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肌组织中褪黑激素受体的定位与鉴定

人体骨骼肌组织中褪黑激素受体的定位与鉴定

一、人骨骼肌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定位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艳,闫爽[1](2021)在《外泌体microRNA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长期的糖代谢紊乱会损害机体的重要器官,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外泌体microRNAs具有多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可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介质,参与许多疾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尤其在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诊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潜力。本文主要对外泌体microRNAs在各种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赵蕊[2](2021)在《猪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对肌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猪肉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肉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等元素。猪肉内脂肪含量是影响它多汁性、风味和嫩度的重要因素。肌肉内脂肪以肌内脂肪组织、肌间脂肪组织和肌细胞内脂质三种形式存在。肌内脂肪含量主要由肌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决定。肌内脂肪细胞的发育受到肥胖,饮食,衰老,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肌细胞的脂质沉积含量与脂肪组织肥大和脂肪酸摄入的增多等有关。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能量和释放游离脂肪酸外,还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因子。近年来,脂肪组织分泌的外泌体被看作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到外环境和体液中的直径为40-16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内包含多种功能性RNA,蛋白和脂质等,可以被靶细胞吸收进而调控靶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脂肪组织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介导脂肪组织内部脂肪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也可以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肝脏和骨骼肌等器官的胰岛素敏感性。然而,肌内脂肪细胞作为调控肌内脂肪含量的一类重要的细胞群,目前对它分泌的外泌体成分和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并通过超速离心法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分离细胞培养上清中外泌体。通过转录组测序手段构建了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外泌体的c DNA文库。对测序数据进行过滤和质控后,筛选了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sRNA和lnc RNA)和信使RNA(m RNA),结合数据库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外泌体内非编码RNA的吸附关系、靶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m RNA的通路富集情况和功能。此外,通过外泌体与肌细胞的共培养,探究了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外泌体对肌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超速离心和PEG沉淀法分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培养上清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分析、纳米粒径分析和外泌体标记蛋白WB的方法鉴定出两种细胞的外泌体。此外,通过比较,超速离心法分离的外泌体纯度更好,蛋白质污染较少。2.经sRNA注释和分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外泌体miRNAs占sRNA的0.06%,肌内成熟脂肪细胞miRNAs占sRNA总量的0.11%。共检测到99个miRNAs,有13个差异表达,包含5个上调,8个下调的miRNAs。差异miRNAs的靶基因可能影响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磷酸化,参与生长发育和代谢的调控。3.经测序分析,两类细胞外泌体内共检测到32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s,肌内成熟脂肪细胞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相比有28个上调,4个下调,其中包含23个已知的和9个新鉴定的lnc RNAs。构建了lnc RNA与可能吸附的miRNAs的网络互作图,lnc RNA靶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糖脂代谢等过程。4.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外泌体内共检测到3249个m RNAs,其中包含860个差异表达的m RNAs,后者与前者相比有787个上调,73个下调。对m RNAs的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并与自噬、脂代谢等通路有关。5.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外泌体相比能够显着促进肌细胞的脂质沉积,促进肌细胞内脂质合成基因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了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内成熟脂肪细胞的外泌体,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两类细胞外泌体内RNA的表达谱变化。发现差异表达的外泌体RNA可能参与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过程,并与脂质代谢相关。此外发现猪肌内成熟脂肪细胞的外泌体可以显着促进肌细胞的脂质沉积。本研究对探究猪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的功能及其与肌细胞的细胞间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郑路[3](2020)在《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肥胖及2型糖尿病等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0.4%,糖尿病前期状态更是高达35.7%。环境改变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胰岛素抵抗与环境的相关性甚至超过其与基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光污染、睡眠时间和/或质量的减少及倒班工作等引起的生物钟紊乱,可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国民对24h消费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昼夜节律改变将持续普遍存在。然而,其机制未明。因此,针对性地研究生物钟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探寻有效干预手段无疑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寻求新的突破,对我们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生物钟紊乱普遍存在且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极速蔓延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microRNAs(miRNAs)在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被证实可参与调控胰岛素产生、分泌及调节胰岛素靶器官功能等多个生理过程。此外,存在于外泌体中的miRNA可作为信号分子对特定的靶器官细胞传递信号。肥胖小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miR-155可介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提示外泌体miRNAs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研究显示与ZT2(Zeitgeber Time,开灯时间记为ZTO)组相比,小鼠肝脏ZT14组 miR-140-5p、miR-185-5p、miR-328-5p 和 miR-326-5p 表达显着增加,提示miRNA表达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基于此,我们推测外泌体miRNA可能是生物钟紊乱介导胰岛素抵抗的新机制及根结所在。综上所述,我们拟采用24h持续光照干预小鼠,构建生物钟紊乱小鼠模型。评估小鼠全天活动模式、骨骼肌生物钟核心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及节律变化,从而明确持续光照对生物钟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同时,我们进一步观察骨骼肌代谢特征、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此外,提取小鼠血浆外泌体,行mi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初步验证,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制定干预措施奠定基础。第一部分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肌纤维重塑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目的环境光污染、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下降、轮班工作等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24h持续光照成功构建生物钟紊乱模型,观察其对骨骼肌代谢特征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本部分采用不同光照干预小鼠,随机分为以下2组:正常光照组(LD);24小时持续光照组(LL)。通过CLAMS代谢笼观察小鼠活动模式,ELISA法检测尿6-MSL的变化来明确持续光照对生物钟系统完整性的影响。每4个小时提取骨骼肌一次,观察骨骼肌生物钟核心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及节律变化。此外,运用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免疫荧光及MRI等技术手段观察各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及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变化,评价各组小鼠骨骼肌脂肪和葡萄糖代谢情况及肌纤维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光照组相比,持续光照小鼠静息-活动的昼夜节律特征明显退化,周期亦出现变化,且日间活动量和夜间活动量分别有增加和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夜间尿6-SM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持续光照10周后,小鼠骨骼肌核心生物钟基因Bmall、Clock、Per2、Rev-erbαmRNA表达水平及节律发生改变,Bmall、Clock、Cry1及Per2蛋白表达水平及节律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持续光照10周后,LL组小鼠体重增加13%,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持续光照小鼠IPGTT、IPITT曲线的整体趋势及曲线下面积显示大于正常对照组,骨骼肌p-Akt/Akt水平降低并出现脂质沉积。5.免疫荧光显示LL组小鼠骨骼肌慢肌纤维比例降低,快肌纤维比例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LL组慢肌纤维基因标志物My12、Myh7及TnnilmRNA表达降低,而快肌纤维基因标志物Myh1mRNA表达增加。6.相较于LD组小鼠,LL组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PGC1α、Tfam、Cox2及脂肪酸氧化关键酶Fatp1、Cpt1b mRNA表达显着降低。