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角膜切口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研究

透明角膜切口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研究

一、透明角膜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倩,张正培,李苏雁,王嫣[1](2021)在《经微小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微小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7例(37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经2.75 mm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植入并行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术后随访3~27个月。结果 3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结束时21只眼(56.8%)非矫正视力达0.1~0.4; 14只眼(37.8%)达0.5~0.8; 2只眼达1.0。术中发生眼内少量出血3只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倾斜2例。结论经2.75 mm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手术效果好,损伤小,术后散光小,恢复快,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较为理想的方法。

邓家权[2](2020)在《角膜切口构型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影响》文中指出[目 的]研究不同角膜切口的构型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duced astigmatism,SI A)的影响。[方 法]将2019年6月-12月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1例60眼)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5例30眼)使用3.0mm裂隙穿刺刀行线形角膜切口,B组(26例30眼)使用3.0mm弧形角膜穿刺刀行弧形角膜切口,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天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切口形态,测量角膜隧道长度(L)、并使用Photo-Shop软件测量角膜切口角度(α),按α大小将A、B两组分为A1(α<20°)、A2(α≥20°)、B1(α<20°)、B2(α≥20°)四个亚组,按L大小将A、B两组分为A3(L<1920μm)、A4(L≥ 1920μm)、B3(L<1920μm)、B4(L≥1920μm),四个亚组,并观察角膜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周、1月、3月分别测量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术后角膜散光的大小及轴向,并使用角膜OCT扫描切口形态,观察角膜愈合情况,使用余弦定律计算SIA大小,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临床资料对比:A、B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9.10±7.81、70.93±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UCVA分别为0.79±0.36、0.86±0.42,术前眼压分别为14.7±2.07、15.0±2.3mmHg,角膜散光分别为0.69±0.50D、0.78±0.5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切口构型:A、B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角膜切口角度分别为20.59±3.24°、19.63±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角膜隧道长度分别为1920±243μm、1963±30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各时间段A、B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切口外口哆开。A、B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角膜切口内口哆开率分别为6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口哆开率分别为46.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月角膜切口内口哆开率分别为2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时,A、B两组患者角膜内口已全部愈合,哆开率均为0。5.A、B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UCVA较术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各时间段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角膜散光A、B两组患者术后1周角膜散光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至术前水平。A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角膜散光分别为0.92±0.53D、0.72±0.41D、0.65±0.36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术后1周、术后1月角膜散光分别为:1.37±0.57D、1.19±0.53D,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术后三月角膜散光为0.90±0.36D,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角膜散光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 A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SIA分别为1.05±0.50D、0.75±0.30D、0.57±0.23D,B 组患者术后 1 周、1月、3 月 SIA 分别为 1.48±0.55D、1.15±0.45D、0.83±0.27D,B组患者各时间段SIA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A1与A2组、B1与B2组术后第一天角膜隧道长度(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3月SI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3 A3与A4组、B3与B4组术后第一天角膜切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4组的SIA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大于A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4组的SIA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大于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在术后第一天,弧形角膜切口的内口哆开率明显低于线形角膜切口,可以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风险。2.线形角膜切口的SIA要小于弧形切口,不增加术后角膜散光;对于双平面角膜切口而言,切口角度不影响SIA的大小,角膜隧道长度越长,SIA越大。

彭涛,王彦,江灵莉,蔡江熊[3](2019)在《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切口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80例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右上方切口;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手术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视力。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角膜散光度相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5±0.42) D、(0.62±0.36)D,明显低于对照组(1.06±0.48) D、(1.18±0.56)D,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较术前下降,对照组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力平均为(0.67±0.15),明显高于对照组(0.51±0.12),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采用个性化切口对患者角度散光度的影响更小,有利于促进病人视力改善。

刘卫华,王军[4](2019)在《同轴微切口与传统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1. 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传统同轴3. 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10月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将患者分为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微切口组主切口长1. 8 mm,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行直径约为5. 0 mm的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用劈核钩劈核,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吸出术,自动灌注系统吸出残留皮质。小切口组角膜主切口大小为3. 0 mm,术中植入常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行裂隙灯、眼底镜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电脑验光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比较,微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在微切口组组内术后1个月和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 05),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保持稳定。在小切口组组内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P <0. 01)。微切口组术前角膜厚度为(567±27)μm,小切口组为(564±25)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两组间角膜厚度变化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1. 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安全可靠,术后散光恢复快,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手术源性散光。

