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

论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

一、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郑征,王瑜,季淑娟[1](2022)在《1981-202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知网18种图书情报领域核心期刊近40年的文献数据信息,通过领域专家构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以作者提供的关键词为主,同时利用知识图谱工具从题目和摘要中抽取重要关键词作为补充,绘制该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并以技术发展脉络为主要依据,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将40年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对每个时期的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发文机构以及作者等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该领域近40年来的研究规律,并对领域发展进行展望。

林芳,孙巍,张学福[2](2021)在《勤思善学 笃行致远——孟连生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实践研究及学术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意义]以孟连生先生为个案,探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先生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工作实践及相关研究,分析其学术影响,回顾中国现代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历程,领会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要义。[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结合先生自述资料,梳理先生从业实践与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先生学术影响。[结果/结论]先生知行合一,他在引文分析、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方面的实践与研究相得益彰。先生的学术影响主要来源于其问题导向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先生在图书情报工作领域的实践与图书情报事业相关的研究体现出图情事业发展的六个要素:资源,技术,管理,服务,科研,人才。资源为根,人才为本,技术提效,服务立馆,学术兴馆,管理强馆。

王欣,李宏,宛玲[3](2021)在《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意义]对孟连生先生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以期为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查、文献调研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先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参考咨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主要贡献,探求其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STKOS)等项目中的探索历程。[结果/结论]在当今智能技术和开放科学发展背景下重新剖析和学习先生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初衷、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捕捉时代变革的机遇,更好地推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事业发展。

焦丽叶[4](2021)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发展,对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文献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图书馆也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模式,向智能与智慧化转型。智慧图书馆是在各类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配合下,构建起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贴近读者需求提供多种服务的图书馆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即智慧图书馆在进行各类智慧服务时所提供的主要内容和运用的主要方式。本文在阐述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现有的各类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参考,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做出阐释;对其泛在性、互联性和共享性特征,以及其便捷高效、个性互动、节能环保优势做出阐述;并在介绍新技术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目前图书馆应用的新技术,分智能型、知识型、需求型、人文型四个类型详细阐述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框架结构,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各类服务模式的对比研究中,探索未来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得出目前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的问题。提出未来应朝着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的发展趋势。提高融合应用和协调配合能力,创新服务方式,迎合趋势,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进程。

刘霄[5](2019)在《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理论不断完善成熟,应用于图书馆的技术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在不断改进,图书馆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图书馆事业愈发受到重视,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不断出现。为了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变趋势,和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课题选择参考,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和主题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本研究需要说明的核心概念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理论支持。其次,将九种CSSCI收录的期刊中的四万多篇论文进行有效数据提取,分析了新世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态势,评选出了八位最高产作者,确定了各时间段的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从2090篇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出了四千多个关键词,确定各个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SATI软件构建了共词矩阵。再次,将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借助主题分类表分成七个类,将类名视为主题,分析了本世纪图书馆学期刊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将学位论文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得到学位论文的主题聚类结果及知识网络图谱。把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了各时段的热门主题,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经过上述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的主题分布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主题在时间上的兴起、消亡及共现情况,揭示了图书馆学六大主题的演化趋势及其演变过程的驱动因素,对图书馆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应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对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政策和实践需求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对图书馆学学界与业界要互相融合学习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加以改善。

