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罗布泊湖区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疆罗布泊湖区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一、Some new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Lop Nur Lake region, Xinjiang,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田翠翠[1](2021)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社会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至关重要。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2年开展过一次综合考察后再未进行过全面的生物资源调查。随着气候变化、动物疫源疫病、地方经济建设等的影响,区内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等尚不清楚,有必要对保护区脊椎动物本底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于2018~2020年采用样线法、直接计数法、红外相机陷阱法、访问调查、查阅文献等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的脊椎动物名录较2002年增加了95种,共调查到陆生脊椎动物22目55科130属216种,其中兽类7目16科40属56种;鸟类13目33科83属150种;爬行类2目6科7属10种,保护区没有调查到鱼类和两栖类。其中鸟类的G-F指数最高,其次为兽类和爬行类,即鸟类科属间多样性较高,物种组成相对稳定。2.保护区脊椎动物区系特征为古北界成分占主导地位,其中,爬行类物种全为古北界;东洋界物种中,兽类仅有1种,鸟类有8种。3.安南坝保护区有Ⅰ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中国特有脊椎动物10种。其中野骆驼(Camelus ferus)和荒漠猫(Felis bieti)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CR)名录。4.安南坝啮齿动物群落主要包括2个,荒漠耐旱群落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各生境,耐旱-喜湿混合群落主要分布在芦苇群系和水柏枝群系生境。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为保护区的优势鼠种。野骆驼是安南坝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目前其栖息地恢复和饮水问题仍待解决。通过本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安南坝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资源现状,可以为保护区后续开展保护工作和科研教育提供基础数据。

霍文[2](2020)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随着石油基地的建成,在研究区的自然沙陇剖面上形成了面积达2 km2的人工绿地。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引起气象特征参数连锁反应,导致近地层能量分配格局改变,局地性气候与沙漠气候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亟需解析在气候差异下,各项气象参数的变化区间;了解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通量参数的差异;评估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人工绿地局地性气候的响应程度。正是以此为目标,通过高精度观测仪器和先进试验手段,在生长季,获取人工绿地和自然沙地同步观测数据,同时针对绿地边缘效应,同步开展强化观测试验,利用理论研究、试验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地解析不同下垫面局地性气候的差异性;揭示感热、潜热时间分布位相差异的原因机理;利用陆面过程模拟与观测事实进行参数对比分析,评估参数化方案对局地性气候的响应程度,为沙漠-绿洲地气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提供科学试验数据支撑和研究基础。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日出到正午,自然沙地升温速率大于人工绿地;正午到日落则相反。人工绿地增温至极值比自然沙地滞后2 h。夜间人工绿地边界温度一般高于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中心区域。在下垫面状况差异、局地环流作用、小地形共同影响下,人工绿地(中)日较差>自然沙地(西)>人工绿地(东)>人工绿地(西)。四季夜间均存在逆温,冬季1月逆温强度最大,最大逆温差为12.8℃,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夏季最小,最大逆温差6.4℃。2)平均风速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第三、冬季最小。日间大于夜间,自然沙地风速变幅大于人工绿地。春季,自然沙地日平均风速差3.0 m/s,人工绿地中心1.8 m/s,人工绿地东西边界分别为2.0 m/s与2.2 m/s。将自然沙地的平均风速量化为1.0 m/s,春季绿地边界风速递减率为35%;绿地中心风速递减率为68%。夏季绿地边界风速递减率为30%;绿地中心风速递减率达到71%。沙地与绿地夏季比湿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小。3)FAO56-PM蒸散模型适用于干旱背景下的人工绿地,计算值与观测值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人工绿地(中)0.933,人工绿地(东)0.943,人工绿地(西)0.942。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m平均温度、2m平均风速、饱和水汽压斜率是影响蒸散发计算的主要因素。4)沙地与绿地(地面长波辐射)差值区间为-30-20 W/m2。土壤水分变化是造成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地表反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的滴灌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传递到表层具有滞后效应,影响了地表反照率的月变化。净辐射的主要耗能形式以H和G0为主,其中H最大,LE最小。夜间以G0为主。日间以H为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环境影响下,人工绿地的能量分配格局与自然沙地基本一致,而在植被的生长期与茂盛期,LE的通量消耗份额会增加,能耗比增加1.5%左右。