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

一、T_2DM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提出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韩旭[3](2021)在《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使用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建立(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的体重、摄食、血糖、血脂及胃动力调节作用的差异,并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角度探究电针对DGP大鼠胃动力调节的部分神经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PF级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180-200g),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用普通饮食喂养,造模组使用高脂饮食喂养,2周后给造模组大鼠注射35mg/kg STZ诱导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糖尿病发展6周后把糖尿病大鼠分成模型组、足三里组和天枢组。足三里组和天枢组给与5周的电针干预。整个实验过程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和非空腹血糖,干预结束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葡萄糖耐受程度,采集血样检测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和脂质类水平,通过超声和酚红试验检测胃排空率,通过球囊测压法检测胃窦收缩情况。收集胃窦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蛋白基因产物 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磷酸化 Akt(phospho-Akt,.p-Akt)的蛋白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nNOS和ChAT的mRNA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检测PGP9.5和S100(钙结合蛋白S100)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含量。结果:1.相比正常大鼠,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增加;糖耐量降低;血清胰岛素降低;HOMA-IR上升;血脂(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半固体及液体胃排空率均降低,说明通过高脂饮食喂养联合STZ注射成功建立了伴随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胃轻瘫的T2DM大鼠模型。电针足三里或天枢显着降低了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血糖和HOMA-IR,增加了糖耐量,其中对于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天枢优于足三里;对于血脂的调节,电针足三里和天枢都能下调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上调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其中天枢对于甘油三酯的调节优于足三里,对于胃动力的调节,电针足三里或天枢都能增加胃固体和液体排空率,增加胃窦内压力、胃窦运动幅度,降低胃窦运动频率,其中对于胃排空率、胃窦内压力和胃窦运动幅度的调节足三里优于天枢。2.DGP大鼠胃窦nNOS和ChAT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降低,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上调DGP大鼠胃窦nNOS的蛋白和mRNA水平,电针组足三里能上调DGP大鼠胃窦ChAT的蛋白和mRNA水平,天枢对于ChAT的调节无明显作用。模型大鼠ChAT/nNOS的蛋白水平比值变大,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减小ChAT/nNOS的比值。3.DGP大鼠胃窦的ELISA结果显示NGF和NT-3含量下降;免疫荧光显示PGP9.5和S100的表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GP9.5、GFAP、GDNF及p-Akt的表达降低;电针足三里或天枢能提高它们的水平,其中足三里对于NGF、NT-3、PGP9.5和p-Akt的调节优于天枢。结论:1.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可以通过调节体重、摄食、血糖、血脂、及胃动力等指标全面治疗DGP,天枢对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的改善优于足三里,足三里对于胃排空和胃窦动力的改善优于天枢。2.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纠正DGP引起的胃窦nNOS和ChAT的失衡,足三里可以上调ChAT的表达,而天枢无显着作用。3.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可以减少肠神经元和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s)的损伤,促进EGCs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GDNF下游通路的激活,足三里对于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NGF和NT-3的分泌及GDNF下游通路的激活优于天枢。综上,电针足三里、天枢能多靶点全面治疗DGP,其神经机制可能包括纠正ENS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失衡,促进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肠神经元存活。从穴位效应量的差异分析,天枢可能侧重于改善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抵抗,足三里可能侧重于改善胃动力。

郭一帆[4](2021)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2型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早期死亡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健康经济负担。运动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五架马车”之一,可通过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来改善机体代谢,但其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和巨噬细胞在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运动可调控交感神经支配作用和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阐明运动对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诱导作用,探索交感神经和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二者间是否存在联系,将加深我们对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的理解。研究方法:4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10)和高脂膳食组(HFD,n=30)。CON组喂养普通饲料;HFD组进行12周高脂膳食喂养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然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安静组(SED,n=8)和糖尿病运动组(HIIT,n=8)。HIIT组接受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期间各组膳食保持不变。运动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最后一次运动干预结束36h后取小鼠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并称重。