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一、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河[1](2008)在《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用户各类非话音业务的迅速增加,人们的视线已由现在的话音通信业务转向多媒体业务,对高速数据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论文主要对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资源分配技术进行了研究,即以时隙分配为研究对象,涉及到如何根据小区的业务情况灵活地分配上下行时隙比例,使得系统资源更好的满足业务请求的需要。考虑到TDD模式系统中特有的交叉时隙干扰的影响,将努力减少交叉时隙对系统容量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在TDD-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动态信道分配(DCA)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动态信道分配允许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和避免高昂的频率规划过程。另一方面,移动用户的功率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干扰受限系统中限制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研究不同的功率控制算法最小化系统的干扰和用户的功率消耗,以提高系统容量和延长手机的待机寿命。虽然研究者对动态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很少将其与基站分配、呼叫准入控制和切换控制结合起来研究。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功率值的DCA算法,它通过采用平均功率控制的算法对功率进行处理,及避免基站间的相互干扰来提高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显着的改善系统的性能。

詹小勇[2](2008)在《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令系统受通信协议的控制,是通信网的神经系统,是通信网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中七号信令系统是蜂窝移动通讯网的基础。通信网络的维护、优化和故障分析与信令和协议密不可分,因此信令和协议的研究对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对七号信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七号信令的MTP层、SCCP层、TCAP层和MAP层相关协议和规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的特点,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论文首先对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结构、信令接口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着重介绍了阿尔卡特朗讯的CDMA设备;然后对CDMA系统中使用的七号信令协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了长期工作中运用协议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

陈芳[3](2005)在《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通信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并迅速得到普及。据统计,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本文主要研究了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归属位置寄存器的作用、组成,并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设计和实现了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 本文首先对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参考模型、子系统组成、系统特点以及系统应用的几个关键技术和协议等进行介绍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CDMA系统中网络子系统的核心部分——归属位置寄存器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对归属位置寄存器在支持通信业务、移动性管理和安全性管理方面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将归属位置寄存器划分为信令处理单元、数据库单元、业务管理单元三个子模块,具体介绍了各组成模块的功能和体系结构。 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User Selective Call Forwarding)是3GPP2协议规定的一种新增业务。论文以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的具体设计开发和实现为例,介绍归属位置寄存器在新业务实现中的应用,针对HLR数据库部分的实现,提出了使用ORACLE数据库和PRO*C的实现方法,并且重点介绍了USCF业务的开户、模板开户以及查询、修改用户签约数据等功能在归属位置寄存器中的设计与实现。 此外,本文就所实现的HLR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HLR系统进行改进的多进程、多线程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在用户数据表中建立索引、删除冗余数据以及改进消息结构和参数设计等提高归属位置寄存器的性能和处理速度的建议。

任大勇[4](2005)在《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频谱资源有限和用户数急剧增加的矛盾详细论述了三种GSM系统与CDMA系统同频传输实现系统扩容的方案。即N-CDMA覆盖GSM扩容;W-CDMA覆盖GSM扩容;CDMA/TDMA混合多址扩容。窄带覆盖的基本原理是N-CDMA信道不与GSM频带在同一小区的同一扇区重叠,而是和N-CDMA扇区相邻小区里的,且与该扇区不相邻的GSM扇区重叠。宽带覆盖的基本原理是在同一扇区,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而在宽带CDMA的发送和接收端使用了高性能的窄带陷波滤波器,陷波的频带正好是GSM信道所用频带。CDMA/TDMA混合多址扩容的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通过扩频码对GSM信号进行直接序列扩频,使其多址方式由TDMA变换为CDMA/TDMA,然后与CDMA信号在空间同频传输;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扩频码对CDMA/TDMA信号进行解扩,使其多址方式由CDMA/TDMA还原为TDMA,由此可以将GSM与CDMA两种信号进行分离。本文通过对多址干扰的数学建模分析,得出窄带覆盖系统容量是纯GSM系统的4.75倍,宽带覆盖系统容量是纯GSM的2.50倍。本文还提出用完全互补码作为CDMA/TDMA混合多址的扩频码,分析了完全互补码的相关特性,并给出了一个时隙内GSM用户被扩频调制的具体过程。理论分析得出基于完全互补码扩频的CDMA(CCC—CDMA)的多址接入干扰为零。从而极大的增加了CDMA/TDMA混合多址结构的容量。分析比较三种扩容方案可得:窄带覆盖无线接口的改变最小;宽带覆盖最易与3G融合;CDMA/TDMA混合多址结构的容量最大。论文最后的仿真验证了三种扩容方案的可行性。

