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二脾胃康口服液对脾虚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消二脾胃康口服液对脾虚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一、小儿脾胃康口服液对小鼠脾虚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Gastroenterology Group of Pediatric Specialty Committees, China Societ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1](2021)在《神曲消食口服液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1-08-30)》文中研究表明神曲消食口服液具有消食健胃、健脾理气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儿童消化功能紊乱症的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高度认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神曲消食口服液具有促进胃排空及消化液分泌、调节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加肠道蠕动及小肠吸收、调节平衡肠道菌群、镇痛等作用,可缓解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神曲消食口服液对于厌食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均具有疗效。结合文献证据和临床专家用药经验,对神曲消食口服液的药理药效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及药物安全性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旨在规范临床用药。

门唤钊[2](2021)在《枳术汤对脾虚型便秘小鼠结肠cAMP、PKA及AQP3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番泻叶泄泻、限制饮水、饥饱失常的复合方法,制备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用枳术汤干预治疗,对小鼠的排便情况及小鼠粪便含水率、小肠墨汁推进率进行观察分析,通过检测小鼠结肠中水通道蛋白3(AQP3)、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枳术汤治疗脾虚型便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制备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将60只SPF级小鼠分为模型组5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小鼠用番泻叶进行灌胃,持续7天,期间自由饮食饮水;造模第八天停止灌胃番泻叶,并将鼠粮更换成低纤维饲料生大米,期间限制小鼠饮水,持续8天后,造模成功,将模型组分为:枳术汤高浓度组、枳术汤中浓度组、枳术汤低浓度组、麻仁软胶囊组以及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小鼠的粪便进行搜集,检测出各组小鼠在治疗前的粪便含水率并测量出各组小鼠的体重。然后,进行7天的药物干预治疗,检测出经药物治疗后各组小鼠的粪便水率和各组小鼠的体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粪便水含率和体重的变化。并将所有组别的小鼠在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24h,次日用自制墨汁按照0.2ml/10g计量进行灌胃,取材后计算出各组小鼠的小肠墨汁推进率。并截取小鼠部分结肠组织,运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c AMP、PKA及AQP3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1.造模情况:造模第七天,小鼠出现消瘦、疲惫、食少、毛色枯槁,排便次数增多,粪质较稀等现象,这表明小鼠前期脾虚状态建立成功。在造模第15天后,模型组小鼠体重变化不大,毛发粗糙缺乏光泽,皮肉松弛,便质干硬且粪粒偏小,有的小鼠甚至有直肠粘膜脱垂的症状,与临床上脾虚型便秘的患者症状相似,可见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药物治疗:经枳术汤治疗后,小鼠的排便情况有明显改善,各组小鼠的体重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枳术汤高浓度组和枳术汤中浓度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的体重均有明显增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中浓度枳术汤组的小鼠粪便含水率有显着提高(P﹤0.01)。高、中浓度枳术汤组和模型组相比,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有较明显的提升(p﹤0.01)。3.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取材后,选取结肠组织,将其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最终观察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变化。观察平均光密度值,发现高、中浓度枳术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均有显着的提升(P﹤0.01)。4.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经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高、中浓度枳术汤组小鼠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相对表达情况有明显的的提升(P﹤0.01)。结论:1.使用番泻叶腹泻、限制饮水、饥饱失常的复合方法可以成功的复制出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且较为稳定。2.脾虚型便秘小鼠的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表达含量均有所下降。3.高、中浓度的枳术汤对于脾虚型便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够加快结肠推进率,增加粪便的含水率。4.枳术汤可能是通过提高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来减少结肠对水液的重吸收,改善小鼠的排便情况。5.枳术汤能有效治疗脾虚型便秘,其中高浓度及中浓度的枳术汤治疗效果较佳。

李佳丽[3](2021)在《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出导师临床上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的经验方益脾方,观察益脾方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从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患儿6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入选的积滞(脾虚夹积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病例各30例。对照组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治疗组予益脾方治疗。观察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后,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在服药过程中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及治疗一个月疾病复发情况。根据统计学原理,将收集的数据录入PASWStatistics 18.0中,用此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60例患儿,共计60例患儿完成本次试验,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长短上,两组患儿未见明显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女数量基本持平;从年龄来看,1-6岁患儿多见;从治疗前病程长短来看,以2-6月患儿多见。(2)治疗前,两组患儿主症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积分、次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3)治疗后两组患儿主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主症-食量减少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次症总积分、主症-腹胀积分未见明显差异。(4)对于治疗前后两组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本次试验中,醒脾养儿颗粒组,显效1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益脾方组,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故两组在临床总疗效上具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期间,醒脾养儿颗粒组可见便秘(9例)、大便干硬(2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36.67%,益脾方组可见呕吐(1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一个月复发情况,醒脾养儿颗粒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6.67%,益脾方组复发为1例,复发率为3.33%,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醒脾养儿颗粒、益脾方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脾方在治疗患儿主症-食量减少优于醒脾养儿颗粒,在临床总疗效优于醒脾养儿颗粒。(2)益脾方治疗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不良反应少,复发率较低,适合临床应用。

