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

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

一、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伍山林,李宗圆[1](2021)在《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战略逻辑——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论述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针对我国国情并且借鉴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以及苏联工业化经验,毛泽东提出以"三个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思想体系。基于首重安全和兼顾发展的战略逻辑,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凭借这一战略,我国到改革开放前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这种战略逻辑分析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工业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把握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方向,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要对学术界关于工业化战略的一些评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再评论,有助于理解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孔园园[3](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形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初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和“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多年来,学术界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工业化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抗战时期为大背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论文的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列宁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思想以及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工业化思想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形成奠定的思想理论条件。在深入研究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抗战时期复杂的时代背景、根据地的实践以及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等,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形成的社会现实条件。第二部分总结概括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的必要性、前提和途径。以抗战时期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现实国情为背景,论证了实现工业化是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任务和使命,并从民族国家重建、政治民主化和“耕者有其田”政策三方面总结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初步认识,最后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及实现工业化的方式。第三部分,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指出了它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发展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没能形成系统的工业化理论。总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立足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实际情况,开始了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初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思想遗产,对于今天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邹金雷[4](2020)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国家工业化继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思想基础,对中国工业化发展进行了理论构想和实践探索。本文将时间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到1952年底,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展开研究。本文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工业化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立足中国国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化思想。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实践探索,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工业基础,又促进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端,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第二,要兼顾计划和市场。将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第三,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国际合作,利用世界市场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第四,要统筹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以城市发展为重心,又要重视农村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张听桐[5](2019)在《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思考》文中认为每个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都独具特色,其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的认同和瞩目,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异常艰难。中国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农业大国变为比较先进的工业大国,只有分析当时的具体建设状况我们才能得到答案。中国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后起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建设备受关注。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1949-1959年的中国工业化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等等。第二章,中国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特点。通过相关史实的分析,明确我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还有我国与苏联、东欧等国家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不同,概述新中国前十年工业化的特点及意义。第三章,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与演变。本章将这十年分为三个不同时期,主要可以概括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和大跃进时期,以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不同阶段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特点与成就。第四章,概括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建设成就,客观分析该时期内工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对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经验总结。通过对这十年间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总结出可继承的经验与应思考的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工业化提供现实意义。

席芬芬[6](2018)在《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问题,是指在新中国建立到一化三改的基本完成这段时间内,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建国初期,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开辟到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再到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后来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经过综合分析,我国工业化最终确定了走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在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使“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文章还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了基础。

佟雨晴[7](2018)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工业化思想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又指导了工业化的实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也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生的。从国际背景看,一方面,两大阵营矛盾日益尖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另一方面,苏联帮助中国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从国内背景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亟需改变国内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业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体系。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内容包括:在工业化的方向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工业化的途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要注重国防工业的建设。在工业化的目标上,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工业化的方针上,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注重争取外援。在工业化的动力上,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的原则上,重视科学力量,发展技术人才;兼顾产业平衡,协调工业布局;反对保守冒进,做到实事求是。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工业化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实践上说,促进了过渡时期工业化的发展。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对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的现实启示是:第一,要把握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必须正确看待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独立自主,提高科研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二,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争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要兼顾人民利益。第三,要统筹产业比例关系,必须牢牢把握三大产业发展关系和工业内部发展比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席芬芬[8](2018)在《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建国初期,我国发展工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刘少奇同志提出了农、轻、重的发展模式:借鉴苏联经验,理性思索,统筹兼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刘少奇建国初期工业化思想的局限性。

王赟鹏[9](2017)在《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态。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工业化思想表现为以建立工业国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构想;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2月,毛泽东工业化思想逐步深化,转向社会主义工业化;1957年2月之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从单纯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转向整体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演变过程中,既受到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启发和苏联工业化理论的影响,更有其自身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因。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富强之路是毛泽东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

贺全胜[10](2013)在《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述略》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艰辛探索,形成了重要方略,积累了有益经验。刘少奇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他提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构想和基本原则,对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乃至当前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战略逻辑——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论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工业化思想:形成背景
    (一)现实环境呼唤战略思考
    (二)工业化思想的积淀和推进
    (三)发表讲话之前铺垫充分
三、工业化思想:内容与补充
    (一)主要内容:“三个并举”
        1. 农、轻、重并举的产业发展思想。
        2. 沿海与内地并举的区域发展思想。
        3. 经济与国防并举的强国发展思想。
    (二)若干重要补充
四、工业化思想:来源与综合
    (一)工业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来源
    (二)领导集体工业化思想的综合
        1. 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相关思想。
        2.“三线建设”:工业化策略的调整。
五、工业化思想:经验、困惑与再评论
    (一)经验与困惑
    (二)对学术界两类评论的再评论
        1. 对学术界否定性评论的再评论。
        2. 对学术界支持性评论的再评论。
六、几点启示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
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1.1.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1.1.3 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思想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1.2.1 中国抗日战争的复杂形势
        1.2.2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实践
        1.2.3 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
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工业化的必要性
        2.1.1 民族独立的客观要求
        2.1.2 国富民强的现实需要
        2.1.3 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和使命
    2.2 工业化的前提
        2.2.1 民族国家重建是工业化的首要前提
        2.2.2 政治民主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条件
        2.2.3 “耕者有其田”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步骤
    2.3 工业化的途径
        2.3.1 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
        2.3.2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
        2.3.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评析
    3.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历史价值
        3.1.1 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3.1.2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思想基础
        3.1.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中国化
    3.2 抗战时期中共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3.2.1 时代条件所限,尚未形成系统的工业化理论
        3.2.2 工业化思想带有国家主导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色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参加科研情况

