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草草地大型草食动物日粮植物化学成分和消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短草草地大型草食动物日粮植物化学成分和消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一、矮草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日粮的植物学和化学成分以及消化率的季节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牟兰[1](2019)在《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草饲料短缺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物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饲用潜力较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苎麻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苎麻茎叶作为纤维利用后的剩余物,粗蛋白含量高,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苎麻茎叶的饲用安全性及其在大型反刍动物上的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苎麻茎叶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大、小鼠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和28d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通过瘤胃瘘管牛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云岭牛对其进行150d肉牛饲喂效果研究,并结合我国苎麻种植和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以期为苎麻茎叶饲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基于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小鼠给予灌胃苎麻茎叶最大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苎麻茎叶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和毒性反应症状;两组小鼠的体重在灌胃期无差异,试验结束后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无异常病变。本试验条件下,给予小鼠苎麻茎叶最大量为12g/kg·BW,可判定其为无毒物质。2、本研究对大鼠进行苎麻茎叶28天经口灌胃亚急性毒性试验,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2g/kg·BW、1g/kg·BW、0 g/kg·BW)大鼠的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血液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虽有个别异常,但程度较轻且同时出现在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中,可判定为常见自发性现象,不具毒理学意义,与苎麻处理无关。本试验条件下,苎麻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本研究对苎麻饲用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苎麻茎叶单宁较高,达到0.48%;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分别为31.30%、55.80%。、42.07%;钙磷含量不平衡,钙磷比例达到17.99。青贮可改善苎麻的单宁及纤维含量,但钙磷比例仍超出反刍动物耐受范围。4、本研究对苎麻茎叶进行肉牛瘤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其干物质(94.31%)、有机物(87.86%)、粗蛋白(16.61%)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苎麻茎叶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随着在瘤胃内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均在72h达到最高,分别为63.05%、62.68%、83.09%、23.89%、38.93%;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87%、42.93%、60.15%、14.72%、20.65%。5、本研究以青贮苎麻替代0%、20%和40%的青贮玉米对云岭牛进行150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替代)相比,2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较高为0.81kg,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各组云岭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甘油三酯(TRIG)均无显着差异。20%和40%替代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机体蛋白利用率更高。因此青贮苎麻替代20%、40%青贮玉米饲喂肉牛具有一定可行性。综合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并从实际生产效益角度出发,肉牛饲粮中青贮苎麻替代20%青贮玉米饲喂效果较佳。综上所述,苎麻茎叶中存在单宁、纤维以及钙磷比例高等饲用限制性因素。苎麻茎叶无毒,不高于2g/kg·BW的添加对动物无不良影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随着苎麻茎叶在肉牛瘤胃内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青贮苎麻替代20%和40%的青贮玉米饲喂云岭牛,对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无不良影响,且青贮对苎麻茎叶的饲用价值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苎麻茎叶今后作为大型反刍动物饲料补充料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吴艳玲[2](2012)在《短花针茅草原群落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1年,以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下各处理区植物种群及群落数量特征进行动态监测,分种记录植物种群高度、盖度和密度,计算重要值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对各处理区样方内植物分种齐地面剪割,阴干称重,计算草地生产力,同时在相应样方内取0-40cm土样,每10cm一层,分层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养分常规测定。2011年于各处理区选取代表性样地,样方面积100m×100m,按机械取样法,每10m布设一个1m×lm的样方,详细记录样方内植物种类、高度、盖度和密度等数量特征,分析不同放牧处理小区的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盖度和物种数的空间异质性,最终采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探讨不同处理区间及处理区与植物种群、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确定最适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期休牧有利于植物种群高度和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盖度和密度的增加,表现为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和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的调控方式植物种群数量特征较高,放牧季皆为重度放牧或春秋季重牧+秋季适牧的季节调控方式种群数量特征较低;放牧季皆为适度放牧强度的方式有利于无芒隐子草盖度和密度的增加。适度放牧可以有效地平衡群落内各种群的地位,相应的增加了种群数及个体数。物种替代程度随取样面积增加而降低,表现为适度放牧区>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重度放牧区>春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区。2.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和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的调控方式及适度放牧强度较能提高群落地上现存量。