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前朝歌曲,却是新版柳枝——论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虽有前朝歌曲,却是新版柳枝——论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一、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刘灵芝[1](2020)在《浅析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经久不衰的明星,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流行歌曲的过程中探讨其对流行歌曲主题内容、素材来源和表现手法的影响。

王璐[2](2016)在《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将诗词文化融入地方音乐,是对文化要素的再创造和二次传播。本文以地方音乐代表作贵州民谣《瞎子》为例,以文化创新为切入点,从形式、词体、曲调、意境、态度创新五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多元化、特色化、大众化、现代化、普适化传播,从而在地方音乐创作与诗词文化创新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潘嶙玉,江奇[3](2016)在《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文中研究说明流行歌曲作为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受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欢迎。而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与现代流行歌曲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古典诗词由流行到经典演变的归纳,试图为流行歌曲的经典化建构提供思路。

李克俭[4](2014)在《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片面继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歌曲歌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回归是有目共睹的,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片面继承,本文将在三个方面,即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意象的歪曲、拼凑古典意象以求造境和古典文学主题内容方面的片面延续来说明。词作者不能抱着对听众负责的态度去创作,只能落得一个拾人牙慧的下场。

王春明[5](2013)在《唐代涉乐诗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四章,加上绪论和结语共计六部分组成。绪论中对唐代涉乐诗的概念及其相关指称的认知界定,进行了理性的梳理,最后一节对本选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综述、考察,进而在总体上申述了该论题展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依次从进入唐诗的丝弦乐、管吹乐、击打乐和多种歌唱体式,进行了历史的、美学的考索探究,结合笔者的感悟、认知给出识见,得出结论,以求符契历史的真实,合乎美学的规律、法则。第一章:乐音之弦对心灵的撩拨——进入唐诗的丝弦乐。本章选取唐诗歌咏较多的琴、琵琶、瑟、筝、箜篌等,结合具体文本分别进行论述,其所歌咏的丝弦,或写形制,或摹声韵,或赏艺人艺技,或之于其演奏效果从授受双方进行铺陈描写。境由诗传,艺得诗证,技获诗记。涉丝弦乐诗所传达出的乐音,之于人们心灵的撩拨、震颤将因诗的定型记录,会世世代代得以流传,鼓舞、激动着千载而下的心灵。琴乃我国传统古老的弹弦乐器,“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到唐代琴乐所表达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操、意境,仍为唐人所钟爱,有诸多诗人歌颂、称誉琴乐、琴诗“足可歔欷,震荡心神”的音乐力量。然而琴至开元、天宝年间遭受冷遇,尤不为唐玄宗所不喜,不仅口称“酷不好琴”,且将其逐出皇家乐苑。对此诗人通过自己的诗篇,委婉地表达了不满,甚或抨击,诸如“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听”(司马礼);“废弃来已久,遗响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白居易),锋芒所向,不言而喻。因而自明皇以后,琴归林泉,一些着名的琴师、琴曲出自民间,出自佛门道观,而且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优美诗篇,诗家层出不穷。琴技琴艺得到出乎意想的发展,诗歌的传达表现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琵琶在唐的境遇则好多了,从李世民的“深悦之”到生活的各级层面都可见到琵琶的身影,皇家民间,举凡庙堂筳宴、征伐侑酒、前线边塞、饯行送别、教坊梨园、水浦江头、舟船途次等等,均能见其形,聆其声。盛唐以来,琵琶进行改制,扩大了音域,改拨弹为手弹,更大大提高了其表现力,在为军旅壮行弹奏中,寄托着别一类情怀。唐代边塞诗是唐诗的大宗,琵琶加入其列,诗里琴声,传达出一种之于战事、征程的即时摹写和历史感悟,同时也对边愁、戎苦等进行真切传神的描写,格调雄浑悲壮,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让人百读不厌。琵琶的弦外之音,理解、表现最深切者莫过于诗人。琵琶诗的人情之慰,最典型、最获人、最少争议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传世警世的奥秘所在,首先是诗人之于社会生态的高妙把握,这自然是一种艺术的把握,另外,诗人之于琵琶之艺的会心、洞彻,亦非常人能及,绘其声,绘其色,传唱千古,引起关注度之高,也是难能企及的,因而对其的诠解训释仍在进行,这从接受的一面审视,正好是作品成功的佐证,不是佳构,无人置喙。