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和显微组织的可逆变化

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和显微组织的可逆变化

一、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的可逆变化和显微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谢敏[1](2021)在《激光增材制造Cu-Fe偏晶合金凝固机制与性能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u-Fe难混溶合金,又称Cu-Fe偏晶合金,能够同时兼备组元合金元素Cu的良好导热性、导电性、韧性、延展性和Fe的高硬度、高强度、优异耐磨性及磁学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大型集成电路、电器工程开关以及电气化铁路列车架空导线等。同时,在电子工业、汽车和航空领域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Cu-Fe偏晶合金的研究侧重于揭示亚稳难混溶合金液相分离过程及微观组织形成机理;调控工艺解决Cu-Fe偏晶合金在常规熔铸过程中产生的组织偏析问题。然而,由于其有限的样品尺寸及复杂的制备工艺,Cu-Fe偏晶合金性能研究甚少,极大地限制了该种合金的工业化应用进程。基于此,本论文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激光熔化沉积和激光选区熔化)成功制备了块体Cu-Fe偏晶合金,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针对Cu-Fe偏晶合金易偏析分层问题,采用激光熔化沉积结合机械合金化技术,通过调控Fe含量成功制备了颗粒弥散增强Cu-Fe偏晶合金。结合理论计算构建了微观组织演变的物理模型,揭示了颗粒弥散增强Cu-Fe偏晶合金的液相分离机制。其中,第二相液滴以形核生长机制发生相分离,液滴晶核以扩散、Ostwald熟化和布朗运动、Stokes效应和Marangoni迁移驱动的碰撞和凝并方式长大和粗化,碰撞凝并过程中Marangoni迁移起主导作用,导致第二相富Fe颗粒尺寸呈现从熔池底部到顶部增大的趋势。开展了颗粒弥散增强Cu-Fe偏晶合金的性能研究,发现颗粒弥散增强Cu-Fe偏晶合金的硬度(~153 HV0.2)呈均匀分布且略高于黄铜(~137.7 HV0.2);此外,电化学腐蚀过程中富Fe颗粒优先腐蚀,能够实现富Cu基体的阴极保护,使得Cu95Fe5偏晶合金的耐蚀性优于黄铜;Cu-Fe偏晶合金还表现出较好的软磁性能:饱和磁化强度为9.19 emu/g,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0.13 emu/g和9.25Oe。在快速凝固过程中,由于Kirkendall效应引起的元素分布不均,生成“单孔”和“多孔”富Fe颗粒增强Cu-Fe偏晶合金。“多孔”富Fe颗粒增强Cu-Fe偏晶合金在3.5 wt.%Na Cl溶液中浸泡5天后的耐蚀性优于“单孔”Cu-Fe偏晶合金和黄铜。基于液相分离机制,通过调整光斑尺寸控制冷却速率,缩短液相分离过程中富Fe液滴的形核扩散、粗化以及碰撞凝并的周期,实现了富Fe颗粒增强相尺寸细化与分布优化,使Cu-Fe偏晶合金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更加优异。针对激光熔化沉积高Fe含量Cu-Fe偏晶合金偏析分层现象与尺寸限制,通过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功制备了高Fe含量宏观质量良好的块体Cu-Fe偏晶合金,发现异质“纤维/颗粒-孪晶”富Fe相嵌于富Cu相基体的微观形貌特征,分析了Cu-Fe偏晶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探讨了其塑性变形及裂纹扩展机制。在断裂失效过程中,高密度纳米孪晶结构在裂纹扩展过程中起到裂纹桥接作用,能够有效屏蔽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裂纹的扩展。为克服Cu及Cu合金硬度较低和耐磨性较差的难题,基于液相分离机制与低Fe含量弥散结构强化行为研究,引入Ti B2颗粒作为形核剂,有效调控液相分离形核过程,优化了Cu-Fe偏晶合金组织结构,使得“纤维/颗粒-孪晶”富Fe相明显细化分散,分析讨论了Ti B2颗粒和高密度纳米孪晶增强Cu-Fe偏晶合金强化机制与磨损机理。其中,高硬度纤维富Fe相增强了富Cu基体,使Ti B2颗粒难以移动或移除,增加了Ti B2颗粒在磨损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保护表面富Cu基体不受磨损,提高富Cu相基体的承载能力,使Cu-Fe偏晶合金耐磨性明显提高。针对Cu-Fe偏晶合金“强-韧”倒置矛盾,基于高Fe含量Cu-Fe偏晶合金脆性富Fe相在变形过程中易断裂失效行为研究,通过选用316L不锈钢粉末代替初始Fe合金粉末,降低混合粉末层错能,原位形成强韧性良好的“纤维/颗粒-孪晶/层错”结构富Fe相增强增韧Cu-Fe偏晶合金,其强度约590±10 MPa,延伸率约8.9±1%,这主要归因于富Cu基体具有大角晶界类似于界晶强化、细小富Cu基体含有过饱和固溶Fe呈现固溶强化与细晶强化、大量“纤维/颗粒-孪晶/层错”富Fe相的界面强化和孪晶界/层错强化综合作用增强Cu-Fe偏晶合金力学性能。

丁贺伟[2](2017)在《M-Nd-Fe-B(M=Pr,Co,Dy,Tb)/Fe7Co3纳米双相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相复合型纳米晶永磁材料是由软磁性相和硬磁性相在纳米范围内复合而成的永磁材料,通过饱和磁化强度高的软磁性相与磁晶各向异性常数高的硬磁性相间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实现磁耦合,获得较高的矫顽力,进而发展成新一代的高性能永磁材料。Nd-Fe-B纳米复合磁体更是以其优异的磁性能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和需求量不断增加,缺点是居里温度低、温度稳定性差等。本文首先用气体雾化法制备出Fe7Co3粉末,再用快淬工艺制备Nd-Fe-B/Fe7Co3纳米复合磁体,通过单独添加或复合添加替代元素和改善工艺参数提高合金的磁性能。试验发现,对于不同Pr含量的复合磁体,薄带的物相均由Pr2Fe14B硬磁性相和Fe7Co3软磁性相组成。720℃退火后,快淬薄带Pr8Fe86B6/Fe7Co3晶粒间的交换作用最大,磁性能最好:矫顽力Hci=4994.3 Oe,剩磁σr=47.9 emu/g,剩磁比σr/σs=0.41。在Pr-Nd-Fe-B/Fe7Co3纳米复合磁体中添加不同含量的Co,发现Co的添加改变了Fe与稀土原子间的3d-4f电子相互作用,使Fe-Fe的负交换积分变成Fe-Co的正交换积分,硬磁性相整体交换作用增强,提高了居里温度,扩大了Nd-Fe-B纳米复合磁体的高温应用范围。Co代替Fe后,使Fe晶体中3d+副能带的空穴数减少,3d-副能带的空穴数增加,合金的磁化强度增大,最好的磁性能出现在Co含量为4%时,此时矫顽力Hci=5986.1 Oe,剩磁σr=51.7 emu/g,剩磁比σr/σs=0.48。合金中添加重稀土元素Dy和Tb后形成各向异性场较高的(Dy,Pr,Nd)2(Fe,Co)14B和(Tb,Nd)2(Fe,Co)14B化合物,大幅提高Nd-Fe-B系纳米复合磁体的矫顽力,Co元素的存在可以部分补偿磁体剩磁和饱和磁化强度的降低。结论表明:当Dy和Tb的含量分别为0.2%和0.3%时,退火薄带的磁性能最好,最好的磁性能分别为矫顽力Hci=7237.9 Oe,剩磁σr=60.5 emu/g,剩磁比σr/σs=0.54和矫顽力Hci=7512.9 Oe,剩磁σr=59.3 emu/g,剩磁比σr/σs=0.55。快淬速度是影响合金磁性能的关键因素。随快淬速度的增加,薄带的物相主要由软磁性相和非晶相组成,晶化处理后,得到晶粒尺寸细小且均匀的微观组织,增强了软硬磁相相邻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获得较好的磁性能。

许鲁江[3](2016)在《Alnico8合金磁稳定性机理及老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lnico8合金具有低温度系数和较好地磁稳定性,所以在惯导系统中仍然广泛应用。由于不同磁场热处理强度对调幅分解影响很大,以及调幅分解相之间成分分布不均匀,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在0.25T、0.35T磁场热处理强度和一、二、三级回火对Alnico8合金显微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并选择磁性能较好的两组工艺下分别在55、65、80℃下进行保温。利用金相显微镜、SEM、EBSD、TEM和MFM研究了不同状态的Alnico8合金显微组织及磁性能的变化,并对老化温度和老化时间对Alnico8合金显微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做了研究。Alnico8合金的表观磁畴宽度随着回火级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观磁畴高度也在增加,且在三级回火过后,表观磁畴出现较严重的宽化及合并现象。Alnico8合金的磁畴结构为微磁畴,是由多个磁矩方向相同的单畴构成,磁矩方向沿强磁相α1相的生长方向<001>方向,在剩磁状态下是一个大的单畴结构。磁性能随着回火级数增加而升高,磁场热处理时所加磁场越高磁性能越好。第二相对磁性能来是有害相,但同时可对畴壁起到一定的钉扎作用,有提高矫顽力的作用。强磁相α1相在基体相中分布均匀,分支少,有利于磁性能的提高,α1相尺寸分布均匀,长径比较大时,Alnico8合金有较高的磁性能与矫顽力。位于两相界面处的富铜及基体相都会对磁畴的翻转起到钉扎的作用,所以均匀分布的富铜相及成分分布均匀的基体相均能提高材料的矫顽力。加速老化时,表观磁畴的宽度会变大,不均匀性增加,表观磁畴的高度降低。而加速老化温度越高,磁不可逆损失速率越大,磁不可逆损失率越高,进入稳定其时间越短。