不同处理区草地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呈“T”型,分布规律符合指数函数减小规律,适度放牧强度有利于地下生物量的积累。3.粗蛋白含量总体呈“下降一上升一下降”的趋势。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和适度放牧较有利于群落粗蛋白质、粗脂肪、磷、镁含量的累积;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促进草群钙含量的提高。4.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的季节调控方式3个主要植物种群同向及异向性空间分布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较大,空间分布以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并呈镶嵌的斑块状分布;春季休牧+夏季适牧十秋季重牧区植物物种数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较大,春季休牧十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最大空间变异程度最大,且最大变异程度随角度增大而增强;重度放牧处理区群落总盖度同向性空间分布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最大,最大变异程度较大;各角度异向性分布以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区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最大,春季休牧+夏季适牧十秋季重牧区和重度放牧区空间最大变异程度较大,空间分布以镶嵌的斑块状分布为主。5.土壤速效钾含量重度放牧强度>适度放牧强度;重度放牧强度使得表层土壤碱解氮向下转移速率加快,导致土壤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大量流失;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6.群落特征指标下,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和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区优于适度放牧处理区,与群落平均高度和密度等数量特征具有密切关系;适度放牧处理区优于重牧放牧处理区和春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区,与群落总盖度关系密切。7.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的季节调控方式较为合理。

王斐[3](2011)在《典型草原地区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利用饱和链烷烃(CRC)技术测定牧区肉羊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的牧草采食量及采食植物的组成及比例。第二部分监测牧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牧草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第三部分通过对试验羊的实测采食量和模型预测采食量的对比,选出比较接近实测采食量的预测模型作为改进的对象,研究了影响预测采食量和预测模型的各种因素,并对现有的预测模型进行加以改进,建立适合牧区肉羊牧草采食量预测模型。第一部分,运用饱和链烷烃技术在牧区典型草原地区(锡盟正蓝旗)测定了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绿草前期、绿草后期和枯黄期)放牧肉羊采食量、采食植物组成及干物质消化率,同时测定了草场的草层特性和牧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时期肉羊的随意采食量分别为1.834kg/d、1.728kg/d、1.206kg/d;(2)绿草前期采食植物组成为苔草、冷蒿、羊草和克氏针茅,以冷蒿和克氏针茅为主,绿草后期为冷蒿、白里香、苔草、隐子草和克氏针茅,以隐子草和克氏针茅为主,枯黄期为隐子草、克氏针茅、苔草和冷蒿,以冷蒿为主。第二部分,不同牧草时期牧草高度、密度和盖度都发生变化,(1)在同一草地放牧的情况下,草地的可食草产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分别为220.11kg/hm2、200.09 kg/hm2和-75.04kg/hm2;(2)随着牧草生长期的推移,天然牧草营养价值呈递减趋势,蛋白和能量降低,木质化程度加大,造成牧草消化率递减,分别为71.24%、68.46%和36.29%。第三部分,通过实测采食量与国内外建立的采食量预测模型预测的采食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含有草层特性和动物因素的预测模型更接近实测采食量,黄大明(1991)提出的预测模型:绵羊:DMI=0.13790BW0.75(绿草前期)DMI=0.06737BW0.75(绿草后期)DMI=0.08849BW0.75(枯黄期)。并对影响肉羊采食量的重要因素做了分析,发现其采食的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与肉羊采食量的相关性为0.93,肉羊的平均日增重(ADG)与肉羊采食量的相关性为0.95,放牧的草场的可食产草量与肉羊的采食量的相关性为0.89,对此模型改进建立了回归模型:绿草期:PDMI=0.0486BW0.75+0.0032ADG-0.0001YM (R2=0.94)牧草枯黄期:PDMI=0.0338BW0.75+0.0134NDFP-0.0004ADG-0.0018YM (R2=0.96)

陈玮玮[4](2011)在《栽培草地不同载畜率下放牧山羊牧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家畜的采食行为是草-畜关系中第一性生产向第二性生产转化环节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行为生态学的主要实验与理论问题,动物-植物界面上的采食是草地放牧系统的核心特征,作为动物与植物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采食影响草地植被结构,决定草地资源转化效率,并且通过采食达到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其次,它是实际草地放牧系统中有价值的问题,采食行为研究为制定放牧策略与草地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不同牧压和不同季节山羊牧食行为的观察表明:放牧家畜牧食行为有较大可塑性,较高放牧压或植物生育期的变化会引起牧草供应不足,山羊此时会通过改变牧食行为参数例如采食口数的增加,采食时间的延长,每口采食量的增加等来增加食物的摄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当山羊用于采食的时间增加时,其它行为如游走,卧息,站立等行为的时间就会相应缩短;随着季节的推移,牧草进入不同的生长时期,牧草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山羊反刍的各种指标主要和牧草本身质量有关,因此山羊反刍行为和季节联系紧密。牧压和季节对山羊牧食行为都有影响,并且这两个因素间也相互影响,牧草供应充足的季节可能会减轻牧压过大对山羊行为的影响,牧草匮乏季节这两者相互作用,加剧了牧草供应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改变畜群行为特征,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草地状况和牧食行为参数之间的关系表明:草层高度为16-20cm,牧草体积为6400-6800cm3/m2或者地上干物质为45-65g/0.25m2时,山羊采食比较稳定,在较少时间内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牧压增大时,地表土壤含水量下降,0-5cm土层土壤容重随牧压增加而增大,在放牧情况下,土壤容重都会有所增加,但是适度放牧时这一数值波动较小;放牧地0-2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90%左右,随着牧压增大,下生物量有减少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全磷、全氮和全钾影响分别为不显着(P>0.05)、显着(P<0.05)和不显着(P>0.05),其中重牧和对照相比土壤全氮含量极显着(P<0.01)下降;土壤有机质随放牧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对照区和同一放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层增加也呈下降趋势,轻牧处理0-1Ocm和10-20土壤层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重牧处理和对照区0-1Ocm土壤层有机质含量显着(P<0.05)大于10-20cm和20-30cm土壤层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显着降低(P<0.05),速效磷含量在对照小区和放牧小区间差异不显着(P>0.05)。

