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和标志物

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和标志物

一、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与标记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白倩[1](2019)在《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是荒山绿化、用材、观赏树种,因其果实含油率40%以上,现成为北方重点发展的生物能源树种。但其为雌雄异株且缺乏良种,造成人力、地力的浪费及产量的低而不稳。项目组发现了罕见的雌雄同株资源,为探究其生物学特性、起源及花发育机制,本研究利用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材料,探究了不同性别类型黄连木表型特征、不同性别表现的部位DNA分子标记、性别稳定性、花芽分化与花器发育过程,并取性别分化关键期的各性别花芽进行了 RNA转录组及Small RNA测序,初步筛选出影响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后,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河南、河北共发现99株雌雄同株黄连木,两地均包括雌雄同株不同枝、雌雄同株同枝、雌雄同花序和雌雄同花类型。对其中23株展开详细调查,发现河北雌雄同株比例占当地黄连木的15%,两性花小花外观与雄花相似,但其花序显着大于雄花序而小花数量差异不显着,故小花间距较大。花序、小花器官等变异情况多样,如花药数有1-6枚等。雌雄同株的开花散粉物候期变化较大,进一步授粉试验证明雌雄配子体均可育,两性花可自花授粉。2.用24对已在黄连木属植物中进行性别鉴定的引物及针对特异条带设计的16对特异引物,对雌株、雄株、雌雄同株上雌、雄、两性部位的DNA进行扩增,发现差异条带为不同植株或群体间的多态性结果,与性别无关。同一棵雌雄同株不同性别部位的扩增带均完全一致。3.雌雄同株不同性别部位采集接穗嫁接后的性别表现与接穗性别不完全一致;雌雄同株大树上单枝性别可在一年内转变,说明特异性别并非起源于稳定的芽变。4.石蜡切片结果发现各性别类型在花发育早期均存在花原基两性期,第一年分化出雌性器官优先(雄蕊原基退化成第二轮被片,形成雌花)或雄性器官优先(雌蕊原基逐渐消失)两种类型,第二年雄性器官优先型可发育成雄花(无雌蕊原基)或两性花(再次形成雌蕊原基)。内部发育过程可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及物候期初步判断。5.性别间差异基因种类相似,但表达模式有异,花器最终表型可能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造成。促雌及促雄基因间互相抑制,两性花第一年促雄基因高表达,而第二年大部分促雌促雄基因均不同程度地上调;两性花第二年性别分化关键期有大量响应光和冷的基因富集,说明两性花形成与春化有关,HSP、MADS、AP2家族等基因在性别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在两次性别分化关键期,各性别类型的Small RNA测序中共鉴定到的已知miRNA成熟体385个,前体735个,预测到novel miRNA成熟体86个,前体109个;筛选出23个在性别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与转录组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了较多调控花发育的重要miRNA及通路。7.获得PcHSP70-1及PcHSP90基因全长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过表达PcHSP70-1可上调花发育相关基因,促进拟南芥抽薹并使花期提前,在干旱条件也可多抽薹。本研究排除了雌雄同株黄连木起源于芽变的假设,推测是环境持续作用造成的基因标签影响了性别决定。最终性别随着环境变化基因标签发生变化,表现为基因型不变,性别却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李守宇[2](2019)在《例析高等植物性别决定遗传基础》文中提出性别决定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高等植物属于雌雄同株类型,其体内并无明显的性染色决定机制存在。但在少数雌雄异株的植物体内,也存在着与高等动物类似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特殊的遗传基础。下面对当前高等植物性别决定与分化的遗传基础以及研究进展做相应的阐述。1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在一些雌雄异株植物中,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与动物非常相似,可以从细胞学水平上鉴别出性染色

朱小虎[3](2019)在《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叶杨(Populus talassica Kom.)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树种,落叶乔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河谷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用材和生态价值。本研究在新疆密叶杨资源分布调查的基础上,以在新疆天山中西部山地河谷分布的6个群体样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密叶杨不同地域群体、不同年龄群体、雌雄群体以及亲子代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密叶杨种质资源的保护、育种群体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480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23对高多态性引物。使用23对SSR引物对密叶杨群体的316个单株进行中性检测,共获得217个等位基因(Na),其中最多为 16 个(引物 GCPM3390、GCPM4046),最少为 2 个(引物 GCPM3264),平均为9.43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663和7.971之间,平均为3.498;23对引物均位于95%置信区间,表明所用SSR引物大部分为中性标记,基本不受外界选择因素的干扰,适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而从相关位点在群体的分布看,多个位点处于哈-温(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表明密叶杨群体均受到了进化选择因子的影响。(2)应用23个引物对6个密叶杨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507,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1,各位点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346(GCPM2364)-1.1236(GCPM672)之间,表明密叶杨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6个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柯蒙(KM)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而库车(KC)最低;6个群体的平均固定指数(F)值分别为0.120、0.181、0.116、0.110、0.130、0.163,仅有6个位点Fis<0说明密叶杨群体杂合子缺失,表现为近交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94,表明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差异主要来群体内自个体之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MANTAL和AMOVA检测表明,密叶杨群体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呈正相关,89.7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10.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其中上游(SY)和下游(XY)相似性最高。密叶杨基因流较大的内在因素可能是由于雄花多且花粉量大,以及种子随风、水传播的缘故。(3)密叶杨群体各龄级的Shannon’s指数和Nei指数在3个龄级中以10-30a龄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总体趋势在100年间变化不大,呈现基本稳定的发展势态。各龄级间分化程度较低(Gst=0.015),其中,31-60a和60a以上龄级段遗传相似度最高(0.939),而遗传距离最小(0.011);遗传相似度最低是10-30a和60a以上龄级段(0.896),遗传距离则最大(0.067);各个龄级段遗传分化很小,群体龄级间平均分化系数(Gst)仅为0.015;龄级内遗传变异则达到98%,源自于龄级间遗传变异只有2%。3个龄级的相邻龄级间群体遗传差异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龄级个体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采集样本的区域为密叶杨的核心分布区,各龄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采集样本的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等。