基体相α2的有序化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胡晨宇[4](2016)在《高磁性能Sm2Co17永磁体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精密仪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科研工作者对永磁体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2:17型SmCo永磁体具有较好的高温磁性能和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研究了合金制备工艺对磁粉粒度分布、热处理工艺不同阶段2:17型SmCo永磁体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了合金制备工艺对磁粉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XRD结果表明,原始合金铸锭的主要相结构为H型2:17相和1:5相,其中2:17相含量占80%以上。(2)球磨和气流磨工艺研究表明:采用球磨工艺制粉,当球磨时间从6 h延长至8h时,磁粉颗粒从8.9μm快速降低到5.7μm,半高宽从13.0μm减小到5.4μm,均匀度提高,当球磨延长至11 h,粉体继续细化效果不明显;采用气流磨工艺制粉,当转速从2600 r/min提高到4400 r/min时,磁粉颗粒从7.9μm快速降低到4.9μm,半高宽从9.3μm减小到5.2μm,磁粉明显均匀化,继续提高转速至4800 r/min,粉体继续细化效果不明显。与球磨相比,气流磨制粉具有菱角小,形状规则,均匀度好,磁粉不团聚等优点。2、研究了烧结—固溶处理阶段磁体微结构、磁畴结构及磁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XRD结果表明:制粉后的磁粉主要相结构为1:5相和2:17相,其中1:5相居多。烧结—固溶过程中2:17相增加,1:5相减少,当经1180℃*60 min固溶处理后,2:17H相大部分为2:17R相。(2)最佳烧结—固溶工艺条件为:烧结1210℃*80 min,固溶1180℃*60 min。磁体获得的最优磁性能为:Br=11.16 k G,Hcj>21.35 kOe,(BH)max=28.3 MGOe。3、研究了不同时效阶段的磁体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效工艺下磁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XRD结果表明:时效前期磁体的相结构主要为2:17相,以及少量的1:5相和2:7相。随着时效进行,亚稳相2:7相主峰降低,表明该相逐渐分解。(2)TEM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延长磁体开始形成胞状组织结构,且胞状组织逐渐长大,胞壁相变得完整且连续。能谱分析表明:在降温冷却过程中主相和胞壁相中发生了大量的Fe和Cu元素的相互扩散。(3)一级时效工艺中,当保温时间为5 h,降温时间为10 h时,磁体获得最优磁性能:Br=10.85 kG,Hcj>21.35 kOe,(BH)max=28.02 MGOe。多级时效中,在700℃、600℃和500℃各保温5 h后磁体获得最优磁性能:Br=10.75 kG,Hcj=22.00 kOe,(BH)max=27.4 MGOe。

房也[5](2016)在《钕铁硼系永磁材料母合金真空熔铸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NdFeB系永磁合金是目前永磁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磁体综合性能、合金成分多元化和制备工艺高技术化三个方面。本文的研究是根据目前烧结钕铁硼的市场现状及技术要求,从成分设计和工艺改进角度出发,重点定位于不含Dy的钕铁硼母合金的速凝工艺,力求达到保证磁性能的基础上,尤其在保证磁体的矫顽力前提下,提高综合性能(机械性能、耐腐性性能、热稳定性能)。为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钕铁硼磁材,对钕铁硼成分优化设计,首先需根据钕铁硼本身的材料特点和机理,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加以总结,从理论上分析和确定母合金的考量指标和并对合金元素进行定性总结,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性试验来确定成分。通过一系列综合对比试验,分别研究了 Dy、Ga、Cr、Co、Nb、Cu、Ni、B、Gd、Y、Zr、Pr元素及复合稀土元素的添加对磁体的矫顽力、机械性能、腐蚀性及磁体母合金综合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成分定型为(Nd,Pr)13Zr3Fe78B6合金。在成分定型的基础上,对平板铸锭及传统的板式结晶器铸锭方式进行改进实验及热分析,找到方法的主要瓶颈,进而确定片铸工艺的基本参数的有效实验方法。建立合理的模型,对单辊速凝(Nd,Pr)13Zr3Fe78B6合金的凝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最终,采用低氧速凝工艺在工业真空炉1673-1623K,1.5~2.0m/s的冷却速度下可获得的速凝薄片形成了完整的柱状晶,富稀土相均匀分散在主相周围,有效抑制a-Fe的生成。薄带厚度分布0.20.45mm范围。通过对退磁曲线分析,证明可获得性能理想的(Nd,Pr)-Fe-B产品。

曲晓静[6](2015)在《微胞软磁复合材料的绝缘包覆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和电感器是计算机、航空航天和自动化等电子信息领域主要设备的重要元件,轻薄性和高度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使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要求软磁铁芯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目前,铁氧体和非晶合金带材是常用的高频软磁性材料。铁氧体虽电阻率较高但饱和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较低,非晶合金制备设备复杂,加工难度大,且其电阻率远小于铁氧体,仍有待改善,此外其涡流损耗也较大,并非理想的高频软磁材料。因此,研究开发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磁导率大、矫顽力小、损耗低且易于成型的软磁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软磁性复合材料(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SMCs)是指通过复合方法在铁磁性粉末颗粒表面包覆高电阻率的物质制备出具有高电阻率、高磁导率的一种软磁性材料。SMCs的制备借助粉末冶金技术的优势,可显着降低高频涡流损耗,将在航天、军事、电子科技以及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物理包覆方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选用Fe76Si9B10P5非晶微米粉末作为基体合金,Zn0.5Ni0.5Fe2O4纳米铁氧体粉末作为包覆层,在487℃烧结制备了具有优异软磁性能的Fe76Si9B10P5/Zn0.5Ni0.5Fe2O4块体非晶软磁复合材料。烧结样品界面出现约70 nm薄层熔化结晶组织,表明烧结过程中局域瞬时高温的存在,由此阐释了其特殊的SPS烧结机理,由于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新的放电通路以自蔓延模式不断形成,在样品内界面处形成局域瞬时高温,Zn0.5Ni0.5Fe2O4纳米粒的尖端效应促进了放电过程,且在电流作用下,碰撞电离也极大地促进了放电和等离子体的产生,由放电热产生的局域瞬时高温实现了Fe76Si9B10P5/Zn0.5Ni0.5Fe2O4复合材料的烧结和致密化过程。此外,通过溶胶凝胶法和SPS技术,烧结由MgO纳米粉末包覆的Fe-6.5Si微米级颗粒。在600 MPa压力下,550℃烧结制备了具有优异软磁性能的Fe-6.5Si/MgO块体非晶软磁复合材料。分析了SPS脉冲电流对烧结过程及样品致密化的影响,脉冲电流促进了MgO绝缘颗粒间的桥接,可产生大量的焦耳热促进烧结过程。对添加不同含量的MgO制备的SMCs的显微组织、软磁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合金材料中适量添加MgO包覆层,可制得具有良好软磁性能的微胞SMCs,如高的电阻率、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低的矫顽力等。有望在中高频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溶胶凝胶化学包覆方法制备的纳米软磁性复合材料包覆层更加均匀稳定,厚度可控,其综合性能更加优异,可望广泛适用于高性能电机、高频变频元件、变压器及传感器等软磁性零(器)件中,以实现生产轻量化和大功率化,对现代工业尤其是对网络通讯、军工领域、电子科技产业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

