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设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

青藏铁路建设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

一、青藏铁路施工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顺[1](2021)在《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审美泛化”使得一些艺术作品不再过分地依赖于美术馆和画廊,而是面向大众或走向公共空间。其中,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的公园、街道、社区、以及商业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的场域,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营造,实现艺术的“在现场”和城市美化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场域的现象,它已经成为公众、社会、自然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艺术作品走出博物馆和画廊,来到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共享艺术”。公众通过与公共艺术的相遇、互动,完成城市公共场域的人文营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关注周围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本论文以拉萨市的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图像志、文献资料搜集、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拉萨的城市公共艺术背景、基本形式、代表作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并探讨寻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由于拉萨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新的开发区依然在建设阶段,加之又要对拉萨老城区文化名片保护的考量,所以,其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处在相对掣肘和落后的阶段。但是,拉萨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齐肩并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脉,以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可行性,还要合理地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独属于拉萨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

包军军[2](2020)在《基于秩序社会学的拉萨八廓街旅游化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活动是一种新兴社会力量,这种具有时代特殊性的人类活动已经深深嵌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进步、文化演变、经济发展甚至政治变革进程之中,旅游化(tourismificaiton)随之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解读旅游化过程的意义不仅有指导科学的管理决策、保证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实践意义,还有探索旅游影响的理论路径,了解旅游影响发生过程,拓展已有旅游知识体系等理论意义。在流动性持续增强的时代环境中,旅游化的表现更加碎片化、多元化以及复杂化,显化并系统地梳理这一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意义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即很有必要,然而目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有所或缺。鉴于此,本研究引入了秩序社会学视角,以强调旅游活动与其它要素系统互动过程中对特定事物施加影响的具体手段及后果表现。研究重点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化过程,因旅游业被历史文化街区视为将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嵌入城市发展新格局、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旅游活动因而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性、生活性、景观性、商业性等特征紧密交织,使其成为了研究旅游化综合表现的典型区域。作为审视旅游活动综合影响的独特视角,秩序社会学理论框架下的旅游化研究需要回答以下问题:(1)“旅游”现象所指,其本体论构成,以及“旅游化”的内涵;(2)宏观旅游秩序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秩序化方式,特定区域旅游化的具体秩序化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呼应关系;(3)特定区域旅游化现象的秩序化方式构成及其可靠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的旅游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旅游秩序发展的阶段性局部效应,故在解读特定区域的旅游化现象时不能回避对其所属宏观旅游秩序的剖析。在本研究语境中,就是在西藏旅游秩序发展的背景中解读拉萨八廓街的旅游化现象。研究按照此逻辑具体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研究目的,论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简介了案例地及其典型性;第2章考察了国内外旅游现象的史源以及“旅游(tourism)”的词源,梳理了已有定义的研究进路,并在简述秩序社会学思想及其本体论意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秩序(ordering)作为旅游现象本体存在的合理性;第3章对国内外旅游化的定义和相关研究主题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本研究中的具体现象所指、本体论指向以及旅游化内涵,搭建了旅游化的秩序社会学研究框架,确定了适宜方法;第4章探讨了西藏旅游秩序发展的方式及过程,为解读八廓街旅游化现象提供了具体语境;第5章在梳理八廓街旅游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识别了八廓街旅游化的基本方式,并检验了其理论饱和度;第6章编制开发了八廓街旅游化方式的测量量表,建立了理论验证模型;第7章利用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对理论维度(旅游化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第8章包含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实践的启示、创新之处以及不足和展望。本文的研究资料包含文本资料,实地调研获得的访谈资料、图片、问卷调查数据、观察记录等,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田野调查、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秩序(ordering)可被视为当代旅游现象的本体。旅游现象是开放的、联系的自主组织过程和结果,而不是某种终极社会力量的结构性涌现现象。它在受到其他秩序(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限制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创造自身存在的具体和抽象空间,并在现实世界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实质性效应。(2)区域的旅游秩序发展过程呈现出规模化、稳定化、复杂化的特征。表现为,西藏旅游秩序的初步发展期是生产性和适应性两类秩序化方式(ordering mode)相互作用的后果;稳定增长期是生产性、适应性和扩张性三类秩序化方式互动的结果,提质扩散期是生产性、扩张性、适应性、维持性四类秩序化方式互动的后果。在越来越复杂的秩序化方式间的相互作用下,西藏旅游秩序依次经历了从无到有、纵向生长、以及横向扩张三个阶段。(3)区域的旅游化现象嵌入在更大尺度的旅游秩序发展过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呼应关系。具体为,八廓街旅游化过程中存在空间渗透、产业重组、人员置换、文化调适和管理促进5种秩序化方式,它们体现了西藏旅游秩序提质扩散期的秩序化特征,也表现了八廓街旅游化过程的特殊性。(4)八廓街的旅游化实证检验过程,明确了测量工具的科学性,结论证明田野调查及质性结论合理可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八廓街旅游化过程的理论模型,明晰了理论维度(秩序化方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清楚地反映出产业重组的核心地位,空间渗透的表现性特征,文化调适的被动性角色,以及管理促进和人员置换的辅助功能。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在本体论层面将旅游现象视为一种秩序(ordering)。不再将旅游现象视为一种边缘性的社会现象或者其他主流结构性要素的附属物,而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也不再将神圣和世俗、惯常和非惯常等二元区分当作解释旅游现象的根据。(2)在解读西藏旅游秩序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八廓街旅游化现象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研究思路从宏观到微观、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并且针对性提出了相关概念模型和测量指标体系,实现了一般背景和具体案例间的合理衔接,使得旅游化的研究过程更加连贯,研究结果更具整体性。(3)建构并验证了旅游化现象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取径,将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展示了旅游化研究的具体思维路径,克服了将秩序社会学理论应用至旅游研究时原方法论的限制,充分发挥了质性研究的建构发现优势和定量研究的验证探索优势,为后续和相似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完整操作步骤。(4)总结了宏观区域旅游秩序发展的基本过程,明确了区域旅游化的基本方式和路径。在西藏旅游秩序的初步发展、稳定增长和提质扩散三个阶段中,秩序化方式的数量和类别逐渐增加,它们依次以生存、发展和扩张为目标而互相作用,推动了旅游秩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稳步发展。在此前提下,八廓街的旅游化现象是5种秩序化方式(产业重组、文化调适、空间渗透、人员置换、管理促进)互动的后果。

