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

灵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

一、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云[1](2001)在《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刘志刚[2](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陈兆喜[3](2008)在《解表清肺方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论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据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统计,以发热就诊的病人占急诊门诊总数的40%左右,其中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约就占其中的80%以上。西医对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及退热对症治疗,中医药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多样,疗效确切,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亦表明,中药抗病毒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许多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通过适当的配伍,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开发前景。本课题对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经验方解表清肺方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分析,旨在观察及证实解表清肺方抗病毒作用,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为研制、开发治疗外感热病的温热犯肺证的速效、高效、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制剂作好前期研究工作。目的观察解表清肺方体内、体外抗病毒效果及治疗外感发热中医辨证属温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1.体外抗病毒实验:将解表清肺方药液及病毒唑用细胞维持液稀释成不同程度的无毒浓度,分别加入培养有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腺病毒7型、鼻病毒14型的细胞孔中,逐日观察药液作用下细胞病变程度。2.体内抗病毒实验:将NIH小鼠按雌雄各半比例,随机分组,模型组及各药物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一日后,在麻醉下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造模。第一批小鼠在造模后予以相应药物维持4天,4天后处死,称体重后称取肺重,逐个算出肺指数值。第二批小鼠在造模后予以相应药物维持15天,逐日观察记录死亡数量,计算各组死亡保护率和延长生命率。3.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0例按进入临床的先后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解表清肺方与病毒唑治疗外感发热中医辨证属温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价。结果1.体外抗病毒实验:解表清肺方各浓度对鼻病毒14型及流感病毒甲型、乙型无抑制作用,在12.5 mg/ml浓度下能50%抑制腺病毒7型。2.体内抗病毒实验:解表清肺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病毒唑组均能使疾病小鼠的肺指数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小鼠死亡集中发生在实验7天后,以第8天为最高,给药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死亡保护率50%以上,延长生命率在21%以上。3.临床研究:治疗组开始退热时间、体温首次降至正常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则短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仅完全退热时间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完全退热速度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0%、10%,总有效率分别为80%、60%,但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药物对恶寒、发热、咽痛、流涕、头痛等症状的均有显着疗效,但治疗组在改善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药物对汗出症状无明显改善。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现解表清肺方有重要不良反应,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解表清肺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能明显减轻病毒导致的肺充血,并对外感发热中医辨证属温热犯肺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可以明显改善改善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状。

黄琴峰[4](1987)在《针灸在急症中的应用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急症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的病症,其主要特点是:来势急,病势凶,变化快,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可使病情逆转。中医在急症中的应用已被证实,随着针灸事业的发展,用针灸治疗急症的病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现把近年来的状况做一概述,或将有助于推进针灸在急症中的应用。心血管系统急症针灸治疗急症的病种和方法逐渐扩大,如杨氏观察了30例休克患者,用艾条施灸关元穴15分钟,结果显效6例(收缩压上升20mmHg以上,指温上升1℃以上,或收缩压上升30mmHg以上,指温上升不到1℃),有效16例

温爱平[5](2008)在《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Infant Rotavirus enteritis,IRVE)是由轮状病毒(R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感染病,好发于秋冬两季。自1973年首次在腹泻病人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发现轮状病毒以来,轮状病毒被认为是引起世界范围内儿童严重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轮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是非特定的,可包括呕吐和腹泻,有时还伴随发热。轮状病毒感染较大多数细菌性腹泻更常出现脱水表现,而且是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据估计,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的比例占所有腹泻病致死总数的25%,占5岁以下疾病致死总数的6%。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成为全世界儿科最重要的防治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轮状病毒肠炎不单纯是肠道感染,而是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研究发现有50—70%左右心肌酶异常,提示有心肌损害,这已成为IRVE的热点研究之一。目前西医对于本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临床报道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较多。关于中医药对于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心肌损害时的影响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进一步研究和发挥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导师许华教授对IRVE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虚湿盛,并在既往的研究中以运脾化湿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本课题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运脾化湿中药,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液体疗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肌酶谱等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并探讨治疗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轻或中型的病情分类下疗效差别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着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止泻、退热及止呕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值为(88.67±35.7)对照组为(102.48±48.07),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K-MB均值为(37.96±17.59)对照组为(47±18.07),结果两组均能降低异常升高的CK-MB(P<0.05),但治疗组在降低心肌酶CK-MB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化湿中药具有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作用,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及降低升高的CK-MB值,减少心肌损害的作用。

