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霉素A对山西烟处理后TMV死点数及抗性相关酶的影响

井冈霉素A对山西烟处理后TMV死点数及抗性相关酶的影响

一、井冈霉素A处理珊西烟后对TMV枯斑数目和抗性相关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洁[1](2019)在《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文中认为植物病毒病是植物"癌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毒,其病毒粒子为直杆状结构,主要有核酸和外壳蛋白组成。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症主要表现出畸形、花叶、生长陷入不良状态等症状。蛋白质农药,是一种新兴起的生物农药,属于蛋白激发子类药物。作为新型生物农药,蛋白质农药有望成为高效、绿色防控植物病毒病的新途径。从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分离的抗病毒蛋白Rhp-PSP,质谱分析显示,Rhp-PSP蛋白属于YjgF/YER057c/uK114家族蛋白成员,该家族蛋白的重要功能是对核酸的降解作用。先前研究已证实Rhp-PSP抗病毒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蛋白对病毒核酸的作用有关。因此推测Rhp-PSP蛋白可能以病毒RNA为靶标,通过干扰其正常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增殖。将Rhp-PSP蛋白及其家族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比对结果显示,Rhp-PSP蛋白结构中有5个关键位点,分别:第23位酪氨酸(Tyr23)、第72位天冬氨酸(Asn72)、第120位苯丙氨酸(Phe120)、第129位精氨酸(Arg129)、第143位谷氨酸(Gln143)。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核酸体外降解作用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后蛋白降解核酸作用,选取Tyr23(酪氨酸)、Arg129(精氨酸)、Gln143(谷氨酸)3个位点进行突变,构建突变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利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结果表明,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具有降解作用;Arg129突变后,突变蛋白不具有降解核酸作用,而Tyr2 3和Gln143突变后,突变蛋白仍具有降解TMV CP mRNA作用。这说明,Rhp-PSP蛋白行使降解核酸作用的关键位点在129位精氨酸上。半叶法接种心叶烟实验验证Rhp-PSP蛋白、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与TMV-RNA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同Northern blot检测Rhp-PSP蛋白及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降解作用效果一致。实验结论得出,Rhp-PSP蛋白对核酸具有降解作用,且Rhp-PSP蛋白降解核酸的关键位点在C-端附近的β折叠上129位精氨酸上。Rhp-PSP蛋白通过Arg129位结合病毒RNA并参与其随后的降解,以实现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龙春瑞,张拯研,王建光,曾嵘,朱源,李秀军,陈穗云[2](2013)在《青霉菌灭活菌丝体与一株木霉菌组合在烤烟苗上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烟草育苗质量,给其苗期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花大金元烟草种子、青霉菌灭活菌丝体、青霉菌灭活菌丝体+绿色木霉菌的混合物为材料,采用漂浮育苗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菌剂在烟草苗期的应用效果及对烟苗素质和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漂浮育苗基质中加入混合剂型霉菌(DMP+Tr)与加入单一霉菌(DMP)相比,能显着提高烟草的出苗率、增强烟苗素质、有效防治苗期黑胫病,其最佳施用量为0.2g/株。2)烟苗移栽20d,用3.5g/株混合剂型(DMP+Tr)霉菌灌施,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显着高于用等量DMP的烟苗,且其酶活性可最长时间的维持较高水平。

杜林洳[3](2011)在《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便宜、易得的芳香醛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利用简便的合成路线,合成了5种新的苯并吡喃杂环羧酸;采用枯斑法研究了其对烟草花叶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最优药剂;通过测定对感染烟草花叶病TMV的烟叶中叶绿素和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初步了解了其对TMV的抗性机理,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抗病毒剂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新型含氟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以水杨醛(取代水杨醛)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以哌啶为催化剂,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得到5种新的含氟苯并吡喃酯类化合物,产率80.2%85.8%。将产品进一步在碱的醇溶液中水解、中和、分离得到5种含氟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产率90.3%95.7%。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碳谱进行了结构确认。该方法反应时间短、温度易控、操作简便、污染少等特点,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绿色合成方法。2.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TMV的诱导抗性:以心叶烟为材料,采用全叶法,对5种羧酸类化合物进行药效筛选试验,得到最优药剂。试验结果如下:总体上,各种药剂预防效果比治疗效果好。预防效果: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2e)>2-羟基-2-三氟甲基-5-硝基-2H-苯并吡喃甲酸(2d)>2-羟基-2-三氟甲基-5-氯-2H-苯并吡喃甲酸(2b)>2-羟基-2-三氟甲基-5-溴-2H-苯并吡喃甲酸(2c)>2-羟基-2-三氟甲基-2H-苯并吡喃甲酸(2a)。当最优药剂的浓度为300μg/mL时,预防和治疗的抑制率分别为51.60%和44.41%,比市售抗病毒剂苯并噻二唑(BTH)分别高8.31%和1.62%。其次,通过在普通烟NC89上的病情指数试验得出: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2e)>2-羟基-2-三氟甲基-5-氯-2H-苯并吡喃甲酸(2b)> 2-羟基-2-三氟甲基-5-硝基-2H-苯并吡喃甲酸(2d)>2-羟基-2-三氟甲基-5-溴-2H-苯并吡喃甲酸(2c)>2-羟基-2-三氟甲基-2H-苯并吡喃甲酸(2a),病情指数与枯斑抑制率的预防试验中效果最好的均为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除2b、2d外,其余药剂的结果基本一致。3.植物体内酶活性的生化机制分析:经最优药剂(2e)(300μg/mL)处理后(T2),烟草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峰与对照苯并噻二唑(BTH 100μg/mL,T3)相比提前2d,活性峰值比BTH高0.82U/mg.min。这可能是由于施用最优药剂后,引起酚类物质氧化,木质素合成速度加快,提前达到高峰,进而引起POD活性提前达到高峰。最优药剂诱导的烟草叶片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接种后第9d达到最高峰,比BTH的最高活性值高22.56个酶活性单位。可能是药剂诱导刺激了机体,导致了控制PAL防御体系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促进了PAL催化的代谢产物大量合成,从而可以抵抗TMV的侵入、扩散。施用药剂后接种,烟草叶片内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前期较低,从第2d开始,活性明显上升且高于其它任何处理。与BTH相比,活性高峰活性同时出现在第5d,最大峰值比BTH高97.88个酶活性单位。经最优药剂处理后接种(T2),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1d就达到高峰值(87.27),而其它处理的CAT活性均在第5d达到高峰。最优药剂处理后接种的烟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峰值比BTH处理后接种晚2d出现,其酶活性最大峰值高出3.64个酶活性单位。

