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汇的蒙古语语言转换实验

基于词汇的蒙古语语言转换实验

一、基于词汇的蒙古语文语转换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星星[1](2020)在《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习背景和语言差异等因素,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上有其自身特点。已有研究表明,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相关研究大都指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高中生,对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研究尚待丰富。为了探索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阅读自我效能感对其阅读成绩的影响,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如何?(2)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如何?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研究数据,主要研究结果为:(1)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中,努力感处于高等水平,能力感和应对挫折与挑战感处于中等水平。从2018级到2016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及其三个维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在阅读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中,努力感、应对挫折与挑战感和阅读成绩呈低度正相关,能力感与阅读成绩呈中度正相关。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呈低度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对阅读成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解释阅读成绩13%的变异。最后,论文提出了提高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建议:(1)设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3)树立成功的榜样。(4)建立多元阅读能力评价方式。(5)注重情感因素,创设和谐的环境。(6)注重阅读基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研究虽以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学生为例,但其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其它民族语言授课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王程程[2](2020)在《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朝鲜族学生接受的双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实质上是培养朝鲜语和汉语的双语平衡者。本研究中双语平衡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形成朝鲜语和汉语的双语料库、在头脑中形成朝鲜语和汉语的双语言系统、对朝鲜语和汉语的语码转换做到准确且熟练、对朝鲜语和汉语满足以上条件后最终做到平衡掌握。所以本文将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分为双语知识平衡、双语加工过程平衡和双语语用平衡三个维度。初步构建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通过初测,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改问卷形成《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以朝鲜族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正式问卷。以删除标准剔除无效问卷,最终选取有效问卷678份。以此分析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现状;对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与影响因素各维度进行相关统计结果;描述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及特点;结合对朝鲜族学生的访谈,分析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存在的问题,探讨双语语言环境因素、语言学习(教育)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等对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的影响。以期通过对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的研究,可以将存在的问题明确化,显性化,并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梳理,最终形成以下结论:(1)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发展水平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双语平衡准备期、疏漏期、发展期和维持提升期。(2)小学阶段的朝鲜族学生已经达到双语字词知识平衡和双语写作平衡。(3)高中阶段的朝鲜族学生已经达到双语语法知识平衡、双语存储平衡、双语听平衡和双语翻译平衡。(4)大学阶段的朝鲜族学生已经达到各年级阶段双语短句知识平衡、双语编码转换平衡、双语提取平衡、双语口语表达平衡和双语语码转换平衡的最高水平。(5)不同语言环境是影响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的重要因素。(6)家庭语言环境因素、语言学习(教育)因素和个人语言意识因素均对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存在显着性影响,其中教育方面影响程度最大。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四方面相关建议。第一,从影响因素出发,对总体朝鲜族学生提出相关建议:从双语语言环境因素出发,注重家庭语言教育,加强朝鲜语和汉语平衡使用的家庭语言环境,为朝鲜族学生奠定双语平衡的基础;从语言学习(教育)方面出发,学校加强课程、教学、语言学习相关内容的双语平衡教育,促进朝鲜族学生为形成双语平衡建立基础;从个人认知因素出发,学生尽早建立良好的语言意识,促进双语平衡地良好发展。第二,从双语知识平衡、双语加工过程平衡和双语语用平衡三方面对朝鲜族小学生提出相关建议。第三,从双语知识平衡、双语加工过程平衡和双语语用平衡三方面对朝鲜族初中生提出相关建议。第四,从双语知识平衡、双语加工过程平衡和双语语用平衡三方面对朝鲜族大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刘瑞[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音合成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可听的声音信息,它涉及声学、语言学、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虚拟主播、语音导航、信息播报、阅读教育、泛娱乐等领域,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蒙古语智能信息处理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得益于深度学习模型强大的建模能力,蒙古语语音合成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但是,与汉语、英语等主流语种的语音合成技术相比,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要想满足合成语音质量的实用需求,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当前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与真实语音相比,自然度和表现力还是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韵律节奏缺乏表现力,合成语音音质不够高。