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的研究

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的研究

一、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钰[1](2021)在《基于甲烷氧化菌素拟酶活性的面粉中过氧化钙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过氧化钙(CaO2)是十分重要的无机过氧化物,在食品行业中可用作面粉的增白剂,但过氧化钙的过度食用会给人身体带来极大地危害,如影响代谢、诱发癌症等。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作为催化剂可通过催化过氧化氢对多种有机化合物进行氧化并产生颜色变化,已经广泛的用于对过氧化氢的酶法测定,也可用来检测过氧化钙的含量,但使用天然过氧化物酶存在成本较高、酶活易受影响等问题。以甲烷为营养物质的甲烷氧化菌会向外部散发出一种小肽,为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Mb能与Cu2+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具有过氧化物酶拟酶活性的Mb-Cu,且反应条件要求较低,弥补了天然酶易失活的缺陷,据此建立了基于Mb过氧化物酶拟酶活性的面粉中过氧化钙的快速检测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将Mb从限铜发酵培养的甲基弯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再将其与铜结合生成Mb-Cu。Mb-Cu中的Cu2+可与Mb结构中的4-硫酰-5-羟基咪唑(THI)和4-羟基-5-硫酰咪唑(HTI)发生配位结合并具有POD的拟酶活性。过氧化钙可与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H2O2),在Mb-Cu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催化下,H2O2可与对苯二酚迅速发生反应,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245 nm处吸光值变化,建立了一种准确且快速的基于Mb-Cu过氧化物酶拟酶活性的面粉中CaO2检测方法,探究了催化过程中Mb-Cu浓度、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Cu浓度为3.9×10-6 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80 s时,CaO2在浓度为0~8 mg/L时与245 nm处吸光度值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13214x+0.08317,相关系数R2=0.99013。该方法的检出限(LOD)为4.54 μg/g,在面粉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2~10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1.3%。在Mb-Cu存在下,更换反应底物,CaO2与酸反应生成的H2O2在Mb-Cu模拟酶催化作用下,与苯酚和4-氨基安替比林的混合溶液水浴显红色生成醌亚胺,测量505 nm处吸光度,根据过氧化钙浓度不同产生的颜色变化关系制作标准比色带,并对反应温度、Mb-Cu浓度、pH、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实现显色法可视化测量面粉中的CaO2。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Mb-Cu浓度为3.9×10-6 mol/L,反应时间为5 min时,过氧化钙浓度在0~10 mg/L的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673x+0.02835,R2=0.99397,检出限 LOD=3.34 μg/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6%~10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0.4%,利用Photoshop将反应的颜色变化拟合为渐变图像,得到CaO2标准比色卡,可根据反应后颜色变化与比色卡对比得出CaO2含量。该方法具备很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实现了对面粉中CaO2含量的可视化检测,更具实用优势。探讨了面粉中常用添加剂对Mb-Cu模拟酶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显色法检测面粉中过氧化钙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粉中添加的脂肪酶对两种方法的吸光度的影响并没有明显规律,且影响较小。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过氧化苯甲酰使该体系的吸光度值上升,在丙酮提取后,吸光度下降,表明应在该方法中加入丙酮提取的步骤。在显色法中,丙酮提取前后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0.8%,说明过氧化苯甲酰的影响较小,经丙酮提取后溶液更易浑浊,不利于后续步骤的操作。在显色实验中发现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对显色法干扰较小,由此可得出显色法专一性更高,更为准确。

王琪[2](2021)在《基于Tb(Ⅳ)/Tb(Ⅲ)氧化还原对的NaTb(SO4)2和Tb2O2SO4的制备及对生物分子的荧光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准确、灵敏地检测具有氧化还原性的活性分子,在生物分析、医学、环境保护以及食品工业领域具有实际意义。荧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反应迅速,操作方便的优点。Tb是一种具有可变化合价的稀土元素,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荧光强度与化合价密切相关。新型含Tb的无机纳米粒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当前含Tb的荧光探针背后的机制仍然局限于各种敏化剂和Tb3+之间的天线效应,从Tb(Ⅲ)/Tb(Ⅳ)氧化还原对的角度来看,尚未开发出充分利用Tb的独特性质的检测策略,尤其是用于检测氧化还原型的活性分子(例如H2O2、GSH、VC等)。并且,Tb离子可变的化合价态赋予了某些含Tb纳米材料模拟酶活性,可以利用纳米酶活性进行活性分子的比色检测(如GSH),并且低毒性的含Tb纳米酶在肿瘤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本课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Tb(Ⅲ)/Tb(Ⅳ)氧化还原对发光开关的纳米荧光材料,用于氧化还原型活性分子的检测,并针对具备酶活性的含Tb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的氧化应激治疗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 NaTb(SO4)2纳米材料,通过900℃空气气氛中的高温煅烧,得到了球形的Tb2O2SO4纳米颗粒。制备得到的NaTb(SO4)2球形纳米粒子,直径在300 nm左右,主要物相为六方晶相。Tb2O2SO4尺寸在260 nm左右,相比NaTb(SO4)2尺寸有所减小,并且煅烧后颗粒表面变得粗糙,物相也发生了变化。2、在荧光性能检测中,当用379 nm波长激发时,NaTb(SO4)2的发射光谱在491 nm,545 nm和580 nm处有发射峰,Tb2O2SO4仍具有相同的发射峰位,但是荧光强度有所下降。XPS数据表明两种材料中均存在Tb(Ⅲ)和Tb(Ⅳ)混合价态,两种价态的Tb表现出不同的发光强度。将发光Tb(Ⅲ)/Tb(Ⅳ)氧化还原电子对用于氧化还原型分子的检测。以常见的过氧化氢(H2O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VC)为例,在H2O2的检测中,由于H2O2的加入,荧光Tb(Ⅲ)氧化为非荧光Tb(Ⅳ),引起了荧光猝灭,由此实现了对氧化性活性分子H2O2的“turn-off”模式荧光检测。在GSH的检测中,建立了 NaTb(SO4)2-Fe3+-GSH体系,在Fe3+与Tb之间发生能量转移引起NaTb(SO4)2荧光猝灭的基础上,加入GSH影响Fe3+与Tb之间能量转移,恢复体系的荧光。另外,Tb2O2SO4可通过Tb(Ⅳ)→Tb(Ⅲ)的价态转换直接检测还原性的GSH、VC。至此,实现了利用Tb(Ⅲ)/Tb(Ⅳ)氧化还原电子对进行还原性活性分子GSH、VC的“turn-on”模式荧光检测。3、模拟酶性质测试中,Tb202SO4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模拟酶的性质。利用Tb2O2SO4氧化酶底物TMB和氧化后的产物oxTMB颜色和吸光度的变化检测还原性活性分子GSH,实现了 Tb202SO4对GSH的比色检测。在肿瘤细胞体外治疗实验中Tb202SO4与多种癌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细胞毒性处在安全等级内,并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给予安全剂量的双氧水后,对癌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杀伤力。

袁野[3](2021)在《基于组氨酸的新型模拟酶/纳米酶的设计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纳米酶是指一类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纳米酶既具有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又具有类酶的生物催化活性。自2007年纳米酶被报道以来,其研究越来越多,纳米酶也被认为是第三代酶。与生物酶相比,纳米酶具有制备容易,储存方便,造价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酶的研究也突飞猛进。纳米酶在生物传感,免疫测定,生物医学领域等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可以替代天然酶的候选。但是纳米酶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如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的催化活性普遍偏低;纳米酶的酶活种类偏少,主要集中在氧化还原酶类;酶可以催化多种底物因而专一性差。这些是纳米酶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组氨酸(Histidine,His)是一种天然的氨基酸,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为7.59,在偏生理环境中呈现兼性离子,其参与了许多天然酶的催化活性中心,因此His在新型的纳米酶的设计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仿生设计思想,利用His设计了三种模拟酶/纳米酶。从His出发,分别构建了催化活性高且专一性、选择性强的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具有新类酶活性转移酶的His淀粉样蛋白多肽纳米酶,催化专一性强的His次血红素多肽。这对解决纳米酶催化活性低、纳米酶催化种类少、催化底物专一性差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我们在室温条件下设计合成了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Cu-His)。经球差电镜确认,铜单分散性好,这为目前单原子纳米酶需通过高温合成、单原子团聚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Cu-His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且具有专一氧化还原酶活性,因为其不具有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等其他水解酶活性。第二部分,我们设计了His和淀粉样蛋白多肽N-[(9H-芴-9-基甲氧基)羰基]-L-苯丙氨酰-L-苯丙氨酸(Fmoc-F-F)共组装的His多肽纳米酶(Fmoc-F-F(His)),这是首次报道的关于20种天然氨基酸和Fmoc-F-F共组装的研究。我们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His可以调控Fmoc-F-F纳米棒解聚成纤维丝,共组装也提高了Fmoc-F-F的水溶性,我们还发现His和Fmoc-F-F的共组装行为是动态的。我们用冷冻电镜等先进表征技术对Fmoc-F-F(His)的结构进行了更细致地研究。同时我们发现Fmoc-F-F(His)多肽纳米酶具有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转移酶类活性。这是首次报道的具有转移酶活性的纳米酶。我们提供了His赋予多肽纳米酶活性的新策略和模板。受以上实验启发,我们还发现了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可以发挥类酶活性,这为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部分,我们将催化条件与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相似的His次血红素六肽(Deuterohemin-β-Ala-His-Thr-Val-Glu-Lys,Dh HP-6)共固定设计合成了一种催化底物专一性很强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GOx&DhHP-6-Cu3(PO4)2。该传感器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5-2000μM,检出限低至0.5μM,检测时间10min。其他糖成分及抗坏血酸对检测影响很小。同时我们利用固相肽合成技术对Dh HP-6进行了结构改造,设计了一种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更高的His次血红素短肽(Deuterohemin-β-Ala-His-Glu,Dh-A-H-E),其在高盐、醇类、磷酸缓冲液、氯化钙中催化活性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利用His设计的三种新型模拟酶/纳米酶对解决当前纳米酶的三大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此外,他们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陆文绘[4](2021)在《钴、锰氧化物纳米酶传感器的表面工程构筑及其分析检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天然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优势,在生命系统的生物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易变性、制备繁琐、成本高、回收困难等固有缺陷,限制了天然酶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天然酶的替代品——“人工酶”。纳米酶是一种新型的人工酶,具有类似酶特性的纳米催化材料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纳米酶具有低成本、高稳定性、可调节性和可循环使用性等特点,因此,在体内体外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以及环境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提高纳米酶在催化中的高效催化活性以及对类酶底物的选择性是目前纳米酶材料研究的重点和瓶颈。