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

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

一、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潘威[2](2021)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生态位视角》文中认为

王晨[3](2020)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的核心,是现代工业技术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随着美国GE公司的Predix平台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MindSphere平台的相继推出,全球产业迎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热潮。我国把握全球“再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重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实现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战略诉求。2018年为我国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的开局之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已取得显着成果,以海尔COSMOPlat平台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诞生。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工业发展、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平台建设也存在“信息孤岛”和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上多方面因素均导致我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围绕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从平台建设与平台应用两个层面出发,运用实证分析、回归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影响因素和平台应用(企业“上云”)驱动政策,具体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深入分析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问题。在平台建设方面,分析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平台分类、平台应用场景和行业分布等现状,并结合阿里supET平台案例进行实例研究;在企业应用方面,分析企业“上云上平台”需求,着重研究中小微企业“上云”痛点问题。(2)由平台发展问题分析平台建设影响因素,跟踪统计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报告和国家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识别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平台建设的重要程度,为我国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3)围绕我国云平台应用问题,分析各地方政府出台的企业“上云”推动政策,探讨其核心内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广东省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分析2019年度相关政策和上云数据,探究小微企业“上云”与云平台应用的相关性,结论数据为进一步政策仿真提供数据支撑。(4)小微企业“上云”协同政策设计。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痛点和现有支持政策,结合政府采购扶持小微企业的优势功能,在现有“上云”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设计基于政府采购的协同政策,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模型构建与效果评估,为我国政府在科学决策和政策协同方面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方案。

王东旭[4](2020)在《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间的联系越发紧密。探究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间的耦合互动关系,明晰两者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两者协调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缓解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凸显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缺乏配套、绿色建筑财税政策保障失衡、市场实际需求有限、技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对提高绿色建筑推广普及率,促进绿色建筑发挥整体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将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纳入同一框架,对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互动状态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分别构建绿色建筑产业和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序分析和省间比较分析,明晰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两者耦合协调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以陕西省为代表,构建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索,为陕西省设计差异化的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优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16年间,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和其发展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绿色建筑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产业发展环境滞后型。(2)2008-2016年间,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分别经历了一般失调、勉强协调、中度协调阶段;截至2016年,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阶段。(3)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对系统协调发展驱动作用更强;驱动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相协调的因素主要有运营标识绿色建筑项目占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技术合同成交额等。

宋宗铨[5](2020)在《会展物流的协同联盟构建与利益分配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国家经济合作战略性决策的推动下,国内会展产业蓬勃发展,助推会展物流市场发展,同时国内大型会展物流企业、跨国会展物流商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会展物流行业面对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应该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本文以构建会展物流协同联盟为出发点,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协同理论和物流联盟理论,研究其为会展业提供物流服务时,建立会展物流协同联盟运作的模式,为提升会展物流运作效率提供有效的方式。首先,论述并分析了现有协同理论、会展物流及物流协同联盟应用、研究有关的理论,对于会展物流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阐释建立物流协同联盟的意义,并以此为依据深入课题研究。其次,从现实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构建会展物流协同联盟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构建联盟的前提、构建原则及主要构建要素,所形成的理论对构建会展物流协同联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最后梳理了构建物流协同联盟的步骤,包括企业评估、选择联盟模式、确定盟主、选择成员等。研究认为构建物流协同信息平台,有助于节省成本,促进各成员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联盟利益。最后,对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使用合作博弈并采用Shapley值法得出结论为联盟各成员共同协作时的收益大于选择不参加联盟合作时收益,从数据的角度分析会展物流协同联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证实了会展物流协同联盟可以为各成员企业的带来更多的利润。

蔡恒进,郭震[6](2019)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探讨:区块链+大数据》文中提出供应链产业是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贯通性产业,其发展、变革不仅影响着传统三大产业的生产效率,还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供应链金融紧密融合了产业和金融,极大促进了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特别是中小企业群体的持续发展,但现阶段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等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不过好的方面是最新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其中,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善交易双方或多方互信的核心问题,大数据技术可以辅助提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精准和效率,二者可以相互优化、同步进化。因此,区块链+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具有数据可靠、降低风险、运行高效的优点,可以从现实需求、技术提升、路径实现等三个层面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