HE染色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及细胞尺寸大小;免疫组化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总巨噬细胞、M1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交感神经标志物TH的分布位置及蛋白含量;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与TH的共定位情况。研究结果:1.高脂膳食联合小剂量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12周高脂膳食喂养后,HFD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CON组(P<0.01)。此时进行腹腔小剂量注射STZ,一周后HFD组小鼠空腹血糖和GTT、ITT曲线下面积均显着高于CON组(P<0.05),且HFD组小鼠空腹血糖均高于16.7mmol/L,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体成分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结束后,HIIT组小鼠体重、脂肪组织重量及肥胖指数均显着低于SED组(P<0.05)。3.HIIT对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HIIT组与SED组小鼠间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IT组的GTT和ITT曲线下面积显着低于SED组(P<0.05)。4.HIIT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尺寸显着增大(P<0.01),棕色脂肪组织中空泡增多;而HIIT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尺寸显着低于SED组(P<0.01),大脂肪细胞的数量占比减少,且棕色脂肪组织中空泡减少。5.HIIT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N和SED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蛋白几乎不表达,而HIIT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观察到大片阳性染色呈棕黄色颗粒,且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高于CON和SED组。RT-PCR结果显示,除NRF-1和PRDM16外,CON和SED两组小鼠间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SED组,HIIT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COX8B、PGC1α、COX4、TMEM26等产热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而Cidea、NRF-1、PRDM16等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HIIT对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ON和HIIT组相比,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TH阳性神经元密度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CON组与HIIT组中TH蛋白表达较SED组显着增加(P<0.05)。7.HIIT调控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双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相比CON和HIIT组,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双染阳性面积在总巨噬细胞中的占比显着增加(P<0.05),而M2型巨噬细胞双染阳性面积在总巨噬细胞中的占比则显着降低(P<0.05),SED组中M1/M2细胞比值也显着高于CON和HIIT组(P<0.01)。此外,RT-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CD11b与CD206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1c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SED组相比,HIIT组CD11b、CD11c及CD206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8.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共定位免疫荧光三标结合共聚焦检测发现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TH与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共定位。阳性染色面积统计显示,相比CON与HIIT组,SED组中TH-Mac2-iNOS三标阳性染色占比显着增加(P<0.05),TH-Mac2-Arg1三标阳性染色占比显着减少(P<0.05)。此外,CON和HIIT组中TH-M1+/TH-M2+细胞比值显着低于SED组(P<0.01)。研究结论:1.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并改善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敏感性。2.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与增强交感神经支配作用和促进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且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在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共定位,交感神经激活可能与巨噬细胞表型调控有关。

徐秀梅[5](2021)在《嘌呤受体介导糖尿病并发外周神经病变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最棘手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同时给糖尿病治疗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糖尿病高血糖通过引发缺血、氧化应激和炎症损害周围神经,这将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和预后不良。神经病变发生在5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高血糖可通过诱导缺血、氧化应激和炎症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占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75%,发病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其自主神经系统病变有关。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颈部交感神经节可能参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属于颈部交感神经节。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是人体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有研究表明葡萄糖激酶参与病理性炎症过程,但目前尚无星状神经节中葡萄糖激酶涉及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颈交感神经节中GCK的上调与糖尿病心脏交感神经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交感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瘙痒是一种引起机体产生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根据瘙痒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痒和慢性痒。急性痒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慢性瘙痒则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溃疡、感染、抑郁、焦虑,甚至自杀。