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风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

大学生健康风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

一、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金聪,赵志雅,唐雪梅,李文祯[1](2022)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随机抽取2个省份,每个省份随机抽取2所高校,对来自12所高校的3 951名大学生完成在线匿名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卷。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调查的大学生中,2 287名(57.88%)同时有3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其中视屏时间较长、体育锻炼不足、不良饮食行为、饮酒和吸烟的学生分别有3 846(97.34%),2 952(74.72%),2 853(72.21%),538(13.62%)和220名(5.57%)。心理控制源内控性能降低大学生同时有3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OR=0.98)和体育锻炼不足(OR=0.93)的发生风险,增加吸烟行为的发生风险(OR=1.07);有势力的他人能降低大学生同时有3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OR=0.98)、饮酒(OR=0.95)和不良饮食行为(OR=0.97)的发生风险;机遇能增加大学生同时有3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OR=1.04)、饮酒(OR=1.04)和体育锻炼不足(OR=1.03)的发生风险(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健康危险行为控制相应的心理控制源,能够有效预防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刘宇丹,李小玉,赵霜,范晖[2](2021)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苗春霞,周崔红,黄畅,侍书靖,许建强,郑娟,夏有兵[3](2021)在《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所高校的2 5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饮酒(81.99%/34.57%)、通宵上网(47.24%/28.22%)、吸烟(31.28%/2.25%)、参与赌博(22.99%/9.41%)。多因素结果显示,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宗教信仰、恋爱、睡眠障碍、父母感情不好(OR> 1,P <0.05);共同保护因素有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住校(OR <1,P <0.05);男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还有消费水平高、担任干部、生源地为农村(OR> 1,P <0.05);年级高是男生通宵上网的保护因素(OR=0.824,P=0.011),吸烟的危险因素(OR=1.271,P=0.005)。结论大学生饮酒、通宵上网、吸烟、参与赌博的发生率较高,性别差异大,影响因素来自个体、学校、家庭层面,应从以上层面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王洋,李军,佟钧,杨敏丽[4](2021)在《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分析社会人口特征对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 278名大学生,使用调查问卷评分量表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结果当控制其他变量时,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总健康生活方式得分(0.039、0.012、0.032,P <0.05);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家庭月收入预测运动行为(0.031、0.003、0.004 5,P <0.05);性别、年级、家庭每月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规则行为(0.022、0.001 5、0.000 1,P <0.05);营养行为部分地受家庭月收入和父亲的教育水平的调节(P <0.05);健康危险行为受性别、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的调节(P <0.05);健康责任受性别、年级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0.05);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和父亲受教育水平的调节(P <0.05);压力管理受性别、年级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所调节(P <0.05);生活欣赏受年级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0.05)。结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受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和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用作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预测变量。

王诗琪[5](2020)在《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定”、“静”、“安”分别指意志坚定、镇静不躁、内心安稳,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方能深思熟虑、有所创新、接近真理。所以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使人类精神和智力得以兴盛、蓬勃和进化。空间环境不仅是身体的居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养料。所以对于以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蔽所”功能更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发扬,然而这恰是当今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所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大学建设的重点,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内容,发现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在空间精神功能方面暴露出关注程度较低、理论基础薄弱、设计实践较少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寻求增强校园精神功能的优化方法:然而个体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庞杂,众多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难以在统一的体系下展开研究。但精神功能的运行基础在于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读,而这些过程依靠定向注意力这一基本的认知资源的维系和供能。定向注意力之于精神系统,犹如食物之于生理系统,是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养料和动力,当定向注意力储备充足时,认知活动的运行速度提高,即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的信息增多;定向注意力匮乏时,认知速度下降。这种资源会随着认知活动的暂停而得以休憩和恢复,所以定向注意力能够通过间歇性的休憩而进行自动补充,这是认知活动持久进行的保障。注意力恢复状况是认知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大脑活动的具象化和定性化分析提供了抓手。因此本文以定向注意力为切入视角,探究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根据注意力恢复对认知机能产生的各项影响,通过对寒地大学生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确立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学生心理精神需求与校园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探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寒地气候特征和校园空间特征推演出寒地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机制;建构了适用于寒地校园空间的恢复性环境设计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认知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以促进注意力恢复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统领原则,研究了“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增效利用自然景观”与“调试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并针对以上策略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寒地校园因冬季环境恢复性缺失对学生心理和精神造成消极影响的现状,复兴校园的精神功能,促使学生的精神资源能够在高强度认知活动的压迫下保持活跃充沛的状态,从而保障高级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寒地大学校园注意力恢复性设计的提出,是从人本关怀、健康促进的角度建构寒地校园与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溢着庞杂的压力来源,加之繁重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造成了大学生认知资源的损耗,注意力恢复目标的引入,强调了空间环境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利于指导校园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从精神心理层面探讨个体与空间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模式,建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校园空间环境。