王华[3](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李天裔,项秋银,李钰[4](2016)在《工程管理体系之我见》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在与建设工程管理相关的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够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构成,能在专业学习实践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找准从业方向,对于工程管理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从国内近几年大型工程的建设情况来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知识体系的构成。

刘静雯[5](2016)在《施工组织设计对铁路工程造价影响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铁路总公司发布79号文《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提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目的为“以工程质量和安全为前提,以工期和投资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合规的建设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以施工技术和资源优化为核心,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目标’规划与组织。”施工组织的作用不再只是指导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已从施工技术文件转变为项目策划和管理文件。为了在设计阶段做好铁路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探讨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归纳总结设计阶段施工组织设计的目标、编制方法、步骤及内容,研究其在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并总结出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布置、材料供应计划方案3个方面。2.通过研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流程,确定其首要任务是进行施工组织调查施工,总结施工组织调查的重要内容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重要内容的相关性。3.对材料供应计划与材料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确定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供应量初步拟定供应点;根据各料源点的供应量,确定到施工现场可采用的运输方式、运输价格及运输距离;根据通过材料原价及运杂费的比选,确定最佳方案。4.对大型临时工程的设置进行分析,结合材料供应计划,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大型临时工程设置的合理性。合理的工程平面布置,结合材料供应计划,可降低运输费用、保证运输便捷。5.对施工进度计划方案比选的研究,确定影响因素。根据全线工程量,确定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通过对控制工程、重难点工程、铺架工程等工程的工期与费用的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费用与工期的平衡点。6.根据分析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影响工程造价的各因素,采用ISM结构模型分析,得到系统模型的分层解释结构。通过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确定在编制施工组织的步骤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何唱[6](2013)在《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施工行业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不高,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理论进行归纳,参考应用实例建立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做出指导。实施施工项目管理精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项目的整体执行力,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有效控制工程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企业项目运营管理能力,创造精品工程。本文简单论述了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并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探讨,解释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特征和内涵;同时也对施工企业使用的项目管理理论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项目管理的体系和运用,从而对两者有了一个理论层次上的认识。随后将通过精细化管理在具体施工项目广明高速的运用情况的分析,即精细化管理运用在该案例的组织结构管理,计划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管理,工程进度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沟通控制管理和技术管理等项目管理涉及的领域中。同时结合多个施工项目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将精细化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总结出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应用模型。目前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针对项目特别是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理论资料有限,对于项目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研究只能通过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分析选择并结合施工企业项目过程中的实践案例来提炼总结。因此本课题属于探索性研究,比较具有前沿性,涵盖要点多。同时,该模型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会指导实践,以发挥该模型应有的应用价值。

唐晖[7](2011)在《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灵魂,质量管理是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由于技术标准高、施工难度大、质量影响因素多等原因,其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关基本原理和共性的知识体系为指导,结合高速铁路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探索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路径。本文在高速铁路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界定基础上,总结高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系统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别探讨高铁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并阐明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择取QB高速铁路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从介绍QB高速铁路工程的概况(主要是工程建设背景、技术难点和潜在质量隐患等)入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探讨建立包括高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工程项目质量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等三大方面对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总结出适用于高速铁路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以期为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借鉴和思路,保障高速铁路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张晓阳[8](2011)在《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工程的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也加大了西部高压电网架构建设的投资力度。西部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为缓解我国西部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西部输电线路建设,面临着高原冻土等恶劣施工环境,在冻土环境下的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具有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环境恶劣,工程目标要求高等特点,施工项目管理难度大大提高。