运向军[5](2010)在《短花针茅草原对禁牧休牧的响应及休牧期家畜舍饲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06年至2008年,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休牧40天、50天和60天的3个休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及禁牧区进行了不同放牧处理小区的植被群落特征动态观测,并抽取部分植物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同时对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2007年4月5日至6月5日,随机选取体貌特征相似2岁绵羊羯羊24只,分成4组,每组6只,以待测饲料及其组合作为唯一日粮进行分圈饲养,通过利用收取剩余饲草量及粪便并测定其营养成分,对比四组日粮配方绵羊的营养吸收量及同化率的差异,确定适宜当地的日粮配给模式。在2008年8月份牧草生长旺盛期利用LI-6400光合仪对各处理区短花针茅、碱韭和无芒隐子草的光合日变化值进行记录和对比,并利用光合仪模拟大气光照强度对比各处理区主要种群的光响应曲线。通过对不同休牧时间下草地植被特征、草群营养成分和日粮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植物种群、群落、土壤对禁牧、休牧的响应以及休牧期家畜舍饲营养均衡饲草料供给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短花针茅高度随着休牧时间延长而增高,但长期禁牧对短花针茅生长不利;禁牧休牧利于一年生植物与整体群落高度与密度的增加;休牧5060d更有利于草地盖度的提高。禁牧休牧有利于短花针茅、碱韭与无芒隐子草生长末期贮藏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更好的利于翌年早春返青。2禁牧与休牧较自由放牧提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光合能力、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3禁牧与休牧较自由放牧能够提高植物地上现存量,但并不与休牧时间成正比,休牧50d比较合理。4禁牧休牧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但与休牧时间不成正比关系。5 0.5kg秸秆+0.5kg青贮+0.05kg玉米+10g食盐日粮配给模式较合理。

焦婷[6](2010)在《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放牧季节温性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牧草品质、土-草-畜体系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在以此为基础筛选的中牧区和重牧区进行了氮素示踪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动态随季节的推移各放牧区土壤含水量下降,除对照区外,各放牧区夏季土壤含水量最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放牧区土壤含水量均有上升趋势。温性荒漠草原冬春季和秋季土壤pH值在8.32-9.15之间呈弱碱性,而夏季土壤pH则在7.9左右,接近中性。除个别土层外,各放牧区土壤容重具有累积效应,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冬春季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夏秋两季0-30cm土壤容重则LG<MG<CK<HG。土壤有机质含量除轻牧区随季节的推移而增加外,其他放牧区除个别土层外均随季节的推移而下降,所有放牧区没有变现出一定的土体层次性差异,且三季土壤有机质均表现轻牧区极显着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重牧区则最低。各放牧区土壤全氮含量除个别土层外均夏季极显着高于冬春季高于秋季(p<0.01),各层间没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三季土壤全氮含量LG>MG>CK>HG(p<0.01)。重牧区20-30cm处出现最低值,仅为0.03%左右。各放牧区土壤速效氮含量没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不同,放牧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不同,夏秋两季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高于20-30cm。除中牧区外,其他放牧区土壤速效磷的变化与速效氮相似。各放牧区三季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中牧区和重牧区各层均为夏季极显着高于冬春季和秋季,且随土层加深其含量下降。0-30cm三季土壤C/N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N/P则上升,C/P除夏季外,冬春季和秋季也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2土壤酶的季节动态各放牧区土壤脲酶活性夏季极显着高于冬春季和秋季(p<0.01),且夏季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脲酶活性下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30cm夏季土壤脲酶活性MG>LG>CK>HG,秋季则LG>CK>MG>HG。各放牧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季节的推移先降低后升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其活性下降。冬春季和夏季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轻牧区高于其他放牧区。轻牧区、中牧区和10-30cm重牧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显着高于冬春季和秋季(p<0.01),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活性下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主要肥力因子间相关显着或极显着,说明土壤酶可以用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主成分分析同样得出三种酶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指示草原退化与恢复状况。3群落特征的季节动态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夏季温性荒漠草原植被总盖度和总密度LG>CK>MG>HG,秋季植被总盖度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极显着下降(p<0.01),总密度则为LG>MG>CK>HG;夏秋两季地上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直线下降。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不同,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各放牧区混合牧草营养价值没表现出明显规律,但却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即各放牧区混合牧草CP含量冬春季高于夏秋季,EE, CF, P, NFE则表现相反的变化趋势。4土-草-畜体系微量元素季节动态不同放牧强度下土-草-畜体系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4.1土壤中微量元素除对照外,轻牧、中牧和重牧区土壤Cu含量夏季极显着高于其他两季(p<0.01),冬春季和秋季不放牧或轻牧区极显着高于中牧和重牧区(p<0.01)。除中牧区外,其他放牧区土壤Mn含量随季节的推移极显着下降(p<0.01),夏季中牧区极显着高于其他放牧区,冬春季和秋季则轻牧区极显着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重牧区土壤Fe含量冬春季显着(p<0.05)或极显着高于夏秋两季(p<0.01),其他放牧区则均为夏季高于其他两季。除轻牧区外,土壤Zn含量冬春季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高于其他两季,而各放牧季节不同放牧区间则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微量元素和土壤肥力因子以及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量元素可以影响土壤肥力,但和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和土壤酶相比较,仅仅处于次要地位。4.2牧草和滩羊血清中微量元素各放牧区牧草中Cu、Mn、Fe和Zn(除中牧区)含量均冬春季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夏秋两季,同一季节不同放牧区间则各有变化;重牧区滩羊血清中Cu、Fe和Zn含量随季节的不同其变化规律不同:即Cu夏季极显着高于秋季(p<0.01),与冬春季差异不显着(p>0.05); Fe秋季极显着高于夏季高于冬春季(p<0.01); Zn则冬春季极显着高于夏秋两季(p<0.01)。