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文化事业,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发展社区文化事业,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一、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周蓉[1](2021)在《“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诸多建筑拔地而起,不断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面貌雷同、环境质量受损、历史文化流失等,使人们开始对“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当前,我国的发展模式为“存量优化”,“微更新”这种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造方式被更多的人认可和支持。成都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国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本案武侯祠横街12号院紧邻着名的武侯祠博物馆,位属于三国文化历史街区,是武侯区的特色风貌打造片区。其现状呈现为历史特色鲜明但文化表现缺失、景观结构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公共设施缺乏等。因此,本文以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历史文化街区老旧院落的景观更新策略问题,结合“微更新”的设计手法,建立了概念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老旧社区改造及景观微更新的研究现状,界定了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的相关本质,以本案为模型,总结了目前老旧社区改造的模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景观微更新的路径。(2)从社区区位、发展历史、上位规划三个维度入手,对武侯祠横街12号院的人口结构、人文环境、整体外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总结出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出居民对环境的需求。(3)设计之初对居民景观绿化满意度和景观改造意愿进行调研,结合作者梳理,提出了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景观微更新的思路、策略及微更新理念的运用。(4)依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微更新”的设计手法,规划出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的方案,包括院落景观总体方案设计、院落景观空间功能分析、院落景观专项设计。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谢宇[3](2021)在《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教育是青少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劳动教育是主要辅助,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独特影响。基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目标,社区治理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发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课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扬州市X社区入手,调查分析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试图找到通过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强化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不高、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劳动氛围不浓厚、家庭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社区在劳动教育氛围、监督管理机制、劳动课程与实践场所、治理环境、劳动教育体系这五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五项措施。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教育力量,增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建立青少年劳动教育议事小组来发挥社区社会力量服务作用,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三是通过配备社区学院、增加劳动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活动来完善完善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四是通过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创新与社区环境的优化来营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五是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参与社区劳动教育、家校联动来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代庭冲[4](2021)在《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以昆明市三个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方法和效果也总是受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来重视研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专门研究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照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概括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环境条件。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般理论。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理论进行梳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笔者将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界定为可感性环境、可适性环境、可控性环境,三个环境下有物质条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因素、民主政治发展因素、精神文化事业因素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旨在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研究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选取昆明市获得“全国和谐社区”称号的桃源社区、获得“全国文明社区”称号的三合营社区、城市新区社区洛龙湖社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调研,结合云南省、昆明市的区域特点,探究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总结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状况及成效,并分析其不足之处;第四部分为环境优化部分,针对存在的不足,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优化对策。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践探讨,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宜人宜居新都市的战略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新变化。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居民满意度高,受教育效果良好,呈现可感性环境、可适性环境、可控性环境协调发展的态势。作为典型案例的三个社区围绕昆明市建设目标,为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目标提供了典型经验可供借鉴。当然,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存在不足:空间条件制约、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物质条件不能完全适应需要;社区公信力有待提高、网络环境有待优化、民族团结有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待深化导致社会条件全要素优化不够;社区工作人员稳定性差、创新意识不足、居民参与度不高形成社区工作短板。需要通过改造老旧社区、美化社区环境,有效利用场地、拓展社区空间,融入优秀文化,打造社区特色,优化物质条件,增强环境承载力;通过加强社区职能、提升社区公信力,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宣传阵地,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条件,丰富环境文化力;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打造专业队伍,培育创新意识、提高教育实效,提高居民参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组织条件,提升环境鲜活力。