刘为[6](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魏明坤[7](2018)在《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作为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高效的知识传递与交流环境、提升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测度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成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内因。在知识快速增长时代,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快速提高学术论文影响力成为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论文的开放获取对提高学者、研究机构、国家或地区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成为科学活动学术能力、科研地位评价的重要内容。论文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反映论文质量和价值,还反映科学活动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学术同行的认可度和关注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了论文开放获取的交流途径。根据学术交流方式的不同,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包含论文web1.0影响力,还包括论文web2.0影响力,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综合体现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本文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质量及关注度等方面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全面研究,除引言和结论外,剩余部分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特点,梳理了开放获取理论、科学交流理论、引文分析理论以及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最后对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涉及的内容包括评价学理论与方法、科学评价的原则、学术论文评价的指标。第三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产生以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原生影响要素、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次生影响要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和次生影响要素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赋值。第四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进行分析。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学科领域、国家或地区、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的分布;其次对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包括研究机构、施引文献、基金资助、论文篇幅、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其中ESI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包括高被引学术论文和热点论文;最后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分析。通过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测度。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测度影响力时,分析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在使用次数存在优势,分别分析研究机构、基金资助、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并提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测度公式。在对Altmetrics指标测度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时,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关注度、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以及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测度值。最后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测度的适用性,通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相关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六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以PloS ONE为例计算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力得分与被引频次指标呈强相关;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在国际范围得到显着提升。最后对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兰国帅[8](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谌敏[9](2014)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图书情报学经历了巨大变化,研究内容在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学科交流的主要载体,最能反映研究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众多学者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论文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大多从关键词或主题词等角度研究,鲜见从地域视角对我国图书情报学进行时空演变的可视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北大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版)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全部19种核心期刊1987-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据,综合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突出地域属性,用GIS和共词分析等方法展示图书情报学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首先利用样本数据定量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情况,通过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法挖掘学科的研究热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Ucinet软件可视化展示主要研究热点的时空变迁和区域差异。然后运用GIS空间数据挖掘中的空间统计和重心演变方法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主题的变迁,可视化展示学科研究的空间重心迁移轨迹,最后对影响迁移的驱动因素进行讨论。1、针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题录数据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全面收集1987-2011年19种核心期刊中所有题录信息,删除消息类文献数据和增刊数据,形成88909条有效数据。期刊名称以2011年期刊名称为统计依据,归并曾用名;机构名称以2011年机构名称为标准进行合并;根据第一作者单位信息,增加区域字段;合并标引不规范的关键词,去除通用词和泛义词。2、整体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产出的论文总量、时空分布、高产作者、重要学术机构。结果表明,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数量整体呈波浪状起伏上升,先后经历了平稳发展、自动化、网络化、快速发展四个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论文所属地域呈现不均衡分布,主要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北京、广东、湖北、江苏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中心。二十五年间发文量前5的高产作者是王知津、邱均平、王世伟、马海群、蒋永福,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发文量前3的学术机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高等院校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绝对主力。3、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热点和重要主题的时序演变。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基于Ucinet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事业、情报学研究等9个主题为例,利用Ucinet和GIS工具可视化展示每个主题研究地域和热点的时序变化。结果显示,每个主题研究都呈现明显的时序性变化特征,7个主题研究由北京发起,2个主题研究由广东发起,继而扩展至全国其他区域。4、基于G1S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热点主题的时空演变。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研究主题。1987-1994年以图书情报事业、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编目等为主题的学科论文居多。1995-2000图书馆自动化、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业等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2001-2005年间学者们热衷于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主题。2006-2011年知识管理、信息计量学、竞争情报成为新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重点。5、基于GIS可视化展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产出的空间重心迁移轨迹。结果表明:1987-2011年间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空间重心偏东南,在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界内运动,移动轨迹大致呈勾字形,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夏邑县-虞城县-梁园区-虞城县-夏邑县-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阜阳市临泉县-太和县-毫州市谯城区,活动范围东经从115.24°到116.44°,北纬从32.57°到34.29°,覆盖面积6603km2。2000年之前,天津、山东论文的增长率比广东、江苏、浙江地区论文的增长率更高,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偏移;2001-2005年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重心向南偏西迁移;2006-2011年,北京、天津、四川地区发文量的快速增长,研究重心向西北回归。较发达地区发文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空间重心的迁移。

瞿辉[10](2013)在《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信息革命使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地全面渗入知识活动的全过程,触发知识的产生、流通和使用的各个重要环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随着大量的文献资源为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开始数字化、网络化以便适应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的传播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复制、传播,使得文献资源量增加的同时冗余信息也急剧增加。由于缺乏对数字资源的深入组织和规范控制,使得我们尽管身处信息的海洋,却也面临“信息泛滥,而知识不足”的窘境。在此背景下,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针对数字资源实现有效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组织,在语义层面上深化数字资源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数字资源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数字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因为如此,本文尝试引入语义化共词分析(Semantic Co-Word Analysis)来探讨数字资源的聚合方法问题。论文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从语义的角度,通过共词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字资源的主题聚合,为数字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探索。论文总共分为7个部分(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分别对共词分析和数字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第1章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理论基础。本章和第2章一同构成了论文的理论部分。首先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如数字资源、数字资源聚合、数字资源扩散等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其中一些相互联系与区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其次,归纳和总结了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最后,研究了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与相关技术;本章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章基于共词的数字资源聚合理论与方法。在对共词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共词分析视角的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方法。第3章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研究。本章与第4章为论文的方法部分。首先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概念知识库、专家知识库等知识管理工具集成到共词分析中构建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思路,并对语义化共词分析的理论背景、意义、具体实现方法以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构建了语义化共词分析的基本模型。第4章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构建。阐述了主题图|(Topic Maps)及其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利用主题图技术将概念知识库、专家知识库集成到共词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最后以“信息计量学”为例,研究了基于主题图的学科概念知识库构建方法。第5章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聚合与服务。本章为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是利用论文提出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方法对国内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学科文献进行了主题聚合的实证研究;其次,提出利用分析结果对国内信息计量学领域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基于主题的语义标引的主要方法,即以主题为核心的集成化数字资源聚合方法;本章的最后提出了基于主题聚合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构想,并介绍了平台的涉及思想和结构原型。第6章总结与展望。本章是对论文的研究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部分,主要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基本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1981-202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3 1981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特征分析
    3.1 1981—1990年:网络化、自动化探索时期
        3.1.1 热点研究主题
        3.1.2 主要发文机构
        3.1.3 主要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3.2 1991—1997年: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初建时期
        3.2.1 热点研究主题
        3.2.2 主要发文机构
        3.2.3 主要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3.3 1998—2011年:全面网络化、数字化时代
        3.3.1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3.3.2 主要发文机构
        3.3.3 主要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3.4 2012—2020年:迈入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
        3.4.1 热点研究主题
        3.4.2 主要发文机构
        3.4.3 主要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3.4.4 研究前沿
4 1981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的规律性特征
    4.1 研究主题变化规律
    4.2 机构和作者的变化规律
5 展望

