中的语气词指称的就是典型的三个句末语气词——“吧”“吗”“呢”,以这三个语气词为切入口结合语文教学,思考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语文中进行语气词这一语法知识教学。论文的绪论部分论述了该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阐述语言学界关于语气词研究,以及分析归纳“吧”“吗”“呢”在着作、字典、期刊论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为第三章分析语气词在教材中的意义和用法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两个角度论述在中学语文中教学语气词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的参考依据,语文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合理安排。第三章结合“部编本”语文教材,通过整理归纳,分析三个语气词在教材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四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对于语气词的学习有兴趣,但由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原因,学生学习语气词往往浅尝辄止。因此,在第五章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提出语气词的教学策略。最后是结语,主要归纳整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张婷[10](2020)在《现代汉语因果范畴研究》文中认为因果关系是一种事物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也是语言中经常要表现的一种语义关系,言语交际中选取了不同的语言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一直以来,各个学科都不乏对因果关系进行的研究。现代汉语中以往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将其放在复句下去分析,称为因果复句。复句无疑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单位,这些研究为人们认识因果关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解释。不过,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形式入手,将因果关系局限在复句框架中,虽然能解释一些因果关系语义,但显然不全面;对因果关系的语义解释不深入,仅仅考察复句中出现的原因句和结果句,并不能全面认识因果语义范畴。有鉴于此,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做进一步思考。具体思路是:从因果语义范畴出发,因其与逻辑有着极强对应规律,故从逻辑入手,阐释因果关系的本质,找出其范畴特征,因果关系的本质是推理,因果语义在话语层面的实现是基于底层的推理。基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本质,进一步将现代汉语因果范畴的语义类型分为十类,从而构建因果关系语义范畴;在语义范畴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因果关系的可能语言表现形式进行归纳。从范畴整体入手,而后去描述其可能的形式表现,并讨论其如何实现于具体的话语序列中,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及选题意义。第二章对因果关系在传统语法、认知语法及逻辑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通过对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以往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主要将其放在复句下,因此对因果语义的考察不够全面,而切换研究的视角,从语义范畴入手,归纳可能的语言形式,能帮助我们更为系统地理解因果语义。第三章主要分析因果语义范畴本质与特征。因果关系范畴是人类共同的经验范畴。要清楚认识因果关系,需要从范畴的角度对其性质与特征进行阐释。我们所使用的因果关系通常是对其本质与特征的利用。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往往对其深层语义结构起决定作用。从逻辑角度来看因果关系的本质——是推理,对因果关系理解与表达都是基于推理即: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首先,因果范畴的研究对象是事件间因果关系,这种语义关系是对象间:引起与被引起,导致与产生的联系。具备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间一定是原因事件先于结果事件产生。即事物的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产生。所以,[时间性]是认识其为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原因与结果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事件或情况发生的事件;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出现的事件。“原因”作用下带来结果,因果关系呈现出[使然性]。最后,通过对因果关系本质进行分析,发现其为一种推理,因果关系表达是一种基于推理的过程。推理的本质意味着:由原因到结果,是一个推导的过程。据此,我们归纳因出果关系范畴的另一个特征[论证性]。第四章从因果范畴的逻辑基础入手,分析因果范畴的语义类型。从逻辑出发,建立起因果关系范畴,将纷繁的语义统摄一起,呈现整个因果关系范畴的本质——推理。并动态地对因果关系所基于的推理过程进行分析、对比。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本质——推理,将因果关系范畴建立在其逻辑语义基础之上,分析因果范畴的语义类型。主要分为:基于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其中包含基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与基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类比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归纳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选言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二难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假言联言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联言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直接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三段论推理的因果关系、基于模态推理的因果关系共十类。具体分析了分类原因、语义的特点,因果表达背后的推理过程。动态地运用基于推理的因果语义分类去辨别一些相关的表达问题。第五章从语义范畴特征与语义类型出发,归纳因果语义的语言表现手段现代汉语在选取具体的表达手段进行表征时,总是基于各种逻辑语义类型,并总体现着至少一种因果语义范畴的基本特征如,动词性因果标记多体现[使然性]。基于因果关系的范畴特征与因果关系范畴的推理语义类型。归纳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因果标记,虚词类标记包括(连词、副词、介词、助词),实词类标记包括(名词、动词),其中动词类因果标记分为(结果类;影响类;起因类;根据类;产生类;手段类;状态改变类)。并从指称“前提”还是“结论”,指称何种推理语义类型的角度对其使用位置、特点分类进行考察,并简要分析各类因果标记所属的基于推理的因果语义类型,如介词类因果标记多指称基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等。第六章从因果范畴出发,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范畴在具体话语序列中的实现问题,考察了因果标记词在话语中的常见位置情况,位于话语序列的开始、中间、末尾,位于话语序列开始的因果标记多起到指称前提的目的,位于话语序列中间位置的标记,起到粘合的作用,多对结论进行指称。因果关系可以借助不同句子类型加以实现,可实现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其中陈述句为主,祈使句最少。无论是指称原因的因果标记还是指称结论的因果标记,都不与陈述句发生冲突。