因此,针对纳米酶催化反应机制设计出具有高稳定性、底物选择性和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是纳米酶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纳米酶的异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导致了多种复杂的类酶催化机理,探索结构因素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纳米酶催化反应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明晰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性质与类酶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以及阐明纳米材料在类酶催化中的活性物质产生以及与底物分子的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通过调控纳米酶材料的界面属性以改善纳米酶材料的催化反应性能。在前人的相关工作基础上,构建了表面工程调控的钴、锰氧化物纳米酶传感器,并应用于类氧化还原酶催化反应,成功实现了对环境和生物目标小分子的检测。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钴、锰纳米酶和类氧化酶、类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影响纳米酶催化性能的界面调控手段以及纳米酶比色传感器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有关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采用一锅法合成了 β-环糊精(β-CD)表面修饰的Co3O4纳米酶复合材料,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等手段表征其形态与组成成分,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仪(TG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证明了 β-CD在Co3O4表面的成功修饰。经β-CD修饰后,Co3O4@β-CD纳米粒子对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具有较高的亲和力。Co3O4@β-CD纳米粒子与TMB之间存在有效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其对TMB氧化的催化效率是纯Co3O4纳米粒子的9.5倍。此外,β-CD在负载TMB时形成的疏水空腔可以缩短TMB与Co3O4纳米酶之间的电子转移距离,从而加速TMB的氧化。Co3O4与β-CD的协同作用增强了类氧化酶(POD-like)的活性。此外,建立了高效、直观的抗坏血酸比色测定方法。检测限为 1.09 μM(S/N=3),线性范围为 0.01-0.6mM,基于 Co3O4@β-CD 介导的 POD-like活性可实现对AA信号放大3.0倍的检测,该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第三部分,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 α-MnO2@β-CD复合材料,在没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时,体系中加入无色的TMB底物能够变成蓝色的氧化TMB产物,并且相比于原始的α-MnO2纳米材料,α-MnO2@β-CD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类氧化物酶(OXD-like)活性。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实验发现该复合材料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通过进一步计算,α-MnO2@β-CD纳米酶的米氏常数(Km)相比于α-MnO2降低了 17.0倍,其催化效率(kcat/Km)提高了 57.8倍。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证明了羟基自由基(·OH)是OXD-like体系中主要的活性自由基组分。此外,基于其OXD-like催化反应机制,建立了对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对氯苯酚(4-CP)的检测,结果表明β-CD的修饰促进了待测物与纳米酶之间的吸附,提高了自由基的有效利用,因此,能够实现对4-CP的高效检测。第四部分,Mn3O4纳米材料在仿生和环境催化中表现出固有的分子氧活化特性,而调控Mn3O4纳米材料的氧空位(OVs)和确定其氧活化机制是设计高性能纳米酶的关键。在此,通过调节氧分压合成出具有不同OVs浓度的OV-Mn3O4纳米花(NFs)。OV-Mn3O4 NFs的OXD-like催化反应效率,比贫OVs的Mn3O4高26.86倍。在OVs的参与下,底物吸收、活性氧(ROS)和Mn2+/Mn3+/Mn4+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清楚的解析。Mn3O4纳米酶的调控OVs可以提高Mn3O4纳米酶的储氧能力,增加低价态的Mn物种,有利于TMB底物的氧化生成ROS。此外,基于OV-Mn3O4的OXD-like性质的增强,建立了 L-半胱氨酸(L-Cys)的比色检测方法。与Mn3O4NFs相比,OV-Mn3O4NFs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这项工作通过对OVs机理的理解可以为合理设计纳米酶和性能优良的检测传感器提供新的视角。第五部分,表面路易斯酸/碱调控的界面电子转移过程对氧化催化具有重要意义。了解Lewis酸/碱位诱导的纳米酶和底物(TMB和H2O2)的作用机理,对提高POD-like反应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具有丰富Lewis酸/碱位的超薄Co3O4纳米片,与原始Co3O4纳米片相比,其具有高效的POD-like性质。Co3O4纳米片表面的Lewis酸/碱位点结构是由于Co离子和O离子的配位不饱和状态以及缺陷位点所造成的。在氧化TMB时,Co3O4纳米片的催化效率为原始Co3O4的18.26倍。表面酸/碱位诱导了 Co3O4纳米片的界面电子转移过程,有利于吸附底物和化学键的断裂。Co3O4纳米片能够实现对对苯二酚(HQ)的检测,其检出限为0.58μM,比原始Co3O4(560.0μM)低965倍。此外,检测线性范围为5.000~1000μM。并基于此材料设计了琼脂糖基水凝胶膜,利用优良的POD-like特性,提供了实用的HQ比色检测方法。这项工作通过固体表面酸/碱位点工程的策略来设计高性能的POD-like纳米酶。

李念露[5](2021)在《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水热碳材料具有合成过程简单、成本低、结构和表面特性可调控、环境友好且原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因此,水热碳材料在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表面结构的多样性,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及应用仍然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本论文以水热碳材料的分析应用为导向,研究了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在磁性固相萃取、比色传感、手性分馏等领域的作用。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提高磁性固相萃取的吸附效率为目标,通过水热焦糖化反应制备了碳壳层包覆γ-Fe2O3的纳米颗粒(γ-Fe2O3@CNM)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γ-Fe2O3@CNM材料表面具有焦糖化交联聚合的碳壳层,使得γ-Fe2O3@CNM具有了多孔、高比表面积和双亲的性质。这些性质为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提供了丰富的吸附位点,有效促进了其在吸附/解吸附过程中的传质效率。γ-Fe2O3@CNM通过π-π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吸附容量分别为34.2mg/g和27.9mg/g。发展了基于γ-Fe2O3@CNM的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富集和分析痕量三苯甲烷染料。2.以提高类酶材料与底物的亲和力为目标,设计、合成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胱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共轭物-Cu1.8S(Cu1.8S-cgmc)微球用于比色传感。由于Cu1.8S-cgmc表面的水热碳材料具有-COOH、-OH和-NH2等官能团,所以它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强。研究了 Cu1.8S-cgmc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水热碳含量的关系,发现当含碳量为1.83%时,Cu1.8S-cgmc的催化活性最高。通过等温量热滴定证实了 Cu1.8S-cgmc对底物的吸附平衡常数比无水热碳修饰的Cu1.8S高9.89倍。Cu1.8S-cgmc对底物的吸附性提升了 Cu1.8S的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基于Cu1.8S-cgmc 的过氧化物酶性质,发展了对 H2O2 和谷胱甘肽的比 色检测方法。3.以提高纳米酶与底物反应界面的电子传递为目标,设计、合成了水热碳球负载Fe2+/Fe3+(CNPs@Fe)复合物,用于H2O2的比色检测。CNPs@Fe对H2O2的催化效率分别是Fe2+和Fe3O4的4.25倍和70.4倍,表明CNPs@Fe的类过氧化酶活性较Fe2+和Fe3O4强。通过高分辨率质谱证实了 CNPs具有芳香结构。芳香结构不仅有利于加速电子转移,而且可以吸附比色底物,进而使CNPs@Fe表现出增强的类过氧化酶活性。基于CNPs@Fe的比色法,对H2O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 10-1200 μmol/L,检测限为 3μmol/L。4.以探索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在对映体手性分馏中的作用为目标,设计、合成了手性的水热碳量子点(CQDs)和非手性的CQDs,并以CQDs为催化剂开展了对氧氟沙星对映体降解的研究。手性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存在选择性降解作用,而非手性CQDs没有此作用。使用(+)-CQDs为研究模型,通过荧光淬灭、热力学分析和理论计算等方法揭示了手性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手性分馏的原因在于:相反手性相互作用((+)-CQDs和(-)-氧氟沙星)强于同手性相互作用((+)-CQDs和(+)-氧氟沙星)。因此,手性CQDs与对映体之间的不同吸附作用力是造成手性分馏的主要原因。

吴科研[6](2021)在《杂原子掺杂碳纳米材料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酶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选择性好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但由于大多数天然酶是由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组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性,因此稳定性差且不易保存,从而严重限制了天然酶的实际应用。因此,合成稳定性高、制备成本低且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人工模拟酶替代天然酶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纳米酶逐渐走进了科学家的视野。自2007年阎课题组首次报道Fe3O4纳米粒子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以来,纳米酶的研究也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被发现具有模拟天然酶的活性,例如贵金属、碳纳米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与天然酶和其它传统模拟酶相比,纳米酶能够将催化性能与自身独特的物化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表现出与天然酶类似的催化活性,而且还可以表现出纳米材料本身独特的性能,从而赋予了模拟酶更多新的功能。本文设计开发了新的纳米材料——杂原子掺杂碳纳米材料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并探究了其在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以硫化钠(Na2S)和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无需任何模板和表面活性剂,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制备了硫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S-r GO)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其模拟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以及在过氧化氢(H2O2)和葡萄糖测定中的应用。与未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相比,S-r GO表现出了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这表明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增强主要来源于含硫基团。稳态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表明,S-r GO对H2O2具有良好的亲和力。鉴于S-r GO作为模拟过氧化物酶的高效性能,我们成功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的H2O2和葡萄糖比色检测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平台显示出了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并通过测定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进一步验证了该检测平台的实用性。(2)以硝酸铜和均苯三甲酸作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纤维状的Cu-MOF。然后以三聚氰胺作为氮源,将其与所制备的Cu-MOF按3:1比例混合均匀后,在900 oC,N2氛围下煅烧制得Cu@N-CNFs。N原子的引入不仅提供了活性位点,还使材料表面产生更多的缺陷,使Cu@N-CNFs表面呈现多孔结构,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表现出了更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在Cu@N-CNFs-H2O2缓冲溶液体系中加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试剂后,我们仅需300s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蓝色变化。