(4)在密叶杨群体中,雌亚居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a)、多态性位点数(Np)、期望杂合度(He)、私有等位基因数高于雄亚居群。雌雄亚居群的观察杂合度(Ho)都低于期望杂合度(He),且近交系数(Fis)均为正值,表明密叶杨雌雄群体的之间存在杂合子缺失的现象。根据似然值最大的原则将6个密叶杨自然群体分为3个理论群组,各包含2个亚居群,分组结果与所在地理位置一致;此外,密叶杨雌雄亚居群间的遗传结构与性别无显着关系,雌雄居群的差异小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下游的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原因在于上游密叶杨种子可顺水而流等影响,导致群体基因流水平较高所致。同一居群的雌雄亚居群迁移率(M)都大于0.8,表明基因交流水平较高。(5)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和所在采样居群在种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Na=10.26,Ne=4.4498,I=1.511,Ho=0.5208,He=0.6822),且子代群体多样性各参数除了期望杂合度(He)外其他均低于亲本所在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变异集中在群体内个体间(78.53%)。半同胞家系群体内的变异明显小于亲代群体内的变异原因在于:子代各居群样本采自同一株母本,受限于母本遗传多样性基础;子代群体父本来源受地理位置限制;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不同等。对比3个密叶杨半同胞群体,其多样性值为1.029,最高为尼勒克(NLK=1.089),最低库车(KC=0.988)。原因与子代群体父本数量以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等有关。(6)提出密叶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策略。首先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保护新疆伊犁地区喀什河谷流域分布的密叶杨自然群体,为密叶杨长期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提供最完整的基本群体保障。同时也要兼顾异地保护,具体可围绕新疆密叶杨群体开展结合优树选择的基因资源收集工作,据此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核心种质,最大限度地保护密叶杨基因资源;进而通过优树种质资源收集圃、不同目标性状核心种质保存圃,以及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等实现密叶杨种质资源的异地保护和利用。此外,还可以考虑以喀什河流域密叶杨天然林为核心分雌雄选择优良单株输送至合适区域造林,采用落种更新以及自然杂交等方式扩大密叶杨种群的分布数量以及地区,从栽培利用层面实现迁地保存目的。

李加茹[4](2016)在《柿花性别分化的形态观察和激素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柿(Diospyros kaki)为柿科(Ebenaceae)柿属(Diospyros)植物,原产于我国,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柿开花特性复杂,绝大部分品种只开雌花,少数雌雄同株,个别品种雌花、雄花和完全花混生,全株仅有雄花的十分罕见,雄性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柿人工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因此,通过人工调控诱导雄性资源对柿杂交育种工作极为重要,而要诱导雄性资源,首先需要了解柿花性别分化的调控机理。因此,本研究以‘禅寺丸’柿为材料,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雌花和雄花,运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其发育进程,确定柿花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再以该时期为依据,从3株生长状况一致且良好的‘禅寺丸’植株上采集雌花和雄花,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其内源激素含量差异,找出调控柿花性别分化的关键激素,以期为柿花性别分化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人工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禅寺丸’雌、雄花芽发育进程基本同步,均从6月持续到次年5月,可划分为11个阶段;‘禅寺丸’花性别分化有两个形态学关键时期:一是6月中旬(阶段2)萼片原基发生期,此时雌花单生、雄花三朵合生的特点开始显现;二是次年4月中旬(阶段8)大小孢子发生期,此时雌花的雄蕊原基分化出花丝后停止发育,雄花的雌蕊原基在花柱和柱头结构产生后开始败育,从而产生单性花。(2)?禅寺丸‘花发育的胚胎学特征与大多数植物类似,其花药四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组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有3个萌发孔,且有巨大花粉(未减数花粉)的产生。子房8室,中轴胎座,胚珠倒生,双珠被,薄珠心和单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蓼型胚囊。(3)在柿花性别分化的第二个形态学关键时期(阶段8)时,雌花中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T)和茉莉酸(JA)含量均显着高于雄花,而赤霉素(GA3)含量则显着低于雄花。这表明,IAA、ABA、ZT和JA能够促进柿雌花中雄蕊原基的败育,进而有助于柿雌花的形成,尤其是ABA和ZT的作用更为显着,是柿雌花发育的关键激素;GA3则通过抑制雄花中雌蕊原基的发育,进而促进柿雄花的生长发育,是柿雄花发育的关键激素。此外,IAA、ABA、ZT、JA和GA3对柿雌、雄花性别分化的调控时期基本与柿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一致或略早于柿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4)对柿花进行外源激素喷施实验表明,乙烯利可能对柿雄花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魏丽娟[5](2014)在《南蛇藤性别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Thunb.)是卫矛科(Celastraceae)南蛇藤属(CelastrusL.)落叶藤本植物。本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蓁山中的南蛇藤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结果情况和花器官的差异,初步判断南蛇藤性别;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南蛇藤雌株、雄株及两性株叶片的基因组DNA,构建DNA池;利用RAPD分子标记找出了与南蛇藤性别相关的特异性片段,其中一条雌性性别相关的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Southern杂交验证了该标记对于南蛇藤性别鉴定的稳定性;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南蛇藤脯氨酸脱氢酶基因,并命名为NstProDH1;提取南蛇藤不同组织的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组织中NstProDH1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对NstProDH1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诱导该基因的表达,并对脯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了不同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及脯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南蛇藤花期于五月中旬至六月,约20天。根据花器官的差异及结果情况判断南蛇藤的性别,雌株只有雌花,结大量的果实;雄株只有雄花,不结果;雄全同株既有雄花又有两性花,其中两性花结果。2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南蛇藤叶片的基因组DNA,所得到的DNA质量较好,OD值在1.8-2.0之间,没有酚类、多糖及蛋白质的干扰,电泳检测后,发现其条带清晰明亮,无拖尾现象,满足PCR扩增的要求。3对RAPD-PCR影响较大的反应条件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的量等因素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2.5μL,dNTPs(10mmol/L)1μL,引物(20μL/L)1μL,基因组DNA100ng,Taq酶(2.5U/μL)0.5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ec,36℃退火45sec,72℃延伸2min,40个循环;72℃延伸10min;最后4℃保存。4利用100个RAPD随机引物对南蛇藤雌、雄及雄全同株的DNA分别进行扩增,经过三次重复,找出南蛇藤不同性别基因组DNA之间存在差异的引物,结果表明,引物111、127、140、148、174在不同性别的DNA中可扩增出差异条带。