5)冬季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的不闭合率均在50%以上,且人工绿地的拟合系数很低。在其他季节,人工绿地的不闭合率优于自然沙地,这也是地表能量残差D值较小的反映。由地形起伏与下垫面共同影响,不同下垫面能量闭合存在差异。6)CLM3.0模式对自然沙地辐射模拟精度高于人工绿地。人工绿地向下的长波辐射在春季和夏季被低估,自然沙地模拟偏差则在±0.02以内。模拟的高反照率值与观测值相比有所延迟,反照率被高估。太阳反射辐射高估了6-19 W/m2。在峰值区模式低估了向上长波辐射,低估值在2-25 W/m2之间。自然沙地向上长波辐射模拟精度高于人工绿地。此外,净辐射的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也存在差异,RMSE区间为35-70 W/m2。7)在沙漠地区,H的模拟能力高于LE,自然沙地通量模拟精度优于人工绿地,这说明模式对沙漠干旱地区水汽传输模拟机制有待改善。模式高估了人工绿地H,低估了自然沙地H,人工绿地RMSE为45.6 W/m2,自然沙地RMSE为25.1 W/m2。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相关系数较高,均在0.97以上,在温度高值区存在低估,中上层土壤温度模拟精度自然沙地高于人工绿地,深层土壤温度模拟精度人工绿地优于自然沙地。土壤湿度模拟效果差,自然沙地相关系数高于人工绿地,最高可达0.83。土壤湿度模拟偏差均为正偏差,模拟值偏移值较大,特别是深层土壤湿度,其中自然沙地偏移值大于人工绿地,因灌溉,人工绿地模拟精度含有“虚高”。

耿瑜阳[3](2019)在《罗布荒原InSAR DEM建立与典型水文地形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区既是全球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又是潜在的自然资源宝库。地处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东缘,罗布泊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塔里木河的尾闾湖,其繁盛和消亡不仅反映了干旱区湖泊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且记录了这一地区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近年,罗布泊周边的罗布荒原中发现了大量历史时期人类遗址,该地区成为了新疆历史、地理、生物、地质、环境演变研究的一个典型区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科学界探险和考察的热点区域。罗布荒原的地形是研究罗布泊水体变迁和环境演化过程的重要基础,具有显着的科研价值。由于罗布荒原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大范围的地面测量难以实现;该地区地势平坦,在近百公里的距离范围内高差仅有数米,目前已有的地形资料,无论是从空间分辨率、高程精度以及覆盖范围上都难以满足罗布荒原地形特征分析的需求,而现有的实地测量结果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单元的认知一直未能在学术界达成一致。近年来,德国宇航局发射的Terra SAR-X/Tan DEM-X(TSX/TDX)双星干涉雷达测量系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高程模型和研究地表形变。本文利用TSX/TDX数据生成了全面覆盖罗布荒原的高分辨率高精度DEM,覆盖面积约35,000 km2。根据Tan DEM-X In SAR DEM,结合雷达影像与高分辨率光学图像,本文重点解译了罗布泊湖盆区、喀拉库顺洼地、中央洼地、楼兰洼地、西部河网区等典型的水文地形,深入分析了该地区水文地形的空间特征与古环境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罗布荒原古环境研究中缺少可靠的地形数据,以及该地区环境恶劣、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等特点,引入TSX/TDX单视复数斜距配准影像作为数据源,深入分析该雷达系统的各项误差和成像几何条件,发展了单景TSX/TDX In SAR DEM高程误差方程模型,提出了基于GLAS激光测高数据和同名连接点的罗布荒原TSX/TDX区域网平差方法。该方法大幅降低了相邻DEM之间的相对高程误差,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全局绝对高程精度优于1 m,是目前为止该地区综合质量最高的公开高程数据。(2)针对罗布泊湖域范围大小存在争议的问题,利用本文生成的高精度DEM和ALOS Scan SAR的解译结果,结合野外实地考察验证和近现代科学考察资料,论证了790 m等高线所对应的罗布泊湖岸线空间范围,其面积8,720 km2,可容纳水量16.5±2.6亿m3,首次对罗布泊湖盆的历史时期水量进行科学估算。(3)针对罗布泊是否为“游移湖”所引发的科学争议,梳理了正、反两方的论据,并利用本文生成的DEM解译了斯文赫定所发现的楼兰洼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该结果表明,在罗布泊湖盆区以西,除了喀拉库顺之外,还存在着一片地形洼地,而这一洼地正是“游移湖”争论中一直被忽视的地理单元。本文结合近现代科学考察、年代学和沉积物研究成果,论证了楼兰洼地的形成时间应不晚于公元1200年,为楼兰文明、罗布泊之间的关系与古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刘成林,焦鹏程,孙小虹,吕凤琳,张华[4](2018)在《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文中提出第四纪时期,罗布泊盐湖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巨量钙芒硝沉积及其晶间富钾卤水的大规模聚集成矿。故此,罗布泊盐湖环境演化与钾盐矿床的成因一直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罗北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从1995年发现至今已有20余年,其钾盐地质科学研究、勘查开发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文章详细回顾、总结罗布泊超大型卤水钾矿发现以来的盐湖沉积演化、成钾条件、成钾理论研究及找矿勘查方面的重要成果,探索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罗布泊钾盐成矿研究基本演变是:(1)基于盆地分隔、矿随盆移的概念,发展从"高山深盆"模式到"高山深盆-迁移成矿"模式,取得罗北凹地找矿突破;(2)基于巨量钙芒硝的发现,突破盐湖石盐阶段成钾的"三阶段"模式,提出"二阶段"模式,推动罗北及外围大规模勘查;(3)基于地堑式断陷带的发现,提出"含水墙"成藏模式,使找矿从"水平状"到"直立状"储藏模式转变,取得深部找矿突破等。总之,罗布泊盐湖成钾理论的每次创新认识,相应地带来找矿突破进展;继续深入加强盐湖钾盐矿床形成规律研究,可能还会带来钾盐成矿的新认识,开拓找矿方向。

