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学生自尊自缢

14岁学生自尊自缢

一、14岁学生自缢讨自尊(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教育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过程的开端,也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会影响受教育个体也就是学生的一生,要想促进受教育个体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就必须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但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还危及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环境和中小学校园安全,给学生、家庭、校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如何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就尤为重要。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从社会学、法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研究,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进行探讨研究的还并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中小学校园欺凌概念的梳理,结合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分析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成因及其危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必要性,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后处理关口前移至预防解决,以此来有效预防和处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

朱娜[2](2019)在《蹊径独辟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文中认为本人在班主任这一神圣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和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内在真善美的愿望,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思想行为多

韩秀秀[3](2018)在《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兆熊是一位具有山林田园气质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他的性情之教思想来源于他放达自由、舒朗开阔、率意自然的真性情,并深受传统儒道思想、园林农艺等观念的影响,以及和其他新儒家学者的学术活动往来。程兆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性情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点,结合道家生命之学、禅宗的人生智慧建构了性情之教系统,即以儒家“仁”的思想为性情之教核心,结合礼乐、孝悌思想阐述性情之教的丰富内涵。他以文载道,强调文如其人,文贵简朴;以诗言志,抒发性情,推崇温柔敦厚;以土生发人性,以水开发性灵,论述了农业与性情之教的关系;以庭院建筑花木为艺术教育手段,认为造园之理相通于诗文字画,合于性情之教。期盼道德上的善与艺术上的美合为一体,建构内圣外王之道。程兆熊以“教”行性情之道,以“艺”释性情之教。他期望唤醒当代人的审美意识,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性情之教还对治愈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和工业社会带来的竞争、异化的各种“现代病”有借鉴意义,弥补精神上的困顿与不安,让人诗意的栖居,自由闲适的简单生活,找到生命安顿之所。