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可并发慢性瘙痒,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P2Y12受体涉及周围神经损伤及感觉功能异常,瘙痒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志,但目前尚无P2Y12受体涉及慢性瘙痒症的研究报道,本课题首次开展P2Y12受体涉及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病理变化的研究。第一部分目的:探究P2X3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大鼠星状神经节葡萄糖激酶相关心脏交感神经病变作用方法:高脂高糖喂养法建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模型组(Diabetes Mellitus,DM组)、糖尿病+GCK短发夹RNA组(DM+GCK shRNA组)和糖尿病+阴性对照(NC)短发夹RNA组(DM+NC shRNA组)。(1)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心率、血压和交感神经放电;(2)运用蛋白印迹技术(WB)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RT-q PCR)检测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星状神经节GCK表达的影响;(3)免疫荧光双标检测GCK shRNA对星状神经节中GCK和Neu N(神经元标志物)共表达以及心肌组织中GCK和酪氨酸羟化酶(TH,交感神经标志物)共定位表达的影响;(4)蛋白印迹、RT-q PCR和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检测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SG中上调的P2X3受体的表达及P2X3和Neu N共定位表达的影响;(5)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离的星状神经节神经元和培养的转染P2X3质粒的人胚肾293(HEK293)细胞中P2X3激动剂激活的电流;(6)蛋白印迹检测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SG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GCK shRNA处理后,T2DM大鼠SG中上调的GCK表达降低。GCK shRNA处理还能改善T2DM大鼠的血压、交感神经活动、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相比之下,GCK shRNA处理后P2X3和TNF-α的表达显着减少。GCK质粒转染的SG分离神经元对ATP的激活电流高于对照神经元。此外,与单独转染P2X3受体质粒的HEK293细胞相比,用GCK和P2X3受体质粒共转染的HEK293细胞中P2X3激动剂激活的电流明显增强。GCK shRNA质粒转染处理后,T2DM大鼠星状神经节分离神经元和共转染GCK和P2X3受体质粒的HEK293细胞中ATP激活电流降低。在T2DM大鼠中,GCK shRNA处理减轻了由P2X3受体参与的GCK上调介导的糖尿病性心脏交感神经病变。结论:SG中上调的GCK参与了糖尿病心脏交感神经病变、炎症和心脏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SG中的GCK可能与P2X3受体协同诱导T2DM大鼠的心脏交感神经病变。GCK shRNA处理改善由上调P2X3受体介导的糖尿病性心脏交感神经病变和心脏功能异常的病理改变。SG神经元中的GCK可能成为治疗T2DM的新靶点。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探究P2Y12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trol组),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组(Diabetes Mellitus+Itch,DMI组)、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加P2Y12受体shRNA处理组(DMI+P2Y12 shRNA组)、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加shRNA阴性对照处理组(DMI+NC shRNA组)、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加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组(DMI+Ticagrelor组)、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加Ticagrelor溶剂对照组(DMI+DMSO组)。(1)检测各组小鼠热痛敏、冷痛敏、自发痒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2)化学荧光法检测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活性氧含量变化;(3)蛋白印迹和RT-q PCR检测DRG中P2Y12受体表达;(4)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检测DRG中P2Y12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5)蛋白印迹和RT-q PCR实验检测DRG中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含有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8表达变化;(6)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18炎性因子的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DMI组小鼠热痛和冷痛显着增强,而经过P2Y12 shRNA或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热痛和冷痛行为有所缓解,而DMI+NC shRNA组和DMI+DMSO组无明显变化;(2)DMI组小鼠出现了显着自发痒行为,P2Y12 shRNA或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后自发痒行为得到明显改善。但与DMI组相比,DMI+NC shRNA组或DMI+DMSO组小鼠的自发痒行为无明显差异;(3)与Control组相比,DMI组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着下降(p<0.01),而经过P2Y12 shRNA和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后,模型组小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上升(p<0.01)。DMI+NC shRNA组、DMI+DMSO组与DMI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4)活性氧(ROS)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DMI组荧光强度值显着增强(p<0.01),与DMI相比,DMI+P2Y12 shRNA组或DMI+Ticagrelor组的荧光度值显着下调(p<0.01),而DMI+NC shRNA组和DMI+DMSO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5)蛋白印迹和q PCR实验结果显示DMI组小鼠的P2Y12 m 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使用P2Y12 shRNA或Ticagrelor对模型组小鼠处理后,P2Y12的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5)。而NC shRNA注射后和DMSO处理后,DMI组m RNA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发现背根神经节中P2Y12受体与卫星胶质细胞(SGCs)标志物GFAP存在明显的共表达,提示P2Y12受体主要存在于SGCs。并且DMI组小鼠神经节P2Y12受体与SGCs标志物GFAP共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P2Y12的shRNA或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可降低DMI组小鼠背根神经节上调的P2Y12受体与SGCs标志物GFAP的共表达(p<0.01)。但NC shRNA与溶剂对照DMSO处理后较DMI组的共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7)P2Y12的shRNA或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处理后可抑制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在蛋白和m RNA水平的上调;(8)在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18的含量相较Control组显着上升(p<0.01)。在DMI+P2Y12 shRNA组和DMI+Ticagrelor组,血清中IL-1β和IL-18含量均明显下调,两组分别较DMI组有显着差异(p<0.01)。而DMI+NC shRNA组或DMI+DMSO组的血清含量较DMI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P2Y12受体介导卫星胶质细胞激活后会引起体内ROS含量增加,进而激活NLRP3炎性小体,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DRG神经元异常兴奋,周围神经发生损伤,从而引发慢性瘙痒。而P2Y12受体shRNA或P2Y12拮抗剂Ticagrelor可显着抑制上述病变,从而改善瘙痒症状。