孙嘉金[5](2021)在《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文中提出在高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开始对粗放式的增量扩张进行反思,微更新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老旧社区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风貌等,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城市微更新工作的重要对象。但是,如今针对老旧社区的微更新多是一概而论,对不同类型老旧社区各自的特性问题则涉及不深,使得更新设计往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论文针对昆明主城区城市社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主城区二环以内区域且建成年代在2000年及之前的老旧社区,并提出如何对老旧社区进行分类、各类型老旧社区的共性及特性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更新策略及方法等研究问题。因此,在对昆明老旧社区分布及发展现状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作为分类研究对象,从社区概况、配套设施、室外环境、道路交通、楼栋建筑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调研走访,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老旧社区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将老旧社区划分为单位型、商品房型、街坊型三类,总结出各类型老旧社区的特征及问题。并以各类型老旧社区的共性及特性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对应的更新策略,选取石井社区、江岸社区、青年路社区及其内部空间节点作为三种类型老旧社区的微更新实践对象,通过设计实证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微更新对城市老旧社区的发展和人文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希望通过对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以期能够为昆明老旧社区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微更新思路。

唐琰萍[6](2021)在《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乡村养老问题,综合考虑我国乡村社区的养老困境和老人的养老倾向,引入原居安老这一理念,遵循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习惯并满足其养老意愿,尽其所能得到乡村老人们的接受与认可。论文研究的社区规划指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需求的规划过程,目的是激发社区活力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活力的提升,满足村民原居安老的需求。论文将乡村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其社区发展的因素的整理与分析,建立了原居安老理念下乡村社区评价体系,筛选出社区人情交往、文化氛围、地域空间、产业经济和景观生态五个方面共47项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查询资料及调研问卷等方式将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计算获得各层面分数及综合分数,并依据得分情况总结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及归纳,将乡村社区的社区规划策略分为凝人慧村营造和谐社区、育文乐村营造人文社区、营地活村营造品质社区、融产兴村营造活力社区和修景美村营造美丽社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最后论文将江苏省淮安市老子山镇龟山村作为实证研究,使用构建的乡村社区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析,依据得分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别提出规划策略。

刘昊[7](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于飞洋[8](2020)在《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研究 ——以北京老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建设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社区营造是创建美好住区的中心议题。北京基于老城整体保护的要求和特殊的尺度限制,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有着显着的“微更新”特点。随着老城保护在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公共艺术介入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介入是当前社区营造的特定类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没有过多的入门限制与条件,还十分利于文化展示和情感表达,符合当下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大方向。艺术介入模式不仅在西方社区营造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我国本土化的城市社区营造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首先概括了艺术介入社区具有公众参与、扎根社区、重视在地以及强化意识的特点。总结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三个实践优势:有利于参与沟通与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为居民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研究采取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调查方法,以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具有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朝阳门街道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方式,结合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公众参与,发展出了各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艺术介入的文化表达,使营造向一种良性的新型社区沟通方式上发展。其次,笔者在已有项目基础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发现在地文化机构的诉求主要是关于文化空间的活化与运营,探索自我造血的运营模式,吸引更多年青力量的诉求。北京老城的社区营造中也遇到一些空间利用、公众参与、介入模式、资金及后续保障等问题。最后,总结了公共艺术介入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社区营造的经验:前期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中期保障持续的公众参与、后期通过文化认同进行社区参与。提出路径:注重文化营造包括社区文化主题,文化空间的运营,社区记忆的生产。提出具体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方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介入传统文化复兴。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探索合作的方法。

陈慧[9](2020)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创造、储存、传递并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在城市社区邻里培育和谐文化,并以社区为载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城市社区的“家风、民风、社风”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和谐,培育“家风、民风、社风”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引导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社区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自治功能、生活与就业保证、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建设,正如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现代开放与多元文化建设一样。推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为主线,把“三风”作为切入点贯穿到整个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厘析,分析当前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状,提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优化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梳理和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本论文的理论概念厘析,论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目标、功能,以及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强调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战略地位,突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第四部分发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第五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给予一定的建议和贡献。