来自西域的胡琵琶,成为唐代宫廷贵胄、名人高士娱乐生活的重要角色,既产生了贺怀智、段师、李管儿、康昆仑、曹刚等一大批演奏家,也生成了诸多歌咏琵琶的优美诗篇,作为即时现场的历史记录,诗人所记,精准可宝。瑟之称名,最早见于《诗经》,常琴瑟并举,“琴瑟和鸣”、“琴瑟击鼓”,用以伴奏,传达某种曲意,到后来又生出许多典实典故,湘灵鼓瑟、减弦张弦等,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但瑟在唐代不甚显豁,咏瑟诗亦不繁盛,“感君拂拭遗音在,更奏新声明月天”(李益)其价值所在即其“琴瑟和谐”,且能翻转新声。筝似与瑟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传流于今益见其神韵。箜篌,是唐代盛行的弹拨乐器。因几个着名诗人的诗咏诗赞,人们得以见识一位唐代国手——李供奉,李凭,她不仅才艺精绝,姿容亦美,顾况诗说:“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诗人的遗憾,是真正的遗憾,其“声里能”,只能透过诗句在艺术的想像里去完成它。第二章:鼓吹之声对于精神的振拔、抚慰——进入唐诗的管吹乐。唐代的管吹乐器品类亦多,计有笛、箎、箫、筚篥、笙、贝、叶、笳、角等,本章择取原则与前同。笛声悠远,唐代又添羌笛,两相混杂,其声遍被唐域,诗人因吹笛、闻笛而激发的情感,往往自然而然地诉诸诗歌,随着即兴、即闻寄寓着复杂美妙的心地感悟。因其独立、简易而便于携带、吹奏、欣赏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在边塞军旅由笛而生的诗作浩如烟海,名作精品俯拾可得,宋之问的《笛》,王昌龄的《江上闻笛》,李白的《清溪半夜闻笛》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高适《塞上听吹笛》等,或抒发雄心壮志,或传达关山之苦。此中最为精绝的乃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而不露。亦有大量咏笛诗描摹了别离感,惹起了故园情,此类诗写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诸如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杜甫《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施肩吾《夜笛词》;张祜《李谟笛》;韦庄《村笛》;王昌龄《古从军行七首》;王维的《陇头吟》等,都将唐时幽远明亮的笛韵传送至今。其中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所飘逸的笛声,更属千古绝响。笙诗,胡笳诗因实际演奏畅行于唐代,关于笙、胡笳的艺术传达则与唐代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凤吹”喻指吹笙,笙簧排列如凤翅,故称笙作凤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有诸多论者称笙乐宜于寒氛,让人不得不省:“桂酒寒无醉,银笙冻不流”(李群玉);“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李商隐),人们在评价李诗时有悟语在:“谓其入道,不如适人”,在那个年代似霹雳语,振聋发聩!诗人的现实感及评论者颇具人情、人性的断语,让人之于文学的隔代信赖,凭添鼓舞。胡笳本出西域、塞北,其所牵动的情绪,足使汉魏振颤。唐代的胡笳诗之所以动人心魄,亦与当年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有关不可割舍的联系。悲凉凄厉的胡笳声,不只汉人惊魂,胡人亦觉震颤,这正好说明音乐自身的力量,亦从另一角度证明唐人之于文学艺术真正的包容。角诗、筚篥诗振奋了军情,亦惹足了乡念:“胡儿吹角汉城头,月皎霜寒大漠秋。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筚篥,又称觱篥,“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段安节语),“何事霜天月满空,鹂雏百啭向春风。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刘商)夜闻邻管,霜月满空,管声传来却似幼鹂白啭,唤来阵阵春风,管奏偌多美妙!“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张祜);“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薛涛);“浩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霄无片云”(李商隐),都将筚篥本调低沉悲咽之表现情态,以各各不同的气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悲咽激起诗情,诗又给予审美的照拂。第三章:击打乐之于身心的撞击、震撼——进入唐诗的敲击乐。唐诗所及敲击乐名目丰赡,计有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楷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鼗鼓、桴鼓、盘鞞、铙鼓、王鼓、铜鼓以及鼓吹乐所用的另一些鼓种。还有方响、钟、钲、铎、铙、铃、拔、磐、拍板等击打乐器。在大量的鼓阵中,鼓诗、羯鼓诗所占比例为重。早在《诗经》里,就已录其形,喻其声、传其神,这些传统汉乐器在唐代的庙堂、军旅、音乐文化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的桴鼓乃报警告急之鼓。此中的画鼓,则用于歌舞场景:“尝闻画鼓动欢情,乃送离人恨鼓声。两杖一挥行缆解,暮天空使别魂惊”(李郢),情是常情,原本策动欢情的画鼓,临离别之境,竟也“恨”起它的声响来,常情常常引动非常之情怀。古代城市早晚击鼓,以报晓警暮。此中鼙鼓,乃军鼓,此鼓之喧响,不仅要了杨贵妃的命,也使得大唐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衰落。鼓中的官衔鼓、乐中鼓、大鼓等在市井生活中都有其重要作用,咏鼓的诗篇至今激人精神,动人心旌。而鼓中之羯鼓,被唐明皇认作“八域领神”,其基本品格,实属皇家之乐。方响,到唐代已可独奏,亦可伴奏,其乐声铿锵清越。唐诗歌咏方响者,甚多。其“丁东”之声,乃金声玉振,声声击打着人们,尤其是旅人的愁心。磬亦是汉家古代击敲乐器。到唐代有了泗滨石、华原石的争议计较,实则代表两种不同的音乐世界观,其所传达的内心世界殊耐人寻味,同时表现出颇高的音乐审美情趣,孔老夫子是其中的光辉代表,光耀至唐依然。第四章:唱响唱彻心底的宇宙——进入唐诗的歌唱。这一章该是大事铺张,详尽论述的一章,所谓唐代涉乐诗,本质本色的应该此章。