并且进一步研究了Cu@N-CNFs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Cu@N-CNFs对TMB和H2O2均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因此,我们联合葡萄糖氧化酶(GOx)构建了一个简单、灵敏的可视化比色法检测葡萄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朱阳[7](2021)在《基于锰元素的纳米药物构建及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疗法、手术切除、放射性疗法等。手术切除是通过直接切除肿瘤组织,临床上一般用于治疗实体肿瘤,治疗效果非常显着;放疗是指用各种不同种类的射线照射肿瘤,以灭杀或抑制过度增殖的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化疗是指化学药物进入血液和肿瘤组织来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化疗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传统的化疗存在缺陷,化疗药物作用于整个身体对正常组织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对病灶的药效却随之大幅度降低,这是目前化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合理设计开发生物安全性好和高效率的癌症治疗策略尤为重要。论文在第一章对癌症治疗的新策略以及锰元素在治疗癌症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纳米材料运输蛋白、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纳米酶催化治疗等新策略以及多种方式协同增强肿瘤治疗;然后介绍了锰元素在纳米酶中催化治疗和成像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二氧化锰的纳米酶在肿瘤微环境中基于催化产生氧气改善肿瘤的乏氧微环境,进而增强肿瘤治疗功效。第二章介绍了我们设计的双功能纳米反应器(GOx-MSN@MnPc-LP),亲水性葡萄糖氧化酶通过静电作用负载在介孔二氧化硅中,疏水性锰酞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负载在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中,最后介孔硅和脂质体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得到纳米反应器。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纳米反应器不仅可以催化葡萄糖转变成有毒的过氧化氢,而且可以在730 nm激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进而协同抑制肿瘤生长。苏木精-伊红(H&E)实验则显示纳米反应器对小鼠的主要器官没有影响,进而证明纳米反应器的生物安全性。该工作通过设计合适的载体用于细胞内递送蛋白,不仅有效地保护蛋白质不变性,而且显着地降低毒副作用。第三章我们设计和开发了一种基于锰的单原子纳米酶(Mn/PSAE),用于协同纳米催化和光热治疗肿瘤。Mn/PSAE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有毒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进而诱导细胞凋亡。Mn/PSAE还具有光热效应,协同纳米催化治疗显着提高单原子酶的抗肿瘤效果。我们通过生化实验来验证Mn/PSAE抑制肿瘤生长的机理,其中包括多种酶活性的测定、活性氧的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溶酶体膜的完整性以及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体外和体内实验显示Mn/PSAE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且生物安全性高。该工作利用材料的化学特性构建出绿色、高效的纳米催化剂,提高在生理环境的催化效率,并降低对患者的毒副作用。第四章我们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纳米花型的硫化锰铜(PCMS NFs)纳米颗粒,用于多模态成像介导的纳米催化治疗和二区光热治疗。PCMS NFs在肿瘤的微环境(TME)中特异性地将肿瘤过表达的过氧化氢转变成有毒的超氧阴离子,进而诱导癌细胞凋亡;在近红外二区激光照射下,PCMS NFs可高效地产生热效应,协同纳米催化治疗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此外,PCMSNFs还可以进行多模态成像,包括热成像、光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实时检测肿瘤的部位和生长情况,实现诊疗一体化。第五章我们通过生物矿化法构建了肿瘤微环境(低pH/过表达的H2O2)响应增强光动力的诊疗平台-负载二氧化锰纳米颗粒和二氢卟吩的铁蛋白(Ce6/Ftn@MnO2)。Ce6/Ftn@MnO2催化肿瘤内源性过氧化氢原位产生氧气来缓解光动力治疗中肿瘤低氧引起的耐药。该设计充分利用了蛋白和颗粒固有特性,包括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肿瘤富集能力。同时,Ce6/Ftn@MnO2也可用于荧光成像,在体内精确跟踪药物富集和肿瘤位置。体外实验证明显示在近红外光照射后,Ce6/Ftn@MnO2有效的改善肿瘤部位的乏氧环境进而显着提高抑制肿瘤生长的效率,且生物安全性高。这项工作为生物矿化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构建了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治疗平台,通过持续催化氧气产生,改善肿瘤的缺氧环境来提高光动力治疗功效。

王雨舟[8](2021)在《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化学发光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当化学发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时,具有背景信号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化学发光分析法不像荧光分析和比色分析一样对设备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外在激发光源,也不像色谱分析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因此,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是现在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监测、环境检测和食品分析等领域。葡萄糖,多巴胺,谷胱甘肽这些生物小分子物质虽然在体内含量少,但是却与人体的许多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当这类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含量水平低于或高于正常水平时,会造成各种代谢的紊乱,严重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所以,针对这些生物小分子物质构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分析方法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所采用的化学发光体系存在的发光信号微弱和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使其不能适用于日益严格、精确的分析应用。因此对传统的化学发光体系做出改进来满足我们后续应用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对传统化学发光的改进方式包括寻找新的发光体、氧化剂和催化剂。而含铁材料由于其易于获得、价格低廉、具有多种价态以及可能具有的磁性等性质,被广泛研究,同时含铁材料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当中也存在应用的可能。本论文以“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为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调研,在过往文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合成了不同的含铁材料,并探究其性质。根据不同含铁材料之间的性质的差异,针对性地构建了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小分子检测。论文主要分为5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简述了化学发光的概念、机理和研究现状,含铁元素的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章为具体的研究报告;第5章为全文总结。实验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双功能化普鲁士蓝类似物粒子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并应用于多巴胺的检测基于Fe-Co-Co的氧化特性,与鲁米诺构建了一种新的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Fe-Co-Co。Fe-Co-Co是一种普鲁士蓝类似物(PBA),在不添加其他氧化剂的情况下,能显着地将在碱性环境下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强度增强95倍。此外,由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和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鲁米诺-Fe-Co-Co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是鲁米诺-铁氰化钾(K3[Fe(CN)6])体系的29倍。当添加多巴胺(DA)到这个新的系统中,化学发光强度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DA检测方法。化学发光系统的信号强度与DA浓度在0.1-5.0×10-6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6×10-6mol·L-1。最后,此方法能成功地用于人血清样品中DA的测定。2.基于Fe-CDs构建的一种新颖、简单的识别型化学发光方法用于检测谷胱甘肽在以前文献报道的基础上修改合成了一种稳定的花状纳米材料Fe掺杂碳点(Fe-CDs),并首次报道了钙黄绿素-H2O2-Fe-CDs的化学发光方法。在该方法中,由钙黄绿素吸收Fe-CDs与H2O2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转变为激发态的钙黄绿素,激发态的钙黄绿素在返回基态时,在556 nm产生化学发光。此外,我们还发现谷胱甘肽(GSH)能够改变Fe-CDs的形态,同时显着增强钙黄绿素-H2O2-Fe-CDs的CL信号。基于此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检测谷胱甘肽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最佳实验环境下,钙黄绿素-H2O2-Fe-CDs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谷胱甘肽浓度为2-13×10-3mol·L-1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检出限为0.6×10-3mol·L-1。3.基于双功能MIL-101(Fe)纳米酶活性分析检测葡萄糖研究发现MIL-101(Fe)这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材料同时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和氧化酶性质。基于其氧化酶性质与鲁米诺构成新的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MIL-101(Fe)。MIL-101(Fe)能将鲁米诺的化学发光信号放大28倍。此外鉴于MIL-101(Fe)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将此新化学发光体系用于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定量检测。葡萄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1-10×10-3mol·L-1,检测限为0.003×10-3mol·L-1。最后此方法通过与医院结果对比,证明能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本的检测。

夏云[9](2021)在《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及其负载纤维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是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出现的新型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结构复杂、难以降解的特点。当这些有机污染物对水体产生污染后,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影响更为严重,最终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对水体中新型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治理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方法有吸附法、絮凝沉淀法、生物法和高级氧化法。吸附法及絮凝沉淀法只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相态的转移,不能完全去除有机污染物。膜过滤法残留在膜上的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法处理有机污染物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且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具有毒性而致使其分解效率降低。高级氧化法催化活化氧化剂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种,但是这些自由基在水体中快速的移动而导致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选择性差,而且易氧化催化剂自身导致失活,进而影响到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为提高催化剂对底物的选择性及自身的稳定性,从生物酶的结构及催化机理中获得启发,本论文设计制备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催化剂,构筑产生高价铁氧活性种的催化体系,用于催化氧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为方便催化剂分离循环使用,将催化剂负载于纤维上,研究其催化氧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性能及机理。论文合成结构稳定的十六氯铁酞菁(FePcCl16),用吡啶(Py)基接枝多壁碳纳米管,通过Py上的N原子与FePcCl16中心的铁离子轴向配位,制备获得催化剂FePcCl16-Py-MWCNTs。