罗贤都[6](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背景:目前缺乏关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体位性血压变化(postural blood pressure changes,PBPC)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且PBPC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es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CD)发生风险的影响还有待研究。目的:研究T2DM患者发生PBPC的影响因素,评估PBPC对DAN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PBPC的值分为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组、体位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组及体位性血压正常(normal orthostat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NOR)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分析组间差异并研究影响因素,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对DAN患者进行随访,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评价PBPC与MACCE风险的关系。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并通过Nomogram图展示最佳预测模型。结果:我们总共收集到了291名T2DM患者,其中OH患者55名(19%),OHT患者62名(21%)及正常者174名(60%)。OH组与NOR组相比:OH组肾功能更差(BUN:6.5 vs 5.51,P=0.021;Scr:79.7 vs 65.5,P=0.031;Alb:62.6 vs30.7,P=0.001),LVEF更低(62 vs 64,P=0.004),自主神经病变(autonomic neuropathy,AN)比例高(SSR:78.2 vs 54,P=0.002);LVEF是OH的保护因素(OR:0.92,95%CI:0.863-0.981,P=0.011),AN是OH的危险因素(OR:3.152,95%CI:1.277-7.776,P=0.013)。OHT与NOR组相比:OHT组AN比例高(SSR:75.8 vs 54,P=0.004);AN是OHT的危险因素(OR:2.345,95%CI:1.193-4.606,P=0.013)。OH组与OHT组相比:OH组的肾功能更差(BUN:6.5vs 5.65,P=0.057;Scr:79.3 vs 64.3,P=0.031;Alb:62.2 vs 33.6,P=0.011),LVEF更低(65 vs 62,P=0.001),血清中Hcy高(13.2 vs 10.7,P=0.019);当OHT被定义为发生事件时,LVEF是OHT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07-1.178,P=0.034),而Hcy为保护因素(OR:0.911,95%CI:0.836-0.993,P=0.033)。对其中186名DAN患者进行5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个月。67名患者(36%)发生我们定义的MACCE终点事件:OHT组5年内MACCE发生率最高58.3%;其次是OH组(38.6%);NOR组最低(23.4%)。体位性收缩压(postu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p SBP)与MABE发生风险呈U形曲线(P for non-linear=0.001),与MACE风险呈J形曲线(P for overall<0.0001),与MACCE风险呈U形曲线关系(P for non-linear<0.0001)。体位性舒张压(postural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p DBP)与MACCE发生风险无相关性。在校正年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的影响后,p SBP上升降超过20mm Hg的DAN患者5年MACCE发生风险最高(HR 4.47,95%CI[2.36-8.47],P<0.001,Power=0.98),其次是下降超过20mm Hg的患者(HR 2.22,95%CI[1.11-4.41],P=0.02,Power=0.46)。OHT组MACCE风险高于NOR组(HR 2.74,95%CI[1.55-4.83],P<0.001,Power=0.93),但OH组与NOR组无差异(HR 1.49,95%CI[0.79-2.84],P=0.22,Power=0.38)。包含p SBP的模型预测能力最好(C-index:0.728;Brier Score:0.108;IDI[95%CI]:0.102[0.017,0.176],P<0.01;NRI[95%CI]:0.314[0.068,0.466],P<0.01)。结论:T2DM患者OHT患病率高于OH;OH与肾功能恶化相关;自主神经病变是OH与OHT的危险因素;LVEF下降及Hcy升高是OH的危险因素。p SBP与5年MACCE风险呈U形曲线关系,并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刘颖珊[7](2020)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DCA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CAN的预测价值。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共134人。对所有患者采集病史,并行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检查Ewing试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和眼底检查。根据Ewing试验诊断标准分为DCAN+组和DCAN-组。根据Ewing试验分期标准分为非病变组、早期或可疑病变组、确诊病变组和严重病变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EmpowerStats和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DCAN患病率为38.8%,其中22.4%为确诊DCAN,16.4%为严重DCAN。对DCAN+组和DCAN-组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年龄、病程、收缩压、胰岛素抵抗(HOMA2-IR、空腹C肽(FCP))、肾功能(肌酐、胱抑素C(Cys C)、尿酸、eGFR)、蛋白尿(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UT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糖尿病肾病(DK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均随DCAN的程度加重而恶化。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与DCAN相关(P<0.05)。随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筛选出年龄(OR 1.08,95%CI 1.02,1.15,P=0.008)、FCP(OR 3.02,95%CI 1.61,5.65,P<0.001)、HOMA2-IR(OR 27.24,95%CI 5.84,127.03,P<0.001)和 UAER(OR 1.00,95%CI 1.00,1.00,P=0.043)四个独立危险因素。