二、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语料来源
    第二节 雷平阳诗歌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诗歌形式的研究
        二、关于诗歌主题的研究
        三、关于诗人及其创作的评论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讲究韵律体现语言的音乐性
    第一节 和谐优美的韵律
        一、音韵和谐顺畅
        二、丰富多样的叠音词
        三、摹声词的运用
    第二节 语言的节奏感
        一、长短句的交替运用
        二、整句与散句的相互配合
第二章 特色用词凸显语言的地域性
    第一节 惯用语的使用
    第二节 云南本地词汇的使用
        一、方言词汇的运用
        二、 云南风物词汇运用
第三章 句法新颖表现语言的诗意性
    第一节 问句连用,引人深思
        一、有疑而问,展开联想
        二、无疑而问,情感浓烈
    第二节 常用变式句,凸显重点
        一、句子成分的重复
        二、句子成分的易位
    第三节 陌生化的手法
        一、语言的偏离
        二、语言的变形
第四章 辞格运用 凸显语言的情感性
    第一节 恰当多姿的比喻
        一、比喻的结构特色
        二、比喻的意象联系
        三、比喻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物我相融的比拟
        一、比拟的结构特色
        二、比拟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其他多种辞格的运用
        一、象征
        二、夸张
        三、示现
        四、呼告
第五章 语言艺术特色形成原因
    第一节 表达主体自身因素
        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
        二、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创作态度
        三、语言修养和审美追求
    第二节 语境制导因素
        一、宏观语境
        二、微观语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陈彦《主角》语言运用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音修辞艺术研究
    第一节 叠音丰富
        一、AA式
        二、ABB式
        三、AABB式
    第二节 摹声形象
        一、单音节摹声词
        二、双音节摹声词
        三、三音节摹声词
        四、四音节摹声词
    第三节 音节和谐
        一、音节匀称
        二、韵脚谐调
第二章 词语修辞艺术研究
    第一节 朴素的方言词
        一、方言名词
        二、方言动词
        三、方言形容词
    第二节 精湛的熟语
        一、诙谐幽默的歇后语
        二、通俗生动的惯用语
        三、简练丰富的成语
    第三节 自然的粗俗语
        一、与性有关的粗俗语
        二、骂人卑贱的粗俗语
        三、诅咒类的粗俗语
第三章 辞格的运用艺术研究
    第一节 比喻运用艺术
        一、比喻的运用类型
        二、喻体的选取研究
        三、比喻的修辞功能
    第二节 排比运用艺术
        一、排比的运用类型
        二、排比的修辞功能
    第三节 问语运用艺术
        一、问语的运用类型
        二、问语的修辞功能
    第四节 其他辞格的运用艺术
        一、夸张运用艺术
        二、反复运用艺术
        三、引用运用艺术
        四、辞格的综合运用艺术
第四章 《主角》的语言风格及其成因
    第一节 《主角》的语言风格
        一、质朴通俗
        二、简洁明快
    第二节 《主角》的语言风格形成因素
        一、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争议巨大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的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批评
        二 现代的八股文研究
    第三节 定义八股文
        一 性质定义
        二 发生定义
        三 功用定义
        四 描述性定义
第一章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与审美阈值
    第一节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
        一 不良之良法
        二 “无用”之大用
        三 破体之合体
    第二节 八股文的审美阈值
        一 最大值:极尽汉语诗性的一切可能性
        二 最小值:规矩的自由与严肃的游戏
第二章 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
    第一节 八股文的初创与定型
        一 八股文的雏形:结构初现,尚不完善
        二 八股文的发展:排偶优化,八股形成
        三 八股文的定型:对偶与八股成为主流
    第二节 八股文的风格化变体
        一 “以古文为时文”
        二 绮语浮华
        三 “清真雅正”
    第三节 八股文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
        一 八股文的文学性
        二 八股文与文学的互动
        三 八股文与艺术的互喻
第三章 八股文文本的声律维度
    第一节 汉语的音乐特质
    第二节 音高与音长:八股文的节奏感
        一 平仄调配构成的节奏感
        二 音顿与停延构成的节奏感
    第三节 重复与间隔:八股文的音乐性
        一 头韵给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二 韵脚带给八股文的音乐性
        三 复音为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第四节 虚词与气息:八股文的韵律美
        一 虚词在构成汉语音乐性时的独特作用
        二 八股文中的虚词与音乐性的关系
第四章 八股文的结构维度
    第一节 八股文体式的高度融合
        一 破题立义,以义贯通
        二 起承转合,自然缜密
    第二节 八股文体式的错综变化
        一 糅一体之多质
        二 寓多样于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体式中的排偶
        一 排偶的美学原理
        二 排偶构成的均衡感知
第五章 八股文文本的修辞维度
    第一节 修辞学视野中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中的高频辞格及其美学效果
        一 顶真、回文、排比和肯否对称的均衡体现
        二 设问与复叠的焦点设置