王浩玥[10](2020)在《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指标不断增速导致了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城市空间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展现城市形象的主要元素,在变革中,存在着结构功能衰退及设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社区中出现缺乏活力、邻里冷漠、社区文化缺失等社会现象,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城市经历快速发展自然就会伴随着城市更新,而城市更新也会反作用于城市建设,如制订城市政策、发展城市理论和执行城市实践等。本文所论述的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推翻重建式的更新方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更新手段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设计。全文以提出问题、基础理论界定、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主线进行撰写。在一定的理论支撑下,对不同的群体进行调查,并选取长春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走访调研,洞悉实际问题。结合有关案例,分别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原则、实施路径探索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最后试图给出具体策略和建议。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在明确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现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明晰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得出论文框架。第二章城市更新和社区公共空间理论概念的论述,经过查找翻阅论文文献,梳理了城市更新的概念、方式和类型,社区及空间的概念要素,从而进一步阐述城市更新和社区公共空间之间的属性关系。第三章调研和分析,调查相关人群,针对长春较典型的社区展开调研,并从物质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在理论及实践支撑下结合案例,总结更新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总结具体策略和建议。

二、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研究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社区的概念
        2.1.2 老旧社区的概念
        2.1.3 景观的概念
        2.1.4 老旧社区景观的概念
        2.1.5 微更新的概念
        2.1.6 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的概念
    2.2 老旧社区景观的特质
        2.2.1 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记忆
        2.2.2 代表着居民的生活特质
        2.2.3 延续着社区的人文价值
    2.3 理论研究现状
        2.3.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4 实际案例分析
        2.4.1 国内案例分析
        2.4.2 国外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相关特质分析
    3.1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内涵
        3.1.1 改造的内涵:改旧迎新
        3.1.2 保护的内涵:传承延续
        3.1.3 提升的内涵:人居环境
    3.2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参与者
        3.2.1 微更新的主体
        3.2.2 微更新的客体
    3.3 老旧社区微更新现有模式及问题分析
        3.3.1 老旧社区微更新现有模式
        3.3.2 老旧社区微更新问题分析
    3.4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路径
        3.4.1 多样化设施类型,同步提升硬件和软件功能
        3.4.2 改善景观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美好人居环境
        3.4.3 构建社区文化体系,促进社区和谐融合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场地调研分析
    4.1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基本信息
        4.1.1 社区区位
        4.1.2 发展历史
        4.1.3 上位规划
    4.2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居民分析
        4.2.1 院落人口特征
        4.2.2 居民日常活动特点
        4.2.3 居民意愿调研
    4.3 武侯祠横街12号院人文环境
        4.3.1 院落周边文化
        4.3.2 院落邻里文化
    4.4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外环境现状调研
        4.4.1 土地利用现状
        4.4.2 院落建筑现状
        4.4.3 景观绿化现状
        4.4.4 道路交通现状
        4.4.5 公共设施现状
        4.4.6 市政设施现状
        4.4.7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4.4.8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4.5 外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4.5.1 院落建筑破损严重且品质较差
        4.5.2 景观绿化面积较小且品种单一
        4.5.3 道路交通错综混乱且缺少车位
        4.5.4 公共设施破损严重且配置单一
        4.5.5 市政设施陈旧不堪且杂乱无章
        4.5.6 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较小且缺乏趣味
    4.6 本章小结
5 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方法探究
    5.1 景观微更新的思路
        5.1.1 统筹布局,整体规划
        5.1.2 适度改造,局部更新
        5.1.3 协同设计,融合发展
    5.2 景观微更新的策略
        5.2.1 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
        5.2.2 共建共治,居民共同参与
        5.2.3 以人为本,社区资源共享
        5.2.4 功能多元,激发社区活力
        5.2.5 传承文化,延续院落精神
    5.3 微更新理念的应用
        5.3.1 微更新理念的实现要素
        5.3.2 微更新理念的操作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6.1 设计目标
    6.2 设计方法
    6.3 设计理念
    6.4 院落景观方案设计
        6.4.1 总平面布局分析
        6.4.2 功能布局分析
        6.4.3 景观节点分析
        6.4.4 场地流线分析
    6.5 景观空间功能分析
        6.5.1 口袋公园设计
        6.5.2 儿童游乐区设计
        6.5.3 共享交流区设计
        6.5.4 林荫停车区设计
        6.5.5 休闲娱乐区设计
        6.5.6 安静休息区设计
    6.6 景观专项设计
        6.6.1 绿化植物设计
        6.6.2 地面铺装设计
        6.6.3 景观小品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一) 社区
        (二) 社区治理
    二、青少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
        (一) 劳动
