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一、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于家伟[1](2018)在《熊去氧胆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情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导致肾脏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主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肾病导致患者死亡率也迅速上升。资料显示,其中大约3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10-20年时会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但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延缓进展的措施,除降糖治疗以外,只能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进行治疗,目前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K/DOQI)建议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Renin-angiotensin-system Inhibitors,RASI),其效果也多是改善尿蛋白,延缓肾功能下降速率,但存在升高血钾和引起急性肾损伤等的高风险,使临床应用不便。有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介导炎症级联反应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使用调控内质网应激的分子伴侣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由此可以大胆推测调控内质网应激可以是开发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的的重要靶标之一。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熊胆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近年研究发现UDCA是一种天然的帮助内质网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可以有效调控内质网应激能力,包括既减轻内质网应激偶联的炎症和凋亡信号激活、又增加X盒结合蛋白1(X box-binding protein-1,XBP1)通路-胰岛素代谢信号的有效传递。为寻找糖尿病肾病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拟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于新桥医院肾内科诊断明确的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Mogensen分期Ⅲ期)患者40例,年龄3059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30年,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等分为2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厄贝沙坦片口服,0.15g/1日;UDCA治疗组,UDCA胶囊口服(饭后),250mg/1日。治疗周期12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尿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液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本研究获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研第2018-056-01)。结果:1.两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尿蛋白肌酐比值、eGFR方面无差异时,治疗周期结束后,厄贝沙坦治疗组尿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均下降,血白蛋白、eGFR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DCA治疗组尿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下降,血白蛋白、eGFR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厄贝沙坦组治疗后患者血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总数、血钾有轻度升高,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总数有轻度降低,但在正常范围。熊去氧胆酸组治疗后患者血液白细胞总数(WBC)、血钾有轻度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未见显着性变化。3.UDC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心悸、胸痛、头晕目眩等明显心脑血管不适。仅在治疗初始阶段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但经对症治疗后均能消失,继续坚持治疗。4.炎症标志物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组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含量分别降低13.7%、8.7%、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UDCA治疗组血浆中CRP、IL-6、TNF-?含量分别降低16.2%、14.1%、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血浆中各个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以显着减少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具有与厄贝沙坦相当的疗效,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患者肾脏炎症反应有关。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李超琳[3](2018)在《糖肾康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8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糖肾康水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虚血瘀型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中医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白介素-8(IL-8)的影响,讨论并评估糖肾康水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糖肾康水丸联合糖尿病基础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尿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IL-8等相关性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糖肾康水丸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对照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值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尿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对照组血清IL-8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清IL-8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降低血清IL-8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糖肾康水丸可以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尿蛋白排泄率,延缓肾脏进一步损伤。2.糖肾康水丸能显着降低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血清IL-8水平,说明糖肾康水丸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3.糖肾康水丸可以降低肾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说明糖肾康水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4.糖肾康水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多尿、疲乏懒言、腰酸腿疼、口唇暗或紫暗、肌肤甲错等方面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显着。

杨彩凤[4](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核心方对消渴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既往文献的研究总结出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证型的核心方,并研究了在西医基础治疗上灵活运用核心方治疗早中期气阴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推广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至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5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宣教,嘱糖尿病优质低蛋白饮食,两组均予基础降糖、降压、降脂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核心方汤剂,每天1剂,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尿白蛋白及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情况,并记录安全性指标,同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观察结束后建立EXCEL数据库,并使用SPSS21.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差异,试验组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组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44%)。