5氮素示踪研究5.1氮素添加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地下生物量影响较大,中度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和0-10cm生物量明显高于重度放牧草地;5.2在温性荒漠草原,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率为3.84%-11.67%。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地上和地下植物器官对标记氮素的回收量均显着提高,但回收率则逐渐减小,且重牧区植物地上器官的回收量明显低于中牧区。5.3植物在生长季内所吸收的氮素18.19%-48%来源于肥料,52%-81.81%来源于土壤,土壤氮仍然是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最主要的来源。5.4经过一个生长季以后,存留在土壤中的15N占添加的标记氮素的50.43%-84.41%,且较均匀地分配到0-20cm土层。各土层存留的标记氮素量均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10-20cm土层存留的氮素略高于表层。5.5两种放牧强度草地不同施氮量处理间肥料氮的损失量和损失率均差异较大。且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5.6损失/回收比分析表明,添加12.25 g N·m-2的处理损失/回收比最低,其风险最低,收益最高,为该温性化荒漠草原的最经济施氮量,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可供参考。

占布拉[7](2010)在《科尔沁草地特征及科尔沁牛牧食行为对放牧制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科尔沁沙地草原为对象,在家庭牧场尺度上,于2005~2007年期间,用科尔沁牛进行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固定、半固定和流动三种沙地类型植物种群、群落、土壤以及家畜牧食行为等项的野外观测、取样和室内实验、统计、分析,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科尔沁沙地分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三种沙地类型,不同类型沙地植物群落和特征不同。轮牧与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对灌木层种群盖度、高度和密度的影响不显着;轮牧提高流动沙地群落及沙蓬的高度、盖度、密度;在半固定沙地轮牧与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对白草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影响不显着,轮牧提高达乌里胡枝子密度和盖度,对高度无影响。2.在科尔沁草地不同类型沙地和各个月份不同放牧处理条件下,轮牧有利于维持或提高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同时轮牧条件与对照条件下群落的相似性指数最高。3.灌木层的主要植物种群中,差巴嘎蒿的重要值在三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均排在首位。在流动沙地的植物群落中,沙蓬、虫实和狗尾草的重要值排前三位;半固定沙地的主要草本种群中,虫实、狗尾草、白草和达乌里胡枝子在三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其重要值排序都比较靠前;固定沙地的主要草本种群中,在对照条件下糙隐子草占绝对优势,达乌里胡枝子和白草次之;自由放牧条件下白草排在优势地位,但随时间推移达乌里胡枝子的地位逐渐上升,到了9、10月份糙隐子草排在优势地位;轮牧条件则是对照和自由放牧的一个中间过渡型。4.轮牧提高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现存量,特别是提高灌木层小叶锦鸡儿,流动沙地沙蓬,固定沙地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及芦苇的地上现存量;在半固定沙地,轮牧提高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地上现存量。灌木层植物种群与还原糖含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草本层的糙隐子草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5.木层种群实生苗数量轮牧>自由放牧>对照,差巴嘎蒿实生苗最多,榆树和东北木蓼的最少;草本层种群的实生苗数量对照>轮牧>自由放牧,达乌里胡枝子实生苗最多,糙隐子草的最少。不同植物的实生苗在生长季出现的时间不同,灌木种群的实生苗主要在7~9月份出现,草本植物的实生苗主要出现在6~7月份。6.科尔沁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类型沙地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因养分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固定沙地的土壤全氮、全钾含量较半固定沙地高,半固定沙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较流动沙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固定沙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半固定沙地高,半固定沙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较流动沙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低。全氮和全磷,全氮和速效磷以及全磷和速效磷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固定沙地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较半固定沙地高,半固定沙地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较流动沙地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高。7.科尔沁牛的采食选择性很强,不仅表现在牧草的种类上,还表现在牧草的生长季节上,主要选择那些易消化的植物种类或部位,在两种放牧制度的食谱中狗尾草所占的比例均高于45%。植物种群采食后的平均留茬高度在不同放牧制度的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表现,轮牧条件下表现为10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自由放牧条件下表现为10月份>9月份>8月份>7月份。科尔沁牛主要在半固定沙地上采食和活动。不同放牧制度下的采食速率、采食习性、排泄行为不同,轮牧条件下采食时间和采食路线短,采食速率和采食量高,反刍﹑卧息和站立时间均较长,排粪次数少。

唐亮[8](2008)在《饲粮中构树叶粉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试验来研究构树叶粉常规营养成分及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一研究南宁一年中构树叶常规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采集2006年3月到12月构树叶并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全年平均值(风干基础)如下:水分8.41%、能量15.22MJ/Kg、粗蛋白19.58%、粗脂肪11.94%、粗纤维9.69%、粗灰分12.37%、无氮浸出物38.02%、钙3.15%、磷0.50%。试验参照牧草调制成青干草的方法,结合广西本地气候情况,探讨了本年度调制构树叶的适宜时期。结果表明8~10月是南宁调制构树叶的最佳时期。试验二研究饲粮中构树叶粉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36头,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共9头(公母比例为2:1),进行为期28天的饲养试验。4组饲粮中树叶粉用量分别为:A组(对照组)0%;B组3%;C组6%;D组9%。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C、D组的ADG分别降低了18.05%(P<0.01),3.97%(P<0.05),6.15%(P<0.01);B组ADFI降低了2.81%(P>0.05),C、D组ADFI提高了3.30%(P>0.05),5.72%(P>0.05);B、C、D组F/G增加了19.26%(P<0.05),7.38%(P<0.05),13.22%(P<0.01);增重饲料成本分别增加了19.16%,6.85%,11.83%。(2)饲粮中使用构树叶粉能降低生长猪的腹泻率、腹泻频率及腹泻指数。(3)饲粮中构树叶粉对生长猪血清中GLU、BUN、TP、ALB、GIo、A/G、AST、ALT、及AST/ALT的影响均差异不显着(P>0.05)。(4)生长猪饲粮中使用构树叶粉有升高TC、TG、HDLO及LDLO的趋势(P>0.05)。