而脂肪酸合成酶Fasn及糖酵解过程限速酶Pkf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上调。结论1.持续光照破坏小鼠生物钟系统的完整性,且导致骨骼肌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及节律发生改变。2.持续光照促进小鼠骨骼肌脂质异位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持续光照小鼠骨骼肌代谢特征发生改变,肌纤维类型重塑,慢肌纤维比例降低;骨骼肌脂肪酸氧化功能受损,脂肪合成及糖酵解功能增强。第二部分持续光照对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目的昼夜节律紊乱可介导小鼠胰岛素抵抗,且外泌体miRNA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机制未明。本研究收集小鼠生物钟紊乱条件下血浆外泌体行miRNA测序。探寻生物钟紊乱背景下外泌体miRNA表达谱的变化并行初步验证,为明确外泌体miRNA在生物钟紊乱介导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各组小鼠血浆外泌体,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特异性蛋白、透视电镜观察形态及NTA法检测外泌体粒径分布验证外泌体是否提取成功。进一步行外泌体miRNA测序,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对差异miRNAs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采用Real-time PCR对差异表达miRNAs行初步验证。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9、CD63及Alix在LD及LL组中均有表达。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明显茶托状膜性囊泡,直径在50~120nm之间。NTA结果提示两组颗粒大小分布均在50~200nm之间,平均粒径约为140nm。2.与正常光照小鼠相比,持续光照小鼠血浆外泌体miRNAs有24条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显着上调的miRNAs数为17条,显着下调miRNAs数为7条。进一步对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双聚类分析发现两组小鼠血浆分泌的外泌体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且分类明显。3.LL-exosome中表达差异的miRNAs所靶向的基因生物过程类别中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信号转导及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途径。细胞组件类别中较多富集在膜、膜组成成分及质膜。分子功能类别中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转移酶活性、蛋白质结合、嗅觉受体活性。4.KEGG分析一共反馈了 71个相关通路信息,其中,靶基因显着富集在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途径、2型糖尿病、丙酮酸代谢、AMPK及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5.持续光照上调血浆外泌体及骨骼肌miR-22-3p、miR-376a-3p表达,下调miR-223-3p表达;此外,持续光照下调血浆外泌体miR-425-5p表达,上调骨骼肌 miR-425-5p 表达。结论1.生物钟紊乱导致小鼠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发生改变;2.miRNA-22、miR-223、miR-376及miR-425在生物钟调控胰岛素敏感性过程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杨旭[4](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期增加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试验和基础试验,验证中药复方对调节能量代谢通路、恢复糖脂代谢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半夏泻心汤的作用靶标基因,预测其可能的分子作用靶点。从OMIM、TDD疾病数据库收集2型糖尿病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用Cytospace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G 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临床研究:釆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就诊的脾虚胃热型2型糖尿病病例,并按照随机分组(查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原有既定的降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基础研究:采用前期成熟的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按体重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70只,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0.16g·kg-1)、半夏泻心汤剂量组(BXD,6.98g·kg-1),NG和DM组则分别灌服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四周。选取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TC、TG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胰岛素、FFA、ADPN、TNF-α和IL-6含量及肝脏组织中SOD、GSH-Px、ATP、ATP/AM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αm RNA、SIRT1m RNA、PGC-1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肝脏组织中AMPKα、PGC-1α、PPARα、SIRT1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半夏泻心汤的245个靶点基因中有11个靶点与2型糖尿病疾病相互关联,交集基因分别是PPARD、INS、TNF、SOD2、MTNR1B、KCNB1、SIRT1、GPBAR1、ADORA1、GHRL、AVPR2;临床试验共纳入病例56例,其中脱落3例,剔除3例;实际完成50例,其中治疗组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FPG、2HPG的P值均小于0.05(P<0.05),Hb A1c、FINS、HOMA-IR的P值小于0.05(P<0.05),中医症状、体征积分P值小于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TC与TG的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FFA、ADPN浓度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IL-6、TNF-α含量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ATP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P/ATP的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SIRT1、AMPKα、PGC-1α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试验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血糖影响(1)通过一般情况观察,与NG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不灵敏,体重降低,皮毛暗淡,饮食等摄入减少;(2)客观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P<0.05);(3)经半夏泻心汤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体重、精神状态,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所好转。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2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造模后,与NG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中TC、TG、FFA含量显着升高,而ADPN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TC、TG、FFA含量均明显降低,ADPN含量有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其中BXD组变化较为显着,3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与NG相比,DM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下降趋势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上升趋势,其中BX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调节因子影响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组比较,经药物干预后ATP、AMP/ATP有上升趋势(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含量有下降趋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PGC-1αm RNA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PGC-1αm RNA含量有下将趋势,其中ME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PPAR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PPARα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分析半夏泻心汤的基因表达,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诱导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表达,从而激活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的开放,促进糖脂代谢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阐释中医药多靶点、多通路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优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2)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其中DM组大鼠胰腺组织、肝脏组织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且肝脏组织的脂滴比率显着升高;(3)半夏泻心汤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IL-6、TNF-α的含量,调控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ADPN含量,激活AMPK系统,增加了机体对FFA消耗,降低了TC、TG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降脂作用;同时半夏泻心汤可以上调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AMP/ATP比值,激活AMPK/SIRT1/PGC-1α系统,使AT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机体糖异生、脂肪酸氧化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抗炎、抗氧化和调节能量代谢能力。(4)半夏泻心汤通过激活DM大鼠PGC-1α下游分子PPARα抑制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肪酸含量,抑制促炎因子,降低SOD和GSH活性,达到减轻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蓄积,发挥改善IR作用,从而恢复糖脂代谢水平。(5)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我们认为“脾不散精”的关键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司,而其中“脾主化”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陈玉佩[5](2019)在《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腰痛是全球范围内高发且复发率极高的一种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由此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且花费较少的腰痛治疗方法是目前医疗相关部门正在解决的问题。