治疗后两组的FBG、HbA1c、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定量、肌酐、eGFR、TC、TG、LDL-C、HDL-C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的尿白蛋白疗效更显着(P<0.05),且肌酐、eGFR改善程度也更明显;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从本研究结果分析,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核心方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进一步减少尿白蛋白的漏出,改善肾功能,有一定保护肾脏、延缓DKD进展的作用;研究中也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有保证,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邹春鹏[5](2017)在《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危害性较大的慢性并发症,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及蛋白尿是本病的特点。有报道称中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其中30%70%的患者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N)。DN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由遗传易感性及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许多学者针对DN的诊治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但尚有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阐明,因此在DN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十分有限。近些年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和凋亡与蛋白尿有直接关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Immunoglobulin,CTLA-4-Ig)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免疫系统疾病,最新的基础研究表明,CTLA-4-Ig可将足细胞作为靶目标进行干预,从而减少足细胞损伤,以达到治疗DN的目的。本研究中,第一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造模组共三组,每组15只,检测CTLA-4-Ig对糖尿病大鼠血生化指标、肾血流动力学、肾实质弹性、肾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第二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共三组,每组15只,在第一步检测内容基础之上,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第三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干预糖尿病肾病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肾病组,超声微泡干预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共五组,每组15只,检测内容同第二步。第一部分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目的:探讨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组和糖尿病造模组,前者给予0.5mg·kg-1·w-1CTLA-4-Ig干预8-10周,直至糖尿病造模组全部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糖尿病造模组全部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糖尿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的空腹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CTLA-4-Ig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低于糖尿病造模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差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弹性评分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都存在肾实质结构改变,糖尿病造模组较CTLA-4-Ig组严重。结论:CTLA-4-Ig能够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功能损害,抑制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增加和流速降低,抑制肾实质硬度增加,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抑制足细胞减少。CTLA-4-Ig可明显延缓2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第二部分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目的:探讨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前者给予0.5mg·kg-1·w-1CTLA-4-Ig干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CTLA-4-Ig干预8周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的空腹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CTLA-4-Ig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低于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差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弹性评分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都存在肾实质结构改变,糖尿病肾病造模组较CTLA-4-Ig组严重。CTLA-4-Ig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大鼠肾脏实质的CD31和CD3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podocin和nephrin两种蛋白表达情况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B7-1蛋白表达情况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结论:CTLA-4-Ig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功能,降低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提高肾动脉主干血流流速,降低肾实质硬度,抑制足细胞减少。CTLA-4-Ig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CD31、CD34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podocin、nephrin的表达,降低B7-1的表达。CTLA-4-Ig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第三部分CTLA-4-Ig结合超声微泡辐照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CTLA-4-Ig在超声微泡辐照下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给予0.5mg·kg-1w-1CTLA-4-Ig+1ml·kg-1w-1超声微泡同步干预,同时超声辐照经静脉注射的超声微泡,CTLA-4-Ig组给予0.5mg·kg-1·w-1 CTLA-4-Ig干预,超声微泡组辐照给予1ml·kg-1·w-1超声微泡干预,同时超声辐照经静脉注射的超声微泡,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干预8周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结果:空腹血糖,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四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TLA-4-Ig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对照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P<0.05);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高于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TLA-4-Ig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对照组(P<0.05)。各组弹性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干预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超声微泡辐照组改变较明显,CTLA-4-Ig组和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改变轻于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和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肾脏实质的CD31和CD3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odocin和nephrin两种蛋白表达情况在五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无明显差异(P>0.05)。B7-1蛋白表达情况在五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单纯CTLA-4-Ig和CTLA-4-Ig+超声微泡辐照均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功能,降低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提高肾动脉主干血流流速,降低肾实质硬度,抑制足细胞减少,可明显增加podocin、nephrin的表达,降低B7-1的表达。且CTLA-4-Ig+超声微泡辐照明显好于单纯CTLA-4-Ig。但两种方法对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CTLA-4-Ig通过保护足细胞达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目的,超声微泡辐照有助于CTLA-4-Ig穿过肾小球基底膜达到足细胞,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在对糖尿病肾病治疗方面明显好于单纯应用CTLA-4-Ig。