王磊[5](2004)在《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现有的GSM系统和窄带CDMA系统已无法缓解频率资源有限与移动用户急速增加的尖锐矛盾。此外,仅支持语音业务的网络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获取除语音之外的数据、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业务,这些因素都促使运营商和研究者寻求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容量更大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本文的同频传输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构想,它不仅可以实现由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平滑过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频谱资源,解决现阶段严重的频率资源不足问题。 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通信现有的扩容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TDMA系统和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GSM与宽带CDMA系统同频传输实现系统扩容的方案。实现本研究的目标,需要解决好处理增益与系统复杂性的关系,扩频码的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应用现有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解决,不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技术方案是可行的。然后对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的容量进行了分析,并对采用同频传输方案的蜂窝系统容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用宽带CDMA系统与GSM系统进行频带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最后进一步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得到的结果分析扩频增益与系统容量和相互干扰之间的关系。

王军[6](2003)在《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移动通信发展十分迅速,移动用户的数量成倍增长。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两大历程,而数字移动通信体系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技术。CDMA技术比起TDMA技术来说,投入商用较晚,但是却早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00年,ITU宣布任何国家都有权在分配给移动业务的其他频段上使用3G技术。接着在2001年,ITU-D第7焦点小组在一篇关于适合乡村使用的新技术的报道中,对一些无线技术,如GSM和CDMA在450M频段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比较以及方案认证,最终发现CDMA450方案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与其他技术比较,CDMA具有高频谱利用率,清晰无缝的演进路线以及良好的成本效率。 CDMA450作为一种以CDMA2000为核心工作在450MHz较低频率的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自出世以来便备受业界的关注。最初,它的出现是为了使在东欧和北欧广泛使用的NMT450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升级至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而开发的。由于CDMA450具有频率低,覆盖广,室内穿透覆盖好,容量大,投资成本较低,支持无线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等特点,在中国也受到特别的重视。 本文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建设方案,对郎讯CDMA450产品技术特点及优势、支持的业务、网络发展,以及朗讯的CDMA450的网络解决方案这几个方面作一个介绍。

董飞鹏,王跃科[7](2002)在《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适合于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的无线电频谱资源极为拥挤和宝贵。解决此问题不仅是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合理分配频谱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寻求频谱利用率高的先进通信技术。从CDMA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和几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以论证CDMA通信技术在解决此矛盾上的优势。

章素华[8](2002)在《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文中认为基于CDMA(码分多址)技术的数字蜂窝系统由于具有容量大、音质好、升级潜力大等优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及运营商的青睐,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996年,我国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城市进行了CDMA网的商用试验。目前,中国联通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建设800MHz CDMA蜂窝通信系统,因此对CDMA无线网络设计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阐述了CDMA的网络结构、同步要求、传播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一个小城市的城区进行CDMA(IS-95A)网络规划。依据《中国联通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从满足话务量要求和覆盖要求两方面估算基站的数量。为了满足无缝隙的覆盖,可在前面估算出的基站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基站。在确定基站的数量后,在一定的干载比时,根据小区容量和小区覆盖半径之间的关系确定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话音信道数和小区的半径。由于CDMA的软容量特性,本文提出根据一天中业务的繁忙情况,在不同的时间段设定不同的干载比,对信道数进行动态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话务要求。功率控制是CDMA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有效的功率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容量。本文提出的与距离的二次方有关的前向功率控制算法可大大节省基站的发射功率。

单新瑞[9](2000)在《对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设计的考虑》文中认为阐述了 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设计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一些应当重视的关键设计技术。