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物理治疗方式被广泛推荐为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位于竖脊肌深层的腰部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裂肌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紊乱都会诱发或加重腰痛。因此,维持多裂肌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是预防腰痛发生的关键。肌卫星细胞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干细胞,肌卫星细胞的增殖是受损骨骼肌实现再生修复的关键。课题组前期对电针“委中”穴治疗多裂肌损伤所致腰痛模型的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发现电针“委中”穴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肌酸激酶(CK)等,促进损伤多裂肌早期的再生修复,且以第4天的疗效最为明显。因此,本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观察电针“委中”穴对损伤多裂肌再生修复的影响,以及再生修复过程中Integrinβ 1/ERK途径对肌卫星细胞增殖相关分子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ular matrix,ECM)中胶原蛋白I(Collagen I)、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2)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实验一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Collagen I、MMP2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与骨骼肌增殖相关的成肌分化抗原(MyoD)、配对核转录因子7(Pax7)和ECM中Collagen I、MMP2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双侧腰4、5节段多裂肌局部注射0.5%的布比卡因建立多裂肌损伤的腰痛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100Hz,电流强度1-2mA,20min/次,1次/天,共针刺3次,正常组与模型组不给予针刺干预。第4天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制备针刺血清;收集损伤部位多裂肌,观察HE染色后多裂肌的形态学变化和Masson染色后胶原纤维的变化;WB检测MyoD、Pax7、Collagen I、MMP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肌肉注射0.5%的布比卡因导致多裂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布比卡因注射后,多裂肌中胶原纤维数量增加;电针干预后胶原纤维数量减少。(3)Collagen Ⅰ、MMP2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MMP2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ollagen Ⅰ蛋白表达降低(P<0.01)、MMP2蛋白表达升高(P<0.01)。(4)MyoD、Pax7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yoD蛋白表达升高(P<0.01)、Pax7蛋白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MyoD、Pax7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可能通过良性调节ECM中Collagen Ⅰ、MMP2的蛋白表达,促进多裂肌增殖,实现损伤多裂肌早期的再生修复。实验二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目的:通过酶消化法建立一种多裂肌MSCs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的有效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只,分离获取腰4、5节段多裂肌,用I型胶原酶消化,使用差速贴壁法对腰多裂肌MSCs进行纯化处理,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ax7、MyoD、MyHC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1)形态学观察可见,分离、纯化得到的腰多裂肌MSCs形态为圆形,折光性强,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呈梭型。分离所得到的细胞具有一致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2)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腰多裂肌MSCs在静止期表达Pax7、增殖期表达MyoD、分化早期表达MyHC。结论:应用酶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获得多裂肌MSCs,其相关特异性标志物表达为阳性,说明该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培养、鉴定多裂肌MSCs的方法。实验三电针血清促进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肌卫星细胞增殖与ERK关系的研究目的:观察ERK在电针血清促进多裂肌MSCs增殖和ECM重塑过程中Collagen Ⅰ、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血清促进ECM重塑和MSCs增殖作用与ERK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以实验一中所制备的正常血清、模型血清、电针血清,另加设ERK抑制剂血清(电针血清+PD98059)为干预手段,培养实验二中分离鉴定所得的MSCs。共培养24h后,CCK-8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能力;WB检测各组Collagen Ⅰ、MMP2、MyoD、Pax7、ERK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 Collagen Ⅰ、MMP2 的 mRNA 表达。结果:(1)WB结果显示,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2)MSCs增殖能力检测:①CCK-8: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MSCs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MSCs的增殖能力显着上升(P<0.01),抑制剂血清组MSCs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组MSCs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②WB检测MyoD、Pax7: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抑制剂血清组与模型血清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血清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3)WB和RT-PCR检测ECM重塑: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Collagen I蛋白、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MMP2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Collagen I蛋白、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MMP2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血清组Collagen Ⅰ蛋白、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MM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论:电针血清通过促进ECM的重塑——增加MMP2的表达降解过多的Collagen Ⅰ,促进多裂肌MSCs的增殖,实现损伤多裂肌的再生修复;ERK参与了电针血清促进ECM重塑和MSCs增殖的过程。实验四电针血清促进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肌卫星细胞增殖与Integrinβ 1关系的研究目的:观察Integrinβ 1/ERK途径在电针血清促进多裂肌MSCs增殖和ECM重塑过程中Collagen Ⅰ、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血清促进ECM重塑和MSCs增殖作用与Integrinβ 1/ERK途径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同实验三,另设Integrinβ 1抑制剂血清组(电针血清+GRGDS)。干预24h后,采取 CCK-8 法检测 MSCs 的增殖能力;WB 检测 MyoD、Pax7、Collagen Ⅰ、MMP2、ERK、Integrinβ1 蛋白表达;RT-PCR 检测 Collagen Ⅰ和MMP2 mRNA 表达。结果:(1)WB结果显示,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Integrinβ 1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Integrinβ 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2)MSCs增殖能力检测:①CCK-8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MSCs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MSCs增殖能力显着上升(P<0.01),抑制剂血清组MSCs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组MSCs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1)。②WB检测MyoD、Pax7: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抑制剂血清组与模型血清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血清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3)WB和RT-PCR检测ECM的重塑: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Collagen Ⅰ蛋白、mRNA表达上升(P<0.01),MMP2蛋白表达上升(P<0.01)、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Collagen I蛋白、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2蛋白、MMP2 mRNA表达增加(P<0.01);抑制剂血清组Collagen Ⅰ蛋白、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2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mRNA表达上升(P<0.01);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血清组Collagen Ⅰ、MMP2 mRNA表达无差异,Collagen Ⅰ蛋白表达上升(P<0.01),MMP2蛋白表达下降(P<0.01)。(4)WB检测ERK: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血清组比较,电针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抑制剂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血清组比较,抑制剂血清组ER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电针血清通过促进ECM的重塑——增加MMP2的表达降解过多的Collagen Ⅰ,促进多裂肌MSCs的增殖,实现损伤多裂肌的再生修复;Integrinβ1/ERK途径参与了电针血清促进ECM重塑和MSCs增殖的过程。