杨俐[5](2019)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需要开展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90名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需要手术的眼睛一共有100只,对患者实施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以患者的视力矫正情况作为观察的指标。结果:患者在手术之后的视力恢复都比较迅速,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裸眼或者眼球矫正视力能够大于等于0.5的患者比例有93.0%。在手术之后1周的时候视力矫正大于等于1.0的患者比例已经达到了56.0%,并且整体朝着稳定的趋势进行发展。结论:该手术方式不会伤及患者的结膜和巩膜组织,在操作方面的便捷性比较突出,值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王新娟[6](2019)在《Pentacam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能客观定量的分析从角膜前表面到晶状体后表面的所有眼前节数据,操作方便,可定量动态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眼前节变化。一、目的:本研究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来测量常规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眼前节重要参数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术后眼前节恢复情况,有利于指导手术方式、术后动态观察、术后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二、方法:临床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83例患者100只眼,男32例女51例,年龄(65.15±8.66)岁,排除角膜疾病、眼外伤、角膜绷带镜配戴、眼底疾病、青光眼等。对全部患者应用Pentacam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散光轴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结果:1.角膜前表面平坦子午线屈光力、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减小,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趋向恢复至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在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值大体分布在(-6—-7)D。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绝对值在术后1周、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变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表现为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4.术后1周的角膜前表面散光比术前增加了0.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散光绝对值比术前增加了0.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总散光术后1周比术前增加了0.30D,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术前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平均为(89.61±40.69)°,顺规散光占63%,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平均为(87.68±56.14)°,逆规散光占42%。术前角膜总散光轴位平均为(90.89±49.73)°,其中顺规散光占51%,逆规散光占32%。角膜前表面散光在60岁之前以顺规散光为主,60岁之后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漂移。角膜后表面散光在60岁之前以逆规散光为主,60岁之后逆规散光开始向顺规散光漂移。角膜总散光在60岁之前以顺规散光为主,但60岁之后逆规散光、斜轴散光开始增加。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表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角膜总散光轴位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时均较术前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角膜体积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央角膜厚度术后1周、术后1月均较术前增加,均表现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9.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均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0.术前角膜体积与中央角膜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11.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的角膜总散光与相对应时期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性中等,与相对应时期的角膜后表面散光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性较小。12.术后3月的角膜总散光、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前房深度、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在晶体920H、ZCB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存在显着正相关,角膜总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存在显着负相关,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存在显着正相关,且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74.6%,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23.1%。四、结论1.白内障手术导致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1月内,表现为术后1周内角膜明显变扁平,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下降,术后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逐渐上升,至术后3个月前表面屈光力接近术前水平,开始变得稳定,不再变化。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值大体分布在(-6—-7)D。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主要发生在白内障术后3月内,大体表现为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明显变陡,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明显增加,此后逐渐下降向术前靠拢,至术后3月恢复白内障术前水平。3.角膜总屈光力的改变发生在白内障术后3个月之内,大体表现为术后早期角膜总屈光力开始变大,术后1周达到最高水平,此后逐渐下降向术前靠拢,至术后3月恢复至白内障术前水平。手术原因导致角膜总屈光力绝对值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少”逐渐恢复接近至术前水平,3个月以后再未发生改变。4.术后1周角膜前表面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总散光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角膜前表面散光在术后1月稳定至术前水平,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总散光在术后3月稳定至术前水平。5.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前表面散光以顺规散光为主,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以逆规散光为主,术前角膜总散光中顺规散光占比例较大。随年龄增长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由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漂移,角膜后表面散光由逆规散光向顺规散光漂移。角膜散光轴位在白内障术后变化不大。6.白内障手术可加深前房,术后1周较术前加深了1.45mm,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即可达到稳定,之后再无变化。7.白内障手术后1周之内角膜体积明显变大,差异显着,之后角膜体积逐渐回落,术后1月趋于稳定。白内障术后1周内的中央角膜厚度最厚,之后逐渐变薄,到术后3月接近术前水平。说明白内障手术对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术后1周,可能与角膜水肿在手术后1周内较重有关,之后随角膜水肿减轻,中央角膜厚度开始变薄至稳定。8.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月才能达到稳定状态,至术后3个月未再变化。若存在角膜散光,综合考虑建议配镜时期是白内障术后3个月。9.术前角膜体积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10.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均有影响,白内障手术中不可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11.两种普通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在对提高视力、加深前房深度、改变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方面无差异。12.角膜总屈光力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存在显着正相关,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存在显着正相关。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74.6%,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为23.1%。13.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为研究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前节变化提供可靠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李裕婷[7](2019)在《两种不同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在两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和在患者角膜散光陡峭值位置做透明角膜切口)位置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术后1周、1月、3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与术前进行对比,分析在两种不同角膜切口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影响有无差异。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016年8月开始至2017年5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颞侧切口组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6.4±4.6岁,其中男性45例45眼,女性55例55眼,本组患者均接受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定位切口组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7.1±5.5岁,其中男性52例52眼,女性48例48眼,本组患者在角膜散光陡峭值(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位置行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中六角形细胞比例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与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比较,术后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与术后1月、术后3月裸眼视力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裸眼视力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期裸眼视力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与术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周与术后1月、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术前增大,与术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周与术后1月、术后3月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期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中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与术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周与术后1月、术后3月内六角形细胞比例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六角形细胞比例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各时期六角形细胞比例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种不同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方面影响无显着差异,手术时由于手术切口的位置造成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术者可以按个人习惯选择手术切口位置,或者可根据患者角膜情况设计个体化切口。2、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是解决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无论手术切口位置如何变化,患者术后各时期裸眼视力均有提高,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术后各时期裸眼视力变化无显着差异,两组间各时期裸眼视力变化无显着差异。