        三 长短句与不同语气的多样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的戏剧化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深化对语文科文本教学解读的认识
        1.1.2 践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理念
        1.1.3 为文本教学解读提供新的解读策略
    1.2 文献综述
        1.2.1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教学解读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文学文本中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解读策略
        1.4.2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概述
    2.1 格莱斯“合作原则”概念界定
        2.1.1 “合作原则”概念
        2.1.2 “合作原则”的遵守
        2.1.3 “合作原则”的违反
    2.2 合作与对话理论
        2.2.1 对话与言语行为理论
        2.2.2 对话与三位一体理论
        2.2.3 对话与合作原则理论
    2.3 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特征
        2.3.1 “合作原则”的有意识性
        2.3.2 “合作原则”的可推导性
    2.4 格莱斯“合作原则”与文本解读
        2.4.1 格莱斯合作原则与文学挂钩
        2.4.2 体现文本解读的现象创新
        2.4.3 揭示文本解读的本质内涵
        2.4.4 突出文本解读的技术建构
3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现象分析
    3.1 特殊词汇——词汇预设中违反“合作原则”
        3.1.1 以动词预设为例
        3.1.2 以副词预设为例
        3.1.3 以介词预设为例
        3.1.4 以连词预设为例
    3.2 特殊句式——句类转换下违反“合作原则”
        3.2.1 疑问句的意义转换
        3.2.2 否定句的意义转换
        3.2.3 祈使句的意义转换
    3.3 特殊语段——段落突现中违反“合作原则”
        3.3.1 人物对话语段
        3.3.2 叙述语言语段
        3.3.3 修辞突现语段
4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语用效果
    4.1 话语的色彩效果
        4.1.1 感情色彩效果
        4.1.2 形象色彩效果
        4.1.3 语体色彩效果
    4.2 话语的“语旨合作”效果
        4.2.1 违反质的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2 违反量的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3 违反方式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4 违反关系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3 话语的修辞与审美效果
        4.3.1 比喻与审美
        4.3.2 双关与审美
        4.3.3 反语与审美
        4.3.4 夸张与审美
        4.3.5 婉曲与审美
5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策略探析
    5.1 语义解读策略
        5.1.1 从质的角度——探究“说什么”
        5.1.2 从量的角度——探究“说多少”
        5.1.3 从方式的角度——探究“如何说”
        5.1.4 从关系的角度——探究“为什么说”
    5.2 语境解读策略
        5.2.1 上下文语境——违反“质的准则”排歧义
        5.2.2 语体语境——违反“量的准则”显意义
        5.2.3 文化语境——违反“关系准则”去隐蔽
        5.2.4 背景语境——违反“方式准则”明意图
    5.3 意图解读策略
        5.3.1 读者会意,与文本阐释——故意违反“质、量的准则”
        5.3.2 作者原意,与作者对话——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5.3.3 文本意图,与文本对话——故意违反“关系准则”
6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实践
    6.1 “为了教学”的解读策略探讨
        6.1.1 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解读中学习”
        6.1.2 着眼点与着力点:“学习解读”
    6.2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6.2.1 《雷雨》教学解读思路
        6.2.2 《雷雨》课堂教学实践
    6.3 格莱斯“合作原则”文本教学解读运用的反思
        6.3.1 违反“合作原则”教学解读的成效
        6.3.2 违反“合作原则”教学解读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现代汉语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主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对象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主观量的研究
        1.2.2 关于副词表主观量的研究
        1.2.3 关于估量类副词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2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表主观量的语义考察
    2.1 估量类副词的范围
    2.2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语义确信度
    2.3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语义指向
        2.3.1 “大约”类
        2.3.2 “也许”类
        2.3.3 “恐怕”类
        2.3.4 小结
    2.4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主观量考察
        2.4.1 “大约”类
        2.4.2 “也许”类
        2.4.3 “恐怕”类
    2.5 本章小结
3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表主观量的句法表现
    3.1 汉语量的分类
    3.2 估量类副词与量的搭配情况
        3.2.1 “大约”类
        3.2.2 “也许”类
        3.2.3 “恐怕”类
        3.2.4 小结
    3.3 估量类副词表主观量的句法格式
        3.3.1 “大约”类
        3.3.2 “也许”类
        3.3.3 “恐怕”类
        3.3.4 小结
4 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表主观量的语用特点
    4.1 估量类副词表主观量时对句类的选择
        4.1.1 对陈述句的选择
        4.1.2 对疑问句的选择
        4.1.3 对感叹句的选择
        4.1.4 对祈使句的选择
        4.1.5 小结
    4.2 语用功能
        4.2.1 传疑评价
        4.2.2 凸显焦点
    4.3 本章小结
