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五个问题

社区教育五个问题

一、社区教育思考五题(论文文献综述)

郭乐[1](2021)在《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陶嘉威[2](2021)在《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因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课程愈发重要,小学、初中、高中的科学相关课程不断推陈出新。2014年,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王泉泉等教授认为,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关键成分[3],他们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素养结构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科学探究三个关键成分,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本研究尝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探寻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确定目标后,笔者梳理文献,参考徐玉珍、吴刚平、李介等校本课程开发专家的理论研究和张杨杨、陈伶俐、陈博等人的实践案例,结合核心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理论与教学实际,尝试开发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含10个项目,总计需要17课时,并在桂林市B中学进行实践研究。本文选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对口喷泉的奥秘》、《龙骨拼图》、《鸡蛋撞地球》来说明本课程的具体上课流程。该框架的课程评价体系分为学生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两部分,学生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构成;而课程评价分为课后即时评价、问卷调查和学生、教师、班主任访谈。问卷发放24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4.3%,;通过对6名学生、2名教师、1名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现有课程的优点,深入挖掘现有课程的不足之处,并与问卷调查互相印证,提高可信度。通过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综合对课程评价,为后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向指引和改进意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科技课,认同科技课的上课方式,但敢于质疑和交流分享两个环节还需进一步改进;被访谈学生有部分认为自身的批判质疑和理性思维获得了提升,与预期目标相符。但整体项目还未形成完整体系,还需进一步改进。

李芸芸[3](2021)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求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属于其范围内的重点内容——“志愿服务”自然也获得了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点之一。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得以存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回信、寄语并做出重要指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了肯定与鼓励,这使得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更加充满热情。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大学生队伍奋勇向前,不惧危险,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当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挑战面前挺起不屈的脊梁。通过对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新情况、新形势进行研究,可以为今后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和丰富经验。本文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参与情况、管理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志愿服务规模逐步扩大、内容逐渐专业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导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存在较大的难度,例如岗前培训不到位、招募渠道单一化、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舆论导向不准确、心理压力较大等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总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经验,从思想引领、权益保障、宣传力度、组织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启示性的建议与思考。

陆心怡[4](2021)在《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线医疗社区,例如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论坛等,能够为患者提供与医生或其他患者交流沟通的平台,具有方便、快捷和更新及时的特点,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线医疗社区能够重新分配和重复使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和服务的跨地域性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拥堵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并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信息质量是在线医疗社区作为互联网平台较为突出的问题,再加上患者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质量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患者感知信息质量与实际信息质量并不一定对等,从而影响医患关系、就诊效率和患者健康等方面。考虑到在线医疗社区的优势和其不可逆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线医疗社区表现出了独特的活跃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帮助医生和在线医疗社区服务提供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引导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从而达到通过在线医疗社区辅助医生线下诊疗、提高就诊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创新》(71532002),对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包括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和患者信息共享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患者信息行为、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就诊效率为目的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初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视角。第一部分对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需求和用户社交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用户的人口统计学因素、风险偏好、电子健康素养、患者激活、感知社会支持、感知社会临场感、感知响应性、社区互惠准则、信息质量等。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作为变量进行切入对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2)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的研究结果,建立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模型,提出假设,通过实证研究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调节焦点的患者会分别对新兴治疗方法和成熟治疗方法相关的信息产生查寻行为,通过患者感知信息质量和信息满意度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健康素养通过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通过其感知社会支持、社会临场感和响应性的中介效应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医患信息交互行为通过影响患者感知信息质量、患者决策偏好和医患一致性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和医患信息交互频率通过影响患者感知情感和认知同理心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互惠、患者对社会支持和响应性的感知对其信息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而患者信息共享行为通过影响其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和感知信息不对称影响其依从性。(3)基于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的在线医疗社区混合信息推荐算法首先,基于患者在在线医疗社区中的信息需求、社交关系、信息共享意愿以及行为偏好,构建用户信息兴趣模型,然后构建患者的“用户画像”,将患者信息标签化,展现其个人属性、行为特征和信息兴趣,最后结合协同过滤算法计算加权相似度和评分估计值,产生信息推荐结果。该混合推荐算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独使用协同过滤而产生的冷启动和数据稀疏性问题,另一方面融合了用户画像,将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信息兴趣考虑到信息推荐条件中,从而起到通过推荐信息来引导用户信息行为的目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三个方面:(1)从患者依从性的角度研究了如何通过在线医疗社区辅助线下诊疗;(2)进行了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相关的UTAUT模型应用研究;(3)提出了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改善就诊效率为目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本研究为从研究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患者依从性以及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社会交换理论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持。同时,本研究帮助医生和在线医疗社区的服务提供者深入了解患者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引导患者信息行为,从而推动在线医疗社区辅助线下诊疗。