杨会增[6](2018)在《抗抑郁剂对抑郁患者血清S100B和BDNF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阿戈美拉汀及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S100B)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戈美拉汀组)和对照组(文拉法辛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以阿戈美拉汀25-50mg/日治疗,对照组予以文拉法辛225mg/日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戈美拉汀(生产企业:Les Laboratoires Servier,规格:25mg,批准文号:H20120303)治疗,起始剂量25mg/d,根据患者病情在1w内逐渐增加至50mg/d。对照组应用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生产企业:Pfizer Healthcare Ireland,规格:75mg,150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38)治疗,起始剂量75mg/d,根据患者病情在1周内逐渐增加至150225mg/d。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W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ECK抑郁问卷评定,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种抑郁症量表的减分率,以对认知功能的评定以韦克斯勒记忆量表第四版中文版(成人版)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即时记忆和延迟记忆各项目得分评定患者记忆功能,以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完成分类数得分评定患者执行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及BDNF水平的差异,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及BDNF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8周后,阿戈美拉汀组与文拉法辛组症状严重程度(HAMD、BECK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两组间减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总体疗效相当。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8周后S100B蛋白及BDNF水平,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均较药物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阿戈美拉汀组患者BDNF血清水平变动幅度较文拉法辛组更为突出(P<0.05);3、认知功能方面比较:经过WCST测量执行功能,两组患者执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阿戈美拉汀组在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完成分类数得分均略高于文拉法辛组患者,但两组各项指标改善值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记忆功能比较,经过韦克斯勒记忆量表第四版中文版(成人版)测得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即时记忆和延迟记忆各项目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记忆功能改善数值方面阿戈美拉汀组优于文拉法辛组,且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4、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对比,阿戈美拉汀组患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3例(5%,3/60),且不良反应轻微,文拉法辛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15%,9/60),不良反应相对严重,在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总体差异更为明显(P<0.05)。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BDNF升高与认知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比值比:3.251,95%置信区间:1.237-8.635,P=0.030)。血清S100B蛋白浓度降低与认知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比值比:2.178,95%置信区间:1.038-6.851,P=0.020)。结论:1、阿戈美拉汀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与文拉法辛组大致相当,阿戈美拉汀组反映出该药物对一些症状条目具有很大的疗效优势,如改善睡眠、改善日间警觉性和主观幸福感方面,但总体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数值在治疗8W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DNF数值较前增高,与HAMD及BECK抑郁量表数值显着相关,说明S100B蛋白浓度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成正相关,BDNF与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成正相关。同时也说明阿戈美拉汀与文拉法辛同样对于抑郁症患者神经元的损伤修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药物治疗后血清BDNF浓度升高、S100B蛋白浓度降低与认知功能改善存在相关性。3、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1)阿戈美拉汀组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与文拉法辛组大致相当。(2)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BDNF数值在治疗8W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变化,数值显着相关。阿戈美拉汀组在各项数值改善程度方面明显优于文拉法辛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执行功能、记忆学习能力改善方面,阿戈美拉汀优于文拉法辛。

杨博[7](2018)在《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产蛋性能、免疫力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光照是影响蛋鸭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以山麻鸭蛋鸭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长,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产蛋期蛋鸭产蛋性能、卵泡发育、免疫力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揭示在光照对蛋鸭卵泡发育及产蛋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及其涉及的重要因子,也为指导蛋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及客观数据。实验将三组52周龄的山麻鸭蛋鸭预饲于18 h光照(18L:6D),在7 d后D组继续保持18 h光照,S组和L组分别接受8 h光照(8L:16D)和24 h光照(24L:0D),试验为期47 d。结果表明,延长(P>0.05)或缩短(P<0.01)光照时间均使褪黑素水平降低。延长光照时间能在一定时间内促进蛋鸭产蛋,缩短光照时间抑制蛋鸭的产蛋。随蛋鸭产蛋时间的延续,血液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升高(P<0.01);延长光照时间使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IH)水平降低(P<0.01),FSH和雌二醇(E2)升高(P<0.01和P<0.05);缩短光照使血液FSH(P<0.05)、GnIH和GnRH激素水平上升。此外催乳素(PRL)水平各组均升高(P<0.01),其中以S组升高最多。延长或缩短光照均使GnRH mRNA水平降低(P>0.05),GnIH mRNA水平升高(P<0.01和P>0.05)。NPFFR2、mel-1b及GPR50 mRNA在下丘脑和垂体处均有表达,而mel-1a mRNA仅在下丘脑表达。缩短光照时间能够提高肝脏(P>0.05)和脾脏指数(P<0.05),使蛋鸭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含量升高(P<0.05)。延长光照时间球蛋白/白蛋白比值显着升高(P<0.05),T3、T4水平亦有所升高,并使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并维持在合理水平,从而使蛋鸭机体免疫力提高。蛋鸭肠道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厚壁、梭菌、拟杆和变形四大优势菌门组成,不同光照时间对肠道微生物基本结构无决定性影响,但影响各菌门和菌属的占比,并最终影响蛋鸭肠道微生物的区系特征。

周珺[8](2017)在《桑叶抗糖尿病药理学机制及活性组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药效学筛选追踪桑叶降糖有效部位,并基于线粒体调节作用研究桑叶有效部位防治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桑叶有效部位的活性组分,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为桑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方法1.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大剂量葡萄糖建立快速高血糖大鼠模型,对富含褪黑素的中药——荷叶、桑白皮、五味子、桑叶、黄芩、姜黄、钩藤、紫花地丁8味中药进行降糖药效筛选;对降糖效果最好的桑叶进行水提物及醇提物的降糖药效比较;将70%桑叶乙醇提取物依次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分为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以快速高血糖大鼠为模型,以葡萄糖耐量实验为药效评价方法,对降糖效果进行筛选比较。2.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阳性对照——格列美脲组(GMR)、桑叶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SY-H)、桑叶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组(SY-M)和桑叶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SY-L)。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0.4mg·kg-1,SY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桑叶乙酸乙酯部位药物100mg·kg-1、50mg·kg-1和25 mg·kg-1;灌胃体积为2ml·200g-1,连续给药5w。每天定时记录各组大鼠的饮水量和摄食量,实验d7、d14、d21和d28时,测定空腹血糖;给药d21时,进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给药d28时,进行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实验;给药d35后,所有动物断头处死,收集全血,离心分装,-20℃保存;分别摘取各组大鼠的肝脏、胰腺、海马、肌肉等组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3.在上述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测定大鼠海马、肝脏、肌肉组织的ATP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的肝糖代谢关键酶GK、PEPCK、G-6-P、GSK-3βmRNA的表达量,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线粒体相关因子ERRa、SIRT1和SRC的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线粒体关键因子PGC-1a、Drp1、Mfn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4.结合中压柱层析—反向C18柱色谱分离纯化方法,并用HPLC色谱法检测验证,对降糖效果较好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通过EI-MS、NMR(1H-NMR、13C-NMR)、DEPT等波谱检测技术,检测其结构特征,鉴定化合物。结果1.对荷叶、桑白皮、五味子、桑叶、黄芩、姜黄、钩藤、紫花地丁的降糖药效对比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快速高血糖模型大鼠30min血糖值及AUC均显着升高(P<0.01)。相比较模型组,30min时,桑叶可显着降低血糖值9.84%(P<0.05)。说明桑叶的降糖效果最好。桑叶醇提物可显着降低快速高血糖模型大鼠30min时的血糖值11.05%(P<0.05),同时显着降低AUC达8.4%(P<0.05)。说明桑叶醇提物的降糖效果较好。对桑叶不同有效部位的降糖药效筛选研究发现,桑叶乙酸乙酯部位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30min时血糖值13.20%(P<0.05)。说明桑叶乙酸乙酯部位的降糖效果最好。2.桑叶乙酸乙酯部位降糖效果较好,可显着改善糖耐量异常,改善胰岛素抵抗。给药1 w后至5 w实验结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各组摄食量、饮水量均显着增加(P<0.01),体重均呈下降趋势,模型大鼠TG、LDL-C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HDL-C显着降低28.52%(P<0.05);2型糖尿病胰岛素水平和HOMA-IR均上升,而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脏、胰腺组织发生病理改变。