陈亚东[7](2018)在《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集体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难题,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本研究通过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8个县(区)80个行政村进行基线调研,运用调研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性的分析了宁夏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提出了宁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框架,并逐一进行分析与阐述。同时,面向不同的行政村,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编制了 80个个性化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后期运行指导,形成了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国其它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及可复制的经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明确了宁夏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组织机构不健全以及集体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2.提出与揭示了宁夏地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四大瓶颈问题,分别是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缺乏优势产业带动和发展模式的困惑。3.基于瓶颈问题所构建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框架以及优化发展路径,可以应用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实践。4.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的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基础条件、发展思路、项目选择、任务目标、保障措施),能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满足因村施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5.实施方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班子重视程度欠缺、组织建设缓慢、村干部意识不强以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等。6.基于本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证实了发展思路与方案设计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可以为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李曼[8](2018)在《我国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不畅,是目前解决我国乡村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障碍。为推动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一是要根据偏远乡村上行产品的特质与供求的双向权衡做好目标市场定位;二是要遵循效益原则、优化原则与差异化原则做好偏远乡村上行产品开发项目决策;三是要通过整合多条资金渠道与强化偏远乡村造血功能、形成农村运力和物流企业分工协作格局、加速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使农民产品上行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等方略,突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物流成本高企、动力不足四大瓶颈。

李鲁冰[9](2018)在《吉林省西部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其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展现出来,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等问题。随着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空间形态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逐渐显现出不可持续性,本研究试图从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找到小城镇发展的规律性,深入探究城镇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联动关系,并借助量化分析的手段,挖掘城镇空间形态与用地功能等内部要素之间引导与反馈的双向机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策略。以期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助力小城镇自身的崛起,促进整个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本文以空间形态为视角,运用GIS、空间句法理论,以空间作为主线,以时间作为辅线,对城镇形态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通过梳理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对比不同时期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发展现状,确定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长岭县、乾安县作为典型城镇;其次,运用GIS对小城镇形态进行外部空间扩展的时空分析,通过对各向异性和紧凑度的数据分析,发现小城镇外部形态演变的特征,并结合人口演变、用地功能演变等空间梯度演变分析,找出小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然后,运用空间句法对城镇内部功能空间进行分形演变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尺度下整合度、路网密度、连接度、选择度的数据,得出小城镇内部功能空间演变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规律;最后,针对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对小城镇形态的未来发展提出模式构建,并对空间形态的优化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西部次区域小城镇所处的现状是国内众多小城镇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平原地区,虽然具有优势的环境条件,但是经济发展却落后一大截,因此,解决好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的现实问题,不仅为吉林省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方向,也为解决其他小城镇的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为更好的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出一定贡献。