实验选取对氯间二甲基苯酚(PCMX)为模型污染物,双氧水(H2O2)为氧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催化降解PCMX,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在酸性和中性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催化性能优于FePcCl16吸附于MWCNTs上所构筑的FePcCl16-MWCNTs体系。通过异丙醇(IPA)、对苯醌(p-BQ)捕获实验以及电子顺磁共振(EPR)、气质联用(GC-MS)和高分辨质谱(HDMS)研究证明了该催化体系起催化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种为高价铁氧活性种,电化学实验证明了模拟太阳光照增进了FePcCl16与MWCNTs之间的电子转移,促进了高价铁氧活性种的产生而增强了体系的催化性能。为增强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采用多孔结构、吸附性强的碳黑(CB)制备与FePcCl16轴向配位的催化剂FePcCl16-Py-CB。FePcCl16-Py-CB对底物吸附能力强,使其对PCMX的催化降解性能优于FePcCl16-Py-MWCNTs,且模拟太阳光照几乎不影响FePcCl16-Py-CB的催化性能。为进一步研究FePcCl16-Py-CB的催化性能,选取结构更为复杂的激素类模型污染物地塞米松(DXMS)在室温环境中进行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经过6次循环使用,该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并没有明显地降低。通过IPA、p-BQ捕获实验及EPR、GC-MS研究证明该催化体系中起主要氧化作用的活性种为高价铁氧活性种,其次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为使催化剂易于水体分离后循环使用,采用低熔点皮芯聚酯纤维(LMPET)热粘合FePcCl16-Py-CB,获得低熔点皮芯聚酯纤维负载型催化剂FePcCl16-Py-CB/LMPET。通过扫描电镜(SEM)、能量分散谱(EDS)、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FePcCl16-Py-CB/LMPET,证明了FePcCl16-Py-CB已经热粘合到LMPET的皮层纤维表面。以FePcCl16-Py-CB/LMPET为催化剂在室温的环境中催化活化H2O2氧化降解DXMS的结果显示,该催化体系在酸性及中性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经过5次循环使用,该催化体系对DXMS的催化氧化降解率仍在92%以上。通过IPA、p-BQ捕获实验及EPR、GC-MS研究证明该催化体系中仍然是高价铁氧活性种为主的催化机理。为提高纤维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将FePcCl16-Py-CB与聚乳酸(PLA)共混于二氯甲烷/二甲基乙酰胺混合溶液(DCM/DMAC)中离心-静电纺丝制备聚乳酸多孔纳米纤维负载FePcCl16-Py-CB,即FePcCl16-Py-CB/PLAPNFs。通过SEM、XRD、XPS证明了FePcCl16-Py-CB均匀地分散于PLAPNFs中。以FePcCl16-Py-CB/PLAPNFs为催化剂催化活化H2O2降解DXMS,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在酸性、中性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碱性的条件下,催化性能略有降低;值得关注的是经过计算FePcCl16-Py-CB/PLAPNFs的催化性能是FePcCl16-Py-CB/LMPET的6.5倍;该催化体系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DXMS的降解率仍在90%以上;通过IPA、p-BQ捕获实验及EPR、GC-MS研究证明该催化体系中催化机理并没有发生变化。

高娇娇[10](2021)在《蛋白质-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是由生物活性分子和纳米材料杂化而形成的花状微球,其既具有生物活性分子的专一性、纳米材料的耐酸碱性、热稳定性,又可体现出特有的协同效应,因而在生物传感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据此,本论文采用一锅法制备了血红蛋白-磷酸铜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Hb-Cu3(PO4)2 HNFs)、Hb-Mn3(PO4)2 HNFs等十种蛋白质-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系统研究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的生长机制,尤其是搞清了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一种普适性的蛋白质-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的合成方法;并基于这些纳米花,构建了比色/荧光双模式生物传感、电化学生物传感、比色免疫生物传感以及免疫生物传感试纸等四种生物传感器。该研究可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制备提供新方法,丰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内容,亦可为环境和临床诊断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五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采用一锅法合成了 Hb-Cu3(PO4)2 HNFs,探讨了其生长机理;并构建了基于该材料的H2O2荧光/比色双模式生物传感器。使用SEM和XPS对该材料的结构、组成、形貌和表面电子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合成的Hb-Cu3(PO4)2 HNFs呈分层花状微球,花球高度分散,尺寸为10~15μm,纳米花瓣表面有Hb活性中心的暴露。催化活性测试表明,Hb-Cu3(PO4)2 HNFs的催化活性是纯Hb的3-4倍,在室温下储存35天后,其保留的催化活性为89.70%,是纯Hb的2倍;所开发的荧光/比色双模式生物传感器对H2O2测定具有优异的选择性,比色传感的线性范围为2~10 ppb、20~100 ppb,检出限为0.1 ppb;荧光传感更为灵敏,线性范围为0.2~10ppb、20~100 ppb,检出限为0.01 ppb;该传感器用于雨水、自来水和废水中H2O2检测,三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回收率在88.95%~112.36%之间。相比于纯Hb,Hb-Cu3(PO4)2 HNFs具有显着增强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与其他H2O2传感方法相比,该传感器可同时输出比色/荧光信号,双信号互相校准,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以锰离子和磷酸盐为无机原料,合成了 Hb-Mn3(PO4)2 HNFs,构建了基于该材料的H2O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使用UV-vis、CD和荧光光谱对该材料中Hb的构象研究结果表明,Hb的构象发生去折叠现象,而大量的Hb活性中心暴露于材料表面。电化学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敏感材料对H2O2表现了很好的催化还原作用,基于该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低浓度下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20 nm~0.36 μM,检出限为7 nm、灵敏度为68.95μA·μM-1·Cm-2;该传感器用于雨水和人血清样品中H2O2的快速检测,五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回收率在99.8%~105.3%之间。与Hb-Cu3(PO4)2 HNFs相比,Hb-Mn3(PO4)2 HNFs也呈分层花状微球,但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54.73 m2/g,更丰富Hb活性中心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基于其他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对H2O2的检测限降低了 1个数量级,灵敏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3)以鸡蛋清(CEW)作为有机组分,采用一锅法制备了 CEW-Cu3(PO4)2 HNFs。使用ESR、XPS和UV-vis对该材料的催化性能和催化机理的研究表明,该材料同时具有模拟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生物催化活性能,平均反应速率常数为12.43×10-2 min-1,是Cu3(PO4)2 NSs的5倍;利用有机组分CEW中包含的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生物素-N-琥珀酰亚胺基酯-抗癌胚抗原二级抗体标记的CEW-Cu3(PO4)2捕获探针(CEW-Cu3(PO4)2 HNFs@Biotin-NHS-Ab2),构建了一种基于该探针的癌胚抗原(CEA)比色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在弱碱性(pH=7.5)条件下,所开发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5~40 ng/mL,检出限为3.5 pg/mL;该传感器用于人血清中CEA的平行三次检测的回收率在97.00%~106.00%之间。CEW-Cu3(PO4)2 HNFs具有优异的生物催化活性;与基于其他纳米材料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可在接近人血清pH值的条件下实现CEA的快速检测。(4)提出一种适用于以多种金属离子(Ca2+、Mn2+、Fe2+、Co2+、Ni2+、Cu2+和Zn2+)作为无机原料的Hb-M3(PO4)2·nH2O HNFs合成方法。采用FT-IR、UV-vis、CD 和 XPS 对 Hb-M3(PO4)2·nH2O HNFs 的化学组成、Hb 构象变化及有机组分与无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在诱导Hb去折叠的同时与其展开所暴露出的酰胺基、羧基等基团相配位;利用软硬酸碱理论,系统研究了 Hb-M3(PO4)2·nH2O HNFs的形成机理,是以配位于Hb的M2+为成核位点,M3(PO4)2·nH2O晶体各向异性生长,直至形成分层花状微球。Hb和七种Hb-M3(PO4)·nH2O HNFs的催化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在体系pH=7.5的条件下,Hb-Cu3(PO4)2 HNFs表现出最佳催化性能,平均反应速率常数为839.05×10-3 min-1,是纯Hb的14倍。与Zare等人提出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有普适性;所合成材料的催化性能也提高了 3倍。(5)以滤纸为基底材料,通过一锅法在其表面原位生长无催化活性的CEW-Ca3(PO4)2 HNFs;同时,制备了具有优异催化活性Hb-CEW-Cu3(PO4)2 HNFs。在两种杂化纳米花表面分别标记Biotin-NHS-Ab1和Biotin-NHS-Ab2,制备了滤纸原位生长 CEW-Ca3(PO4)2 HNFs@Biotin-NHS-Ab1-CEA-Hb-CEW-Cu3(PO4)2 HNFs@Biotin-NHS-Ab2免疫生物传感试纸。基于该试纸,利用ELISA方法实现了 CEA的可视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试纸的检测范围为0.5~100 ng/mL,检出限为0.5 ng/mL,用于人血清样品中CEA的平行三次测定结果的回收率在89.50%~108.06%之间。与传统的ELISA法相比,该试纸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可现场检测的优势。

二、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甲烷氧化菌素拟酶活性的面粉中过氧化钙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过氧化钙简介
    1.2 过氧化钙在面粉中的应用
        1.2.1 面粉中过氧化钙的作用
        1.2.2 过氧化钙作为面粉添加剂的危害
    1.3 过氧化钙的检测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酶法
        1.3.4 其他方法
    1.4 甲烷氧化菌素
        1.4.1 甲烷氧化菌素简介
        1.4.2 甲烷氧化菌素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1.5 脂肪酶
        1.5.1 脂肪酶的性质与特点
        1.5.2 脂肪酶在面粉中的应用
    1.6 过氧化苯甲酰
        1.6.1 过氧化苯甲酰的性质与特点
        1.6.2 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Mb-Cu拟酶分光光度法检测面粉中的过氧化钙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供试菌种
        2.2.3 主要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发酵培养及Mb的分离纯化
        2.3.2 Mb-Cu的制备
        2.3.3 拟酶溶液的配置
        2.3.4 过氧化钙标准液的配置
        2.3.5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7 样品的测定
        2.3.8 精密度和准确度
        2.3.9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b的表征
        2.4.2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Mb的浓度
        2.4.3 Mb-Cu的结合的紫外光谱分析
        2.4.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5 反应条件的优化
        2.4.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7 精密度和准确度
    2.5 本章小结
3 Mb-Cu拟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过氧化钙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供试菌种
        3.2.3 主要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限铜发酵培养及Mb的分离纯化
        3.3.2 Mb-Cu的制备
        3.3.3 拟酶溶液的配置
        3.3.4 过氧化钙标准溶液的配置
        3.3.5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6 过氧化钙标准曲线的绘制
        3.3.7 样品的测定
        3.3.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b-Cu催化反应机理