吕凤琳[5](2018)在《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罗布泊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素有“死亡之海”、“亚洲旱极”之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多期次演化过程,并在特定的构造、气候以及物源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形成了第四纪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化及其与钾盐成矿的关系研究仍涉及较少。然而,该区地层以蒸发岩为主,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年代学方法的应用,含盐系准确时代框架仍未建立,对探讨盆地沉积环境阶段性演化过程及其与成盐成钾的关系造成障碍。本文以罗布泊钾盐科探深井LDK01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建立地层年代框架,开展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及其对周缘气候、构造事件响应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沉积环境演化与成盐成钾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利用石膏、钙芒硝以及石盐等盐类矿物进行U系不平衡法定年,首次建立了罗布泊盐湖区早更新世以来地层时代年龄框架,确立了LDK01孔早/中更新世界限(0.78Ma)位于263.8m,中/晚更新世界限(0.13Ma)位于43.1m,约在2.7m处(0.0115Ma)进入全新世。2、利用钻孔岩芯沉积特征以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环境指标,初步提出盆地沉积环境阶段性演化过程:即早更新世0.9Ma,为盆地断陷阶段,沉积体系以冲洪积-河流为主,气候波动较大,以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为主;0.9Ma0.61Ma,盆地由断陷向稳定、持续坳陷转变,沉积体系转变为湖相、咸水湖相,气候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0.61Ma0.25Ma,罗布泊古大湖解体、罗北凹陷等北部凹陷形成,干旱气候加剧,盐湖强烈蒸发浓缩,巨量钙芒硝沉积;0.25Ma0.15Ma,气候发生转型,主体以湿润气候为主,盐湖发生淡化,碎屑物质增多、盐类矿物减少;0.15Ma0Ma,盐湖萎缩-消亡阶段,主体气候以极端干旱为主,盐湖蒸发浓缩加剧,盐类矿物至顶部转变为钾石盐、光卤石等钾盐矿物。3、首次发现、并证实罗布泊东北部大平台地区的上新统为风成沉积,为塔里木盆地干旱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基于碎屑锆石U-Pb年龄以及稀土元素物源示踪,提出该区风成沉积为古代塔里木沙漠的一部分,塔里木沙漠已具相当规模,罗布泊地区可能为沙漠与咸水湖并存的地理景观。4、晚新生代以来罗布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明显受控于区域性构造、气候事件等;早期在波动的构造、气候条件下,盆地钾离子得到初步富集,形成初始/预备矿源层;晚期构造稳定、干旱加剧变为极端,钾盐短期内大规模富集。因此,我们认为,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具有“早期多期积累、晚期短期爆发成矿”的特点。

李冰艳[6](2016)在《基于GA-PLS的罗布泊次地表Na含量极化雷达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处中国新疆西部,占据着古丝绸之路要塞,曾是中国着名的盐湖,其干涸过程一直备受关注。罗布泊在遥感影像上形成了特殊的‘大耳朵’环纹特征,记录了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利用遥感数据通过反演罗布泊次地表钠盐的沉积规律来解译其在干涸过程中的古环境演化。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技术在极端干旱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ALOS-PALSAR全极化雷达图像,本文对罗布泊的极化散射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中亮暗条带的散射机制构成大致相同,但亮条带的散射机制更为复杂;湖盆的散射机制以面散射为主导,但存在其它散射机制,其贡献不可忽略。根据Cloude分解的三分量图发现,罗布泊的面散射贡献虽然最大,但没有足够的动态范围来表征‘大耳朵’细致环纹区SAR响应的差异;相比之下,多次散射的贡献虽然较小,但可以清晰地表征‘大耳朵’特征。因此,作者认为,多次散射很有可能是形成‘大耳朵’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多次散射多发生在次地表,可见次地表的性质决定着PolSAR图像的后向散射强度。极化雷达反演一直是雷达遥感应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就是首次将遗传-偏最小二乘算法(GA-PLS)应用到极化雷达反演领域中。基于ALOS-PALSAR全极化雷达数据Cloude分解的极化参数,本文首次尝试使用GA-PLS算法建立极化参数和罗布泊次地表钠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GA-PLS模型的预测精度R2达到了0.7,均方根误差为9.1g/kg,说明由GA-PLS筛选出来的极化参数可以以一定的精度反演罗布泊次地表的钠含量。根据GA-PLS反演模型,本文最终获得了罗布泊次地表钠含量分布图。基于对罗布泊次地表钠含量分布规律的分析,本文发现钠含量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大耳朵’特征,由此证明,罗布泊次地表的含盐量是形成雷达图像上明暗环纹特征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本文还发现罗布泊次地表的钠含量沿环纹方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从东北方向到西南方向次地表钠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环纹高程和次地表钠含量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同环不同量’的现象是由于罗布泊古湖体的风应力偏移现象造成的,它在环纹高程和次地表矿物盐沉积上都留下了特殊的记录。