诗与歌的关系辩白,到唐代因其诗歌创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诗家名流辈出,诗作浩如瀚海,人们见到诗歌创作的现实,理论的争较相对黯弱,可歌唱的,无声的诗,都大量地产生存在,倒是唐以后的诸多文论诗品仍在讨论这个话题。“作诗未有不歌者”,其五、七言绝句都是可以播于乐章歌唱的,佳制历历,可审视本章论列。除“绝句”外,以词、曲、歌、调、谣而名之的诗篇,均属可歌之列。有诸多律诗、甚或长篇巨制亦属可被之管弦,付诸歌咏的唱词。本章选择的证例亦多,此中的《春江花月夜》、《锦瑟》之类,具有相当的代表意义。结语部分概括为三:其一,本论题以唐代涉乐诗名之,最终所计较,所阐发的仍是诗心的考量。第二,唐诗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不管如何分类,无论从何入手研讨,唯因唐诗文本的典型性、丰富性、使理论的表述相形见绌,它使唐诗的种种转化为艺术的无尽言说,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研究到底,它只是“卒章显其志”的结语,而终不能妄作“结论”。第三,论文的最后一章,实质上还是文本、词采的计较,依据诗的前世今生,诗所要求的始终是诗心追究。它产生之初的本质属性——音乐性,不仅易其流传,亦增加了语言的自身的力量。唐诗已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而内中的涉乐诗,更精微、更完美地表达着诗的本质特性,故成为寿世之作。

文芳[6](2013)在《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文中研究说明自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音乐与文字从此便有了不解之缘,各个朝代的古诗词可以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词。本文从打破时间界限,定义流行歌词出发,通过对大量实例的举证,试图理清古诗词与当代流行歌词的关系,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找寻出二者相互促进的方法。对当代流行歌词承传古诗词的规律总结及现状思考推断流行歌词未来的走向,以期让未来的流行歌词更好地成为传播古诗词乃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全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二者承传的基础,研究流行歌词现状的困境以及古诗词可以融入流行歌词的原因。此部分先对本文的流行歌词进行定义,分析当代流行歌词的现状与受众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而流行歌词与古诗词作为不同时代的大众文学拥有类似的特征,这为二者的承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古诗词融入到现代流行歌词的现代意义剖析,为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第二章主要是通过举证具体的流行歌词,分析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经典方式,其中主要选取内容的承传、表达技巧的承传、意象的承传以及主题的承传四种方式进行论述。第三章主要是通过前文传播方式的总结,分析经过这些方式承传的流行歌词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并且进一步总结出当代流行歌词承传古诗词的规律。第四章主要是论述承传古诗词的流行歌词的现状思考及预判其未来走向。通过前文对二者间承传的基础论述,通过具体作品来分析经典方式,并探讨其传播效果及二者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分析,对近年来的承传实践现状作出总结思考并展望承传古诗词的流行歌词的未来走向。

戈丹[7](2012)在《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受容研究 ——以香港词人林夕、黄伟文为例》文中提出因为当代流行歌词作为俗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然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近年来“中国风”狂潮来袭,人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歌词本身的文化魅力。本文以林夕、黄伟文两位香港词人的词作为这种现象的代表,探讨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形式与精神的受容。首先二者在艺术形式上,同属一种文学体裁,或主流或非主流,或雅或俗,都是文学宗派的一支,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艺术形式的受容,包括文体特征、语词声韵和艺术技巧三个方面的接受继承。第二,在文学精神上,当代流行歌词更是吸收着古代韵文文学精神的精华,现实主义精神、真善美传统、兴观群怨精神,这些古代韵文的精神本质,在当代流行歌词,尤其是林夕、黄伟文的词中多有体现。最后,在文化心理上,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继承与发展,或丰盈或缺失。缺失的是:采取嬉笑怒骂式的歌词表现形式过多地充斥人们眼球,难免会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背离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通讯技术等的发展导致人们乡土情结的淡化,思乡题材的词作越来越少。而丰盈之处则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歌词中突显个性的词作频繁出现,爱情心理相较古代,更为积极主动;写词在古代,多是精英文人的文化活动,题材上也多描写士大夫的心情与抱负,甚少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如今,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受众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受众需求,因而,歌词也就更多地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最重要流行时尚,流行歌词对于大众文化、审美取向、精神文化的构建作用越来越明显,当代流行歌词良莠不齐,词作水平不一,如何给受众更好的精神导向作用,是每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责任。