朱萍,吴仲新[8](2018)在《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白内障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海宁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分成两组,各47例。A组患者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手术步骤与A组相同,仅透明角膜切口为2.8 mm。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乳化和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Ⅳ级核患者超声乳化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余所有患者超声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手术源性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14.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2.8 mm角膜切口方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具有较好疗效,而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2.8 mm角膜切口优于2.2 mm角膜切口。

于菁菁[9](2018)在《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超声乳化晶状体后实施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和效果良好等特点,成为医学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在人眼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氧化损伤方案制作犬白内障模型,然后采用超声乳化的方法破碎晶状体,比较硬质J-袢人工晶体植入术与折叠平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包括犬房水Diff-Quik染色、眼内压、外周血血常规、术后角膜组织切片以及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等,具体试验情况报告如下:选取健康比格犬36只,年龄8月龄至1.5岁,体重4~8kg。12只犬用作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研究,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6只。B组犬,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自制造模液,于9~12点钟处沿角巩膜缘刺入前房,避开虹膜针头再刺入晶状体前囊进入晶状体皮质2~3mm,注入造模液,停留3min后拔出,无菌棉签按压进针点1min。造模后用双氯芬酸钠和诺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天3次。A组犬,用相同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天注入一次,连续注入3次。造模后分别在第7、14、21、28天用眼裂隙灯观察,并对晶状体的透明度评分,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眼压测量。在造模后第14和28天摘取眼球做眼房水Diff-Quik染色和晶状体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造模后A、B两组犬在第7天裂隙灯下可见前房深度变浅,晶状体无明显颜色异常,但B组晶状体中央出现小块团状白色斑块,个别犬前囊膜有黑色斑点,角膜透明度正常。第14、21、28天,A组晶状体较第7天无明显变化,B组可见晶状体中央有白色斑块,皮质区出现放射状楔形浑浊、逐渐融合。组织学观察,第14天,A、B两组囊膜损伤、皮质断裂;第28天,A组对皮质区仍有损伤。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淡染,排列疏松,有大量空泡。A、B两组外周血WBC均正常,房水中未见WBC;第7天两组犬眼内压均低于正常值,之后恢复至正常值。选取24只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C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然后植入硬质人工晶体,D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35天用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的位置和眼表面情况,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眼压测量和视力评估,在术后第14、35天采集眼球进行房水Diff-Quik染色和角膜组织切片观察,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如下:(1)裂隙灯观察: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天,角膜切口处水肿混浊,其它部分均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内未见絮状物,IOL颜色透明;术后第21、28和35天,角膜切口水肿逐渐消失,整个角膜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未见絮状物;两组试验犬术后均有少数出现IOL移位、虹膜色素减少、切口处虹膜与IOL粘连。(2)眼内压、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房水: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眼内压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在术后第14、35天,C、D两组犬房水中未见WBC。(3)角膜组织切片:术后第14天,C、D两组犬角膜表面上皮细胞覆盖创口,角膜切口交界处纤维排列紊乱,切口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内出现毛细血管;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表面光滑,厚度与正常角膜相似,创缘处仍有少量炎性细胞,少量纤维排列不整。(4)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的基因表达: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虹膜、睫状体组织中TNF-α、IL-6和TGF-β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5)犬术后视觉评估:Y型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均能快速通过Y型迷宫,视觉恢复。综上所述,用自制氧化液体可成功制作犬氧化损伤白内障模型。通过超声乳化破碎氧化损伤的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硬质J-袢IOL与折叠平板型IOL都可快速提高白内障犬的术后视觉。植入的两种IOL,在术后少数试验犬会出现IOL移位,但折叠型平板IOL可移位入前房,硬质型J-袢IOL只是在囊袋内移位,稳定性良好。