        3.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4.3 过氧化钙标准曲线与标准比色卡的绘制
        3.4.4 精密度和准确度
    3.5 本章小结
4 面粉中的其他物质对面粉中过氧化钙测定的干扰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Mb-Cu的制备
        4.3.2 脂肪酶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3.3 脂肪酶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3.4 过氧化苯甲酰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3.5 过氧化苯甲酰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3.6 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CaO_2的颜色干扰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脂肪酶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4.2 脂肪酶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过氧化钙的干扰
        4.4.3 过氧化苯甲酰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4.4 过氧化苯甲酰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CaO_2的干扰
        4.4.5 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对酶催化显色法测定面粉中CaO_2的颜色干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Tb(Ⅳ)/Tb(Ⅲ)氧化还原对的NaTb(SO4)2和Tb2O2SO4的制备及对生物分子的荧光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1.1.1 稀土元素
        1.1.2 稀土发光材料
        1.1.3 稀土元素配合物中的氧化还原电子对
        1.1.4 用镧系元素氧化还原活性配体开关发光
    1.2 检测探针
        1.2.1 H_2O_2荧光探针
        1.2.2 H_2O_2检测方法
        1.2.2.1 概述
        1.2.2.2 酶活性比色法检测双氧水
        1.2.2.3 基于荧光信号检测双氧水
        1.2.3 Fe~(3+)探针
        1.2.4 谷胱甘肽探针
        1.2.4.1 概述
        1.2.4.2 金属络合物作为生物硫醇探针
        1.2.4.3 碳点作为生物硫醇传感探针
    1.3 酶
        1.3.1 天然酶
        1.3.2 具有模拟酶活性的无机纳米粒子
        1.3.3 纳米酶类型及其应用
        1.3.3.1 氧化酶(Oxidase,OXD)
        1.3.3.2 超氧化物歧化酶
        1.3.3.3 过氧化物模拟酶(Peroxidase,POD)
        1.3.4 纳米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4.1 纳米粒子尺寸
        1.3.4.2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1.3.4.3 纳米粒子的表面价态
        1.3.4.4 pH和温度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2.2.1 稀土离子溶液的配制
        2.2.2 缓冲液的配制
        2.2.2.1 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的配制
        2.2.2.2 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钾(PBS)缓冲溶液的配制
        2.2.2.3 GSH溶液的配制
        2.2.3 细胞实验溶液配配制
        2.2.3.1 MTT溶液的配制
        2.2.3.2 磷酸缓冲溶液的配制
        2.2.3.3 10%培养液的配制
        2.2.3.4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2.3 材料的制备
        2.3.1 NaTb(SO_4)_2材料的制备
        2.3.2 Tb_2O_2SO_4材料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
        2.4.1 材料的物相分析
        2.4.2 材料的形貌和组成分析
        2.4.3 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2.4.4 纳米酶活性分析
        2.4.5 材料粒径分析
    2.5 Tb_2O_2SO_4纳米酶性质探究
        2.5.1 Tb_2O_2SO_4氧化酶性质探究
        2.5.1.1 Tb_2O_2SO_4氧化酶活性的pH依赖性
        2.5.1.2 O_2对Tb_2O_2SO_4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3 Tb_2O_2SO_4氧化酶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活性
        2.5.2 Tb_2O_2SO_4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表征
        2.5.2.1 Tb_2O_2SO_4过氧化物酶活性的pH依赖性
        2.5.2.2 Tb_2O_2SO_4过氧化物模拟酶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活性
    2.6 NaTb(SO_4)_2纳米粒子对Fe~(3+)荧光检测
    2.7 NaTb(SO_4)_2-Fe~(3+)体系对GSH的荧光检测
    2.8 NaTb(SO_4)_2纳米粒子对H_2O_2的荧光检测
    2.9 Tb_2O_2SO_4检测GSH
        2.9.1 Tb_2O_2SO_4荧光性能检测GSH
        2.9.2 Tb_2O_2SO_4氧化酶性质检测GSH
    2.10 细胞实验
        2.10.1 细胞培养
        2.10.1.1 细胞培养室和主要器具的杀菌消毒
        2.10.1.2 实验操作
        2.10.2 MTT法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肿瘤活性
第三章 NaTb(SO_4)_2的制备、表征以及对H_2O_2、Fe~(3+)、GSH的荧光检测
    3.1 引言
    3.2 结果讨论
        3.2.1 NaTb(SO_4)_2的形貌及粒径分析
        3.2.2 NaTb(SO_4)_2的成分分析
        3.2.3 NaTb(SO_4)_2的物相分析
        3.2.4 NaTb(SO_4)_2荧光性能分析
        3.2.4.1 NaTb(SO_4)_2的下转换荧光及发光机制
        3.2.4.2 不同掺杂元素对NaTb(SO_4)_2荧光性能的影响
        3.2.4.3 元素不同掺杂比例对NaTb(SO_4)_2荧光性能的影响
        3.2.5 NaTb(SO_4)_2对Fe~(3+)荧光检测
        3.2.6 NaTb(SO_4)_2检测H_2O_2
        3.2.6.1 NaTb(SO_4)_2检测H_2O_2的pH依赖性
        3.2.6.2 NaTb(SO_4)_2检测H_2O_2机理
        3.2.6.3 NaTb(SO_4)_2检测H_2O_2的检测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_2O_2SO_4发光纳米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肿瘤治疗、GSH、VC和Fe~(3+)荧光检测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讨论
        4.2.1 成分分析
        4.2.2 形貌及粒径分析
        4.2.3 Tb_2O2SO_4的氧化酶性质
        4.2.3.1 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溶液中的氧化酶性质
        4.2.3.2 在NaAc-HAc溶液中的氧化酶性质
        4.2.3.3 O_2对Tb_2O_2SO_4的氧化酶性质的影响
        4.2.3.4 TMB浓度对Tb_2O_2SO_4的氧化酶性质的影响
        4.2.3.5 Tb_2O_2SO_4氧化酶性能检测GSH
        4.2.4 Tb_2O_2SO_4的过氧化物酶性质
        4.2.4.1 Tb_2O_2SO_4在不同缓冲溶液中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
        4.2.4.2 H_2O_2浓度对Tb_2O_2SO_4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影响
        4.2.5 MTT法检测Tb_2O_2SO_4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生物相容性
        4.2.6 Tb_2O_2SO_4过氧化物模拟酶对癌细胞的治疗
        4.2.7 Tb_2O_2SO_4荧光性能分析
        4.2.7.1 Tb_2O_2SO_4荧光性能
        4.2.7.2 Tb_2O_2SO_4荧光性能检测GSH
        4.2.7.3 Tb_2O_2SO_4荧光性能检测VC
        4.2.7.4 Tb_2O_2SO_4荧光性能检测Fe~(3+)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研究进一步展开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研究项目

(3)基于组氨酸的新型模拟酶/纳米酶的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酶
    1.2 酶的发展历程
        1.2.1 天然酶
        1.2.2 模拟酶
        1.2.3 纳米酶
    1.3 组氨酸在模拟酶/纳米酶仿生设计中的应用
    1.4 纳米酶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组氨酸在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构建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金属离子碱配位沉淀自组装形成的氨基酸纳米酶
        2.3.2 Cu-His纳米酶TEM表征
        2.3.3 Cu-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球差电镜表征
        2.3.4 Cu-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元素含量、比例、价态及成键分析
        2.3.5 Cu-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3.6 Cu-His纳米酶形成机制探究
        2.3.7 Cu-His单原子氨基酸纳米酶的氧化还原酶类活性探究
        2.3.8 Cu-His的 POD催化活性机制探究
        2.3.9 Cu-His的氧化还原酶选择性探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组氨酸在调控淀粉样蛋白二肽组装及其酶活调控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moc-F-F二肽和氨基酸共组装行为研究
        3.3.2 Fmoc-F-F(His)组装条件优化
        3.3.3 Fmoc-F-F(His)的动态组装过程探究
        3.3.4 Fmoc-F-F(His)中 His各组分对共组装的影响
        3.3.5 Fmoc-F-F(His)高分辨电镜/光镜结构表征
        3.3.6 Fmoc-F-F(His)化学表征
        3.3.7 Fmoc-F-F(His)的氧化还原酶活性
        3.3.8 Fmoc-F-F(His)的水解酶活性
        3.3.9 Fmoc-F-F(His)的转移酶活性
        3.3.10 Aβ(纳米)酶活性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is次血红素多肽模拟酶在生物检测葡萄糖传感器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h HP-6和GOx杂合无机磷酸铜纳米花体系的构建
        4.3.2 GOx&DhHP-6-Cu_3(PO_4)_2化学表征
        4.3.3 GOx&DhHP-6-Cu_3(PO4)_2传感器用于葡萄糖检测
        4.3.4 His次血红素三肽的设计与合成
        4.3.5 Dh-A-H-E的酶学性质探究
        4.3.6 Dh-A-H-E用于过氧化氢及葡萄糖比色检测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钴、锰氧化物纳米酶传感器的表面工程构筑及其分析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模拟酶概述
    1.2 纳米酶概述
        1.2.1 纳米酶的特点
        1.2.2 纳米酶的优势
        1.2.3 纳米酶的催化机制
    1.3 纳米酶的分类
        1.3.1 按照催化类型分类
        1.3.1.1 类过氧化物酶
        1.3.1.2 类氧化物酶
        1.3.2 按照材料分类
        1.3.2.1 钴氧化物纳米酶
        1.3.2.2 锰氧化物纳米酶
    1.4 纳米酶比色传感器
        1.4.1 纳米酶比色传感器简介
        1.4.2 纳米酶比色传感器原理
        1.4.3 纳米酶比色传感器研究进展
    1.5 纳米酶催化性能的调控方法
        1.5.1 表面修饰对类酶活性的影响
        1.5.2 表面缺陷对类酶活性的影响
        1.5.3 表面价态对类酶活性的影响
    1.6 纳米酶展望
    1.7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o_3O_4@β-CD作为类过氧化物纳米酶用于抗坏血酸信号放大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纳米酶的制备
        2.2.3 纳米酶的表征
        2.2.4 分析检测方法
        2.2.5 AA的检测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结构与化学表征
        2.3.2 Co_3O_4@β-CD NPs的 POD-like 活性评估
        2.3.3 类过氧化物酶稳态动力学及反应机理分析
        2.3.4 Co_3O_4@β-CD NPs与TMB形成包合物
        2.3.5 Co_3O4@β-CD NPs检测AA
        2.3.6 用于AA检测的Co_3O_4@β-CD NPs的再现性和重复性
