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孩子的早教托付给谁?

你把孩子的早教托付给谁?

一、把孩子de早期教育交给谁(论文文献综述)

王映骞[1](2021)在《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滕肖澜[2](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表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唐超[3](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阮鸿璜[4](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刘丽君[5](2020)在《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沂水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学生减负成为热门话题后,小学生在校时间不断缩减,直至当前三点半左右即放学的现状。但由于社会观念的转变,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变为双职工家庭为主,家长们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接送学生,也无更多心力投入到学生课后的照顾与教育当中,从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这段时间逐渐成为无人监管的“空白期”。为填补“空白期”,家长们多选择“以老扶幼”或社会托管机构托管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当中却又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接送成为家长心头的难题并进一步发酵成为困扰家庭、学校与政府的公共问题。为解决当前接送难的现状,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此正式开启中小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局面。由于课后服务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尚未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具体的实施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现行的课后服务展开研究并依托实际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选择沂水县的4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观察法展开调研。首先,了解沂水县课后服务基本情况,分析现行情况与政策要求的出入点;其次,确定研究方向与问卷维度,问卷维度为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人员以及服务有效性;再次,依据研究方向和问卷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稿;最后对沂水县四所小学的教师、家长、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对十位一线教师和十位学生进行访谈,以此来发现沂水县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的设计与调查过程,并对沂水县课后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基本的梳理。第二章分析了沂水县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归纳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为课后服务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课后服务衔接不完善、课后服务形式单一、课后服务人员仅限于校内任课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的归因有课后服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缺失难补“空白期”、课后服务功能与实践相脱节、课后服务师资匮乏缺乏有效补充。第三章就问题与归因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提出改进对策,改进对策包括加强教育治理现代化,完善课后服务制度;探索服务新方向,填补服务“空白期”;拓展课后服务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拓展教育资源。

王丽敏[6](2019)在《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描述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2)探讨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共有两部分:1.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8年6月—2018年9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意外伤害儿童父亲或母亲进行便利抽样调查,采用汪际修订的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调查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创伤后成长因素进行测量。通过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前期量性研究结果,选择创伤成长水平中等以上的患儿父母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访谈,深入了解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体验并挖掘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成长总得分为(58.42±23.17)。5个维度中,从高到低依次为人生感悟(3.45±1.14),个人力量增强(3.26±1.05),新的可能性(2.78±1.15),与他人关系(2.70±1.23),自我转变(2.41±1.29)。2.以创伤后成长总分为因变量,以相关分析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患儿父母的职业、工作状况是否改变、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收入是否能满足支出、创伤经历、性格类型、医疗费用来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3个变量进入模型。解释了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总变异的98.3%。3.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体验主要包括:负性情绪体验(身心反应过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体验成长(人生感悟、个人力量增强、与他人关系的改善)。研究结论: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接近中等,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是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能够正向预测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

刘海燕[7](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研究 ——以商都县D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走出去,去到经济更加发达、教育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医疗条件更加先进的城市去谋生活。进城务工的大多是夫妻双方,因为不确定是不是可以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性工作,吃住都还没有着落,还有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没有足够的费用让子女去到务工地所在的学校就读,所以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将子女和老人带在身边一起务工,而是将子女留给自己年迈的父母或托付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进行看管照顾。在这两种监护照顾中,多数家长愿意选择前者,所以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等祖辈就成为孙子的代理监护人,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成为又一种新型的监护方式。近年来留守儿童及其隔代教育问题广泛受到社会关注,对其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得知本次研究地全乡共有37位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充当监护人的角色。D村的留守儿童数量8名,本文对这8名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在了解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对案主进行介入。文章共分为四章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我国目前关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一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商都县D村的具体情况,以及研究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以个案研究方法为手段介入商都县D村,对村里现有的留守儿童及其代理监护人进行了访谈,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是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建议,分别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系统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对探索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有所帮助。

荆姣姣[8](2019)在《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与延伸”中聚合意指在国家力量作用下具有集散性特质的社会集体在向固定的地理空间内投入情感、需求、欲望、群体认同等后,由物质实体向维系和凝聚群体归属感的文化空间转变的过程。延伸则是此类社会集体受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为突破固定的国家地理空间对边境社会及人群在社会物质和文化现象上产生的规制,所采取的一系列客观和主观性的行为,并不断向外界延伸的过程。本文研究对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塔山牧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边境,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北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相连,东南与奇台县五马场乡相邻,牧场境内有乌拉斯台口岸和北塔山煤矿,且多条公路通往青河和奇台县,是一个地理环境相对开放的以畜牧业为主的边境团场。以访谈、问卷调查及个人口述等方法对北塔山牧场基本社会面相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此类边境社会的聚合与延伸体现在建立与发展、人口特质、生计方式、学校教育、社会关系、族群认同等方面,其社会面相在不同时期受国家边界的规制不断聚合,而其内部族性的规制也在聚合的过程中日益彰显,族群自身需求以及全球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因素又推动其向外界世界延伸。得出结论:聚合与延伸,正是处于边境社会这一地理空间下,诸如北塔山牧场此类介于传统性村落和体制内单位之间双重社会集体的边境社会现状与特质。