陈健[10](2017)在《不同方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疗效分析及双通道视觉质量系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内障术中采取不同方位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疗效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在白内障术前及术后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随机研究,随机收集自2016年0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4例64眼,随机分为A组透明角膜切口方位于双眼颞上侧(约右眼10-11点方向,左眼1-2点方向),B组透明角膜切口方位于双眼正上方(约12点方向)。本手术均是由同一经验丰富的眼科白内障组医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入选病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II,Visiometrics视量公司)检测。比较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客观散射指数值(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MTF空间截止频率(MTF cut-off值)、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值)以及对比度分别为100%、20%、9%时的OQAS值(OQAS value,OV100%值、OV20%值和OV9%值)结果:(1)所有患者术后1d至1周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均逐渐上升,较术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裸眼远视力与最佳矫正远视力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在术后1d与1周A组的裸眼远视力值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值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B组患者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术后1月与3月,其裸眼远视力值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患者在术后1d及1周,OSI值比术前均逐渐下降,术后1d、1周、1月及3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d(2.81±0.89)及1周(1.98±0.73)OSI值明显低于B组1d(3.46±1.17)及1周(2.61±1.20),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较术后1周比较OSI值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OV9%值均较术前逐渐上升,不同时间截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d(0.29±0.09)、1周(0.33±0.12)、1个月(0.37±0.14)及3个月(0.42±0.17)均明显高于B组术后1d(0.24±0.10)、1周(0.27±0.09)、1个月(0.31±0.09)及3个月(0.34±0.14),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时间点MTF cut-off值、SR值、OV100%值、OV20%值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MTF cut-off值、SR值、OV100%值、OV20%值与同时间点B组患者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中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眼内散射情况小,早期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2.客观散射指数值和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QAS值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患者的视功能状况,在评估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能进一步量化各类视觉质量参数,在视觉质量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基于双通道理论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是衡量光散射的新方法,综合高阶像差和光散射以预测视网膜成像质量,为建立全面的眼科白内障手术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一种参考和依据。

二、透明角膜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角膜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微小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结果
    一、术中情况
    二、视力情况
    三、并发症
讨论