        2.3.7 Co_3O_4@β-CD NPs用于实际样品的AA检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β-CD修饰的α-MnO_2纳米球模拟氧化酶及对氯苯酚的分析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纳米酶的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OXD-like 活性评价
        3.2.5 OXD-like的反应动力学评价
        3.2.6 OXD-like反应体系中ROS的检测
        3.2.7 检测4-CP
    3.3 结果和讨论
        3.3.1 α-MnO_2@β-CD结构和形貌表征
        3.3.2 β-CD的表面修饰证明
        3.3.3 α-MnO_2@β-CD的OXD-like 活性
        3.3.4 α-MnO_2@β-CD的OXD-like性质影响因素
        3.3.5 α-MnO_2@β-CD的OXD-like性质动力学评价
        3.3.6 α-MnO_2@β-CD的OXD-like 活化机制
        3.3.7 检测4-CP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氧空位调控Mn_3O_4纳米材料模拟氧化酶检测L-半胱氨酸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M_3O_4纳米酶的制备
        4.2.3 纳米酶的表征
        4.2.4 OXD-like 活性评价
        4.2.5OXD-like的动力学评价
        4.2.6 自由基测试及氧吸附实验
        4.2.7 测定L-Cys
    4.3 结果和讨论
        4.3.1 OV-Mn_3O_4 NFs和Mn_3O_4 NFs的形态结构表征
        4.3.2 OV-Mn_3O_4 NFs和Mn_3O_4 NFs的OXD-like活性
        4.3.3 OV-Mn_3O_4 NFs和Mn_3O_4 NFs 的 ROS生成
        4.3.4 OVs促进Mn3O4O的XD-like性能的机理研究
        4.3.4.1 底物在OV-Mn_3O_4 NFs和Mn_3O_4 NFs中的吸附
        4.3.4.2 OVs和ROS的关系
        4.3.4.3 Mn物种的参与
        4.3.5 不同OVs浓度对Mn_3O_4的OXD-like性能的影响
        4.3.6 Mn_3O_4纳米酶的稳定性评价
        4.3.7 OV-Mn_3O_4 NFs检测 L-Cys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具有表面Lewis酸/碱位点的超薄Co_3O_4纳米片作为类过氧化物酶检测对苯二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
        5.2.2 纳米酶的制备
        5.2.3 纳米酶的表征
        5.2.4 测定表面酸/碱活性位点
        5.2.5 Co_3O_4的POD-like性能探究
        5.2.6 活性氧(ROS)的检测
        5.2.7 HQ的检测
    5.3 结果和讨论
        5.3.1 Co_3O_4-B-x纳米片的形貌特性
        5.3.2 Co_3O4-B-x纳米片的晶体结构和原子价态分布
        5.3.3 Co_3O_4-B-x纳米酶活性探究
        5.3.4 不同催化参数对POD性能的影响
        5.3.5 以TMB和H_2O_2为基质的Co_3O_4-B-x的稳态动力学分析
        5.3.6 Co_3O_4-B-x的POD-like反应机理
        5.3.6.1 Co_3O_4-B-x的表面酸/碱位点与POD-like性质的相关性
        5.3.6.2 Co_3O_4-B-x的POD-like体系中ROS的产生
        5.3.7 HQ比色检测法
        5.3.7.1 HQ的定量测定
        5.3.7.2 HQ检测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5.3.7.3 琼脂糖水凝胶膜比色法测定HQ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荣誉奖励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热碳材料
        1.2.1 水热碳材料简介
        1.2.2 水热碳材料的合成
        1.2.2.1 水热碳球的合成
        1.2.2.2 水热碳量子点(CQDs)的合成
    1.3 水热碳材料的应用
        1.3.1 水热碳材料的分析应用
        1.3.2 水热碳材料的光化学应用
    1.4 本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热碳壳包覆γ-Fe_2O_3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三苯甲烷染料的超高效液相质谱质谱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仪器和分析条件
        2.2.3 焦糖化水热碳纳米材料包覆氧化铁纳米粒子(γ-Fe_2O_3@CNM)的合成
        2.2.4 MSPE过程
        2.2.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γ-Fe_2O_3@CNM的表征
        2.3.2 基于γ-Fe_2O_3@CNM MPSE的吸附容量
        2.3.3 γ-Fe_2O_3@CNM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剂的萃取过程的优化
        2.3.4 UPLC-MS/MS方法的验证
        2.3.5 真实水样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热碳材料-Cu_(1.8)S复合物:活性增强的类过氧化物酶用于过氧化氢和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和表征手段
        3.2.3 Cu_(1.8)S-cgmc的合成
        3.2.4 Cu_(1.8)S-cgmc的类过氧化酶活性评价
        3.2.5 Cu_(1.8)S-cgmc的类过氧化酶活性稳态动力学分析
        3.2.6 等温量热滴定
        3.2.7 H_20_2的比色检测
        3.2.8 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
        3.2.9 标准检测方法
        3.2.10 Cu_(1.8)S-cgmc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_(1.8)S-cgmc表征
        3.3.2 Cu_(1.8)S-cgmc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评价
        3.3.3 稳态动力学研究
        3.3.4 Cu_(1.8)S-cgmc对比色底物亲和力的研究
        3.3.5 腌制食品中H_2O_2的比色检测
        3.3.6 黄瓜中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分析
        3.3.7 Cu_(1.8)S-cgmc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稳定性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热碳纳米颗粒负载Fe~(2+)/Fe~(3+): 活性增强的类过氧化物酶用于H_2O_2比色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
        4.2.3 焦糖化水热碳纳米颗粒的合成
        4.2.4 Fe离子负载的水热碳纳米颗粒(CNPs@Fe)的合成
        4.2.5 CNPs@Fe中Fe的释放
        4.2.6 CNPs@Fe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测试
        4.2.7 自由基检测分析
        4.2.8 H_2O_2的比色检测
        4.2.9 标准方法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CNPs@Fe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
        4.3.3 稳态动力学研究
        4.3.4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
        4.3.5 滴眼液中H_2O_2的比色检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手性水热碳量子点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手性分馏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和表征
        5.2.3 CQDs的制备
        5.2.4 光催化条件
        5.2.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手性分析氧氟沙星对映体
        5.2.6 荧光猝灭分析(+)-CQDs与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相互作用
        5.2.7 理论计算分析(+)-CQDs与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相互作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QDs的表征
        5.3.2 (+)-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光催化降解
        5.3.3 环境水样中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
        5.3.4 (+)-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本论文的不足
    6.4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荣誉奖励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杂原子掺杂碳纳米材料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模拟酶概述
    1.2 纳米酶概述及分类
        1.2.1 碳基纳米酶
        1.2.2 金属基纳米酶
        1.2.3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酶
        1.2.4 MOFs基纳米酶
        1.2.5 其它材料纳米酶
    1.3 纳米酶催化机理
        1.3.1 催化反应过程
        1.3.2 活性中间体
        1.3.3 活性位点
        1.3.4 电子转移
    1.4 纳米酶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简介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硫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装置
        2.2.3 rGO和S-rGO的合成
        2.2.4 S-rGO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能探究
        2.2.5 S-rGO的催化机理探究
        2.2.6 S-rGO动力学分析
        2.2.7 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2.2.8 实际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rGO的表征
        2.3.2 S-rGO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能分析
        2.3.3 S-rGO的催化机理
        2.3.4 实验条件优化
        2.3.5 S-rGO的表观稳态动力学分析
        2.3.6 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2.3.7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OF衍生的Cu@N-CNFs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材料制备
        3.2.3 Cu@N-CNFs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能探究
        3.2.4 Cu@N-CNFs的稳态动力学实验
        3.2.5 比色法检测葡萄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N-CNFs的表征
        3.3.2 Cu@N-CNFs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探究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Cu@N-CNFs的催化机理
        3.3.5 Cu@N-CNFs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动力学分析
        3.3.6 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3.3.7 葡萄糖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3.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基于锰元素的纳米药物构建及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癌症的危害及其治疗策略
    1.2 锰元素在诊疗中的应用
        1.2.1 锰元素在纳米催化治疗中的应用
        1.2.2 二氧化锰纳米结构在肿瘤治疗和成像中的应用
    1.3 运输功能性蛋白质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3.1 纳米药物运输体系
        1.3.2 蛋白质运输体系
    1.4 纳米催化治疗肿瘤研究
        1.4.1 纳米酶的发展
        1.4.2 一种新型的纳米酶-单原子纳米酶
    1.5 光热试剂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1.5.1 光热治疗的发展
        1.5.2 近红外二区(NIR-Ⅱ)光热治疗和成像的应用
    1.6 克服乏氧微环境的光动力治疗肿瘤的研究
        1.6.1 光动力治疗的发展
        1.6.2 铁蛋白在药物运输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1.7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双功能纳米反应器协同饥饿治疗和光动力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和耗材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介孔硅的合成
        2.3.2 负载葡萄糖氧化酶的MSN制备
        2.3.3 脂质体的制备
        2.3.4 脂质体融合的MSN制备
        2.3.5 葡萄糖氧化酶负载效率的测定
        2.3.6 锰酞菁包封率的测定