(5)构树叶粉对饲粮中NFE、ASH及P表观消化率有一定改善作用(P<0.01),对DM、GE及CP有提高的趋势(P<0.05);对Ca吸收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CF和EE消化有降低的趋势,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三研究饲粮中构树叶粉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胴体品质及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5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32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内4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共8头(公母比例为1:1),进行为期28天的饲养试验。4个组的构树叶粉用量分别为:A组对照组0%;B组4%;C组8%;D组12%。试验结果表明:(1)肥育猪饲粮中使用构树叶粉,能改变ADG、F/G及增重饲料成本,但无显着差异(P>0.05)。(2)饲粮中构树叶粉对肥育猪血清中GLU、BUN、TP、ALB、GIo、A/G、AST、ALT、及AST/ALT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3)饲粮中构树叶粉有升高猪血清TG、HDLC及LDLC的趋势(P>0.05),降低TC的趋势(P>0.05)。(4)构树叶粉对饲粮中DM、NFE、GE、ASH和Ca表观消化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EE、CF和P有降低的趋势(P<0.05)。(5)饲粮中使用构树叶粉能改善肥育猪的胴体品质(P>0.05),肉色一定程度改善,但嫩度没有改善作用。(6)饲粮中构树叶粉增加了肥育猪的脏器指数,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P>0.05)。肾脏和肝脏的组织切片中,与对照组相比,B、C组没有明显变化;D组有轻微病变。

白哈斯[9](2003)在《放牧牛行为生态及其生产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用全年的时空范围研究了草原放牧牛的行为模式和生产力动态;通过小区控制放牧,研究了放牧牛的采食行为规律及植被特征和草地生产力对采食行为的反应。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自由放牧的情况下,放牧牛年平均日采食时间为293.2±134min,日反刍时间为19.0+26.4min,日卧息时间为21.3±31.1min,日站立时间为14.3±11.8min,日游走时间70.1±23.0min。当放牧时间缩短时,放牧牛缩短反刍和休息时间而在一定范围内延长采食时间。 (2)放牧牛春、夏、秋、冬季采食速度分别为58.0±13.0口/min、52.5+10.7口/min、45.1±18.6口/min、47.9+15.7口/min;每口采食量分别为567.8mg/口、375.3mg/口、366.7mg/口、281.7mg/口;日采食干物质量分别是10.45kg、8.10kg、7.34kg、5.31kg。 (3)在选择性采食特征最明显的7、8月份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7月份嗜食性指数较大的牧草有狗尾草、尖头叶藜和芦苇,嗜食和喜食种类数占采食植物种类数的27%。8月份嗜食性指数较大的牧草有狗尾草、羊草、芦苇、野大麻、止血马唐和菊叶萎菱菜,嗜食和喜食的种类数占采食植物种类数的50%。 (4)夏季日反刍大多数出现于上午,其余季节出现于午休时间。日反刍行为的季节间差异是由气候、草地状况和放牧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日出晚归的放牧管理制度下,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季节对夜间反刍行为参数的影响,本质上是牧草品质和数量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5)采食量与每口采食量、进食速度极显着正相关(r值为0.954、0.987),与采食速度显着正相关(r值为0.692),与每步口数显着负相天(r值为-0.576)。采食速度与采食量的回归方程为y=-0.025x3+4.3678x2-252.71x+4859.7。每步口数对采食量的调节起一定作用,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0135x3+0.7758x2-14.902x+104.01。放牧牛最终通过进食速度来调控同采食量,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2306x0.9972。每口采食量是草食家畜中普遍存在的采食行为参数变化的最基本的调控因子,日采食量与每口采食量的回归方程为产14·129x卜13‘,。 (6)草层高度与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显着正相关(:值分别为0.500、0.612、0.533);与采食速度显着负相关(r值为一0.567)。、J身草层高度在16cm左右时,时限采食量达到或接近最大水平,即干物质陀.3Ikg/4h,大于或小于此高度,采食量均呈下降趋势。每口采食髦和进食速度随草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草层高度变化时,首先调竹每日采食量进而通过进食速度来影响采食量大小。可以说每日采食量是对草层高度最敏感的参数。本实验条件下,草层高度为12cm左右时,采食速度达到或接近最大水平,即68.5口/min。 (7)地上生物量与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极显着正相关(:值分别为0.828、0.897、0.858)。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随地}几生物量的增加而大幅度的增加。采食量、进食速度和每口采食量二昔‘。地h生物量间的R“值递增:每口采食量是反当家畜采食行为中最为关键的参数,它可以作为测试采食行为各项指标的最基本依据。 (8)各放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均大于对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放牧率偏低的PZ小区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是反映草地植被结构的参数,可作为确定最适放牧率的指导参数,由此可以确定适于牧草生长的最适放牧率,本实验条件下为83一95头/ha。如果每年放牧按!20d、每天放牧4小时算,放牧率应为0.69一0.79头/ha。 (9)在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饲养条件下初生公犊、6月龄公犊、12月龄公牛、18月龄母牛和成年母牛体重分别为37.2 kg、157.3 kg、192.1kg、304.5 kg、356.8 kg。 (10)当年犊牛体重增长和体长、体高、胸围生长的最适数学模型均为3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决定系数R“在0.9814到09958之间,并且回l门方程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所拟合的曲线回归万程是叮靠的.可以用来预测放牧犊牛各月龄的体重及体尺。 仁11)除当年犊牛外,其它年龄组牛5月份开始体重逐渐增长,10月份达到峰值,至翌年4月末前基本处于掉膘阶段,体重变化动态呈单峰值曲线,并且体重增减趋势基本一致。当年公犊最大体重出现在实验期末期。(12)放牧牛均有一个明显的日增重高峰期,成年母牛和当年犊牛峰值在7月份出现,分别是0.779k岁d和1 .843k留d;二岁母牛和一岁母牛的峰值在8月份出现,分别为o.98k岁d和1 .477k留d。当年犊牛开始减重期出现在12月份(一0.025k留d),其它年龄组牛开始减重期出现在:11月份。成年母牛随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表现的“夏饱、秋壮、冬瘦、春乏”格局较其它年龄组牛更加突出,影响了母牛及时受胎,延长了放牧牛的产犊间隔。对4月龄以上的犊牛实行人工断乳,对母牛要及时补饲,促进母牛早发情、早配种,早生产;加强对犊牛的补饲,快速增重,缩短出栏期。

赵钢,许志信,李德新[10](2000)在《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放牧家畜的牧食行为包括了采食 (啃食、摘食 )、行走、反刍、饮水、休息、嬉戏、排粪和排尿等行为 ,其中主要由采食和反刍行为构成 ,其它行为都取决于采食行为。在 2 4h周期内 ,绵羊和牛的日采食周期约 3次~ 5次。牛的日采食时间大约为 4h~ 9h,绵羊的采食时间大约为9h~ 11h,其中包括寻找和采食的时间。放牧家畜 1d内的采食时间常受气候条件、家畜种类或品种、家畜接近被采食牧草的难易程度、可利用牧草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采食时间的延长 ,家畜用于采食的能量支出增加 ,因此 ,能够在最短的采食时间里采食充足的饲草料是放牧家畜的最佳选择。一般来说 ,当牧草产量高、品质好的时候 ,家畜采食时间最短 ,而在饲草数量有限、质量差的时候 ,采食时间最长。当牧草数量变少 ,单口采食量受到限制时 ,家畜常常通过增加采食时间和采食速度加以补偿 ,从而维持饲草摄入量的稳定。绵羊在温带环境下 ,一般每天采食 8h~ 9h,但是 ,当草地过牧或牧草由于其它原因低矮时 ,采食时间可增加到 12 h。放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也可能导致采食时间的延长和日摄食量的不足。摄入牧草的数量和质量对家畜的反刍时间有重要影响。饲草质量较高时 ,母牛的反刍时间短于牧草质量较低时。绵羊的反刍时间一般都短于牛的反刍时间?