GMR可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饮、高食、高血糖、体重下降、血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保护机体肝脏、胰腺组织。给药3 w后,SY-L组、SY-M组、SY-H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摄食量分别降低1.49%、9.63%(P<0.05)、13.84%(P<0.01),分别降低饮水量1.48%、9.77%(P<0.05)、13.77%(P<0.01),直至实验结束,桑叶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的减少模型大鼠的饮水量和摄食量。与模型组大鼠相比,SY给药组大鼠FBG均有下降趋势,第35天时,SY-M和SY-H给药分别使大鼠FBG降低29.05%(P<0.05)和35.59%(P<0.05)。IPGTT测试结果说明,葡萄糖负荷前后0、30、60和120 min不同时间点时,模型组大鼠血糖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Y低、中、高剂量组可分别降低T2DM大鼠AUC分别为16.33%,25.02%(P<0.05),28.42%(P<0.05)。SY组有降低TC、TG、LDL-C趋势。SY-H给药组HDL-C有升高趋势。SY组可一定程度的保护改善肝脏、胰腺病理组织损伤。3.桑叶有效部位的降糖机制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大鼠各组织ATP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大鼠(P<0.01),GMR组和SY不同剂量组可显着升高组织ATP含量(P<0.05)。基因RT-PCR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大鼠PEPCK、G-6-P mRNA呈现表达过量趋势(P<0.01),GSK-3、GK 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另外,组织SIRT1 mRNA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ERRa和SRC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GMR组和SY给药组对这PEPCK、G-6-P两个基因表达过量有降低作用,而对GK的基因表达有升高作用,其中GMR和SY高剂量效果最佳(P<0.05)。2型糖尿病大鼠SY给药组SIRT1 mRNA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相比较模型组,GMR和SY-H给药组显着升高模型大鼠SIRT1 mRNA的表达,同时显着降低ERRa和SRC mRNA的表达(P<0.05)。WB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对比,2型糖尿病大鼠PGC-1α和Mfn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GMR和SY-H可显着升高T2DM大鼠的Mfn2蛋白表达(P<0.05)。同时一定程度的升高Drp-1蛋白表达,但无统计学差异。4.通过中压柱层析技术快速分离纯化其桑叶乙酸乙酯部位的主要化合物,经过EI-MS、1H-NMR、13C-NMR波谱分析,最终分离鉴定了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glucopyranoside)和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il-3-β-D-Glucopyranoside),其余成分杂质含量较大,且量较少。结论1.在本实验选择的富含褪黑素的8味中药中,桑叶的降糖效果最好;桑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为降糖活性部位。2.桑叶乙酸乙酯部位可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异常,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3.T2DM大鼠肝脏组织的ATP含量显着下降,说明线粒体功能受损,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T2DM大鼠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融合、分裂异常,而SY不同剂量组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这种线粒体功能障碍。4.中压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效果较好,简单易行,可用于桑叶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含量较大的活性化合物的分离。桑叶乙酸乙酯部位作为降糖活性部位,其主要成分为黄酮苷类成分。

卜正祥[9](2017)在《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衰老是由于生物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结构和机能上出现衰退,在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上出现降低的现象。由于当今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类寿命逐步延伸,使得整个人类社会日趋老龄化,以致研究如何"抗衰老"的意义日渐凸显。本实验通过对健康大鼠注射D-半乳糖溶液合并制动应激处理,欲制造出贴近由于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致衰的人类自然衰老模型,将大鼠行为学,胸腺指数以及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HPA轴)的相关激素作为检测指标,观察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大鼠一般行为学、胸腺指数、血清皮质醇(Cor)、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影响,综合阐述埋线对衰老机体的调节作用,以便为日后相关抗衰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健康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以体重作为分层条件,随机区组设计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D-半乳糖组(B组)、D-半乳糖+埋线组(C组)、D-半乳糖+应激组(D组)、D-半乳糖+应激+埋线组(E组),每组12只。每日给予B组、C组、D组和E组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A组则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8周。D组和E组于第五周开始,给予制动应激,连续应激28日。从实验开始时即每日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毛发形态,并称量记录大鼠体重。8周后,各组大鼠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血浆,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Cor、ATCH含量。并断头开颅,取出下丘脑,组织匀浆,取上清液,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ELISA)检测CRH含量。最后,取出胸腺,测量胸腺指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各组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组大鼠体重增长最多(P<0.05),B组次之,C组次之,E组次之,D组最少(P值均<0.05);2.A组大鼠胸腺指数最大(P<0.05),B组次之,C组次之,E组次之,D组最少(P值均<0.05);3.D组大鼠Cor、ATCH、CRH均处于较高范畴(P<0.05),E组次之,B组次之,C组次之,A组最少(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五脏背俞穴埋线可以改善机体在衰老过程中所出现的体重减轻、精神低落、毛发枯黄等一般行为学表现。2.五脏背俞穴埋线对于机体衰老过程中所出现的胸腺萎缩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五脏背俞穴埋线对于机体衰老过程中所出现的HPA轴功能亢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方霁[10](2016)在《基于多组学的补肾活血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学方法初步研究补肾活血方(Tonifying Kidney and Activating Blood Formulas,TKABF)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症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全骨髓贴壁法获取正常rBMSCs(Normal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NBM)和OP状态下rBMSCs(Osteoporotic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OBM)并鉴定;采用双侧去卵巢法复制OP大鼠模型,双能X线法检测TKABF对去卵巢OP大鼠BMD的影响;ALP法检测cs TKABF促rBMSCs分泌ALP活性;2.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n=6)与TKABF(n=6)组,TKABF组予以复方灌胃1.5m L,即1.035g/kg·d(人-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大鼠等效量),相当于成人临床给药量(11.5g/d),Control组予以等体积(1.5m L)蒸馏水,灌胃12d,取血浆采用LC-MS对血浆代谢物进行分析;3.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n=5)与TKABF(n=5)组,TKABF组予以复方灌胃1.5m L,即1.035g/kg·d(人-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大鼠等效量),相当于成人临床给药量(11.5g/d),Control组予以等体积(1.5m L)蒸馏水,灌胃12d,取血清制备cs TKABF。i TRAQ法对NBM及cs TKABF+NBM(cs TKABF浓度为15%,干预24h)进行蛋白质高通量检测;4.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n=10)与OVX组(n=15),OVX组行去双侧卵巢术,Sham组行假手术。去卵巢12w评价模型复制成功,将OVX组随机分为OVX(n=9)与OVX+TKABF(n=6)组,OVX+TKABF予以复方灌胃3m L(去卵巢OP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给药时大鼠平均体重约为400g,因此,经换算给药量为3m L),即1.035g/kg·d(人-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大鼠等效量),相当于成人临床给药量(11.5g/d),Sham与OVX组均予以等体积(3m L)蒸馏水。干预12w,取血清,采用i TRAQ法对血清蛋白进行高通量检测;5.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n=5)与TKABF(n=5)组,TKABF组予以复方灌胃1.5m L,即1.035g/kg·d(人-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大鼠等效量),相当于成人临床给药量(11.5g/d),Control组予以等体积(1.5m L)蒸馏水,灌胃12d,取血清制备cs TKABF。采用illumina Hiseq4000测序仪对NBM、OBM及cs TKABF+OBM(cs TKABF浓度为15%,干预24h)3组m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1.P3代NBM与OBM组细胞CD29(99.93%与95.79%)、CD90(99.70%与99.55%)均呈阳性表达,而CD45(1.70%与1.46%)、CD80(4.45%与0.69%)均呈阴性表达;G0/G1所占比例分别为:87%与85.4%;生长曲线均呈S型;Gomori钙钴法ALP、茜素红、油红O以及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右股骨、右肱骨、左股骨近端和远端以及L4-5等部位BMD显着降低(P≤0.01),TKABF干预12w,与OVX组比较,OVX+TKABF组右股骨、右肱骨、左股骨近端及远端BMD显着高于OVX组(P≤0.01);与Control组比较,cs TKABF+NBM与cs TKABF+OBM分泌ALP活性均显着增高(P≤0.01);2.TKABF较Control组可显着上调10个和下调35个血浆代谢物成分(P<0.05),涉及22条代谢通路;3.cs TKABF较NBM组可显着上调17个和下调包括锌指结构相关蛋白Zfyve16(R=0.75,P=0.008)和ZIP1(R=0.70,P=0.001)在内的26个蛋白质(P<0.05),涉及22条细胞信号通路;4.OVX较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VX+TKABF较OVX组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的蛋白有17个,已知功能蛋白为9个,分别为(OVX+TKABF vs OVX)(P<0.05;R为变化倍数,R>1为上调,R<1为下调):LIFR(R=2.32,P=0.000)、CEH(R=1.92,P=0.003)和FGL2(R=0.47,P=0.012)、TSP-1(R=0.39,P=0.001)、CXCC/RTCK1(R=0.32,P=0.000)、PPlase(R=0.32,P=0.000)、PF4(R=0.29,P=0.000)、KIF(R=0.26,P=0.000)、CCDC60(R=0.24,P=0.000),未知功能蛋白有8个;5.OBM较NBM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Cs TKABF+OBM较OBM组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较NBM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的mRNA有21个,已知功能基因为13个,分别为OVX+TKABF vs OVX:(Fold Change,FC值为调节倍数,“+”为上调、“-”为下调;P<0.05),):Brd1(FC=4.934,P=7.71E-31)、Zfp219(FC=2.649,P=6.72E-8)、Ahdc1(FC=2.020,P=3.68E-05)、Adra2a(FC=2.001,P=4.30E-5)、Uspl1(FC=1.882,P=0.000106)、Gatad2b(FC=1.572,P=0.001258)、Rfc1(FC=1.564,P=0.001069)、Hspb6(FC=1.38,P=0.00035)和Gcc2(FC=-3.056,P=2.92E-10)、Egr2(FC=-3.055,P=2.91E-13)、Col7a1(FC=-2.331,P=2.49E-06)、Jun(FC=-1.672,P=4.57E-75)、Hs6st2(FC=-1.618,P=0.000699),未知功能基因为8个。