刘翔云[4](2018)在《女性自杀事件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女性自杀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其中媒体对于女性自杀新闻的报道值得我们去深思,媒体对于女性自杀议题的建构深深影响着公众,同时公众反过来也推动着议题的塑造完整。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完整的女性自杀议题应该是由包括政府、媒体机构、记者和公众等多个群体共同塑造完成的。本文将女性自杀的媒体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框架分析和叙事学理论研究媒体在报道女性自杀新闻时的传播特点,对于报道框架的选择,以及对女性自杀者形象的建构,进而再去探究隐藏在新闻文本背后女性自杀的真正深层次原因。同时将女性自杀议题中公众参与的叙事话语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编码/解码理论研究出公众对于女性自杀议题的解读呈现多样化、偏对抗性的特点,且公众话语的理性化建构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马骞[5](2018)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社会事务方方面面的意见,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由便捷的表达。近年来教育领域重大舆情事件频出,一些片面的情绪化的观点、意见、甚至是谣言时常在各类媒介中迅速传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致使相关教育舆情难以消解,严重影响当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舆情工作,无论对于教育事业的政策运行过程、教育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舆情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成为热点。然而目前教育舆情相关研究并不成熟,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规范化的研究范式,这导致教育舆情缺乏共识性的分析思路和科学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相关成果也出现了一定同质化的现象。本研究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全年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主题、时间关联度、载体、话语倾向性、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了分类统计,通过对比研究法,尝试从实践中归纳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性,即多元性、广泛深刻性、情绪性、即时性与易逝性、周期性与反复性等,并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刺激教育舆情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以及专业化新闻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对教育舆情的影响方式,尝试梳理教育舆情工作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认为教育舆情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教育舆情监测机构等对象提出提高认识、动态治理、健全机制、紧密协作、加强研究等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魏珂[6](2017)在《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文中研究指明身体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界对身体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的身体转向,有助于回归人的本真存在,实现对人的生命关怀。大学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大变局中的近代大学生,在社会诸种力量影响下,他们身体的内与外、思想与行为等均在改变。本研究以身体为线索来探讨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将先前学界讨论教育问题的焦点从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转移到对教育主体的关注。研究视角的转移,意在从另一个新的、贴近“人”的角度观察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与成长,进而反思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认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教育应如何影响和塑造人。通过梳理关于1895至1937年间我国大学生的相关史料,考察他们的身体变迁史,进而探讨国家与学生身体的归属关系规律,揭示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因素。基于这种思路,本研究首先探讨与分析了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变化,然后提出近代大学生身体变迁呈现出的特点。对近代大学生的发展与变化,本研究从六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大学生身体如何从家庭之身转变为学校之身,进而成为国家之身;二、近代大学如何努力把学生身体纳入学校的时空规训之中及学生对规训的因应与抗争;三、大学如何对学生身体进行野蛮化和卫生化改造,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格;四、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由“修身”向“修形”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五、大学生爱情、生理的追求特征;最后,探讨在民族存亡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死选择。基于上述剖析,近代大学生身体与国家之间关系发展呈现出归属与背离的曲线,当国家危机严重时,身体的归属性开始变强,身体自主性变弱;当个人和国家矛盾加强时,身体自主性变强,归属性变弱。近代大学生的身体发展路线体现了其身体归属与身体自主间的统一与矛盾,大学生处身其间的应对与纠葛的历史是教育由“传统”而“现代”变化历程的一个具身化面向。与此同时,本研究认为近代大学生身体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特征:一、身体归属国家化。大学生身体与国家的强弱不可分割,进而救国紧密结合,故增加军训和有计划地体育训练,着重“增强国民体质”的卫生实践,是近代大学身体教育的基本特点。二、身体形塑外向化。与传统教育注重塑造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不同,近代教育强调“野蛮其体魄”,注重学生外在自然形体的改造;强调身体形塑和身体改造与社会改造、追求国家富强的关系。三、身体活动自由化。近代大学灵活的入学、转学和休学等制度,使得学生在校际、院际的流动有很大的自由度;大学生积极追求婚姻自由、性自由,和活动空间的自由。四、身体规训人性化。近代大学引进西方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生管理包括时空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学业管理。尤其是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纳入管理范围,这是近代教育人性化的标志。五、身体表现多样化。近代大学生摒弃了传统社会读书人四平八稳的行事姿态,热心运动,参与革命,留学救国,其身姿活跃在社会各种场合。总之,近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塑造适应了时代需要,但埋下了工具理性、轻视修心等伏笔。

林冠[7](2012)在《二十世纪2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学界的研究并不多,然而这组人物形象并不容忽视。本论文针对二十世纪2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进行梳理、分析,以填补学科的空白。在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三类自杀者分别是学生、传统女性以及革命者。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学生,在他们身上,往往投射了年轻作者们自己的影子,小说人物成了他们表达迷思的重要途径。而传统女性在这时依然是作家撰写悲剧的重要表现对象,透过她们来鞭挞社会弊病,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至于革命者,同样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因为这些先锋人物往往要承载比旁人更多的负面情绪。此外,作者们喜用底层人物来煽动读者,利用他们的悲剧引发人们对生活现状的反思。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自杀者形象进行了叙事学角度的分析。小说体裁不同,自杀者形象的叙事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但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长篇小说,在表达上其实各有优劣。在一篇文学作品中,不管自杀者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不管他们的自杀行为出现在小说的哪一部分,都会对小说的叙事效果产生影响,不过,死亡向来很能抓人眼球,所以自杀行为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震撼。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小说当中,作者对自杀者形象的态度却有相似点,通常表现为同情、轻责以及调侃。而在这些自杀者形象背后,通常会隐含着深刻的意蕴,供读者一再品味、挖掘、深思。对自杀者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后,能够读出其中的心理学意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溺水、自缢、服毒等多种自杀方式,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心理含义,而自残自杀与“被自杀”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方式,因为这不仅显示了国人空虚的心态,还揭露了社会“杀人”的方式。其次,自杀者形象能够反映社会以及历史的问题。透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够还原出时代的原貌,让我们了解到国民深受新旧时代交叠起来的双重伤害,积贫积弱的中国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在了解祖国曾经的创伤时,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悲剧所富含的美学意蕴。在我们受到强烈触动之后,自杀者形象的惨烈之美不仅可以涤荡心灵,更能警惕世人切勿堕入罪恶的怪圈,沦为丑恶势力的帮凶。总之,二十世纪2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尽管小说水平参差不齐,精品不多,但是当这些作品拼凑在一起,便能极大地强化表达效果,使读者在这些带有黑色质地的文字当中,领略到作家的诚意,更能看到20年代中国民众的精神内核。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写就这些带着血泪的文章,作家们很值得我们尊敬。