        (二) 劳动教育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
    三、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二) 马克思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劳动教育思想
第二章 社区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治理架构的完善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一) 社区党组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把握政治方向
        (二) 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辅助动力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活动宣传
    二、社区治理基本能力的提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一)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有利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二) 社区家庭参与能力有利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三)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加强助力社区治理正向发展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治理资本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打造治理格局
第三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一)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设计
        (二)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走访调查设计
        (三)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
        (一) 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欠缺
        (二) 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三) 社区学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四)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影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正向体验
        (五) 家庭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脱节情况明显
    三、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区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二)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三) 社区劳动课程和实践场所不充分
        (四) 社区治理及环境整改不到位
        (五) 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路径的基本原则
        (一) 确立育人导向
        (二) 遵循教育规律
        (三) 校社协同合作
        (四) 活动因地制宜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 增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二) 健全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
        (三) 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
        (四) 营造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以昆明市三个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和主要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三、主要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
    第二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
        三、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第三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理论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三、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第三章 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变化
        一、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全面提升
        二、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成果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注入新元素
        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和谐
        四、实现宜人宜居新都市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和谐共生
    第二节 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一、居民满意度较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较强
        二、呈现可感性、可适性与可控性环境协调发展的态势
        三、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不足
        一、物质条件限制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二、社会条件全要素优化不够影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三、社区工作短板影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第四章 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对策
    第一节 优化物质条件增强环境承载力
        一、改造老旧社区,美化社区环境
        二、有效利用场地,拓展社区空间
        三、融入优秀文化,打造特色社区
    第二节 优化社会条件丰富环境文化力
        一、加强社区职能,提升社区公信力
        二、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宣传阵地
        三、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优化组织条件提升环境鲜活力
        一、强化组织建设,打造专业队伍
        二、培育创新意识,提高教育实效
        三、提高居民参与,丰富活动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老旧社区发展规划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2 微更新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及实践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
        1.5.2 实地调研
        1.5.3 比较研究
        1.5.4 学科交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理论与践行
    2.1 对城市老旧社区的认知
        2.1.1 城市老旧社区的内涵
        2.1.2 城市老旧社区的发展历程
        2.1.3 城市老旧社区的发展逆境
    2.2 对微更新理念的解读
        2.2.1 微更新相关理论
        2.2.2 微更新的内涵特性
        2.2.3 微更新的基本原则
    2.3 微更新对城市老旧社区的意义
        2.3.1 完善社区功能,提高人居品质
        2.3.2 改善社区环境,唤醒社区活力
        2.3.3 重塑邻里社交,打破社区孤岛
        2.3.4 延续社区文化,增强归属感
    2.4 相关实践案例
        2.4.1 德国柏林老城区社区微更新
        2.4.2 日本岛根县海士町社区营造
        2.4.3 上海四平路街道“社区空间创生行动”
        2.4.4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
    3.1 昆明主城区概况分析
        3.1.1 主城区的形成与发展
        3.1.2 主城区的发展定位
    3.2 昆明主城区(二环内)老旧社区的发展概况
        3.2.1 老旧社区的形成
        3.2.2 老旧社区的变迁
        3.2.3 老旧社区的分布现状
        3.2.4 老旧社区的改造现状
    3.3 昆明主城区(二环内)老旧社区的分类研究
        3.3.1 老旧社区分类研究对象的选取
        3.3.2 老旧社区选取对象现状对比分析
        3.3.3 对老旧社区的分类