5将上述存在差异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并克隆测序,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其碱基序列,设计一对18-24碱基的特异引物,进行SCAR扩增,最终仅引物111成功转化成SCAR标记,得到一条400bP的差异条带,可作为对南蛇藤进行早期性别鉴定的标记。6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分析,筛选有意义序列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111引物扩增得到的一条序列可能为脯氨酸脱氢酶的部分序列,我们通过设计引物,进行5’-RACE,得到完整的脯氨酸脱氢酶基因,序列比对显示该基因与拟南芥和烟草的脯氨酸脱氢酶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其命名为NstProDH1,通过亚细胞定位,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位于线粒体表达。7酶学特性分析表明该酶确实是南蛇藤的脯氨酸脱氢酶;比较该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转录表达模式和植株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说明该基因的酶活性受到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双重调控。

焦竹青[6](2012)在《CPPU对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雄花性别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山葡萄雄株为试材,采用CPPU处理成功诱导了雄株花朵性反转,并通过对配子体发生、结实状况、花粉萌发率、内源激素水平、差异蛋白质组学等几方面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山葡萄雄株花朵性别转换与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花前15d(花序分离前期)是山葡萄雄株性别转换的最佳处理时期,100mg·L-1CPPU为最佳处理浓度。CPPU处理降低了山葡萄雄株花朵的花粉萌发率。2.处理和对照雄花的雌配子体在大孢子母细胞形成之前差异不明显;处理8d后对照与处理花朵的雌蕊中分别形成单核胚囊和二核胚囊;之后,处理雄株花朵胚囊中的雌配子分裂正常,并最终形成成熟的八核胚囊,而对照雄株花朵雌配子分裂异常,出现三核胚囊,之后胚囊发育停滞,并逐渐萎缩解体。3.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早于形态结构的变化,在雄花性别转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CPPU处理后雄株花朵中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和平衡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PPU可能是通过调节花蕾内源激素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及其平衡关系进而调控雌雄蕊的发育进程,最终实现山葡萄雄株性反转的诱导。4.建立了适用于山葡萄花蕾蛋白质分析的最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即采用酚提取法提取山葡萄花蕾蛋白质,用裂解液Ⅱ裂解后水化上样,选用17cm、pH4-7的IPG胶条分离,在适宜的双向电泳条件下分离后,可以获得蛋白点丰富、背景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5.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山葡萄雄株性别转换的关键蛋白质,即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3。此外,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细胞结构以及膜融合、囊泡运输相关的蛋白、活性氧清除机制相关蛋白、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与次级代谢相关蛋白均直接或间接参与花器官的生长发育。

熊宇婷[7](2012)在《华中五味子性别分化的生理及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是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为常用中药,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木脂素。华中五味子是解决原始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问题的重要类群之一,对其性别分化机制的探讨对植物性别多样性的进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中五味子雌株的经济价值比雄株更大,从不同层面对其性别进行研究,在其引种栽培及育种过程中,寻求早期鉴定性别的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关于华中五味子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形态学和同工酶研究都受到了发育时间、外部环境或组织特异性的影响,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鉴定信息,只能作为华中五味子性别鉴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华中五味子雌、雄株为材料,首次采用生理和分子标记共同对其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寻求其早期性别鉴定方法,初步探讨其性别分化过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营养生长期到花期结束,华中五味子雌雄株的激素变化趋势均较为一致,其中,ABA含量在花形成阶段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IAA、GA3和ZR含量则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在盛花期直到花期结束时变化趋于平稳。2.ABA含量在雌花初蕾期的雌雄差异达到最显着,雌株中ABA含量显着高于雄株,可能在华中五味子性别分化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雄株中IAA、GA3和ZR含量则显着高于雌株,在雄花初蕾期雌雄差异达到最高,其中,ZR在雌雄株中差异相对较小,变化幅度相对不明显。ABA/IAA、ABA/GA3和ABA/ZR比值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总体逐渐升高,呈现较高比值,而雌株始终大于雄株,且在花形成阶段上升趋势明显,雌雄株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在盛花期直至花期结束,比值基本保持稳定,雌雄差异相对减小3.初蕾期是华中五味子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临界点,在这一时期,合成较高水平的ABA有利于雌株的发育,而维持较高水平的IAA、GA3和ZR则有利于雄株的发育,这为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中雌雄株的早期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4.华中五味子RAPD反应的最优体系,即25μL总体积:Mg2+浓度2.5mmol-L"1, dNTPs浓度0.08mmol·L-1,引物浓度0.6μmol·L-1,Taq酶1.5U,DNA模板60ng,退火温度41.3℃,循环次数35个。该体系稳定性高,重复性好。5.在400个随机引物中,仅有S353在华中五味子雌、雄DNA池和所有DNA个体中,雄株上均扩增出一条500bp左右的条带,而雌株均未出现此条带。这一条带属于雄性性别连锁的特异条带,其序列两端包含引物S353的结合位点,大小为541bp,AT含量为64.3%,经Blast检索,未发现其高度同源序列。这一RAPD标记可用于华中五味子的早期性别鉴定。6.分别设计的3对引物在不同的退火温度下对华中五味子进行SCAR扩增,雌、雄DNA中同时扩增出了目的片段,在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时失去了特异性,转化失败。