李旭光,徐耀,尚婷[6](2020)在《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方法/过程]以文献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综合信息搜寻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了25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文本访谈数据,通过主题分析法依次提炼出53个次级主题和12个主题,最终总结出了影响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3个层面(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和信息层面)的因素。[结果/结论]依据影响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3个层面的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中个人层面包含的主题分别是健康素养、健康状况、认知、性格特征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环境层面的主题涵盖要素是社会风气、社会支持、医疗环境和微博媒介环境。信息层面的主题是信息来源可靠性、获取成本和获取收益。

王平[7](2020)在《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影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干预,验证干预对提升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为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护生开展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现况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3月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6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对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进行现况调查。2.第二阶段采取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设计,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一部分对象进行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纳入117人。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方法包括专题讲座(4次)、观看视频、微信群、同伴教育(1-2次/月)等,采用与第一阶段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护生的健康素养及生活方式水平进行比较。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684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6.00(52.00,60.00),基本知识和理念维度得分为24.00(22.00,26.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得分为19.00(17.00,21.00),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3.00(11.00,14.00)。2.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健康素养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年级、同伴影响抵抗、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健康知识关注度,共解释健康素养变异的11.2%。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较低年级高;同伴影响抵抗得分高者健康素养总分较高;女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男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其他学生;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3.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684名高职护生生活方式总分为120.26±16.11,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为6.83±2.38,规律生活行为维度得分为10.00±2.52,饮食营养行为维度得分为13.86±3.09,健康危害行为维度得分为9.31±1.29,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为20.06±3.22,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得分为23.48±4.19,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为17.78±3.23,生命欣赏行为维度得分为18.95±3.77。4.高职护生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活方式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测健康状况、健康知识关注度、同伴影响抵抗、健康素养得分、性别,共解释生活方式变异的32.9%。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好生活方式总分越高;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生活方式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同伴影响抵抗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健康素养得分越高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女生生活方式总分高于男生。5.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干预后护生健康素养总得分(Z=9950.500,P<0.05)、基本知识和理念(Z=10703.500,P<0.0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Z=9106.500,P<0.05)及健康技能(Z=8277.000,P<0.05)三个维度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护生生活方式总分(t=-2.649,P<0.05)、规律生活行为维度(t=-5.099,P<0.05)、饮食营养行为维度(t=-3.993,P<0.05)、健康责任行为维度(t=-2.401,P<0.05)及生命欣赏行为维度(t=-2.029,P<0.05)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健康危害行为维度、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2.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3.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各维度水平在干预前后效果不均衡,受多种因素影响。

姜富强[8](2020)在《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医疗健康信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日趋频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其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重点。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大学生对新兴网络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较强,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健康信息会更加频繁和深入。现有研究对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和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学以及健康素养等角度;少数从情感认知、社会文化、情境和网络媒介等角度进行分析,通常侧重于几种或某类影响因素,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全面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提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意见,“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实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受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网络环境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探究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帮助人们更好地在网络上获取健康信息,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和互动关系理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主题分析法提炼影响因素,并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对影响因素的表现特征和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因子及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最终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和信息生态理论,明确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涵、因子,并构建模型,其中因子包括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2)在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对4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主题分析法得到17个主题,36个次级主题影响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归类到因子中。