穆凌霄[4](2011)在《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嘧肽霉素是我校自主研发的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可以防治多种农作物病毒病害和真菌病害,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以生物活性为检测手段,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获得了嘧肽霉素中两种抗真菌物质的纯品组分1和组分2,一种抗细菌物质的纯品组分3,和一种抗病毒物质的粗品组分4;通过波谱法对组分1和组分2进行了结构解析;开发了组分1和组分3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组分1的抗真菌机理和组分3的抗病毒机理,结果如下:1.组分1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指示菌分离而得。嘧肽霉素发酵液经离心得上清,草酸酸化预处理充分去除蛋白质等杂质,依次经过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吸附,50%甲醇洗脱;TOSOH SP650M离子交换柱吸附,0-1mol/L NaCl梯度洗脱;Daisogel ODS-B反相柱纯化,20%甲醇作为流动相,冻干得纯品。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试验最终得到了组分1的分子式为C12H13N5O4,并推测了其结构式。这是首次获得嘧肽霉素抗真菌组分的纯品和结构式。2.组分2同样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分离指示菌,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后的活性馏分用硅胶柱层析进行进一步分离,氯仿:正丁醇:甲醇:醋酸=42:2:4:2作为流动相,并用Sephadex LH-20以20%甲醇作为流动相做最后的纯化,可得到纯品。质谱检测表明组分2的分子量是244。质谱、核磁、紫外等多种试验结果表明组分2可能是组分1合成过程的中间体,也可能是组分1由于发酵时间过度或其它原因发生降解的产物。3.组分3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作为指示菌分离得到。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先后经过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和离子交换树脂SK1B去除杂质后,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配合0.1-0.5 mol/L氨水梯度洗脱进行浓缩分离,最后依次通过HW40和LH-20分子筛层析柱纯化,得到分子量为574的纯品。4.组分4具有抗TMV活性,通过枯斑抑制试验分离。嘧肽霉素发酵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用50%丙酮洗脱并浓缩蒸干之后用ODS-BP反相柱分离,0-100%甲醇梯度洗脱,得到组分4粗品。5.开发了嘧肽霉素组分1的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最佳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选用DIKMA DiamonsilⅡC18柱(200mm×4.6mm,φ5μm);检测波长为278nm;流动相为20%甲醇水溶液,柱温为30℃。此色谱条件下组分1保留时间约10.2min,此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通过此方法测得的嘧肽霉素发酵液中抗真菌组分含量为4.11μg/mL。组分2的性质与组分1相近,可以采用同样的分离条件进行分离。6.明确了组分3的色谱分离条件:色谱柱选用DIKMA DiamonsilⅡC18柱(200mm×4.6mm,Φ5μm检测波长为230nm;流动相采用30mmol/L磷酸盐缓冲液,含有10mmol/L辛烷磺酸钠,pH=3。柱温为30℃。此方法可以进一步验证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7.抗菌谱测试表明组分1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等16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菌效果。组分1的抑菌防病机理研究表明:组分1能够显着抑制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导致菌丝和孢子萌发后的芽管明显畸形,但杀菌作用很弱或基本无杀菌效果。组分1能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降低,菌丝内和培养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证明其对病菌细胞膜有一定破坏作用。与此同时,组分1还可显着抑制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8.在嘧肽霉素各组分针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效试验中,组分4在心叶烟上对TMV的防治效果最好,枯斑抑制率达100%,组分3次之,枯斑抑制率为74.9%,而组分1和组分2没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当测试四种组分对普通烟的治疗效果时,组分4的治疗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2.8%,组分3次之,为49.8%。组分1也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18.3%。组分2对TMV在系统寄主普通烟NC89上没有治疗作用。抗病毒机理研究表明,嘧肽霉素组分可以在体外直接作用于病毒粒子,使其丧失侵染能力,从而保护心叶烟免受TMV的侵染。生物学方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以及ELISA测定结果均表明,嘧肽霉素组分3处理后烟草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均显着降低,这说明组分3能够降低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充分说明嘧肽霉素对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MV RNA在烟草中蓄积量测定结果表明组分3可以在TMV侵入寄主早期抑制其基因组RNA的复制。