闫耀[7](2015)在《2:17型钐钴永磁材料微观分析研究及案例库》文中提出2:17型钐钴永磁材料凭借其在居里温度、温度稳定性和抗腐蚀等方面的突出性能,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强调工作环境在较高温度和恶劣场合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防军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永磁材料的使用温度和温度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磁体工艺条件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材料微观形貌和成分的均匀性,进而对产品最终的磁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针对材料生产工艺中的一致性问题,借助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多种现代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对钐钴合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钐钴永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利用扫描电镜的背散射成像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明确了掺Gd钐钴和铒钴铸锭微观金相的分布情况和对应的微区成分变化;对比不同磨粉工艺得到粉末颗粒的微观形貌像,选择合适的工艺和粉体;观察不同时效时间试样金相图中析出相的分布情况,结合相关理论确定时效工艺的最佳时间。上述应用对该类材料粉末冶金工艺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微观分析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奠定了后续工作的基础。(2)研究磁体高温时磁性能下降的原因。根据材料不同的相变温度,设置多个温度试验,对比不同温度处理后磁体的物相结构和标准材料之间的差异,并借助热金相显微镜对材料进行实时的高温金相观察,明确了其金相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析出相成分分析结果,结合相关理论解释了磁性能下降的原因。(3)研究掺杂Er的低温度系数型钐钴永磁合金的成分测定问题。通过实际测量确定了合适的测试谱线和对应精确的衍射角从而削弱了谱线间相互干扰,采用粉末压片法配备不同Er含量的标准样品系列从而建立各元素的校正曲线,并通过标准曲线法消除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吸收增强效应,建立了针对该类材料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结果明确了实际工艺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微量氧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最终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一致性分析的需要,并且适用于工艺生产各个步骤得到的试样。(4)设计开发稀土钴永磁体微观分析案例及图谱库。利用Access存储底层数据,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开发了数据库软件,并将历年来相关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和典型案例报告添加至此数据库,实现了检索、查阅、修改和添加等功能,保证了这些珍贵实验资料的有限存储和安全访问,使得后续研究人员可以高效率的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上述工作丰富了钐钴永磁微观研究理论和成分分析方法,为材料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工艺控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赖维明[8](2013)在《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微观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航空航天、深层地质勘探以及现代化的军事武器等领域,所用的材料均需要在有较大温度变化时仍保持较高的性能稳定性,而2:17型SmCo永磁材料具有突出的温度稳定性以及优良的磁性能,因而成为这些领域中无可替代的永磁材料。随着对高温永磁材料温度稳定性和各项磁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要得到满足要求的2:17型SmCo永磁体对工艺条件的控制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而由此带来的产品性能一致性降低成为了一个亟待的问题。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先研究并改进了针对该类材料的微观分析方法,然后对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合金铸锭、时效处理过程以及时效处理后毛坯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材料磁性对能谱分析结果的影响。针对该类材料中难以避免的微弱已显磁性会对能谱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问题,选用已显磁性较弱以及磁场确定的钇铝石榴石样品进行了能谱分析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中的误差原因以及影响规律进行总结与理论探讨,该结果为该材料的分析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2)研究材料最佳取样、制样和金相图成像的方法。针对铸锭材料质地硬脆且易松散的特点,设计了能实现小尺寸等间距取样的方法。针对常用腐蚀剂应用于该材料时存在腐蚀过快以及析出相不清晰等缺点,研究了对该类的材料均有较好的金相显示效果的最佳腐蚀剂配方以及腐蚀条件。针对常用光学显微镜存在的景深差、层次不清晰以及难以确定析出相成分等问题。本工作研究对比扫描电镜的二次电子成像,背散射电子成像中成分像、形貌像以及成分形貌混合像等成像等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得出了最佳的成像方法。(3)研究合金铸锭金相分布。对圆盘形和子弹头形铸锭进行了全面取样,研究了其成分与金相的分布均匀性,并对其中出现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铸锭内普遍存在各种析出相的成分以及他们的分布规律。明确了铸锭内的结晶的规律以及缺陷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明确了两种铸锭之间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解释。(4)研究时效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变化。研究了不同时效处理温度与时间对两种牌号的材料微观金相特征的影响规律。观察到了沉淀硬化的完成过程,并明确了该过程代表着时效处理的完成程度,并由此确定了两种样品最佳的时效处理条件。(5)研究时效处理后毛坯的均匀性。针对毛坯生产工艺中存在三个不同方向的问题,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研究了毛坯的密度变化情况。同时也对三个方向微观形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自的特征以及毛坯的均匀性情况。通过以上工作,丰富了SmCo永磁的微观分析方法,并且清楚的表征了高性能样品在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微观形貌。这不仅为提高性能一致性的工艺条件控制提供的重要依据,也给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军正[9](2011)在《Co-Ni-Ga(Al)合金深过冷及定向凝固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磁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不仅具有传统形状记忆合金的温控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等功能,而且具有独特的磁控形状记忆性能和磁场诱发应变性能。Co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包括Co-Ni-Ga和Co-Ni-Al两类合金,具有磁晶各向异性能大和热加工性能优异等优点,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材料之一。本文系统研究了Co-Ni-Ga和Co-Ni-Al合金在深过冷快速凝固、深过冷定向凝固、区域熔炼定向凝固及后续退火处理等制备条件下的基体取向生长规律,多相间竞争生长关系,沉淀相的形核生长特征和马氏体相变温度的变化等问题,提出利用凝固技术控制多晶取向生长规律及一种新型的单晶制备方法,为Co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打下基础,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熔融玻璃净化和循环过热的方法,采用70%Na2B4O7 +30%NaSiCa玻璃作为净化剂对Co-Ni-Ga合金熔体进行净化处理,均获得了200K以上大过冷度,从而保证Co-Ni-Ga合金深过冷快速凝固的实现。进而研究了过冷对两相β+γ合金(Co50、Co50 Ni22Ga28)和单相马氏体(Co45Ni25Ga30)合金组织的影响。发现Co50合金中γ相晶粒尺寸及体积分数受过冷度控制,随过冷度增加,γ相明显细化且分布均匀,其体积百分含量也相应增加;而Co50 Ni22Ga28合金经过冷处理后γ相完全消失,成为单相马氏体,这种多相间的选择性生长是由深过冷引发的合金无偏析凝固造成的。过冷态下Co50 Ni22Ga28与Co45Ni25Ga30合金均为单相马氏体,马氏体板条随过冷度明显细化,同时合金中出现高密度的亚晶结构。合金组织(γ相和马氏体板条)的细化归因于过冷增加了熔体形核率,而亚晶的产生则是由快速凝固引入的巨大内应力所致。经退火处理后,合金中γ相显着长大,而马氏体合金中的亚晶消失。过冷对Co-Ni-Ga合金相变温度影响显着。马氏体Co45Ni25Ga30合金经220K过冷处理后,相变温度提高了整整50K,而Co50Ni22Ga28合金相变温度也提高了26K,这是由于快速凝固产生的巨大内应力诱发合金高温马氏体相变,进而提高了相变温度。因此,室温奥氏体合金有望通过深过冷处理直接转变为马氏体。为此,我们选择奥氏体Co50Ni20Ga30合金为对象,经298K深过冷处理后,合金组织确实由单相奥氏体完全转变为单相马氏体,DSC显示相变温度提高了40K至室温以上,而且在中等过冷度179K下也观察到了Co50 Ni20Ga30合金的马氏体预相变,从而证明深过冷可以诱发合金马氏体相变。利用深过冷定向凝固技术成功地制备了马氏体Co-Ni-Ga定向棒材,合金棒材轴向成分稳定,合金组织表现为粗大的柱状晶,且有明显的[111]M择优取向,说明深过冷定向凝固制备Co-Ni-Ga定向合金完全可行。进而以Co50 Ni20Ga30奥氏体合金为例研究了激发过冷度对定向合金组织及取向的影响。