赵哲[8](2012)在《象似性视野下的流行歌词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流行歌曲的普及,它的文本载体流行歌词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语言运用及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关流行歌词语言修辞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往往以散论为主,系统性论述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对流行歌词中的常见修辞现象和修辞格进行具体分析,意在从象似性的角度揭示流行歌词中的各种修辞现象与其修辞效果之间存在的理据性,旨在说明,流行歌词修辞中的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辞格的运用等各种修辞手法,我们都可以而且能够运用象似性理论加以分析。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语音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通过对流行歌词中叹词、拟声词及音韵的分析,探讨流行歌词的语言是如何利用语音象似性原理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的。流行歌词中常常通过使用拟声词或叹词再现自然声响,以增强语言的画面感和动态感,这就是直接语音象似性的体现。另外歌词创作也非常讲究音韵的协调,利用不同韵式和韵部的发声特点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体现的是间接语音象似性。第二章为“数量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通过对流行歌词中反复、排比、双关三种辞格的分析,探讨流行歌词创作过程中如何利用数量象似性的原理,适当地增加或减少语符的数量为感情的抒发和节奏的需要服务。反复这一辞格通过对相同语符的重复来强化所要表达的语符意义;排比利用几组结构相近的语符组合从不同角度表达相同或相似的语符意义以凸显表述主题;双关则巧妙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以一定数量的语符来传达两倍甚至两倍以上的语符意义,使语言简洁明快的同时还别具趣味性。第三章为“标记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通过分析流行歌词中拈连、移就、仿拟、夸张四种辞格来揭示标记性特征如何在流行歌词的特定的语境中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感情表达更加深入到位。以上四种流行歌词中的常用辞格都是通过违背人们认知经验和客观常识的语言搭配在语言中形成有标记项,带给听众新鲜感从而引发其接受兴趣。第四章为“隐喻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分析了隐喻象似性这一高度抽象的原理是怎样通过比喻和比拟两种具体的修辞手段在流行歌词的语言中实现修辞效果的。流行歌词中广泛应用的比喻和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相关联,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象似性为基础建立隐喻,并以隐喻为桥梁建立起歌词语言形式与其表达意义之间的象似关系。将人们的思维从一个认知领域带入另一个认知领域,化呆板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宋秋敏[9](2010)在《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论纲》文中认为毋庸置疑,唐宋词研究在当代已成"显学"。80年代以来,关于唐宋词研究的论文大量涌现,各种学术专着、博硕士论文和单篇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但是,就在唐宋词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危机"也逐渐显现――题目难有新意,"于世无补"的困惑亦时有潜生。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为学术而研究"、"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习惯和思维定势所致。而事实上,

邱熠[10](2010)在《论现代歌词对古典诗词文体风格的承传》文中指出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界高度重视。现代歌词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也逐渐被学界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致力探讨的是中国现代歌词对古典诗词文体风格的承传问题。歌词的文体研究,一直是歌词研究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迄今为止的现代歌词文体研究,大多还是沿用了诗歌文体研究的范式,对歌词文体独特性关注不够。中国现代歌词文体风格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汲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养料,它们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承传关系。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本论文试图从文体风格这个角度涉入,从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它们之间的承传关系。具体来说,本论文从以下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现代歌词中的几种古代文体形式。文体形式,简称“体式”,它是文学体裁的表征。