其中,韵律建模和声学建模能力的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的整体合成表现,本文从基于深度学习的蒙古文韵律建模和声学建模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蒙古文韵律建模方面,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并充分利用蒙古语语言特点和韵律建模相关任务的知识,提出了融合蒙古文形态学与音系学知识和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在声学建模方面,对端到端声学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知识蒸馏和融合显式韵律信息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融合蒙古文形态学和音系学知识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为了提升蒙古语语音合成模型的整体韵律表现,采用循环神经网络对传统蒙古文韵律建模的模型输入和模型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两种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基于词素单元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该方法将蒙古文单词切分转化为词素单元表示,以子词单元代替蒙古文整词作为建模单元进行韵律预测。第二种方法为融合形态向量和音系向量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该方法将蒙古文单词向量与词素向量、音系向量一起输入蒙古文韵律模型以提高蒙古语韵律预测模型的精度。实验证明两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蒙古语语音合成的自然度。2.提出了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蒙古文韵律建模任务和蒙古文字母转音素任务具有天然的相关性,传统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没有考虑两者的关系,针对传统蒙古文韵律建模过程中缺乏相关任务信息指导的问题,该方法利用多任务学习机制,将蒙古文韵律建模与蒙古文字母转音素整合到同一个训练框架,通过两个任务联合训练的方式,可以提升蒙古文韵律建模的精度,进而提升蒙古语语音合成的韵律节奏表现。3.提出了基于知识蒸馏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针对端到端声学模型中解码器本身自回归性质的解码方式引起的曝光偏差问题,该方法采用“教师-学生”训练框架,首先训练使用真实语音参数作为解码器输入的教师模型,之后训练使用前一时刻预测得到的语音参数作为解码器输入的学生模型,在学生模型的训练过程中,通过知识蒸馏策略,使得学生模型同时学习到教师声学模型解码器输出的隐状态和真实的语音参数分布。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使得端到端声学模型产生更加稳定的声学参数,从而合成自然度更高的语音,并且很好的缓解了合成过程中跳词、漏词、重复等问题。4.提出了融合显式韵律信息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端到端声学模型对<文本,语音>的映射关系进行学习,但是其韵律建模过程被隐式的包含其中,使得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缺乏显式的韵律信息的指导,从而限制了其自然度的提升。该方法分别从特征级别和模型级别将韵律信息融入到声学模型。特征级别韵律信息融合方法中,将韵律向量和字符向量进行融合后输入端到端声学模型的文本编码器和声学解码器进行参数预测;模型级别韵律信息融合方法中,将韵律信息融入声学模型内部结构,具体来说,是将韵律生成器得到的韵律向量与文本编码器输出的字符向量进行融合后输入声学解码器,且韵律生成器与端到端声学模型联合训练。实验证明两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蒙古语语音合成模型的整体韵律表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韵律和声学建模,使得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的性能达到可用水平,为蒙古语上游语音交互系统提供基础服务,对黏着语语音合成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文工作也将对促进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康喆文[4](2019)在《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块是一种形式固定、表达完整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语言运用中能够被整体存储、提取和使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语码的转换,更涉及语码背后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语块作为具有心理预制特点的语言单位和思维单位,在翻译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效应。本文以语块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央文献翻译,开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及翻译模式研究。本文对2014年至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及俄语译文进行了界定和提取,并尝试提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包括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国内外语块研究综述、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第二章从语块理论出发,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完成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和提取工作,并确立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本文认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是由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具有固定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中央文献中可被整体储存和提取;其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为主,涵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包括一级语块、二级语块和三级语块。一级语块为词级语块,包括搭配和固定语;二级语块为框架级语块,包括短语框架和述语框架;三级语块为句级语块,包括谚俗语、格言警句和句群。第三章探讨了认知视角下的语块翻译。文中分别概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及与翻译的关系,阐释了不同学者的认知翻译观。本文认为,认知翻译观为研究语块的翻译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模拟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探讨语块双语的转换进程;二是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双语产生的现实等多重视角探讨语块的翻译。在此基础上第三章提出了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流程图。第四章从以往经典的翻译理论模式出发,结合第三章的理论基础,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该模式凸显了源语语块及对应译语作为整体翻译单位在记忆加工系统中的优势效应;反映了源语世界与译语世界的语言符号认知、逻辑思维认知、语境关系认知、社会文化认知及主体间性认知等多维认知层对语块翻译目标、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随后本章结合具体译例,对每一认知层级的内容做了详细分析,对拟构模式进行了论证。第五章为结束语,展望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并拟提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思路。总之,本文借鉴语块理论及认知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探讨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和翻译模式问题,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规范中央文献中重要概念的翻译,推动中央文献翻译的自动化、机器化进程。