李红霞[5](2010)在《几种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为防治对象,以普通烟草为模式植物,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了一些生物化学药剂、寡糖、真菌多糖、中草药提取物对TM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五倍子乙醇提取物(Gallis Phois,GP)、香菇多糖和中草药单一组分DM002对TM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倍子乙醇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最高;进一步探索了五倍子粗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毒活性最高的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并建立了五倍子提取物、香菇多糖与DM002混剂(AB)对植物病毒病的抗病模式: (1)用10%五倍子提取物喷施烟草幼苗,2d后接种TMV,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2.48%;(2)用110μg/ml AB混剂(A:B=10:1)喷施烟草幼苗,2d后接种TMV ,间隔7d后再用药,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0.02%。用该抗病模式进行田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0%五倍子提取物和110μg/ml AB混剂对番茄病毒病(TMV和CMV混合侵染型)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1.29%和73.04%,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61.55%),明显增强了番茄对病毒病的抗性。香菇多糖、中草药单一组分DM002和没食子酸等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反转录合成病毒核酸(TMV-RNA),结果发现,各试验药剂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病毒核酸(TMV-RNA)的合成;用醋酸法提取TMV外壳蛋白亚基(TMV-CP),与各药剂混合后在10℃~39℃范围内测定在320nm处的吸光值,结果发现,各试验药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病毒外壳蛋白的体外聚合作用。由此可知,没食子酸不仅可有效抑制病毒核酸(TMV-RNA)的合成,还明显影响病毒衣壳蛋白亚基(TMV-CP)的聚合,干扰植物病毒的正常组装,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复制。植物的保护反应是复杂的新陈代谢结果,其生理反应是通过酶催化活动来实现的。本研究发现香菇多糖、DM002、没食子酸等药剂可改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 PAL)活性,诱导烟草增强了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等抗病防御酶的活性,增加了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ydroxyproline-richglycoprotein,HRGP)含量,诱导了烟草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性。因此,从植物生理生化学角度揭示了植物体内对抗病防御酶影响较大的抗病毒物质---没食子酸可以作为有效激发子,诱导寄主植物产生对植物病毒病的抗性。PRs蛋白的产生被认为是植物产生诱导抗病性的生化机制之一,而PR1-a基因是植物产生系统诱导抗病性SAR的标志基因。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方法检测了胞间病程相关蛋白PRs的表达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在植物体内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可诱导烟草在受TMV侵染后的蛋白表达接近正常植株的表达水平,而香菇多糖和DM002处理烟草后接种TMV的烟草叶片表达的PRs与单独接种TMV处理间的差异不显着;本研究还用半定量RT-PCR技术反转录合成了PR1-a基因,结果表明,香菇多糖、DM002和没食子酸均能诱导烟草体内PR1-a基因的表达,但是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没食子酸诱导烟草PR1-a量明显高于其它药剂。由此推测,没食子酸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诱导抗病剂诱导烟草植株体内病程相关蛋白PRs的差异表达。由此说明,没食子酸作为一种重要的诱导抗病剂诱导烟草植株体内病程相关蛋白PRs差异表达,使植株产生对植物病毒病的抗病性。?

罗琰[6](2010)在《康宁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调控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木霉(Trichoderma spp.)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根围和叶际的腐生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木霉属。人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木霉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功能,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因子。病毒病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害,能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极易使病毒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表明,哈茨木霉和绿色木霉在黄瓜根部定植以后可以显着改善植株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近几年,国内外对木霉生防作用和生防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上,有关木霉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和相应生防机制的研究很少。Peptaibols是一类主要由木霉合成的特殊的抗菌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木霉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室从拟康氏木霉生防菌SMF2 (T. pseudokoningii SMF2)的固体培养物中分离提纯了一类peptaibols抗菌肽,命名为康宁霉素(trichokonins, TKs),前期研究工作表明TKs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例如,放线菌Apiocrea spp产生的两种peptaibols抗菌肽peptavirins A和peptavirins B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有抑制作用。为了解产自拟康氏木霉的peptaibols抗菌肽——康宁霉素是否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本论文以抗性烟草品种枯斑三生(Nicotiana tabacum L. cv. Samsun)为植物材料,通过体外钝化和诱导抗性两个方面研究了TKs对TMV的防治效果,并且进一步对TKs抗TMV的机制进行了探讨。除了生防作用之外,人们还发现许多木霉菌株同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种生防木霉可以直接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关于木霉产peptaibols抗菌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却鲜有报道。本论文以TKs中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成分康宁霉素VI (trichokonins VI, TK VI)为代表,研究了拟康氏木霉生防菌SMF2产的peptaibols抗菌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着重研究了TK VI对拟南芥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并从激素生理调控机制的角度对其促生长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从生防和促生长两个角度对拟康氏木霉菌株SMF2产的peptaibols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康宁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康宁霉素对TMV的体外钝化作用将不同浓度TKs与TMV病毒精提液混合处理,用半叶法接种烟草叶片,培养6d后统计平均枯斑抑制率。结果显示,当处理浓度为20μM时,TKs可以对TMV产生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烟草的平均枯斑抑制率为58%。在100 nM的处理浓度下TKs对TMV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钝化作用,可以导致电镜视野中部分TMV粒体形态的变化,但是这一浓度TKs处理后TMV对烟草的侵染力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烟草的平均枯斑抑制率仅为23%。因此我们推断TKs对TMV的体外钝化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并且钝化并非TKs低浓度(100 nM)下抗TMV活性的主要作用机制。2.康宁霉素诱导烟草抗TMV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用50 nM、100 nM和200 nM TKs喷施处理烟草幼苗下位叶片。诱导4d后在上位叶片接种TMV,统计烟草平均枯斑抑制率分别为15%、54%和35%。其中,TKs诱导浓度为100 nM时,对TMV具有最佳的诱导抗性作用。并且100 nMTKs诱导处理后接种TMV,烟草叶片平均枯斑直径和枯斑面积仅为对照组的57%和30%。以上实验结果显示TKs在低浓度(100 nM)下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机制主要为诱导植物抗性。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TKs诱导植物抗性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用100 nM TKs处理烟草可以诱导植物早期防御反应因子——活性氧和酚类物质的大量积累。同时,TKs处理还可以引起烟草防御酶系统中PAL、POD和PPO酶活性的增加。对部分抗病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的关键酶基因以及与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不同幅度的上调。其中与水杨酸信号途径有关的酸性PR蛋白基因NtPR1a在喷施TKs后1 h内表达量提升了4.5倍。以上结果说明,TKs对植物的诱导抗性可以通过激活植物体内以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为主的复杂的防御反应机制来实现。二、康宁霉素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康宁霉素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双子叶植物拟南芥、烟草和苜蓿以及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为代表,初步研究了不同浓度TK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TKⅥ添加到基本培养基(1/2 MS培养基)中。将拟南芥种子春化处理后进行竖直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观察记录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虽然拟南芥不同生态型(Col、Ws和Ler)对TKⅥ的敏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看,在低浓度TKⅥ(5-500 nM)处理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促生长现象。低浓度TKⅥ(5-50 nM)对烟草和苜蓿幼苗的生长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高浓度(5μM)下表现为显着的生长抑制作用。与以上结果不同的是,TKⅥ处理浓度在5nM以上时对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幼苗的生长存在普遍的抑制作用。因此推断TK VI在低浓度(5-50 nM)下对双子叶植物存在明显的促生长作用,高浓度(5μM)下则严重抑制生长。但是与双子叶植物相比较,相同的处理浓度下TKⅥ对单子叶植物则具有更高的植物毒性。选择对TKⅥ敏感的拟南芥Col生态型进一步统计了TKⅥ对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0 nM TKⅥ对幼苗根系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TKⅥ处理后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7倍和2.3倍;而在5μM浓度下TKⅥ则表现出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在这一处理浓度下幼苗的生长几乎停滞,生物量仅为对照的50%左右。对主根长度的统计表明: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幼苗,TKⅥ对主根的促生长速率是一致的。对侧根的数目、侧根密度和不同侧根发育阶段所包含的侧根原基数量的统计显示:虽然50 nM TKⅥ处理可以使可见侧根数量明显增加,但是对侧根密度和侧根原基总数并没产生显着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TKⅥ的促生长作用可能和诱导植物内源生长素合成无关。2.康宁霉素Ⅵ促进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机制研究植物根系的生长包括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同步伸长两个部分。用体式镜和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并用CycB1::GUS标记基因标记主根处在分裂期的细胞区域。结果表明,50 nM的TK VI处理可以使幼苗根尖分生区范围扩大,分裂活动旺盛,细胞数目增多。利用组织透明的方法处理根尖,观察并统计拟南芥根尖同一位置成熟区细胞长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50 nM的TK VI处理后细胞长度增加了2倍。利用生长素响应的DR5::GFP转基因株系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的TK VI对主根根尖中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证实,TK VI处理的确影响了根尖处生长素的分布。利用生长素输入载体AUX1和生长素输出载体PIN2的功能缺失突变体aux1-7和eir1-1研究了TK VI调控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通过对主根长度和可见侧根数目的统计,发现TK VI引起的促生长作用主要与生长素输出载体的功能有关,而与生长素输入载体无关。进一步利用PINs::GFP转基因株系研究了TK VI对生长素输出载体分布和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TK VI可以通过调控根部生长素输出载体PINs家族蛋白的活性,促进根部生长素的向顶运输,抑制生长素的向基运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50 nMTKVI对拟南芥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促生长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生长素输出载体的表达和分布进而加强生长素在根部的向顶运输,抑制生长素的向基运输,并且最终导致内源生长素在根部的异常分布来实现的。