林慧超[9](2018)在《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为案例》文中指出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其在初中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身体、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心理的塑造及人格的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所暴露出的心理、生理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乡镇中学的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本文在对家庭教育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乡镇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制定措施。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发现,乡镇初中生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家庭教育观过于保守,几乎都把“上大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导向,“学习好”是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家庭教育内容偏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家庭教育的责任严重缺位,家庭教育责任转嫁至教师和祖辈;父母教育能力有限,家校隔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未能形成合力。通过从社会变化因素、家庭中客观因素及家长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解决当前乡镇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家长素质,创建学习型家庭;建立“家庭-学校”、“父母-教师”双向培养模式,家庭与学校联动互通,父母与教师积极沟通,形成合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乡镇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案例,对于促进乡镇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有具有一定价值。

何云峰,黄洪基,金大陆,陆烨,陆新和[10](2018)在《成长和长成:从最近青少儿教育热点事件说开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新和:之所以选择"成长和长成"作为讨论题目,是因为最近正好有几个和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事件,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第一个是某银行的广告,说的是一个大男孩刚到美国留学不久,去参加一个聚会。他想要带一个中国菜"番茄炒蛋"去招待朋友,但他不会,于是就打电话给妈妈。这个时候是当地时间下午四点多钟,上海时间是凌晨四点多,而这位宝妈也是24小时开机,马上电

二、把孩子de早期教育交给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孩子de早期教育交给谁(论文提纲范文)

(2)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3)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一、济贫院的生源
        二、济贫院的管理
        三、济贫院的教学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一、育婴堂的创办
        二、育婴堂的生源
        三、育婴堂的教学
        四、育婴堂的经费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一、幼儿学校协会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二、逐渐去“国教化”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5)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沂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二)教育治理
        1.治理
        2.教育治理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1.国外小学生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研究
        2.国外小学生课后服务运作模式
        3.国外小学生课后服务发展现状
        (二)国内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1.国内小学生课后服务的需求及其价值研究
        2.国内小学生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研究
        3.国内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运作模式现状研究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观察法
第一章 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
    二、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与分析
        (一)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分析
        1.课后服务的保障
        2.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
        3.课后服务的实施内容
        4.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安排
        5.课后服务收费情况
        (二)校内教师对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及实施态度分析
        1.任课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态度分析
        2.任课教师的待遇问题研究
        (三)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及实施态度分析
        1.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参与程度分析
        2.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可态度分析
        (四)小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及实施态度分析
        1.小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参与程度分析
        2.小学生对课后服务的认可态度分析
第二章 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小学生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服务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度保障
        (二)课后服务衔接不完善
        (三)课后服务形式单一
        (四)课后服务人员仅限于校内任课教师
    二、小学生课后服务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课后服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二)社会公共服务缺失,难补“空白期”
        (三)课后服务功能与实践相脱节
        (四)课后服务师资匮乏,缺乏有效补充
第三章 课后服务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教育治理现代化,完善课后服务制度
    二、探索服务新方向,填补服务“空白期”
    三、拓展课后服务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建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拓展教育资源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作者简历

(6)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回顾
    2.1 儿童意外伤害概述
    2.2 创伤后成长概述
    2.3 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
    2.4 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资料收集
    3.5 资料分析方法
    3.6 伦理原则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量性研究结果
        4.1.1 意外伤害患儿及其父母的一般资料及疾病资料
        4.1.2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4.1.3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的社会支持水平得分情况
        4.1.4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1.5 患儿父母社会支持水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分析
        4.1.6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2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结果
        4.2.1 访谈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4.2.2 访谈结果
        4.2.3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体验
5 讨论
    5.1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分析
    5.2 不同组别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5.2.1 不同职业、工作状况的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存在差异
        5.2.2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父母创伤成长存在差异
        5.2.3 不同的居住地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不一致
        5.2.4 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存在差异
        5.2.5 不同创伤经历的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不一致
        5.2.6 不同性格的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存在差异
        5.2.7 不同医疗费用来源的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存在差异
    5.3 社会支持对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意义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中英文缩量词表
致谢