那日苏[5](2019)在《蒙古语自然话语语调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praat等语音分析软件,运用石锋教授提出的“语调格局”的音高量化方式,对蒙古语的自然会话话语进行量化分析,主要探讨自然会话语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语调走势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话语语句重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语句重音对整个语句语调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对自然话语韵律层级单元进行分类,采取边界处的音高重置度、无声段和边界前音节时长等相关参数,并对它们进行测验对比,阐述不同韵律层级单元的声学特性,目的是为蒙古语自然话语的韵律切分和辨认提供有效的线索。通过对自然语句音高的分析,考察不同层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句边界处的音高表现,以便更准确地展现蒙古语自然话语的韵律特征,同时也为蒙古语语音合成工作提供语言理论上的些许线索和帮助。本文由绪论、研究思路和方法、会话结构分析的概述、自然会话语句语调特征、蒙古语会话语句语调特征、蒙古语自然话语语句重音声学表现、蒙古语自然话语的韵律层级单元及其边界处的语调表现、结论与余论等8章和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组成。研究步骤为,首先对蒙古语电视访谈节目的会话进行音高量化分析,描述自然话语语句中的语调表现,参照前人研究蒙古语朗读孤立语句语调模式,探讨自然话语语句的语调特征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话语语句重音进行分析,并考察了蒙古语自然话语韵律层级单元的声学表现和不同层级结构关系语句之间的音高表现。研究表明,蒙古语自然话语在语境中的语调变化多端,随意性较大。语句重音和边界特征是影响语调基本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蒙古语语句语法重音落在句首位置上,音高线的上拱为主要表现。焦点重音的位置无规律可循,以音高上线的抬高为主要表现,同时音域扩展,音长延长。语句重音的音高凸出受语句语调模式的制约,在不同位置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随着韵律边界层级的增大,相关声学物的参量有加大趋势,其中韵律词和韵律小短语之间的差异较小,韵律大短语和语调短语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相比之下,韵律小短语和韵律大短语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高层级关系的语句之间呈现低边界调,低层级关系的语句之间呈现高边界调,语义关系对语句边界特征的影响不明显。

才智杰[6](2018)在《藏文词向量表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语言单元的向量表示是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工作,其目标是以优化的向量表示语言单元,以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向量表示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汉等语言的词、句子和文档表示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藏文语言单元的向量表示技术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其研究对藏语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用深度学习技术处理藏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借鉴英、汉等语言的词向量表示技术,结合藏文的特点,从藏文字构件分解、藏文文本分词、藏文词向量评测和藏文词向量表示等四个方面研究了藏文词向量表示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作包括:(1)藏文字构件分解构件是藏文的最小组成单元,蕴含着丰富的词义信息,而藏文字输入到计算机中是一个整体。若要获取构件的词义信息,需要将整体藏文字分解为构件。本文归纳总结了藏文字的结构及构字原则,并对藏文字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藏文字构件分解模型和算法,以藏文字形分布统计为例,验证了字构件分解算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藏文字形的一般性分布规律。(2)藏文文本分词词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基本的处理单元,藏文文本是字的序列,词和词之间没有分隔标记,因而需要文本分词。本文通过分析藏文文本分词的现状,针对藏文文本分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规则的句分块、块切词的分词方案。句分块方面,设计了基于临界库的藏文句分块算法。块切词方面,分析了主词典库的构造方法,并设计了索引查询算法、紧缩词识别还原算法、多策略紧缩格识别算法、未登录词识别的一揽子算法和歧义消解的局部高词频优先算法。(3)藏文词向量评测词向量评测的目标是评价词向量模型的性能,包括内部任务评测和外部任务评测。内部任务评测通过词相似度、相关性和类比评测集等评价向量模型的性能,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词向量评测方式。由于藏文词向量研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没有用于评价藏文词向量性能的评测集。本文借鉴英、汉文词向量评测集构建方法,设计了藏文词向量相似度和相关性任务评测集构建方案,依据此方案建立了藏文词相似度评测集TWordSim215和相关性评测集TWordRe]215,并验证了其有效性。(4)藏文词向量表示传统神经网络中,词作为原子对象建立基于上下文信息的词向量表示。融合子词级别的信息能更好地捕捉词义,本文结合藏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构件的藏文向量模型、融合构件和字信息的藏文词向量表示模型。基于构件的藏文向量模型以字、词的构件信息建立向量,能够较好地揭示构件的位置特征及添加规则,在藏文字拼写检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融合构件和字信息的藏文词向量表示模型,将构件和字及其位置信息融入到词向量表示中,在性能上比传统方法有了显着的提升。

韩英[7](2018)在《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希望可以更快地理解他人所说的内容,而双语者或是多语者在对语言进行识别过程中会产生转换,这种双语者从当前使用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的现象被昂晨等(2016)人称为语言转换(language switch),早在1992年时,这种现象曾被Grosjean称为语言切换。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当双语者当前使用的词与之前不同属于一种语言时,则该词汇所用时间要比在同种语言条件下慢,Kolers(1996)将其称为转换代价(witching costs)。换言之,语言(L1)的转换代价是指该语言(L1)转换试次(trail)与其(L1)重复试次之间反应时差值或错误率差值。世界语言学家大会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次会议的召开再一次掀起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热潮。长时间的语言转换能够促进双语者的中央执行功能,从而使双语者在抑制语言能力方面产生优势,这种优势被Kroll和Bialystok(2013)称为“双语认知优势效应”。而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语言转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人在研究语言熟练度对语言转换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熟练双语者从L2到L1的语言转换代价比L1到L2的转换代价要更大;非熟练双语者从L1到L2的语言转换代价比L2到L1的转换代价要更大。但在改变一些条件后,如加入时间间隔条件,语言的转换代价就会发生变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蒙古族学生在大学比以后选择了与蒙古语无关的岗位就职,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期间不接触蒙古文,只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蒙古语对话,他们对蒙古文字的接触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他们的语言转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字会被“遗忘”吗?就像提笔忘字?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动物词词汇判断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解决“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是否存在语言优势,是否产生不同的语言转换代价,以及语言文字是否有遗忘现象”的问题。