赵云鸽[4](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挖掘古今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归纳总结用药规律,自拟健脾消食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本证提供新的临床用药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全面检索、整理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古今文献,摘录治疗本病本证常用药方,总结处方用药规律,对其进行频率、频次归纳,使用聚类及关联分析总结规律,再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健脾消食方。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方案,病例完整并符合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试验,疗程为4周,以中医症候治疗疗效为主要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根据古代文献分析,中药白术、茯苓、陈皮分别位列前三,现代文献中焦山楂位居第一,其次为茯苓、白术,可见古代及现代医家治疗本病时皆重视补气健脾理气,而古代医家多使用补气健脾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现代医家则更重视消食开胃健脾,多采用消补并施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2.临床研究:健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型)筛选后共入组35例,治疗2周有效率为40.00%(14);治疗4周后受试者总有效率为91.53%(32)、无效8.47%(3);治疗2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11.42%(4)、8.57%(3);治疗4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48.57%(17)、37.14%(13),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次要症状中,治疗2周、4周后次要症状中面色少华未消失率分别为为93.55%(29)、70.97%(22),该症状多数患儿未见明显改善;将基线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与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无不良反应,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安全。结论:古籍中治疗本病多以健脾补气为主要治则,现代医家则多用健脾消食为治疗原则,根据数据挖掘结合临床经验所得出的健脾消食方,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惠华英[5](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罗先慧[6](2020)在《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藿朴颗粒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食欲不振症状、厌食症疾病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探讨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运用藿朴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依据。方法病历选自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门诊、凤凰门诊、光谷门诊)确诊为脾胃湿热型小儿厌食症且使用藿朴颗粒进行治疗的患儿471例。剔出年龄大于14岁或小于1岁,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没有按时复诊或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儿病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且资料完整清晰的病历63份。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运用Excel表格对纳入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收集汇总,具体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就诊时间、发病季节、病程、饮食结构、饮食习惯、诊断(分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等。分析比较患儿治疗前后食欲不振症状、厌食症疾病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食欲不振疗效:患儿食欲不振总有效率为88.89%,食欲不振症状消失率为36.51%,食欲不振症状明显好转率为19.05%,食欲不振症状好转率为33.33%,食欲不振症状无变化占11.11%。2.厌食症疾病疗效:经过治疗厌食症疾病的总有效率为87.30%,临床痊愈率为28.57%,显效率为23.81%,有效率为34.92%,无效率12.70%。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7.30%,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26.98%,显效率为22.22%,有效率为38.10%,无效率12.70%。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主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次症(口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臭秽、倦怠、口渴)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便黄少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3例患儿在观察治疗期的4周内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未出现腹痛、腹泻和其他过敏反应的记录。结论本研究表明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疗效确切,能显着提高患儿食欲、食量,对患儿口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臭秽、倦怠、口渴等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为运用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提供了依据,优化了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案。

罗思武[7](2020)在《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机制,为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8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法将之分为两组,41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予口服脾胃康方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随访时间点为停药1个月后及停药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总有效率、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根除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为82.05%,对照组根除率为66.6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根除效果相当。7.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率为30.7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标准三联疗法比较,脾胃康方能显着提高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根除效果确切,且根除后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借鉴。

曲田田[8](2019)在《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通过观察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单项证候积分的变化,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为优化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符合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自拟方益气滋阴润肠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证候积分变化,对两组进行疗效判定,评价分析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的有效性。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0%,经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70%,经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两组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等主症及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手足烦热、多汗易汗等次症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治疗组在改善粪便性状等主症及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手足烦热、多汗易汗等次症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1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3.3%,对照组复发率62.5%,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采用“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作用显着,且复发率低于乳果糖口服溶液,表明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优势明显,为优化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胜男[9](2019)在《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搜集来自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活血消瘰颗粒,对照组采用化积口服液,14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评定及超声观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8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腹痛程度、痛有定处、腹胀、脐周压痛、大便不调、复发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消瘰颗粒能有效缓解和改善患儿的腹痛程度、痛有定处、腹胀、脐周压痛等症状,而且能有效改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缓急止痛为组方原则的活血消瘰颗粒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肯定。

