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职能分析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职能分析

一、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陆岷峰[1](2022)在《新阶段下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路径的新思考——兼论中小商业银行从“恒小恒弱”变成“恒小恒强”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商业银行作为规模小的群体,在发展的实践中,其在社会资源所处位置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商业银行生态中的恒大恒强、恒小恒弱的规律同样有效。但规律也不是恒古不变的定律,特别强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与演进,大和强,小和弱并不存在数字推算的必然内在逻辑。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恒小的情况下能实现恒强,置身于当前的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坚守新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变化,深化改革、正确定位、科技赋能、集约经营等,可以实现恒小恒强的目标。

朱莉娅[2](2021)在《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时期。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同业业务作为一种既能合理规避监管又能创新盈利模式的业务手段,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型利润点。由于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品类中的占比与日俱增,伴随着业务总规模的增长,其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是关乎其稳健经营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同业业务为立足点,在充分研究了中外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以15家中小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他们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作为模型数据样本(2010年—2019年),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式,实证检验了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同业业务的过度开展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存在不利的影响,因为同业业务拥有系统性关联、错配期限、同质化等的特征。如若为了利润的增长,过度的开展同业业务,使其规模增长过快,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放大。实证结论同时表明资产收益率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也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带来不利的影响。通常情况来说,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正面效应,但是从流动性风险角度来看,必须对其加以正确利用,否则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中小商银行的流动性存在着正面效应。这一论证说明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起到缓释作用,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为保证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增加了三个控制变量,最终发现回归模型拟合度更优,充分证明这三个控制变量确实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关键因子。文章分析了回归方程检验得出的结论,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优化业务资产构成、调控业务投放总额、引导资金流入实体和加强对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监测。

李茜[3](2021)在《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对金融行业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影响,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也需要应对全新的形势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战略结构,促进自身发展和经营模式转型是现阶段中小商业银行尤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为此,中小商业银行需积极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转型凸显自身特点及优势。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超南[4](2021)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比较分析——以宁波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后起新秀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问题,且随着市场复杂程度的深化,风险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变得愈发困难。为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克服风险管理难题至关重要。其中,宁波银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领头羊"之一,其风险的发生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和社会资金的运作问题有极大影响。宁波银行在快速拓展自身业务时的流动性问题极具探讨价值,故论文以宁波银行为切入点,研究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整体现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范小云,荣宇浩,段月姣[5](2021)在《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中的级联故障研究——兼论“多而不能倒”与“大而不能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违约损失风险参数内生于网络,兼顾偿还风险传导和流动性风险传染渠道,构建了复杂银行系统网络的级联故障模型,并且结合可得的我国263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进行仿真模拟,量化了共同冲击、特定银行倒闭等几个情境下的级联故障程度。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银行系统"多而不能倒"不仅与"大而不能倒"并存,且独立于"大而不能倒"而存在。第二,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能承受的破产故障边界更低、波动更小,更容易发生联合倒闭情形。因而,研究中小银行联合倒闭极具现实意义。第三,大型银行是众多中小银行倒闭的第一道防线,而中小银行的救助成本远低于大型银行。因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要重视多家中小银行风险集聚现象而规避传染源,兼顾"多而不能倒"和"大而不能倒",低成本救助,从而实现风险在银行间的缓冲疏散和对抗吸收。