单新瑞[10](2000)在《CDMA数字蜂窝系统设计应考虑的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DD-CDMA系统中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2.1 TDD-CDMA系统特性和优点
    2.2 TDD-CDMA系统蜂窝移动通信模型
    2.3 上下行不对称性及交叉时隙干扰 DCA算法分析
        2.3.1 基于交叉时隙干扰的DCA机制
        2.3.2 交叉时隙的系统模型
    2.4 功率控制技术
    2.5 TDD-CDMA系统干扰分析
        2.5.1 TDD-CDMA系统的干扰
        2.5.2 TDD/FDD干扰
        2.5.3 TDD-CDMA系统小区间干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中信道分配概述及分配算法研究
    3.1 信道分配引言
    3.2 信道分配技术中的频率复用
    3.3 固定信道分配技术
    3.4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3.4.1 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特点
        3.4.2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全过程
        3.4.3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3.4.4 单小区系统模型
        3.4.5 多小区系统模型
        3.4.6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性能指标
    3.5 混合信道分配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几种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4.1 基于最小干扰的DCA
    4.2 基于最小发射功率的DCA
    4.3 基于路径损耗的抗基站干扰的DCA
    4.4 一种带缓冲区的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4.5 基于平均功率值的DCA
        4.5.1 上下行时隙不对称性及解决算法
        4.5.2 平均功率值作为门限的算法
        4.5.3 下行时隙研究
        4.5.4 上行时隙研究
        4.5.5 用户到基站距离的算法
        4.5.6 平均功率值算法思想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模型与仿真结果分析
    5.1 仿真方法
        5.1.1 静态仿真
        5.1.2 动态仿真
    5.2 仿真工具
    5.3 系统建模
    5.4 仿真对比图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2 CDMA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3 MAP协议在系统中的作用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CDMA的系统结构
    2.1 CDMA的系统结构
    2.2 CDMA系统的信令接口
    2.3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
        2.3.1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结构
        2.3.2 ECP部分
        2.3.3 5ESS部分
第三章 七号信令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概述
    3.2 七号信令系统的结构
    3.3 七号信令系统的信号单元格式
    3.4 信令链路测试消息
    3.5 信令链路控制部分SCCP消息
        3.5.1 SCCP层消息的结构
        3.5.2 常用的SCCP的消息
        3.5.3 SCCP的主要参数
        3.5.4 SCCP参数地址表示语
        3.5.5 SCCP层参数-全局码
第四章 CDMA系统中MAP协议
    4.1 概述
    4.2 术语的定义
    4.3 SCCP的使用
    4.4 TCAP的使用
    4.5 MAP协议主要的消息流程
        4.5.1 基本登记过程,不包括鉴权过程
        4.5.2 鉴权
        4.5.3 基本被叫
        4.5.4 切换
        4.5.5 补充业务
        4.5.6 短消息
    4.6 CDMA网中MAP消息主要参数
第五章 MAP协议在故障分析和定位中的应用
    5.1 应用MAP协议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5.1.1 朗讯CDMA交换机故障定位的思路
        5.1.2 朗讯CDMA设备故障定位常用工具
    5.2 MAP协议应用实例
        5.2.1 用户漫游到外地后被叫失败问题的分析
        5.2.2 跨局拨打在盲区的CDMA用户听到关机音的问题分析
        5.2.3 SCP宕机时智能网用户呼叫困难的解决方案
        5.2.4 某业务区主叫困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5.2.5 国际漫游用户接收短消息问题的分析
        5.2.6 关于一次主叫号码显示限制功能的测试和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及应用背景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1.2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归属位置寄存器及其研究现状
    1.3 移动通信系统服务概况
    1.4 本文的工作及其意义
    1.5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CDMA系统和归属位置寄存器
    2.1 CDMA移动通信系统
        2.1.1 CDMA移动通信网的网络参考模型
        2.1.2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2.1.3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2.1.4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协议
        2.1.5 CDMA移动通信系统常用消息
    2.2 归属位置寄存器
        2.2.1 归属位置寄存器的功能
        2.2.2 归属位置寄存器的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3.1 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的需求分析
    3.2 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的实现技术
    3.3 USCF业务开户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3.1 功能设计
        3.3.2 数据库设计
        3.3.3 开户功能的实现
    3.4 USCF业务模板开户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4.1 功能设计