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风力因素在罗布泊的环境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姚轶锋,王霞,谢淦,李金锋,王宇飞,李承森[7](2015)在《新疆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环境演变》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20年来新疆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的对比,初步认识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与荒漠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早全新世气候温暖干旱,北疆地区出现荒漠植被,南疆地区发育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但荒漠植被在不同区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差异.中全新世气候环境逐渐改善,北疆地区植被由荒漠类型向荒漠草原和草原转变,南疆地区仍以荒漠、荒漠草原为主.晚全新世气候环境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北疆地区以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占优势,但是旱生成分明显增加,南疆地区覆盖荒漠植被.新疆不同区域全新世植被演替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存在差异性,而研究地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天山山脉的阻挡和西风环流的演化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吕凤琳,刘成林,焦鹏程,颜辉,张华,赵艳军,王立成[8](2015)在《亚洲大陆内部盐湖沉积特征、阶段性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探讨——基于罗布泊LDK01深孔岩心记录》文中研究表明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处欧亚大陆深腹地,罗北凹地则是罗布泊东北部的一个次级凹地。通过对罗北凹地LDK01深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的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盐类矿物形态特征和和组合类型、构造背景,对罗布泊地区第四纪成钾环境的阶段性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早更新世以来依次发育了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风成相等沉积体系,并呈现出明显快速的湖相推进和退缩交替的频繁变化,指示盐湖演化是干湿气候周期变化和湖盆周围山区淡水周期补给共同作用结果。第四纪时期罗北凹地发展并最终形成塔里木"高山深盆"中最深的次级凹地地貌,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向北挤压的必然结果,大地构造和环境的变化直接控制了罗布泊盐湖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转变。罗布泊盐湖的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断陷阶段,早更新世以来主要沉积淡水河流湖泊相陆源碎屑物;第二阶段为坳陷阶段,中更新世中期发育膏岩湖相,以石膏等硫酸盐析出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为萎缩阶段,进入晚更新世,大量盐湖相钙芒硝沉积至全新世时期石盐等氯化物析出;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蒸发沉积构造旋回并于最终阶段中形成了超大型的钾盐矿床。

朱新萍[9](2015)在《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罗布泊环状分布的“耳轮”状沉积记载着湖水消长和气候演变的信息,是塔里木盆地及中亚地区环境演变的缩影,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在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探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由湖心至湖岸典型剖面为对象,进行年代学、沉积物物理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对各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重建了22.70 ka以来“大耳朵”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对比了区域环境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一步揭示了罗布泊干盐湖“大耳朵”区域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探索多样化的干盐湖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干旱区湖泊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岩性特征分析得出,剖面上层沉积物为坚硬的盐壳所覆盖,“大耳朵”湖区盐壳层厚度边缘>中部>耳心处,在盐壳下层主要为砂土与砂壤土构成,其中富含不同粒径的石盐和石膏矿物;剖面岩性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大耳朵”湖区古环境总体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的环境演变过程。剖面纵向经多种测年方法得出沉积物对应历史时期为22.70 ka BP至今,该沉积物可能包含了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信息。(2)对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色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石膏含量、TOC和地球化学元素及元素(多元素组合)比值等大量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并经多剖面记录信息相互印证,深入揭示了不同剖面深度各指标分布特征与对应的环境指示意义,表明研究区自22.70 ka BP以来总体由暖湿向暖干方向发展。(3)利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种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信息集合的提取,对22.70 ka BP以来的区域环境干湿、冷暖及湖水深浅变化过程进行重建,罗布泊区域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气候环境主要经历了暖干-冷湿-暖偏湿-偏暖-偏冷湿-冷湿与暖干交替-暖干-干旱的过程,湖泊水位经历了深-变浅-偏深,高水位期-湖水水位剧烈变化-湖水水位变浅-干涸的过程。(4)通过对罗布泊“大耳朵”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研究,发现其对全球变化具有一定响应,玉木冰期、博令间冰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世纪暖期等环境变化均在沉积物中有显示。通过与新疆其它湖泊研究对比得出,罗布泊“大耳朵”湖泊沉积信息受区域环境影响,反映出干旱区内陆湖泊的特征。