实验一考察汉-英非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及其代价;实验二通过对比非在校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及其代价,考察语言转换的优势,旨在探讨离开母语文字环境后,对母语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实验一结果显示,在以汉-英非熟练双语者作为研究对象时,对汉语(L1)的反应快于对英语(L2)的反应(p<0.001),其中,当目标文字为汉语(L1)时的非转换序列的反应时最快其次是目标文字为汉语(L1)时的转换序列、目标文字为英语(L2)时的转换序列,反应时间最长的是目标文字为英语(L2)时的非转换序列。结果还发现,汉语的转换代价与英语的转换代价存在显着差异(p=0.025),产生了非对称性的语言转换代价。实验二结果显示,在以蒙汉熟练双语者作为研究对象时,同样发现无论是在校还是非在校的蒙汉熟练双语者对汉语(L2)文字的反应均快于对蒙语(L1)文字的反应(p<0.001),且其转换序列反应时显着快于非转换序列的反应时(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p=0.006;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p=0.002)。结果还发现,蒙汉熟练双语的语言转换代价呈现对称性(p=0.112),进一步发现,汉语文字的转换代价在蒙汉熟练双语者在校与否不存在显着差异(p=0.379),但蒙语文字的转换代价在蒙汉熟练双语者在校与否存在差异,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蒙语转换代价大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蒙语转换代价(p=0.056),且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显着慢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p=0.004)。也就是说,相对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非在校蒙汉熟双语者在对蒙语文字进行识别时产生了更大的代价,即个体对文字识别的反应时间较长,出现了对母语文字识别的延迟现象。另外,在比较语言熟练程度对语言转换及其代价的影响时发现,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显着小于非熟练双语者(p=0.006),转换类型在语言熟练程度上也存在显着差异(转换序列,p=0.030;非转换序列,p<0.001),出现了双语优势现象。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非熟练汉英双语者与熟练蒙汉双语者均产生非对称性的语言转换代价。相较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熟练蒙汉双语者存在双语优势现象。蒙汉熟练双语者在语言转换中出现了反母语优先的现象,且离开母语文字环境的个体在对母语文字进行转换时较一直处在母语文字环境的个体产生了文字识别延迟现象,即对母语文字产生了遗忘。

石倩[8](2018)在《对泰初级汉语教学汉、泰、英三种语言作为媒介语使用情况研究》文中指出泰国本土初级汉语课堂教学中,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由于和泰国学生的语言背景不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同时使用汉、泰、英三种语言作为媒介语辅助汉语教学。但是目前有关对泰初级汉语教学中使用汉、泰、英三种语言作为媒介语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围绕所要研究的五个问题,即(1)教师媒介语的整体情况;(2)不同语言熟练度的教师汉、泰、英三种媒介语的使用情况;(3)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汉、泰、英三种媒介语的使用情况;(4)不同语言熟练度的教师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5)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对10位汉语教师约500分钟的教学录像进行了文字转写,之后对约6万字的转写语料进行了量化统计与分析,并对28位教师和120位泰国学生进行了汉语课堂三种媒介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案例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对泰初级汉语教学中,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汉、泰、英三种媒介语,不同语言熟练度和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使用三种媒介语的比例和语码转换情况都有所差异,在不同的话语类别中,差异不同,笔者根据这些差异分析了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有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来源,并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案例分析和调查访谈的实施步骤等内容。第三章对汉、泰、英三种媒介语的使用比例进行案例分析,从教师的话语功能的角度将教师的课堂话语分为指示语、示范语、说明语、过渡语、提问语、反馈语和总结语,研究分析这七个类别下不同语言熟练度和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媒介语的使用情况。第四章对七种课堂话语中,不同语言熟练度和经验水平的教师汉、泰、英三种媒介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五章分析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第六章立足于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泰国本土初级阶段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第七章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分析本文的不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也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泰国本土初级阶段汉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的使用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彭婧[9](2018)在《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侗语是侗族的传统语言,侗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的拼音文字。侗文自创制和试行以来,为侗族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侗族的经济、教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需求不断丰富和增长。调查当代侗族社会的语言文字需求和使用状况,总结侗文试行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侗语文教学、媒体和新闻出版的成绩和问题,有效开展侗语文规划,可以促进侗语文的现代化,使侗语文更好地为侗族群众服务。基于这一思想,本论文以侗语文规范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侗文方案(草案)》修订完善,侗语审音和词汇和语法规范,研制侗文正词法规则,研制侗语规范词表,以及人名地名以及新词术语规范等一系列与侗语文社会应用相关的问题,并研制了侗语文若干规范建议稿,以期推进侗语文的规范工作,促进侗语文的当代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几十年来的侗语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语文研究的成绩,指出侗语文研究中社会应用研究的严重不足。同时,还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侗族地区的标准侗语和侗文试行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文在学校教学、社会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成就,也指出了试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侗文方案(草案)》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侗文方案》的修订建议。三、通过对现有几种侗语词典、侗文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的侗文书写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侗文书写中的问题,指出了制定系统的侗文正词法规则的重要性,并吸收国内外正词法的相关理论,参照《汉语拼音正词法》等相关规则规范,提出并阐述了侗文正词法规则的制定原则、方法和思路,并拟定了《侗文正词法》建议稿。四、考虑到侗语文的现代社会应用,本文也提出了研制侗文规范词表、对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进行规范等问题,并依据《侗文方案》修订建议以及《侗文正词法》,收集整理了第一批《侗文规范词表》(建议稿)。