5 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的共现考察
    5.1 关于估量类副词能否与“左右”“上下”共现的争议
    5.2 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的三个平面考察
        5.2.1 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时的语义特点
        5.2.2 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时的句法特点
        5.2.3 估量类副词与“左右”“上下”共现时的语用特点
    5.3 估量类副词能与“左右”“上下”共现的原因解释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言外之意”理论研究
        1.3.2 “言外之意”教学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发展汉语》“言外之意”表达手段的分类和统计
    2.1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的规约性表达
        2.1.1 熟语
        2.1.2 有语用含义的词语和句式
    2.2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的非规约性表达
        2.2.1 修辞
        2.2.2 会话策略
    2.3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语料的统计和总结
第3章 “言外之意”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3.1 “言外之意”的教学方法
    3.2 “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3.2.1 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3.2.2 非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第4章 “言外之意”的偏误分析和教学总结
    4.1 偏误分析
        4.1.1 第一次测试偏误分析
        4.1.2 第二次测试偏误分析
    4.2 教学总结
        4.2.1 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总结
        4.2.2 非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总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4.2 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
    2.1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
        2.1.1 已有研究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1.2 本文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2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类别
        2.2.1 已有研究的分类依据
        2.2.2 本文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分类依据
    2.3 小结
第三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
    3.1 “必”的句法功能
        3.1.1 “必”的句法位置
        3.1.2 “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3.1.3 “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3.1.3.1 “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3.1.3.2 “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3.1.3.3 “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3.1.3.4 “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3.1.3.5 “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3.1.3.6 “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3.1.4 “必”与动词的连用
        3.1.4.1 “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3.1.4.2 “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3.1.4.3 “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3.1.5 “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3.1.6 “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3.2 “必”的语义功能
        3.2.1 “必”的词典释义
        3.2.2 “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3.2.3 “必”的古今词义对比
        3.2.4 “必”的语义指向
    3.3 “必”的语用功能
        3.3.1 “必”与句类
        3.3.2 “必”与口气
        3.3.3 “必”与句态
        3.3.4 “必”与语体
        3.3.5 “必”与“体”
        3.3.6 “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3.4 小结
第四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
    4.1 “必定”的句法功能
        4.1.1 “必定”的句法位置
        4.1.2 “必定”与否定词的连用
        4.1.3 “必定”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4.1.3.1 “必定”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4.1.3.2 “必定”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4.1.3.3 “必定”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4.1.3.4 “必定”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4.1.3.5 “必定”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4.1.3.6 “必定”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4.1.4 “必定”与动词的连用
        4.1.4.1 “必定”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4.1.4.2 “必定”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4.1.4.3 “必定”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4.1.5 “必定”与形容词的连用
        4.1.6 “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4.2 “必定”的语义功能
        4.2.1 “必定”的词典释义
        4.2.2 “必定”的语义活跃因子