王东[10](2018)在《船舶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分段建造的时间占整个船舶建造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对船舶整体建造效率的影响非常大。根据几何形状的不同,船舶分段一般分为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平面分段的数量较大,相似度高,多数船厂采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生产。而曲面分段特异性大,国内的船厂大多采用固定工位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在分析曲面分段的建造过程中发现,研究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对提高船舶建造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船舶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专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中间产品的主要含义,并对曲面分段的结构特点和制造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结合成组技术中的相似性原理将曲面分段归类为单壳曲面分段、双壳曲面分段和曲面立体分段。(2)在典型曲面分段分类的基础上应用DAP技术对各类曲面分段进行了结构分解研究。(3)提出应用成组技术和ART-2神经网络模型对曲面分段的各级中间产品(零件、小组立和中组立)进行分类成组的方法,并构建各级中间产品的分道制造流程。然后在深入分析曲面分段制造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并给出了整体布局方案。(4)在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曲面分段虚拟流水线组织模式,然后,基于生产节拍对其平衡及优化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提高曲面分段制造中的生产效率。文中还对RFID技术应用于曲面分段制造中信息采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初步实施方案。最后,对应用在某船厂曲面分段制造车间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3)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
        2.1.1 平台发展战略与措施
        2.1.2 平台应用场景
        2.1.3 平台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2.2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现状
        2.2.1 平台架构
        2.2.2 平台应用场景与行业分布
        2.2.3 平台分类
        2.2.4 阿里supET平台案例分析
    2.3 企业应用现状
        2.3.1 应用需求分析
        2.3.2 中小微企业“上云”问题
    2.4 平台发展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基础环境类因素
        3.1.2 技术类因素
        3.1.3 创新和人才类因素
    3.2 数据统计
    3.3 数据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上云”政策分析
    4.1 政策内容分析
    4.2 广东省实证研究
        4.2.1 补贴政策
        4.2.2 中小微企业“上云”现状
        4.2.3 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微企业“上云”协同政策设计
    5.1 现有政策分析
        5.1.1 政府采购相关政策
        5.1.2 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5.1.3 协同政策设计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2.1 建模目的
        5.2.2 条件假设
        5.2.3 因果关系分析
        5.2.4 模型构建和参数设定
        5.2.5 模型检验
    5.3 模型结果分析
        5.3.1 对照组设置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建筑产业研究现状
        1.2.2 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现状
        1.2.3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绿色建筑产业
        2.1.2 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耦合协调理论
        2.2.2 灰色系统理论
    2.3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2.3.1 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影响
        2.3.2 绿色建筑产业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2.3.3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3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建立
    3.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数据来源及指标赋权
        3.2.1 数据来源
        3.2.2 指标赋权
    3.3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3.4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3.4.1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耦合度模型构建
        3.4.2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评价
    4.1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的总体情况
        4.1.1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水平
        4.1.2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整体水平
    4.2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2.1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分析
        4.2.2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驱动因素分析
    5.1 协调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5.2 协调度驱动因素结果分析
        5.2.1 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驱动因素整体分析
        5.2.2 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驱动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对策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会展物流的协同联盟构建与利益分配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会展物流研究现状