分别在70K和186K两个过冷度下激发合金熔体获得定向合金。70K过冷度下的合金仍然为单向奥氏体,棒材轴向组织表现为:细小等轴晶-粗大柱状晶-粗大等轴晶的演变趋势,合金中产生大量裂纹并扩展后使合金中形成多边形等轴晶;186K过冷度下的Co50 Ni20Ga30合金为良好的马氏体单晶组织,合金中出现大量规则裂纹,并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两个激发过冷度下的定向合金分别表现为(110)A和(111)M择优取向。为拓展Co基合金的应用,以廉价的Co-Ni-Al合金为对象,考察了定向凝固速度及温度梯度对共晶型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组织形态及基体取向的影响。采用区域熔炼定向凝固技术,在较宽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范围内,制备出一系列Co32Ni40Al28定向合金,结果表明高温度梯度低凝固速度有利于获得具有择优取向的粗大柱状多晶,低温度梯度高凝固速度下得到取向较差甚至无取向的胞状晶或等轴晶。在此工艺基础上,选择Co37Ni34Al29奥氏体做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生长,结果显示Co37Ni34Al29合金在800K/cm温度梯度下,15μm/s凝固速度下获得<110>A择优取向,150μm/s凝固速度下获得<100>A择优取向,在1200K/cm温度梯度下改变凝固速度获得类似结果,这归因于不同凝固条件下晶体的竞争择优生长,从而获得合金的选择性择优生长。

张巍[10](2011)在《Sm(Co,Cu,Fe,Zr,M)z(M=C,CNTs)快淬及烧结磁体的结构与磁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bCu7型SmCo基稀土永磁材料,因其潜在的高温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将碳纳米管(CNTs)及石墨C添加到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系永磁合金中,利用熔体快淬结合晶化退火工艺制备了TbCu7型结构的Sm(Co,M)7型薄带,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Sm2Co17型烧结磁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分析仪器,研究了添加元素、快淬工艺、晶化退火、烧结和时效工艺对样品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在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合金中加入CNTs或C时,对铸态合金的物相组成影响不大,但合金组成相的相对含量及分布略有改变。加入CNTs或C后提高了铸态合金的矫顽力。而在以40m/s速度快淬的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薄带中添加的C及CNTs会改变薄带的物相组成,并提高了薄带合金的矫顽力、剩磁与剩磁比,但最大测量场下的磁化强度略有减小。以40m/s速度快淬的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薄带在500°C850°C退火后形成了胞状微结构,提高了薄带的磁性能,在600°C650°C附近退火可以获得最佳的薄带磁性能,其中,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快淬薄带在650°C晶化处理后的综合磁性能最佳为:Hci=3787.8Oe,Mr=31.5 emu/g,Mr/M2T=0.46。制备理想的SmCo粉末的球磨工艺参数为:球磨罐充填率0.5,球料比10:1,其中不同直径球的质量比为φ14:φ12:φ10:φ8:(φ5+φ6)=17:17:22:22:22。磁体粉末的取向度、磁体中残留的球磨介质及氧含量、成分的均匀化因素对烧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最大。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铸态烧结磁体在以1200°C烧结,然后以830°C时效工艺进行烧结后,得到的磁性能为:Hci=26105Oe,Mr=74.5emu/g,M2T=79.8emu/g;而薄带磁体的磁性能为,Hci=10147 Oe,Mr=53.8emu/g,M2T=74.5emu/g。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铸态合金以40m/s速度快淬薄带的粘结磁体磁性能较好为:Hci=5010Oe,Mr=48.0emu/g,M2T=76.6emu/g;Sm0.118Co0.607Cu0.061Fe0.187Zr0.027铸态粉末的粘结磁体磁性能为:Hci=2326Oe,Mr=45.7emu/g,M2T=93.9 emu/g。

二、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的可逆变化和显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的可逆变化和显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增材制造Cu-Fe偏晶合金凝固机制与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偏晶合金简介
        1.2.1 偏晶合金的特性
        1.2.2 偏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1.3 液相分离机制及组织类型
        1.3.1 液相分离机制
        1.3.2 液相分离基本过程
        1.3.3 偏晶合金的组织类型
    1.4 Cu基合金的强化方式
        1.4.1 合金化法
        1.4.2 Cu基复合材料法
        1.4.3 孪晶/层错强化法
    1.5 Cu-Fe偏晶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Fe含量对激光熔化沉积Cu-Fe偏晶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不同Fe含量微观组织特征
    2.4 液相分离机制
    2.5 匀质Cu95Fe5 偏晶合金性能分析
        2.5.1 显微硬度
        2.5.2 磁学性能
        2.5.3 电化学性能
    2.6 “中空结构”富Fe颗粒增强Cu基偏晶合金耐蚀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斑尺寸对激光熔化沉积Cu-Fe偏晶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颗粒弥散增强Cu-Fe偏晶合金组织优化
    3.4 颗粒细化的液相分离机制
    3.5 细化弥散颗粒优化Cu-Fe偏晶合金性能
        3.5.1 硬度及耐磨性
        3.5.2 磨损及增强机制
        3.5.3 电化学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块体层状Cu-Fe偏晶合金组织与力学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激光能量密度调控偏晶合金组织致密度
    4.4 原位生成“纤维-颗粒”与纳米生长孪晶
    4.5 Cu-Fe偏晶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4.6 塑性变形及裂纹扩展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B_2对激光选区熔化成形Cu-Fe偏晶合金组织与耐磨性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TiB_2均匀细化分散“颗粒-孪晶”结构
    5.4 TiB_2形核剂调控高Fe含量液相分离机制
    5.5 TiB_2颗粒与富Fe颗粒增强偏晶合金耐磨性
        5.5.1 硬度分析
        5.5.2 磨损行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纤维/颗粒-孪晶/层错”增强Cu-Fe偏晶合金力学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 原位生成“纤维/颗粒-孪晶/层错”富Fe结构
    6.4 Cu-Fe偏晶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6.5 “纤维/颗粒-孪晶/层错”强韧化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2)M-Nd-Fe-B(M=Pr,Co,Dy,Tb)/Fe7Co3纳米双相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的基本概念
        1.1.1 磁学的历史
        1.1.2 磁性材料的介绍
        1.1.2.1 磁性分类
        1.1.2.2 磁性材料分类
    1.2 永磁材料
        1.2.1 永磁材料的磁参量
        1.2.2 永磁材料的发展
    1.3 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
        1.3.1 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发展
        1.3.2 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理论研究
        1.3.2.1 形核理论
        1.3.2.2 钉扎理论
        1.3.2.3 耦合理论
    1.4 Nd-Fe-B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
        1.4.1 Nd-Fe-B复合磁体的制备
        1.4.2 影响Nd-Fe-B复合磁体的因素
        1.4.2.1 制备工艺的影响
        1.4.2.2 合金成分的影响