Cs TKABF+OBM较OBM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并编码锌指结构域及其相关基因的直系同源物有:5个含KRAB锌指结构域基因、1个含CXXC锌指结构域基因、1个BTB锌指结构域基因、2个SLC39A81、1个SLC39A1以及Zn元素相关基因:1个MED15、1个KLF2以及1个TRAF3。结论:1.TKABF调控正常rBMSCs鞘脂信号通路可能与上调正常大鼠血浆代谢物二氢神经鞘氨醇有关;TKABF调控正常rBMSCs的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信号可能与大量下调正常大鼠血浆Lyso PC与Lyso PE类代谢物有关;TKABF可下调正常大鼠血浆组氨酸(Histidine,His)水平;2.含卷曲结构域蛋白CCDC60上调可能为肾虚型OP模型的一个潜在靶标,TKABF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改善去卵巢OP大鼠BMD;含GRIP和卷曲螺旋结构域Gcc2 mRNA表达水平上调可能为去卵巢对rBMSCs的影响特征之一,cs TKABF可通过下调其水平而促OP状态下rBMSCs骨向分化;含卷曲结构域蛋白可能为TKABF防治PMOP的一个重要靶点;3.cs TKABF可通过下调含FYVE锌指结构域蛋白Zfyve16和由SLC30A1基因编码的锌转运蛋白ZIP1促正常rBMSCs骨向分化;4.编码C2H2型锌指结构域基因Zfp219和GATA型锌指结构基因Gatad2b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为去卵巢对rBMSCs的影响特征之一,而cs TKABF可通过上调其表达水平而促OP状态下rBMSCs骨向分化;编码C2H2型锌指结构域基因Egr2 mRNA的表达上调可能为去卵巢对rBMSCs影响的又一特征,而cs TKABF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而促OP状态下rBMSCs骨向分化;5.cs TKABF可通过调控5个含KRAB锌指结构域、1个含CXXC锌指结构域、1个BTB锌指结构域、2个SLC39A81、1个SLC39A1以及与Zn元素相关1个MED15、1个KLF2以及1个TRAF3基因直系同源物而促OP状态下rBMSCs骨向分化;含锌指结构域蛋白可能为TKABF防治PMOP的又一个重要靶点;6.TKABF可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锌指结构域亚型防治PMOP,可能与下调血浆His水平有关;这种特异性结合锌指结构域可能也与上调血浆二氢神经鞘氨醇参与的rBMSCs内鞘脂信号通路有关。其机制可能为TKABF由大量含Zn量丰富的补肾药组成;综上,TKABF可通过特异性调控含卷曲结构域和多种锌指结构域亚型蛋白或基因防治PMOP。

二、人骨骼肌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定位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骨骼肌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定位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外泌体microRNA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泌体概述
    1.外泌体的发现和形成:
    2.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
二、外泌体microRNA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三、外泌体microRNA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外泌体microRNA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2.外泌体microRNA与动脉粥样硬化:
    3.外泌体microRNA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四、展 望

(2)猪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对肌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骨骼肌的脂肪分布
        1.1.1 肌内脂肪组织
        1.1.2 肌间脂肪组织
        1.1.3 肌细胞内脂质
    1.2 外泌体的形成、鉴定和功能
        1.2.1 外泌体的形成和分泌
        1.2.2 外泌体的鉴定方法
        1.2.3 外泌体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及功能
    1.3 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研究进展
        1.3.1 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的成分
        1.3.2 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对脂肪的作用
        1.3.3 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对肝脏的作用
        1.3.4 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对骨骼肌的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猪肌内脂肪细胞源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2.1.2 细胞培养上清收集
        2.1.3 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2.1.4 试剂盒分离外泌体
        2.1.5 透射电镜分析(TEM)
        2.1.6 外泌体蛋白质的提取及WB分析
        2.1.7 纳米粒径跟踪分析(NTA)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体外分化模型构建
        2.2.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2.3 外泌体标记蛋白WB检测
        2.2.4 纳米粒径跟踪分析(NTA)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猪肌内脂肪细胞源外泌体miRN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3.1.2 细胞培养上清外泌体收集
        3.1.3 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3.1.4 外泌体RNA提取
        3.1.5 外泌体sRNA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3.1.6 测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3.2.2 外泌体sRNA长度分布与分类
        3.2.3 外泌体miRNA数量及差异表达
        3.2.4 外泌体miRNA靶基因KEGG和 GO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猪肌内脂肪细胞源外泌体lnc RNA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4.1.2 细胞培养上清外泌体收集
        4.1.3 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4.1.4 外泌体RNA提取
        4.1.5 外泌体lnc RNA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4.1.6 测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4.2.2 外泌体lnc RNA数量和差异表达
        4.2.3 外泌体lnc 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4.2.4 外泌体lnc RNA吸附miRNA的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猪肌内脂肪细胞源外泌体m RNA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5.1.2 细胞培养上清外泌体收集
        5.1.3 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5.1.4 外泌体RNA提取
        5.1.5 外泌体m RNA文库构建及测序分析
        5.1.6 测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2 结果
        5.2.1 外泌体m RNA数量及差异表达
        5.2.2 外泌体m RNA信号通路和功能富集分析
        5.2.3 外泌体差异表达m RNA-lnc RNA互作网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猪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对肌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
    6.1 材料和方法
        6.1.1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6.1.2 细胞培养上清外泌体收集
        6.1.3 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6.1.4 外泌体染色
        6.1.5 成肌细胞培养及IMCL诱导
        6.1.6 蛋白免疫印迹
        6.1.7 Bodipy染色
        6.1.8 油红O染色
        6.1.9 My HC免疫荧光染色
        6.1.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成肌细胞摄取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
        6.2.2 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外泌体促进肌细胞内脂质积累
        6.2.3 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促进肌细胞内脂质积累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肌纤维重塑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及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动物培养及分组
        1.4 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L)及血液生化
        1.5 小鼠脂肪MRI显像
        1.6 CLAMS代谢笼
        1.7 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
        1.8 骨骼肌组织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1.9 组织油红染色
        1.10 石蜡包埋
        1.11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1.12 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
        1.13 RT-qPCR
        1.14 Western Blot
        1.15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持续光照对小鼠生物钟系统完整性及骨骼肌节律基因的影响
        2.2 持续光照对小鼠体重、血脂及体脂含量的影响
        2.3 持续光照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2.4 持续光照对小鼠系统及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2.5 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脂质异位沉积的影响
        2.6 持续光照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