二、矮草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日粮的植物学和化学成分以及消化率的季节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矮草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日粮的植物学和化学成分以及消化率的季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苎麻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2 苎麻起源、传播与分布
        1.1.3 苎麻发展史
    1.2 苎麻发展现状
        1.2.1 苎麻种植现状
        1.2.2 苎麻主要利用方式
    1.3 饲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1.4 苎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苎麻饲喂应用进展
        1.5.1 猪
        1.5.2 兔
        1.5.3 鹅
        1.5.4 鸡
        1.5.5 鱼
        1.5.6 反刍动物
    1.6 研究背景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苎麻茎叶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评价标准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行为
        2.3.2 体重
        2.3.3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苎麻茎叶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检测指标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一般行为状况
        3.3.2 体重
        3.3.3 摄食量
        3.3.4 血液学
        3.3.5 血清生化
        3.3.6 凝血
        3.3.7 脏器系数
        3.3.8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3.4 讨论
        3.4.1 一般行为和体重、摄食量
        3.4.2 血液指标
        3.4.3 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
    3.5 小结
第四章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1 引言
        4.1.1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类型
        4.1.2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含量
        4.3.2 单宁含量
        4.3.3 钙磷比例
    4.4 讨论
        4.4.1 纤维
        4.4.2 单宁
        4.4.3 钙磷比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苎麻茎叶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与饲喂管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成分
        5.3.2 降解率
        5.3.3 降解参数
    5.4 讨论
        5.4.1 营养成分
        5.4.2 降解率
        5.4.3 降解参数
    5.5 小结
第六章 青贮苎麻茎叶的肉牛饲喂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青贮营养成分
        6.3.2 生长性能
        6.3.3 试验地气温变化
        6.3.4 血清生化指标
    6.4 讨论
        6.4.1 生长性能
        6.4.2 血清生化指标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讨论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短花针茅草原群落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种群的影响
        1.1.1 种群特征研究
        1.1.2 种群空间异质性研究
    1.2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1.2.1 群落特征研究
        1.2.2 群落多样性研究
        1.2.3 群落养分研究
        1.2.4 群落空间异质性研究
    1.3 放牧强度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1.3.1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1.3.2 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气候和土壤
        2.1.3 试验区植被构成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分析
3 主要植物种群对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
    3.1 主要植物种群动态特征
        3.1.1 主要植物种群高度动态
        3.1.2 主要植物种群盖度动态
        3.1.3 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动态
        3.1.4 主要植物种群重要值动态
        3.1.5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
    3.2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
        3.2.1 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
        3.2.2 碱韭空间异质性
        3.2.3 无芒隐子草空间异质性
4 植物群落对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
    4.1 群落动态特征变化
        4.1.1 植物群落高度
        4.1.2 植物群落盖度
        4.1.3 植物群落密度
        4.1.4 植物群落重要值
        4.1.5 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
        4.1.6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
        4.1.7 群落地下现存量变化
        4.1.8 群落地上与地下现存量的关系
    4.2 植物群落多样性
        4.2.1 植物群落α多样性
        4.2.2 植物群落β多样性
    4.3 取样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
    4.4 取样面积与植物群落株丛数的关系
    4.5 群落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4.5.1 粗蛋白质含量
        4.5.2 粗脂肪含量
        4.5.3 纤维含量
        4.5.4 有机质含量
        4.5.5 粗灰分含量
        4.5.6 钙含量
        4.5.7 磷含量
        4.5.8 镁含量
    4.6 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
        4.6.1 物种数空间异质性
        4.6.2 总盖度空间异质性
5 土壤系统对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土壤含水量
        5.1.2 土壤容重
    5.2 土壤化学性质
        5.2.1 土壤氮
        5.2.2 土壤磷
        5.2.3 土壤钾
        5.2.4 土壤有机质
        5.2.5 土壤PH值
6 不同处理区间及处理区与草地系统的关系
    6.1 群落特征下处理区的聚类分析
    6.2 群落特征与处理区的对应分析
    6.3 空间分布的最优序列分析
    6.4 土壤理化性质下处理区的聚类分析
    6.5 土壤理化性质与处理区的对应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典型草原地区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典型草原
        1.1.1 典型草原的介绍
        1.1.2 典型草原发展肉羊养殖的优势
    1.2 放牧家畜采食量及采食组成的研究
        1.2.1 采食量测定的重要性
        1.2.2 肉羊采食量的影响因素
        1.2.3 反刍动物传统采食量测定的方法
        1.2.4 饱和烷烃法测定动物采食量及采食植物组成的研究进展
        1.2.5 利用预测模型预测放牧动物采食量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整体研究思路
2 试验研究部分
    2.1 不同牧草时期自由放牧肉羊牧草采食量及采食组成的测定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不同牧草生长时期天然牧草营养价值及草层特性的动态变化
        2.2.1 引言
        2.2.2 试验设计
        2.2.3 材料与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小结
    2.3 牧区自由放牧肉羊牧草采食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数据统计分析
        2.3.4 结果与分析
        2.3.5 小结
    2.4 不同草地可食草产量(YM)对采食量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小结
    2.5 牧区自由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5.1 肉羊牧草采食量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2.5.2 建立牧区自由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1.1 牧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
        3.1.2 饱和链烷烃技术测定采食量及采食植物组成
        3.1.3 采食量测定的模型化必要性
    3.2 论文总体结论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栽培草地不同载畜率下放牧山羊牧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云南草地资源
    2. 放牧家畜牧食行为
        2.1 不同放牧强度下放牧家畜的牧食行为
        2.2 不同放牧季节放牧家畜的牧食行为
    3 放牧家畜和草地的相互作用
        3.1 放牧家畜采食过程对草地的影响
        3.2 草地对动物采食的适应
    4.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放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放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 国内外对牧食行为的研究概况
    6. 山羊采食习性
    7 研究意义与立项依据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地概况
    2 实验设计
    3 观测方法和主要内容
        3.1 牧食行为观测
        3.2 草地状况指标
        3.3 土壤指标
    4.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不同放牧压和不同放牧季下山羊牧食行为的变化
    1 不同放牧压下山羊的牧食行为
        1.1 采食行为
        1.2 反刍行为
    2 不同放牧季节内山羊的牧食行为
        2.1 采食行为
        2.2 反刍行为
        2.3 其它行为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草地状况对山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1 草层高度的影响
    2 地上牧草体积
    3 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1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变化
    2 土壤营养因子的变化
    3 地下生物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放牧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的影响
        4.2 放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放牧对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短花针茅草原对禁牧休牧的响应及休牧期家畜舍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1.1 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1.1.1.1 植被特征
        1.1.1.2 群落多样性
        1.1.1.3 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
        1.1.1.4 植物光合特性
        1.1.1.5 植物贮藏性碳水化合物
        1.1.2 放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
        1.1.2.1 土壤物理性质
        1.1.2.2 土壤化学性质
    1.2 放牧管理及禁牧休牧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地貌、土壤
        2.1.3 试验区植被构成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内容和测定方法
        2.2.2.1 植物主要种群和群落动态
        2.2.2.2 群落重要值
        2.2.2.3 植物群落α多样性
        2.2.2.4 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
        2.2.2.5 草群营养常规成分测定
        2.2.2.6 主要植物种群光合作用