    1.5 Nd-Fe-B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制备工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工艺流程
        2.3.1 试验流程图
        2.3.2 配料
        2.3.3 气体雾化法制备Fe_7Co_3软磁性粉末
        2.3.4 铸锭母合金熔炼
        2.3.5 熔体快淬
        2.3.6 晶化退火
        2.3.7 球磨
    2.4 性能检测
        2.4.1 物相分析
        2.4.2 微结构分析
        2.4.3 热分析
        2.4.4 磁性能检测
第三章 软磁性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物相分析
    3.3 微结构分析
    3.4 磁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的含量对Pr-Fe-B/Fe_7Co_3纳米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4.1 概述
    4.2 试验
    4.3 Pr_xFe_(94-x)B_6/Fe_7Co_3(x=6,8,10,12)铸态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分析
        4.3.1 Pr_xFe_(94-x)B_6/Fe_7Co_3(x=6,8,10,12)铸态样品的相结构
        4.3.2 Pr_xFe_(94-x)B_6/Fe_7Co_3(x=6,8,10,12)铸态样品的微观结构
        4.3.3 Pr_xFe_(94-x)B_6/Fe_7Co_3(x=6,8,10,12)铸态样品的磁性能
    4.4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快淬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分析
        4.4.1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快淬样品的相结构
        4.4.2 Pr8Fe86B6/Fe_7Co_3快淬样品的微观结构
        4.4.3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快淬样品的磁性能
    4.5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快淬样品的热分析
    4.6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退火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分析
        4.6.1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退火样品的相结构
        4.6.2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退火样品的微观结构
        4.6.3 Pr_xFe_(94-x)B_6/Fe_7Co_3(x=8,10)退火样品的磁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的添加对Pr-Nd-Fe-B/Fe_7Co_3纳米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5.1 概述
    5.2 试验
    5.3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铸态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分析
        5.3.1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铸态样品的相结构
        5.3.2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铸态样品的微观结构
        5.3.3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铸态样品的磁性能
    5.4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快淬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分析
        5.4.1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快淬样品的相结构
        5.4.2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快淬样品的微观结构
        5.4.3 Pr_(2.5)Nd_(7.5)Fe_(84-x)Co_xB_6/Fe_7Co_3(x=0,2,4,6)快淬样品的磁性能
        5.4.4 Co元素影响合金磁性能的机理
    5.5 Pr_(2.5)Nd_(7.5)Fe_(80)Co_4B_6/Fe_7Co_3快淬样品的热分析
    5.6 快淬速度对Pr_(2.5)Nd_(7.5)Fe_(80)Co_4B_6/Fe_7Co_3复合材料快淬样品磁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y的添加对Pr-Nd-Fe-Co-B/Fe_7Co_3纳米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6.1 概述
    6.2 试验
    6.3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铸态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6.3.1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铸态样品的相结构
        6.3.2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铸态样品的微结构
        6.3.3 Dyx(Pr,Nd)10-xFe84Co4B6/Fe_7Co_3(x=0.1,0.2,0.3)铸态样品的磁性能
    6.4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6.4.1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相结构
        6.4.2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微结构
        6.4.3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磁性能
    6.5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相结构及磁性能
        6.5.1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相结构
        6.5.2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磁性能
        6.5.3 Dy-Pr-Nd-Fe-Co-B/Fe_7Co_3复合材料的矫顽力机制
        6.5.4 快淬速度对Dy_(0.2)(Pr,Nd)_(9.8)Fe_(80)Co_4B_6/Fe_7Co_3退火样品磁性能的影响
    6.6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球磨样品的相结构及磁性能
        6.6.1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球磨样品的相结构
        6.6.2 Dy_x(Pr,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球磨样品的磁性能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b的添加对Nd-Fe-Co-B/Fe_7Co_3纳米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7.1 概述
    7.2 试验
    7.3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7.3.1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相结构
        7.3.2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微观结构
        7.3.3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快淬样品的磁性能
    7.4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3)快淬样品的热分析
    7.5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7.5.1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相结构
        7.5.2 Tb_(0.3)Nd_(9.7)Fe_(80)Co_4B_6/Fe_7Co_3退火样品的微结构
        7.5.3 Tb_xNd_(10-x)Fe_(80)Co_4B_6/Fe_7Co_3(x=0.1,0.2,0.3)退火样品的磁性能
    7.6 不同快淬速度对合金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
        7.6.1 不同淬速对Tb_(0.3)Nd_(9.7)Fe_(80)Co_4B_6/Fe_7Co_3薄带相结构的影响
        7.6.2 不同淬速对Tb_(0.3)Nd_(9.7)Fe_(80)Co_4B_6/Fe_7Co_3薄带热分析的影响