蔡学建[7](2009)在《新型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筛选及其作用机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室内半叶枯斑法对本课题组合成的新型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初步筛选。筛选出具有较好抗TMV活性的合成的新型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2007270:3-甲硫基-3-(二正丁氧基膦酰基-1-苯基-甲氨基)-2-氰基丙烯酸甲酯。生测结果表明:化合物2007270在500μg/mL剂量下对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四种植物病毒表现出了较好的活体治疗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3.2%、51.5%、46.2%、53.5%。进行了室内抗烟草花叶病毒病盆栽药效试验研究,化合物2007270处理的普通烟的病情指数和烟草叶片内病毒浓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处理的,说明化合物2007270对TMV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烟草上喷施化合物2007270可降低烟草体内病毒的含量,减轻病害症状。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作用对象,并以商品药剂宁南霉素(2%W/W)为对照,对化合物2007270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007270(500μg/mL)处理的接种TMV的烟草叶片中防御酶(PAL、POD、PPO、SOD)、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硝酸还原酶、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胞间病程相关蛋白这些调控物质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具有相关性。化合物2007270对TMV粒体具有一定的体外钝化作用,体外钝化后的枯斑抑制率为72.9%。化合物2007270与TMV混合后透析病毒其侵染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化合物2007270对TMV外壳蛋白的体外聚合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TMV-RNA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侵染作用。TMV与化合物2007270混合后用RNase处理,测得侵染率与未用RNase处理的相差不大,由此说明化合物2007270不具有体外脱衣壳作用。