龙承星[10](2019)在《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设计并筛选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最佳引物,从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角度揭示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机理。方法:造模实验设正常组和模型组,治疗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治疗组,通过正常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混合抗生素溶液(23.33mL·kg-1·d-1)造模,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5天,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治疗时,在造模结束后,七味白术散治疗组按临床等效用药剂量,灌胃七味白术散汤剂[0.16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3 d。在造模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提取小鼠空肠到回肠段黏膜,提取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宏基因组DNA,分别对细菌16S rDNA的V3+V4可变区及细菌乳糖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模型组组内样本相对离散,且与正常组样本距离较远,相似性较差。从细菌丰度来看,肠道黏膜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柔膜菌门组成,其中厚壁菌门的优势非常明显。门水平上,模型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柔膜菌门显着减少,F/B值增大,B/E值显着降低;属水平上,模型组乳酸杆菌属、支原体、螺杆菌属、拟杆菌属S24-7家族显着减少,肠球菌属、寡养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劳特氏菌属、肉杆菌属、谷氨酸杆菌属、梭菌属显着增多(P<0.01或P<0.05)。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自然恢复组很接近,其中ACE、Chao、Shannon指数略低于正常组,Simpson指数略高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治疗组和正常组三个样本都比较集中,自然恢复组三个样本相对比较分散。从细菌丰度来看,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柔膜菌门比例升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下降,其中厚壁菌门高于正常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低于正常组,但都无显着性差异,F/B比值减少恢复到正常组水平;属水平上,乳酸杆菌属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增多,达到正常组水平,寡养单胞菌属和自然恢复组没有大的区别,低于正常组,肠球菌属继续增多,与自然恢复组和正常组差异显着。(2)细菌乳糖酶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Alpha多样性显着增大(P<0.01或P<0.05),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正常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近,模型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远,且两组样本距离较远。从含乳糖酶基因的黏膜细菌群落丰度分析,乳糖酶基因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部分未分类单元。门水平上,正常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模型组,放线菌门和Unclassfied丰度低于模型组。属水平上,正常组寡养单胞菌属丰度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增添了Ewinqella,Methyloversatilis,Mycobacterium,Microbacterium,Beutenberqia和Actinomyces菌属。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正常组非常接近,没有统计学差异性;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分布相对集中,样本距离较近。从物种丰度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的物种组成结构和丰度在门和属水平上都很相似,自然恢复组则降低了变形菌门、寡养单胞菌属乳糖酶基因丰度,增加了很多未知的乳糖酶基因。结论:抗生素破坏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增加,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显着增加。七味白术散治疗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并没有大的变化,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恢复正常;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有效修复、菌群重新趋于平衡。具体来讲,七味白术散组增加了肠道黏膜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BacteroidalesS24-7)来源的细菌丰度,增加了产乳酶的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真核生物(Eukaryota)等的细菌丰度。

二、小儿脾胃康口服液对小鼠脾虚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脾胃康口服液对小鼠脾虚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神曲消食口服液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1-08-30)(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导意见编制方法与过程
2 中医理论基础
3 药理作用
    3.1 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胃肠平滑肌收缩
    3.2 促进胃排空和增强肠道推进
    3.3 增强小肠吸收功能
    3.4 调节平衡肠道菌群
    3.5 抗炎、镇痛
4 临床研究
    4.1 厌食症
    4.2 功能性消化不良
    4.3 功能性腹痛
5 临床应用建议
    5.1 用法用量与疗程
    5.2 临床应用范围
    5.3 注意事项
6 安全性
    6.1 毒性研究
        6.1.1 急性毒性
        6.1.2 长期毒性
    6.2 不良反应