        7.6.3 不同淬速对Tb_(0.3)Nd_(9.7)Fe_(80)Co_4B_6/Fe_7Co_3薄带磁性能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Alnico8合金磁稳定性机理及老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Alnico合金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Alnico合金发展及分类
        1.2.2 Alnico合金化学成分及制备
    1.3 其他永磁材料研究概述
        1.3.1 铁氧体永磁材料
        1.3.2 钐钴永磁材料
        1.3.3 钕铁硼永磁材料
        1.3.4 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1.4 永磁合金磁稳定性概述
        1.4.1 几种永磁合金磁稳定性
        1.4.2 影响Alnico合金磁稳定性的因素
        1.4.3 Alnico合金磁稳定化热处理工艺
        1.4.4 磁稳定性评价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热处理工艺
        2.1.1 原材料的表征
        2.1.2 热处理工艺
    2.2 试验方法
        2.2.1 密度分析
        2.2.2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
        2.2.3 金相分析
        2.2.4 磁力显微镜(MFM)分析
        2.2.5 透射(TEM)分析
        2.2.6 磁性能检测装置
第3章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1 前言
    3.2 磁场热处理对Alnico8合金的金相组织的影响
    3.3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晶粒大小及取向的影响
    3.4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磁畴的影响
    3.5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调幅分解相结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热处理工艺对Alnico8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4.3 关于Alnico8合金磁性能变化的微观机制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lnico8合金的加速老化行为研究
    5.1 前言
    5.2 加速老化对磁畴的影响
    5.3 加速老化对磁性能的影响
    5.4 Alnico8合金磁稳定性与显微组织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磁性能Sm2Co17永磁体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引言
    1.1 稀土永磁材料的概述
    1.2 2:17型SmCo永磁体发展历程
    1.3 2:17型SmCo永磁体的微观结构和相结构
        1.3.1 2:17 SmCo永磁体的相结构
        1.3.2 2:17型Sm-Co合金的微观结构
    1.4 时效处理对2:17型Sm-Co合金显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1.5 本实验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及测试方法
    2.1 样品制备工艺
        2.1.1 原料配方
        2.1.2 熔炼工艺
        2.1.3 制粉
        2.1.4 成型
        2.1.5 热处理工艺
    2.2 样品磁性能检测
        2.2.1 磁粉平均粒度检测
        2.2.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2.2.3 磁性能检测
        2.2.4 磁体密度检测
    2.3 相结构及其形貌表征
        2.3.1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2.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3 合金制备工艺对磁体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
    3.2 合金铸锭制备及分析
        3.2.1 合金铸锭制备
        3.2.2 合金铸锭形貌分析
        3.2.3 合金铸锭相结构分析
    3.3 球磨制粉工艺对Sm-Co磁粉的影响
        3.3.1 球磨时间对磁粉平均粒度的影响
        3.3.2 球磨时间对磁粉均匀性的影响
    3.4 气流磨制粉工艺对Sm-Co磁粉的影响
        3.4.1 气流磨转速对磁粉平均粒度的影响
        3.4.2 气流磨转速对磁粉均匀性的影响
    3.5 不同制粉工艺的磁体最终磁性能的研究
        3.5.1 球磨工艺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3.5.2 气流磨转速对磁体最终磁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烧结—固溶处理对2:17型SmCo磁体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引言
    4.1 烧结—固溶处理阶段磁体微结构的变化
    4.2 烧结—固溶处理阶段磁体磁畴结构的变化
    4.3 烧结—固溶处理阶段磁体磁性能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时效处理对Sm_2Co_(17)磁体微结构和磁性能影响的研究
    引言
    5.1 时效处理阶段磁体微观结构的变化
    5.2 时效处理阶段磁体磁畴结构的变化
    5.3 时效工艺对磁体磁性能影响
        5.3.1 一级时效处理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5.3.2 多级时效处理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钕铁硼系永磁材料母合金真空熔铸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永磁功能材料与软磁功能材料简介
    1.2 NdFeB永磁材料的应用
    1.3 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历程
    1.4 我国钕铁硼永磁产业状况及发展历程
    1.5 国内外钕铁硼材料理论发展现状
        1.5.1 钕铁硼合金的材料学基础
        1.5.2 钕铁硼合金的磁化特性
        1.5.3 钕铁硼在磁化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静态磁参数
        1.5.4 钕铁硼永磁体的衡量指标
        1.5.5 获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理论基础
        1.5.6 烧结NdFeB系稀土永磁材料理想组织
    1.6 国内外钕铁硼材料工艺发展概况
        1.6.1 烧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工艺概述
        1.6.2 快速凝固原理
        1.6.3 快速凝固组织特征及方法
        1.6.4 钕铁硼合金片铸工艺原理
    1.7 未来钕铁硼材料研究与开发方向
        1.7.1 磁体性能综合化
        1.7.2 合金成分多元化
        1.7.3 制备工艺高技术化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
第2章 钕铁硼母合金材料学成分定型研究
    2.1 获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目标
    2.2 获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成分的途径
    2.3 元素对钕铁硼磁体性能的影响研究
        2.3.1 主要合金元素的选择方法
        2.3.2 矫顽力改进元素的研究
        2.3.3 改善机械性能的研究
        2.3.4 腐蚀性影响
    2.4 提高磁体综合性能的典型元素探索
        2.4.1 Gd、Y含量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2.4.2 Zr对合金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2.4.3 Pr元素添加的研究实验
    2.5 利用混合稀土制备稀土永磁体的工艺研究
        2.5.1 实验
        2.5.2 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母合金真空速凝固参数选择及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3.2 平板铸锭实验
        3.2.1 实验
        3.2.2 结果与讨论
    3.3 传统技术改进实验
        3.3.1 实验
        3.3.2 结果与讨论
    3.4 片铸工艺参数控制方法及分析
        3.4.1 实验
        3.4.2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单辊速凝(Nd,Pr)_(13)Zr_3Fe_(78)B_6合金的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4.1 总体构架