        2.2.2.7 群落地下生物量
        2.2.2.8 主要植物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2.2.2.9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2.2.10 休牧期家畜饲养
        2.2.3 数据分析
3 主要植物种群对禁牧休牧的响应
    3.1 主要植物种群特征
        3.1.1 植物种群密度季节动态
        3.1.2 植物种群高度季节动态
        3.1.3 植物种群盖度季节动态
        3.1.4 重要值
        3.1.5 地上现存量
    3.2 主要植物种群光合特性
        3.2.1 主要种群光合日变化
        3.2.1.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2.1.2 蒸腾速率日变化
        3.2.1.3 气孔导度日变化
        3.2.1.4 胞间C02 浓度日变化
        3.2.2 光合生理指标日均值
        3.2.3 光合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3.2.4 主要植物种群的光响应曲线
        3.2.4.1 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3.2.4.2 蒸腾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3.2.4.3 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3.2.4.4 胞间C02 浓度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3.3 主要植物种群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3.3.1 主要植物种群的还原糖含量
        3.3.1.1 主要植物种群的还原糖含量年度变化
        3.3.1.2 主要植物种群的还原糖含量季节变化
        3.3.2 主要植物种群的总糖含量
        3.3.2.1 主要植物种群的总糖含量年度变化
        3.3.2.2 主要植物种群的总糖含量季节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4 植物群落特征对禁牧休牧的响应
    4.1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
        4.1.1 植物群落高度年度动态
        4.1.2 植物群落密度年度动态
        4.1.3 植物群落盖度年度动态
    4.2 群落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
        4.2.1 群落植物重要值
        4.2.2 不同植物种群的重要值与禁牧休牧小区之间的对应分析
        4.2.3 群落物种α多样性
    4.3 群落现存量动态
        4.3.1 群落地上现存量
        4.3.2 群落地下生物量
        4.3.3 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4.4 群落营养物质对禁牧休牧的响应
        4.4.1 粗蛋白质
        4.4.2 粗纤维
        4.4.3 粗脂肪
        4.4.4 粗灰分
        4.4.5 钙
        4.4.6 磷
        4.4.7 无氮浸出物
        4.4.8 吸附水
    4.5 草群植物养分、生物量与处理区间的关系
    4.6 讨论
    4.7 小结
5 土壤系统对禁牧休牧的响应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土壤容重
        5.1.1.1 土壤容重的年度变化
        5.1.1.2 土壤容重的季节变化
        5.1.2 土壤空隙度
        5.1.2.1 土壤空隙度的年度变化
        5.1.2.2 土壤空隙度的季节变化
        5.1.3 土壤含水量
        5.1.3.1 土壤含水量的年度变化
        5.1.3.2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5.2 土壤化学性质
        5.2.1 土壤有机质
        5.2.2 土壤全氮和速效氮
        5.2.3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5.2.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5.2.5 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变化
    5.3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5.3.1 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3.2 土壤理化性质与处理区之间的关系
        5.3.3 植物养分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5.3.4 植物养分和土壤养分的主成分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休牧期家畜舍饲
    6.1 舍饲日粮配方
    6.2 饲料组分的营养成分分析
    6.3 不同组别的日粮和代谢物养分分析
    6.4 不同饲喂组别的羊增重情况
    6.5 不同组别绵羊对不同日粮的转化情况
    6.6 不同组别的日粮养分转化情况
    6.7 不同组别绵羊测定指标主成分分析
    6.8 不同组别绵羊测定指标对应分析
    6.9 不同组别的日粮养分对应分析
    6.10 讨论
    6.11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1.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4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放牧对植被的影响
        2.1 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2 放牧对草原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3 放牧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3 土-草-畜体系中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4 稳定性同位素15N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4.1 在土壤肥料研究中的应用
        4.2 应用15N 示踪技术在生物固氮方面的研究
        4.3 15N 示踪技术在氮素吸收利用和运输上的应用
第二章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采样方法
        1.4 分析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2.2 土壤pH 变化
        2.3 土壤容重的变化
        2.4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2.5 土壤全氮的变化
        2.6 土壤速效氮的变化
        2.7 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2.8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2.9 0-30cm 土壤C/N、C/P、N/P 的变化
    3 讨论
        3.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放牧对0-30cm 土壤C/N、C/P、N/P 的影响
第三章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土壤酶活性动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采样方法
        1.4 土壤酶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脲酶的变化
        2.2 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2.3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时空动态
        2.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放牧强度对不同季节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 放牧强度对不同季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 放牧强度对不同季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养分)因子的关系
第四章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品质动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采样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优势植物及其高度值与频度值的季节动态
        2.2 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被盖度值、密度值和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2.3 总盖度、总密度、地上生物量和放牧强度的关系
        2.4 植物群落特征与主要土壤因子的关系
        2.5 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主要因子的关系
        2.6 温性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品质动态
    3 讨论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季节动态
        3.2 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被盖度值、密度值和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3.3 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主要因子的关系
        3.4 群落生物量与土壤主要因子的关系
        3.5 温性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品质动态
第五章 温性荒漠草原土-草-畜放牧生态体系微量元素动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采样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牧强度下Cu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
        2.2 不同放牧强度下Mn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
        2.3 不同放牧强度下Fe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
        2.4 不同放牧强度下Zn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
        2.5 土壤中四种微量元素(Cu,Mn,Fe,Zn)间的关系
        2.6 土壤矿物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的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Cu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3.2 不同放牧强度下Mn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3.3 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季节动态及盈缺分析
        3.4 不同放牧强度下Zn 在土-草-畜体系中的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3.5 土壤微量元素与土壤肥力(养分)因子及土壤酶活性间的关系
第六章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氮素示踪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盆内外样品的测定
        1.5 15N 样品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氮素对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2.2 添加氮素对植物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2.4 标记氮素在土壤中的存留量和存留率
        2.5 植物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
        2.6 草地的经济施肥量
    3 讨论
        3.1 添加氮素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生物量以及植物和土壤全氮量的影响
        3.2 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平衡的影响
        3.3 标记氮素在土壤中的存留量和存留率
        3.4 植物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
        3.5 温性荒漠草原的经济施肥量
第七章 结论
    1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退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具有季节动态
    2 放牧强度影响土壤酶活性,且具有季节动态
    3 放牧强度影响植被群落及牧草品质,且具有季节动态
    4 放牧强度影响土-草-畜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且具有季节动态
    5 退化草地对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7)科尔沁草地特征及科尔沁牛牧食行为对放牧制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放牧干扰对草地的影响
        1.1.1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1.2 放牧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1.1.3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1.4 放牧对植物种群构件的影响