        2.7 持续光照对骨骼肌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2.8 持续光照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部分 持续光照小鼠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分析与表达验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血浆外泌体提取
        1.4 外泌体蛋白定量
        1.5 外泌体鉴定
        1.6 绝对定量小RNA测序及分析
        1.7 RT-qPCR
        1.8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外泌体特征
        2.2 组间差异miRNAs表达谱分析
        2.3 差异miRNA靶基因GO富集性分析
        2.4 KEGG分析
        2.5 Real time RT-PCR验证差异表达miRNAs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钟对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影响及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ABSTRACT(英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研究
        1.1 概述
        1.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1.3 药物、疾病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4 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5 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
    2 T2DM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T2DM的发病原因
        2.1.1 遗传因素
        2.1.2 环境因素
        2.2 T2DM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紊乱
        2.2.2 糖脂毒性
        2.2.3 炎症与自噬
        2.2.4 线粒体功能障碍
        2.2.5 内质网应激
        2.2.6 氧化应激
    3 AMPK信号通路与T2DM的关系
        3.1 调节糖脂代谢
        3.2 诱导自噬抑制炎症
        3.3 缓解氧化应激
        3.4 调节线粒体功能
    4 “助脾散精”法及代表方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半夏泻心汤作用靶标预测
        1.2 糖尿病靶标预测数据库
        1.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GO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靶标预测
        2.2 疾病靶标预测
        2.3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韦恩分布
        2.4 交集基因编码蛋白网络互作图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疾病交集基因GO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出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药物干预法
        2.3 观测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性指标
        2.3.3 相关指标测定
        2.4 试验评价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样本量计算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受试者基线资料
        3.3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PG、2HPG和HbAlc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INS、HOMA-IR变化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6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TC与TG变化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DPN、FFA浓度变化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TP浓度、AMP/ATP比值变化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SIRT1、AMPKα、PGC-1 α浓度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选择“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的依据
        4.2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4.3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础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1.1 造模及分组
        2.1.2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 指标检测及方法
        2.2.1 一般情况
        2.2.2 体重变化的情况
        2.2.3 空腹血糖(FPG)监测
        2.2.4 胰岛素(Insulin)水平检测
        2.2.5 HOMA-IR, HOMA- β指数
        2.2.6 TC、TG、FFA、ADPN水平检测
        2.2.7 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SOD、GSH-Px水平检测
        2.2.9 ATP、ATP/AMP水平检测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 α、PGC-1 α、PPAR α、SIRT1
        2.2.11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MPK α、SIRT1、PGC-α、PPAR α
        2.2.12 HE染色与油红0染色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糖的影响
        3.3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HOMA-β、HOMA-IR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TC、TG、ADPN、FFA指标影响
        3.6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活性的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的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 α mRNA、SIRT1mRNA、PGC-1α mRNA、PPAR α mRNA含量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SIRT1、PGC-1 α、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各组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比较
        3.12 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脂滴
        3.13 各组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4 讨论
        4.1 相关理论性探讨
        4.2 实验探讨
        4.2.1 T2DM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4.2.2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FPG、FINS、HOMA-IR、HOMA-β的影响
        4.2.3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TC、TG、ADPN、FFA、肝脏油红0染色的影响
        4.2.4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4.2.5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胰腺、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6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AM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AMP活化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胞外基质的研究现状
        1 ECM的组成及其降解系统
        1.1 ECM的组成
        1.2 ECM的降解系统
        2 ECM作用的实现途径
        2.1 ECM硬度
        2.2 ECM硬度相关通路
        3 ECM的研究进展
        3.1 ECM与癌症的研究现状
        3.2 ECM与纤维化疾病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细胞外基质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进展
        1 骨骼肌损伤的研究现状
        1.1 骨骼肌损伤的原因
        1.2 骨骼肌损伤的病理机制
        2 骨骼肌纤维化研究现状
        2.1 ECM调节骨骼肌纤维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2.2 ECM力学传导通路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骨骼肌再生修复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 MSCs的概况
        2 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信号通路
        2.1 MAPK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
        2.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
        2.3 Wnt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
        2.4 Notch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
        2.5 JAK/STAT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胶原蛋白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血清促进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肌卫星细胞增殖与ERK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血清促进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肌卫星细胞增殖与Integrinβ1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各部分实验结果小结
    2 结论
    3 创新点
    4 不足和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抗抑郁剂对抑郁患者血清S100B和BDNF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评估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 8W后认知功能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治疗 8W后S100B及BDNF水平对比
    2.5 两组患者BDNF浓度、S100B蛋白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三、讨论
    3.1 抑郁症发病与治疗
    3.2 药物对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析
    3.3 两组患者S100B蛋白血清水平分析
    3.4 两组患者BDNF血清水平分析
    3.5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水平分析
    3.6 S100B蛋白和BDNF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S100B蛋白、BDNF与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产蛋性能、免疫力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禽(鸟)类繁殖活动的调控