潘琪[5](2021)在《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负荷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从认知负荷视角研究教育与教学,在丰富理论的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认知资源投入,其中包括实际投入到当前任务中的心智努力,也同样包括因学习者特征和任务特征而引起的心理负荷,而心理负荷的大小以及心智努力的实际投入又决定了个体最终的任务表现或任务绩效。心理负荷、心智努力以及任务绩效作为评估认知负荷的三个方面,能够反映学习者学习时的认知负荷大小,从而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本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测量了高中生在《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情况,《编程计算》是高中编程学习的入门单元,内容涉及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元素和语法结构,该单元包括“计算机解决问题”、“做出判断的分支”、“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可以复用的代码”四个学习模块。本研究具体测量了学生在每个模块重要知识点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分析出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同时探讨了认知负荷三个可测变量的相关性以及编程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一.在编程学习的各个模块,学生认知负荷最高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中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有:计数循环解决问题、range函数的应用、计数循环与range函数、条件循环的运算、计数循环与列表。另外,其他模块中也有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分布,比如“可以复用的代码”模块中的函数的应用、函数运算、自定义函数与调用函数,“做出判断的分支”模块中的if-elif-else结构、分支语句的运算,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块的操作数的运算。总之,随着编程学习的深入,程序中的语法要素及语法结构愈多,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愈高;二.学习任务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的影响,并且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相关性:任务绩效与心理负荷呈负相关,任务绩效与心智努力呈负相关,心理负荷与心智努力呈正相关;三.不同性别学习者在编程学习上存在差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项目,女生的任务绩效更好,对于认知负荷较高的项目,男生的任务绩效更出色;

孙悦[6](2021)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理论提倡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的发展,这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十分契合。深度学习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的研究开始于阅读实验,这证明二者具有内在联系,所以深度学习也能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着力点。为了了解当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深度学习理论、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文本互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学习,寻找理论支撑。其次,采用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他们对深度学习理论的认识程度和实际的教学行为。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两个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基于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情况,发现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对深度学习缺乏认识;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差;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高投入地阅读学习;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深度学习理论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足。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思维浅表化的现象。以期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潘正旺[7](2020)在《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了解各国核心素养理论的培养与发展的侧重点;第二,运用扎根理论对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第三,通过特尔菲法编制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四,根据指标体系进行问卷的编制并发放问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五,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目前各国学者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我国目前将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研究核心素养理论,是进一步改善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尝试,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严峻挑战。(2)本文在以往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梳理出可能会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产生影响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量表并发放;对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假设并验证,最终得出了得到实证的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安排、教师素养、学校保障、学生运动参与、社会资源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其中,教学安排、学校保障、社会资源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可进一步归纳为环境支持因素;环境支持因素、教师素养因素、学生运动参与因素显着的正向影响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环境支持、教师素养、学生运动参与两两互为相关,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体系。(4)通过本文的分析,要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以学生需要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教师责任为中心的反思模版、创设以情境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营造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环境、正确认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规律。