        1.1.5 草地植物实生苗的研究
        1.1.6 放牧对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1.7 放牧对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 放牧家畜的牧食行为
    1.3 国内外对放牧制度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科尔沁草地及试验地概况
    2.1 科尔沁草地的地理位置与分布
    2.2 科尔沁草地的气候特征
        2.2.1 光照条件
        2.2.2 温度条件
        2.2.3 降水条件
        2.2.4 风力特点
    2.3 科尔沁草地的水土条件
    2.4 试验区的概况
        2.4.1 自然概况
        2.4.2 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组成
        2.4.3 畜牧业生产状况
3 试验设计与研究内容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内容与测定方法
        3.2.1 不同放牧制度下植物群落特征
        3.2.2 植物种群的重要值
        3.2.3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3.2.4 植物群落及主要种群地上现存量
        3.2.5 主要植物种群的构件
        3.2.6 主要植物种群实生苗动态
        3.2.7 主要植物种群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3.2.8 土壤水分的测定
        3.2.9 土壤养分的测定
        3.2.10 不同放牧制度下科尔沁牛的牧食行为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类型沙地植物种类组成
    4.2 不同放牧制度下灌木层植物群落特征
        4.2.1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高度
        4.2.2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盖度
        4.2.3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密度
        4.2.4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重要值
        4.2.5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地上现存量
    4.3 不同放牧制度下不同类型沙地草本层植物群落特征
        4.3.1 流动沙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4.3.2 半固定沙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4.3.3 固定沙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4.4 不同放牧制度下几种主要植物种群的构件
        4.4.1 灌木层植物种群的构件
        4.4.2 草本层植物种群的构件
    4.5 不同放牧制度下几种主要植物种群实生苗动态
        4.5.1 灌木层不同植物种群实生苗动态
        4.5.2 草本层不同植物种群实生苗动态
    4.6 不同放牧制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动态
        4.6.1 不同放牧制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的总糖含量动态
        4.6.2 不同放牧制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的还原糖含量动态
        4.6.3 还原糖含量与地上现存量的关系
    4.7 科尔沁草地不同类型沙地土壤理化性质
        4.7.1 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水份含量
        4.7.2 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氮含量
        4.7.3 不同类型沙地土壤磷含量
        4.7.4 不同类型沙地土壤钾含量
        4.7.5 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4.7.6 土壤养分和吸附水以及有机质的相关分析
    4.8 不同放牧制度下科尔沁牛的牧食行为
        4.8.1 科尔沁牛的觅食习性
        4.8.2 科尔沁牛在不同类型沙地逗留的次数和时间
        4.8.3 科尔沁牛的采食方式
        4.8.4 科尔沁牛的采食路线
        4.8.5 科尔沁牛的采食食谱
        4.8.6 科尔沁牛的采食速率
        4.8.7 科尔沁牛的采食留茬高度
        4.8.8 科尔沁牛的排泄行为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饲粮中构树叶粉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用术语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一、构树在生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点
        1、生物学上的分类
        2、构树的生物学特性
    二、构树的化学成分
        1、构树根部和枝条
        2、构树聚花果、种子的营养成分
        3、构树乳汁中的成分
        4、构树叶中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
    三、构树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四、构树叶开发利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本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构树叶粉的调制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一、试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时间和地点
        2、试验材料
        3、试验方法
        4、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构树叶调制的最适宜时期分析
        1、在南宁晒制构树叶粉的适宜季节
        2、构树叶粉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构树叶粉的调制方法和基本原则
        4、构树叶含水量的感官判断标准
        5、构树叶粉品质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构树叶粉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2、腹泻情况
        3、饲粮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
        4、血清生化指标
        5、血清脂类物质
    三、讨论
        1、构树叶对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构树叶对饲粮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的影响
        3、构树叶对腹泻率的影响
        4、构树叶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构树叶对脂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四、小结
第四章 构树叶粉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血液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2、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3、血清生化指标
        4、血清脂类物质
        5、胴体肌肉品质
        6、内脏器官
    三、讨论
        1、构树叶粉对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构树叶粉对饲粮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的影响
        3、构树叶粉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构树叶粉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5、构树叶粉对胴体肌肉品质的影响
        6、构树叶粉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论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放牧牛行为生态及其生产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行为生态学
        1.2 家畜行为生态学
    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1 社会人文背景
    2 自然概况
    3 研究样地概况
第三章 放牧牛的牧食行为过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的选择和放牧管理
        1.2 季节划分和实验时间
        1.3 观测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放牧牛牧食行为活动节律的动态变化
        2.2 不同季节放牧牛采食行为参数的动态变化
        2.3 放牧牛采食行为的选择性
        2.4 不同季节放牧牛日饮水量的动态变化
        2.5 不同季节放牧牛反刍行为的动态变化
        2.6 不同季节放牧牛排泄行为的动态变化
    3 小结
第四章 放牧牛的采食行为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区设计和放牧管理
        1.2 植被参数的测量
        1.3 行为观测
        1.4 计算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牧牛采食行为参数的变化
        2.2 放牧牛采食行为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放牧牛采食行为参数与草地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小结
第五章 放牧牛的群体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牛的放牧管理
        1.2 行为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牧牛的畜群结构
        2.2 放牧牛群的空间利用
        2.3 放牧牛群的等级性
        2.4 放牧牛群的争斗行为
        2.5 放牧牛群的利他行为
        2.6 放牧牛群的母性行为和母仔关系
        2.7 放牧牛群的合群行为
    3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植被对采食行为的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计算方法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苔草+羊草草甸植被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反应
        2.2 苔草+羊草草甸植被生产力对采食行为的反应
    3 小结
第七章 放牧牛的生产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的选择和放牧管理
        1.2 测量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牧牛的生长规律
        2.2 不同季节放牧牛体重的动态变化
        2.3 放牧牛体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2.4 放牧牛的产奶量
        2.5 放牧牛的繁殖性能
    3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研究的意义
2 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的主要内容
3 反刍家畜的选择性采食

四、矮草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日粮的植物学和化学成分以及消化率的季节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D]. 牟兰. 兰州大学, 2019
  • [2]短花针茅草原群落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D]. 吴艳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3]典型草原地区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建立[D]. 王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4]栽培草地不同载畜率下放牧山羊牧食行为研究[D]. 陈玮玮. 兰州大学, 2011(10)
  • [5]短花针茅草原对禁牧休牧的响应及休牧期家畜舍饲研究[D]. 运向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
  • [6]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 焦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1)
  • [7]科尔沁草地特征及科尔沁牛牧食行为对放牧制度的响应[D]. 占布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
  • [8]饲粮中构树叶粉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D]. 唐亮. 广西大学, 2008(01)
  • [9]放牧牛行为生态及其生产能力研究[D]. 白哈斯.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10]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综述[J]. 赵钢,许志信,李德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标签:;  ;  ;  ;  ;  

短草草地大型草食动物日粮植物化学成分和消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