张凯[6](2021)在《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阵痛性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频发。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锦州银行战略重组以及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集中挤提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风险事件爆发后,银行业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同业拆借成本飙升。因此,在以上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建立适用我国国情的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控制法律体系和框架,这对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中小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从国内外案例来看,一旦中小银行无法偿还一定规模的到期债务,便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诱因,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真正致命的是严重的流动性断裂。其诱发因素很多,可能是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本身也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传染机制导致。就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身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三是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并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Ⅰ》)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为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除银行资本监管的三支柱外,还特别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重要指标。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体系中,《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业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监管理念滞后,二是监管法律位阶较低,三是监管方式过于僵化,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既有中小银行本身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指标、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严重依赖同业融资,流动性管控压力较大。而有些中小银行的股东无视国家规定,关联交易甚至违规挪用中小银行的资金。同时,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打破原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普及令银行服务渠道、手段和服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让原有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来自银行同业和新的非银行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多家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及其他国家相关文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设置适配性分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构建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体系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根本原因过多的“加杠杆”造成的资金短缺和高利率。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坚持回归原点,服务实体,专注于主营业务,并做好基于信贷的信贷业务,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不稳定。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念方面应该贯彻适配性监管理念,即根据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系统重要性来确定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具有适配性的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秦强[7](2020)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随着改善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研究和分析主导我国金融体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我国银行系统大案频出,公司治理不完善成为银行风险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以公司治理视角为切入点,探究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哪些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这些治理问题是否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并依此从改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入手,基于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二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质量与风险程度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进行了推演。由于商业银行息差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因此在以风险为经营内容的商业银行中广义的公司治理的内涵包含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监管政策、行政许可等方面不同。目前各类银行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且已经将风险管理职能嵌入银行管理的各个层级和业务流程之中,但在公司治理下的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入手,本文基于37家银行5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产权性质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更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不同,其中大型国有银行主要风险点来自于股权制衡度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高薪酬水平促进了经理人风险追逐行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提高股权制衡度、优化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以及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程度方面均大有可为。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从一般意义上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从公司治理角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其中,一般意义上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包括构建具有制衡性的多元股权结构、明确治理架构中不同角色的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制定激励相容的经理人薪酬计划。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借助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股权制衡度方面入手改善公司治理;对于股份制银行,主要建议包括适当降低薪酬激励水平以及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从明晰政府权力的边界、完善董事会结构方面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揭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外延都包涵在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中,公司治理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可能。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制度设计是影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股权结构影响风险管理策略整体的风险偏好程度、董事会特征影响风险监督的有效性与独立性、薪酬制度设计影响风险策略执行的有效性,以上三方面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第二,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但在公司治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会显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而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风险程度的公司治理特征不同;第三,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模式特征进行了归纳。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模式介于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之间,两种模式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与两种模式的共性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模式对我国改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启示。第四,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方式分类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所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林彬[8](2020)在《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我国力图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使之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其业务监管已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方面,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业务发展进行引导,实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而商业银行执行政府监管政策的情况和效果,也直接反映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在当前持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国家扶持小微企业政策的成效。本文以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梳理了目前惠州地区监管部门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概况,并通过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监管存在的几点问题:一是政府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政府内部落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政府监管资源投入不足,监管政策执行缺乏保障;四是监管政策落实所需的配套体系建设不到位;五是政府监管部门对小微信贷政策论证科学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监管理念滞后、监管资源紧缺、监管法规缺位、监管体制不畅等。对此,本文借鉴国内和国外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及监管的经验启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改进监管思路,实现风险监管与政策发展有机统一;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制度体系;三是加大监管正向激励引导,激发政策执行动能;四是加大监管资源投入,强化监管执行保障;五是加快监管配套体系建设,助力监管政策落地;六是加强监管政策设计,减少监管的负外部效应。

杜贇峥[9](2017)在《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文中提出目前,票据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市场。然而,由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法律约束和票据业务纳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监管的要求,市场形成了正式票据市场和民间票据市场并存的局面。正式票据市场服务的主体是银行体系和信用等级较高的国有、民营大型企业;民间票据市场服务于信用薄弱、难以从正规的银行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民间票据市场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困难,但自身一直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市场运行机制不清晰、不规范,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的监管套利、逆向选择的问题,风险传导到银行体系内部,接连爆发了多起票据大案,造成了整个票据市场局部的动荡。本文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民间票据市场,更好地发挥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的优势,同时也为全国票据市场向统一和多层次方向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票据市场的整体概况,提出了民间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随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票据市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共性特征;接着,对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定价时可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同时观察到真实成交价格对SHIBOR存在一定偏离,部分中小企业实际当中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了民间票据市场在全国统一、多层次票据市场中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了民间票据市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从市场组织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交易机制建设等方面对统一的民间票据市场的建立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

吴钊[10](2014)在《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资本和数据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金融业一直利用最前沿的信息科技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领域。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大数据时代”,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和价值模式。在金融领域,以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新服务也正在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相关基础理论、行业发展动态、传统金融机构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相关创新实践层出不穷。一方面,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金融领域,阿里小贷、余额宝、P2P及第三方支付已经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从发展网上银行到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资本、技术优势,积极应对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再造银行业务,并将业务延伸至电商、消费、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和商业模式逐渐成形。为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平台,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因自身发展理念、资本实力和技术储备所限,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相较于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其努力和成效仍不明显。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中,中小商业银行创新业务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传统优势业务和原有市场也可能受到挤压,甚至影响其生存。因此,如何调整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以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仔细研究的课题。本文力图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融合的角度,总结了互联网对传统银行理论产生的影响,对比了传统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市场之间的差异,通过互联网金融相关特点研究其所带来的金融产业资源配置、中介功能、业务流程、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商业模式变革,通过阐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影响明确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关发展动态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借鉴。同时,利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当前面临的挑战、优势、劣势和机会,就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客户战略、业务战略和战略支撑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为中小商业银行加快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新阶段下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路径的新思考——兼论中小商业银行从“恒小恒弱”变成“恒小恒强”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态系统中恒小恒弱与恒大恒强现象的研究
    (二)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做强做优做精路径的研究
三、中小商业银行恒小恒弱现状的分析
    (一)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体系中占比相对下降
    (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在银行业体系中呈恶化趋势
    (三)中小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在银行业体系相对较为后位
    (四)中小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下降明显
四、实现中小商业银行“恒小恒强”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定位、始终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
    (二)严控风险,发展风险重心持续下沉
    (三)立足实体,守牢持续前行的压仓石
    (四)特色经营,夯实持续生存的土壤
    (五)增强韧性,应对各类不确定性考验
    (六)深化改革,营造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1. 完善金融法律,规范金融行业。
        2. 加强金融监管,发展监管科技。
        3. 提升股东素质,增强股东约束。
        4. 减少行政干扰,形成正确导向。