李威[8](2009)在《植物源农药VFB配方优化及其抗TMV活性研究》文中提出VFB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以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 L)等植物为原料研制开发的一种植物源抗病毒剂。大量研究表明,VFB生物活性高,对多种作物上的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TMV有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可提高烟草的抗病性,并具有刺激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及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优点。由于VFB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较多,成分间的互作较为复杂,抗病毒活性可能是VFB制剂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体现;为进一步提高该药剂的抗病毒活性,有必要对其配方进行优化,本研究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为供试毒源,以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 L.)为寄主材料,以对TMV的钝化活性为主要指标,分别以水、95%乙醇和丙酮为溶剂,以加热回流提取、冷浸提取和超声提取三种提取方式对四种植物材料的配比进行了正交设计优化,获得了VFB制剂的较优配方;以新配方加工而成的VFB制剂进行了防治西葫芦病毒病和辣椒病毒病的大田药效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三种提取溶剂中,水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其钝化效果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分别为71.66%、62.72%和69.14%;而95%乙醇和丙酮提取物的活性物质的钝化效果则明显低于对照药剂。(2)三种提取方式中,加热回流提取的效果最好,钝化效果为71.66%。(3)在VFB制剂的四种植物原料中,其不同的配比对VFB制剂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其权重顺序为:D>A>C>B。(4)获得的VFB制剂的较优配方室内生测的活性为80.6%,比原始配方提高了13.36%,比对照高出39.20%;在新配方200倍液的浓度下,对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效为69.4%,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为83.8%,均优于原配方。综上所述,VFB配方经优化后,获得的VFB制剂的较优配方和工艺为:以水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为加工方式,四种植物材料在VFB制剂中的含量分别为400 g/L、150 g/L、50 g/L、30 g/L;室内生测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表明,VFB制剂对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陈光[9](2009)在《外源化学物质诱导红花对锈病的抗性研究》文中提出红花锈病是威胁红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引起我国红花锈病的病原菌是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Hutz)Corda),该菌危害重、防治难度大。利用外源化学物质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作为一种新的防治病害途径,在国内外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关于化学物质对红花锈病的诱导效果还缺乏较全面的研究报道。为此,本文就水杨酸、井冈霉素A、维生素K3、草酸、磷酸氢二钾5种外源化学物质对红花锈病的诱导抗性进行研究,并对水杨酸诱导红花抗锈病的生理机制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防控该病害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各化学物质处理红花后对锈病的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诱导效果在1.4%~39.5%。其中,水杨酸的诱导效果最高,达到39.5%,草酸和维生素K3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诱导能力,诱导效果分别为21.2%,和31.2%,但是草酸和维生素K3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药害。各生育期的诱导效果存在显着差异,总的表现诱导效果2叶期>4叶期>8叶期。测定了SA、草酸和维生素K3诱导红花抗锈病的最佳浓度、并做了SA诱导抗性的持续期和进行接种的最佳间隔期的研究。结果表明4mmol/L水杨酸、5mmol/L草酸、2mmol/L维生素K3能诱导红花产生最佳抗锈病的效果,分别为39.5%、21.2%和31.2%。4mmol/L SA处理2片真叶期红花植株,间隔2天接种夏孢子将产生最大的诱导效果,且抗性的持续期在12d左右。2.供试的5种外源化学物质,对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及红花种子发芽影响的结果是:SA对红花柄锈菌夏孢子萌发、红花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都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草酸、VK3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红花种子萌发、生长、夏孢子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草酸处理的锈菌萌发率为5%~63%,种子的发芽率为75%~84%;JA处理的锈孢子萌发率为60%~76%,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k2HP04的处理均和对照相差不大。3.水杨酸(SA)处理红花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均发生了明显改变。PPO、POD、PAL、CAT在红花系统诱导抗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A诱导处理增强了这些防御酶系的活性,但防御酶系活性一般在诱导初期有短暂的升高,然后下降。MDA含量在经过SA诱导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这些生理变化与诱导红花抗锈病的效果一致,可以初步认为这些生理变化是SA诱导红花抗锈病的生理机制。用4mmol/L SA处理四叶期红花1,2片真叶后,未处理的3,4片真叶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有所减少,同时其抗性相关酶也比对照有较大的提高,由此表明SA处理后,红花产生了对锈病的系统抗性。

江晓帆,宋影,赵秀香,杜春梅,吴元华[10](2008)在《链霉菌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的抗真菌谱及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的抗真菌谱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3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在20mm以上,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52.45mm;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对温度变化、光照、紫外光以及在碱性条件下都比较稳定,但在强酸环境中不稳定;菌株Streptomyces tz92连续传接10代,抑菌活性仍然稳定。

二、井冈霉素A处理珊西烟后对TMV枯斑数目和抗性相关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冈霉素A处理珊西烟后对TMV枯斑数目和抗性相关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物质
        1.1.1 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抗病毒物质
        1.1.2 天然产物抗病毒
    1.2 蛋白质农药
        1.2.1 蛋白质农药的主要种类
        1.2.2 蛋白质农药应用状况
    1.3 高氯酸溶性蛋白PSP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1 材料
        2.1.1 材料
    2.2 方法
        2.2.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2.2 扩增目的片段的回收
        2.2.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 目标DNA载体的构建及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2.2.5 重组子质粒的提取
        2.2.6 提取目的质粒的酶切
        2.2.7 酶切产物的纯化
        2.2.8 TMV CP RNA探针的标记
        2.2.9 TMV CP mRNA的合成及纯化
        2.2.10 Rhp-PSP蛋白的纯化
        2.2.11 Rhp-PSP蛋白处理TMV CP mRNA
        2.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MV CP基因序列的扩增
        2.3.2 构建TMV CP基因序列的阳性重组子的检测和鉴定
        2.3.3 Rhp-PSP蛋白对TMV CP mRNA体外降解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2.2 目的基因酶切
        3.2.3 PET22b载体的酶切
        3.2.4 酶切目的基因与酶切载体的连接
        3.2.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3.2.6 目的质粒的提取
        3.2.7 目的质粒的转化
        3.2.8 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
        3.2.9 诱导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10 目的蛋白的纯化
        3.2.11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处理TMV CP mRNA
        3.2.12 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体外降解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突变蛋白目的序列的扩增
        3.3.2 带目的基因重组子的检测
        3.3.3 突变蛋白诱导表达
        3.3.4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 CP mRNA的降解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蛋白Rhp-PSP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及TMV-RNA的降解作用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的活化
        4.2.2 TMV侵染性克隆菌株接种适龄本氏烟
        4.2.3 TMV病毒粒子的提取
        4.2.4 提纯TMV病毒粒子RNA的制备及提纯
        4.2.5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
        4.2.6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病毒粒子活性测定分析
        4.3.2 Rhp-PSP蛋白和突变蛋白对TMV-RNA的活性测定分析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实验所用的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致谢

(2)青霉菌灭活菌丝体与一株木霉菌组合在烤烟苗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3.1 育苗试验
        1.3.2 盆栽试验
    1.4 烟苗素质及病害调查
    1.5 盆栽烟苗的酶活性测定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型霉菌对漂浮育苗烟苗素质的影响
        2.1.1 出苗率
        2.1.2 农艺性状
        1) 株高。
        2) 茎直径。
        3) 最大叶面积。
        4) 最大根长和侧根数。
        5) 鲜重。
    2.2 不同剂型霉菌对烟苗黑胫病及酶活性的影响
        2.2.1 黑胫病
        2.2.2 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的活性
        1) 几丁质酶。
        2) β-1, 3-葡聚糖酶。
3 结论与讨论