诗词歌赋,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独特体式。现代歌词中存在的的古“诗”形态、“词”体形态和“赋”体形态,使现代歌词充满诗意、词味和赋香,意境深邃、意趣隽永,从而在体式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歌词中的几种典型的古典修辞。古典诗词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现代歌词创作的源泉。“比兴”、“互文”等修辞在现代歌词中的运用,使歌词更富于引申义与象征意义;扩大了歌词的意蕴意象,丰富了歌词内容,深化了主题;提升了歌词的审美趣味。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现代歌词对古典诗词意象的承继与重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在选择与营造上与古典诗歌相去甚远。中国现代歌词在意象的选择和营造上追求古意,可谓与古典诗歌意象追求方式不谋而合。歌词作者经常借其意象而重构,表现出现代歌词作者个性化主体创造。

二、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3)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的同质性
    (一)诗词是歌曲, 曲中有诗词———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源流关系分析
        1.主题内容:爱情、思乡、田园牧歌的主题
        2.表现手法上:比兴、复沓、直抒胸臆的手法
    (二)古典曾经流行———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性质分析
        1.通俗性
        2.娱乐性
        3.时间性
        4.商业性
二、古典诗词的经典化建构
三、从流行到经典:古典诗词经典化建构对流行歌曲的启示
四、结语

(5)唐代涉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乐音之弦对心灵的撩拨——进入唐诗的丝弦乐
    一、 琴诗
        1. 琴传“高山流水”之情韵
        2. 胡风频吹琴归林泉
    二、 琵琶诗
        1. 边塞军旅壮行的别样怀抱
        2. 弦外之音足慰人情
        3. 传人记艺诗成信史
    三、 瑟诗、筝诗、箜篌诗
        1. 琴瑟和谐转新声
        2. 筝筝秦筝鸣唐音
        3. 箜篌弦动与神通
第二章:鼓吹之声对于精神的振拔、抚慰——进入唐诗的管吹乐
    一、 笛诗
        1. 笛里壮心苦关山
        2. 故国别情寄笛声
    二、 笙诗、胡笳诗
        1. 笙若鸣凤传古韵
        2. 胡笳悲凉惊汉魂
    三、 角诗、筚篥诗
        1. 吹角连营振军情惹乡念
        2. 筚篥悲咽激诗情
第三章:击打乐之于身心的撞击、震撼——进入唐诗的敲击乐
    一、 鼓诗、羯鼓诗
        1. 鼓声鼓阵动心旌
        2. “八音领袖”乐皇家
    二、 方响诗磐诗
        1. 金声玉振方响宜于寒夜听
        2. “铿铿”“有心”赖诗传
第四章:唱响唱彻心底的宇宙——进入唐诗的歌唱
    一、 绝句
        1. 唱响词章歌入人心
        2. 七言绝句绝唱千秋
    二、 词、曲、歌、调
        1. 竹枝柳枝惬人意悦人心
        2. 唱升平歌曲衷率由心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代乐器歌咏诗篇分类统计表※
附录二:唐代涉乐诗过录统计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与导师合作发表论文两篇
写在后面

(6)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缘起及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背景
    一、流行歌词的界定
    二、当代流行歌词存在的问题
    三、古诗词融入流行歌词的原因
        (一)审美距离
        (二)二者共有的文化特征
        (三)受众艺术品味的提高
        (四)古诗词音乐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经典方式
    一、内容的承传
        (一)对古诗词全文诗句的引用
        (二)对古诗词标题与名句的引用或化用
    二、表达技巧的承传
        (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意象的承传
    四、主题的承传
        (一)爱情主题
        (二)怀旧主题
第三章 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传播效果及规律
    一、承传古诗词的当代流行歌词传播效果
        (一)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分析
        (二)经济效果分析
        (三)环境认知效果分析
        (四)受众效果分析
    二、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规律
        (一)从传播主体来看
        (二)从传播环境来看
        (三)从传播内容来看
第四章 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现状思考及未来走向
    一、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承传的现状思考
    二、承传古诗词的当代流行歌词的未来走向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受容研究 ——以香港词人林夕、黄伟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当代流行歌词与古代韵文之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3、本论题的可行性、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艺术形式——淡妆浓抹总相宜