王昱[10](2016)在《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发音规则及其语音合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音合成或文语转换(TTS)是用计算机等电子平台或设备将输入文本转换为人能听懂的语音信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实现人机语音通讯和创建一个具备听说能力的口语系统所必需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傣族历史悠久,跨境而居。傣族的语言傣语隶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支。随着傣、汉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在汉语的影响下,大量的汉语词汇被借入到傣语中,形成了发音具有特殊性的汉语借词。本文以开发西双版纳傣语文语转换系统(TTS)为目的,研究了新傣语中包含的汉语借词的使用状况及发音规律,且针对汉语借词提出了合成中罗马化、上下文属性和问题集等方面的改进方案,以期在汉语借词层面上获得更好的语音效果。并实现了将其应用于傣语文语转换系统中,合成出傣语语音。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查阅大量语音学、语言学相关资料文献。针对傣语中的汉语借词这一语言现象,从音位学、说话人的教育背景等方面分析、归纳汉语借词的使用现状和基本发音规律。(2)提出了傣语TTS系统中的汉语借词具体发音规则和罗马化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HMM模型训练过程中涉及汉语借词的上下文属性和问题集设计方法。(3)最后,基于HTS平台,通过合成含有汉语借词的傣语语句,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专业的语音学评测可知,合成语音中的汉语借词具有较好的可懂度,并符合西双版纳傣语的实际发音习惯,与引入汉语借词改进方案前的合成语音相比有着显着的提高。

二、基于词汇的蒙古语文语转换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词汇的蒙古语文语转换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自我效能感
        2、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3、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二)理论基础
        1、自我效能感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
    (三)国内外关于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工具
        1、阅读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2、访谈
        3、英语阅读成绩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
    (二)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
        1、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
        2、学生英语阅读效能感各维度分析与讨论
        3、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变化
        4、小结
    (三)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
        1、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
        2、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
        3、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回归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总结
    一、主要发现
    二、教学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英语阅读测试成绩
附录4 英语阅读测试卷
附录5 英语阅读测试卷答案
致谢

(2)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理论模型构建
    2.1 双语平衡相关理论依据
    2.2 理论依据间的逻辑关系
    2.3 教育目标视角下界定双语平衡
    2.4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的理论模型图
第三章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工具的设计
    3.2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工具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4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工具的修改
第四章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测量及分析
    4.1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总体发展现状
    4.2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各维度发展水平
    4.3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发展状态曲线
    4.4 朝鲜族学生不同群体双语平衡差异分析
    4.5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在不同年级阶段的发展特征
    4.6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影响因素总体发展现状
    4.7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影响因素各维度发展水平
    4.8 影响因素各维度与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的相关统计结果
    4.9 影响因素各维度与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问题与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问题
    5.2 成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初测)
附录C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D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E 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访谈提纲(补充)

(3)基于深度学习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语音合成研究概述
        1.2.1 传统语音合成方法
        1.2.2 统计参数语音合成方法
        1.2.3 深度学习语音合成方法
    1.3 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深度学习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
    2.1 蒙古语语言特点
    2.2 蒙古语语音合成语音库的建立
    2.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
        2.3.1 前端模块
        2.3.2 后端模块
    2.4 实验
        2.4.1 实验配置
        2.4.2 实验设计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蒙古文形态学与音系学知识的韵律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技术
        3.2.1 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
        3.2.2 词向量表示
        3.2.3 子词向量表示