为了保障输电线路工程满足期望的总体目标,实现工程质量、进度、环保及安全、费用等目标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基于目标导向的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中,结合青藏±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冻土施工的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将工程任务按照目标进行多级分解,总结出目标管理的流程。根据各级目标分解拟定施工管理目标计划,找出各个目标的关键控制点,识别工程目标完成风险,制定目标控制措施。然后,由参加各方组建目标控制组织结构,从上至下落实目标责任,从下至上保证目标顺利完成。最后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并进行总结,推动后续目标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本文选用我国青藏±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法作为案例,对多位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将技术问题提升到全局目标的管理问题,并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识别出各个目标的控制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保障体系,在建设实践中论证了基于目标导向的项目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为我国高原冻土环境下的电网建设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温静[9](2011)在《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自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后,民族精神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既有优势和机遇,也有不足和挑战。一方面,党继承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为民族精神教育积累起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给民族精神教育的稳步发展增加了难度。党在继承已有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状况,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构筑精神支撑、巩固精神纽带、提供精神动力的价值,概括其对个体、对民族、对世界的三层目标,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战胜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多种方法。党采取宣传和培育先进典型、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拓展网络阵地等措施,使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覆盖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同时,党分别对青少年、党员和领导干部等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精神教育。党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民族精神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祖智君[10](2010)在《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世界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正在制约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曾被誉为我国21世纪能源战略储备宝库的晋、陕蒙交界地区“金三角”,能源资源禀赋极其优越:这一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60%,同时还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且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潜力巨大;再加该区域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较好的能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条件,从而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然而该地区对于能源长期进行的粗放式开采,导致能源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收益较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影响我国国家能源的安全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而,合理开发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正是基于我国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的内、外部条件和驱动以及能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进而分析和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思路和对策。本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主要说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区域基本状况以及能源开发的基本条件,主要从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策的角度论述当地能源开发的基本条件与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地位和意义,主要从我国的能源形势、能源战略、西部大开发等外部因素的角度,来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地位;并且为了更好的说明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意义,在本章还主要从能源开发对当地工业化进程、城市群崛起、对就业的促进以及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来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第三章则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主要从能源产业的产值增长、产业发展以及对当地发展的贡献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节则主要对现阶段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从能源开发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利益分配矛盾较多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论述了当前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后面章节的论述打下基础。第四章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晋陕蒙能源开发应该实行集约式开发、合理构建当地的能源产业链以及在开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发思路;另外,还针对当地能源的可持续开发,补充提出了几点开发思路。并且,在论述开发思路过程中,本章还论述了针对这些开发思路的具体措施和注意的问题。第五章主要是针对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保障机制:主要是从区域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二、青藏铁路施工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施工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3.1 研究的内容
        3.2 研究的方法
        3.3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概念问题
    1.1 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1 国外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2 公共艺术、公众、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
    1.3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背景
    2.1 拉萨特殊的地理区位
    2.2 拉萨的历史文化背景
    2.3 改革开放以来拉萨的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形式
    3.1 雕塑艺术
    3.2 壁画艺术
    3.3 装置艺术
    3.4 其它类型的公共艺术
第四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个案分析
    4.1 拉萨的新式纪念碑
        4.1.1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4.1.2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4.2 “高原之宝”雕塑
    4.3 宗角禄康公园的公共艺术
        4.3.1 宗角禄康公园
        4.3.2 “张大人花”雕塑与附属浮雕
        4.3.3 “民族舞”雕塑
        4.3.4 “西凉会盟”与“招提壁垒”浮雕
    4.4 滨河公园的公共艺术
        4.4.1 滨河公园
        4.4.2 “吉祥莲花”雕塑
        4.4.3 文化柱和水上景观
    4.5 仙足岛的公共艺术
    4.6 “世界之巅”雕塑