周莹洁[8](2011)在《野牛草性别差异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Nutt.) Engelm]为禾本科野牛草属雌雄异株植物,原产于北美大草原,由于抗旱性强、养护管理费用低,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栽种最广泛的暖季型草坪草。雌雄异株植物在所有植物中的比例只占到一小部分,但却是研究植物性别决定与进化的重要材料。本论文在形态学及生物分子学研究基础上,利用SRAP标记对野牛草进行雌雄性别的分子标记研究,可为野牛草早期性别鉴定以及雌雄单株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性别决定前后差异蛋白质,为进一步认识野牛草性别分化机理提供有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和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方法,对野牛草雌性、雄性DNA池进行分离。在228对SRAP引物组合中有207对引物能扩增出条带,共扩增出2690条带,有19对引物组合能在雌雄DNA池之间中扩增出差异条带。其中只有引物组合ME9/EM2能扩增在单株中出特异条带,此特异条带在所有雌株中存在,而在所有雄株中缺失,分子量大约为240bp,为雌株特有条带。(2)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野牛草性别决定前后花序全蛋白进行分离比较在野牛草性别决定前后,共有18个蛋白质点差异表达。其中12个蛋白质是不同发育时期,雌、雄花所共有的,仅在表达量上存在差异;4个蛋白质点在雌、雄花分化前表达,而分化后都消失;另外分别找到与野牛草雌花、雄花分化密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点H和N,通过分析推测蛋白质H是导致雌花中雄蕊败育的一种重要蛋白,蛋白质N则是导致雄花中雌蕊败育的重要蛋白。本论文利用SRAP分子标记在野牛草雌性植株中找到一条与性别有关的特异条带,可以用于野牛草性别鉴定。对野牛草性别决定前后花序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比较,分离出与野牛草性别分化时雌雄花发育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从分子水平阐明雌雄花发育差异。鉴于野牛草是禾本科中少有的雌雄异株植物,本论文研究为植物性别分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为从分子水平上鉴定植物性别提供了新途径。

曲益涛[9](2010)在《栝楼性别转化的RAPD-SCAR标记研究》文中提出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是葫芦科栝楼属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栝楼种植历史悠久,栝楼根、果皮、果实均可入药。随着近年栝楼籽休闲食品的开发,栝楼的根与果实的主要用途发生很大变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从综合效益考虑,有效控制雌、雄株比例在生产上是非常必要的。栝楼雌、雄异株,在栝楼未开花前从形态上很难辨别雌雄株,所以,所以在苗期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未成熟栝楼的性别,可为栝楼生产上合理的雌、雄性植株田间配置以及育种工作中的早期选择等提供科学依据,对栝楼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RAPD和SCAR分子标记技术对同一来源栝楼块根经组织培养后分化成的不同性别的二年生栝楼进行研究,发现了在雄性栝楼中,可以稳定的得到一条569bp的条带,而雌性栝楼中没有。该结果为栝楼苗期性别鉴定筛选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进一步的栝楼性别分化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主要试验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所述:1.栝楼叶片含有多糖和多酚,通过改良的CTAB法,所提取的栝楼基因组DNA效果较好,其OD260/OD280的值均在1.7~1.9之间,通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谱带明亮清晰,没有拖尾现象,能够满足PCR扩增需要。2.采用L16 (44) RAPD反应体系正交实验设计,对RAPD-PCR影响反应较大的Mg2+浓度、TaqDNA聚合酶、dNTPs、引物浓度进行4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 2.5μL,Mg2+2.0mmol·L-1, TaqDNA聚合酶1U,引物0.8μmol·L-1,dNTPs 0.1mmol·L-1。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2mim;94℃变性0.5mim,37℃退火40s,72℃延伸1.5mim,36次循环;72℃延伸10mim,4℃保存。3.利用92个随机引物对雌、雄栝楼DNA分别进行PCR扩增,共产生大约600多条带,经过多次重复,发现在所选择雌、雄性栝楼样品DNA之间出现的差异性的引物只有1条。4.采取上述优化体系,找到1条引物S1200(序列5’-GTGAACGCTC-3’)能在雄性栝楼DNA中产生1条600bp左右的特异性的扩增带,将这一特异条带命名为S1200-600。经过多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其重复性较好。5.对S1200-600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得到569bp的序列,根据测得的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退火温度的筛选,最终选择55℃为最适合的退火温度,得到适合于SCAR标记的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 2.5μL,Mg2+2μL,TaqDNA聚合酶0.2μL,引物Ⅰ2μL,引物Ⅱ2μL,dNTPs0.25μ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2mim;94℃变性50s,55℃退火温度40s,72℃延伸1.5mim,36次循环;72℃延伸10mim,10℃保存。经过多次验证,最终成功实现RAPD转化为SCAR标记。可作为栝楼品种早期性别鉴定的遗传标记。

尹海燕[10](2009)在《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松科,雪松属。松科共十属,大部分为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雪松属有四个种即雪松,黎巴嫩雪松,短叶雪松和北非雪松,它们分别间断的分布于喜马拉雅、亚洲西部、塞普路斯及北非等地。其中,雪松雌雄异株,稀同株,是研究松科性别分化机理的好材料。雪松为重要园林绿化树种,由于花期不一致及花粉撒粉期污染空气,使人过敏。因此,对花粉的生物学及早期性别鉴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不同性别株雪松核型、雪松的性别比例及花粉的生物学特性做了系统研究,其一旨在探讨雪松在细胞学水平上的性别决定机理和早期性别鉴定,其二研究雪松花粉的生活力状况,搞清雪松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培养温度及不同贮藏条件和不同贮藏期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以期做好雪松花粉的人工授粉工作,为雪松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⑴对不同性别株雪松分别作核型分析,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雪松的性别决定机理。①雪松核型分析选取茎尖部位,取材方法方便、快捷。②对雪松茎尖进行预处理,选用药品对二饱和氯苯。为了得到效果较好的染色体,设定三个不同的预处理时间段,结果表明预处理八小时以上者为佳。③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染色体均为24条,即2n=24,未见染色体非整倍性和多倍性变异现象,也未见B染色体。④不同性别株雪松都是由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没有近端部(st)着丝粒类型的染色体存在。核型公式皆为K(2n)=24=18m+6sm,其中10、11、12对染色体具有近中部着丝粒,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⑤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均在第1、2、9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随体,但雄株的第9对2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体具有随体。研究显示第9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分化有关。⑥雪松不同性别株的平均臂比,染色体长度比相差不大,但也有区别。雪松雄株的平均臂比大于雌株,雌株大于雌雄同株。而染色体长度比,雄株大于雌株,雌株大于雌雄同株。根据平均臂比反应其原始性,染色体长度比反应其核型的对称性,得出雪松不同性别株之间的进化性从原始到进化:雌雄同株→雌株→雄株。⑵对雪松雄株、雌雄同株的花粉进行生活力及储藏条件研究。①从花粉生活力上不能看出性别差异,即花粉研究不能解决雪松的性别决定机理。②在撒粉盛期采集的花粉萌发率要高于未开放、刚刚开放、及撒粉末期。花粉的采集时间集中在上午9:00-14:00,下午采集也可以。采集是选用密封较好的纸袋。③花粉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0℃;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培养基Ⅱ-10%蔗糖+2%琼脂+0.01%硼酸。④雪松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为冷藏、干燥。不同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与花粉生活力有明显的关系。随着贮藏期的延长生活力主要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生活力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以4℃冷藏花粉生活力的下降速度最慢,室内黑暗条件下贮藏,花粉生活力下降最快,一个月左右几乎为零,室温自然条件保存的花粉生活力下降次之。冷藏条件下贮藏,3个月后仍保持较高萌发率,一年后仍有一定的生活力。综合花粉生活力研究,影响花粉萌发率的重要因子为:培养温度、培养基类型以及花粉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时期。⑶雪松球花在树体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雪松雄球花在树冠不同方向的水平分布上存在差异,南部树冠球花分布最多。在垂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其中中部分布量最大。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上部。雪松的传粉机制主要以风作为媒介。⑷通过对泰城成龄雪松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①泰城成龄雪松多数分布在校园老校区、医院、政府大院、修筑较早的街道。②泰城雪松雌株与雄株的比例近1:1,雌雄同株的比例较高,近20%。③在性别株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小孢子顶端生长针叶的现象。