    3.3 基于词素单元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
        3.3.1 蒙古文词素向量
        3.3.2 LSTM韵律模型
    3.4 融合形态向量和音系向量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
        3.4.1 蒙古文形态向量与音系向量
        3.4.2 BiLSTM韵律模型
    3.5 实验
        3.5.1 实验配置
        3.5.2 建模单元的比较
        3.5.3 不同向量融合效果的比较
        3.5.4 注意力层有效性的验证
        3.5.5 不同输出层的比较
        3.5.6 对集外词鲁棒性效果的验证
        3.5.7主观测听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技术
        4.2.1 “编码器-解码器”网络
        4.2.2 多任务学习
    4.3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蒙古文韵律建模方法
        4.3.1 文本编码器
        4.3.2 韵律解码器
        4.3.3 音素解码器
    4.4 实验
        4.4.1 实验配置
        4.4.2 实验设计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蒸馏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
    5.1 引言
    5.2 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
    5.3 基于知识蒸馏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
        5.3.1 教师模型
        5.3.2 学生模型
        5.3.3 模型训练
    5.4 实验
        5.4.1 实验配置
        5.4.2 实验设计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融合显式韵律信息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
    6.1 引言
    6.2 融合显式韵律信息的端到端声学建模方法
        6.2.1 特征级别融合方法
        6.2.2 模型级别融合方法
    6.3 实验
        6.3.1 实验配置
        6.3.2 实验设计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任务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
        1.3.2 语块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
    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本体研究
        2.1.1 语块的定义及分类
        2.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
    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提取
        2.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识别原则
        2.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提取的基本方法
    2.3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
        2.3.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过程
        2.3.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语块翻译
    3.1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3.1.1 认知科学与翻译
        3.1.2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观
    3.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
        3.2.1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过程
        3.2.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
    4.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构图
        4.1.1 翻译理论模式
        4.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图
    4.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阐释
        4.2.1 语言符号认知
        4.2.2 逻辑思维认知
        4.2.3 主体间性认知
        4.2.4 社会文化认知
        4.2.5 语境关系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
    5.2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词典
Реферат
附录Ⅰ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中俄对照表
附录Ⅱ NLPIR汉语分词词性标记对照表
附录Ⅲ 汉语分词词性标注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蒙古语自然话语语调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语调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语调的概念
        二、语调的功能
        三、对语调的引申思考
    第二节 语调研究综述
第一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语调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影响语调感知的要素
        二、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第二节 语篇组织结构与语调组织模式
        一、语篇的组织结构
        二、语篇结构语调模式
    第三节 语料的标注系统
        一、语料标注的介绍
        二、语料分析工具与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会话结构分析的概述
    第一节 会话结构分析
        一、语篇的概念
        二、会话结构分析
    第二节 话语内部结构的组合关系
        一、句际关系
        二、话语结构层次关系
        三、会话结构的组合方式
    小结
第三章 蒙古语自然会话语句语调特征
    第一节 自然会话语句语调分析
        一、“基式”与“变式”
        二、自然会话语句音高分析
    第二节 信息结构与音高表现
        一、话题成分的音高表现
        二、话语标记音高表现
        三、冗余性插说成分和提顿词音高表现
    小结
第四章 蒙古语自然语句重音声学表现
    第一节 蒙古语自然语句重音分类
        一、重音的概念
        二、重音的类型与实现方式
    第二节 蒙古语自然语句重音声学表现
        一、语法重音声学表现
        二、焦点的实现方式
    小结
第五章 蒙古语自然话语的韵律层级单元及其边界处的语调表现
    第一节 韵律层级单元的概述
    第二节 韵律层级单元边界处的声学参量分析
        一、音高重置度的对比
        二、边界处无声段时长分析
        三、边界前语音时长分析
    第三节 蒙古语自然话语语句边界音调表现
        一、句际关系与边界音调
        二、信息结构与边界音调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6)藏文词向量表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词向量表示概述
    1.2 词向量表示技术
        1.2.1 基于矩阵的分布表示技术
        1.2.2 基于聚类的分布表示技术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词向量表示技术
        1.2.4 词向量表示技术对比分析
    1.3 词向量的评价方法
    1.4 藏文词向量表示背景
        1.4.1 藏文词向量表示的意义
        1.4.2 藏文词向量表示现状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藏文字构件分解
    2.1 藏文字概述