        4.2.3 “必定”的语义指向
    4.3 “必定”的语用功能
        4.3.1 “必定”与句类
        4.3.2 “必定”与口气
        4.3.3 “必定”与句态
        4.3.4 “必定”与语体
        4.3.5 “必定”与“体”
        4.3.6 “必定”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4.4 “必定”与“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然”的语法功能
    5.1 “必然”的句法功能
        5.1.1 “必然”的句法位置
        5.1.2 “必然”与否定词的连用
        5.1.3 “必然”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5.1.3.1 “必然”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5.1.3.2 “必然”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5.1.3.3 “必然”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5.1.3.4 “必然”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5.1.3.5 “必然”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5.1.3.6 “必然”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5.1.4 “必然”与动词的连用
        5.1.4.1 “必然”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5.1.4.2 “必然”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5.1.4.3 “必然”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5.1.5 “必然”与形容词的连用
        5.1.6 “必然”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5.2 “必然”的语义功能
        5.2.1 “必然”的词典释义
        5.2.2 “必然”的语义活跃因子
        5.2.3 “必然”的语义指向
        5.2.3.1 与认知类谓宾动词
        5.2.3.2 与特殊格式共现
    5.3 “必然”的语用功能
        5.3.1 “必然”与句类
        5.3.2 “必然”与口气
        5.3.3 “必然”与句态
        5.3.4 “必然”与语体
        5.3.5 “必然”与“体”
        5.3.6 “必然”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5.4 “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
    6.1 “势必“的句法功能
        6.1.1 “势必”的句法位置
        6.1.2 “势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6.1.3 “势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6.1.3.1 “势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6.1.3.2 “势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6.1.3.3 “势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6.1.3.4 “势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6.1.3.5 “势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6.1.3.6 “势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6.1.4 “势必”与动词的连用
        6.1.4.1 “势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6.1.4.2 “势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6.1.4.3 “势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6.1.5 “势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6.1.6 “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6.2 “势必”的语义功能
        6.2.1 “势必”的词典释义
        6.2.2 “势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6.2.3 “势必”的语义指向
    6.3 “势必”的语用功能
        6.3.1 “势必”与句类
        6.3.2 “势必”与口气
        6.3.3 “势必”与句态
        6.3.4 “势必”与语体
        6.3.5 “势必”与“体”
        6.3.6 “势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6.4 “势必”、“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
    7.1 “必将”的句法功能
        7.1.1 “必将”的句法位置
        7.1.2 “必将”与否定词的连用
        7.1.3 “必将”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7.1.3.1 “必将”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7.1.3.2 “必将”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7.1.3.3 “必将”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7.1.3.4 “必将”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7.1.3.5 “必将”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7.1.3.6 “必将”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7.1.4 “必将”与动词的连用
        7.1.4.1 “必将”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7.1.4.2 “必将”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7.1.4.3 “必将”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7.1.5 “必将”与形容词的连用
        7.1.6 “必将”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7.2 “必将”的语义功能
        7.2.1 “必将”的词典释义
        7.2.2 “必将”的语义活跃因子
        7.2.3 “必将”的语义指向
    7.3 “必将”的语用功能
        7.3.1 “必将”与句类
        7.3.2 “必将”与口气
        7.3.3 “必将”与句态
        7.3.4 “必将”与语体
        7.3.5 “必将”与“体”
        7.3.6 “必将”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7.4 “势必”、“必然”、“必将”的语法功能对比