二、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与标记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与标记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性别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1.2.1 性别表现及其特征
        1.2.2 黄连木属中雌雄同株的发现及利用
    1.3 动植物界的性别决定理论
        1.3.1 遗传性别决定机制
        1.3.2 环境性别决定机制
        1.3.3 表观遗传学
    1.4 黄连木属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表型水平的性别差异
        1.4.2 染色体核型水平的性别差异
        1.4.3 生理水平的性别差异
        1.4.4 分子水平的性别差异
    1.5 关于黄连木属雌雄同株植株起源的探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7.1 不同性别表型特征研究
        1.7.2 雌雄配子体育性
        1.7.3 雌雄同株起源及性别稳定性研究
        1.7.4 性别分化过程研究
        1.7.5 筛选影响中国黄连木性别决定的差异基因
        1.7.6 差异(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菌株和载体
        2.2.3 试验仪器设备
        2.2.4 试验试剂和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各性别类型特征
        2.3.2 雌雄配子体育性
        2.3.3 各性别类型DNA分子标记
        2.3.4 性别稳定性研究
        2.3.5 雌雄同株各性别类型接穗嫁接观察
        2.3.6 花发育进程的内外形态观测
        2.3.7 RNA测序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2.3.8 转录组及Small RNA数据分析
        2.3.9 荧光定量PCR验证表达趋势
        2.3.10 性别分化过程中SOD、脯氨酸,及基因表达变化
        2.3.11 PcHSP70-1及PcHSP90基因全长克隆
        2.3.12 PcHSP70-1及PcHSP90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3 表达载体构建
        2.3.14 拟南芥转化
        2.3.15 亚细胞定位
        2.3.16 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和胁迫处理
        2.3.17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18 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雌雄同株黄连木表型特征
        3.1.1 各性别类型特征
        3.1.2 雌雄配子体育性
    3.2 雌雄同株黄连木的起源鉴定
        3.2.1 不同性别类型的DNA分子标记
        3.2.2 性别稳定性研究
        3.2.3 嫁接树的性别表现
    3.3 中国黄连木花芽性别分化过程
        3.3.1 雌花、雄花、两性花的差异分化过程
        3.3.2 雌、雄、两性花着生枝的物候期
        3.3.3 花发育中的特殊现象
    3.4 黄连木性别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3.4.1 各性别类型的转录组总体概况
        3.4.2 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3.4.3 各性别类型的代表性表达模式
        3.4.4 各性别类型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基因
        3.4.5 性别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模式
    3.5 黄连木性别分化关键期小RNA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3.5.1 小RNA数据总体概况
        3.5.2 小RNA分类注释及家族分析
        3.5.3 性别分化关键期小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3.5.4 miRNA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3.6 中国黄连木HSP家族基因功能验证
        3.6.1 黄连木性别分化过程中生理及基因表达变化
        3.6.2 PcHSP70及PcHSP90基因全长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6.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3.6.4 PcHSP70及PcHSP90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
        3.6.5 PcHSP70及PcHSP90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及抗性鉴定
4 讨论
    4.1 雌雄同株资源的变异特征及其价值
    4.2 雌雄同株的起源
        4.2.1 DNA层面的结果
        4.2.2 性别表现稳定性情况
        4.2.3 花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
    4.3 黄连木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预测
        4.3.1 各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情况
        4.3.2 其他数据的验证
        4.3.3 黄连木花器官性别分化的可能机制
    4.4 中国黄连木Hsp家族在花发育中的作用
        4.4.1 黄连木的Hsps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多个过程
        4.4.2 PcHSP70-1促进拟南芥生长和开花的可能机制
        4.4.3 转基因拟南芥抗旱的可能机制
    4.5 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与环境的关系
    4.6 总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中国黄连木的性别表现
        5.1.2 性别分化分子机制
        5.1.3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5.3.1 雌雄同株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5.3.2 研究的不足
        5.3.3 黄连木性别决定机制研究的开展方向
        5.3.4 黄连木栽培技术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例析高等植物性别决定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
    1.1 染色体决定性别
        1.1.1 性别由X和Y染色体之间的平衡决定
        1.1.2 性别由X和常染色体之间的平衡决定
    1.2 单基因决定性别
2 雌雄同株植物的性别决定
    2.1 性别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
    2.2 性别由一组复等位基因决定

(3)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取样策略
    1.3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致濒因素研究
    1.4 植物遗传变异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1.5 植物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1.6 植物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
    1.7 问题及展望
2 新疆天山河谷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密叶杨DNA提取及质检
        2.2.2 SSR引物筛选及多态性检测