张鑫婕[8](2020)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常指测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反拨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在丰富测试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发展。但在国内,反拨作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高考作为国内第一大考,针对高考的反拨作用实证研究较少,针对高考中阅读理解部分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的研究更少。基于此,研究者尝试开展此项研究。本研究以语言测试有关理论、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设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以S地区X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及其阅读教学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进行观察记录,辅之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探究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反拨作用。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1)2015-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II卷阅读理解试题在考查内容及考查形式上有何特点?(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反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在考查内容上,题材选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价值导向明确,突出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全国Ⅱ卷最关注的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能力”,其次是“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对阅读技能的考查以基础为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在考查形式上,每年至少涉及三种文体,文章的体裁相对广泛。但五年间阅读题题型未发生改变,客观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无主观题。其次,研究发现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具有反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考查技能的侧重点上等,且积极的反拨作用大于消极反拨作用;在教学形式上,消极反拨作用较明显,尤其体现在高三的备考阶段,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师英语的使用以及课堂时间分配上都受到了消极的反拨作用。本研究对减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消极反拨作用、改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启示:第一,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的,不为考而教。第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因考试赶进度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第三,丰富教学评价手段。第四,高三教师无法避免应试教学,但可以避免纯应试的教学。第五,教学活动可以与备考相结合,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

闫菁[9](2020)在《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差异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自从西方国家提出校长教学领导的概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校长教学领导的核心在教学,即通过校长的种种领导行为提升学校的教学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国也随着教育观念和需求的转变,使得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逐渐开始重视校长教学领导的作用。而且,学校不同于其他组织,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学”,那么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自然也少不了校长有力的教学领导和教师的积极配合,二者对校长教学领导认知的一致性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大多数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是针对国外的理论性梳理,或者通过案例来探究实施情况和所遇问题,又或者以教师视角来调查部分地区校长教学领导的实施现状,但只有少部分研究同时关注校长和教师两种视角,而对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则更少。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Y市小学校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借鉴了西方研究中认可度较高的PIMRS量表和我国研究的校长教学领导评价框架以及本土化的调查建立了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等方法,对Y市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差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校长的认知与性别、地区和任职年限无关,高学历校长的认知相对更好;小学教师的认知与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和管理经验无关,城市教师的认知高于农村教师;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六个维度的认知排名相似,前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明确课堂教学和管理学校课程,后三是保障教学时间、明确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评价;小学校长和教师仅在保障教学时间维度没有认知差异,在其他五个维度均有差异,并且在这五个维度的各个题项中也同时存在有差异和无差异的情况。同时也发现,二者之所以出现认知差异的原因是小学校长由于政策和学校现状,在教学领导行为实施时有所偏重,并且在教学领导过程中他们二者面临许多困境,有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校长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对教学领导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校长和教师由于资源匮乏,自身积极性不高导致专业意识不够,专业素质不足;校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上也存在方式单一,沟通不足的现象。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从纠正偏差、提升专业能力和增强沟通三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小学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意见和策略:通过开展多元的培训活动来纠正校长的认知偏差;通过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学校氛围,拓宽教学指导途径的方式来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例如通过熟悉评价标准发现问题,学会合理利用“数据”分析问题以及搭建学习平台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专业素质;通过加强校长的理论知识调整领导方式和提升“服务意识”来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郝兆刚[10](2020)在《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也将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即以全国统一的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资料,调查研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部编教材实施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论述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新课标和部编教材注重通过对学生体验表达的训练,来反应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与体验式作文教学具有的主动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基本特征是相符的。实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现实可行的,有必要在实践中推行。第三部分:提出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作文训练中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注意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要注意结合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实践创新精神为原则。第四部分: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策略和方法,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首先,阐述部编教材写作训练实施策略,这对后面实施体验式作文训练有指导作用。主要策略有:重视教材范文的作用,强调一课一得;构建独立的写作体系,注重读写结合;设置写作实践板块,培养写作创新能力。其次,阐述部编教材体验式写作训练的实践方法。实践方法主要有: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和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其中,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落实写作训练的主要途径,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重要补充,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有益尝试。第五部分: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课例。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和学校实施的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的类文阅读活动,对部编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课程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列举了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和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通过实践研究和论文写作,笔者发现依据部编教材写作训练体系,从体验式写作实践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全新的作文体验、积累、训练、写作、修改的策略体系。这些策略和方法在激发学生写作主观能动性、丰富写作情感体验、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成效显着。总之,部编教材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整体素养,对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实践和探索新课改理念,都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区教育思考五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教育思考五题(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1.研究背景
        2.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科学素养
        2.校本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三、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简介
    (二)情景分析
        1.学校分析
        2.教师分析
        3.学生分析
    (三)课程目标设置
        1.课程目标的意义
        2.科技校本课程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开发原则
        2.课程流程
        3.课程内容设计
        4.课程评价体系
四、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
    (一)课程实施准备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
        1.对口喷泉的奥秘
        2.龙骨拼图
        3.鸡蛋撞地球
    (三)课程实施评价
        1.学生学业评价
        2.课程评价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收获
        1.学生发展
        2.教师发展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科技课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访谈内容整理
附录3:教师完整访谈
致谢

