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

中药内服外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

一、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赛[1](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方法对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进行治疗,结合其疱疹、疼痛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相较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的临床优势以及在其治疗过程中与免疫学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应用于急性期HZ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为该治法对急性期HZ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按照急性期HZ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招募收纳的60例HZ急性期伴神经痛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分为治疗Ⅰ组(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与刺络拔罐组)、治疗Ⅱ组(西药组),两组均为30例。治疗Ⅰ组首先运用烧至红白透亮的毫火针点刺疱疹和局部阿是穴,随即用大小适宜玻璃罐于点刺部位留罐3-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将吸拔出的疱液、败血进行擦拭处理。取病灶相应神经节段和上下各一神经节段的夹脊穴以及疱疹和疼痛局部阿是穴进行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通G9805型低频脉冲治疗仪电极,病灶相应部位的上下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一对正、负极,另外于阿是穴围刺处接一对正负极。(参数选用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1.5-3m A,强度以患者自身能够耐受为度),持续留针30分钟后取下电针导线夹,拔出针灸针。治疗Ⅱ组患者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以及普瑞巴林胶囊镇痛进行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两个疗程,7日一疗程。治疗周期间,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疼痛评价指标(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血清中IL-2与IL-6水平变化以及随访1-3月内PHN的发病率进行观察,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上述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疱疹评价指标比较:治疗Ⅰ、Ⅱ组患者疱疹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上具有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价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均较前一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经两因素多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对比分析,治疗Ⅰ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Ⅱ组,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Ⅰ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治疗Ⅱ组早,疼痛持续时间也短于治疗Ⅱ组(P<0.05)。3.综合疗效比较:治疗Ⅰ组患者临床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5例,30例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治疗Ⅱ组患者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经秩和检验得出,两者总有效率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4.PHN发病率比较:治疗Ⅰ组有3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10.00%;治疗Ⅱ组有7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23.33%。以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χ2值为5.963,P值为0.015,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中IL-2、IL-6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血清中IL-2、IL-6水平经统计分析,均显示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6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在统计学方面差异显着。结论:(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治疗急性期HZ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的方法在促进疱疹止疱、结痂、脱痂和缓解疼痛程度时长以及缩短病程方面较之于口服西药治疗均展示出明显的优势。(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治疗方式均能缓解神经疼痛进而减少PHN的发生,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后能更大程度降低PHN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工作质量。(3)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在治疗急性期HZ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均有所升高,血清中IL-6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是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组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升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推测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病毒易感性和防治后遗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在功效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

张劲东[2](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邵庆华[3](2016)在《从心论治针刺法对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评价治疗组(从心论治针刺法)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法)中寻常型痤疮的治疗效果差异,以期为从心论治针刺法治疗痤疮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的传统疗法科、针灸科、皮肤科门诊收集符合研究条件的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为面部局部选穴和随症配穴,配合从心论治针刺法穴组进行针刺;对照组为面部局部选穴结合随症配穴进行针刺。两组针刺基本选穴为阳白、四白、太阳、颧髎、承浆、阿是穴及中脘,随症配穴为曲池、合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及太溪,从心论治针刺穴位包括神门、内关两穴。治疗频率为每周3次,共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皮损积分减退情况,并对痊愈的患者4周后随访,对其复发人数进行统计。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好,建立相关数据库,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治疗组共30例,包括痊愈4例、显效17例、有效4例及无效5例。对照组共30例,包括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及无效1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2.分别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皮损积分,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种针刺方法都有助于改善痤疮的皮损状态,对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的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治疗后的皮损积分比较没有差异,但结合治疗组的皮损程度较对照组的严重,说明从心论治法对痤疮皮损程度的改善作用更大。3.对痊愈的患者随访4周。治疗组共4人,复发0人,对照组共2人,复发1人,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针刺方法治疗寻常型痤疮后的复发率没有差别。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寻常型痤疮患者的皮损状态都有改善,但是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说明从心论治针刺法对寻常型痤疮的皮损积分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而两组随访后的复发率对比无差别,可认为此法仍需继续研究,以更好服务于临床。