刘洪蓬[10](2011)在《罗布泊“大耳朵”地区地貌类型与盐分分布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对罗布泊“大耳朵”地区地貌特征野外路线调查和取样室内理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获得该区域土壤盐分分布随地貌类型变化的规律。1.主要分析了罗布泊“大耳朵”地区易溶盐分C032-、HCO3、Cl-、SO42-、Ca2+、Mg2+、K-、Na+等八大离子,其中Cl-离子和Na+离子呈显着正相关,相关性系数高达0.9以上,其与总盐分的相关性达到0.9以上,表明罗布泊地区盐分主要以氯化物-钠盐为主。其他离子之间的相关性远没有Cl-离子和Na+离子相关性好,与盐分的相关性也比较差。2.罗布泊“大耳朵”及周边地区分布着沙漠、雅丹、低山丘陵、石盐质盐壳和石膏质盐壳等地貌景观。利用ArcGIS软件将罗布泊地区土壤分布图和地貌类型图层进行叠加,结合土壤类型典型剖面盐分数据,计算出总盐含量在各地貌类型上的分布情况:石盐质盐壳>石膏质盐壳>雅丹>低山丘陵>沙漠。3.不同厚度的盐壳,盐分含量差异性比较大。同类型盐壳层次之间盐分的变动幅度大。总体上看,上层盐分含量变化比下层盐分相对要小些。薄层盐壳和中厚层盐壳2-15cm处,盐分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厚层盐壳0-2cm处盐分含量稳定。从盐分含量变化趋势上,薄层盐壳盐分富集在中层偏上;厚层盐壳盐分则集中在中层偏下;中厚层盐壳盐分分布介于两者之间。4.罗布泊“大耳朵”地区遥感影像上白色纹处盐壳剖面整体比较坚硬,30-49cm处发现盐结晶颗粒;黑色纹理处盐壳剖面整体疏松,约50cm处发现针状盐结晶。在总盐含量分布上,白色纹理处盐壳盐分从上到下先递增后递减,盐分含量也比黑纹处盐壳的高;黑色纹理处盐壳盐分有两个富集区:5-26cm处是第一个富集区,这与白色纹理处剖面盐分富集区域大体相当;52-61cm处是第二个盐分富集区,这是白色纹理处剖面所不具有的。

二、Some new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Lop Nur Lake region, Xinjiang,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me new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Lop Nur Lake region, Xinjiang,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
    1.3 物种多样性研究
    1.4 脊椎动物物种编目
    1.5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和方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野外调查方法
        2.3.2 查阅文献
        2.3.3 访问调查
        2.3.4 数据处理
        2.3.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区系地理及多样性分析
    3.1 兽类组成及多样性
        3.1.1 兽类物种组成
        3.1.2 区系成分及分布型
        3.1.3 兽类分布特征
    3.2 鸟类组成及特点
        3.2.1 鸟类物种组成
        3.2.2 鸟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
        3.2.3 鸟类留居型分析
        3.2.4 鸟类分布特征
    3.3 爬行类组成及特点
        3.3.1 爬行类物种组成
        3.3.2 爬行类区系特征
        3.3.3 爬行类分布特征
        3.3.4 科、属水平上多样性分析
    3.4 珍稀、濒危及保护动物
        3.4.1 中国特有动物
        3.4.2 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3.4.3 其他濒危野生动物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啮齿动物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地选择
        4.2.2 调查方法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啮齿动物物种组成
        4.3.2 群落特征
        4.3.3 群落划分
        4.3.4 空间分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5.1 野骆驼保护
    5.2 保护区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物理属性
        1.2.2 沙漠天气
        1.2.3 沙漠气候研究进展
        1.2.4 沙漠小气候研究进展
        1.2.5 沙漠边界层研究进展
        1.2.6 沙漠地区陆面过程及其参数化研究进展
        1.2.7 沙漠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气候背景与观测仪器简介
    2.1 研究区概述
        2.1.1 新疆气候特征
        2.1.2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介
        2.1.3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背景简介
        2.1.4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气候特征
    2.2 观测仪器简介
        2.2.1 人工绿地观测仪器介绍
        2.2.2 自然沙地观测仪器介绍
    2.3 加密观测试验与各章数据简介
        2.3.1 加密观测试验简介
        2.3.2 各章数据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和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性研究
    3.1 研究时段代表月气候概况
    3.2 局地气象因子差异
        3.2.1 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3.2.2 温度特征
        3.2.3 风速特征
        3.2.4 比湿特征
    3.3 蒸散的计算与变异研究
        3.3.1 试验设计简介