经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验证,上述四个独立危险因素均未明显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生存曲线(ROC)分析显示,HOMA2-IR模型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与年龄、FCP、UAER模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HOMA2-IR联合年龄、FCP、UAER单个或多个指标联合预测模型AUC均大于单独HOMA2-IR模型的AUC,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OMA2-IR模型AUC为0.878(95%CI 0.810,0.946),最佳临界值为1.735,特异度为81.9%,敏感度为81.1%。结论一、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较高,确诊DCAN病例中近半数诊断时已为严重病变,具有早期隐匿性强的特点。二、年龄、病程、收缩压、胰岛素抵抗(HOMA2-IR、FCP)、LDL、肾功能(肌酐、Cys C、尿酸、eGFR)、蛋白尿(UAER、UTP、UACR)、Hcy 以及患有 DKD 和 DR均为2型糖尿病DCAN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年龄、FCP、HOMA2-IR和UAER为DCAN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三、HOMA2-IR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预测价值最高,可较准确预测DCAN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四、当2型糖尿病患者HOMA2-IR大于1.735时,则属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风险人群,应及时进行DCAN筛查,尽早干预。

舒泽雨[8](2020)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普遍的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已有研究证明OSA独立于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等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恶化。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糖代谢紊乱,为OSA的常见的共病,尽管了解长期T2D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受血糖控制情况、BMI、药物等影响,但较缺乏探讨共患OSA对T2D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本文旨在以新诊断的OSA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T2DM合并OSA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过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I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多个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探讨T2DM合并OSA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与OS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2-2020.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保健医疗部就诊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新诊断为OSA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入科时相关生化指标,基础疾病,PSG指标及UCG指标等。根据是否同时患有T2DM分为OSA合并T2DM组和OSA不合并T2DM组,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OSA对T2DM的影响,在OSA合并T2DM患者中进一步分为轻度OSA组和中重度OSA组,统计学分析合并OSA的T2D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与OSA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9例新诊断的OSA患者,OSA合并T2DM组BMI、颈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合并症、PSG及UCG相关指标上无显着差异。为了更好的探究OSA对T2DM的影响,进一步将OSA合并T2DM患者分为轻度OSA组(5次/小时≤AHI≤15次/小时)和中重度OSA组(AHI>15次/小时)。两组对比发现,中重度OSA组的颈围、合并高血压与轻度OSA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监测指标AHI、ODI、MAI较轻度OSA组更高,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较轻度OSA组更低(P<0.05);UCG指标IVST、LVPWT、E/A比值与轻度OSA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HI、ODI、MAI与LVPWT成正相关,LSa O2与LVPWT成负相关,AHI、MAI与IVST成正相关(P<0.05),AHI、ODI、MAI、LSa O2与E/A比值无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OSA合并T2DM患者中,AHI、TG是LVPWT的影响因素(P<0.05)。BMI是IVS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OSA会促进T2DM患者LVPWT和IVST增厚,并损伤左室舒张功能,此外,AHI、ODI、MAI与LVPWT成正相关,LSa O2与LVPWT成负相关;AHI、MAI与IVST成正相关;并且OSA合并T2DM患者中,AHI是LVPWT的独立影响因素。OSA是T2DM患者的常见共病,OSA对T2DM患者LVH的病理改变存在影响,临床医生应注意这些疾病共存的意义。

翟寒静[9](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及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18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将研究对象分为杓型组78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10%-20%)和非杓型组108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患病病程、糖尿病患病病程、血液生化指标、动态血压指标、心率变异性参数、冠心病等指标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的冠心病患病率、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均显着增高(P<0.01 或 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病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2.动态血压指标比较: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的24h平均收缩压(the aver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24 hours,24h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mean 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pressure at night,nDBP)高于杓型组(均P<0.01),夜间收缩压下降率(the percentage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all of the night,SBPF)明显低于杓型组(P<0.01);两组患者的 24h 平均舒张压(the averag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24 hours,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the day,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pressure during the day,dDBP)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3.