(3)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花叶病毒病
        1.1.1 病状特征
        1.1.2 病原物
        1.1.3 病毒的侵染
        1.1.4 发病因素
        1.1.5 防治方法
        1.1.6 TMV 检测
        1.1.6.1 生物检测法
        1.1.6.2 血清检测法
        1.1.6.3 电镜检测法
        1.1.6.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2 烟草抗病性的基因表达与信号识别传导
        1.2.1 烟草的抗病性与基因表达
        1.2.2 抗病反应的信号识别
        1.2.3 抗病反应的胞外信号分子
        1.2.4 抗病反应的胞内信号系统
        1.2.5 病程相关蛋白的形成
    1.3 烟草与抗 TMV 单基因-N
        1.3.1 N 基因的 NBS 结构
        1.3.2 N 基因的 LRR 结构域
        1.3.3 N 基因的细胞质结构域
        1.3.4 N 基因的表达特点
        1.3.5 N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信号传导
    1.4 烟草抗病性的产生与活性氧及清除酶的关系
        1.4.1 烟草感染病毒后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机制
        1.4.2 烟草体内活性氧酶促清除机制
        1.4.3 活性氧的非酶促清除机制
        1.4.4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1.4.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1.4.6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1.4.7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
        1.4.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
        1.4.9 抗坏血酸氧化酶(APX)的活性
    1.5 抗病毒药剂的研究进展
        1.5.1 天然抗植物病毒物质
        1.5.1.1 微生物源抗病毒物质
        1.5.1.2 植物源抗烟草花叶病毒物质
        1.5.2 化学合成抗烟草花叶病毒物质
        1.5.2.1 含杂环结构的化合物
        1.5.2.2 有机酸类
        1.5.2.3 (硫)脲类化合物
        1.5.3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3.1 抑制病毒侵染
        1.5.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5.3.3 抑制病毒装配过程
        1.5.3.4 抑制症状的表达
        1.5.3.5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5.3.6 促进植物生长
        1.5.3.7 其它作用机制
        1.5.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5.4.1 存在问题
        1.5.4.2 展望
    1.6 苯并吡喃及其衍生物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1.6.1 苯并吡喃
        1.6.2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
        1.6.2.1 维生素 E(VE)
        1.6.2.2 苯并-α-吡喃酮衍生物
        1.6.2.3 苯并-γ-吡喃酮衍生物
        1.6.3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6.3.1 抗骨质疏松症作用
        1.6.3.2 抗肿瘤性作用
        1.6.3.3 扩张血管作用
        1.6.3.4 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1.6.3.5 抑菌活性和杀虫活性
        1.6.3.6 调节机体生长作用
        1.6.3.7 除草活性
    1.7 含氟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7.1 除草活性
        1.7.2 杀虫活性
        1.7.3 杀菌活性
        1.7.4 生长素活性
        1.7.5 抗肿瘤活性
        1.7.6 抗病毒活性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2 苯并吡喃酯类化合物的制备路线
        3.1.3 反应检测及产品的分析
        3.1.3.1 反应的检测
        3.1.3.2 产品的分析方法-波谱分析法
        3.1.4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
        3.1.4.1 化合物1a-1e 的制备
        3.1.4.2 化合物2a-2e 的制备
    3.2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 TMV 的诱导抗病性
        3.2.1 供试材料
        3.2.2 TMV 毒源制备
        3.2.3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在非系统侵染烟株中的筛选试验
        3.2.4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在系统侵染中抗TMV 的效果
        3.2.5 最优药剂对系统侵染性烟株防御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3.2.5.1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中最优药剂对烟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2.5.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5.3 试验用主要仪器
        3.2.5.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表征
        4.1.1 化合物1a-2e 的物理特性
        4.1.2 化合物1a-1e 的紫外吸收分析
        4.1.3 化合物1a-2e 的波谱分析
    4.2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对TMV 的诱导抗性
        4.2.1 苯并吡喃羧酸类化合物中最优药剂的筛选
        4.2.2 不同药剂处理对NC89 盆栽病害程度的影响
        4.2.3 NC89 在最优药剂诱导下机体内活性物质的变化
        4.2.3.1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AL 活性的影响
        4.2.3.2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OD 活性的影响
        4.2.3.3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PPO 活性的影响
        4.2.3.4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SOD 活性的影响
        4.2.3.5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CAT 活性的影响
        4.2.3.6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叶绿素的影响
        4.2.3.7 2-羟基-2-三氟甲基-3,5-二氯-2H-苯并吡喃甲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讨论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4)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1 抗真菌农用抗生素
    2 抗真菌机理
    3 抗植物病毒天然产物
    4 抗病毒机理
    5 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6 嘧肽霉素研究进展
    7 展望
第二章 嘧肽霉素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捷克Doskochilova八种溶剂系统层析试验结果
        2.2 Betina溶媒系统层析试验结果
        2.3 pH纸层析试验结果
        2.4 萃取试验结果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嘧肽霉素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第一节 色谱柱装填
    第二节 组分1(抗真菌活性)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组分2(抗真菌活性)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组分3(抗细菌活性)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组分4(抗病毒活性)的粗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嘧肽霉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第一节 组分1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组分3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抑菌谱和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第一节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抑菌谱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嘧肽霉素抗病毒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不同组分对TMV的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组分3处理后植株体内病毒浓度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组分3对病毒RNA和外壳蛋白在烟草体内蓄积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嘧肽霉素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2 嘧肽霉素的分析
    3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抗菌谱和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4 嘧肽霉素各组分的抗病毒药效
    5 嘧肽霉素对TMV基因组RNA在烟草体内蓄积量的影响
    6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几种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抗植物病毒病的生防药剂
        1.1 生化农药的开发与利用
        1.2 植物根围促生细菌
        1.3 天然产物抗病毒药剂
        1.3.1 来源于微生物的抗病毒药剂
        1.3.2 植物源抗病毒药剂
    2 植物抗病毒药剂的作用机理
        2.1 直接抵抗病毒
        2.1.1 抑制病毒的侵染
        2.1.2 抑制病毒的增殖和转运
        2.1.3 抑制病毒症状的表达
        2.2 间接抵抗病毒---诱导植物的抗病性
        2.2.1 诱导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
        2.2.2 生物防御酶的作用
        2.2.3 病程相关蛋白
第一章 抗病毒药剂的筛选与复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烟草品种
        1.1.2 供试病毒毒源
        1.1.3 主要仪器
        1.1.4 供试药剂
        1.1.5 对照化学抗病毒制剂
        1.2 方法
        1.2.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1.2.2 测定化学物质、寡糖、中草药单一组分等抗病毒药剂对烟草体内TMV 的抑制作用
        1.2.3 测定中草药提取物对TMV 的抑制作用
        1.2.4 验证抗病毒活性较强的候选药剂对TMV 的抑制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寡糖和化学物质对TMV 的抑制作用
        2.2 真菌多糖对烟草花叶病毒病TMV 的抑制作用
        2.3 中草药提取物和中草药单一组分对烟草花叶病毒病TMV 的抑制作用
        2.3.1 中草药提取物对TMV 的体外抑制作用
        2.3.2 中草药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 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
        2.3.3 中药材单一组分对烟草花叶病毒病TMV 的抑制作用
        2.4 验证抗病性较理想的药剂对TMV 的抑制作用效果
        2.5 五倍子提取物中主要单一组份及部分衍生物对TMV 的抑制作用
        2.5.1 五倍子提取物中主要单一组分及部分衍生物对TMV 的体外抑制作用
        2.5.2 五倍子提取物中主要单一组分及部分衍生物对TMV 的抑制作用效果
第二章 抗病毒制剂活性成分的复配及建立抗病毒药剂对TMV的抗病模式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烟草花叶病毒及试验植物
        1.1.2 试验药剂
        1.2 方法
        1.2.1 香菇多糖(A) 与中草药单一组分DM002 (B) 的复配组合,筛选最佳配比
        1.2.2 建立香菇多糖与DM002 对TMV 的抗病毒模式
        1.2.3 五倍子单一组分单宁酸(C) 与没食子酸(D) 的复配组合,筛选最佳配比
        1.2.4 建立五倍子提取物对TMV 的抗病毒模式
        1.2.5 试验小样品的田间示范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菇多糖(A)与中草药单一组分DM002 (B)
        2.1.1 优化复配筛选
        2.1.2 植物抗病毒模式的建立
        2.2 五倍子提取物对TMV 的抑制作用
        2.2.1 五倍子提取物中单一组分间的优化复配
        2.2.2 建立五倍子提取物对烟草上TMV 的抗病毒模式
        2.3 田间示范试验防治番茄病毒病
第三章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复制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抗病毒药剂
        1.1.2 供试毒源
        1.1.3 试验器材
        1.1.4 主要试验试剂
        1.2 方法
        1.2.1 抗病毒药剂对TMV 外壳蛋白合成的影响
        1.2.2 抗病毒药剂对TMV-RNA 合成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MV-CP)体外聚合作用的影响
        2.1.1 TMV 的精提纯效果
        2.1.2 抗病毒制剂对TMV-CP 体外聚合过程的影响
        2.2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核酸(TMV-RNA)的影响
第四章 抗病毒制剂对烟草花叶病毒TMV抗病的生理生化机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毒源
        1.1.2 供试植物
        1.1.3 供试药剂
        1.1.4 试验主要仪器
        1.1.5 试验药剂
        1.2 试验环境
        1.3 方法
        1.3.1 药剂预处理及烟草花叶病毒TMV 的接种
        1.3.2 粗酶液提取
        1.3.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3.4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1.3.5 β-1,3 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1.3.6 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含量的测定
        1.3.7 抗病毒药剂处理后的烟草叶片中胞间隙蛋白(PRs) 聚丙烯酰胺电泳SDPAGE
        1.3.8 烟草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a 的表达
    2 结果与分析
        2.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2.3 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变化
        2.4 Β—1,3 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2.5 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含量的变化
        2.6 抗病毒药剂处理后的烟草叶片中胞间隙蛋白(PRS) SDS-PAGE 电泳图谱变化
        2.6.1 接种TMV 后7 d 时烟草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2.6.2 接种TMV 后14 d 时烟草烟草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PRs 的表达
        2.6.3 接种TMV 后21d 时烟草烟草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2.7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叶片中PR-1A 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1 关于抗病毒药剂的筛选与复配
    2 关于抗病毒制剂活性成分的复配及建立抗病毒药剂对TMV 抗病体系
        2.1 AB 混剂和五倍子提取物的防治特点
        2.2 抗病毒药剂的开发前景
    3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复制的影响
        3.1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衣壳蛋白(TMV-CP)的体外聚合的影响
        3.2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核酸(TMV-RNA) 合成的影响
     4 关于抗病毒制剂对烟草花叶病毒TMV抗病的生理生化机理
        4.1 抗病毒制剂对烟草体内防御酶等抗病性指标的影响
        4.2 抗病毒药剂对烟草体内病程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文章
作者简历
致谢