        1.1.1 下丘脑-垂体-性腺生殖轴
        1.1.2 光照对禽类繁殖性能的调控
        1.1.3 褪黑素介导光照对动物繁殖活动的影响
        1.1.4 褪黑素与GnIH对动物繁殖性能的调节
    1.2 褪黑素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3 肠道微生物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场地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药品试剂
    2.2 方法
        2.2.1 实验方案
        2.2.2 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2.2.3 血清相关指标测定
        2.2.4 肠道微生物菌特征分析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光照条件对蛋鸭体重及产蛋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光照条件对蛋鸭体重的影响
        3.1.2 不同光照条件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相关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3.1.4 不同光照时间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不同光照条件对蛋鸭蛋鸭免疫力的影响
        3.2.1 免疫器官指数
        3.2.2 血清生化指标
        3.2.3 血清抗氧化指标
        3.2.4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3.3 不同光照条件对蛋鸭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3.1 样品tags和OUT数目统计
        3.3.2 数据量合理性及样品菌群的丰度分析
        3.3.3 门水平上三组菌群差异分析
        3.3.4 属水平上三组菌群差异分析
        3.3.5 不同光照时间差异菌门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体重的影响
    4.2 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机制
    4.3 光照对蛋鸭免疫力的影响
    4.4 不同光照时间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桑叶抗糖尿病药理学机制及活性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2 型糖尿病
    1.2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
    1.3 线粒体与2型糖尿病
        1.3.1 线粒体的功能与特性
        1.3.2 线粒体调控网络及调节机制
        1.3.3 线粒体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
        1.3.4 基于线粒体调节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1.3.5 褪黑素调节线粒体,治疗2型糖尿病
    1.4 中医药与糖尿病治疗
    1.5 桑叶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1.5.1 桑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1.5.2 桑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立项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功能调节作用的降糖药物筛选及药效部位追踪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快速高血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2.3.2 实验一:富含褪黑素药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2.3.3 实验二:桑叶水提物及桑叶醇提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2.3.4 实验三:桑叶不同有效部位的降糖药效筛选
        2.3.5 一般指标的观察
        2.3.6 血糖水平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富含褪黑素药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2.4.2 桑叶水提物及桑叶醇提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2.4.3 桑叶不同有效部位的降糖药效筛选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叶乙酸乙酯部位降糖作用药效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3.3.2 给药及实验
        3.3.3 体重、平均摄食与饮水量的测定
        3.3.4 血糖及血脂水平测定
        3.3.5 腹腔注射糖耐量试验(IPGTT)
        3.3.6 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3.3.7 肝/肌糖原含量测定(蒽酮-硫酸法)
        3.3.8 测定胰岛素(INS)含量,计算HOME-IR、ISI
        3.3.9 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3.3.10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摄食量
        3.4.2 饮水量
        3.4.3 体重变化
        3.4.4 空腹血糖的改善作用
        3.4.5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IPGTT)
        3.4.6 胰岛素耐量(ITT)
        3.4.7 血脂水平的变化
        3.4.8 肝/肌糖原含量的变化
        3.4.9 胰岛素(INS)水平及HOMA-IR、ISI
        3.4.10 组织病理学改变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桑叶有效部位抗糖尿病药理学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含量测定
        4.3.2 ATP含量测定
        4.3.3 大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4.3.4 WB法测定组织特异蛋白表达
    4.4 结果
        4.4.1 对T2DM大鼠肝脏、海马、骨骼肌中ATP含量
        4.4.2 T2DM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mRNA表达的影响
        4.4.3 T2DM大鼠线粒体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4.4 T2DM大鼠线粒体平衡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桑叶降糖活性组分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及参数
        5.3.1 提取与分离
        5.3.2 中压柱层析分离提取桑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5.4 结果
        5.4.1 化合物结构鉴定
        5.4.2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5.5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化合物相关图谱

(9)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与衰老相关的西医学说
        一、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有关衰老原因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
        四、常用衰老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机制
    第二节 与衰老相关的中医学说
        一、中医对衰老的定义
        二、中医对衰老病因的认识
        三、中医对衰老病机的认识
        四、中医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穴位埋线疗法
        (一) 穴位埋线的发展历程
        (二) 埋线操作方法
        (三) 埋线疗法的特点和抗衰机制
        (四) 穴位埋线应用举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章 分析讨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穴依据
    第三节 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第四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第五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第六节 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10)基于多组学的补肾活血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骨重建
    2 参与骨形成的细胞信号通路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骨向分化
    4 治疗OP药物现状
    5 补肾复方促BMSCs骨向分化的中医理论基础
    6 TKABF的前期研究
    7 多组学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8 课题的研究思路
实验一 rBMSCs的培养鉴定及TKABF药效评价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二 TKABF干预正常大鼠的血浆代谢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三 csTKABF干预正常大鼠BMSCs的信号通路筛选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四 TKABF干预去卵巢OP大鼠的血清蛋白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五 csTKABF干预去卵巢OP大鼠BMSCs的转录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附录
致谢

四、人骨骼肌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定位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泌体microRNA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崔晓艳,闫爽. 医学研究杂志, 2021
  • [2]猪肌内脂肪细胞外泌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对肌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研究[D]. 赵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持续光照对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外泌体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研究[D]. 郑路. 郑州大学, 2020(02)
  • [4]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D]. 陈玉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抗抑郁剂对抑郁患者血清S100B和BDNF与认知功能的影响[D]. 杨会增.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7]不同光照时间对蛋鸭产蛋性能、免疫力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杨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8]桑叶抗糖尿病药理学机制及活性组分研究[D]. 周珺. 兰州大学, 2017(03)
  • [9]五脏背俞穴埋线对应激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D]. 卜正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基于多组学的补肾活血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D]. 方霁. 暨南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人体骨骼肌组织中褪黑激素受体的定位与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