心电监测指标比较: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的24小时平均心率(24-hour meanheart rate,24hMHR)显着增高(P<0.01);SDNN(24h 窦性心搏 RR 间期的标准差)、SDANN(24h每5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24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24h相邻窦性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均显着降低(均P<0.01)。4.对所有对象进行Person相关分析发现,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SDNN、SDANN、RMSSD、PNN50呈正相关,与24hMHR呈负相关。5.以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因变量,以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冠心病患病情况、24hSBP、nSBP、nDBP、24hMHR、SDNN、SDANN、RMSSD、PNN50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PNN50、24hMHR、24hSBP、nSBP、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冠心病为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影响因素。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与心率变异性降低相关。2.SDNN、PNN50、24hMHR、24hSBP、nSBP、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冠心病为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影响因素。

王若丹[10](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近年数据显示,肥胖已成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不良心血管代谢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于中心型肥胖,下肢皮下脂肪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代谢的一个保护性因素,但身体成分组成和分布与T2DM患者血糖、血压及血脂管理的相关性还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T2DM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中心型脂肪分布参数与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尿病综合管理目标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与方法:1.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T2DM住院病人4562人次,经过去除重复住院、不符合纳入条件及结局数据缺失的患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287例。2.收集并整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血压、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c,LDL-C)等。3.应用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EA)骨密度仪测定上肢、下肢、躯干、android区域、gynoid区域以及全身的脂肪含量和脂肪含量百分比,计算中心型脂肪分布参数,主要包括躯干脂肪和下肢脂肪含量比值(truncal-to-leg fat ratio,T/G)、android脂肪和gynoid脂肪比值(android-to-gynoid fat ratio,A/G)。4.采用SPSS22.0软件,运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偏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脂肪含量百分比及中心型脂肪含量与糖尿病管理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年龄、BMI、LDL-C≥2.6mmol/L人数比例、脂肪含量和脂肪含量百分比的平均数均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中吸烟饮酒患者所占比例、中心型脂肪分布参数均显着低于男性患者。2.2型糖尿病患者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医疗保险及吸烟、饮酒情况后,BMI、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与Hb A1c呈负相关性,与收缩压、舒张压和LDL-C呈正相关性;中心型脂肪分布与Hb A1c、收缩压、舒张压和LDL-C呈正相关性。3.2型糖尿病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医疗保险及吸烟、饮酒情况后,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血压不达标和未达到任何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的风险升高,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分别为1.36和1.28,校正全身脂肪含量后,仍有统计学意义;BMI每增加一个SD,低密度脂蛋白和未到达任何一个糖尿病管理指标的风险升高,OR值分别为1.16和1.28,校正全身脂肪含量后,相关性减弱,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下肢脂肪含量及百分比、gyniod脂肪含量百分比每升高一个SD,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的风险降低,OR值范围为0.80-0.88,校正BMI后,仍有统计学意义;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及百分比每增加一个SD,血压不达标的风险增加,OR值范围为1.26-1.46,校正BMI后,相关性减弱,仅躯干脂肪含量、android脂肪含量仍有统计学意义;除下肢脂肪含量及百分比外,身体其他部位脂肪含量及百分比每增加一个SD,低密度脂蛋白不达标的风险升高,OR值范围为1.13-1.36,校正BMI后,相关性减弱,仍有统计学意义。除下肢脂肪含量及百分比、gyniod脂肪含量及百分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含量及百分比每升高1个SD,未达到任何一个糖尿病管理指标的风险升高,OR值范围为1.20-1.36,校正BMI后,相关性减弱;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及百分比每增加一个SD,未达到任何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发生的风险升高,OR值范围为1.13-1.41,校正BMI后,躯干脂肪含量及百分比、android脂肪含量及百分比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下肢脂肪含量及百分比、gyniod脂肪含量及百分比每增加一个SD,未达到任何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发生的风险降低,OR值范围为0.85-0.95;T/L、A/G每增加一个SD,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血压不达标、低密度脂蛋白不达标、未达到任何一个或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的风险升高,OR值范围为1.17-1.47,校正BMI后,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BMI是血压不达标和未达到任何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风险的独立于全身脂肪含量的危险因素。2.下肢脂肪含量及百分比、gyniod脂肪含量百分比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保护因素,T/L、A/G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危险因素;躯干脂肪含量和android脂肪含量、T/L、A/G是血压不达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危险因素;躯干脂肪含量、android脂肪含量及百分比、全身脂肪含量百分比、躯干脂肪含量百分比、上肢脂肪含量百分比、中心型脂肪分布参数是低密度脂蛋白不达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危险因素。3.T/L、A/G是未达到任何一个糖尿病管理指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危险因素;躯干脂肪含量、android脂肪含量、中心型脂肪分布参数是未达到任何两个糖尿病管理指标风险的独立于BMI的危险因素。