(3)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原始访谈资料对影响因素的表现和特征进行佐证,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4)根据研究结果,对因子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探索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互动关系,并构建互动关系模型,提出指导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生态因子会影响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包括信息用户因子下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素养、个体特征、使用意愿、成本,网络健康信息因子下信息形式、信息内容、信息价值,其他群体因子下信任、交互性,信息平台因子下平台安全、平台服务、平台声誉,社会环境因子下社会支持、社会风气、“互联网+医疗”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2)发现不同因子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和相同之处。差异性是在于因素的影响层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不同,其中信息用户因子的影响因素对搜寻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相同性是在于安全因素是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因子共同的影响因素,但在具体因子中表现形式不同。(3)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因子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将信息生态理论引入信息搜寻行为中,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既丰富信息生态理论关于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又全面系统地把握了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弥补了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关于影响因素全面性研究的不足。第二,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搜寻行为的特征规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有效获取健康信息,增强大学生与附近人群互动式的健康信息交流和共享,启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安全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搜寻环境和社会风气。第三,本研究构建了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和互动关系模型,在考虑行为主体和搜寻环境等不同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改和调整,进而推广和适用于其他群体,为探索不同社会群体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提供参考和借鉴。

邵姚君[9](2020)在《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问卷调查芜湖市多所高校大学生多种健康危险行为现况,分析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以期为高校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危险行为开展的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芜湖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匿名方式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人口学信息;(2)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版);(3)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5)网络成瘾诊断量表;(6)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问卷进行录入分析,了解大学生人群中危险行为现况并分析其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的关联。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取有效问卷2420份,其中,男生1086人(44.9%),女生1334人(55.1%);独生子女1177人(48.6%),非独生子女1243人(51.4%);年级分布:大一982人(40.6%)、大二931人(38.5%)、大三及以上507人(20.9%);生源地分布:城市798人(32.9%)、县城847人(35%)、农村778人(32.1%);学校类别:本科生1468人(60.7%),专科952人(39.3%);专业分布:医学类573人(23.7%)、师范类717人(29.6%)、理工类1130人(4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性别方面,男生出现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吸烟天数多、低龄首次饮酒、严重饮酒、醉酒、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饮料过量摄入、催吐、尝试性行为的比例更高(P<0.05),女生步行违规、上下学没有安全感、孤独感、学业压力大、甜品过量摄入、不吃早点、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活动以及手机成瘾的比例更高(P<0.05)。学校类型方面,本科生低龄首次吸烟、低龄首次饮酒、孤独感、学业压力大、不吃早点、不喝牛奶的比例更高(P<0.05),专科生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严重饮酒、醉酒、药物使用、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控制饮食、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活动、手机成瘾、尝试性行为(在19岁以前发生性行为)比例更高(P<0.05)。专业方面,师范生尝试吸烟、严重饮酒、步行违规、尝试性行为比例较高(P<0.05),理工生出现低龄首次吸烟、打架、不吃早点、不喝牛奶的比例更高(P<0.05),医学生出现不安全感、学业压力大、控制饮食、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活动、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的比例较高(P<0.05)。生源地方面,城市学生严重饮酒、饮料过量摄入、不喝牛奶、控制饮食、尝试性行为的比例较高(P<0.05),县城学生尝试吸毒、偏食、绝食比例较高,农村学生更缺乏课外活动(P<0.05)。(2)尝试吸烟、过早饮酒、严重饮酒、醉酒、吸毒,药物使用、步行违规、不安全场所游泳、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不喝牛奶、不吃早点、油炸食品摄入、锻炼减肥、控制饮食、催吐行为、绝食、擅服减肥药、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怀孕/使怀孕等行为在抑郁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严重饮酒、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不吃早点、催吐、绝食、擅服减肥药、网络成瘾、怀孕/使怀孕等行为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质性维度上,尝试吸烟、过早饮酒、严重饮酒、醉酒、吸毒、使用药物、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饮料摄入过量、油炸食品摄入过量、催吐、绝食、擅服减肥药、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过早发生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强迫性行为、怀孕/使怀孕等行为的学生在精神质性上得分较低,有尝试饮酒、学业压力而不开心、不喝牛奶、不吃早点行为的学生在精神质性上得分较高(P<0.05)。外倾性维度上,有低龄吸烟、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偏食、绝食、擅服减肥药、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不使用安全套、怀孕/使怀孕行为的学生在外倾性维度上得分较高,不喝牛奶、不吃早点、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的学生外倾性得分较低(P<0.05)。神经质维度上,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低龄首次饮酒、醉酒、药物使用、步行违规、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过量、油炸食品摄入过量、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催吐、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的学生神经质性维度得分较低,不喝牛奶、不吃早点的学生在神经质性维度上得分较高(P<0.05)。掩饰性维度上,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低龄首次饮酒、醉酒、步行违规、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过量、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的学生在掩饰性维度上得分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类专业(OR=1.728,95%CI:1.2192.450)、本科学校(OR=1.392,95%CI:1.0571.832)、抑郁(OR=1.519,95%CI:1.112.077)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女性大学生(OR=1.228,95%CI:1.0191.480)、城市和县镇居住地(OR=1.371,95%CI:1.1111.692;OR=1.265,95%CI:1.0311.552)、本科学校(OR=1.766,95%CI:1.4682.125)、精神质性维度(OR=1.064,95%CI:1.0171.114)和抑郁(OR=1.406,95%CI:1.1561.709)是喝牛奶行为的危险因素。