(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志愿服务基本理论概述
    (一)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1.志愿服务
        2.志愿精神
        3.大学生志愿服务
    (二)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思想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中国共产党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
    (三)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2.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有利于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
        2.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
        3.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管理情况
        4.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
    (三)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取得的成绩
        1.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规模逐步扩大
        2.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内容逐渐专业化
        3.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四)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
        1.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岗前培训不到位
        2.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招募渠道单一化
        3.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舆论导向不准确
        4.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压力较大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引导
        1.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导向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组织力量
        3.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
    (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工作
        1.加强法治教育,维护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
        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金保障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1.充分发挥优秀志愿者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2.加强新媒体平台利用,宣传推广志愿服务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系统
        1.建立严格正规的招募机制
        2.健全系统多元的培训机制
        3.完善公正的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4)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在线医疗社区相关研究
        1.2.2 信息行为相关研究
        1.2.3 患者依从性相关研究
        1.2.4 信息推荐算法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患者健康素养的基本概念
        2.1.1 电子健康素养
        2.1.2 患者激活
    2.2 患者感知的基本概念
        2.2.1 感知社交因素
        2.2.2 感知同理心
        2.2.3 感知信息质量
    2.3 医患交互的基本概念
        2.3.1 医患一致性
        2.3.2 患者决策偏好
        2.3.3 信息不对称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模型
        2.4.2 社会交换理论
        2.4.3 社会信息加工方法
        2.4.4 自决理论
        2.4.5 调节焦点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
    3.1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需求分析
        3.1.1 数据收集
        3.1.2 中文分词处理
        3.1.3 结果分析
    3.2 在线医疗社区中用户社交关系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用户社交关系的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
        3.2.3 拟合优度检验
    3.3 研究结论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4.1 从风险偏好的角度研究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影响
        4.1.1 模型构建与假设
        4.1.2 量表选取与调研
        4.1.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2 从患者健康素养角度研究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
        4.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4.2.2 量表选取与调研
        4.2.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3 从社交角度研究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
        4.3.1 模型构建与假设
        4.3.2 量表选取与调研
        4.3.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5.1 患者对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的接受模型
        5.1.1 模型构建与假设
        5.1.2 量表选取与调研
        5.1.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2 患者对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发布信息的接受模型
        5.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5.2.2 量表选取与调研
        5.2.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3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5.3.1 模型构建与假设
        5.3.2 量表选取与调研