        1.2.2 物流协同联盟相关研究
        1.2.3 物流协同联盟利益分配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方法
    2.1 协同理论
    2.2 协同物流
        2.2.1 协同物流优势
        2.2.2 协同物流效用
        2.2.3 协同物流模式
    2.3 物流联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3.1 物流联盟的内涵
        2.3.2 物流联盟的类型
        2.3.3 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
    2.4 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
第三章 当前会展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会展物流供应链的组成
    3.2 当前会展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运行环境复杂
        3.2.2 沟通有效性低
        3.2.3 企业的个性理性强度过高
        3.2.4 企业的信任程度不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展物流协同联盟构建
    4.1 必要性分析
    4.2 可行性分析
        4.2.1 环境因素分析
        4.2.2 技术因素分析
    4.3 联盟构建的基本要素
    4.4 联盟构建的基本原则
        4.4.1 物流服务能力协同的原则
        4.4.2 利益分配原则
    4.5 会展物流协同联盟构建条件
        4.5.1 成员具有参与意愿
        4.5.2 利益分配模式的有效建立
    4.6 会展物流协同联盟的构建步骤
        4.6.1 模式选择
        4.6.2 模式建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联盟的利益分配及实例分析
    5.1 会展物流协同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的建立
        5.1.3 模型的求解
    5.2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探讨:区块链+大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遇到制约瓶颈
    (一)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二)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瓶颈
二、供应链金融可利用的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分析
    (一) 区块链的本质
        1.区块链的发展历程为“三个三”:
        (1) 区块链是第三代网络拓扑结构。
        (2) 区块链技术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3) 区块链已发展出三种类型。
        2.区块链的优劣分析。
    (二) 大数据的本质
        1.描述性模型 (无监督学习) 。
        2.预测性模型 (有监督学习) 。
    (三) “区块链+大数据”组合可解决供应链金融痛点
        1.区块链、大数据可以对应支持供应链金融中的交易、风控两个基本环节。
        2.区块链、大数据从技术特点而言具有互补性。
三、应用“区块链+大数据”重构供应链金融框架的解决方案
    (一) 重构供应链金融框架的现实需求
        1.内部管理需求。
        2.外部竞争需求。
    (二) 区块链技术对交易管理的提升
        1.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2.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路径。
    (三) 大数据技术对风险管理的提升
        1.供应链金融与普通融资在风险管理上的差异。
        2.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7)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 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机遇
        1.1.2 党的十九大及中央1号文件的号召
    1.2 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1.2.1 扶贫攻坚和引领农民致富的重要保证
        1.2.2 平衡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1.2.3 提供乡村多元化社会服务的前提条件
    1.3 村集体经济相关理论
        1.3.1 内涵界定
        1.3.2 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
        1.3.3 集体经济与私有经济
    1.4 本研究工作简介
2 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2 试点县区(村)的选择
    2.3 现状分析
        2.3.1 调研问卷设计
        2.3.2 发展现状
    2.4 发展瓶颈
        2.4.1 内生动力不足
        2.4.2 缺乏优势产业带动
        2.4.3 启动运营资金短缺
        2.4.4 发展模式问题
3. 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3.1 总体思路
    3.2 谁来发展—内生动力问题
        3.2.1 组织的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构架设计
        3.2.2 能人带动——能力建设与培养
    3.3 发展基础——产业选择问题
        3.3.1 优势产业组成
        3.3.2 产业选择依据
        3.3.3 优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3.4 资金来源—发展资金问题
        3.4.1 项目补贴与信贷融资
        3.4.2 资金撬动——村企合作
    3.5 如何发展——发展模式问题
        3.5.1 发展模式界定
        3.5.2 发展模式分布统计
4 方案设计与运行指导
    4.1 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
        4.1.1 四个导向
        4.1.2 三条底线
        4.1.3 三个兼顾
        4.1.4 一村一策
    4.2 方案设计
        4.2.1 基础条件
        4.2.2 发展思路与原则
        4.2.3 目标与任务
        4.2.4 重点建设内容
        4.2.5 保障措施
    4.3 运行指导
        4.3.1 共性问题
        4.3.2 项目进展与整改建议
5 主要成效
    5.1 组织的建立
    5.2 产业的发展
    5.3 能力的培养
    5.4 集体经济收益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8)我国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推进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是解决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
偏远乡村上行产品的特质及其目标市场定位
偏远乡村上行产品开发项目的决策原则
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瓶颈的突破方略

