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考试优缺点总结及教学改革思路

四级考试优缺点总结及教学改革思路

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利弊综述与教改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黄珍[1](2019)在《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科学思维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与新课标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理念是一致的。参与式教学采用小组活动形式,每个同学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探究、交流以及表达,在参与中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因此,为促进学生养成运用思维方法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习惯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研究探索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本文在梳理参与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参与式教学与科学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到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存在学习投入不足、不能熟练运用思维方法、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学习结果不理想等问题,因而提出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策略:设法提高参与的广度;灵活运用思维方法,提高参与式的深度;巧妙设问,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握教学好时机,引导有意义的探索。采用问卷、访谈法对新会区高中生物教师关于科学思维素养的关注程度、参与式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科学思维关注度高,模型构建、问题探讨和合作探究等参与式实施形式运用率高,课堂实施缺乏多元化的活动和评价。以高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了笔者提出的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在高中生物课堂进行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中,选择在生物学成绩均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班与实验班,对照班采用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实施参与式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班后测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t=-2.021,P<0.05),且参与式教学对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作用具有非均一性,实验班中学优生和中层生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后进生无明显差异;在考察科学思维水平的测试题中,实验班能正确用文字表述答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在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运用、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能力明显提高(P<0.05)。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以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同时渗透思维方法的使用,有助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

李胜利[2](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王小永[3](2017)在《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果法"与"过程法"是英语写作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后,把二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探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改中运用与实践的成效,以此促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黄艳新[4](2016)在《英语分级教学在高职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D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日趋国际化,就业市场对英语的需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时间却在缩减,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化的满足就业市场对高职生的外语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外语教育的输入理论、因材施教、情感过滤以及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探讨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效果,旨在揭示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学校的2014级465名机电专业中的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把所有学生分别分班后选取其中的A、B、C三个班共119名一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根据“i+1”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这些学生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最后通过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他们的两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结果来验证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英语分级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对一些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说明它们产生的原因和一些应对解决办法。本研究发现:分级教学是成功的,但也存在利弊。有利之处在于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之处在于榜样缺失,很容易在学生、教师中产生一些负面想法,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以及C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冯阳[5](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秦杰[6](2016)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 ——以外语磨蚀理论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外语词汇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的现状和成因,旨在探究改善这个教师群体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的研究视角是外语磨蚀理论。该理论以语言习得与磨蚀的矛盾关系为基础,关注外语学习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随着其外语使用量的减少而出现的外语能力退化现象。从表面看,外语教师是个具有强“抗外语磨蚀”能力的群体,但相关文献和本研究对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的前期调查指向如下假设:这个群体就职后英语语言能力处于持续而严重的磨蚀中。据此,本文提出三组研究问题:第一组问题围绕WHAT展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能力发展现状如何?其英语词汇能力是否出现了磨蚀?如果是,其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能力磨蚀有哪些主要表现?第二组问题围绕WHY展开——这个群体的英语词汇为何出现磨蚀?哪些关键因素造成了词汇能力的磨蚀?这些因素与教师词汇能力间有怎样的相关关系?第三组问题围绕HOW展开——怎样构建抑制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的机制?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是否能有效促进其职后英语词汇能力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展开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的研究。第一阶段是准备和铺垫阶段(2012.10—2013.1)。研究者首先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磨蚀、词汇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在磨蚀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外语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随后对301位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现状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检验开展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2013.3—2014.3)。研究者调查了580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测试了初中教师的消极(识别性)词汇能力和积极(产出性)词汇能力。之后,研究者分别运用社会科学数据软件包(SPSS)、自建语料库和错误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出词汇能力磨蚀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第三阶段是纵深个案研究(2014.5—2014.12)。研究者通过进一步挖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文献、向中学外语教学专家和校长进行咨询,对英语教师词汇能力磨蚀进行了归因。在分析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抑制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磨蚀的路径,并对一位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和其词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半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磨蚀严重。教师的接受性词汇量偏低,平均水平在3000词以下;教师产出性词汇量处于2000高频词水平。虚词磨蚀表现为短语中的介词缺失或误用、冠词的冗余或缺失、连词缺失等;实词磨蚀表现为词性混淆、语法知识模糊导致的词汇误用和词汇拼写错误等。2.教师的外语词汇能力受性别、教龄、专业背景、学历、磨蚀前水平、学习动机、语言接触量、外语学习行为等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1)女性教师的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程度显着低于男性教师;2)教师的教龄与其词汇能力负相关,处于“求生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显着低于处于“尝新与自疑期”、“宁和积守期”和“游离休闲期”的教师;3)专业背景为英语专业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4)最初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专科或以下的教师;5)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与磨蚀前外语水平负相关;6)教师的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越强,其词汇能力磨蚀程度越低;7)教师的专业活动强度越大、频度越高,其职后词汇能力的抗磨蚀性越强。3.“由外而内”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制的核心是教师学习动力的激发。体现“由外而内”机制的专业读写模型被证明对抑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词汇磨蚀作用明显。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群体与其他外语学习者群体的外语词汇磨蚀规律有很大的相似性。职前外语水平过低、职后学习强度下降、教龄的加长等因素都会导致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退化。研究建议从“外因域”和“内因域”两方面入手改善现状:1)国家层面应研究并尽快出台针对外语教师的词汇能力标准,并加强“国培计划”等项目对农村外语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的关注。2)校本研修注重研究校级合作交流、校内专业活动等对外语教师词汇能力培养的效果。加强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的动态监控,采取多种途径优化外语教师职后语言能力的提升机制。3)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意识,确立词汇学习目标和计划,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