    4.2 模拟模型
    4.3 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
        4.3.1 冷却曲线和温度场分布
        4.3.2 凝固速度
        4.3.3 实验验证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生产实验研究
    5.1 FMI-I-600型钕铁硼真空速凝炉冷却强度对铸带组织影响
        5.1.1 实验
        5.1.2 结果与讨论
        5.1.3 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薄带厚度分布
        5.1.4 速凝铸片氢爆碎粉末的相组成及退火处理后的组织变化
        5.1.5 最终产品磁性能
        5.1.6 NdFeB永磁体织构与微结构参数的XRD分析
    5.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6)微胞软磁复合材料的绝缘包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磁性材料
        1.2.1 金属基软磁材料
        1.2.2 铁氧体软磁材料
        1.2.3 纳米晶软磁材料
        1.2.4 软磁复合材料
    1.3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1.3.1 SPS简介
        1.3.2 SPS的工作原理
        1.3.3 SPS的发展及应用
        1.3.4 SPS制备微胞软磁复合材料
    1.4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界面现象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主要设备及材料性能检测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设备
    2.3 物相分析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2.4 电磁性能检测
        2.4.1 磁性能检测
        2.4.2 电阻率检测
    2.5 力学性能检测
        2.5.1 密度测量
        2.5.2 显微硬度检测
        2.5.3 压缩强度检测
第三章 物理包覆法SPS组装Fe_(76)Si_9B_(10)P_5/Zn_(0.5)Ni_(0.5)Fe_2O_4微胞软磁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及烧结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显微结构分析
        3.3.2 相分析
        3.3.3 界面处TEM
    3.4 SPS机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Fe-6.5Si/MgO软磁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Fe-6.5Si合金粉末包覆效果
        4.3.2 SPS烧结后试样形貌及元素分布
        4.3.3 Fe-6.5Si/MgO烧结过程脉冲电流作用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Fe-6.5Si/MgO微胞软磁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磁滞回线
        5.3.2 电阻率
        5.3.3 品质因数与磁损耗
        5.3.4 力学性能
        5.3.5 致密度及显微硬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2:17型钐钴永磁材料微观分析研究及案例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概述
    1.2 2:17型钐钴永磁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钐钴永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1.1 仪器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2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
        2.2.1 仪器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X射线荧光光谱仪
        2.3.1 仪器结构
        2.3.2 工作原理
    2.4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钐钴永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2.4.1 铸锭金相观察
        2.4.2 磨粉工艺选择
        2.4.3 时效后毛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钐钴永磁合金微观分析
    3.1 实验方案
    3.2 分析结果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热金相试验
        3.2.3 金相温度实验
    3.3 分析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铒的钐钴永磁体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工作条件
        4.1.2 样品制备
        4.1.3 工作曲线和基体校正
        4.1.4 氧元素的引入对成分分析的影响
        4.1.5 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4.1.6 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稀土钴永磁体微观分析案例及图谱库
    5.1 数据库系统设计
        5.1.1 软件集成环境
        5.1.2 数据库结构
        5.1.3 数据库功能
    5.2 数据库系统功能实现
        5.2.1 系统登录模块
        5.2.2 主窗
        5.2.3 案例管理模块
        5.2.4 用户管理模块
    5.3 数据库中案例和图谱的收集情况以及查询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微观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钐钴永磁材料的发展概述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钐钴永磁材料的微观分析方法研究
    2.1 样品微弱已显磁性对能谱分析的影响
        2.1.1 实验
        2.1.2 讨论
    2.2 取样与制样的方法研究
        2.2.1 取样问题
        2.2.2 金相制样
    2.3 金相图成像方法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钐钴永磁铸锭的微观分析
    3.1 铸锭的取样方案
    3.2 铸锭分析结果与讨论
        3.2.1 铸锭分析结果
        3.2.2 铸锭分析结果的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钐钴永磁材料时效处理的微观分析
    4.1 时效处理实验
        4.1.1 样品描述与实验条件
        4.1.2 分析结果
    4.2 分析结果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时效处理后毛坯的微观均匀性分析
    5.1 密度均匀性分析
    5.2 金相均匀性分析
        5.2.1 取样方案
        5.2.2 金相均匀性分析结果
    5.3 结果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Co-Ni-Ga(Al)合金深过冷及定向凝固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Co-Ni-(Ga, Al)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现状
        1.2.1 Co-Ni-Ga(Al)合金的相结构和晶体结构
        1.2.2 Co-Ni-Ga(Al)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和铁磁转变特征
        1.2.3 Co-Ni-Ga(Al)合金的磁性能与超弹性
        1.2.4 磁控应变和磁场增强相变应变机理
    1.3 凝固技术在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制备中的应用
        1.3.1 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的应用
        1.3.2 深过冷定向凝固技术的应用
    1.4 合金熔体深过冷研究进展
        1.4.1 深过冷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1.4.2 过冷熔体的凝固特征
        1.4.2.1 过冷合金熔体的组织演化
        1.4.2.2 形成亚稳相
        1.4.2.3 无偏析凝固
        1.4.2.4 过冷熔体中的液相分解
        1.4.3 深过冷定向凝固技术研究进展
    1.5 选题意义和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合金材料
        2.1.2 净化剂材料
        2.1.3 冷却液
    2.2 实验设备与装置