        3.4.2 数据库设计
        3.4.3 模板开户功能的实现
    3.5 USCF业务签约信息查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5.1 功能设计
        3.5.2 数据库设计
        3.5.3 用户USCF业务签约信息查询功能的实现
    3.6 USCF业务签约信息修改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6.1 功能设计
        3.6.2 数据库设计
        3.6.3 用户USCF业务签约信息修改功能的实现
    3.7 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实现方法总结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分析与优化
    4.1 大容量HLR系统特点
    4.2 多进程多线程HLR的设计
    4.3 查询数据库操作性能优化
    4.4 减少数据库冗余数据
    4.5 消息结构及参数的改进
        4.5.1 消息结构的改进
        4.5.2 参数设计的改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开发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蜂窝移动通信概述
        §1.1.1 蜂窝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1.1.2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发展概述
    §1.2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1 中国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情况
        §1.2.2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情况
    §1.3 IMT-2000标准的频率规则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扩频通信及扩频序列技术基础
    §2.1 扩展频谱技术概述
    §2.2 直接序列扩频
        §2.2.1 系统组成
        §2.2.2 直扩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2.3 扩频系统使用的伪随机码(PN码)
        §2.3.1 Gold码
        §2.3.2 沃尔什(Walsh)码
        §2.3.3 完全互补码
第三章 TDMA及CDMA多址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3.1 概述
    §3.2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3.3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第四章 同频传输方案研究
    §4.1 N-CDMA与W-CDMA覆盖GSM同频传输扩容研究
        §4.1.1 两种覆盖方案的容量分析
        §4.1.2 同频传输的网络结构设计
    §4.2 基于CDMA/TDMA混合多址的GSM与CDMA同频传输扩容方案
        §4.2.1 CDMA/TDMA混合多址结构描述
        §4.2.2 基于完全互补码扩频的CDMA(CCC—CDMA)的多址接入干扰分析
    §4.3 三种同频传输方案的误码率仿真分析
        §4.3.1 N-CDMA覆盖GSM扩容的误码率仿真分析
        §4.3.2 W-CDMA覆盖GSM扩容的误码率仿真分析
        §4.3.3 CCC-CDMA多址干扰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1.1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
        1.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
        1.2.1 中国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情况
        1.2.2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情况
    1.3 IMT-2000频谱资源的划分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扩频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2.1 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2.1.1 Shannon公式
        2.1.2 扩频系统的数学模型
        2.1.3 扩频系统的物理模型
    2.2 直接序列扩频
        2.2.1 系统组成
        2.2.2 直扩系统的信号分析
        2.2.3 处理增益与干扰容限
        2.2.4 直扩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GSM/CDMA系统容量分析
    3.1 概述
    3.2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3.3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第四章 同频传输系统容量分析及其实现方案
    4.1 干扰减少
    4.2 覆盖情况
    4.3 干扰分析
        4.3.1 GSM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3.2 宽带CDMA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4 容量估算
    4.5 同频传输研究方案
        4.5.1 同频传输方案的提出及总体设想
        4.5.2 方案仿真结果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1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基础
        1.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
        1.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
        1.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
    1.2 国内外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国外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1.2.2 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演进
        1.2.3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第2章 营口市无线市话系统设计
    2.1 营口市人口、地理及自然情况
    2.2 技术方案的确定
    2.3 交换部分
        2.3.1 5ESS-2000数字蜂窝交换机
        2.3.2 执行蜂窝处理器组合体(ECPC)
        2.3.3 FMM应用处理器
    2.4 基站部分: CDMA450模块化基站
        2.4.1 ECPC(执行蜂窝处理器组合体)