关爱华[7](2015)在《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诸多大学英语教学将重心放在对学习者输入能力(听和读)的培养,亦或是注重职场翻译技能的训练,但在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很多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也较其他技能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多年来,大学英语写作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只是偏重强调学生对被动语言输入的学习,很少突出强调语言输出能力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互动不平衡就导致了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为此,本文尝试在教学中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环节入手,探索既注重语言的多模态输入,又注重语言的输出驱动,使两者有效达到互动平衡的新写作教学模式。这种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以Krashen输入假说理论,Swain输出假说理论和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说为理论依据,讨论如何实现写作前的语言多模态输入与写作中的语言输出驱动,在此教学模式指导下,学习者受益于视听说等材料和活动的多模态语言输入,获得的语料可被高度激活,并在视听说读译演等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出活动中巩固写作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本模式共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多模态输入阶段,盘活课堂所学词块和表达方式;输出驱动阶段,巩固语言输入效果,实现纠错改错功效;输入输出互动阶段,达到以写促学,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针对此模式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对哈尔滨广厦学院2013级197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初步检验了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实证调研希望得出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如何通过多模态语言输入,激活语料,为写作做好铺垫。第二,如何利用输出驱动巩固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第三,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如何实现“以写促学”。实验前后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以输入输出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基础处于中等水平的学习者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到写作成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本文的实验数据是从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反过来也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提供了现实支持和佐证依据。

吴双成[8](2015)在《M-Learning与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的探究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民族院校主要是以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民族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其中,英语学科的能力培养也是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口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主要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PPT演示和学牛自主学习,因此存在学生自学积极性不高、师生信息素养偏低、学校软硬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技术革新和师生需求等弊端。以学生为本,构建大英教学新模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问题。本文在对比了WebQuest、ThinkQuest、 M-Learning三种当前较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后,结合当前北方民族大学网络教学与移动学习的现状,认为M-Learning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民族院校的大英教学问题,例如爱好推送、教师上作流控制、分享、提醒、互动以及随时随地利用多种电子设备通过云平台跟踪或接续英语教与学的计划等功能,都能进一步改善大英网络教学的不足。因此本文拟将M-Learning应用于北方民族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以期为该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同时,也希望能对其他民族地区高校的大英教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注重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同时应通过信息技术提炼优质的教学活动策略,从而优化课内授课和课内外互动效益。此外,还应转变思路,利用移动学习的便捷性、高效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拓宽大学英语教学的平台。