(2)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内容结构
    1.3 本文的或有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对同业业务的研究
    2.2 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
        2.2.1 流动性风险成因
        2.2.2 流动性风险衡量
        2.2.3 流动性风险管理
        2.2.4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2.3 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2.3.1 同业业务对宏观金融的影响
        2.3.2 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3.3 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2.4 简要述评
3 同业业务和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3.1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3.1.1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历程
        3.1.2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分析
        3.1.3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结构分析
        3.1.4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趋势
    3.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3.2.1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状况
        3.2.2 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状况
4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
        4.1.1 内生机制
        4.1.2 外生机制
    4.2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机制
        4.2.1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正面影响
        4.2.2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
    4.3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传导路径分析
5 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5.1.2 模型确定与变量选取
        5.1.3 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5.2 同业业务发展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回归方程的构建与检验
        5.2.2 实证检验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合理规划同业业务的规模与结构
        6.2.2 引导同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6.2.3 加强对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监测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二)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
    (一)树立大数据的战略思维
    (二)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发展
    (三)开展新兴业务
    (四)推动金融互联网化发展
三、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系统化管理
    (二)研发个性化产品
    (三)推动功能平台化建设
    (四)建立电子化渠道
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
    (一)服务对象面向中小企业
    (二)丰富收入结构
    (三)重视新兴产业发展
五、结语

(4)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比较分析——以宁波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宁波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测度
    2.1 数据来源与相关指标计算处理
    2.2 财务指标分析
        2.2.1 资本充足率
        2.2.2 存贷比
        2.2.3 流动性覆盖率
        2.2.4 净同业拆借比率
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存贷款失衡问题
    3.2 同业拆借下拆入资金的占比问题
    3.3 多重风险局部交叉影响下管控难的问题
4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4.1 创新经营方向及经营理念
    4.2 提高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主动性
    4.3 关注交叉混业金融业务多重风险
5 结语

(5)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中的级联故障研究——兼论“多而不能倒”与“大而不能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复杂银行系统网络的级联故障模型
    (一)银行网络系统级联故障模型的建立
        1.银行网络触发破产故障的临界条件。
        2.银行网络中系统性风险级联故障模型。
    (二)系统级联故障模型动态算法
四、复杂银行网络模型中的级联故障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银行系统破产级联故障的实证分析
        1.银行倒闭的破产故障边界。
        2.银行系统级联故障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1)受到共同冲击后银行网络的级联故障分析。
        (2)特定银行倒闭后银行网络的级联故障分析(5)。
五、结束语