二、T_2DM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_2DM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3)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DGP的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认识
        1.1 DGP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2 DGP的发病机制
        1.3 DGP的西医治疗
    2. 针灸治疗DGP
        2.1 针灸治疗DGP的临床疗效及选穴规律
        2.2 针灸治疗DGP的作用机制
    3. DGP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3.1 DGP大鼠模型的建立
        3.2 DGP大鼠模型的评价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和胃动力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模型大鼠胃窦内nNOS和ChAT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胃窦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电针足三里、天枢能有效改善DGP大鼠体重、摄食、血糖、血脂
    2. 电针足三里、天枢促进DGP大鼠胃排空及胃窦收缩
    3. 电针足三里、天枢能纠正DGP大鼠胃窦中nNOS和ChAT的失衡
    4. 电针足三里、天枢可能通过促进EGCs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来缓解肠神经元损伤
    5.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的治疗作用存在差异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概述
    2.2 肥胖、T2DM和 ATM表型
    2.3 ATM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
        2.3.1 ATM诱导炎症程序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2.3.2 ATM调控脂肪细胞祖细胞增殖
        2.3.3 ATM分泌外泌体影响胰岛素抵抗
        2.3.4 ATM调控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2.4 运动对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
        2.4.1 运动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活性增加
        2.4.2 运动调控ATM表型
        2.4.3 运动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2.5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2.6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研究路线图
        3.1.3 主要实验设备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与2 型糖尿病建模
        3.2.2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方案
        3.2.3 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量试验
        3.2.4 取材并称重
        3.2.5 HE染色
        3.2.6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3.2.7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9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2.10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T2DM模型的建立
        4.1.1 小鼠体重时序性变化
        4.1.2 小鼠空腹血糖、GTT、ITT实验
    4.2 HIIT对 T2DM小鼠体成分的影响
    4.3 HIIT对 T2DM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
    4.4 HIIT对 T2DM小鼠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4.5 HIIT诱导T2DM小鼠sWAT棕色化
    4.6 HIIT对 sWAT交感神经的影响
    4.7 HIIT调节sWAT中巨噬细胞极化
    4.8 sWAT中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共定位
5 讨论
    5.1 2 型糖尿病模型成功建立
    5.2 HIIT改善T2DM小鼠体成分
    5.3 HIIT调节T2DM小鼠糖代谢
    5.4 HIIT诱导T2DM小鼠sWAT棕色化
    5.5 HIIT增加交感神经密度
    5.6 HIIT诱导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5.7 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元与巨噬细胞间的联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嘌呤受体介导糖尿病并发外周神经病变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P2X3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大鼠星状神经节葡萄糖激酶相关心脏交感神经病变作用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2.2.2 蛋白免疫印迹
        2.2.3 血压和心率
        2.2.4 心率变异性
        2.2.5 交感神经放电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2.7 免疫荧光双标
        2.2.8 HEK293细胞培养和转染
        2.2.9 分离和培养SG神经元
        2.2.10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2.11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星状神经节GCK上调的影响
        3.2 GCK shRNA对星状神经节中GCK和NeuN以及心肌组织中GCK和TH共表达的影响
        3.3 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血压、交感神经活性、心率和HRV的影响
        3.4 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SG中上调的P2X3受体及P2X3和NeuN共定位表达的影响
        3.5 GCK shRNA对SG神经元和HEK293细胞ATP激活电流的影响
        3.6 GCK shRNA对糖尿病大鼠SG中TNF-α表达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P2Y12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2 型糖尿病并发慢性瘙痒模型的建立
        2.2.2 小鼠用药处理