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8](2012)在《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文中指出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扞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李颖超[9](201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文中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先进教育的重要标志。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需要借助各个学科、各位教师的协调配合。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也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论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归纳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实施对策,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效性、专业性、发展性。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本部分主要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与可行性。本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科渗透理论和新课改的要求分析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两方面分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本部分主要从变理论灌输为情感疏导、变单渠道教学为多渠道授课、变单一理论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学校的环境设施、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以及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建立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激发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等学生需求的重视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闻纪之[10](2002)在《悲剧可以避免》文中研究表明没想到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仍会听到引用新华社《14岁学生自缢讨自尊》的电讯 ,以证明独生子女心理承受力薄弱的发言 ,可见其影响之绵长。事情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吧。说的是某市一名 14岁的中学生 10月 3 1日因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 ,自缢身亡。事由在于一个星期前 ,老师认为该生往她身上甩过 4次墨水 ,可该生只承认 1次。于十分生气之际 ,老师责怪了他

二、14岁学生自缢讨自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岁学生自缢讨自尊(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校园欺凌事件概述
    第一节 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
        一、校园欺凌一词的来源
        二、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研究
        三、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研究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类型
        一、言语欺凌
        二、肢体欺凌
        三、人际关系欺凌
        四、网络欺凌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特点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性特点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隐蔽性特点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性特点
        四、欺凌行为的难以判断特点
    第四节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必要性
        一、是打造校园和谐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二、易发区为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团伙化
        四、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众多旁观者
        五、中小学校园欺凌暴力化
        六、对欺凌者的惩治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学校教育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四、学生个体素质问题
        五、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二、对欺凌者的自身发展造成影响
        三、对欺凌事件旁观者造成影响
        四、对学校的育人环境造成影响
        五、对社会治安环境造成影响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理论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至上,敬畏生命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四、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崇尚法治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二、思想政治课师资力量不足
        三、课程思政建设不够完善
    第二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一、未能满足学生的素质教育需求
        二、未能满足学生的法治教育需求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
        一、“灌输式”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对策
    第一节 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优化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素质
        四、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五、学校与司法机关加强法治教育合作
    第二节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一、父母自身再教育
        二、维护家庭和睦氛围
        三、加强亲子交流
        四、改变教育方式
    第三节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整顿社会治安环境
        四、遏制暴力文化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蹊径独辟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正面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强化训练,形成健康价值观