        2.2.1 激冷铜模吸铸装置
        2.2.2 深过冷快速凝固实验装置
        2.2.3 深过冷快速定向凝固实验装置
        2.2.4 区域熔炼液体金属冷却定向凝固实验装置
    2.3 分析测试技术
        2.3.1 组织结构分析
        2.3.2 相结构与成分分析
        2.3.3 相变温度测量
        2.3.4 织构检测
    2.4 其它实验方法
第三章 Co-Ni-Ga 合金深过冷凝固
    3.1 引言
    3.2 合金成分选取与深过冷快速凝固制备
    3.3 过冷Co-Ni-Ga 合金微观组织演变
        3.3.1 过冷对Co-Ni-Ga 合金的组织细化
        3.3.2 过冷条件下Co-Ni-Ga 合金无偏析凝固
        3.3.3 过冷诱发Co-Ni-Ga 合金亚晶产生
    3.4 退火对过冷Co-Ni-Ga 合金组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深过冷诱发Co-Ni-Ga 合金马氏体相变
    4.1 引言
    4.2 过冷度对Co-Ni-Ga 马氏体合金相变温度的影响
        4.2.1 过冷度对Co_(45)Ni_(25)Ga_(30) 马氏体合金相变温度的影响
        4.2.2 过冷度对Co_(37)Ni_(34)A1_(29) 马氏体合金相变温度的影响
    4.3 深过冷诱发奥氏体Co_(50)Ni_(20)Ga_(30)合金马氏体相变
        4.3.1 过冷Co_(50)Ni_(20)Ga_(30)合金的组织演变
        4.3.2 过冷对Co_(50)Ni_(20)Ga_(30)合金相变的影响
        4.3.3 过冷对Co_(50)Ni_(20)Ga_(30)合金取向的影响
        4.3.4 退火对过冷合金组织及相变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o-Ni-Ga 合金深过冷定向凝固
    5.1 引言
    5.2 Co-Ni-Ga 合金深过冷定向凝固实验方案
    5.3 Co-Ni-Ga 合金深过冷定向凝固可行性
        5.3.1 深过冷定向Co-Ni-Ga 棒材成分稳定性
        5.3.2 深过冷定向Co-Ni-Ga 棒材微观组织
        5.3.3 深过冷定向Co-Ni-Ga 棒材生长取向
    5.4 Co_(50)Ni_(20)Ga_(30)合金深过冷定向凝固
        5.4.1 不同激发过冷度下Co_(50)Ni_(20)Ga_(30)棒材轴向成分
        5.4.2 70K 激发过冷度下Co_(50)Ni_(20)Ga_(30) 棒材轴向组织演变
        5.4.3 186K 激发过冷度下Co_(50)Ni_(20)Ga_(30)棒材轴向组织演变
        5.4.4 不同激发过冷度下Co_(50)Ni_(20)Ga_(30) 棒材轴向取向演变
    5.5 深过冷定向凝固的优越性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o-Ni-Al 合金区域熔炼定向凝固
    6.1 引言
    6.2 合金成分选取和样品制备
    6.3 定向Co-Ni-Al 合金的轴向成分稳定性
    6.4 凝固速率与温度梯度对Co_(32)Ni_(40)A1_(28) 合金组织及取向的影响
        6.4.1 Co_(32)Ni_(40)A1_(28) 定向棒材微观组织
        6.4.2 Co_(32)Ni_(40)A1_(28) 定向棒材择优取向
    6.5 超高温度梯度下Co_(37)Ni_(34)A1_(29) 合金取向生长
        6.5.1 Co_(37)Ni_(34)A1_(29) 定向棒材微观组织
        6.5.2 Co_(37)Ni_(34)A1_(29) 定向棒材择优取向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奖励情况
    1 学术论文
    2 专利
    3 奖励情况
致谢

(10)Sm(Co,Cu,Fe,Zr,M)z(M=C,CNTs)快淬及烧结磁体的结构与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1.2.1 第一代SmCo_5 稀土永磁材料
        1.2.2 第二代Sm_2Co_(17) 稀土永磁材料
        1.2.3 第三代Nd-Fe-B 稀土永磁材料
        1.2.4 新型Sm(Co,M)7 永磁材料
    1.3 合金成分对Sm-Co-Cu-Fe-Zr 永磁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3.1 Sm 元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3.2 Fe 元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3.3 Cu 元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3.4 Zr 元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4 SmCo 永磁合金的矫顽力机理
    1.5 烧结和时效处理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1.6 本论本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理及工艺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设备
    2.3 编号说明及工艺流程
        2.3.1 编号说明
        2.3.2 工艺流程
        2.3.3 母合金熔炼
        2.3.4 熔体快淬
        2.3.5 晶化退火
        2.3.6 球磨制粉
        2.3.7 粉末磁场取向与成型
        2.3.8 烧结和时效处理
    2.4 检测手段
        2.4.1 密度测量
        2.4.2 粒度测量
        2.4.3 磁性能检测
        2.4.4 显微组织分析
第三章 铸态母合金的制备
    3.1 概述
    3.2 铸态母合金的结构分析
        3.2.1 XRD 分析
        3.2.2 SEM 分析
    3.3 铸态母合金的磁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带样品的的微结构与磁性研究
    4.1 概述
    4.2 添加元素对薄带相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4.2.1 相结构分析
        4.2.2 微结构分析
        4.2.3 磁性能分析
    4.3 薄带的晶化退火处理
        4.3.1 概述
        4.3.2 XRD 分析
        4.3.3 SEM 分析
        4.3.4 VSM 分析
    4.4 慢冷处理对薄带的晶化退火组织与结构的影响
        4.4.1 XRD 分析
        4.4.2 SEM 分析
        4.4.3 VSM 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烧结磁体的工艺及性能分析
    5.1 概述
    5.2 SmCo 合金粉末的制备
        5.2.1 大小钢球比例的选择
        5.2.2 球磨时间的影响
        5.2.3 球磨工艺参数的确定
    5.3 S m2Co17 型磁体的烧结和时效工艺
        5.3.1 烧结工艺
        5.3.2 Sm_2Co_(17) 型磁体的时效工艺
    5.4 磁体的显微结构和磁性能
        5.4.1 XRD 分析
        5.4.2 SEM 分析
        5.4.3 VSM 分析
    5.5 粘结块体的磁性能分析
        5.5.1 概述
        5.5.2 磁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的可逆变化和显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增材制造Cu-Fe偏晶合金凝固机制与性能调控研究[D]. 谢敏.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M-Nd-Fe-B(M=Pr,Co,Dy,Tb)/Fe7Co3纳米双相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D]. 丁贺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3]Alnico8合金磁稳定性机理及老化行为研究[D]. 许鲁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4]高磁性能Sm2Co17永磁体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D]. 胡晨宇. 中国计量大学, 2016(04)
  • [5]钕铁硼系永磁材料母合金真空熔铸技术的研究[D]. 房也. 东北大学, 2016(07)
  • [6]微胞软磁复合材料的绝缘包覆及性能研究[D]. 曲晓静. 长春工业大学, 2015(12)
  • [7]2:17型钐钴永磁材料微观分析研究及案例库[D]. 闫耀.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的微观分析研究[D]. 赖维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Co-Ni-Ga(Al)合金深过冷及定向凝固行为[D]. 李军正.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10]Sm(Co,Cu,Fe,Zr,M)z(M=C,CNTs)快淬及烧结磁体的结构与磁性能[D]. 张巍.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Sm(Co,Cu,Fe,Zr)7.4合金在等级时效过程中矫顽力和显微组织的可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