裘惠萍[6](2007)在《《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中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之作,《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着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这是因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是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肝为五脏之一,肝病证治,同样散见于六经诸篇。特别是少阳和厥阴两篇,肝病之多,范围之广,病机之杂,在五脏病中,实居首位。在收集整理《伤寒论》中有关研究资料发现,仲景对治肝法论述颇详。他灵活运用《内经》温清补泻的治疗原则,为治疗肝病创立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大法,并创制一系列治肝经典名方。本论文对仲景《伤寒论》治肝法及其用方之临床运用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总结其治肝方之临床应用文献数据,深入阐发其理论和用药特点。《伤寒论》对于肝病的证治,既有法可效,又有方可循,不但含有丰富的肝病证治内容,而且亦创立了自身的治肝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规律,一直有效地指导着肝病的治疗,且为中医肝病证治理论奠定了基础。目的:通过对仲景《伤寒论》肝病证治特点、规律及用方的探析,汲取精华,旨在开拓经方的临床应用,提高肝病之临床疗效,为揭示《伤寒论》治肝法的实质提供重要线索与信息,为今人研制治疗肝病新方提供思路与依据。

二、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解表清肺方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一、外感热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
        三、外感热病的常用治法
    第二节 现代文献研究
        一、外感热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二、西医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体外抗病毒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节 体内抗病毒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方法
    第二节 临床资料和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结果
        三、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一节 解表清肺方的选方依据
        一、解表清肺方的组方原则
        二、解表清肺方的药物组成及功能、药理研究
    第二节 解表清肺方的抗病毒效果评价
        一、体外抗病毒实验
        二、体内抗病毒实验
    第三节 解表清肺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一、退热时间
        二、退热程度
        三、总体疗效
        四、证候疗效
        五、药物安全性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1.1 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1.2 轮状病毒肠炎的病理及免疫机制
        1.3 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西医治疗和RV疫苗的研究
    2.中医对工RVE的理论探讨和治疗进展
        2.1 中医学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相关的记载
        2.2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病因认识
        2.3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理认识
        2.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辩证分型
        2.5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进展
    3.述评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
    2.方法
    3.疗效判断标准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中寓有脏腑辨证
    1.1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
    1.2 就其证治来看,也是围绕脏腑病理变化
    1.3 《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参考文献
2.《伤寒论》治肝渊源
    2.1 继《内经》之治则,立治肝之法则
    2.2 据《内经》之医理,拟治肝之名方
    2.3 秉《内经》之精义,释诊肝之关要
3.《伤寒论》治肝基本规律
    3.1 抓主证,是《伤寒论》治肝的原则性
    3.2 变通活用,是《伤寒论》治肝的灵活性
4.《伤寒论》中治肝法及其临床应用
    4.1 疏肝解郁法
    4.2 暖肝祛寒法
    4.3 清热凉肝法
    4.4 养血滋肝法
    4.5 调和肝脾法
    4.6 培土抑木法
    4.7 养阴柔肝法
    4.8 清泻肝胆法
    4.9 清肝镇惊法
    4.10 清肝泻实法
5.《伤寒论》治肝特色探析
    5.1 注重解郁
    5.2 顾护脾胃
    5.3 本经义,创温补
    5.4 疏养结合,体用兼顾
    5.5 助用焦苦
    参考文献
结语
附篇一
附篇二
致谢

四、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铃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J]. 马小云. 西藏医药杂志, 2001(01)
  • [2]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3]解表清肺方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D]. 陈兆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4]针灸在急症中的应用近况[J]. 黄琴峰. 上海针灸杂志, 1987(04)
  • [5]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D]. 温爱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伤寒论》治肝法及其临床运用研究[D]. 裘惠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灵兰欣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