        2.2.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中性检测
        2.2.4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Hardy-Weiberg平衡检测
        2.2.5 密叶杨群体近交检测
        2.2.6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叶杨地理居群遗传多样性差异
        3.2.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 小结
4 新疆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密叶杨不同龄级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
        4.2.2 密叶杨龄级内遗传结构分析
        4.2.3 密叶杨龄级内与龄级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4.3 小结
5 新疆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变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
        5.2.2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结构
        5.2.3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5.3 小结
6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6.2.2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所在居群遗传多样性对比
        6.2.3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比
    6.3 小结
7 讨论
    7.1 密叶杨SSR引物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
    7.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7.3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特点
    7.4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7.5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7.6 密叶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4)柿花性别分化的形态观察和激素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1.3.1 性染色体对植物性别分化的决定
        1.3.2 花发育相关基因对植物性别分化的调控
        1.3.3 植物激素对植物性别分化的调控
    1.4 柿花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禅寺丸‘花性别分化形态学关键时期的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发育进程中的外部形态特征
        2.2.2 雄花发育进程
        2.2.3 雌花发育进程
        2.2.4 雌、雄花性别分化形态学关键时期的确定
        2.2.5 花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禅寺丸’花性别分化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素(IAA)
        3.2.2 脱落酸(ABA)
        3.2.3 玉米素(ZT)
        3.2.4 茉莉酸(JA)
        3.2.5 赤霉素(GA3)
        3.2.6 相关性分析
        3.2.7 主成分分析
        3.2.8 脱落酸(ABA)与玉米素(ZT)的比值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外施激素对柿花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柿花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
        5.1.2 柿花性别分化的关键调控激素
    5.2 讨论
    5.3 建议与展望
        5.3.1 创新点
        5.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5)南蛇藤性别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性别
    1.2 植物性别决定机制
        1.2.1 基因决定
        1.2.2 表观遗传学的作用机制
        1.2.3 激素调节
    1.3 植物性别鉴定
        1.3.1 外部形态差异
        1.3.2 染色体组型差异
        1.3.3 同工酶差异
        1.3.4 生理生化差异
        1.3.5 特异蛋白质的差异
        1.3.6 基因组结构差异
    1.4 南蛇藤研究进展
        1.4.1 生长状况及繁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4.2 南蛇藤化学成分
        1.4.3 南蛇藤药用价值的相关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性别南蛇藤花期的形态学特征
    2.1 供试材料及取材环境的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南蛇藤结果情况的观察
        2.2.2 南蛇藤花期的形态观察及相应性别的记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性别南蛇藤结果情况
        2.3.2 不同性别南蛇藤开花状态
    2.4 讨论
第三章 南蛇藤性别相关的 RAPD 和 SCAR 分子标记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改良的 CTAB 法)
        3.2.2 提取的 DNA 质量及浓度的检测
        3.2.3 RAPD-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4 RAPD 随机引物对不同性别的基因组 DNA 进行扩增
        3.2.5 扩增产物的回收、克隆及序列测定
        3.2.6 RAPD 标记转化为 SCAR 标记
        3.2.7 Southern 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结果
        3.3.2 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
        3.3.3 RAPD 扩增雌性特异条带的筛选
        3.3.4 SCAR 标记的转化以及 Southern 杂交检测
        3.3.5 南蛇藤性别特异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3.4 讨论
        3.4.1 南蛇藤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4.2 南蛇藤性别相关的 RAPD 标记和 SCAR 标记
第四章 南蛇藤脯氨酸脱氢酶基因
    4.1 试剂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及分析
        4.2.1 南蛇藤总 RNA 的提取结果
        4.2.2 NstProDH1 基因序列的拼接、验证及分析
        4.2.3 NstProDH1 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分析
        4.2.4 NstProDH1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4.2.5 NstProDH1 在不同器官之间的转录表达模式分析
        4.2.6 NstProDH1 基因表达蛋白的酶活检测分析
        4.2.7 南蛇藤不同器官的脯氨酸含量比较和脯氨酸脱氢酶的活性比较
    4.3 讨论
        4.3.1 南蛇藤脯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
        4.3.2 关于南蛇藤脯氨酸脱氢酶基因
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CPPU对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雄花性别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1.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1.1.2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与激素的关系
        1.2.3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2 山葡萄雄花性别转换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山葡萄雄花性别转换方法的筛选及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CPPU 处理方法