    1.1 文体形式
        1.1.1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诗”意
        1.1.2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词”味
        1.1.3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曲”风
        1.1.4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赋”骨
    1.2 语词声韵
        1.2.1 押韵的风致
        1.2.2 叠韵叠字的魅力
        1.2.3 虚字的力量
    1.3 艺术表现手法
        1.3.1 修辞手段的雕琢
        1.3.2 表现手法的饰彩
第二章 文学精神——似是故人来
    2.1 现实主义精神
        2.1.1 诗骚精神
        2.1.2 杜甫诗史精神
        2.1.3 白居易“新乐府”精神
    2.2 真善美传统
        2.2.1 “真”的受容
        2.2.2 “善”与“美”的受容
    2.3 兴观群怨精神
        2.3.1 兴
        2.3.2 观
        2.3.3 群
        2.3.4 怨
第三章 文化心理——缺失与丰盈
    3.1 诗教传统的弱化
    3.2 个人意识的增强
    3.3 精英向大众的转身
结语:每一拍为这时代作证——当代流行歌词的归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象似性视野下的流行歌词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理论综述
    二、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语音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
    第一节 直接语音象似性
        一、拟声词的使用
        二、叹词的使用
    第二节 间接语音象似性
        一、韵式选择得当
        二、韵部相互协调
第二章 数量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
    第一节 反复
        一、音节反复
        二、词语反复
        三、句子反复
        四、篇章反复
    第二节 排比
        一、一组排比单用
        二、几组排比连用
        三、多组排比套用
    第三节 双关
        一、语音双关
        二、语意双关
第三章 标记象似性与流行歌词的修辞
    第一节 拈连
        一、全式拈连
        二、略式拈连
    第二节 移就
    第三节 仿拟
        一、仿词
        二、仿句
    第四节 夸张
        一、扩大夸张
        二、缩小夸张
第四章 隐喻象似性和流行歌词的修辞
    第一节 比喻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二节 比拟
        一、拟人
        二、拟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现代歌词对古典诗词文体风格的承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歌词对古代文学体式继承和创新的几种视野
    1.1 现代歌词中的古"诗"形态
    1.2 现代歌词中的"词"体形态
    1.3 现代歌词中的"赋"体形态
第二章 现代歌词中的几种古典修辞
    2.1 比兴在现代歌词中的运用
    2.2 复叠在现代歌词的运用
    2.3 互文和顶真修辞在现代歌词中的运用
第三章 现代歌词意象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重构
    3.1 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特征
    3.2 现代歌词意象与古代诗歌意象之暗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影响[J]. 刘灵芝. 名作欣赏, 2020(35)
  • [2]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J]. 王璐. 北方音乐, 2016(14)
  • [3]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J]. 潘嶙玉,江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4]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片面继承[J]. 李克俭.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10)
  • [5]唐代涉乐诗研究[D]. 王春明. 吉林大学, 2013(08)
  • [6]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D]. 文芳.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3)
  • [7]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受容研究 ——以香港词人林夕、黄伟文为例[D]. 戈丹. 湘潭大学, 2012(01)
  • [8]象似性视野下的流行歌词修辞研究[D]. 赵哲. 扬州大学, 2012(07)
  • [9]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论纲[A]. 宋秋敏. 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10]论现代歌词对古典诗词文体风格的承传[D]. 邱熠. 西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虽有前朝歌曲,却是新版柳枝——论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