(2)角膜切口构型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视力比较:
3 讨论

(4)同轴微切口与传统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前术后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2.2 术后两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厚度变化情况
        2.2.1 两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情况
        2.2.2 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情况
    2.3 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5)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Pentacam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所有病例均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查
    2.4 手术方法及过程
    2.5 随访
    2.6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方法
    2.7 仪器设备及人工晶状体情况介绍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变化
        3.1.1 角膜前表面屈光力的变化
        3.1.2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变化
        3.1.3 角膜总屈光力的变化
    3.2 角膜散光的变化
    3.3 角膜散光轴位的变化
    3.4 前房深度的变化
    3.5 角膜体积的变化
    3.6 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
    3.7 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
    3.8 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眼前节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3.8.1 术前角膜体积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3.8.2 角膜总散光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相关性分析
        3.8.3 术后眼前节参数在晶体类别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3.9 术前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与角膜总平均屈光力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4.1 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角膜总屈光力的变化
    4.2 角膜散光的变化
    4.3 前房深度
    4.4 角膜体积、角膜厚度
    4.5 眼前节参数综合相关性分析
    4.6 此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两种不同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因素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超声乳化和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9)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1 晶状体的解剖与组织学特征
        1.1 晶状体解剖
        1.2 晶状体的组织学特征
    2 白内障的类型及病因
        2.1 白内障的类型
        2.2 白内障的病因
        2.2.1 氧化损伤
        2.2.2 糖代谢异常
        2.2.3 辐射损伤
        2.2.4 中毒性损伤
        2.2.5 遗传性白内障
    3 白内障手术疗法的研究进展
        3.1 囊内白内障摘除术
        3.2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3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3.5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4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4.1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史
        4.2 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中并发症
        5.1 角膜内皮损伤
        5.2 晶状体核及碎片坠入玻璃体腔
        5.3 后囊膜破裂
    6 国内白内障手术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及相关耗材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2.2 白内障模型的制作
        2.3 临床指标观察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犬眼裂隙灯下的观察结果
        3.2 晶状体混浊过程及分级
        3.3 犬眼内压变化
        3.4 犬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3.5 犬晶状体组织学变化
        3.6 犬眼房水Diff-Quik染色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二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
        2 试验动物分组、用药方法及术前准备
        2.1 试验动物
        2.2 术后用药方法
        2.3 术前准备
        2.4 术前麻醉与保定
        2.5 术眼消毒
        3 手术方法
        3.1 透明角膜切口
        3.2 连续环形撕囊
        3.3 水分离和水分层
        3.4 晶状体超声乳化
        3.5 注吸皮质
        3.6 植入人工晶状体
        3.7 切口闭合
        4 临床指标的观察
        4.1 裂隙灯观察
        4.2 犬眼压测量
        4.3 犬外周静脉血的采集
        4.4 犬视觉测试
        4.5 术后角膜切口处的组织学观察
        4.6 术后眼房水Diff-Quik染色观察
        4.7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超声乳化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果
        5.2 术后并发症
        5.3 术后犬眼内压的变化
        5.4 术后犬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5.5 术后犬视觉测试结果
        5.6 术后第14和35天犬角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5.7 术后第14和35天眼房水Diff-Quick染色观察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三 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2.2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总RNA的提取
        2.3 反转录合成cDNA
        2.4 cDNA序列的PCR扩增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TNF-α、IL-6和TGF-β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10)不同方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疗效分析及双通道视觉质量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实验分组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处理
    2.7 伦理学要求
    2.8 评价指标
    2.9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裸眼远视力
    3.2 最佳矫正远视力
    3.3 客观散射指数值(OSI值)
    3.4 MTF截止空间频率值(MTF cut-off值)
    3.5 斯特列尔比值(SR值)
    3.6 对比度为9%时的OQAS值(OV9%)
    3.7 对比度为20%时的OQAS值(OV20%值)
    3.8 对比度为100%时的OQAS值(OV100%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透明角膜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微小透明角膜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J]. 王文倩,张正培,李苏雁,王嫣. 临床眼科杂志, 2021(04)
  • [2]角膜切口构型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影响[D]. 邓家权.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J]. 彭涛,王彦,江灵莉,蔡江熊.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4]同轴微切口与传统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J]. 刘卫华,王军. 眼科新进展, 2019(09)
  • [5]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J]. 杨俐. 现代养生, 2019(16)
  • [6]Pentacam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变化的研究[D]. 王新娟. 青岛大学, 2019(02)
  • [7]两种不同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 李裕婷.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8]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 朱萍,吴仲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9)
  • [9]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D]. 于菁菁. 扬州大学, 2018(01)
  • [10]不同方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疗效分析及双通道视觉质量系统的应用[D]. 陈健.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透明角膜切口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