(3)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的渊源
    2.1 率意自然的性情
    2.2 现代新儒家的风云际会
    2.3 中西思想的滋养
3 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的内涵
    3.1 从“心性之学”到“性情之教”
    3.2 “性情之教”与生命之学
    3.3 以“仁”教为核心
4 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的践行
    4.1 中国文学与“性情之教”
    4.2 中国农业与“性情之教”
    4.3 中国庭院花木与“性情之教”
5 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5.1 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完全人格
    5.2 去除繁杂物欲,选择简单生活
    5.3 找寻生命意义,重构生命价值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女性自杀事件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一章 女性自杀事件的新闻文体建构
    第一节 媒体的文体建构策略
    第二节 媒体的文体建构分析: 社会责任的缺失
第二章 女性自杀事件的新闻文本叙事
    第一节 叙事者: 记者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叙事视角: 多重视角聚焦新闻事实
    第三节 叙事结构: 对文本的内涵解读
第三章 女性自杀议题中的公众接受
    第一节 微博中的公众: 聚焦公共事件
    第二节 公众话语: “误读”和缺乏深度的讨论
    第三节 公众参与: 对抗式的解读和情绪化的宣泄
结语: 女性自杀议题传播的社会意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舆情研究文献综述
        1.2.2 教育舆情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2.1 关于舆情
        2.1.1 舆情的定义
        2.1.2 舆情与舆论
        2.1.3 网络舆情
        2.1.4 舆情与新闻报道
    2.2 关于教育舆情
        2.2.1 教育舆情的内涵界定
        2.2.2 教育舆情的组成要素
第三章 教育舆情分布统计与内容分析——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样本
    3.1 多维度分类及其分布统计
        3.1.1 主题类别
        3.1.2 样本的时间分布统计
        3.1.3 载体分类及分布统计
        3.1.4 话语情绪特点分布统计
        3.1.5 样本影响力
    3.2 分布统计分析
        3.2.1 教育管理类频次高政策法规类影响大
        3.2.2 新闻媒体重渐进社交媒体多突发
        3.2.3 教育舆情话语情绪平衡健康
        3.2.4 全国性传统媒体和地方性传统媒体在统计中的优势领域
    3.3 教育舆情热点
        3.3.1 不同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热点信息
        3.3.2 教育舆情热点关键词
第四章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点
    4.1 教育舆情的特性
        4.1.1 教育舆情的多元性
        4.1.2 教育舆情的广泛深刻性
        4.1.3 教育舆情的情绪性
        4.1.4 教育舆情的即时性与易逝性
        4.1.5 教育舆情的周期性与反复性
    4.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两种议程设置
        4.2.1 议程设置理论与适用性简述
        4.2.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专业媒体议程设置和网民议程设置
    4.3 对研究样本局限性与科学性的思考
第五章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5.1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困境
        5.1.1 教育舆情工作的被动滞后
        5.1.2 对教育舆情工作认识存在不足
        5.1.3 处理负面的教育舆情难题手段不足
        5.1.4 教育舆情研究规范尚未成熟
    5.2 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5.2.1 充分认识转变态度积极引导教育舆情
        5.2.2 将动态治理思维贯穿教育舆情工作全过程
        5.2.3 健全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舆情
        5.2.4 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全社会的协作联系
        5.2.5 加强教育舆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参照
第一章 “国”与“家”:近代大学生出现及其身体归属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群体及其身体概况
        一、近代大学生的出现和壮大
        二、近代大学生的地区、校际、院际分布
        三、近代大学生的性别和年龄
        四、近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籍贯
    第二节 救亡图存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变迁与实践
        一、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二、近代人才观中的身体
        三、中国近代大学身体教育实践概述
    第三节 国家化趋势下学生身体自由的日渐衰落:以拖尸为例
        一、新生下水:“拖尸”活动的对象与目的
        二、存废之争:“拖尸”引发的争论与结局
        三、“身体”与“文化”:“拖尸”活动的深层次分析
第二章 “内”与“外”:大学生身体活动的时空展演
    第一节 按部就班:近代大学的时间安排
        一、寒来暑往:校历的变迁
        二、从早到晚:每日的时间安排
    第二节 四角天空:出入限制
        一、出入有牌:请假证明
        二、私人重地:难进难出的宿舍
    第三节 威威讲堂:规矩的学生
        一、点名考勤: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难治之症:学生旷课缺课问题
        三、自修室:第二课室
第三章 “强”与“健”:大学生教育中身体保护新举措
    第一节 强身健体:近代大学生的体育与军训
        一、大学生体育强迫运动
        二、近代大学生的运动比赛
        三、严格的规训:近代大学生的军训
    第二节 保卫身体:近代大学生的卫生教育和疾病预防
        一、近代大学卫生教育和卫生措施
        二、学生卫生运动
        三、大学生个人卫生思想与习惯
    第三节 面对疾病:近代大学对学生疾病的关照
        一、多重压力下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堪忧