(6)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小银行规模和度量状况的研究
        1.3.2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衍生的研究
        1.3.3 关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践的研究
        1.3.4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与法律监管政策的研究
        1.3.5 关于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改革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数据分析研究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概述
    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2.1.1 中小银行及流动性风险内涵外延
        2.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构成要素
        2.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在表现
    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2.2.1 存款挤兑与流动性短缺
        2.2.2 违约冲击与流动性转移
        2.2.3 同质资产与流动性危机
    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特征
        2.3.1 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2.3.2 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
        2.3.3 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逻辑起点
    3.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3.1.1 成本收益理论
        3.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3.1.3 金融监管辩证理论
    3.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失灵”
        3.2.1 市场不完全——资金流动性下降
        3.2.2 竞争不充分——资产负债表衰退
        3.2.3 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的源泉
    3.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府失灵”
        3.3.1 流动性风险金融监管权错位
        3.3.2 风险监管指标设计的趋同化
        3.3.3 对流动性分层现象关注不够
        3.3.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缺失
    3.4 小结
第4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证研析
    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研判
        4.1.1 包商银行破产案
        4.1.2 锦州银行重组案
    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致因素
        4.2.1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4.2.2 公司治理体系因素
        4.2.3 资产负债结构因素
        4.2.4 其他风险转化因素
    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启示
        4.3.1 建立回应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4.3.2 全面应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挑战
        4.3.3 优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和监管协调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检省
    5.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5.1.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的演进
        5.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规范
        5.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主体
    5.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5.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理念滞后
        5.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5.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过于僵化
        5.2.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5.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成因
        5.3.1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5.3.2 中小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加剧期限错配
        5.3.3 中小银行混业经营使系统性风险增大
        5.3.4 影子银行不断削弱金融监管法律效力
    5.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5.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目标
        5.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内容
        5.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
    5.5 小结
第6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6.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校正
        6.1.1 确立适配性监管理念
        6.1.2 确立穿透式监管理念
        6.1.3 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
    6.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的强化
        6.2.1 强化迈向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方式
        6.2.2 强化单体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6.2.3 强化审慎性和连贯性的监管方式
    6.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
        6.3.1 重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框架
        6.3.2 重设具有创新性意识的适配性监管指标
        6.3.3 重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6.3.4 重置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
        1.2.3 公司治理视角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创新之处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及行业特殊性
        2.1.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
        2.1.2 商业银行行业特殊性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2.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2.2.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2.3.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3.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银行风险的路径分析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
第3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分析
    3.1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2 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3 公司治理失败导致银行风险爆发的案例分析——以恒丰银行为例
        3.3.1 恒丰银行基本介绍
        3.3.2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3.3.3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
        3.3.4 恒丰银行案例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变量和模型
        4.2.1 数据说明
        4.2.2 变量构造
        4.2.3 模型构造
    4.3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
        4.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的实证分析
        4.4.2 产权性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4.4.3 不同分组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实践与启示
    5.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5.1.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5.1.2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5.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5.2.1 日德模式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5.2.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5.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5.3.1 规范股东治理,提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知
        5.3.2 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的双向考核机制
        5.3.3 加强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性
第6章 改善公司治理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6.1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一般性对策
        6.1.1 增强股权结构制衡性,减小预算软约束、强化股东监督
        6.1.2 明确角色间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监督效率
        6.1.3 优化经理人薪酬计划,实现与风险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
    6.2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6.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借由“混改”打破“官商不分”格局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弱化高额薪酬激励、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
        6.2.3 中小商业银行:强化经营独立性、优化董事会结构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农村中小银行信贷业务监管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政府监管
        2.1.2 农村中小银行
        2.1.3 小微信贷
    2.2 我国小微信贷监管政策体系概述
        2.2.1 监管制度体系
        2.2.2 政策核心内容
        2.2.3 评价体系
    2.3 我国小微信贷监管职能体系概述
        2.3.1 监管职能体系
        2.3.2 监管实施主体
        2.3.3 监管执行方式
    2.4 理论基础
        2.4.1 政府失灵理论
        2.4.2 公共产品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政府监管概况
    3.1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1 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
        3.1.2 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结构分布
