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周杨林[1](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卢文青,王启新,占美玲,江英,何玲[3](2002)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黄文生[4](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肖雅倩[5](2021)在《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新疆5家医院住院新生儿的围产信息及疾病构成、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了解住院新生儿患病情况及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为提高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成立新疆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新疆5家医院纳入其中,前瞻性收集病例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连续变量呈正态分布者表示为(SD),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者表示为中位数(范围或四分位数间)。计数资料以发生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釆用卡方检验。釆用卡方检验进行住院新生儿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对P<0.05,有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明确死亡独立风险因素。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住院新生儿暴露于某一因素时的病死风险。结果:1)一般特征:2019年1月-12月协作组5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患儿3649例住院,男女性别比为1.28:1。平均出生体重为3121.7±718.5g,出生体重的中位数为3200g,平均胎龄为37.9±2.7(周),胎龄的中位数为38.7周。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8.1%(1109/3946),低出生体重儿占住院新生儿的18.0%(711/3946)。2)围产期特征:住院新生儿母亲平均生育年龄为29.9±4.5岁,生育年龄中位数为29岁,住院新生儿的母亲53.7%患有某种妊娠合并症,住院新生儿剖宫产率为57.9%。3)出生缺陷:有出生缺陷的住院新生儿占22.3%,主要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肾积水,肾盂扩张,隐睾,尿道下裂。4)治疗情况:需要吸氧治疗的住院新生儿占17.9%,10.3%的住院新生儿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57.4%需要抗生素治疗,3.5%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住院新生儿的治愈或好转率为94.0%,未愈或自动出院率为3.7%,转院率为0.7%,放弃率占1.6%,死亡为1.0%。5)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及死亡情况: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前6位为:高胆红素血症(42.8%)、肺炎(33.9%)、早产(28.1%)、贫血(16.1%)、低血糖症(15.0%)、窒息(8.5%)。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窒息、出生缺陷。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1.0%。6)死亡危险因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低血糖症、窒息是新生儿住院的主要原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分、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余萍[6](2021)在《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文中认为丹红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剂的典型代表,虽然近年来医保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其应用频次和使用量依然很大,随之而来的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例,评价丹红注射液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不合理用药及ADR发生情况,并对已建立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方法:一、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对丹红注射液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查询,利用Rev Man5.3软件对已纳入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二、基于丹红注射液集中监测研究,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ADR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三、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结果:一、系统评价中,研究共纳入3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3152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PCI术后ACS患者,相对于单纯常规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降低ET-1(SMD=-1.76,95%CI[-2.35,-1.17],P<0.00001)、v WF(MD=-35.86,95%CI[-50.02,-21.68],P<0.00001)、IL-6(SMD=-1.12,95%CI[-1.72,-0.52],P=0.0003)、hs-CRP(MD=-1.84,95%CI[-2.32,-1.37],P<0.00001)、MMP-9(P<0.01)、c Tn I(SMD=-1.01,95%CI[-1.54,-0.49],P=0.0002)、CK-MB(MD=-14.02,95%CI[-17.42,-10.62],P<0.00001)、BNP(SMD=-0.52,95%CI[-0.96,-0.07],P=0.02)、CD62P(MD=-2.25,95%CI[-2.48,-2.03],P<0.00001)、s CD40L(MD=-0.70,95%CI[-0.78,-0.62],P<0.00001)、GPⅡb/Ⅲa(P<0.01)和MDA(MD=-2.69,95%CI[-4.92,-0.45],P=0.02)水平,升高NO(MD=10.16,95%CI[6.46,13.86],P<0.00001)、FMD(MD=1.90,95%CI[1.32,2.47],P<0.00001)、LVEF(MD=7.00,95%CI[4.85,9.14],P<0.00001)、SOD(SMD=1.58,95%CI[0.93,2.23],P<0.00001)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RR=1.17,95%CI[1.12,1.23],P<0.00001),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RR=-5.53,95%CI[-6.31,-4.75],P<0.00001)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RR=0.55,95%CI[0.42,0.71],P<0.00001),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两组的ADR发生率(RR=1.39,95%CI[0.38,5.14],P=0.62)无统计学差异。二、集中监测共收集6331例病例,其中ADR病例50例,不良反应率为0.79%。大多数病例用药符合说明书规定,存在部分应用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缺少中医辩证、超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合并用药多且存在相互作用等。丹红注射液的ADR常出现在应用第1~2天,滴注开始后前30分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多数能在1~2内好转或痊愈。三、参与验证研究的病例共计1099例,其中ADR病例11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整体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0%、72.73%和89.77%,AUC值为0.88,Gini系数为0.759,模型区分度较高。结论:丹红注射液应用于PCI术后ACS时能够显着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MACE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但其临床应用合理性仍需提高,说明书规定模糊或缺失与中药注射剂用药培训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丹红注射液ADR预测的整体模型准确度高、区分度好,可以考虑用于下一步的模型优化与实践。