李玉珠[6](2013)在《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气阴两虚夹瘀症状等相关指标的对照分析,观察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特别是减少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为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合格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适当运动,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口服福辛普利钠片控制蛋白尿,疗程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疗程3个月。观察和收集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变化,进一步研究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尿蛋白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阴两虚夹瘀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能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证型)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尿蛋白含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

江华,尹士男[7](2012)在《糖尿病肾病药物控制的可能途径》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近年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快速增多长,DN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2]。一旦发生DN,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肾小球功能常呈进行性下降,最终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对于早期DN的预防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郭小舟[8](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刘臻华[9](2011)在《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药优势,从少阴病的理法方药探讨糖尿病心肾同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揭示其抗微炎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西药常规治疗下,治疗组加服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不服用中药,两组均连续治疗。评价两组综合疗效以及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CD14变化。并观察CRP、FIB、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BUN、Sc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血分析、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善;(3)两组治疗后血清sCD14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sCD14明显高于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P<0.05);两组治疗后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患者的sCD14分别较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Ⅲ期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CRP、FI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FIB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5)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UN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两组治疗后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LDL水平均未见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HDL显着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Apo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两组血分析和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显着改变(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心肾阳虚,少阴枢机不利是糖尿病心肾同病的主要病机,根据病机治以温肾助阳,疏通气机,活血利水为法。(2)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心肾同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的水平,减少尿微量白蛋白,从而具有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保护心肾功能的作用。(3)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显着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轻DM患者血液高凝、高粘、高聚倾向,从而改善微循环,从而防止各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4)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辅助改善血脂,能显着升高载脂蛋白a的水平,临床使用安全。(5)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心肾同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刘佳[10](2010)在《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病率的逐年上升,ESRD的发生率上升成必然趋势。导致CKD发生原因可以多种多样,但进展至ESRD的共同途径是肾脏纤维化。近几年来有关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防治进展研究很多,虽然对已认识到的高血压,糖尿病,蛋白尿等危险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指南,但依然不能阻止的CKD上升趋势,说明许多研究还未能应用于临床,目前尚缺乏对CKD有效的防治措施。目的:1.探讨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作用及其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2.研究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保护作用。3.探讨Rho激酶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氟伐他汀保护机制4.探讨氟伐他汀对高糖环境下HK2 klotho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①不同浓度(10-9-10-5 mol/L) AngII刺激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②固定浓度AngII(10-6mol/L)刺激,不同浓度(10-9-10-5 mol/L)氟伐他汀干预。③在不同的时间点(24h、48h、72h)用苯唑氮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④固定浓度AngII(10-6mol/L)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6、12、24、48、72、96小时,不同浓度(10-9-10-5 mol/L)氟伐他汀干预48h,免疫印迹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2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肾重/体重比值、肾功能、蛋白尿、IL-6、FN、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足细胞相关蛋白WT-1作用及影响。研究方法有生物化学法检查血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ELISA法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IL-6,Western blot检测FN、α-SMA、WT-1,肾脏病理(光镜、免疫组化)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及FN、α-SMA在肾组织分布及量的改变。3①体外培养HK-2细胞,高糖刺激不同时间(6h、12h、24h),western blot检测p-MYPT1(磷酸化的Rho激酶)、FN表达。②.选择高糖12h作用点,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干预后HK-2细胞p-MYPT1、FN表达。③.高糖培养HK2细胞12h,分别观察Rho激酶激动剂LPA、甲羟戊酸及其下游异戊二烯类化合物GGPP、FPP对中剂量氟伐他汀上述作用的影响。4体外培养HK-2,观察高糖及不同浓度氟伐他汀、不同作用时间点对HK-2细胞增殖、凋亡及klotho、RhoA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分别合并MVA、FPP、GGPP对氟伐他汀作用klotho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有苯唑氮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258、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8、klotho、RhoA蛋白。结果1.①AngII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P<0.05),48小时作用最明显,且10-5mol/L效果显着,随着浓度下降,促增殖作用下降。②氟伐他汀能够显着抑制AngⅡ的促增殖作用(P<0.05),同样48小时抑制作用最明显,10-5mol/L效果显着,随着浓度下降,抑制作用下降。③AngⅡ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12h后FN开始增加P<0.01),72h到达高峰。