王志坚(Wong Chi Kin)[4](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孙颖[5](2012)在《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癌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癌症防治综合规划的四个重点之一。目前,按照WHO大力推广的“三阶梯药物止痛原则”以及NCCN的癌痛指南控制癌痛的方案,虽然疗效比较确切,但因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受到患者耐受性的限制,部分患者止痛效果欠佳。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乃至解除疼痛,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努力寻找治疗癌痛的新技术、新方法。近年来,中医学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对癌性疼痛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其中,中药外用经皮肤吸收,直达病所,避免了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造成药物灭活作用,副作用较小,配合其他疗法具有增效减毒、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作用。本课题研究了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旨在进一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西药镇痛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和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WHO疼痛疗效标准,结合NRS法双重评价中医外治癌痛的疗效;以KPS评分观察病人的生活质量,综合分析中医外治癌性疼痛取得疗效的可能途径,探讨中医外用制剂有效、便捷、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可能机制。[结果]1.在疼痛程度改善方面,以WHO疼痛疗效标准结合NRS法双重判定标准,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以治疗后疼痛NRS评分降低数值为判定标准,治疗组NRS评分平均下降4.9±2.07,对照组平均下降3.7±2.17,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着。2.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KPS评分平均提高13.67±1.62,对照组平均提高8.67±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可明显改善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阿片类药物剂量增减方面,比较治疗首日和末日每24小时阿片类药物总剂量的变化,治疗组平均减少17.83±4.30mg,对照组平均增加10.833±3.0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组的使用量逐渐减少,而对照组明显增加。4.在安全性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指标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安全率为83.33%,对照组安全率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对照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5.在镇痛效果满意度方面,治疗组镇痛效果满意率(1级+2级)为83.33%,对照组满意率为60.00%,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6.在综合治疗满意度方面,治疗组满意率为83.33%,对照组为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综合治疗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欢迎。[结论]外用痛块消乳膏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可获得协同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于轻度癌痛患者单用痛块消乳膏外敷即可获得良好镇痛效果;对中度癌痛患者,痛块消乳膏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同时痛块消乳膏外用联合阿片类药物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低。但中医药治疗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方可取得疗效。晚期癌症患者脾胃功能差,常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阿片类药物也常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不适宜口服中药,外用痛块消乳膏则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为了减少挥发成分的丢失,增强药物的透皮能力等,在熬制膏药过程中作了特殊处理,以保证疗效。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用痛块消乳膏治疗癌痛,方便快捷,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口服西药止痛的不良反应。

张正森[6](2008)在《自拟行气活血方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方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包括症状尤其神经痛的治疗和缓解,有无发生后遗神经痛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以阿昔洛韦口服加二味拔毒散外用为基础治疗;试验组以自拟行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以龙胆泻肝汤治疗。基础治疗用药一周,中药方剂口服两周,用药两周后判定疗效。结果:66例合格病例最后统计分析,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31例。治疗第12、14天,VRS积分显示:试验组缓解疼痛较对照组明显,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缓解症状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月后,试验组有1例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则有4例出现后遗神经痛。结论: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缓解疼痛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06%,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后遗神经痛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子玮[7](2004)在《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文中认为

二、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处理
    1.9 研究终止原则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指标
    2.3 试验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2.5 试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疱疹评价指标结果
    3.2 疼痛评价指标结果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 水平变化分析结果
    3.4 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理论对HZ的认识
        1.1 古文典籍对HZ病名的记载
        1.2 中医理论对HZ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HZ的中医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HZ概述
    2 现代医学对HZ的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HZ的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HZ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HZ急性期治疗方法研究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3.1 针灸治疗方案依据
        3.2 针灸选穴依据
        3.3 观察指标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疱疹评价指标分析
        4.2 疼痛评价指标分析
        4.3 PHN发病率及综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4.4 血清中IL-2、IL-6 在急性期HZ治疗过程中水平变化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二: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从心论治针刺法对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1.1.1 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
        1.1.2 痤疮的病因和机制
    1.2 痤疮的治疗
    1.3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1.3.1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2 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1.4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1.4.1 中药治疗
        1.4.2 针灸治疗
        1.4.3 外敷治疗
    1.5 从心论治法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1.5.1 从心论治的理论基础
        1.5.2 从心论治针刺法的临床基础
        1.5.3 结论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标准病例
        2.1.4 实施方案
        2.1.5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2.1.6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资料分析
        2.2.2 两组的疗效比较
        2.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2.2.4 不良反应
第3章 讨论
    3.1 对从心论治针刺法的认识
    3.2 临床研究探讨
    3.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5)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及研究
        1. 中医古代文献对癌性疼痛的论述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3. 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
        4. 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癌痛的认识及规范化治疗
        1. 概述
        2. 癌痛的原因与机理
        3. 疼痛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4. 癌痛的临床评估
        5.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致谢
个人简历

(6)自拟行气活血方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出标准
    2.3 方法
        2.3.1 分组方法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症状、体征指标
        2.4.2 疼痛指标
        2.4.3 不良反应
        2.4.4 后遗神经痛
    2.5 疗效判断标准
        2.5.1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2.5.2 疼痛疗效判断标准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3 症状、体征指标比较
        3.3.1 症状体征综合评分比较
        3.3.2 综合疗效比较
        3.3.3 脱落病例分析
    3.4 疼痛指标比较
        3.4.1 两组疼痛积分(VRS)比较
        3.4.2 疼痛疗效比较
        3.4.3 脱落病例分析
    3.5 后遗神经痛比较
    3.6 不良反应比较
4.讨论
    4.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1.1 流行病学
        4.1.2 促发因素
        4.1.3 病因及形成机理
        4.1.4 实验室检查
    4.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4.2.2 现代中医的认识
        4.2.3 行气活血治则的提出
        4.2.4 处方分析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综述一篇
附录一:
附录二:

(7)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1]
    1.3 疗效标准
        1.3.1 6点评分[2]
        1.3.2 痊愈
    1.4 治疗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3.2 治疗机理

四、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D]. 吴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从心论治针刺法对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邵庆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自拟行气活血方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D]. 张正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7]中医内、外结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J]. 王子玮. 天津医药, 2004(01)

标签:;  ;  ;  ;  ;  

中药内服外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6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