        2.4.2 5ESS DCS交换机
        2.4.3 基站
第3章 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网络设计
    3.1 话务模型参数
    3.2 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3.2.1 无线网络基本指标和设计基础数据
        3.2.2 CDMA450无线网络频率配置
        3.2.3 基站设置原则
        3.2.4 设计的前期工作
    3.3 设计方案一
        3.3.1 设计目的
        3.3.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4 设计方案二
        3.4.1 无线网络设计目的
        3.4.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4.3 本次工程建设规模
        3.4.4 中继及信令表
        3.4.5 设备清单
        3.4.6 网络拓扑图
    3.5 设计方案三
        3.5.1 无线网络设计
        3.5.2 营口业务区基站设置
        3.5.3 本次工程建设规模
        3.5.4 中继及信令表
        3.5.5 设备清单
        3.5.6 网络拓扑图
第4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
        1.1.1 移动蜂窝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1.3 蜂窝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发展方向
    1.2 码分多址(CDMA)技术
        1.2.1 CDMA:新世纪的移动通信技术
        1.2.2 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1.2.3 CDMA2000 1X与CDMA IS-95A/B的比较
        1.2.4 CDMA: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方向
    1.3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中国联通800MHZ CDMA蜂窝移动通信网简介
    2.1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参考模型
    2.2 频率配置
        2.2.1 工作频段
        2.2.2 频道间隔及中心频率位置
    2.3 主要接口与信令
    2.4 服务质量
        2.4.1 传输质量
        2.4.2 接续质量
    2.5 同步要求
        2.5.1 同步原则
        2.5.2 网络传输时钟同步等级
        2.5.3 CDMA蜂窝通信系统采取网络同步的必要性
第三章 CDMA无线网络规划要点
    3.1 无线覆盖
    3.2 基站话务配置
    3.3 初步确定基站站址
    3.4 使用仿真工具针对每个基站进行仿真设计
    3.5 PN-OFFSET的规划
    3.6 软切换区的设置
    3.7 多载波的应用
    3.8 直放站的应用
    3.9 其他问题
第四章 实际的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
    4.1 从满足话务量要求估算基站数量
        4.1.1 关键参数的取定
        4.1.2 各种类型小区所支持的话务量
        4.1.3 根据话务量要求确定基站的数量
    4.2 从满足覆盖要求估算基站数量
        4.2.1 关键参数的选定
        4.2.2 确定高密度城区基站覆盖区域的半径
        4.2.3 确定一般城区基站覆盖区域的半径
        4.2.4 从满足覆盖要求确定基站的数量
    4.3 最终确定所需基站的数量
    4.4 N-CDMA小区容量与小区覆盖范围的关系
    4.5 确定基站覆盖图
第五章 CDMA系统容量的设计和前向功率控制的研究
    5.1 CDMA系统设计的关键要素
    5.2 小区负载增加对E_b/I_o的影响
    5.3 信道的动态分配
        5.3.1 确定高密度城区信道的动态分配关系式
        5.3.2 确定一般城区信道的动态分配关系式
        5.3.3 给各个小区不同时段分配动态信道
        5.3.4 信道动态分配结果
    5.4 前向链路(基站→移动台)功率控制的研究
    5.5 城区CDMA系统容量的软件控制及仿真
        5.5.1 计算机仿真步骤
        5.5.2 仿真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对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设计的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考虑
    1.1 建网目标
    1.2 业务量及用户数分析与预测
    1.3 确定传播预测模型
    1.4 确定站址
    1.5 频点选择及频段干扰预测
    1.6 系统兼容
2 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PN码的选用
    2.2 话音激活技术
    2.3 功率控制
    2.4 分集技术
3 发展个人通信
4 结束语

四、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DD-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研究[D]. 许河. 南昌大学, 2008(05)
  • [2]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詹小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3]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用户选择性前转业务中的应用与研究[D]. 陈芳. 中南大学, 2005(05)
  • [4]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任大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2)
  • [5]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3)
  • [6]营口市CDMA450无线市话系统设计[D]. 王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03(08)
  • [7]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J]. 董飞鹏,王跃科. 通信技术, 2002(11)
  • [8]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D]. 章素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2(02)
  • [9]对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设计的考虑[J]. 单新瑞. 电子工程师, 2000(05)
  • [10]CDMA数字蜂窝系统设计应考虑的关键技术[J]. 单新瑞. 通讯世界, 2000(05)

标签:;  ;  ;  ;  ;  

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