    3.2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现状
        3.2.1 监管的内容
        3.2.2 监管实施主体
        3.2.3 监管的主要手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情况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4.1.2 监管部门人员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1.3 银行从业者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1.4 金融消费者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2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4.2.2 政府内部落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工作积极性不高
        4.2.3 政府监管资源投入不足,监管政策执行缺乏保障
        4.2.4 监管政策落实所需的配套体系建设不到位
        4.2.5 政府监管部门对小微信贷政策论证科学性不足
    4.3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监管理念滞后
        4.3.2 监管资源紧缺
        4.3.3 监管法规缺位
        4.3.4 监管体制不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国外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经验借鉴
    5.1 国内的监管经验启示
        5.1.1 台州市的监管经验启示
        5.1.2 宁波市的监管经验启示
    5.2 国外的监管经验启示
        5.2.1 美国的监管经验启示
        5.2.2 日本的监管经验启示
        5.2.3 德国的监管经验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6.1 改进监管思路,实现风险监管与政策发展有机统一
        6.1.1 平衡政府监管和市场配置的有机统一
        6.1.2 适度提升监管容忍度
        6.1.3 培育银行自治能力
    6.2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6.2.1 完善小微信贷监管制度
        6.2.2 理清小微信贷监管体制
        6.2.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3 加大监管正向激励引导,激发政策执行动能
        6.3.1 优化监管部门内部考核导向
        6.3.2 重塑农村中小银行监管考核机制
    6.4 加大监管资源投入,强化监管执行保障
        6.4.1 加快监管人力资源优化
        6.4.2 加强垂直监管部门与地方监管部门的资源优势互补
    6.5 加快监管配套体系建设,助力监管政策落地
        6.5.1 建立小微信贷配套评级体系
        6.5.2 建立小微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6.5.3 培育小微信贷中介服务体系
    6.6 加强监管政策设计,减少监管的负外部效应
        6.6.1 做好监管政策设计论证
        6.6.2 做好监管政策执行监督
        6.6.3 做好监管政策效果评估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关于惠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 2 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研究框架
    1.5 文献综述
        1.5.1 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研究
        1.5.2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
        1.5.3 票据市场建设的研究
        1.5.4 票据贴现利率的研究
第二章 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2.1 我国票据市场概述
        2.1.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2.1.2 票据交易手段进化历程
        2.1.3 票据业务模式演变历程
    2.2 我国民间票据市场分析
        2.2.1 民间票据市场交易现状
        2.2.2 民间票据市场产生的原因
        2.2.3 民间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票据市场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票据市场发展模式
        3.1.1 美国票据市场
        3.1.2 欧洲票据市场
        3.1.3 日本票据市场
        3.1.4 台湾票据市场
    3.2 发达票据市场经验给民间票据市场带来的启示
        3.2.1 民间票据市场的发展应当引导与管制相结合
        3.2.2 民间票据市场应当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应配套制度
        3.2.3 民间票据市场应发展融资性商业票据
        3.2.4 民间票据市场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发挥专业票据中介的作用
        3.2.5 民间票据市场应发布灵敏的市场基准利率,优化价格生成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研究
    4.1 正式票据市场对民间票据市场的价格传导效应
    4.2 研究思路
        4.2.1 研究框架
        4.2.2 研究方法
        4.2.3 变量描述和数据选取
    4.3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和主要参考利率的比较研究
        4.3.1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比较研究
        4.3.2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与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的比较研究
        4.3.3 ADF检验
        4.3.4 VAR模型
        4.3.5 Granger因果检验
        4.3.6 脉冲响应
    4.4 贴现成交利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
    5.1 民间票据市场概述
        5.1.1 民间票据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5.1.2 民间票据市场的定位和功能
    5.2 民间票据市场组织形式——民间票据交易所
    5.3 民间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5.3.1 区块链技术为金融领域带来的新机遇
        5.3.2 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5.3.3 数字票据的优势
    5.4 民间票据市场机制设计
        5.4.1 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
        5.4.2 民间票据市场的交易机制
        5.4.3 民间票据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
    6.1 本文结论
    6.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信息技术革命下传统金融理论发展概述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商业银行再造理论
    2.2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2.2.2 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2.3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3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分析和相关商业银行实践
    3.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3.2 互联网金融市场
        3.2.1 互联网金融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比较
        3.2.2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特点
    3.3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变革
        3.3.1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资源配置的变革
        3.3.2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中介功能的重塑
        3.3.3 互联网金融业务流程的变革
        3.3.4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变革
        3.3.5 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
    3.4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3.4.1 互联网金融将改变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
        3.4.2 互联网金融重构商业银行已有融资格局
        3.4.3 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3.5 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实践
        3.5.1 技术研究储备和创新平台建设
        3.5.2 网络银行平台建设
        3.5.3 电子商务平台
        3.5.4 结成异业联盟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分析
    4.1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
    4.2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4.3 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
    4.4 中小商业银行的劣势
    4.5 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
5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5.1 总体战略
    5.2 发展愿景和目标
    5.3 客户战略
        5.3.1 个人客户
        5.3.2 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客户
        5.3.3 农村客户
    5.4 业务战略
        5.4.1 构建新的价值体系
        5.4.2 再造传统业务流程
        5.4.3 创新产品组合
    5.5 战略支撑
        5.5.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
        5.5.2 创新营销模式
        5.5.3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5.5.4 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阶段下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路径的新思考——兼论中小商业银行从“恒小恒弱”变成“恒小恒强”的路径[J]. 陆岷峰.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2(01)
  • [2]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D]. 朱莉娅. 浙江大学, 2021
  • [3]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探讨[J]. 李茜. 投资与创业, 2021(19)
  • [4]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比较分析——以宁波银行为例[J]. 冯超南.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1(11)
  • [5]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中的级联故障研究——兼论“多而不能倒”与“大而不能倒”[J]. 范小云,荣宇浩,段月姣.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6]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张凯. 辽宁大学, 2021(02)
  • [7]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秦强.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8)
  • [8]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D]. 林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D]. 杜贇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吴钊.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职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