(6)康宁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调控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木霉
        1.1.1 木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1.1.2 木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木霉制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2 Peptaibols抗菌肽
        1.2.1 Peptaibols的来源和分类
        1.2.2 Peptaibols的生物学活性
        1.2.3 Peptaibols的应用前景
    1.3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制剂
        1.3.1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1.3.2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1.4 植物根系形态建成和根系伸长的激素调节
        1.4.1 植物根系的形态建成
        1.4.2 植物根系伸长的激素调节
        1.4.3 生长素与根的形态建成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康宁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康宁霉素对烟草的植物毒性检测
        2.2.2 康宁霉素对TMV的体外钝化作用
        2.2.3 康宁霉素对TMV粒体形态的影响
        2.2.4 康宁霉素诱导处理对TMV抑制率的影响
        2.2.5 康宁霉素诱导处理对枯斑抑制效果的影响
        2.2.6 康宁霉素诱导烟草早期防御反应的研究
        2.2.7 康宁霉素对烟草防御酶系统的影响
        2.2.8 康宁霉素对烟草抗病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康宁霉素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康宁霉素Ⅵ对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康宁霉素Ⅵ对水培烟草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康宁霉素Ⅵ对水培苜蓿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康宁霉素Ⅵ对水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5 康宁霉素Ⅵ对水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6 康宁霉素Ⅵ对水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7 康宁霉素Ⅵ对拟南芥Col生态型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8 康宁霉素Ⅵ对拟南芥Col生态型主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9 康宁霉素Ⅵ对拟南芥Col生态型侧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康宁霉素Ⅵ的促生长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康宁霉素Ⅵ对拟南芥根尖区域细胞分布的影响
        4.2.2 康宁霉素Ⅵ对根尖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
        4.2.3 康宁霉素Ⅵ对根尖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