闫凯[7](2020)在《UCH-L1和S100B蛋白在癫痫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癫痫患儿外周血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以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首诊的入院前24小时内有癫痫发作的80例癫痫患儿为病例组,依据2014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操作性定义为诊断标准,同期在该院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8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采集静脉血3ml,梯度离心得到血清1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采集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既往史、个人史、家族遗传病史等)、癫痫的发病年龄、发作表现形式、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包含至少一个完整睡眠周期的4小时16导联脑电图、颅脑MRI、血生化、血氨、血同型半胱氨酸、乳酸、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对病例组患儿不同年龄段、不同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1周内不同癫痫发作次数、发作间期脑电图有无癫痫样放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病例组UCH-L1与S100B蛋白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病例组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年龄≤1岁、1岁<年龄≤3岁、3岁<年龄≤6岁患儿血清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对应年龄段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年龄>6岁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同年龄段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5min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高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5min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全面性发作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局灶性发作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病例组中1周内癫痫发作次数>3次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1周内发作次数≤3次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病例组中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癫痫样放电患儿与发作间期无癫痫样放电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病例组中UCH-L1与S100B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r=0.250,P<0.05)。结论1癫痫患儿外周血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升高,并且具有正相关性,可能与癫痫发作有关。2癫痫患儿外周血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升高程度与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发作频率有关,可能与发作间期脑电图有无癫痫样放电无关。图1幅;表10个;参121篇。

姚立娟[8](2018)在《丹参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特征,本研究选择以丹参注射液的安全性监测为例,通过检索国内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ADR/ADE)相关文献和江苏地区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计量学评价,总结丹参注射液引发ADR/ADE的特征、影响因素,并提出临床使用控制风险的措施;找出影响病例报告质量的因素,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药注射剂报告设计提出建议,对中药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为当前的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丹参注射液安全性评价文献分析:检索1977~2017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丹参注射液ADR/ADE相关报道,筛选出51篇报道进行计量学分析,探索性研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2)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2006~2016年江苏地区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归类,对于发生人群、ADR症状以及累及器官、发生时间、合并用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药品监管工作提出启示,对于ADR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提供合理建议;(3)以丹参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为例分析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从监管部门角度出发,对建立完善药品风险管理机制提出建议。结果:(1)51篇文献涉及43种期刊,共收集434例病例;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ADR在59岁以上人群占比最高;原患疾病以冠心病(21.51%)、高血压(19.89%)为主,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更易发生ADR;丹参注射液ADR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以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见,多发于30min内;给药途径不当、超剂量用药、滴速过快、溶媒选择不当、药物联用不当、连续用药时间过长均可能影响ADR的发生。(2)2006年~2016年江苏地区丹参注射液ADR共涉及患者1583例,涉及生产企业44家,上报医疗机构以一级医疗机构为主,占比44.54%;ADR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占比68.35%;原患疾病以冠心病(17.73%)、脑梗塞(16.62%)、高血压(15.38%)为主,有既往不良反应史人员可能易发生ADR;ADR/ADE涉及多个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为主,分别占24.69%,21.01%,12.98%。(3)通过FMEA法分析生产过程风险系数,对各风险点持续性改进,为药品生产监管和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持。结论:(1)临床使用方面:丹参注射液所致ADR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使用需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严禁不合理用药,做好“三查七对”;高敏体质患者因先进行皮试,临床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注意给药间隔、给药速度;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指导医师用药;(2)监测系统方面:添加在线质量评估系统,完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各模块,提高数据利用价值;(3)监管方面:应积极推动中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和再评价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落实企业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国家社会用药安全补偿救济机制,保障受害者权益。