        2.3.7 葡萄糖氧化酶和锰酞菁的释放测定
        2.3.8 定量分析过氧化氢的产生
        2.3.9 不同pH条件下GOx和GOx-MSN@MnPc-LP的催化活性
        2.3.10 细胞摄取实验
        2.3.11 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2.3.12 检测细胞内DNA损伤
        2.3.13 细胞毒性实验
        2.3.14 流失检测细胞凋亡
        2.3.15 死活细胞染色
        2.3.16 体内抗肿瘤效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反应器的表征
        2.4.2 蛋白质和光敏剂的包封率测定
        2.4.3 GOx-MSN@MnPc-LP纳米反应器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测试
        2.4.4 细胞摄取与活性氧水平测试
        2.4.5 细胞毒性实验评价
        2.4.6 体内抗肿瘤效果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刺激响应的锰单原子纳米酶催化治疗肿瘤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合成中空ZIF-8纳米立方体
        3.3.2 合成锰单原子纳米酶(Mn/SAE)
        3.3.3 合成二氧化锰纳米颗粒
        3.3.4 制备PEG化的锰单原子纳米酶
        3.3.5 测试锰单原子纳米酶的过氧化氢酶酶活
        3.3.6 测试锰单原子纳米酶的氧化酶酶活
        3.3.7 检测锰单原子纳米酶级联催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3.3.8 测试锰单原子纳米酶的过氧化物酶酶活
        3.3.9 电子顺磁共振检测锰单原子纳米酶产生的活性氧
        3.3.10 光热转换效率的计算
        3.3.11 细胞摄取实验
        3.3.12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3.3.13 细胞毒性和凋亡检测
        3.3.14 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的水平
        3.3.15 分析溶酶体的损伤
        3.3.16 分析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3.17 小鼠体内抗肿瘤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锰单原子酶的合成与制备
        3.4.2 测定锰单原子酶的稳定性
        3.4.3 锰单原子酶的过氧化氢酶酶活测定
        3.4.4 锰单原子酶的氧化酶酶活测定
        3.4.5 锰单原子酶的过氧化物酶酶活测定
        3.4.6 锰单原子酶光热活性测定
        3.4.7 癌细胞摄取锰单原子纳米酶
        3.4.8 锰单原子纳米酶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
        3.4.9 摄取锰单原子纳米酶对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3.4.10 锰单原子纳米酶抑制癌细胞生长机理
        3.4.11 锰单原子纳米酶抗肿瘤效果
    3.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Cu_xMn_yS_z纳米花用于多模态成像介导的协同催化治疗和近红外二区光热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合成氧化亚铜纳米球
        4.3.2 合成Cu_xMn_yS_z纳米花
        4.3.3 分析PCMS NFs的过氧化氢酶活
        4.3.4 分析PCMS NFs的氧化酶酶活
        4.3.5 检测PCMS NFs中锰离子释放
        4.3.6 检测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4.3.7 PCMS NFs的光热转换效率
        4.3.8 PCMS NFs的光热成像
        4.3.9 癌细胞摄取PCMS NFs
        4.3.10 PCMS NFs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4.3.11 PCMS NFs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果
        4.3.12 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4.3.13 癌细胞溶酶体膜的完整性
        4.3.14 PCMS NFs用于小鼠光声成像
        4.3.15 PCMS NFs用于小鼠磁共振成像
        4.3.16 PCMS NFs用于小鼠光热成像
        4.3.17 PCMS NFs对小鼠抗肿瘤效果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4.2 PCMS NFs的稳定性分析
        4.4.3 PCMS NFs过氧化氢酶酶活测试
        4.4.4 PCMS NFs氧化酶酶活测试
        4.4.5 PCMS NFs光热升温测试
        4.4.6 PCMS NFs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果
        4.4.7 PCMS NFs生物体内安全性和组织分布
        4.4.8 PCMS NFs的多模态成像效果
        4.4.9 PCMS NFs的抗肿瘤功效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反应器用于克服乏氧光动力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铁蛋白的表达
        5.3.2 制备Ftn@MnO_2
        5.3.3 制备Ce6/Ftn@MnO_2
        5.3.4 Ce6/Ftn@MnO_2的过氧化氢酶酶活测试
        5.3.5 测定Ftn@MnO_2的降解
        5.3.6 检测单线态氧(~1O_2)的产生
        5.3.7 细胞摄取实验
        5.3.8 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5.3.9 体外光动力治疗效果
        5.3.10 溶酶体膜的完整性检测
        5.3.11 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5.3.12 细胞内氧气含量的检测
        5.3.13 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IF-1α的表达水平
        5.3.14 小鼠体内光动力治疗功效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4.2 颗粒的稳定性实验
        5.4.3 Ce6/Ftn@MnO_2产氧性能和MnO_2降解实验
        5.4.4 Ce6/Ftn@MnO_2产生单线态氧的效率
        5.4.5 细胞摄取Ce6/Ftn@MnO_2
        5.4.6 细胞内氧气含量
        5.4.7 Ce6/Ftn@MnO_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果
        5.4.8 Ce6/Ftn@MnO_2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5.4.9 Ce6/Ftn@MnO_2处理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5.4.10 Ce6/Ftn@MnO_2处理后细胞内溶酶体膜的完整性
        5.4.11 Ce6/Ftn@MnO_2细胞内HIF-1α的表达水平
        5.4.12 Ce6/Ftn@MnO_2的抗肿瘤效果
    5.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
        1.2.1 化学发光的概念、发展和原理
        1.2.2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1.2.3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优化
        1.2.4 过渡金属在化学发光分析法中的应用
    1.3 新型含铁材料的应用
        1.3.1 应用于降解有机物
        1.3.2 应用于催化反应
        1.3.3 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双功能化普鲁士蓝类似物粒子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Fe-Co-Co PBA的合成
        2.2.4 模拟酶活性实验
        2.2.5 CL实验
        2.2.6 DA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Co-Co的表征
        2.3.2 Fe-Co-Co的模拟酶活性
        2.3.3 化学发光实验
        2.3.4 DA的测定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Fe-CDs构建的一种新颖、简单的识别型化学发光方法用于检测谷胱甘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分析仪器
        3.2.3 Fe-CDs的合成
        3.2.4 CDs的合成
        3.2.5 CL实验
        3.2.6 GSH的检测
        3.2.7 人全血样本的检测
    3.3 结果和讨论
        3.3.1 Fe-CDs的制备和表征
        3.3.2 CL实验
        3.3.3 基于Fe- CDs的 CL系统检测GSH的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双功能MIL-101(Fe)纳米酶活性分析检测葡萄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分析仪器
        4.2.3 MIL-101(Fe)的合成
        4.2.4 模拟酶活性的探究
        4.2.5 CL实验方法
        4.2.6 H_2O_2和葡萄糖检测
        4.2.7 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IL-101(Fe)的表征
        4.3.2 模拟酶活性研究
        4.3.3 CL性能研究
        4.3.4 H_2O_2和葡萄糖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及其负载纤维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1.2.1 吸附法
        1.2.2 膜过滤法
        1.2.3 絮凝沉淀法
        1.2.4 生物法
        1.2.5 高级氧化法
        1.2.5.1 臭氧体系
        1.2.5.2 芬顿体系及类芬顿体系
    1.3 仿酶催化法
        1.3.1 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3.2 仿P450酶
        1.3.3 仿过氧化氢酶
        1.3.4 仿过氧化物酶
        1.3.5 金属酞菁模拟酶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壁碳纳米管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催化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1.1 材料与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2 十六氯铁酞菁(FePcCl_(16))的合成
        2.2.3 多壁碳纳米管十六氯铁酞菁轴向配合物(FePcCl_(16)-Py-MWCNTs)合成
        2.2.4 FePcCl_(16)-Py-MWCNTs的表征
        2.2.4.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测试
        2.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4.4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2.2.4.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2.4.7 热重分析仪(TGA)测试
        2.2.4.8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试
        2.2.5 催化降解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2.2.5.1 催化降解的实验方法
        2.2.5.2 催化降解的分析方法
        2.2.6 催化机理分析
        2.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2.2.8 降解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PcCl_(16)-Py-MWCNTs的表征
        2.3.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1.2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3.1.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2.3.1.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分析
        2.3.1.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1.6 透射电镜(TEM)及能量色散谱(EDS)分析
        2.3.1.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2 FePcCl_(16)-Py-MWCNTs的催化性能
        2.3.2.1 FePcCl_(16)-Py-MWCNTs浓度的影响
        2.3.2.2 H_2O_2浓度的影响
        2.3.2.3 PCMX浓度的影响
        2.3.2.4 模拟太阳光照的影响
        2.3.2.5 pH值的影响
        2.3.2.6 无机盐的影响
        2.3.2.7 催化降解PCMX的循环使用性能
        2.3.2.8 FePcCl_(16)-Py-MWCNTs对不同底物的催化降解
        2.3.3 FePcCl_(16)-Py-MWCNTs的催化机理分析
        2.3.3.1 自由基捕获剂对体系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2.3.3.2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2.3.3.3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2.3.3.4 高分辨质谱(ESI-MS)分析
        2.3.3.5 电化学性质
        2.3.4 PCMX的催化降解历程分析