        3.3.2 数据与计算方法
        3.3.3 计算值与观测值对比
        3.3.4 变异性规律研究
    3.4 本章结论
    讨论
第四章 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辐射与能量平衡比较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地表辐射收支特征比较研究
    4.3 地表能量通量的特征比较研究
    4.4 地表能量闭合特征比较研究
    4.5 本章小结
    讨论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陆面过程模拟与分析
    5.1 资料和模式
        5.1.1 观测站点与资料
        5.1.2 模式介绍
    5.2 大气强迫数据对比
    5.3 辐射对比验证
    5.4 通量对比验证
    5.5 土壤温度对比验证
    5.6 土壤湿度对比验证
    5.7 模拟性能比较
    5.8 本章小结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局地气候差异性研究
        6.1.2 能量平衡差异性研究
        6.1.3 参数化模拟试验评估研究
    6.2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罗布荒原InSAR DEM建立与典型水文地形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罗布荒原古环境研究进展
        1.2.1 早期文献记载和考察
        1.2.2 罗布泊地理位置之争
        1.2.3 罗布泊历史时期变化研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地质
        2.1.2 区域气候
        2.1.3 土壤与盐壳
        2.1.4 罗布荒原已有地形资料
    2.2 TanDEM-X 系统介绍
        2.2.1 TanDEM-X 工作模式
        2.2.2 相对相位参考
        2.2.3 相对时间参考
        2.2.4 轨道配置和编队飞行
        2.2.5 InSAR 生成 DEM 流程
    2.3 ICESat GLAS 系统介绍
        2.3.1 ICESat-1 卫星简介
        2.3.2 GLAS 高程反演的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an DEM-X误差及改正方法研究
    3.1 Tan DEM-X系统误差分析
        3.1.1 Tan DEM-X数据获取过程
        3.1.2 残余误差来源
        3.1.3 Tan DEM-X误差模拟
    3.2 Tan DEM-X DEM平差模型
        3.2.1 观测方程模型
        3.2.2 区域网平差模型
        3.2.3 地面控制点
        3.2.4 同名连接点
        3.2.5 平差迭代过程
    3.3 GLAS误差分析及预处理
        3.3.1 GLAS数据筛选标准
        3.3.2 GLAS数据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nSAR DEM生成及精度评价
    4.1 罗布荒原Tan DEM-X数据
    4.2 InSAR解算与DEM平差
    4.3 DEM拼接及精度评价
    4.4 与其他全球DEM产品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罗布荒原水文地形时空特征及古环境意义研究
    5.1 罗布荒原Tan DEM-X DEM解译
        5.1.1 790m湖岸线解译及验证
        5.1.2 湖盆西部洼地DEM解译
        5.1.3 湖盆西部古城DEM解译
        5.1.4 湖盆周边古河道DEM解译
    5.2 地形时空特征讨论及古环境意义分析
        5.2.1 湖盆区790m湖岸线时空特征分析
        5.2.2 喀拉库顺河时空特征分析
        5.2.3 楼兰洼地的时空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布泊盐湖概况
2 成钾条件
    2.1 气候条件
    2.2 构造条件
        2.2.1 大地构造
        2.2.2 盆地构造
        2.2.3 控矿构造
    2.3 沉积环境
    2.4 水文条件与物质来源
3 钾盐成矿理论
    3.1 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罗布泊成钾对比分析
    3.2“高山深盆-迁移”成钾模式
    3.3“两段式”成钾论
    3.4“深部上升卤水流体补给”成钾
    3.5“含水墙”成钾模式
    3.6 异常物质补给与矿源层预备
    3.7 盐湖多阶段演化
    3.8 成钾是“构造-气候-物源”三要素的“极端成分”耦合作用
    3.9 盐湖“非常规、低品位”固体钾盐成矿
4 理论指导找矿成果
    4.1 罗北凹地
    4.2 外围凹地
    4.3 深部卤水资源调查
    4.4 非常规低品位钾盐资源
5 讨论
6 结论

(5)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亚洲内陆干旱化
        1.2.2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以来干旱化进程
        1.2.3 罗布泊晚新生代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大地构造与地层
        2.2.2 周缘侵入岩
第三章 罗布泊晚新生代地层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
    3.1 上新统
        3.1.1 露头剖面特征
        3.1.2 风成沉积
    3.2 更新统
        3.2.1 滑石山剖面
        3.2.2 骆驼峰剖面
    3.3 物源区示踪
        3.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3.3.2 数据结果
        3.3.3 物源区分析
        3.3.4 上新统风成沉积与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四章 钻孔含盐系地层时代框架
    4.1 LDK01孔地层特征
    4.2 铀系不平衡法原理
    4.3 样品、实验方法及流程
        4.3.1 样品选择
        4.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4.4 测试结果
    4.5 校正方法
    4.6 数据分析
    4.7 地层时代框架
第五章 古环境、古气候指标
    5.1 元素地球化学
        5.1.1 常量元素
        5.1.2 蒸发岩微量元素
    5.2 硫同位素