师范类专业(OR=1.834,95%CI:1.4282.356)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女性大学生(OR=2.215,95%CI:1.8012.725)、医学类专业(OR=1.558,95%CI:1.162.093)、抑郁(OR=1.309,95%CI:1.0491.633)、外倾性维度(OR=1.190,95%CI:0.9131.551)是课外锻炼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较多健康危险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并且与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各类危险行为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完善高校和社会的心理咨询体系,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陈丽名[10](2019)在《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校园建设,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理论研究证实,建成环境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活动进而影响个体健康水平。校园开放空间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因而基于健康角度提升校园开放空间品质对大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寒地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其校园开放空间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通过研究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特征及其结构关系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对寒地大学生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以寒地校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校园开放空间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质性分析归纳出环境对健康影响的中间介质,并初步提取出寒地校园开放空间中影响大学生健康的指标要素,得出目的地可达性、发展密度及强度等25个初选指标。之后,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针对寒地校园、大学生等特殊性对指标进行补充和修正,得出优化后的指标31个。并通过多轮专家问卷对初选的指标要素进行重要度决策,利用基于“双三角模糊数检定法”的模糊德尔菲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指标筛选,最终得到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指标23个。然后,通过对寒地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收集各指标重要度数据,运用统计学中因子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该结构共分为三层,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大学生健康;准则层包括设计手段、空间功能、景观要素、公共设施和管理维护共5个要素;指标层包括校园边界设计与管理、视线设计等23项要素。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重要度进行比较,进行指标赋权,最终完成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研究成果将为相关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对寒地校园开放空间的相关策略制定、空间规划与设计、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相应过程可以为其它地区和类型开放空间的评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二、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1.2.2 心理控制源
        1.2.3 健康危险行为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比较
    2.3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2)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2.2 有无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2.3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2.3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2.4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3.1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高,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3.2 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
    3.3 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共同保护因素
    3.4 单独作用于男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5)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1.2 健康理念下大学校园设计趋势
        1.1.3 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的推广
        1.1.4 寒冷气候下恢复性环境的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解析
    2.1 注意力恢复的研究基础
        2.1.1 人类认知机能的理论原点
        2.1.2 定向注意力的研究突破
        2.1.3 恢复的本质解析
        2.1.4 注意力恢复效益的科学依据
    2.2 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减压理论
        2.2.2 亲生物设计理论
        2.2.3 环境偏好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健康内涵
        2.3.2 现状及问题
        2.3.3 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
    2.4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理论关联
        2.4.1 恢复特征呼应校园环境的构成特点
        2.4.2 恢复结果契合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
        2.4.3 恢复效益匹配校园空间的功能价值
    2.5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实证关联
        2.5.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5.2 个体恢复需求与空间环境恢复性现状分析
        2.5.3 研究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推演
    3.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的影响因素
        3.1.1 寒地气候是恢复的强烈刺激
        3.1.2 寒地景观是恢复的薄弱基础
        3.1.3 人工建构是恢复的繁重负荷
    3.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3.2.1 对寒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3.2.2 对自然景观的激发拓展
        3.2.3 对人工属性的削弱顺应
    3.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体系建构
        3.3.1 构成要素——空间环境恢复属性差异
        3.3.2 结构层级——空间环境恢复程度差异
        3.3.3 运行机理——空间环境恢复机制差异
    3.4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3.4.1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对注意力的积极调和
        3.4.2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对注意力的恢复强化
        3.4.3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对注意力的正向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自然光照的诱导增补
        4.1.1 诱导光线维系昼夜节律
        4.1.2 光疗空间纾解冬季抑郁
        4.1.3 强化光影提示时间感受
    4.2 低温要素的消解转换
        4.2.1 多元庇护单体保障必要活动
        4.2.2 低温气流循环诱发唤醒状态
        4.2.3 动态室内温度支持调控行为
    4.3 风雪要素的激活强化
        4.3.1 冰雪景观引发审美体验
        4.3.2 风雪运动开启分心机制
        4.3.3 冰雪活动建立地域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寒地绿色资源的优化配适
        5.1.1 夏季室外绿色资源的效力提升
        5.1.2 冬季室内绿色资源的集成整合
        5.1.3 全年性绿色花园的重点运用