    4.7 大昭寺步行街的公共艺术
    4.8 河坝林公园的公共艺术
第五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
    5.1 以城市广场、公园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2 以城市街道、隧道、桥梁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3 以社区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4 以商业公共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5 拉萨的公共艺术活动
第六章 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1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6.1.1 公共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方面
        6.1.2 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与管理方面
        6.1.3 公共艺术的难题:“长官意志”与公众利益
    6.2 探寻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2.1 政府的规划政策和机制
        6.2.2 公众的参与和观念的转变
        6.2.3 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调查一览表(2019年4月—2021年3月统计)
附录二 艺术家访谈录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致谢

(2)基于秩序社会学的拉萨八廓街旅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活动日常化与普遍化
        1.1.2 旅游影响日益复杂与扩大
        1.1.3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案例地选择
        1.5.1 案例地概况
        1.5.2 典型性分析
第2章 现象梳理及理论视角
    2.1 旅游现象的考察
        2.1.1 词源考察
        2.1.2 史源考察
    2.2 国内外研究及定义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小结
    2.3 秩序社会学简述
        2.3.1 基本思想
        2.3.2 关键概念
        2.3.3 理解原则
        2.3.4 理论基础
    2.4 旅游现象的秩序本体
        2.4.1 秩序社会学的本体论意涵
        2.4.2 旅游现象的结构主义及本质主义本体
        2.4.3 作为秩序的旅游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化的秩序社会学研究框架
    3.1 国外研究
        3.1.1 定义
        3.1.2 研究主题
    3.2 国内研究
        3.2.1 定义
        3.2.2 研究内容
    3.3 概念界定及框架建构
        3.3.1 概念界定
        3.3.2 框架建构
    3.4 方法论
        3.4.1 文化秩序的方法论
        3.4.2 组织民族志
        3.4.3 方法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藏旅游秩序的发展过程及方式
    4.1 逻辑承接
    4.2 资料要求与获取
        4.2.1 资料要求
        4.2.2 资料获取
    4.3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程
        4.3.1 初步发展期
        4.3.2 稳定增长期
        4.3.3 提质扩散期
    4.4 发展方式及过程
        4.4.1 秩序化方式识别
        4.4.2 过程梳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拉萨八廓街旅游化的基本方式
    5.1 逻辑承接
    5.2 八廓街相关研究
        5.2.1 遗产保护
        5.2.2 街区形成和演变
        5.2.3 旅游发展效应及主体行动
    5.3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5.3.1 田野调查及数据采集
        5.3.2 分析方法及原则
    5.4 结果呈现
        5.4.1 开放式编码
        5.4.2 主轴式编码
        5.4.3 选择式编码
        5.4.4 故事线
    5.5 理论饱和度检验
        5.5.1 文本资料检验
        5.5.2 三角校正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拉萨八廓街旅游化方式构成的测量
    6.1 问卷设计
        6.1.1 原则与问卷结构
        6.1.2 问卷结构及内容
    6.2 问卷初测与修正
        6.2.1 初测问卷发放
        6.2.2 量表修正
    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1 适当性检验
        6.3.2 因子分析
        6.3.3 概念框架图
    6.4 题项编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拉萨八廓街旅游化方式检验与探索
    7.1 数据搜集
        7.1.1 调研简况
        7.1.2 数据整理
        7.1.3 受访者简况
    7.2 数据预处理
        7.2.1 正态性检验
        7.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7.3 验证性因子分析
        7.3.1 潜变量与观察变量关系检测
        7.3.2 潜变量间关系检测
        7.3.3 模型拟合
    7.4 路径探索
        7.4.1 隐变量显化
        7.4.2 潜变量相关分析
        7.4.3 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创新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工程管理体系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
    (一)工程
    (二)管理
三、国内大型工程建设情况
    (一)三峡工程
    (二)青藏铁路
    (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四)国家体育中心(鸟巢)
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成
    (一)技术类专业知识课程
    (二)经济类专业知识课程
五、结语

(5)施工组织设计对铁路工程造价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现状分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工程造价的构成
    2.1 铁路工程立项、决策及设计阶段造价作用及意义
    2.2 立项、决策、设计阶段铁路工程造价控制重要性的分析
    2.3 施工组织与各阶段投资测算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作用的分析
    3.1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目标
        3.1.1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及重点
        3.1.2 施工组织设计目标的分析
    3.2 施工组织设计解决的问题
    3.3 设计阶段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3.3.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主要内容
        3.3.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法及步骤
    3.4 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内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工组织调查对工程造价影响分析
    4.1 各个阶段施组编制流程
    4.2 施工组织调查一般规定
    4.3 施工组织调查的内容
        4.3.1 预可研阶段踏勘内容
        4.3.2 可研阶段初测内容
        4.3.3 定测的内容
    4.4 施工组织调查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4.5 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材料供应计划对铁路造价的影响分析
    5.1 材料费的构成
    5.2 材料供应起点的确定
    5.3 运杂费的计算
        5.3.1 运输单价的计算
        5.3.2 装卸费单价
        5.3.3 采购及保管费
    5.4 材料供应计划比选侧重点
        5.4.1 运输方式的比选
        5.4.2 运输单价的比较
        5.4.3 运输距离的比较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临时工程设置对铁路造价的影响分析
    6.1 大临工程总体规划布置
        6.1.1 临时工程设置原则
        6.1.2 临时工程设置方法
    6.2 制(存)梁场设置
        6.2.1 制(存)梁场设置原则
        6.2.2 简支箱梁预制场
        6.2.3 T梁制(存)梁场
    6.3 铺轨基地设置
        6.3.1 铺轨基地设置原则
        6.3.2 铺轨基地设置规模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施工进度计划对铁路造价的影响分析
    7.1 施工总工期的确定
    7.2 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7.2.1 确定控制工期的施工时间
        7.2.2 研究全线铺架工期
        7.2.3 确定关键线路工程工期
    7.3 案例分析
        7.3.1 案例分析一
        7.3.2 案例分析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ISM模型对施工组织中各因素影响关系分析