张莹银[9](2014)在《教师课堂反馈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方,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又视为第一重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日益提倡学生主体的新教学理念下,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似乎不如过去至高无上,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脱离了教学活动,相反,这种新理念更加要求一线教师能够把握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能否进行有效地课堂反馈,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关,更是检测教师能够适应新教学理念的指标之一。显然,教师课堂反馈的有效性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后,搜集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意在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反映出教师课堂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已知的相关理论以及自身的思考探索,总结出帮助教师提高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策略建议。首先,论文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研究现状的自我评述。最后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界定了与本文相关的概念。其次,论文探讨了有效课堂反馈的方式。主要是在总结与反馈相关的理论之上,观察、调查师生课堂及课外情况,提出有效课堂反馈的形成过程以及有效课堂反馈的特征。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总结了相关理论而提出的参考过程则显得更加科学有效。在总结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笔者回归到教学实践即教学课堂中,通过旁听、观察,发现现在的一线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论文最后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笔者从理论以及案例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反馈有效性的拙见。

隋晓冰[10](2013)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三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三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三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利弊综述与教改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利弊综述与教改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路线
    1.7 研究方法及评价工具
        1.7.1 研究方法
        1.7.2 评价工具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参与”“参与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2.1.2 “科学思维”的概念界定
    2.2 参与式教学与科学思维
        2.2.1 通过参与式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素养的必要性
        2.2.2 通过参与式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素养的有效性
        2.2.3 通过参与式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素养的可行性
    2.3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2.3.1 参与式教学的形式
        2.3.2 参与式教学的特征
    2.4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合作学习理论
        2.4.3 学习金字塔
第3章 参与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问卷调查
        3.1.1 学生问卷调查编制及结构
        3.1.2 调查的对象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1.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
        3.2.1 教师问卷、访谈的设计
        3.2.2 调查的对象
        3.2.3 问卷、访谈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施
    4.1 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4.1.1 设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
        4.1.2 灵活运用思维方法,提高参与的深度
        4.1.3 巧妙设问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1.4 把握教学好时机,引导有意义的探索
    4.2 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实施
        4.2.1 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4.2.2 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相关教学内容
        4.2.3 参与式实施形式及实例
    4.3 教学案例分析
        4.3.1 教学案例1:种群数量的变化
        4.3.2 教学案例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研究
    5.1 实验设计思路
    5.2 实验对象的选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对比与分析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科学思维水平对比与分析
        5.3.3 学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与总结
    6.1 讨论
        6.1.1 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影响
        6.1.2 参与式教学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6.1.3 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影响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不足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课堂练习题
附录五 科学思维能力前测卷
附录六 期末考试试卷(科学思维能力后测卷)
致谢

(2)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成果与过程教学法简介
三、成果与过程教学法各自的利弊
    (一) 成果教学法的优点
        1. 针对性和指导性强。
        2. 提供范文, 学用结合。
    (二) 成果教学法的缺点
        1. 八股文式的作文。
        2. 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三) 过程教学法的优点
        1. 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2. 培养多思维写作技巧。
    (四) 过程教学法的的缺点
四、成果与过程教学法的融合与实践
五、结语