        5.3.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4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频率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5.4.1 模型构建与假设
        5.4.2 量表选取与调研
        5.4.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共享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6.1 模型构建与研究
    6.2 问卷调研
        6.2.1 问卷设计
        6.2.2 数据采集
    6.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6.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3 中介效应分析
    6.4 研究结论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患者信息行为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7.1 基于患者信息行为的用户画像
        7.1.1 用户信息兴趣模型构建
        7.1.2 用户画像构建
        7.1.3 用户信息标签化
    7.2 基于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7.2.1 基于用户画像和协同过滤的混合推荐算法
        7.2.2 面向患者用户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文量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1.2 信息技术学科与教学现状
        1.1.3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全面修订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认知负荷研究
        1.2.2 国内认知负荷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实践意义
第2章 认知负荷概述
    2.1 认知负荷的含义与特征
        2.1.1 认知负荷的含义
        2.1.2 认知负荷的特征
    2.2 认知负荷的理论基础
        2.2.1 图式理论
        2.2.2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测量学理论
    2.3 认知负荷的测量
        2.3.1 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2.3.2 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2.3.3 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2.3.4 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2.4 认知负荷与学习
        2.4.1 认知负荷与图式获得的关系
        2.4.2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学习的关系
第3章 高中生《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3.1 理论模型
    3.2 研究问题
    3.3 测量内容
    3.4 测量对象
    3.5 测量工具
    3.6 测量过程
    3.7 结果与讨论
        3.7.1 学生在编程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
        3.7.2 心理负荷-心智努力-行为绩效的相关性
        3.7.3 不同性别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差异
第4章 教学建议
    4.1 旧知的复习与迁移
    4.2 梯度化复杂知识
    4.3 平衡挑战与技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二: “做出判断的分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三: “周而复始的循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四: “可以复用的代码”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1.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概述
    2.1 文献综述
        2.1.1 文献来源及数据整理
        2.1.2 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深度学习
        2.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2.3 深度阅读
    2.3 理论基础
        2.3.1 深度学习理论
        2.3.2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2.3.3 文本互涉理论
第3章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框架设计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1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2.3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样本的分布情况
        3.3.2 认知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3 人际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4 个人领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5 教师认知和行为的交叉分析
        3.3.6 小结
    3.4 访谈结果分析
    3.5 教学案例分析
        3.5.1 《牛郎织女(二)》教学案例分析
        3.5.2 《太阳》教学案例分析
        3.5.3 案例小结
第4章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教师对深度学习缺乏认识
        4.1.2 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差
        4.1.3 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高投入地阅读学习
        4.1.4 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4.2 成因分析
        4.2.1 学校对教师缺乏深度学习理论的培训
        4.2.2 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4.2.3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足
    4.3 对策建议
        4.3.1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4.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效果
        4.3.3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
        4.3.4 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思维浅表化的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案例分析框架
致谢