(7)新型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筛选及其作用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抗病毒研究进展
    1.2 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抗病毒研究进展
    1.3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抑制病毒侵染
        1.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3.3 抑制病毒症状表达
        1.3.4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3.5 促进植物生长
        1.3.6 其它作用机制
第二章 研究路线设计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与方法
    3.1 供试材
        3.1.1 供试病毒
        3.1.2 供试化合物
        3.1.3 供试化合物
        3.1.4 试剂
        3.1.5 仪器
    3.2 抗病毒筛选方法
        3.2.1 样品称量与配制
        3.2.2 病毒的提取
        3.2.3 新化合物的初筛实验
        3.2.4 化合物2007270对TMV在系统寄主上的防效
        3.2.5 化合物2007270处理后烟草体内病毒浓度的测定
    3.3 化合物2007270抗TMV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3.3.1 化合物2007270处理的烟草中生理指标的测定
        3.3.2 化合物2007270对TMV的抑制作用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
        4.1.1 化合物在枯斑寄主上的抗TMV活性
        4.1.2 化合物2007270的抗TMV、CMV、PVY、PVX活性
        4.1.3 化合物2007270抗TMV在系统寄主上的药效试验结果
        4.1.4 化合物2007270处理后植物体内病毒浓度的变化
    4.2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2.2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4.2.3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4.2.4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2.5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6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7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8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9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10 化合物2007270对烟草中胞间病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4.3 化合物2007270对TMV的抑制作用
        4.3.1 不同浓度的化合物2007270抗TMV的钝化活性
        4.3.2 化合物2007270对TMV作用不同时间的抑制效果
        4.3.3 化合物2007270与TMV混合后进行透析处理后对TMV侵染力的影响
        4.3.4 化合物2007270对TMV-RNA的影响
        4.3.5 化合物2007270对TMV-CP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课题来源
    2 硕士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植物源农药VFB配方优化及其抗TMV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1.2 植物病毒防治剂的种类
        1.2.1 植物源病毒防治剂
        1.2.2 微生物源病毒防治剂
        1.2.3 动物源病毒防治剂
        1.2.4 化学合成病毒防治剂
        1.2.5 其它种类的病毒防治剂
    1.3 植物病毒防治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3.1 抑制病毒侵染
        1.3.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3.3 抑制病毒症状表达
        1.3.4 诱导植物生化机理的变化
        1.3.5 诱导寄主对病毒产生抗性
    1.4 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4.1 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的筛选
        1.4.2 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
    1.5 植物源农药VFB 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1 植物源农药VFB 的研究现状
        1.5.2 VFB 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毒源
        2.1.2 供试病毒寄主
        2.1.3 供试植物材料及药剂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VFB 配方优化试验方法
        2.2.1 提取溶剂和提取方式
        2.2.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3 VFB 制剂的四种植物原料间的配比优化
    2.3 VFB 制剂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2.3.1 VFB 防治西葫芦病毒病的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2.3.2 VFB 防治辣椒病毒病的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植物材料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方式的比较
    3.2 四种植物材料间配比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
    3.3 VFB 制剂大田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VFB 制剂防治西葫芦病毒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3.3.2 VFB 制剂防治辣椒病毒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的提取溶剂对提取物的活性差异影响显着
    4.2 不同的提取方法对VFB 活性影响较大
    4.3 四种植物材料的不同配比对VFB 活性有很大影响
    4.4 VFB 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外源化学物质诱导红花对锈病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诱导抗性研究进展
    1.3 外源诱导剂抗锈性研究进展
    1.4 红花锈病诱导抗性研究现状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化学物质对红花抗锈病影响的研究
    2.2 诱导剂最佳浓度的筛选
诱导红花抗锈性作用机理研究
    3.1 供试材料与处理方法
    3.2 生理生化测定指标及办法
结果与分析
    4.1 供试化学物质对红花锈病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4.2 不同供试化学物质对红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4.3 不同浓度化学物质对红花抗锈病的诱导效果
    4.4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4.5 供试化学物质对红花生长的影响
    4.6 红花不同生育期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4.7 不同药剂浸泡处理种子后的发病情况
    4.8 水杨酸诱导红花对锈病抗性的持续期
    4.9 系统性测定试验
    4.10 水杨酸诱导红花抗锈病的抗性机理
结论与讨论
    5.1 外源化学物质对红花抗锈病的诱导作用
    5.2 诱导因子浓度高低与植物诱导抗病性大小之间的关系
    5.3 植物诱导抗病的滞后性
    5.4 植物诱导系统抗性
    5.5 水杨酸诱导红花抗锈病的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井冈霉素A处理珊西烟后对TMV枯斑数目和抗性相关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沼泽红假单胞菌蛋白Rhp-PSP对病毒RNA降解及关键氨基酸位点[D]. 陈丽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2]青霉菌灭活菌丝体与一株木霉菌组合在烤烟苗上的应用效果[J]. 龙春瑞,张拯研,王建光,曾嵘,朱源,李秀军,陈穗云.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6)
  • [3]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D]. 杜林洳.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4]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D]. 穆凌霄.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5]几种抗病毒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 李红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10(06)
  • [6]康宁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调控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机制[D]. 罗琰. 山东大学, 2010(08)
  • [7]新型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筛选及其作用机理初步研究[D]. 蔡学建. 贵州大学, 2009(S1)
  • [8]植物源农药VFB配方优化及其抗TMV活性研究[D]. 李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外源化学物质诱导红花对锈病的抗性研究[D]. 陈光.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10]链霉菌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的抗真菌谱及稳定性[J]. 江晓帆,宋影,赵秀香,杜春梅,吴元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08(06)

标签:;  

井冈霉素A对山西烟处理后TMV死点数及抗性相关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