        2.1.1 藏文字结构
        2.1.2 藏文构字原则
        2.1.3 藏文字形分类
    2.2 藏文字构件分解方法
        2.2.1 藏文字构件分解模型
        2.2.2 粗粒度字形的构件分解算法
        2.2.3 细粒度字形的构件分解算法
    2.3 藏文字形分布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文文本分词
    3.1 藏文分词
        3.1.1 分词概述
        3.1.2 藏文分词研究现状
    3.2 藏文分词策略
    3.3 藏文分词算法
        3.3.1 临界库及句分块算法
        3.3.2 主词典库及索引查询算法
        3.3.3 紧缩词识别算法
        3.3.4 未登录词识别及歧义消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文词向量评测
    4.1 词向量评测集构建现状
    4.2 藏文词向量评测集构建
    4.3 藏文词向量评测方法
        4.3.1 藏文词向量评测过程
        4.3.2 藏文词向量评测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藏文词向量表示
    5.1 基于构件的藏文词向量表示
        5.1.1 基于构件的藏文字向量表示模型
        5.1.2 基于规则约束的藏文字向量模型
        5.1.3 基于构件的藏文词向量表示模型
        5.1.4 基于VMTTRC的藏文字拼写检查
    5.2 融合构件和字信息的藏文词向量表示
        5.2.1 融合构件和字信息的藏文词向量表示模型
        5.2.2 实验及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论文目录
    2.软件着作权登记目录
    3.科研项目目录
    4.获奖目录

(7)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双语者的概念
    1.2 双语优势效应
    1.3 语言转换及代价
    1.4 研究范式
    1.5 语言转换的影响因素
        1.5.1 文字的属性
        1.5.2 反应特征
        1.5.3 双语者双语的熟练程度
    1.6 语言转换代价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模型
        1.6.1 特定语言提取模型
        1.6.2 非特定语言提取模型
    1.7 语言转换代价的理论模型
        1.7.1 抑制控制模型
        1.7.2 语言特异性选择模型
        1.7.3 任务设置惯性模型
        1.7.4 序列难度效应模型
        1.7.5 双语相互激活模型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案
        2.3.1 研究假设
        2.3.2 研究思路
        2.3.3 研究设计
    2.4 研究意义
3 实验一非熟练汉-英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
    3.1 实验目的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刺激
        3.2.4 实验程序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实验二蒙-汉熟练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
    4.1 实验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刺激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语言转换的提取模型
    5.2 语言转换的影响因素
    5.3 语言转换中的效应
    5.4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5.4.1 研究创新
        5.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材料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对泰初级汉语教学汉、泰、英三种语言作为媒介语使用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教师的基本情况
        2.1.2 学生的基本情况
    2.2 案例分析
        2.2.1 案例收集
        2.2.2 案例处理步骤
    2.3 调查与访谈
三、汉、泰、英三种媒介语使用比例分析
    3.1 汉、泰、英三种媒介语的使用比例
        3.1.1 使用比例计算方法
        3.1.2 使用比例整体情况分析
    3.2 不同语言熟练度的教师三种媒介语使用比例分析
        3.2.1 指示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2 示范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3 说明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4 过渡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5 提问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6 反馈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2.7 总结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 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三种媒介语使用比例分析
        3.3.1 指示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2 示范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3 说明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4 过渡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5 提问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6 反馈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3.7 总结语中的使用比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汉、泰、英三种媒介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1 语码转换整体情况分析
    4.2 不同语言熟练度的教师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2.1 指示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2.2 说明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2.3 提问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2.4 反馈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3 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3.1 指示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3.2 说明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3.3 提问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3.4 反馈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汉、泰、英三种媒介语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与访谈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说明
        5.1.2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访谈
        5.2.1 访谈对象
        5.2.2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六、汉、泰、英三种媒介语使用的教学建议
    6.1 不必回避三种媒介语的共同使用
    6.2 合理选择与转换媒介语
    6.3 简化课堂教学话语
    6.4 提高泰语水平
七、结语
附录一 教师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 教师问卷(泰语版)
附录三 学生问卷(中文版)
附录四 学生问卷(泰语版)