        7.4.1 “势必”、“必然”、“必将”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对比
        7.4.2 正负向语境对“势必”、“必然”、“必将”的语用选择对比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内容回顾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家虚词词典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收录情况表
附录B 第一套问卷《语境的正负向程度判断》
附录C 第二套问卷《必然类情态副词选择》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语气词的本体研究
        二、语气词在教学中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使用
第一章 语气词概说
    第一节 语气词的定义
    第二节 语气词的分类
    第三节 语气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词典中语气词意义和用法
        二、着作中语气词意义和用法
        三、期刊、论文中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中教学语气词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第二节 语文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一、语气词与语感教学
        二、语气词与语法知识
        三、语气词与阅读理解
        四、语气词与口语交际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气词的编排与运用
    第一节 教材中语气词的编排
        一、历年来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的编排回顾
        二、语文教材语法知识的编排
    第二节 教材中语气词的分布与运用
        一、教材中语气词的分布
        二、教材中语气词的运用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语气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学生语气词学习情况调查
        二、教师语气词教学情况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气词教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语气词自身的特点
        二、教师不重视
        三、学生学习被动
        四、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重视初中语气词教学
    第二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句式选择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语气词核心意义讲解法
    第三节 完善教材中语气词的教学内容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现代汉语因果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方法与语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因果语义研究综述
    2.1 因果复句研究现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因果复句研究的历史脉络及主要领域
    2.2 因果单句方面相关研究
    2.3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第三章 因果范畴的性质与特征
    3.1 因果关系范畴的性质
    3.2 因果关系范畴的特征
        3.2.1 时间性
        3.2.2 使然性
        3.2.3 论证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因果关系范畴的语义类型
    4.1 基于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1.1 基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1.2 基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2 基于类比推理的因果关系
    4.3 基于归纳推理的因果关系
    4.4 基于选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4.1 基于相容选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4.2 基于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5 基于二难推理的因果关系
    4.6 基于假言联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7 基于联言推理的因果关系
    4.8 基于直接推理的因果关系
    4.9 基于三段论推理的因果关系
    4.10 基于模态推理的因果关系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因果语义的语言表征形式
    5.1 虚词标记
        5.1.1 连词标记
        5.1.2 副词标记
        5.1.3 介词标记
        5.1.4 助词标记
    5.2 实词标记
        5.2.1 名词标记
        5.2.2 动词标记
    5.3 表因果关系的超词或短语
    5.4 使用位置分类考察
        5.4.1 前置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5.4.2 后置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因果关系范畴在话语中的实现
    6.1 因果关系范畴话语层面的考察
        6.1.1 因果标记词在话语中出现的位置
        6.1.2 因果关系范畴在话语中实现形式
    6.2 因果关系范畴的实现句类
        6.2.1 因果关系范畴与陈述句
        6.2.2 因果关系范畴与疑问句
        6.2.3 因果关系范畴和祈使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D]. 谭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陈彦《主角》语言运用艺术研究[D]. 赵嵩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D]. 鹿晓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5]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现代汉语估量类副词与数量成分共现的主观量研究[D]. 王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D]. 陈子珺.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8]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D]. 韩文羽. 吉林大学, 2020(01)
  • [9]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D]. 朱秦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现代汉语因果范畴研究[D]. 张婷.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疑问句在文学语言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