氟伐他汀干预组与AngⅡ刺激(未干预)组比较,FN表达明显下降(P<0.05),浓度10-5mol/L下降最明显,10-6mol/L次之,10-7-10-9mol/L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差别。2.①模型组血糖、尿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肾重/体重比值、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基质/肾小体面积比值,肾组织IL-6、FN、α-SMA检测均高于正常对照(P分别<0.05、0.01),WT-1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各剂量氟伐他汀干预1月时,尿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肾重/体重比值、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基质/肾小体面积比值、IL-6水平与非干预组相比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FN、α-SMA较非干预组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WT-1较对照组比上升有显着性(P<0.01)。中剂量连续干预2月和3月时,尿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肾重/体重比值、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基质/肾小体面积比值、IL-6、FN、α-SMA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分别﹤0.05、0.01); WT-1明显高于非干预组(P<0.01)。②肾组织病理PAS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肾小球面积和肾小体面积增大,随时间延长,系膜明显增生,细胞外基质显着增多。氟伐他汀干预后,与同期模型组小鼠相比,系膜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增多减轻。免疫组化病理显示模型组FN、α-SM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干预后FN、α-SMA表达较非干预组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0.01)。③整个实验期间,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3.高糖刺激HK2细胞后各时间点均可引起p-MYPT1、FN表达显着增加,与0h相比(P分别<0.05),p-MYPT1表达12h最高、FN 24h达高峰,呈时间依赖(P分别<0.01)。不同剂量氟伐他汀(10-7, 10-6和10-5 mol/L)干预后p-MYPT1和FN的表达均较未干预组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甲羟戊酸和GGPP可以逆转氟伐他汀的上述作用,使p-MYPT1和FN上升(P<0.05),而FPP则不能(P>0.05)。LPA激动后可部分抵消氟伐他汀的上述作用,p-MYPT1、FN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 HG培养HK-2至2448h细胞增殖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培养至72h时细胞增殖开始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5。高糖培养24~48h,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及caspase-8裂解片段增加(P分别<0.05);高糖培养12h Klotho蛋白表达减少(P<0.05)、RhoA蛋白表达增加(P<0.05),均呈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氟伐他汀(0.1、1、10μmol/L)不同时间(12、24、48、72h)均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各浓度氟伐他汀(0.1、1、10μmol/L)均增加Klotho蛋白表达(P<0.05)、减少RhoA蛋白表达(P<0.05),呈浓度依赖性。减少细胞凋亡率及降低caspase-3、caspase-8的作用以浓度0.1、1、μmol/L明显(P<0.05)。氟伐他汀对HK2klotho蛋白的表达上调作用可被MVA或GGPP逆转(P<0.05),而FPP则不能(P>0.05)。结论1氟伐他汀能抑制AngⅡ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促FN分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2氟伐他汀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蛋白尿和血尿素氮,抑制糖尿病小鼠肾脏IL-6 FN、α-SMA的表达,促进足细胞WT-1的表达,减少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改善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减少肾脏纤维化,其肾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脂。3 Rho激酶可能是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发生的起始信号之一,他汀类药物减少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与其抑制Rho激酶信号通路有关。4高糖可减少HK2 klotho蛋白表达,并同时促进细胞增殖及凋亡。他汀可部分纠正高糖对HK-2的上述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通过抑制Rho信号通路,上调HK-2 klotho蛋白有关。此结果为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提供新靶点有积极作用。小结糖尿病肾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各种信号通路等网络效应形成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挑战。他汀类药物独立于抗Ras、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上调klotho的多效性作用,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有力措施之一。

二、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熊去氧胆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1 临床研究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3)糖肾康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各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辨证临床分型及治则
    1.3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2.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不良事件记录
2 病例分组
3 药物制备
4 治疗方案
    4.1 基础治疗方案
    4.2 两组临床观察用药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5.1 一般性指标
    5.2 安全性指标
    5.3 观察性指标
    5.4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2 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完成病例情况
2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TC、TG、LDL、HDL的比较
    2.3 FPG、2hPG的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4 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4.1 尿蛋白排泄率的比较
    4.2 血清IL-8的比较
5 安全性监测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糖肾康水丸的立题依据
3 方药组成及组方原理
4 糖肾康水丸方药药理研究
5 糖肾康水丸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3 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5.4 对血清IL-8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的核心方对消渴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机制研究
        三、DKD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现状
        一、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研究
        二、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研究
        三、消渴肾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四、消渴肾病的中医辨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判定标准
        六、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基线分析
        一、性别构成比较
        二、年龄分布比较
        三、DM、DKD病程对比
        四、DKD分期情况对比
        五、体重及BMI比较
        六、基础血压比较
        七、其他并发症情况比较
        八、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的对比
        九、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四节 结果分析
        一、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三、两组主要疗效指标情况分析
        四、两组血糖情况分析
        五、两组血脂情况比较
        六、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核心方的来源、方解及药理学探讨
        二、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LA4Ig结合超声微泡辐照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及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6)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研究状况