(7)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定性研究
        2.2.3 定量研究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3 基于扎根理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初选
    3.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实践过程
        3.2.1 研究问题的发现
        3.2.2 相关数据资料的搜集与选择
        3.2.3 文献数据的编码
        3.2.4 Nvivo文本分析
        3.2.5 节点系统的确立与解析
    3.3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的分析
        3.3.1 Nvivo文本分析结果
        3.3.2 Nvivo质性分析
        3.3.3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3.4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结果的模型假设
        3.3.5 质性分析结果的启示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的优化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1.1 专家访谈法
        4.1.2 特尔菲法
    4.2 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4.2.1 第一轮调查结果与分析
        4.2.2 第二轮调查结果与分析
        4.2.3 第三轮调查结果与分析
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5.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5.1.1 结构方程模型组成
        5.1.2 模型建构的步骤
    5.2 量表的开发
        5.2.1 构念的测量
        5.2.2 量表的设计
        5.2.3 数据处理与量表优化
        5.2.4 探索式因子分析
        5.2.5 验证式因素分析
        5.2.6 模型修正
    5.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5.3.1 模型假设
        5.3.2 数据正态性检验
        5.3.3 环境支持二阶构面
        5.3.4 模型拟合
        5.3.5 结果分析
    5.4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
        5.4.1 构建以学生需要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5.4.2 设计以教师责任为中心的反思模版
        5.4.3 创设以情境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5.4.4 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
        5.4.5 营造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环境
        5.4.6 正确认识核心素养的形成规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选取问卷(第一轮)
附录C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选取问卷(第二轮)
附录D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选取问卷(第三轮)
附录E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F 项目分析结果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重点
    七、研究难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反拨作用有关研究
        (一)反拨作用理论研究
        (二)反拨作用实践研究
    二、高考英语试卷有关研究
        (一)高考英语试卷的整体研究
        (二)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试题部分专项研究
    三、高考英语阅读试题对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语言测试的功能
        (二)Alderson和 Wall的反拨假设
        (三)输入假说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拨作用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课堂观察量表
        (二)录音、转录设备
        (三)统计工具
        (四)教师调查问卷
        (五)教师访谈提纲
    五、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一)考查内容
        (二)考查形式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综合分析及讨论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反拨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考试说明》中的阅读技能
    附录2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3 教师问卷调查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X中学高三月考卷阅读部分示例
    附录 6 课堂观察部分实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差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对现实的思考
        1.2 个人的兴趣
    2.研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1 校长教学领导的兴起与发展
        3.2 校长教学领导的定义
        3.3 校长教学领导的内涵
        3.4 校长及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认知的研究概况
        3.5 研究述评
    4.核心概念界定
        4.1 校长教学领导
        4.2 校长教学领导行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目标及问题
    2.研究方法
    3.研究流程
    4.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章 统计与结果
    1.小学校长对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概况及各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1.1 校长的认知概况
        1.2 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2.小学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概况及各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2.1 教师的认知概况
        2.2 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2.3 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各维度认知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1.1 小学校长在各因素的认知现状分析
        1.2 小学教师在各因素的认知现状分析
        1.3 校长和教师在各维度的认知现状及差异分析
    2.校长和教师在一些题项上的认知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分析
    3.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3.1 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有所偏重的原因分析
        3.2 校长和教师在各维度及题项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1.通过开展多元的培训活动纠正校长的认知偏差
    2.培养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提升意识,增强自身专业素质
        2.1 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学校氛围
        2.2 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拓宽教学指导途径
    3.合理调整校长教学领导方式,与教师多途径沟通
        3.1 调整教学领导方式,创建和谐共生关系
        3.2 提升“服务意识”,主动与教师沟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校长教学领导行为问卷——校长卷
    附录2 校长教学领导行为问卷——教师卷
    附录3 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认知差异调查的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
    第二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富于探索精神,乐于亲身体验
        二、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创新表达
    第三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一、提倡自我体验
        二、注重真情表达
        三、关注作文过程
第二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原则
    第一节 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一、具有积极态度,寻求写作方法
        二、勤于总结反思,阐发自我观点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注重人文积淀,培养人文精神
        二、强调艺术审美,培养审美情趣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一、提倡社会实践,积累写作体验
        二、具有开放心态,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节 部编教材体验式写作训练实施策略
        一、重视教材范文的学习,强调一课一得
        二、构建独立的写作体系,注重读写结合
        三、设置写作实践板块,培养写作创新能力
    第二节 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一、课堂教学体验式写作训练
        二、课内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第三节 部编教材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一、学校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二、家庭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三、社会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四、走进自然体验式写作训练
    第四节 部编教材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一、类文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二、名着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第四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课例
    第一节 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第二节 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第三节 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社区教育思考五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 郭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D]. 陶嘉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D]. 李芸芸.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D]. 陆心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D]. 潘琪. 扬州大学, 2021(09)
  • [6]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孙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潘正旺.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D]. 张鑫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认知差异调查研究[D]. 闫菁.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10]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 郝兆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社区教育五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