    3.4 三种类型老旧社区的特征及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老旧社区微更新方法策略
    4.1 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的微更新基本原则
    4.2 单位型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及实证
        4.2.1 优化社区空间布局
        4.2.2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2.3 营建室外环境
        4.2.4 梳理道路交通
        4.2.5 更新住栋建筑
    4.3 商品房型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及实证
        4.3.1 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品质
        4.3.2 室外环境场所化
        4.3.3 提升道路品质
        4.3.4 更新住栋建筑
    4.4 街坊型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及实证
        4.4.1 整合街坊空间布局
        4.4.2 配套服务设施查漏补缺
        4.4.3 重塑街巷环境
        4.4.4 梳理街巷交通
        4.4.5 保护及更新建筑
    4.5 三种类型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昆明主城区二环内区域136 个社区辖区范围
附录 D:社区调研访谈记录

(6)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乡村地区面临的养老困境
        1.1.3 乡村老年人养老倾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乡村社区规划研究
        1.3.2 原居安老理念发展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乡村
        2.1.2 社区
        2.1.3 乡村社区
        2.1.4 社区规划
        2.1.5 乡村社区规划
    2.2 乡村社区老年人概况
        2.2.1 生理特征及生理需求
        2.2.2 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2.2.3 行为特征及行为需求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社区营造理论
        2.3.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5 老年亚文化理论
    2.4 相关社区规划案例研究
        2.4.1 日本小布施町社区规划案例
        2.4.2 台湾桃米社区规划案例
        2.4.3 成都大邑幸福公社社区规划案例
    2.5 本章小结
3 原居安老理念下乡村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1 乡村社区发展概况
        3.1.1 乡村社区主要发展历程
        3.1.2 乡村社区演变态势
    3.2 乡村养老现状调研
        3.2.1 乡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3.2.2 乡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态度
        3.2.3 乡村老年人养老方式分析与思考
    3.3 乡村社区原居安老的可行性分析
        3.3.1 原居安老的特征
        3.3.2 乡村社区支持原居安老的要素分析
        3.3.3 乡村社区原居安老的主要发展方向
    3.4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的选取
        3.4.2 原居安老理念下老人需求调研分析
        3.4.3 乡村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5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3.5.1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研究方法
        3.5.2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3.5.3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3.5.4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5.5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3.5.6 乡村社区评分划级
    3.6 本章小结
4 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4.1 凝人慧村以营造和谐邻里社区安老
        4.1.1 自下而上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
        4.1.2 多方协作的乡村社区规划结构
        4.1.3 有备无患的乡村社区韧性机制
    4.2 育文乐村以营造人文深厚社区安老
        4.2.1 根治文化凝聚文化共识
        4.2.2 活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
        4.2.3 重塑空间培育文化服务
    4.3 营地活村以营造品质空间社区安老
        4.3.1 盘活闲置宅基地
        4.3.2 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
        4.3.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3.4 道路交通系统适老化改造
        4.3.5 建设适老化公共空间
    4.4 融产兴村以营造活力产业社区安老
        4.4.1 特色产业研究发展
        4.4.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4.3 丰富乡村养老产业业态
        4.4.4 构建老年人产学研平台
    4.5 修景美村以营造美丽宜人社区安老
        4.5.1 乡村民居风貌改造
        4.5.2 乡村生态修复
        4.5.3 乡村环境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淮安市龟山村的社区规划研究
    5.1 淮安市龟山村概况
        5.1.1 龟山村背景概况
        5.1.2 龟山村调研评价
    5.2 淮安市龟山村现状分析
        5.2.1 人情交往层面存在问题
        5.2.2 文化氛围层面存在问题
        5.2.3 地域空间层面存在问题
        5.2.4 产业经济层面存在问题
        5.2.5 景观生态层面存在问题
    5.3 淮安市龟山村社区规划策略
        5.3.1 凝人聚魂共建和谐环境安老
        5.3.2 培育文化共建人文环境安老
        5.3.3 改善空间共建品质环境安老
        5.3.4 融产兴业共建活力环境安老
        5.3.5 修缮环境共建美丽环境安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上篇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二、深度休闲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一、问卷的修订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正态检验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二、正式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研究 ——以北京老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社区营造
        1.3.3 公共艺术
        1.3.4 艺术介入
        1.3.5 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优势
    2.1 引言
    2.2 有关社区艺术的理论
        2.2.1 社区艺术(community art)
        2.2.2 参与式艺术(participatory art)
    2.3 艺术介入社区的特点
        2.3.1 公众参与
        2.3.2 扎根社区
        2.3.3 重视在地
        2.3.4 强化意识
    2.4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优势
        2.4.1 参与沟通与信息传递
        2.4.2 公共艺术的象征作用
        2.4.3 为社区居民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
    2.5 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案例——台南市土沟村为例
        2.5.1 社区复兴的背景与过程
        2.5.2 营造实施路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共艺术介入北京老城社区营造的现状
    3.1 引言
    3.2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营造的背景与概况
        3.2.1 政策支持
        3.2.2 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体系
        3.2.3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特点