        2.2.2 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
        2.2.3 花粉萌发率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最佳处理条件的确定
        2.3.2 CPPU 对山葡萄雄花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2.4 讨论与小结
        2.4.1 CPPU 处理对果实性状的影响
        2.4.2 CPPU 处理与山葡萄雄花花粉萌发率的关系
第三章 山葡萄雄花性别转换过程雌配子体的形态发生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不同处理时期山葡萄雄花雌配子体的形态学观察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山葡萄雄花性别转换过程内源激素的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PPU 处理后山葡萄雄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2.2 CPPU 处理后山葡萄雄花花蕾内源激素平衡关系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与小结
        4.3.1 CPPU 处理与山葡萄雄株花蕾内源激素的关系
        4.3.2 CPPU 处理与山葡萄雄花花蕾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
第五章 山葡萄雄花性别转换的差异蛋白质组学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主要溶液配制
        5.2.2 蛋白质提取方法
        5.2.3 蛋白质裂解及浓度测定
        5.2.4 双向电泳
        5.2.5 染色
        5.2.6 图像的采集和分析
        5.2.7 质谱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采用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5.3.2 采用不同裂解液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5.3.3 采用不同 pH 梯度 IPG 胶条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5.3.4 不同处理时期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蛋白提取方法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5.4.2 裂解液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5.4.3 IPG 胶条的 PH 梯度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5.4.4 差异蛋白点功能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华中五味子性别分化的生理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华中五味子概述
        1.1.1 华中五味子生物学特性
        1.1.2 华中五味子系统进化地位研究
    1.2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
        1.2.1 性染色体决定
        1.2.2 性别的基因决定
        1.2.3 性别决定的影响因素
    1.3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鉴定
        1.3.1 外部形态水平
        1.3.2 细胞水平
        1.3.3 生理生化水平
        1.3.4 分子水平
    1.4 华中五味子性别鉴定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华中五味子雌雄株花期叶片中内源激素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华中五味子雌雄株花期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2.3 华中五味子雌雄株花期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华中五味子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RAPD单因子实验
        3.2.3 RAPD正交实验
        3.2.4 退火温度与循环次数梯度实验
        3.2.5 体系稳定性验证实验
    3.3 讨论
第4章 华中五味子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性别相关RAPD标记的筛选
        4.2.2 特异片段的回收
        4.2.3 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
        4.2.4 SCAR扩增
    4.3 讨论
        4.3.1 混合分组分析法
        4.3.2 SCAR转化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野牛草性别差异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性别的多态性
        1.2 植物性别决定机制
        1.2.2 基因平衡性别决定系统
        1.2.3 性别决定基因决定系统
        1.3 植物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1.3.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标记
        1.3.2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
        1.3.3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
        1.4 植物性别分化中特异蛋白质研究
        1.5 野牛草性别的研究概况
        1.5.1 野牛草性别分化比例
        1.5.2 野牛草性别形态学差异
        1.5.3 野牛草性别决定研究
    2. 研究背景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野牛草雌性性别的SRAP标记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2.1.1 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
        2.1.2 DNA的纯度和浓度检测
        2.2 性别DNA池的构建
        2.3 SRAP-PCR扩增
        2.4 PCR产物观察
        2.5 幼苗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2 SRAP标记引物筛选
        3.3 野牛草雌性性别的SRAP标记
        3.4 幼苗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野牛草性别分化的差异蛋白质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主要试剂
        1.3 试验主要器材
    2. 试验方法
        2.1 蛋白质提取与定量
        2.2 SDS-PAGE电泳检测蛋白质提取质量
        2.3 2-DE电泳检测蛋白质提取质量
        2.4 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IEF)
        2.5 第二向电泳(钠十二烷基的硫酸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6 硝酸银染色
        2.7 图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白质质量SDS-PAGE检测结果
        3.2 蛋白质质量2-DE检测结果
        3.3 野牛草性别分化特异蛋白质2-DE电泳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9)栝楼性别转化的RAPD-SCAR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性别
    1.2 植物性别的经济价值
    1.3 葫芦科植物性别概述
    1.4 栝楼的性别鉴定
        1.4.1 栝楼简介
        1.4.2 形态学鉴定
        1.4.3 生理生化研究
        1.4.4 植物激素
        1.4.5 分子生物学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
    1.6 RAPD-SCAR分子标记技术
2 引言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方法
        3.3.1 DNA提取方法
        3.3.2 DNA质量和纯度的检测
        3.3.3 RAPD反应体系的确定
        3.3.4 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与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3.3.5 栝楼性别基因RAPD标记的回收、克隆及序列测定