    8.1 ISM方法原理
    8.2 基于ISM对施工组织中影响工程造价各因素结构分析
        8.2.1 根据本文研究的施工组织中各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问题建立系统关系图
        8.2.2 构建邻接矩阵
        8.2.3 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M
        8.2.4 构建系统ISM层次结构模型
    8.3 对结构模型的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工作经历

(6)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2 精细化管理和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2.1 精细化的来源和发展
    2.2 精细化管理思想
    2.3 项目管理理论
3 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3.1 施工企业的特性
    3.2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现状
    3.3 面临问题及应对分析
4 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应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精细化管理在实际施工项目中的应用
    4.2 模型的构建
    4.3 模型的应用开发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高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高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念
        2.1.1 高速铁路工程
        2.1.2 质量管理
        2.1.3 项目质量
        2.1.4 项目质量管理
    2.2 高速铁路项目质量管理特征
        2.2.1 适用性
        2.2.2 经济性
        2.2.3 可靠性
        2.2.4 环境协调性
    2.3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部分高铁工程分项目承发包不规范
        2.3.2 高铁工程项目建设密度大且周期短
        2.3.3 高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2.3.4 高铁工程项目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较匮乏
    2.4 高速铁路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2.4.1 系统论
        2.4.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3章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概述
    3.1 QB高速铁路立项背景
    3.2 QB高速铁路立项意义
    3.3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特点
    3.4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重点和技术难点
    3.5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组织结构
第4章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4.1 QB铁路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编制
        4.1.1 质量计划编制的理论依据
        4.1.2 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
        4.1.3 质量计划实施后的效果
    4.2 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保证
        4.2.1 质量保证的理论依据
        4.2.2 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4.2.3 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后的效果
    4.3 QB铁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4.3.1 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4.3.2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4.3.3 项目质量控制实施后的效果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探究
    2.1 高原冻土的特性
        2.1.1 青藏高原冻土概况
        2.1.2 高原冻土对地基的影响
    2.2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范围及内容
        2.2.1 项目设计及前期管理
        2.2.2 施工期管理内容
        2.2.3 竣工后期监测
    2.3 高原冻土环境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项目管理策划
    3.1 施工项目管理范围及任务
        3.1.1 施工项目管理WBS
        3.1.2 施工项目管理任务描述
    3.2 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及结构设计
        3.2.1 建立管理模式
        3.2.2 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3.2.3 组织职能描述
    3.3 基于目标导向的工程项目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项目目标控制
    4.1 进度管理目标控制
        4.1.1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里程碑
        4.1.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案
    4.2 质量管理目标控制
        4.2.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标准
        4.2.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4.2.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责任分配
    4.3 环境管理目标控制
        4.3.1 工程项目环保设计标准
        4.3.2 工程项目施工环保措施
    4.4 安全管理目标控制
        4.4.1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目标
        4.4.2 工程项目安全目标控制措施
    4.5 投资管理目标控制
        4.5.1 工程项目预算审核
        4.5.2 工程项目费用拨付流程
        4.5.3 工程项目费用审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藏直流线路工程冻土施工项目管理案例
    5.1 工程概况
    5.2 项目特点
    5.3 建设单位组织机构
    5.4 基于目标导向的项目管理应用
    5.5 实现目标协同的基础保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创新设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精神教育概论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传承优秀精神,摒弃思想糟粕
        二、强化民族认同,批判民族虚无
        三、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独立
        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互相交融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
        一、价值定位: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
        二、内容定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稳定系统
        三、方法定位: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二、新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一、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三、江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必然
        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凝聚战胜各种灾难的力量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构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二、巩固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三、提供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第二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
        二、战胜各种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
        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
    第四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二、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三、发展红色旅游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宣传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