    3.3 北京国际设计周背景下的老城社区
        3.3.1 老城保护与设计周
        3.3.2 小结
    3.4 “为人民设计”:史家胡同-内务部街展区
        3.4.1 朝阳门街道概况
        3.4.2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治理创新平台
        3.4.3 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
        3.4.4 文化联合体
    3.5 项目评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问题探讨
    4.1 居民参与的问卷调研
        4.1.1 问卷设计
        4.1.2 对象选择
        4.1.3 胡同居民休闲活动的制约因素
        4.1.4 胡同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动因
        4.1.5 调研小结
    4.2 在地文化机构的诉求
        4.2.1 空间碎片化时间利用
        4.2.2 运营模式的探索
        4.2.3 吸引年轻居民回归
    4.3 老城营造问题分析
        4.3.1 老城保护与空间活化的认知不同
        4.3.2 公共参与的质量有待提升
        4.3.3 缺乏合作引导与项目延续的相关机制
        4.3.4 活动议题的选择和设计内容需改进
    4.4 社工参与空间活化的尝试
        4.4.1 海外学生领略北京老城风貌的胡同之行
        4.4.2 社区营造经验分享与党建活动
        4.4.3 活动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共艺术介入北京老城社区营造的经验与路径
    5.1 公共艺术介入老城社区营造的经验
        5.1.1 前期: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
        5.1.2 中期:保障持续的公众参与
        5.1.3 后期: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相互促进
    5.2 公共艺术介入北京老城社区营造路径探索
        5.2.1 历史街区文化营造的路径
        5.2.2 老城公共艺术介入策略探索
        5.2.3 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访谈人员编码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调研问卷
    附录4 :活动策划书

(9)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简评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选题新颖
        (二)理论创新
第一章 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相关概念论述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界定
        (二)家风、民风、社风的内涵理解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在关联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容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及功能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功能
第二章 城市社区“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建设成效
    一、家风建设成效
        (一)兴复优良家风
        (二)优塑家风环境
    二、民风建设成效
        (一)淳和民间风尚
        (二)打造示范社区
    三、社风建设成效
        (一)匡正道德观念
        (二)聚守精神家园
第三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家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二)民风建设规约不完善
        (三)社风建设组织力显薄弱
    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第四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优化策略
    一、构建和谐美好新家风
        (一)制定优良家规家训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三)传递家风真善美
        (四)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
    二、共建睦邻友好新民风
        (一)建造和谐宜人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三)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四)施展社会组织协作力
    三、创建社区文明新社风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政策法规导航力
        (三)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四)整合社区周边资源
    四、用活城市社区“三风”建设新媒介
        (一)有效运用宣传新媒介
        (二)积极搭建正能量平台
        (三)强化线上线下“三风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更新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城市更新
        2.1.1 城市更新的概念
        2.1.2 城市更新的方式与类型
    2.2 社区
        2.2.1 社区的概念
        2.2.2 社区设计
    2.3 社区公共空间
        2.3.1 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2.3.2 社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2.3.3 城市更新与社区公共空间属性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调研及分析
    3.1 社区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调查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统计及分析
    3.2 社区公共空间实例调研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目的
        3.2.3 调研结果
    3.3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调研问题解析
        3.3.1 物质环境
        3.3.2 人文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1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原则
        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2 需求导向原则
        4.1.3 存量更新原则
    4.2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实施路径
        4.2.1 提升硬件和软件功能
        4.2.2 提升景观环境质量
        4.2.3 构建社区文化体系
    4.3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具体策略
        4.3.1 物质环境
        4.3.2 人文环境
        4.3.3 可持续发展
    4.4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建议
        4.4.1 政府管理和居民共治
        4.4.2 公众参与社区营造
        4.4.3 通用设计理念结合建设社区公共空间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成果

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D]. 周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谢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4]昆明市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以昆明市三个社区为例[D]. 代庭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昆明主城区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D]. 孙嘉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D]. 唐琰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8]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研究 ——以北京老城为例[D]. 于飞洋.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D]. 陈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王浩玥.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发展社区文化事业,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