(4)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2.1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
        2.1.2 列宁的工业化思想
        2.1.3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思想
    2.2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实践基础
        2.2.1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生产
        2.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生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3.1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工业化互为依托
        3.1.2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以推动工业化建设
        3.1.3 利用国内外市场发展工业化
        3.1.4 工农业要协调发展
    3.2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基本特点
        3.2.1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3.2.2 坚持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3.2.3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对外开放
        3.2.4 兼顾各方利益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意义和当代启示
    4.1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意义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4.1.2 恢复和发展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民经济
        4.1.3 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端
    4.2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4.2.1 坚持党的领导
        4.2.2 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4.2.3 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市场
        4.2.4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特点
    2.1 工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2.1.1 工业化的内涵
        2.1.2 工业化的意义
    2.2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2.2.1 苏联与中国的计划经济
        2.2.2 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2.3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3 新中国前十年工业化的概况、特点及意义
        2.3.1 新中国前十年工业化的概况
        2.3.2 新中国前十年工业化的特点
        2.3.3 新中国前十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第3章 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与演变
    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工业化(1949-1952)
        3.1.1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提出背景及设想
        3.1.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3.1.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及成就
    3.2 “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工业化(1953-1957)
        3.2.1 “一五”计划的提出及其主要任务
        3.2.2 借鉴苏联经验的工业化建设与探索
        3.2.3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2.4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3.3 1958-1959时期的中国工业化
        3.3.1 大跃进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3.3.2 大跃进时期工业化的问题
第4章 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建设成就及问题
    4.1 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建设成就
        4.1.1 各项指标大幅提升,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
        4.1.2 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工业体系
        4.1.3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1.4 以苏为鉴,初步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4.2 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4.2.1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4.2.2 片面追求高速度,影响中国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5章 对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经验总结
    5.1 对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
        5.1.1 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中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5.1.2 中国工业化的实质是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比例问题
        5.1.3 中国工业化力争做到各地区均衡发展
        5.1.4 工业化发展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5.2 对当今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5.2.1 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5.2.2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5.2.3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5.2.4 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部分
        (二)国外部分
    三、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发展理论
    二、西方工业化的发展理论
    三、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理论
        (一)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二)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
第三章 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开辟
    一、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道路目标任务的提出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二)刘少奇工业化思想
        (三)斯大林工业化思想
    二、建国初期走工业化道路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第四章 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进程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起点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
        (二)抗美援朝时期
        (三)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完成时期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推进
        (一)“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任务
        (二)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施意义
        (三)“一五”计划与“156项目”的关系
第五章 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启示
    一、有步骤、有计划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工业化发展速度由慢到快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
    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理论来源
    (一)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
        2.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
二、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1.社会主义方向
        2.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
    (二)工业化的目标和动力
        1.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三)工业化的方针
        1.自力更生为主
        2.争取外援为辅
    (四)工业化的原则
        1.重视科学力量,发展技术人才
        2.兼顾产业平衡,协调工业布局
        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意义
    (一)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1.对马列主义工业化市场动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
        3.对今天工业化理论的借鉴意义
    (二)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1.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2.促进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3.促进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四、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把握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
        1.打破别国迷信,加强科技创新
        2.坚持独立自主,正确看待全球化
    (二)以人为本,共同富裕
        1.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兼顾人民利益,共享经济成果
    (三)统筹产业比例关系
        1.统筹三大产业发展关系
        2.统筹工业内部发展关系
        3.统筹推进工业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条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二、刘少奇同志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1、原样照搬
    2、理性思索
    3、统筹兼顾
三、建国初期刘少奇的工业化理论成果
四、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的局限性

(9)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思想的萌发: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构想的形成
2 思想的深化: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工业化
3 思想的超越: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和战略构想
二、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贡献
三、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1.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践行科学发展观
    2.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着力点
    3.尊重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4.遵循经济规律,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战略逻辑——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论述为中心[J]. 伍山林,李宗圆. 财经研究, 2021(10)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D]. 孔园园. 辽宁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D]. 邹金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1949-1959年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思考[D]. 张听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研究[D]. 席芬芬.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7]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D]. 佟雨晴. 渤海大学, 2018(12)
  • [8]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研究[J]. 席芬芬. 新西部, 2018(12)
  • [9]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J]. 王赟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0]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述略[J]. 贺全胜.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