        3.3.6 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SCAR分子标记
4 结果与分析
    4.1 DNA的提取结果
        4.1.1 栝楼雌、雄植株总DNA测定结果
        4.1.2 栝楼雌、雄植株总DNA电泳结果
    4.2 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4.2.1 正交设计直观分析评分
        4.2.2 各因素对PCR反应影响的差异分析
        4.2.3 最终优化结果
    4.3 DNA随机引物扩增片段多态性
    4.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鉴定栝楼性别
    4.5 RAPD转化为SCAR标记
        4.5.1 特异条带的克隆测序
        4.5.2 引物设计及SCAR-PCR扩增退火温度的筛选
        4.5.3 SCAR分子标记结果
5 讨论
    5.1 试验材料的重要性
    5.2 关于栝楼雄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
    5.3 栝楼RAPD体系的筛选
    5.4 栝楼雌、雄的RAPD标记
    5.5 栝楼性别的RAPD标记转化为SCAR的初步研究
6 结论
附录A 不同性别栝楼RAPD的引物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雪松的研究现状
        1.1.1 雪松属种的概况
        1.1.2 雪松在园林中的应用概况
        1.1.3 雪松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1.2 植物性别分化与鉴别的研究现状
        1.2.1 形态学标记技术
        1.2.2 细胞学标记技术
        1.2.3 分子标记技术
    1.3 植物性别决定机理
        1.3.1 性别与染色体组型、基因的关系
        1.3.1.1 性别与性基因
        1.3.1.2 性别与性染色体
        1.3.1.3 性别与基因平衡
        1.3.2 性别分化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1.3.3 环境因子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1.4 花粉的生物学研究
        1.4.1 花粉生活力和贮藏方法的研究进展
        1.4.2 花粉的传粉特性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雪松细胞学水平(核型分析)上的性别分化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雪松花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 雪松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2.2.1.1 材料的采集和处理
        2.2 1.2 花粉活力的常用检测方法
        2.2.1.3 培养基萌发试验设计
        2.2.2 花粉的贮藏方法试验
        2.2.3 花粉存活时间研究
        2.2.4 雌雄球花分布,花粉传播特性、密度、花粉量的研究
        2.2.4.1 雌雄球花在树体上的分布状况
        2.2.4.2 雪松花粉传播特性研究
        2.2.4.3 雪松花粉量的测定
    2.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的调查
        2.3.1 调查方法
        2.3.2 调查的范围
3. 结果与分析
    3.1 雪松在细胞学水平上性别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雪松茎尖预处理8-16 小时为好
        3.1.2 不同性别株雪松染色体数目分析
        3.1.3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染色体形态分析
        3.1.4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的染色体随体分析
        3.1.5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与雪松属不同种比较
        3.1.6 不同性别雪松的进化趋势分析
    3.2 雪松花粉生活力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雪松花粉的细胞结构
        3.2.2 花粉的采集时间和方法
        3.2.3 花粉生活力的染色鉴定法
        3.2.4 培养基法测定雪松花粉生活力
        3.2.4.1 花粉的采集时间与生活力的关系
        3.2.4.2 培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萌发速率的影响
        3.2.4.3 培养基类型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3.2.5 雪松花粉的贮藏方法研究
        3.2.5.1 相同贮藏期不同的贮藏条件下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3.2.5.2 常温保存、低温与冷冻贮藏条件下花粉生活力变化比较
        3.2.5.3 不同贮藏期对雪松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2.6 花粉密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3.2.7 雪松雌雄球花的分布状况
        3.2.7.1 雪松雌雄球花花期的不同步性
        3.2.7.2 雪松雄球花撒粉与雌球花可授粉形态观察
        3.2.7.3 雌雄球花在树冠内的水平分布
        3.4.7.4 雌雄球花在树冠内的垂直分布
        3.2.8 雪松花粉的传粉特性
    3.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雪松细胞学水平对性别分化研究
        4.1.1 雪松核型分析在取材上的改进
        4.1.2 雪松的核型比较结果
        4.1.3 雪松性染色体问题探讨
        4.1.4 雪松的性别分化的研究前景
        4.1.5 雪松不同性别株进化问题探讨
        4.1.6 核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4.1.7 雪松小孢子叶球的减数分裂及芽尖的有丝分裂过程研究
    4.2 花粉的生物学特性
        4.2.1 雪松花粉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
        4.2.2 花粉生活力和贮藏时间、条件的讨论
        4.2.3 雪松球花的分布
        4.2.4 雪松花粉的传粉特性
    4.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调查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之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1
图版说明
图版 1 雪松球花、球果图片
图版2 不同性别株雪松的染色体图
图版3 雪松茎尖的有丝分裂图片
图版4 雪松花粉及萌发图片

四、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与标记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D]. 白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2]例析高等植物性别决定遗传基础[J]. 李守宇. 中学生物学, 2019(06)
  • [3]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D]. 朱小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柿花性别分化的形态观察和激素调控机理研究[D]. 李加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5]南蛇藤性别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 魏丽娟. 鲁东大学, 2014(09)
  • [6]CPPU对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雄花性别转换机理的研究[D]. 焦竹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华中五味子性别分化的生理及分子标记研究[D]. 熊宇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野牛草性别差异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D]. 周莹洁.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9]栝楼性别转化的RAPD-SCAR标记研究[D]. 曲益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10]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D]. 尹海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和标志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