(4)英语分级教学在高职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处境
        1.1.2 在高职中施行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分级教学的概念界定
    2.2 分级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2.2.1 国内分级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2.2.2 国外分级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2.3 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2.3.1 输入理论
        2.3.2 因材施教理论
        2.3.3 情感过滤理论
        2.3.4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实证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过程
        3.3.1 教学班分级
        3.3.2 教学内容分级
        3.3.3 分级评价
    3.4 实验结果分析
第4章 结论
    4.1 本研究主要发现和意义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6)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 ——以外语磨蚀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词汇对照表
外国人名中译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2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回顾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3 外语教师语言能力研究回顾
        2.3.1 外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相关研究
        2.3.2 外语教师语言能力标准
        2.3.3 外语教师词汇能力要求
    2.4 外语磨蚀理论及研究动态
        2.4.1 外语磨蚀理论与假设
        2.4.2 国内外外语磨蚀研究进展
        2.4.3 外语词汇磨蚀研究代表性成果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3.2.1 研究路线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3.1 抽样原则
        3.3.2 抽样过程
    3.4 研究步骤
        3.4.1 教师英语语言能力发展问卷的设计
        3.4.2 教师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状况问卷的修订
        3.4.3 正式调查
        3.4.4 词汇能力测试
        3.4.5 词汇磨蚀抑制路径分析与个案研究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师词汇能力现状及磨蚀成因分析
    4.1 教师外语能力基本数据
        4.1.1 背景信息分析
        4.1.2 教师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4.1.3 教师英语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
        4.1.4 教师的外语学习与使用行为
        4.1.5 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
        4.1.6 小结
    4.2 教师接受性词汇能力分析
        4.2.1 初中教师与大学生接受性词汇测试结果
        4.2.2 初中教师接受性词汇量与教师背景因素的相关分析
        4.2.3 教师接受性词汇量与外语分项能力的相关分析
        4.2.4 教师接受性词汇量与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的相关分析
        4.2.5 教师接受性词汇量与外语学习行为的关系
        4.2.6 教师接受性词汇量与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相关分析
    4.3 教师产出性词汇能力分析
        4.3.1 教师与大学生作文语料库的建构与分析
        4.3.2 教师作文的误用词分析
    4.4 教师词汇能力磨蚀小结与归因
第五章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词汇磨蚀抑制机制研究
    5.1 外语能力磨蚀抑制机制的建构
        5.1.1 对教师词汇磨蚀影响因素的反思
        5.1.2 对外语教师教育方式的思考
        5.1.3 中学一线教学专家的经验
        5.1.4 中学校长的意见
        5.1.5 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磨蚀抑制机制与操作模型
    5.2 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磨蚀抑制机制个案研究
        5.2.1 个案教师基本背景
        5.2.2 个案教师阅读任务
        5.2.3 个案教师阅读写作成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发现
        6.1.1 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现状
        6.1.2 初中英语教师外语词汇磨蚀的影响因素
        6.1.3 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磨蚀抑制机制
    6.2 对磨蚀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讨论
        6.2.1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6.2.2 “未成功习得”与“习得后磨蚀”
        6.2.3 “永久消失”与“提取失败”
        6.2.4 “直接测试”与“间接测试”
        6.2.5 5000词汇与10000词汇
    6.3 研究启示与建议
        6.3.1 外语教师职后词汇能力建设
        6.3.2 外语教师词汇能力标准建设和动态监控
        6.3.3 外语教师外语词汇能力发展研究
    6.4 反思与展望
        6.4.1 研究局限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英语教师知识体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英语教师接受性词汇能力测试
    附录四:个案教师语言能力发展基本情况
    附录五:教师个案阅读材料清单及记录
    附录六:五位教学名师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提纲及自述案例节选
    附录七:校长对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的看法
    附录八:个案教师“读写活动”前作文文本
    附录九:个案教师“读写活动”中提交的作文文本
    附录十:教师作文样本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7)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的拟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二语写作研究综述
    二、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框架
    一、语言输入假说
    二、语言输出假说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说
第四章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写作前的语言多模态输入阶段
        (一)以词块的听说操练为写作基础
        (二)以视听材料的主线为写作范本
        (三)以材料问题的解决为视听任务
        (四)以视听内容的整合为写作铺垫
    二、写作中的语言输出驱动阶段
    三、写作后的语言输入输出互动阶段
    四、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课堂示例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及数据采集、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三)实验工具
    二、分析与讨论
    三、实验后的访谈
发现与展望
    一、主要发现
    二、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8)M-Learning与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的探究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M-LEARNING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M-Learning的概述
    第二节 M-Learning的特点
    第三节 M-Learning支持系统的开发技术
    第四节 M-Learning与其他教学模式比较的优势
第三章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与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第一节 北方民族大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第二节 北方民族大学网络教学与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族院校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大学英语“视听说”为例
    第一节 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第二节 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
    第三节 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四节 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评价
    第五节 基于M-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验及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教师课堂反馈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1.3.2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1.3.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研究的不足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反馈、课堂反馈
        1.4.2 课堂反馈行为
        1.4.3 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第2章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2.1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2.1.1 反馈与信息论原理
        2.1.2 反馈与系统论原理
        2.1.3 反馈与控制论原理
    2.2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分析
        2.2.1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形成过程
        2.2.2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第3章 课堂反馈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3.1 课堂反馈的观察研究