        5.2.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2 数据结果
        5.2.3 数据分析
    5.3 锶同位素
        5.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3.2 数据结果
        5.3.3 数据分析
    5.4 碳氧同位素
        5.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4.2 数据结果
        5.4.3 数据分析
第六章 罗布泊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
    6.1 上新世时期
    6.2 第四纪以来
        6.2.1 早更新世~0.9Ma(Ⅰ-Ⅵ阶段)
        6.2.2 0.9 Ma-0.61Ma(Ⅶ段)
        6.2.3 0.61 Ma-0.25Ma(Ⅷ段)
        6.2.4 0.25 Ma-0.15Ma(Ⅸ段)
        6.2.5 0.15 Ma-0Ma(Ⅹ段)
        6.2.6 驱动机制
    6.3 钾盐成矿对阶段性环境演化的响应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6)基于GA-PLS的罗布泊次地表Na含量极化雷达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罗布泊研究进展
        1.2.2 极化雷达技术
        1.2.3 遗传-偏最小二乘算法(GA-PLS)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罗布泊区域概况与野外科学考察
    2.1 罗布泊区域概况
        2.1.1 地质演化
        2.1.2 气候和水文
        2.1.3 盐壳地貌
    2.2 罗布泊野外科学考察
    2.3 罗布泊古湖盆区理化参数分析
    2.4 研究区数据源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布泊古湖盆散射目标极化分析
    3.1 散射体的极化特性描述
        3.1.1 电磁波极化
        3.1.2 散射体的极化描述
    3.2 极化分析方法
        3.2.1 概述
        3.2.2 特征值-特征向量极化分解方法
        3.2.3 常用极化参数
    3.3 罗布泊耳纹区极化散射特性分析
        3.3.1 极化响应及基准高度分析
        3.3.2 H/A/α 分析
        3.3.3 Cloude极化分解与罗布泊湖盆极化散射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布泊古湖盆次地表Na含量反演
    4.1 基于GA-PLS的极化雷达反演方法
        4.1.1 GA-PLS算法基本原理
        4.1.2 GA-PLS算法的实现
        4.1.3 GA-PLS算法在极化雷达反演中的应用方法
    4.2 基于GA-PLS的罗布泊湖盆次地表Na含量反演
        4.2.1 极化分解
        4.2.2 GA-PLS建模及结果分析
        4.2.3 罗布泊湖盆次地表Na含量分布规律分析
    4.3 罗布泊古环境演化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疆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概况
2数据来源
3孢粉组合与植被演替
    3.1北疆地区
    3.2南疆地区
4区域植被与气候演化特征对比
    4.1时间序列对比
    4.2空间格局对比
5结语与展望

(8)亚洲大陆内部盐湖沉积特征、阶段性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探讨——基于罗布泊LDK01深孔岩心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质背景和钻孔岩性特征
3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测试结果
    4.1粒度分析
        4.1.1粒度分布特征与参数指标
        4.1.2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
    4.2磁化率分析
    4.3元素地球化学
        ( 1) 第一区间( 781. 5 ~ 395. 95m)
        ( 2) 第二区间( 395. 95 ~ 207. 03m)
        ( 3) 第三区间( 207. 03 ~ 0m)
5讨论
    5.1断陷阶段(Ⅰ-Ⅴ段)
    5.2坳陷阶段(Ⅵ-Ⅶ段)
    5.3萎缩阶段(Ⅷ-Ⅹ段)
6结论

(9)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物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2.1 湖泊沉积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优势
        1.2.2 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现状进展
    1.3 罗布泊干盐湖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罗布泊所在地理位置及地貌
    2.2 罗布泊地区气候特征
    2.3 罗布泊地区水文特征
    2.4 罗布泊地区地质构造
    2.5 罗布泊地区的现代沉积特征
    2.6 罗布泊地区生物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
    3.2 干盐湖沉积物年代分析方法
    3.3 粒度分析
    3.4 磁化率
    3.5 红度值
    3.6 含水量
    3.7 烧失量(率)
    3.8 碳酸盐含量测定
    3.9 石膏含量测定
    3.10 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3.11 统计方法
第4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地层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4.1 沉积特征描述
    4.2 罗布泊“大耳朵”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4.2.1 ~(14)C测年
        4.2.2 人工放射性核素 ~(137)Cs和 ~(210)Pb
        4.2.3 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4.3 小结