        二、近代大学医疗制度建立和学生体检
        三、近代学生疾病的治疗及其感受
第四章 “神”与“形”:大学生身体形塑重心的转变
    第一节 礼与形:仪式中的大学生身体
        一、传统祭祀方式的流变
        二、为国为校:仪式和学生身体展演
    第二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礼貌与姿态
        一、清末大学堂中传统礼仪的浸染及影响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礼仪规训
    第三节 展现自我:近代大学生服饰的流变
        一、化为一统:统一的制服
        二、追求美丽:个性化的服饰
    第四节 革命与自主:身体形象的改造
        一、革命从头开始:剪发的故事
        二、缠足与放胸:我的身体我做主
        三、看与被看:女学生身体裸露的革命
第五章 “爱”与“欲”:大学生的爱与性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婚姻状况与爱情观念的变化
        一、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与现代自由恋爱的浸染
        二、近代大学生的婚姻调查数据
        三、近代大学生身体归属及其婚姻案例分析
        四、异性身体的魅力:大学生之自由求爱
    第二节 近代大学生的性行为
        一、大学生的性行为:从张竞生《性史》谈起
        二、各种性行为:《申报》中大学生的性爱世界
        三、学校对学生性行为的约束与学生的抵制
第六章 “生”与“死”:大学生的身体毁灭与干预
    第一节 英年早逝:近代大学生死亡的情况
        一、近代大学生早逝的数量和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突然死亡的应对
    第二节 魂归何处:近代大学自杀与干预
        一、近代大学生自杀概况统计
        二、自杀的原因分析
        三、自杀的结果、善后与干预
        四、自杀个案分析
    第三节 我以我血荐轩辕:为民族民主而死
        一、断指血书为哪般: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的身体展演
        二、喋血三·一八
        三、救国岂止在口头:“九·一八”与“一·二八“爱国运动
    第四节 近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一、人的身体是属于社会与国家的
        二、自杀是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
        三、人应该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生死本轮回
结语
    一、从身体自主到人的解放
    二、中国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特征
    三、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实践的利弊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7)二十世纪2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自杀者形象类型分析
    第一节 学生形象
    第二节 传统女性形象
    第三节 革命者形象
    第四节 其他底层人物形象
第二章 自杀者形象的叙事学分析
    第一节 不同体裁自杀者形象叙事效果的差异
    第二节 自杀者形象的角色定位与叙事效果的变化
    第三节 自杀者形象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
    第四节 作者对自杀者形象的叙事态度探微
    第五节 自杀叙事表层下的复杂指涉
第三章 自杀者形象的文化意蕴与美学价值
    第一节 各种自杀方式的心理学解码
    第二节 自杀者形象所折射的社会、历史问题与其意义
    第三节 自杀者形象的美学价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8)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Self-esteem的含义
二、汉语权威词典中“自尊”的含义
三、非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中对“自尊”概念的使用
    (一) 文化自尊
    (二) 民族自尊
四、非学术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对“自尊”概念的使用
    (一) 个体自尊
        1.伤害自尊的情境
        2.保护他人自尊的情境
        3.自尊受到伤害时的反应
        第一, 积极抗争。
        第二, 用积极的方式证明自己。
        第三, 过激的反抗方式。
    (二) 民族自尊
五、讨论与小结

(9)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三)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二、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与可行性分析
    (一) 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二) 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教学方法创新
    (二) 教学情境创造
    (三) 学生需求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14岁学生自缢讨自尊(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D]. 刘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2]蹊径独辟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J]. 朱娜. 科普童话, 2019(40)
  • [3]程兆熊“性情之教”思想研究[D]. 韩秀秀.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4]女性自杀事件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D]. 刘翔云. 苏州大学, 2018(01)
  • [5]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D]. 马骞. 西北大学, 2018(01)
  • [6]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D]. 魏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二十世纪2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者形象研究[D]. 林冠. 南京大学, 2012(10)
  • [8]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J]. 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 李颖超. 苏州大学, 2011(06)
  • [10]悲剧可以避免[J]. 闻纪之. 中学教育, 2002(02)

标签:;  ;  ;  ;  ;  

14岁学生自尊自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