    5.2 寒地景观形态的提炼转译
        5.2.1 转译冰雪景观形态
        5.2.2 转译生物构型规律
        5.2.3 转译自然变化特性
    5.3 寒地自然模式的抽象再现
        5.3.1 抽象“前景与避难”模式
        5.3.2 抽象“诱惑与神秘”模式
        5.3.3 抽象“冒险与刺激”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6.1 日常生活感受的规避
        6.1.1 心理内容的更新
        6.1.2 身体位置的远离
        6.1.3 学科环境的交互
    6.2 持久环境引力的构筑
        6.2.1 空间要素供给感知信息
        6.2.2 空间形态激发审美体验
        6.2.3 功能设置支持恢复活动
    6.3 个体活动目标的兼容
        6.3.1 多元化空间功能提升选择度
        6.3.2 多级化空间设置提升参与度
        6.3.3 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1.1 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和影响要素
    1.2 相关理论模型
        1.2.1 社会认知理论
        1.2.2 综合信息搜寻模型
    1.3 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数据收集
    2.3 访谈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3 主题分析结果
    3.1 次级主题
    3.2 主题和主题类别
    3.3 影响因素模型
    3.4 影响因素内涵及其作用分析
        3.4.1 个人层面
        3.4.2 信息层面
        3.4.3 环境层面
    3.5 对策与建议
4 讨论与展望

(7)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况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资料统计及分析
        6 伦理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2 高职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得分
        3 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4 高职护生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讨论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及方式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资料统计及分析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干预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2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同伴影响抵抗得分比较
        3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比较
        4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得分比较
    讨论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2 对策及建议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网络健康信息需求
        1.4.2 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渠道
        1.4.3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
        1.4.4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1.4.5 研究述评
    1.5 研究结构与方法
        1.5.1 研究结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论文创新点
        1.6.1 研究思路
        1.6.2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康信息
        2.1.2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2.2 信息生态理论
        2.2.1 信息生态的内涵
        2.2.2 信息生态的因子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社会认知理论
        2.3.2 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
        2.3.3 互动关系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3.1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涵
    3.2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因子
        3.2.1 信息用户因子
        3.2.2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
        3.2.3 其他群体因子
        3.2.4 信息平台因子
        3.2.5 社会环境因子
    3.3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过程
    4.2 数据收集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提纲设计
        4.2.3 访谈过程
    4.3 数据分析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5 信度和效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及模型构建
    5.1 影响因素主题分析
        5.1.1 影响因素初始概念及次级主题
        5.1.2 影响因素主题
    5.2 影响因素模型
    5.3 结果分析
        5.3.1 信息用户因子的影响因素
        5.3.2 其他群体因子的影响因素
        5.3.3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的影响因素
        5.3.4 信息平台因子的影响因素
        5.3.5 社会环境因子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讨论
    6.1 因子讨论
        6.1.1 信息用户因子是主体
        6.1.2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是客体
        6.1.3 其他群体因子是辅助
        6.1.4 信息平台因子是载体
        6.1.5 社会环境因子是外部条件
    6.2 影响因素讨论
        6.2.1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6.2.2 影响因素差异性特征
        6.2.3 影响因素相同性特征
    6.3 因子及影响因素互动关系讨论
        6.3.1 信息用户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互动关系
        6.3.2 信息用户与信息平台的互动关系
        6.3.3 信息用户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关系
        6.3.4 信息用户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6.3.5 其他因子的互动关系
        6.3.6 互动关系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对策与建议
    7.1 信息用户因子层面
        7.1.1 提高健康素养
        7.1.2 采用“线上+线下”搜寻方式
        7.1.3 与其他群体进行互动
    7.2 其他群体因子层面
        7.2.1 转变健康观念
        7.2.2 建立信任机制
        7.2.3 适应新型健康信息交流模式
    7.3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层面
        7.3.1 信息形式把控
        7.3.2 信息内容把控
        7.3.3 信息来源把控
    7.4 信息平台因子层面
        7.4.1 提高安全性建设
        7.4.2 提供个性化服务
        7.4.3 提升知名度
    7.5 社会环境因子层面
        7.5.1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7.5.2 加大网络监管与治理
        7.5.3 营造“健康中国”的社会氛围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及测量工具
        1.2.1 人口学基本特征
        1.2.2 测量工具
    2 调查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人员培训
        2.3 现场调查与质量控制
    3 数据录入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2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基本情况
        2.1 性别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2 学校类型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3 学校类型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4 生源地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3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分析
        3.1 调查对象焦虑、抑郁状况
        3.2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的抑郁得分比较