(2)勤思善学 笃行致远——孟连生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实践研究及学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书情报领域的实践与学术观点
    2.1 学术牵引——关于“情报工作”性质、意义与作用的探索
    2.2 集成 共建 规范——信息资源建设
        2.2.1 中国科学院多种文献数据库建设
        2.2.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网络服务系统建设
        2.2.3 文献信息资源加工组织体系建设
        2.2.4 国际科学引文数据库建设
        2.2.5 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
    2.3 联合 开放 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
    2.4 数字化 网络化 知识化——科技信息服务
        2.4.1 早期中国互联网联机文献检索服务
        2.4.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
        2.4.3 面向全国科技界的互联网全文文献服务
        2.4.4 开放获取科技期刊集成服务
        2.4.5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2.5 管理强馆 学术兴馆——图书情报工作的管理与改革
        2.5.1 开展“图书情报一体化”研究
        2.5.2 推动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建设管理机制改革
        2.5.3 构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管理模式
        2.5.4 推进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服务体系建设
        2.5.5 促进学术发展 培养专业人才
3 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影响分析
    3.1 学术影响辐射面广
    3.2 实践研究影响突出
4 结语
作者贡献说明: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2.1 长期关注国际图书馆领域的前沿发展
    2.2 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2.3 总结梳理中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
3 关于数字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探索
    3.1 数字图书馆宏观战略研究
        3.1.1 数字图书馆彻底改变社会信息服务模式
        3.1.2 数字图书馆挑战文献情报工作模式
        3.1.3 对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探索
        3.2.1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3.2.2 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
        3.2.3 数字参考咨询
        3.2.4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4 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实践
    4.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4.2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4.3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
    4.4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项目
5 结语