第5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5.1 湖心-湖岸典型剖面物理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5.1.1 含水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2 烧失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3 磁化率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
        5.1.4 粒径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5 色度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2 沉积物碳酸盐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3 沉积物石膏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4 小结
第6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物元素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1“大耳朵”湖区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1.1 常量元素含量及富集特征
        6.1.2 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6.1.3 常量元素环境指示意义
    6.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2.1“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含量
        6.2.2“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6.3 元素比值指示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环境演变
        6.3.1 L06-1 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3.2 L07-10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3.3 L07-11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4 沉积物碳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5 沉积物氮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6 沉积物碳氮比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7 沉积物总磷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8 沉积物总硫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9 小结
第7章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对比
    7.1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指示的区域环境变化
    7.2 区域气候与环境的对比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罗布泊“大耳朵”地区地貌类型与盐分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名称来源
    2.2 地质地貌特征
    2.3 现代气候特征与水资源状况
    2.4 罗布泊动植物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资料收集
        3.1.2 实验数据及分析方法
        3.1.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罗布泊地区盐分分布
    4.1 罗布泊现代沉积特征
    4.2 干盐湖研究概况
    4.3 罗布泊盐分分布状况
第五章 罗布泊地貌类型与盐分分布的关系
    5.1 罗布泊地区各地貌类型的盐分分布状况
        5.1.1 罗布泊地区土壤概况
        5.1.2 结果与分析
    5.2 罗布泊"大耳朵"地区不同厚度盐壳的盐分分布
        5.2.1 盐壳厚度变化特征
        5.2.2 结果与分析
    5.3 罗布泊湖区黑白纹理处盐壳盐分分布
        5.3.1 盐壳遥感解译认识
        5.3.2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Some new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Lop Nur Lake region, Xinjiang,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D]. 田翠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D]. 霍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罗布荒原InSAR DEM建立与典型水文地形时空特征分析[D]. 耿瑜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4]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J]. 刘成林,焦鹏程,孙小虹,吕凤琳,张华. 地质学报, 2018(08)
  • [5]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D]. 吕凤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6]基于GA-PLS的罗布泊次地表Na含量极化雷达反演方法研究[D]. 李冰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新疆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环境演变[J]. 姚轶锋,王霞,谢淦,李金锋,王宇飞,李承森. 科学通报, 2015(31)
  • [8]亚洲大陆内部盐湖沉积特征、阶段性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探讨——基于罗布泊LDK01深孔岩心记录[J]. 吕凤琳,刘成林,焦鹏程,颜辉,张华,赵艳军,王立成. 岩石学报, 2015(09)
  • [9]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 朱新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2)
  • [10]罗布泊“大耳朵”地区地貌类型与盐分分布关系的研究[D]. 刘洪蓬.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新疆罗布泊湖区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