(2)枳术汤对脾虚型便秘小鼠结肠cAMP、PKA及AQP3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结论
实验的创新性与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方面疾病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分组方法
    8 治疗方法
        8.1 对照组
        8.2 治疗组
        8.3 疗程
        8.4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
    9 观察指标及方法
        9.1 观察指标
        9.2 疗效观察
    10 疗效判定标准
    11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治疗前病程比较
    2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2.1 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3 疗效评价
        3.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分析
        3.2 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对比
        3.3 治疗后两组主症总积分(病情程度)对比
        3.4 治疗后主症(食量减少、腹胀)积分对比
        3.5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对比
        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7 治疗后一个月随访复发情况
结论
    1 治疗前情况
    2 治疗后疗效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讨论
        1.2 复发原因讨论
    2 中医对小儿积滞的认识
        2.1 对小儿积滞的认识发展历程
        2.2 对积滞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小儿体质特点
    3 益脾方的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3.1 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3.2 方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积滞(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查阅范围
        2.2 文献筛选
        2.3 检索结果
        2.4 文献汇总
    3 结果与用药规律分析
        3.1 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3.2 常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及归经
        3.3 各类药物所占比例
        3.4 各类中药的关联分析
        3.5 各类中药的聚类分析
        3.6 组健脾消食方
第二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脱落病例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给药方式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指标
        2.7 统计方法的选择
    3 一般情况与结果分析
        3.1 入选情况及基线资料
        3.2 基线资料
        3.3 有效性评价
        3.4 结果分析
讨论
    1 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理论探索
        1.1 脾胃之间的关系
        1.2 以脾虚食积证辨证小儿厌食症的立题依据
    2 古今文献研究探讨
    3 健脾消食方的组方特点及方药
    4 临床试验疗效探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3.讨论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3.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研究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基本资料采集
    3.2 治疗方法
    3.3 疗效观察时间
    3.4 合并用药规定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价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评价
    4.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认识
        1.1 小儿厌食症的病名
        1.2 小儿厌食症的分型
        1.3 脾胃湿热证型的历史沿革
        1.4 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1.5 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病机分析
    2.藿朴颗粒组方特点及药味分析
        2.1 处方药物组成
        2.2 处方药味配伍分析
        2.3 处方单味药物分析
        2.4 藿朴颗粒组方特色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综合有效性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分析
        3.4 藿朴颗粒的疗效机理分析
    4.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一、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二、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患儿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录3 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分级量化评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机制
        1.1.3 病原学检测
        1.1.4 治疗
    1.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第二章 临未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疗程与随访
        2.3.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2.3.5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比较
        2.4.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2.4.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4.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4.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4.6 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
        2.4.7 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
        2.4.8 两组不良反应
    2.5 讨论
        2.5.1 脾胃康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5.2 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5.3 脾胃康方方解
        2.5.4 脾胃康方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2.5.5 脾胃康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病例选择
        (一) 病例来源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西医诊断标准
        (四)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五)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六) 纳入标准
        (七) 排除标准
        (八) 脱落及中止标准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案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五) 安全性评价
        (六) 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
        (一) 性别分布
        (二) 年龄分布
        (三) 病程分布
    二、基线比较
        (一) 性别比较
        (二) 年龄比较
        (三) 病程比较
        (四)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五) 治疗前病情分级比较
    三、疗效分析
        (一) 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二) 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三) 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五、随访
    六、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一) 古代医家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一) 病名
        (二)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三) 治疗
    三、立法依据
        (一) 气阴两虚为本
        (二) 肠燥气滞为标
    四、方药解析
    五、结果分析
        (一) 一般统计学资料
        (二) 疗效分析
结语
综述 小儿便秘的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病例标准
        2.2 排除病例标准
        2.3 剔除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方案
    4 研究结果
        4.1 组间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4.2 组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4.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1.1 对本病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对治疗的认识
        1.4 气滞血瘀证形成的因素
    2 现代医学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2.1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2.3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思路
    3 反复发作的原因
        3.1 病理因素
        3.2 饮食因素
        3.3 药物因素
        3.4 情志因素
    4 组方分析
        4.1 立法依据
        4.2 组方述要
    5 活血消瘰颗粒中药有效成分药理研究
        5.1 消炎镇痛
        5.2 活血抗凝
        5.3 改善胃肠动力
        5.4 调节免疫力
    6 导师经验
        6.1 方证相应,方随证出
        6.2 运用对药,小方相加
        6.3 气血痰食,以通为用
        6.4 天人相应,注意调护
    7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表
致谢
发表论文

(10)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病名的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2 西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2.1 发病机理
        2.2 治疗措施
    3 钱乙学术思想及其成就
        3.1 钱乙的学术思想
        3.2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成就
    4 七味白术散组方原理
        4.1 方源与异名
        4.2 历代主治记载
        4.3 方论选录
        4.4 方义综论
        4.5 现代药理研究
    5 七味白术散临床应用
第二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DNA序列及OTU数目的影响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抗生素对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着
        3.2 抗生素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丰度,优势菌种变化明显
        3.3 抗生素显着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第三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OTU数目的影响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多样性
        3.2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菌群丰度
        3.3 七味白术散能有效修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第四章 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通用引物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2.2 第二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2.3 微生物序列分析统计表
        2.4 样品OTU数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DNA序列的影响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2.4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2.5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抗生素显着提高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3.2 抗生素增加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3.3 抗生素改变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第六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结构的影响
        2.4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2.5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3.2 七味白术散有效修复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3.3 七味白术散有效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作者简介

四、小儿脾胃康口服液对小鼠脾虚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神曲消食口服液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1-08-30)[J]. Gastroenterology Group of Pediatric Specialty Committees, China Societ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世界中医药, 2021(22)
  • [2]枳术汤对脾虚型便秘小鼠结肠cAMP、PKA及AQP3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门唤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佳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D]. 赵云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6]藿朴颗粒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回顾性分析[D]. 罗先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罗思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益气滋阴润肠法治疗小儿便秘阴虚肠燥证的临床研究[D]. 曲田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活血消瘰颗粒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D]. 李胜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D]. 龙承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消二脾胃康口服液对脾虚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