附录五 语料转写(部分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9)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侗语文研究综述
        1.1.1 侗语研究概述
        1.1.2 侗文研究概述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侗族人文概述及侗语使用情况
        1.2.1 侗族人文历史概述
        1.2.2 侗语使用情况
    1.3 侗语文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1.3.1 侗语文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2 侗语文规范的可行性
        1.3.3 侗语文规范的内容
    1.4 本文内容结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内容结构
        1.4.2 基本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侗族语言调查及侗文创制与试行
    2.1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及文字创制
        2.1.1 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
        2.1.2 新创民族文字
    2.2 侗语调查及侗文创制
        2.2.1 侗语调查
        2.2.2 侗文的创制
    2.3 侗文的推行和使用
        2.3.1 侗文创制初期的试行
        2.3.2 “文革”后的恢复推行
        2.3.3 近二十年的社会使用
第三章 侗语的规范问题
    3.1 侗语特点概述
        3.1.1 语音特点
        3.1.2 词汇特点
        3.1.3 语法特点
    3.2 侗语的方言划分和方言比较
        3.2.1 侗语的方言划分
        3.2.2 侗语方言比较
    3.3 语音规范
        3.3.1 侗语的标准音
        3.3.2 侗语的语音规范
    3.4 词汇规范
        3.4.1 词汇规范的原则
        3.4.2 方言词的规范
        3.4.3 新借词的规范
    3.5 语法规范
        3.5.1 语序
        3.5.2 词的重叠
        3.5.3 量词表示法
第四章 《侗文方案(草案)》的问题及改进
    4.1 《侗文方案(草案)》及其特点
        4.1.1 《侗文方案(草案)》的诞生
        4.1.2 《侗文方案(草案)》简介
        4.1.3 《侗文方案(草案)》特点
    4.2 《侗文方案(草案)》存在的问题
        4.2.1 字母名称及读音问题
        4.2.2 方言声母的缺失问题
        4.2.3 长短音的字母配置问题
        4.2.4 声调的表示问题
        4.2.5 借词拼写和标调问题
        4.2.6 分词连写问题
        4.2.7 其他问题
    4.3 《侗文方案(草案)》的修订
        4.3.1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原则
        4.3.2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建议
第五章 侗文正词法及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1 正词法相关理论
        5.1.1 正词法的提出
        5.1.2 国外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3 国内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4 参考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5.2 侗文正词法规则的研制
        5.2.1 研制正词法的重要性
        5.2.2 研制《侗文正词法》的相关问题
        5.2.3 《侗文正词法》基本内容
    5.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3.1 规范词表研制的必要性
        5.3.2 研制《侗文规范词表》的原则和要求
        5.3.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第六章 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的规范
    6.1 侗文人名地名的规范
        6.1.1 侗文人名的规范
        6.1.2 侗文地名的规范
    6.2 新词术语的规范
        6.2.1 侗语新词术语的借用方式
        6.2.2 侗语新词术语的规范
        6.2.3 对侗语新词术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侗文方案(草案)》
附录2 :《侗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3 :《侗文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
附录4 :《侗文规范词表》(第一批)
附录5 :《侗文新词术语表》(第一批)
附录6 :《侗文族名人名表》(第一批)
附录7 :《侗文地名表》(第一批)
附录8 :侗族分布及侗语图
附录9 :侗族语言文字大事记
附录10 :侗文分词连写示例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发音规则及其语音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音合成简介
    1.2 少数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
    1.3 语音合成中的外来语问题
    1.4 傣语文语转换系统
    1.5 研究思路以及作者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发音规则
    2.1 傣语简介
    2.2 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
    2.3 西双版纳傣语的音位系统
        2.3.1 声、韵母
        2.3.2 全音节表
    2.4 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2.4.1 声、韵母
        2.4.2 全音节表
    2.5 傣汉音位系统比较分析
    2.6 从音位学角度分析汉语借词的语音
    2.7 说话人的普通话水平对汉语借词发音的影响
    2.8 汉语借词的基本发音规则
第三章 语料库中的汉语借词以及处理方法
    3.1 文本语料的收集
    3.2 文本语料的筛选
    3.3 语音语料库的构建
    3.4 汉语借词的统计分析
    3.5 傣语文本的罗马化
    3.6 汉语借词的罗马化方法
第四章 汉语借词发音规则在傣语文语转换系统中的应用
    4.1 基于HMM的文语转换系统简介
    4.2 合成基元的选取
    4.3 利用汉语借词发音规则改进上下文属性和问题集
    4.4 傣语声学模型训练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基于词汇的蒙古语文语转换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研究[D]. 杨星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朝鲜族学生双语平衡问题研究[D]. 王程程. 延边大学, 2020(05)
  • [3]基于深度学习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D]. 刘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D]. 康喆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5]蒙古语自然话语语调实验研究[D]. 那日苏.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藏文词向量表示关键技术研究[D]. 才智杰. 青海师范大学, 2018
  • [7]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D]. 韩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对泰初级汉语教学汉、泰、英三种语言作为媒介语使用情况研究[D]. 石倩. 云南大学, 2018(01)
  • [9]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D]. 彭婧. 暨南大学, 2018(03)
  • [10]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发音规则及其语音合成方法研究[D]. 王昱.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基于词汇的蒙古语语言转换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