        3.2.1 物质成瘾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3 故意伤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4 饮食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3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1 物质成瘾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3 故意伤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4 饮食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比较
    4 健康危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
        4.1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精神质性(P)维度上的比较
        4.1.1 物质成瘾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3 故意伤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4 饮食相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5 减肥及运动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2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外倾性(E)维度上的比较
        4.2.1 物质成瘾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2 非故意伤害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3 故意伤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4 饮食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3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神经质性(N)维度上的比较
        4.3.1 物质成瘾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3 故意伤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4 饮食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4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掩饰性(L)维度上的比较
        4.4.1 物质成瘾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3 故意伤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4 饮食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5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的回归分析
        5.1 变量赋值表
        5.2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 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4 大学生不良减肥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5 大学生危险性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6 大学生伤害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7 大学生吸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8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健康危险行为人口学因素的分析
        1.1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物质成瘾的分析
        1.2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分析
        1.3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不健康饮食、运动减肥行为的分析
        1.4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精神成瘾、性相关行为的分析
    2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1 物质成瘾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2 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3 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4 减肥及运动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5 精神成瘾及危险性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结论
    1 健康危险行为人口学因素分析
    2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生健康现状
        1.1.2 相关政策
        1.1.3 校园开放空间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影响健康的物质环境相关基础研究
        1.3.2 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3.3 校园开放空间评价研究
        1.3.4 研究现状简析
    1.4 相关基础理论
        1.4.1 社会生态学理论
        1.4.2 环境行为学理论
        1.4.3 环境恢复性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范围界定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框架
第2章 评价指标选取
    2.1 校园开放空间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介质
        2.1.1 生理健康影响介质
        2.1.2 心理健康影响介质
        2.1.3 社会健康影响介质
        2.1.4 交叉影响作用
    2.2 指标选取过程
        2.2.1 提取目的
        2.2.2 提取方法
        2.2.3 实施流程
    2.3 指标提取结果
        2.3.1 影响生理健康开放空间指标
        2.3.2 影响心理健康开放空间指标
        2.3.3 影响社会健康开放空间指标
        2.3.4 交叉影响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评价指标优化
    3.1 指标补充与修正
        3.1.1 指标补充与修正目的
        3.1.2 指标补充与修正方法
        3.1.3 焦点小组成员选择
        3.1.4 实施流程
        3.1.5 结果分析
    3.2 指标筛选
        3.2.1 指标筛选目的
        3.2.2 指标筛选方法
        3.2.3 指标筛选专家选择
        3.2.4 实施流程
        3.2.5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结构层次构建
    4.1 结构层次构建过程
        4.1.1 结构构建目的
        4.1.2 结构建立方法
        4.1.3 结构构建流程
    4.2 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调研实施
        4.2.3 样本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4.2.4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构层次构建
        4.3.1 适宜性检验
        4.3.2 确定公因子数目
        4.3.3 确定各公因子对应的指标
        4.3.4 准则层命名
    4.4 权重确定
        4.4.1 权重确定方法
        4.4.2 数据收集
        4.4.3 赋权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要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2 模糊德尔菲第一、二轮专家问卷
附录3 模糊德尔菲第三轮专家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J]. 余金聪,赵志雅,唐雪梅,李文祯. 中国学校卫生, 2022(02)
  • [2]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J]. 刘宇丹,李小玉,赵霜,范晖. 中国学校卫生, 2021(08)
  • [3]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苗春霞,周崔红,黄畅,侍书靖,许建强,郑娟,夏有兵. 现代预防医学, 2021(03)
  • [4]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 王洋,李军,佟钧,杨敏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01)
  • [5]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王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J]. 李旭光,徐耀,尚婷. 情报探索, 2020(08)
  • [7]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平. 青岛大学, 2020(01)
  • [8]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姜富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9]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D]. 邵姚君.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寒地校园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陈丽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大学生健康风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