葛小丽[9](2018)在《无锡部分地区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及混合感染炎症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流感病毒A型(Influenza virus type A,Inf-A)混合感染时患儿的临床特点、体内常见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无锡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崇安区),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滨湖区)、无锡市东亭社区医院(锡山区)和无锡市映山河儿童医院(崇安区)四家医院诊治的门诊及住院儿童(≤14岁)呼吸道感染患者,共计2160例。采集鼻咽部分泌物标本,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流感病毒A、B型(Influenza virus type A and B,Inf-A和Inf-B),和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ara Influenza virus type 13,PIV13)。回顾性收集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等信息。分析不同年龄、季节、疾病与七种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无锡地区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2.由于本地区以RSV混合Inf-A感染发生率最高,我们分析了RSV及Inf-A病毒混合感染患儿临床特征: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入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年龄<5岁的RSV、Inf-A混合感染(MIX组)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30例单纯RSV感染患儿(RSV组)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特征对照分析研究。3.RSV及Inf-A病毒混合感染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将Inf-A和RSV检测阳性的患儿及部分健康儿童共95例纳入研究。将其分为四组:Inf-A感染组(仅Inf-A检测阳性)、RSV感染组(仅RSV阳性)、混合感染组(RSV及Inf-A检测均阳性)及与感染组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采用悬液芯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四组患儿体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等致炎性因子以及IL-4、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等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比较四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与病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2160例有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的样本进行了调查。760例病毒检出结果呈阳性,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5.19%;RSV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Inf-A、Inf-B、ADV、PIV-1、PIV-2、PIV-3;发现42例混合感染患儿,混合感染率5.52%,其中RSV在混合感染中最为常见;01岁组病毒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314岁组、13岁组。01岁以RSV的检出率最高,314岁组中Inf-B的检出率最高。85例新生儿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25例,阳性率为30.59%,主要以RSV为主。季节分布方面,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出现在冬季,冬、春、秋三季中RSV检出率均为最高(共368份样本阳性),夏季Inf-B的检出率最高。喘息患儿中RSV检出率最高,占病毒阳性数的47.41%。2.MIX组平均年龄21.71±0.84月要高于RSV组的平均年龄为10.61±2.15月;从临床特征来比较,MIX组患儿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RSV组患儿。RSV组患儿咳嗽、鼻塞的发病率高于MIX组。两组患儿喘息、肺部啰音等表现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从临床诊断比较,MIX组20%发生重症肺炎,高于RSV(6.67%)(P=0.026);外周血常规中WBC(leukocyte,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计数,MIX组与RSV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CRP(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比例基本相仿,但CRP>40mg的患儿比例MIX组高于RSV组;MIX组患儿出现心肌损害要高于RSV组,但两组患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肝功能损害表现等无明显差异;治疗上看MIX组患儿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平均住院时间要高于RSV组。而在呼吸支持、吸氧、吸入糖皮质激素、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一共95例患儿被分为四组纳入炎症因子研究。结果显示,IL-1β、IL-8、TNF-ɑ、IFN-γ在三个感染组间有不同程度升高。IL-2在RSV组无升高,在混合感染组升高不明显。混合感染组,在疾病的恢复期,IL-1β、TNF-ɑ、IL-8、IFN-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TNF-ɑ、IFN-γ、IL-1β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仍明显偏高。因此,IL-8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反应病程较敏感的指标。。结论:1.2010年-2016年,无锡地区七种呼吸道病毒流行整体呈平稳趋势;2013年12月可能有RSV感染的小流行;RSV是引起无锡地区0-1岁儿童冬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且临床上容易表现为喘息性疾病。2.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A型流感病毒易发生于大年龄儿童、更易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发热、重症肺炎的发生率高。RSV混合Inf-A感染易加重病情。3.Inf-A、RSV混合感染患儿体内促炎因子占主导地位,以IL-1β、IL-8、TNF-ɑ升高为主;IL-8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较敏感的指标。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3.1.2 报告比值比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5 讨论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心肌损害的临床症状
    1.3 主要并发症
    1.4 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
    1.5 预后
2 讨论

(5)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2.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2.3 出生缺陷
    2.4 疾病构成
    2.5 治疗情况
    2.6 住院新生儿转归