        1.1.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1.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的研究
        1.1.4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
    1.2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2.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1.2.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1.2.3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表现
        1.2.4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与分期
        2.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1.4 中医证候评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药物治疗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判定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比较
        2.3.3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
    3.1 气阴两虚夹瘀证在糖尿病肾病辨证论治中的意义
    3.2 健脾益肾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意义
    3.3 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讨论
    3.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糖尿病肾病药物控制的可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高血糖——降糖治疗
高血压——降压治疗
高血脂——调脂治疗
蛋白尿——控制蛋白尿
炎症机制——抗炎治疗
凝血机制异常——抗凝治疗
AGEs蓄积、蛋白质交联和特殊受体介导的肾脏细胞反应——抑制AGEs生成
    1.AGE形成抑制剂
    2.AGE交联阻断剂
    3.AGE受体拮抗剂
氧化机制——抗氧化治疗
    1.PKC特异性抑制剂
    2.NADPH氧化抑制剂
其他
    1.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
    2.生长因子抑制剂

(8)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分期论治
        专病专方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单味中药
        中成药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糖代谢异常
        脂代谢紊乱
        高血压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肾脏RAA系统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环境因素
        肾脏肥大
        其他因素
        治疗进展
        饮食治疗
        控制血糖
        控制血压
        调脂治疗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蛋白激酶C抑制剂
        抗氧化损伤
        抗炎治疗
        降低血尿酸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其他研究
        联合治疗
        肾移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检测指标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症状积分附表
致谢
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9)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
        1.2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发病机理
        1.2.1 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机理
        1.2.2 糖尿病肾病
        1.2.3 糖尿病心肾同病的发病机制
        1.2.4 糖尿病心肾病共同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1.3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特点
        1.4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诊断新进展
        1.5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防治现状
        1.5.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预防
        1.5.2 心肾并发症的治疗
        1.5.3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2 中医药论治糖尿病心肾同病的研究概况
        2.1 消渴与消渴心病、消渴肾病
        2.1.1 消渴
        2.1.2 消渴心病
        2.1.3 消渴肾病
        2.1.4 中医对糖尿病心肾同病的认识
        2.2 "二本三枢"理论与心肾
        2.2.1 二本
        2.2.2 三枢
        2.2.3 少阴本
        2.2.4 少阴枢
        2.2.5 少阴本与枢
        2.2.6 四逆散和真武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2.2.7 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2.3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中医现代治疗研究进展
        2.3.1 辨证论治
        2.3.2 实验研究
        2.3.3 专方专药
        2.3.4 其他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与辩证标准
        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1.3.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4 观察指标
        2.4.1 安全性观察
        2.4.2 中医症候观察
        2.4.3 疗效指标观察
        2.5 疗效评定标准
        2.5.1 疾病总疗效判定标准
        2.5.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2.5.3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3.2 两组患者基线齐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3.2.2 两组患者DM病程比较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3.2 中医疗效评价
        3.3.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4 安全性观测指标
        3.4.1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3.4.2 不良反应情况
    4 讨论
        4.1 前期工作基础
        4.2 导师经验
        4.2.1 重视阳气,见微知着
        4.2.2 心肾并治,以肾为主
        4.2.3 主用赤芍
        4.2.4 重视活血通络
        4.2.5 随证加减
        4.3 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的临床疗效
        4.3.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4.3.2 临床疗效分析
        4.3.3 四逆散合真武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4.3.4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作用及其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肾保护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氟伐他汀抑制Rho 激酶信号通路减少高糖诱导的HK-2 细胞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氟伐他汀对高糖环境下HK2 klotho 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综述二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综述三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进展
综述四 Klotho 基因与肾脏研究进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熊去氧胆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D]. 于家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3]糖肾康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8的影响[D]. 李超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核心方对消渴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彩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D]. 邹春鹏. 苏州大学, 2017(04)
  • [6]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D]. 李玉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糖尿病肾病药物控制的可能途径[J]. 江华,尹士男. 药品评价, 2012(28)
  • [8]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9]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D]. 刘臻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研究[D]. 刘佳. 南京医科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