(7)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研究 ——以商都县D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贫困地区
        (二)留守儿童
        (三)隔代教育
    五、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一章 当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现状分析
        一、隔代教育群体逐年增加
        二、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逐渐普遍化
        三、隔代教育普遍忽视子女的社会化问题
    第二节 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式的隔代差异
        二、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的缺失
        三、家庭教育功能相对弱化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城乡结构与户籍制度影响
        二、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三、家庭教育主导地位的缺失
第二章 商都县D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研究地概况
    第二节 D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概况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三、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四、家庭教育效果方面
    第三节 D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庭教学资源匮乏
    第四节 出现D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祖辈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二、留守儿童祖辈监护人的健康状况差、时间不充裕
        三、留守儿童祖辈监护人只能满足孙辈的较低需求
        四、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教学资源贫乏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D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过程
    第一节 接案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第二节 初步评估案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收集资料
        一、案主的家庭教育问题判断
        二、案主资料的收集
        三、制定工作的目标
    第三节 具体方案的实施
        一、前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四、结案、评估与跟进阶段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后的总结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反思
    第三节 建议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政府方面
        四、社会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概况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一)已有的边界研究
        (二)边境地区研究
        (三)社会变迁相关研究
        (四)哈萨克牧区已有研究
        (五)移民相关研究
        (六)边境团场已有研究
        (七)对北塔山牧场和北塔山地区的已有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调查及研究过程
第一章 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概况
    二、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气候特征
        (二)土地状况
        (三)水资源概况
        (四)草原和草场利用情况
        (五)自然与人文资源
        (六)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章 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与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
        (一)清朝中期至1946年
        (二)1947年“北塔山事件”
        (三)1949-1964年
    二、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从交通要塞上重要的中转站到边境军事防线
        (二)北塔山牧场成立背景
        (三)从合作社到国营牧场再到边境团场: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三、北塔山地区的边境管理与北塔山牧场的机构设置
        (一)国家与地方共同助力下的边境管理
        (二)眺望远方:从碉堡山到六层白塔
第三章 流动与固化:北塔山牧场的人口特质
    一、人口基本情况
    二、建场初期的人口来源及基本情况:1950—1959年
    三、人口结构急剧变化:1960—1979年
    四、人口趋于稳定:1980年至今
第四章 边境的规制与反规制:北塔山牧场的生计方式
    一、农业
    二、畜牧业
    三、其他生计方式
        (一)边境催生:护边员
        (二)交通助力:商铺
        (三)易地搬迁:大区域下的新生计
    四、人口结构与生计方式的交叉分析
        (一)家庭牲畜情况
        (二)人口结构与生计状况分析
第五章 外引与内唤:北塔山牧场中的学校教育
    一、“马背小学”到牧场小学
    二、支边青年到特岗教师
    三、生源结构变化分析
第六章 重塑与延续:北塔山牧场的社会关系及变化
    一、族群交往
        (一)族际交往
        (二)族群内部交往
    二、“冬宰”里的社会关系
        (一)“冬宰”: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传统习俗
        (二)北塔山牧场三连“冬宰”现状
        (三)“冬宰”里的社会关系分析
第七章 记忆与身份:北塔山牧场哈萨克人的认同
    一、兵地认同
    二、第二代、第三代人的认同与选择
    三、他者的眼光
    四、从个人经历和故事看北塔山人认同
结语 聚合与延伸:双重社会集体的未来之路
附录一 2017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冬宰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2018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问卷调查表
访谈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改善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
    第二节 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思考
    第三节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思考
第二章 当前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调查的数据的分析与归纳
    第三节 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当前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变化的结果
    第二节 家庭中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家长自身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解决当前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
    第一节 提高家长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
    第二节 构建完整的家庭教育保障和教育机制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成长和长成:从最近青少儿教育热点事件说开去(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列的幼教机构虐童事件, 背后是和孩子早期教育相关的家庭焦虑、国民心态、社会监管、乃至制度设计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政府、家庭、市场, 到底谁应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负责?
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80后年轻父母最大的民生困惑
托幼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良好、有效的顶层设计

四、把孩子de早期教育交给谁(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D]. 王映骞. 西南大学, 2021
  • [2]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3]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沂水县为例[D]. 刘丽君. 鲁东大学, 2020(01)
  • [6]意外伤害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丽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7]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研究 ——以商都县D村为例[D]. 刘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8]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D]. 荆姣姣.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9]乡镇中学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为案例[D]. 林慧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成长和长成:从最近青少儿教育热点事件说开去[J]. 何云峰,黄洪基,金大陆,陆烨,陆新和. 青年学报, 2018(01)

标签:;  ;  ;  

你把孩子的早教托付给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