        2.2.3 小鼠血糖测定
        2.2.4 小鼠热痛阈值测定
        2.2.5 小鼠冷痛阈值测定
        2.2.6 小鼠自发痒行为测定
        2.2.7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测定
        2.2.8 蛋白免疫印迹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2.10 免疫荧光双标实验
        2.2.1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12 化学荧光法检测DRG中ROS水平
        2.2.13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冷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变化
        3.2 自发痒行为的变化
        3.3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3.4 DRG中P2Y12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3.5 小鼠DRG细胞中活性氧含量检测
        3.6 DRG中P2Y12与GFAP共表达变化
        3.7 DRG中NLRP3/Caspase-1/ASC表达变化
        3.8 DRG中IL-1β、IL-18表达变化
        3.9 血清中IL-1β、IL-18含量检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炎性小体的激活机制研究及其在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6)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介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OH vs NOR
        3.3 OHT vs NOR
        3.4 OH vs OHT
    4 讨论
第二部分 体位性血压变化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1 介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PBPC与肾功能指标
        3.3 PBPC与终点事件
        3.4 变量筛选
        3.5 模型构建
        3.6 模型性能与比较
        3.7 模型展示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补充材料
    第一部分 补充材料
    第二部分 补充材料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7)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DCAN的患病率与死亡率
    1.2 DCAN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1.2.1 DCAN的危险因素
        1.2.2 DCAN的发病机制
    1.3 DCAN的临床表现
    1.4 DCAN的筛查和诊断
        1.4.1 DCAN的筛查
        1.4.2 DCAN的诊断
    1.5 DCAN对疾病的预测价值
    1.6 小结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3 入选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类型与设计
        2.5.1 研究类型
        2.5.2 样本量估计
        2.5.3 研究设计
        2.5.4 研究质量控制
    2.6 研究方法
        2.6.1 病史采集
        2.6.2 体格检查
        2.6.3 生化指标检测
        2.6.4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检测及诊断标准
        2.6.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检测及诊断标准
        2.6.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临床特征
        3.1.1 2型糖尿病患者(T2DM)的临床资料
        3.1.2 DCAN+组与DCAN-组临床资料比较
        3.1.3 DCAN病变程度分组临床资料比较
    3.2 DCAN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3 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
    3.3 DCAN相关危险因素的ROC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OSA中T2DM的流行病学
    2.2 基本资料比较
    2.3 OSA对T2DM患者的影响
    2.4 OSA与T2D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LVPWT及 IVST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间的联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筛选
    1.2 患者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
    1.3.纳入该研究分析的各项指标具体明细
    1.4.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纳入 T2DM 受试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纳入研究患者身体各个部位脂肪含量与Hb A1c、收缩压、舒张压、LDL-C之间关系的偏相关分析
    2.3 T2DM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1
    2.4 T2DM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2
    2.5 未使用胰岛素 T2DM 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 1
    2.6 未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2
    2.7 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1
    2.8 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身体组成成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2
3.讨论
    3.1 纳入人群基本信息分析
    3.2 身体组成成分与血糖、血压和血脂之间关系的偏相关分析
    3.3 logistic 回归分析
    3.4 对文章整体结果分析
    3.5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结论
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T_2DM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3]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D]. 郭一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嘌呤受体介导糖尿病并发外周神经病变及可能机制研究[D]. 徐秀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6]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D]. 罗贤都. 南昌大学, 2021(01)
  • [7]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刘颖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 舒泽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D]. 翟寒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10]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D]. 王若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