        二、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
        三、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
        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五、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第二节 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一、推动民族精神教育课程建设
        二、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三、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实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党员和领导干部民族精神教育
        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制度
        二、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工作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核心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政治优势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
        一、和谐社会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二、和谐社会建设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一、一切为了群众
        二、一切依靠群众
    第四节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一、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二、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10)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条件和意义
    第一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区域界定
        一、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范围界定
        二、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区域特征
    第二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禀赋优势
        一、晋陕蒙交界地区的煤炭资源禀赋优势
        二、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禀赋优势
        三、晋陕蒙交界地区的石油资源禀赋优势
        四、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其他能源禀赋
    第三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基础环境
        一、不断改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二、初步的以能源开发为中心的工业产业基础
        三、相对优良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地位及意义
    第一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一、国家能源供求形势
        二、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调整
        三、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
        四、晋陕蒙能源金三角在国家能源战略新布局中的地位
    第二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能源开发与晋陕蒙交界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能源开发与晋陕蒙交界地区资源城市群的崛起
        三、能源开发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就业促进
        四、能源开发与晋陕蒙交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章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现状
        一、能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值快速增长
        二、已经形成煤炭、油气、电力、化工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三、能源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投产
        五、能源开发已成为晋陕蒙地区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
    第二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开发效率低,资源浪费惊人
        二、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矛盾凸显
        三、利益分配体制不合理,矛盾凸显
        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灾难初露端倪
        五、开发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第四章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可持续开发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实行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节约化开发
        一、集约化开发的内涵
        二、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节约化开发的意义
        三、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集约式开发
    第二节 构建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产业链
        一、产业链及产业链优势
        二、核心企业及其在产业链的整合作用
        三、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晋陕蒙交界地区发展能源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三、晋陕蒙交界地区发展能源循环经济需要克服的瓶颈
    第四节 实施有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缓解传统能源的开发压力
        二、注重培育新产业,避免资源诅咒
        三、实行利益补偿机制,减少能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章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可持续开发的机制保障
    第一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区域协调机制
        一、建立区域信息交互机制
        二、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三、建立区域内各地方的行为约束机制
        四、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五、推进宏观领域配套改革,完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
    第二节 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建立利益共享的企业制度
        二、建立利益共享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建立利益共享的税费分配制度
        四、以项目和产业发展提高能源开发的比较收益
    第三节 建立健全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改革能源开发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
致谢

四、青藏铁路施工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D]. 王顺. 西藏大学, 2021
  • [2]基于秩序社会学的拉萨八廓街旅游化研究[D]. 包军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工程管理体系之我见[J]. 李天裔,项秋银,李钰. 商, 2016(20)
  • [5]施工组织设计对铁路工程造价影响的探讨[D]. 刘静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6]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研究[D]. 何唱.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7]QB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唐晖.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8]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D]. 张晓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 温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10]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研究[D]. 祖智君.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青藏铁路建设生产要素配置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