(4)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1.1 数字图书馆
        2.1.2 复合图书馆
        2.1.3 智慧图书馆
        2.1.4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图书馆服务
        2.2.2 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三章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优势
    3.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3.2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2.1 泛在式的
        3.2.2 互联式的
        3.2.3 共享式的
    3.3 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3.3.1 便捷高效
        3.3.2 个性互动
        3.3.3 节能环保
第四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4.1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1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2 人脸识别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3 区块链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 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1 知识挖掘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2 关联性学习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 新技术条件下的需求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1 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2 用户交互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 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1 情境感知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2 移动阅读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五章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5.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
        5.1.1 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
        5.1.2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
        5.1.3 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
    5.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5.2.1 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5.2.2 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
        5.2.3 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1.2.2 主题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2.3 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主题
        2.1.2 键词与主题词
        2.1.3 主题分布
    2.2 学术交流理论
    2.3 主题分析理论
    2.4 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
        2.4.1 洛特卡定律
        2.4.2 齐普夫定律
        2.4.3 布拉德福定律
3 图书馆学主题数据源
    3.1 期刊论文
        3.1.1 期刊论文的选题来源
        3.1.2 期刊论文的杂志选取
        3.1.3 期刊论文的作者
    3.2 学位论文
        3.2.1 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3.2.2 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认定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1 期刊论文数据
        3.3.2 学位论文数据
4 学术研究主题分析
    4.1 期刊论文主题
        4.1.1 主题的形成与分类
        4.1.2 主题的演化趋势与预测
    4.2 学位论文主题
        4.2.1 共词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多维尺度分析
        4.2.4 社会网络分析
    4.3 主题分布评价与趋势预测
        4.3.1 理论与技术的博弈
        4.3.2 热点预测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图书馆学教研创新
    5.2 图书馆业界学界的融合
    5.3 图书馆学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2.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
        2.1.2 影响力
        2.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与影响力的关系
    2.2 开放获取理论
    2.3 科学交流理论
    2.4 引文分析理论
    2.5 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
    2.6 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6.1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2.6.2 科学评价基本原则
        2.6.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6.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7 本章小结
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3.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
        3.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
        3.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
        3.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次生影响要素
    3.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关系
    3.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
        3.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选取
        3.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分析
    4.1 基于数据分析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1.1 学科领域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2 国家/地区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3 基金资助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4 参考文献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2 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2.1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2 施引文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3 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4 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5 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3 基于ESI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1 基于高被引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2 基于热点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分析
    5.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的影响力分析
        5.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优势分析
        5.1.2 研究机构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3 基金资助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4 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的影响力分析
    5.2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5.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关注度影响
        5.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5.2.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的Web2.0影响力分析
        5.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5.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
    6.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6.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6.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6.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6.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6.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3 国家/地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4 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3 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9)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刊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
    3.1 发文总量分析
    3.2 发文量的时空分布
    3.3 高产作者分析
    3.4 重要学术机构分析
4 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分析
    4.1 基于UCINET知识图谱可视化不同时期热点问题
    4.2 主要研究热点的时空变迁分析
    4.3 热点问题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数字图书馆为例
5 基于GIS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和发文量的时空演变
    5.1 各时期多主题热点的GIS演变分析
    5.2 我国图情研究发文量的空间重心变迁分析
    5.3 影响我国图情学研究的动因分析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的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共词分析研究现状
    0.2.2 数字资源聚合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0.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0.3.4 本文创新点 1 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理论基础
1.1 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相关概念
    1.1.1 数字资源聚合的内涵
    1.1.2 数字资源聚合的对象
    1.1.3 数字资源聚合的类型
    1.1.4 数字资源聚合的相关概念辨析
1.2 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
    1.2.1 离散分布原理
    1.2.2 相关性原理
    1.2.3 有序性原理
    1.2.4 小世界现象
1.3 数字资源聚合的研究视角
    1.3.1 知识管理学视角
    1.3.2 图书情报学视角
    1.3.3 科学社会学视角
    1.3.4 信息计量学视角
1.4 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与相关技术
    1.4.1 数字资源聚合的关键问题
    1.4.2 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
    1.4.3 数字资源聚合的相关技术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聚合理论与方法
2.1 共词分析概述
    2.1.1 共词分析的基本理念
    2.1.2 共词分析的特点
    2.1.3 共词分析的基本流程
2.2 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
    2.2.1 知识发现概述
    2.2.2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发现理论
    2.2.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2.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
    2.3.1 知识组织概述
    2.3.2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理论
    2.3.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方法
2.4 共词分析在数字资源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2.4.1 发现和揭示数字资源的内容与结构
    2.4.2 预测数字资源主题增长点
    2.4.3 构建数字资源主题地图,扩展用户检索领域
2.5 本章小结 3 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研究
3.1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背景与意义
    3.1.1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内涵
    3.1.2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背景
    3.1.3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意义
3.2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路径与方法
    3.2.1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路径
    3.2.2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主要方法
3.3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3.1 规范与说明语义异构数据
    3.3.2 构建资源内容实体语义关联
    3.3.3 建立领域知识库
3.4 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3.4.1 数据获取层
    3.4.2 语义判定层
    3.4.3 数据分析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构建
4.1 主题图的基本理论
    4.1.1 主题图概述
    4.1.2 主题图的特点
    4.1.3 主题图的应用
    4.1.4 主题图开发工具介绍
4.2 主题图在共词分析中的应用
    4.2.1 资源内容实体的语义关联表示与揭示
    4.2.2 领域知识导航
    4.2.3 基于共词分析结果的文献主题语义标引
4.3 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
    4.3.1 模型的基本结构
    4.3.2 数据处理层
    4.3.3 主题图构建层
    4.3.4 数据分析层
4.4 基于主题图的学科知识库实例——以信息计量学为例
    4.4.1 构建“信息计量学”学科知识库的目标
    4.4.2 资源实体抽取与语义关联建构
    4.4.3 实例的添加与可视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聚合与服务
5.1 研究目标与方法
    5.1.1 研究目标
    5.1.2 研究方法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源选择
    5.2.2 数据抽取与处理
    5.2.3 高频主题词选择与相关性计算
5.3 数据分析
    5.3.1 聚类分析
    5.3.2 多维尺度分析
5.4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结果的数字资源主题语义标引与聚合展示
    5.4.1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语义标引
    5.4.2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聚合效果与可视化展示
5.5 基于主题聚合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5.5.1 平台的需求分析
    5.5.2 平台的系统构架
    5.5.3 存储层
    5.5.4 功能层
    5.5.5 展示层
    5.5.6 用户层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1981-202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郑征,王瑜,季淑娟.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01)
  • [2]勤思善学 笃行致远——孟连生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实践研究及学术影响[J]. 林芳,孙巍,张学福.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J]. 王欣,李宏,宛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4]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D]. 焦丽叶. 山西大学, 2021(12)
  • [5]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D]. 刘霄.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6]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7]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明坤. 武汉大学, 2018(06)
  • [8]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D]. 谌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10]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D]. 瞿辉.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论图书情报网络化与文献资源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