        3.1.1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一:做对的举手
        3.1.2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二:个别回答问题
        3.1.3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三:集体回答问题
        3.1.4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四:巡视
        3.1.5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五:抢答
        3.1.6 反馈的有效方式之六:板演
    3.2 课堂反馈的效能分析
    3.3 课堂反馈低效的原因分析
        3.3.1 反馈形式单一化
        3.3.2 反馈内容泛化
        3.3.3 反馈过程机械化
        3.3.4 反馈效果难以持续
第4章 提高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策略
    4.1 遵循反馈信息的原则
        4.1.1 反馈信息的收集
        4.1.2 反馈信息的输出
    4.2 提高课堂反馈有效性的策略
        4.2.1 增加反馈形式的多样性
        4.2.2 提高反馈内容的针对性
        4.2.3 增强反馈过程的科学性
        4.2.4 重视反馈效力的持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教学信息化
        1.1.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构建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平衡
        1.2.2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2.1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国内研究状况
        2.1.1 关于理论探讨
        2.1.2 关于网络外语教学资源方面的研究
        2.1.3 关于教师的研究
        2.1.4 关于学生的研究
        2.1.5 关于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
        2.1.6 关于教学评价以及测试方面的研究
        2.1.7 关于生态化外语教学的研究
        2.1.8 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2.1.9 关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方面的研究
    2.2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局限性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2.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4.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演进历程
    3.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特点
        3.1.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发展历程
        3.1.2 传统外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3.2 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历程
        3.2.1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阶段
        3.2.2 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阶段
        3.2.3 未来外语教育信息化目标
    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3.3.1 整合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基础
        3.3.2 整合的教学模式
        3.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之意义
        3.3.4 整合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变化
        3.3.5 整合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
    3.4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3.4.1 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概念界定
        3.4.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界定
        3.4.3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界定
    3.5 文章核心问题的提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方法
    4.1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变量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变量
        4.1.4 对变量的界定
    4.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2.1 调查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调查过程
    4.4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实证调查分析与讨论
    5.1 网络环境下有关学生方面调查分析
        5.1.1 学生学习观念调查分析
        5.1.2 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5.1.3 学生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5.1.4 网络环境下学生方面的失调因素归纳分析与讨论
    5.2 网络环境下有关教师方面调查分析
        5.2.1 教师信念问题调查分析
        5.2.2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5.2.3 教师 PPT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5.2.4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5.2.5 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5.2.6 网络环境下教师方面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5.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方面调查分析
        5.3.1 硬件环境调查分析
        5.3.2 软件环境调查分析
        5.3.3 课堂教学环境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理论和原则
    6.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理论
        6.1.1 生态学理论
        6.1.2 教育生态学理论
        6.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
    6.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原则
        6.2.1 最优化原则
        6.2.2 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原则
        6.2.3 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原则
        6.2.4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
        6.2.5 多元互动教学原则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构想
    7.1 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信息素养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框架
        7.1.1 教师教学信念优化内涵
        7.1.2 教师信息素养优化内涵
        7.1.3 从转换到兼容的大学英语课堂多元教学方法
        7.1.4 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的支撑内容
    7.2 建立生态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
        7.2.1 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信息素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优化
        7.2.2 显性、隐性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
        7.2.3 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情绪调节
        7.2.4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外部监控
        7.2.5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群建设
    7.3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建设
        7.3.1 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优化途径
        7.3.2 生态多元化、个性化软件环境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本研究的回顾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利弊综述与教改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 黄珍. 广州大学, 2019(01)
  • [2]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3]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J]. 王小永. 高教论坛, 2017(09)
  • [4]英语分级教学在高职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D学院为例[D]. 黄艳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 ——以外语磨蚀理论为视角[D]. 秦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7]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D]. 关爱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5)
  • [8]M-Learning与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的探究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D]. 吴双成. 宁夏大学, 2015(02)
  • [9]教师课堂反馈的有效性研究[D]. 张莹银.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10]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四级考试优缺点总结及教学改革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