(9)吉林省西部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
        1.1.2 精明增长要求
        1.1.3 主体功能区确定
        1.1.4 西部发展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概况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小城镇
        2.1.2 城市形态
        2.1.3 西部次区域
    2.2 相关理论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分形理论
    2.3 相关研究方法
        2.3.1 GIS
        2.3.2 空间句法
    2.4 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3 吉林省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2.4.4 西部次区域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
    2.5 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2.5.1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2.5.2 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2.5.3 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5.4 空间形态较为杂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量化分析
    3.1 西部次区域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经济水平
        3.1.3 人口规模
        3.1.4 城镇建设
    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历程
        3.2.1 孕育发展时期(1900年以前)
        3.2.2 动荡发展时期(1900年-1948年)
        3.2.3 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
        3.2.4 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2000年)
        3.2.5 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3.3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分布格局
        3.3.1 小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3.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类型划分
        3.3.3 典型城镇选择
    3.4 基于GIS的典型城镇形态的外部空间扩展时空分析
        3.4.1 各向异性分析
        3.4.2 紧凑度分析
    3.5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时间特征
        3.5.1 点状分布(1900年以前)
        3.5.2 方城(1900-1948年)
        3.5.3 均匀扩张(1949-1957年)
        3.5.4 停滞(1958-1977年)
        3.5.5 不均匀扩张(1978-2010年)
        3.5.6 内部填充(2010年至今)
    3.6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空间特征
        3.6.1 “圈层-翼型”式
        3.6.2 “翼型-圈层”式
        3.6.3 卫星式
    3.7 典型城镇空间梯度演变分析
        3.7.1 人口演变分析
        3.7.2 用地功能演变分析
        3.7.3 空间梯度演变特征
    3.8 小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8.1 自然环境因素
        3.8.2 交通设施因素
        3.8.3 当地政策因素
        3.8.4 职能定位因素
        3.8.5 新区建设因素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4.1 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4.1.1 自组织调节
        4.1.2 经济及产业带动
        4.1.3 地方政策和发展方向引导
        4.1.4 交通诱导
    4.2 空间句法分析的技术路线
        4.2.1 空间句法研究的可行性
        4.2.2 空间句法分析的必然性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典型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分析
        4.3.1 整合度分析
        4.3.2 路网密度分析
        4.3.3 连接度分析
        4.3.4 选择度分析
    4.4 小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规律
        4.4.1 方格网道路分级体系
        4.4.2 单核心封闭扩展状态
        4.4.3 功能线性集聚趋势
        4.4.4 过境交通轴向渗透
    4.5 小城镇形态发展的空间分级管制模式构建
        4.5.1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必要性
        4.5.2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
    4.6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原则
        4.6.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4.6.2 产业发展推动原则
        4.6.3 城镇化引导促进原则
        4.6.4 空间发展指引原则
        4.6.5 政策机制调控原则
    4.7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层级体系
        4.7.1 一级禁建区
        4.7.2 二级管控区
        4.7.3 三级限建区
        4.7.4 四级协调区
    4.8 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调控导则
        4.8.1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联动发展
        4.8.2 “圈层-翼型”式发展导则
        4.8.3 “翼型-圈层”式发展导则
        4.8.4 卫星式发展导则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船舶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组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2.2 船舶曲面分段建造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曲面分段制造技术分析
    2.1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2.2 中间产品的内涵
    2.3 曲面分段的制造工艺流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2.3.1 曲面分段结构分析
        2.3.2 曲面分段的制造工艺流程分析
    2.4 实现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的关键及研究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成组技术的曲面分段划分及结构分解研究
    3.1 基于成组技术的曲面分段合理划分及相似性分类
        3.1.1 船体各区域的分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3.1.2 船舶曲面分段的分类及特征分析
    3.2 基于成组技术的曲面分段制造级的合理划分
    3.3 基于DAP技术的曲面分段结构分解研究
        3.3.1 DAP技术简介
        3.3.2 基于DAP技术单壳曲面分段的结构分解
        3.3.3 基于DAP技术双壳曲面分段的结构分解
        3.3.4 基于DAP技术曲面立体分段的结构分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研究
    4.1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工艺特征分析
    4.2 基于ART-2神经网络模型技术的曲面分段各级中间产品分类成组
        4.2.1 曲面分段各级中间产品的分类成组原则
        4.2.2 曲面分段各级中间产品遴选分析
        4.2.3 基于ART-2神经网络模型的曲面分段各级中间产品分类遴选
    4.3 基于成组技术的曲面分段各级中间产品的分道生产流程的构建
        4.3.1 基于成组技术的零件加工分道生产流程的构建
        4.3.2 基于成组技术的小组立分道生产流程的构建
        4.3.3 基于成组技术的中组立分道生产流程的构建
    4.4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构建
        4.4.1 单壳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构建
        4.4.2 双壳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构建
        4.4.3 曲面立体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构建
    4.5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的整体布局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生产模式研究
    5.1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模式中的生产效率问题
    5.2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的构建
        5.2.1 建立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生产模式
        5.2.2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作业班组的组建
        5.2.3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生产节拍的确定
        5.2.4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模型的建立
    5.3 基于生产节拍的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的平衡及优化
        5.3.1 基于生产节拍的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
        5.3.2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某船厂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应用
    6.1 曲面分段车间简介
    6.2 曲面分段生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6.3 曲面分段成组制造虚拟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应用
    6.4 运行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某船体分段总段划分图
附录2 182分段详细组立流程
附录3 组立类型代码表
附录4 结构特征代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四、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生态位视角[D]. 潘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政策研究[D]. 王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陕西省绿色建筑产业与其发展环境协调度研究[D]. 王东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5]会展物流的协同联盟构建与利益分配模型研究[D]. 宋宗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探讨:区块链+大数据[J]. 蔡恒进,郭震. 理论探讨, 2019(02)
  • [7]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陈亚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1)
  • [8]我国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问题研究[J]. 李曼.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2)
  • [9]吉林省西部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D]. 李鲁冰.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10]船舶曲面分段制造成组技术研究[D]. 王东.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四大瓶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