        2.3.5 RhB降解历程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碳黑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催化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1 实验原料
        3.2.1.2 实验仪器
        3.2.2 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制备
        3.2.3 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比较
        3.2.3.1 催化性能比较
        3.2.3.2 电化学性能比较
        3.2.3.3 吸附性能的比较
        3.2.3.4 比表面积和孔隙测试
        3.2.4 FePcCl_(16)-Py-CB的表征
        3.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测试
        3.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3.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3.2.4.4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3.2.4.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3.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3.2.4.7 热重分析仪(TGA)测试
        3.2.4.8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试
        3.2.5 催化降解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3.2.5.1 催化降解的实验方法
        3.2.5.2 催化降解的分析方法
        3.2.6 催化机理分析
        3.2.7 降解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PcCl_(16)-Py-MWCNTs和FePcCl_(16)-Py-CB催化性能的比较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3 透射电镜(TEM)及能谱(EDS)分析
        3.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3.3.6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3.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8 热重分析(TGA)
        3.3.9 FePcCl_(16)-Py-CB催化性能
        3.3.9.1 催化剂浓度
        3.3.9.2 双氧水浓度
        3.3.9.3 温度的影响
        3.3.9.4 p H的影响
        3.3.9.5 无机盐的影响
        3.3.9.6 循环使用性能
        3.3.10 机理分析
        3.3.10.1 自由基捕获剂对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
        3.3.10.2 自由基分析
        3.3.10.3 高价铁氧活性种检测
        3.3.11 DXMS的降解产物及降解历程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聚酯纤维负载碳黑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1.1 材料与试剂
        4.2.1.2 实验仪器
        4.2.2 FePcCl_(16)-Py-CB/LMPET制备
        4.2.3 FePcCl_(16)-Py-CB/LMPET的表征
        4.2.3.1 扫描电镜(SEM)测试和能谱(EDS)测试
        4.2.3.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4.2.3.3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4.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
        4.2.4 FePcCl_(16)-Py-CB/LMPET催化性能测试
        4.2.5 催化机理研究
        4.2.6 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PcCl_(16)-Py-CB/LMPET表征
        4.3.1.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1.2 X射线衍射(XRD)
        4.3.1.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3.2 FePcCl_(16)-Py-CB/LMPET的催化性能
        4.3.2.1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4.3.2.2 H_2O_2浓度的影响
        4.3.2.3 温度的影响
        4.3.2.4 pH的影响
        4.3.2.5 无机盐的影响
        4.3.2.6 循环使用性能
        4.3.3 催化机理
        4.3.3.1 自由基捕获剂的影响
        4.3.3.2 自由基分析
        4.3.3.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3.4 DXMS降解历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聚乳酸多孔纳米纤维负载碳黑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1.1 材料与试剂
        5.2.1.2 实验仪器
        5.2.2 FePcCl_(16)-Py-CB/PLAPNFs制备
        5.2.3 FePcCl_(16)-Py-CB/PLAPNFs的表征
        5.2.3.1 扫描电镜(SEM)测试
        5.2.3.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5.2.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5.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
        5.2.4 FePcCl_(16)-Py-CB/PLAPNFs催化性能测试
        5.2.5 催化机理研究
        5.2.6 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ePcCl_(16)-Py-CB/PLAPNFs表征
        5.3.1.1 扫描电镜(SEM)分析
        5.3.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3.1.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5.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3.2 FePcCl_(16)-Py-CB/PLAPNF/H_2O_2催化性能
        5.3.2.1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5.3.2.2 H_2O_2 的浓度
        5.3.2.3 温度的影响
        5.3.2.4 pH的影响
        5.3.2.5 无机盐的影响
        5.3.2.6 循环使用性能
        5.3.2.7 催化降解其它有机污染物的性能
        5.3.3 FePcCl_(16)-Py-CB/PLAPNF/H_2O_2催化机理
        5.3.3.1 自由基捕获剂的影响
        5.3.3.2 EPR分析
        5.3.3.3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5.3.3.4 FePcCl_(16)-Py-CB/PLAPNFs/H_2O_2催化体系中DXMS的降解历程分析
        5.3.3.5 FePcCl_(16)-Py-CB/PLAPNFs/H_2O_2体系中CBZ的降解历程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蛋白质-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的简介
    1.2 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简介
    1.3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血红蛋白-磷酸铜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基于该材料的H_2O_2荧光/比色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Hb-Cu_3(PO_4)_2 HNFs的制备
        2.1.3 Hb-Cu_3(PO_4)_2 HNFs的表征与分析
        2.1.4 荧光/比色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2.2 结果与讨论
        2.2.1 Hb-Cu_3(PO_4)_2 HNFs的结构、组成及形貌研究
        2.2.2 Hb-Cu_3(PO_4)_2 HNFs的生长机理研究
        2.2.3 基于Hb-Cu_3(PO_4)_2 HNFs的H_2O_2荧光/比色传感方法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血红蛋白-磷酸锰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基于该材料的H_2O_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Hb-Mn_3(PO_4)_2 HNFs的制备
        3.1.3 Hb-Mn_3(PO_4)_2 HNFs的表征与分析
        3.1.4 修饰电极的制备
        3.1.5 电化学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b-Mn_3(PO_4)_2 HNFs的形貌、组成、结构及构象研究
        3.2.2 基于Hb-Mn_3(PO_4)_2 HNF的H_2O_2电化学传感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鸡蛋清-磷酸铜杂化纳米花模拟酶的制备及基于该材料的癌胚抗原比色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CEW-Cu_3(PO_4)_2 HNFs的制备
        4.1.3 CEW-Cu_3(PO_4)_2 HNFs的表征与分析
        4.1.4 CEW-Cu_3(PO_4)_2 HNFs@Biotin-NHS-Ab_2捕获探针的制备
        4.1.5 CEA比色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EW-Cu_3(PO_4)_2 HNFs的形貌、组成和结构研究
        4.2.2 CEW-Cu_3(PO_4)_2 HNFs的催化活性、催化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4.2.3 基于CEW-Cu_3(PO_4)_2 HNFs的CEA比色生物传感方法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软硬酸碱理论的不同金属离子血红蛋白-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Hb-M_3(PO_4)_2·nH_2O HNFs的制备
        5.1.3 Hb-M_3(PO_4)_2·nH_2O HNFs的催化活性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Hb-M_3(PO_4)_2·nH_2O HNFs的形貌、组成、结构及生长机理研究
        5.2.2 Hb-M_3(PO_4)_2·nH_2O HNFs的催化活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纸基原位生长鸡蛋清-磷酸钙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基于该材料的癌胚抗原免疫生物传感试纸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与仪器
        6.1.2 Hb-CEW-Cu_3(PO_4)_2 HNFs@Biotin-NHS-Ab_2捕获探针的制备
        6.1.3 滤纸原位生长CEW-Ca_3(PO_4)_2 HNFs@Biotin-NHS-Ab_1捕获探针的制备
        6.1.4 基于免疫生物传感试纸对CEA的可视化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杂化纳米花的形貌、组成及结构研究
        6.2.2 基于杂化纳米花的CEA免疫生物传感试纸的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成果

四、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甲烷氧化菌素拟酶活性的面粉中过氧化钙检测[D]. 张嘉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2]基于Tb(Ⅳ)/Tb(Ⅲ)氧化还原对的NaTb(SO4)2和Tb2O2SO4的制备及对生物分子的荧光检测[D]. 王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组氨酸的新型模拟酶/纳米酶的设计及其应用[D]. 袁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4]钴、锰氧化物纳米酶传感器的表面工程构筑及其分析检测应用[D]. 陆文绘. 山东大学, 2021(11)
  • [5]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D]. 李念露. 山东大学, 2021(11)
  • [6]杂原子掺杂碳纳米材料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吴科研.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锰元素的纳米药物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 朱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雨舟. 西南大学, 2021(01)
  • [9]碳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及其负载纤维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夏云.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10]蛋白质-磷酸盐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研究[D]. 高娇娇.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Fe_2EDTB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