    2.7 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讨论
    3.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3.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3.3 出生缺陷
    3.4 疾病病种分布
    3.5 治疗情况
    3.6 新生儿转归及死亡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产儿远期发育结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1.2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
        1.1.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1.2 丹红注射液应用于ACS的研究现状
    1.3 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 模型的建立
        1.3.2 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1.4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丹红注射液治疗PCI术后ACS患者的系统评价
    2.1 研究内容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文献筛选
        2.2.5 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2.2.6 统计学方法
        2.2.7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2.3 纳入文献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文献信息
        2.3.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系统评价结果
        2.4.1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有效性评价
        2.4.2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2.4.3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2.4.4 发表偏倚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与ADR发生情况分析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患者基本情况
        3.4.2 中西医诊断
        3.4.3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
        3.4.4 不良反应病例情况分析
    3.5 讨论
        3.5.1 中西医诊断
        3.5.2 用法用量
        3.5.3 合并用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验证
    4.1 研究内容
    4.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数据处理
        4.3.2 搭建验证数据流
        4.3.3 评价指标
        4.3.4 分析软件
    4.4 研究结果
        4.4.1 数据基本情况
        4.4.2 模型验证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UCH-L1和S100B蛋白在癫痫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器材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病例组临床资料
        1.2.3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比较
        1.2.4 病例组与对照组同年龄段血清UCH-L1、S100B蛋白水平比较
        1.2.5 病例组不同病情患儿血清UCH-1、S100B蛋白水平比较
        1.2.6 病例组中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组与无癫痫样放电组血清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比较
        1.2.7 癫痫患儿UCH-L1与S100B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癫痫神经损伤的相关生物化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2.1 癫痫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癫痫与神经损伤
    2.3 癫痫与神经标志物
    2.4 S100B与癫痫的相关性
        2.4.1 S100B生物学特征
        2.4.2 S100B蛋白与癫痫的关系
    2.5 NSE与癫痫的相关性
        2.5.1 NSE生物学特征
        2.5.2 NSE与癫痫的关系
    2.6 GFAP与癫痫的相关性
        2.6.1 GFAP生物学特征
        2.6.2 GFAP与癫痫的关系
    2.7 MBP与癫痫的相关性
        2.7.1 MBP生物学特征
        2.7.2 MBP与癫痫的关系
    2.8 UCH-L1与癫痫的相关性
        2.8.1 UCH-L1生物学特征
        2.8.2 UCH-L1与癫痫的关系
    2.9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癫痫患儿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丹参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系统认识
    2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展现状
    3 丹参注射液品种概况
    4 药品风险管理
    5 中药注射液中药品风险管理与安全性监测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丹参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临床应对ADR/ADE措施的建议
第三章 江苏地区丹参注射液ADR/ADE计量学评价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国家ADR监测网络中药注射剂报告设计的建议
    5 监管部门开展监测工作的启示
第四章 丹参注射液上市后风险管理
    1 方法
    2 丹参注射液风险管理的总结应用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全文总结
致谢

(9)无锡部分地区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及混合感染炎症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无锡部分地区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A型流感病毒临床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甲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J]. 卢文青,王启新,占美玲,江英,何玲.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04)
  • [4]《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5]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D]. 肖雅倩.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D]. 余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UCH-L1和S100B蛋白在癫痫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D]. 闫凯.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丹参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D]. 姚立娟. 扬州大学, 2018(05)
  • [9]无锡部分地区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及混合感染炎症因子的研究[D]. 葛小丽.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97例监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