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基本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薛娇[1](2021)在《基于动态视角的煤炭价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赵永斌[2](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李敏[3](2019)在《HJJM公司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我国经济结构过度依赖于基础性能源产业,使得煤炭行业曾一度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表。但是,高额利润和飞速发展的表象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我国煤炭类企业背后所面临的困境。2013年以来,煤炭产业的供需差距发生大幅变化,随之企业收入大幅缩减,经营亏损不断扩大,开始面临高额负债、资金链紧绷、限制安全生产投入等严峻问题,对企业的生产运作、员工的生活、甚至是矿区稳定都带来严重影响。一系列因素交错导致了我国煤炭企业处于严峻的发展困境,使之国转型需求越来越突出。HJJM公司是我国发展排名前列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和煤炭供应商,是一家典型的传统煤炭能源依赖型企业。本论文以HJJM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并制定企业转型策略。首先,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公司所处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环境进行分析,剖析市场环境;其次,结合SWOT分析模型对公司自身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探究,明确自身优劣;进一步发现并将HJJM公司转型问题总结为:产业结构单一、管理效率低下及业务模式僵化;进而,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内外部环境,明确转型目标,从产业结构、管理方式及业务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型策略。最后,为保障HJJM公司转型策略的有效实施,从人力、资金、科研及制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HJJM公司转型的保障措施。

巩蓉蓉[4](2019)在《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测度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不同,经济发展基础有很大差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在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以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了国家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产业单一化、人力资本匮乏、生态环境破坏、寻租现象严重等问题,一定程度地陷入了“资源诅咒”陷阱。在煤炭去产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的双重压力下,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困境。实现结构转型、创新驱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以便有的放矢,采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对其他煤炭资源型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煤炭资源型区域的特点,构建包括经济发展有效性、创新性、稳定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五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20002017年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从2000年的-0.8889提高到2017年的0.6593,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各维度看,除经济发展有效性指数得分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维度指数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经济发展创新性、稳定协调性、可持续性、共享性都有所提升,但由于各维度指数得分较低,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的促进作用不大。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与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个煤炭资源型省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比较分析结果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徘徊在3、4名,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与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很大的差距。各省区在经济发展五个维度上的表现不均衡,其中山西省除共享性发展相对较好外,经济发展有效性、创新性、稳定协调性、可持续性排名相对靠后。为提升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深入挖掘传统动能和旧动能的作用,避免经济过度滑坡;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力,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打破产业单一化桎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晋中城市群建设,密切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联系,以城市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改善民生,进一步实现经济成果共享。

白雪[5](2019)在《产业链延伸视角下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相对于石油或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不仅具有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且是可以清洁利用的矿产能源。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以及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均衡、企业资金闲置、人才流失严重等众多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和矛盾,煤炭企业亟需通过转型升级来寻找新的出路,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大省,而L集团作为山西省的煤炭标杆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去产能、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中,而L集团的顺利转型关系着整个山西以及整个中国煤炭市场的改革命运,并将有利于企业、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依托产业链、产业链延伸、企业转型等理论为依据,以L集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L集团基本情况和主要业务进行了介绍;其次,对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的内外部动因进行了分析,外部动因主要介绍了L集团的外部宏观环境以及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L集团的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内部动因主要从L集团的财务、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去产能和资源整合五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在内外动因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总结出L集团通过煤炭产业链延伸进行转型的思路;再者,基于煤炭产业链及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模式,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对L集团煤炭业务的转型进行方案选择和设计,然后分别从产业链延伸的工艺流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建设、主要产品五方面进行方案实施,组建煤-电-焦-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并对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节能减排等预期效果等进行分析;最后,从政治、市场、资金、技术四方面对该方案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方案的风险应对措施。

石彤[6](2016)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山西焦煤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中央为提升我国的煤炭经济特意召开了全国性会议,在会议上多方面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意义,希望能够通过该次会议,引起人们对该类研究的重视,在本次会议中指出:“在未来的行业中,煤炭资源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煤炭污染问题很严重,因此有必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的新经济形势带来更多的创新,因此这也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的一个选择。”2016年4月,山西省针对煤炭改革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在未来五年能全面提高煤炭产能,将该数值提升到1亿吨,并能够切实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提高煤炭行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管理的落实,更是要将更多地科技元素融入到煤炭行业的发展中,让煤炭行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山西省的经济,努力安排好职工就业,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的生活能够更加稳定。同时还要积极进行金融改革,用政策等手段改善金融环境,让煤炭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加稳定,更加美好。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山西焦煤集团为案例,试图通过焦煤集团的深入剖析,解析新的管理体制与资源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机制,实现传统资源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从整个篇章结构而言,我们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从企业来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明显的扭转,企业的所有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让企业在现代化竞争中有力的存活了下来。除此之外,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型,促进了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参与到改革中的企业能够更加适应外界的发展,企业的战略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然后,对山西焦煤集团发展现状进行了认为,认为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多年来其产业结构具有单一性的特征,对煤炭开采以及相关资源的配套利用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煤炭资源的开发浪费严重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煤炭产业过度追求短期的效应,追求单一的资源利用效应,导致了生产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资源依赖性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山西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接着,本文对山西焦煤集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对山西焦煤集团来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总数目也在不断地减少,煤炭数目减少导致了山西省的经济整体也发生了变化,煤炭的量变少了,但是人工成本、治理环境的成本却每年都在增长,这给山西省的煤炭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压力,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一些比较好开采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剩下的都是需要大量技术和资金投入才能够开采的煤炭资源,煤炭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在开采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和投资更多,需要投入的治理成本也更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煤炭资源的开采。最后,本文对山西焦煤集团战略转型的实施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实施战略转型需要配套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具有很强的推动力需要拥有灿烂的企业文化来支持,在企业的发展中,还需要员工对企业的支持。因此正确的把握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企业员工的发展观念,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们在思想上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就能够有效地实施企业的工作。文化是企业个性特征、气质形象和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中体现。特别是从成熟走向卓越的企业,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卓越文化的形成,而这种文化是真正推动企业走向成熟的根本。

王琪[7](2016)在《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煤炭资源大国与消费大国。2012年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急速下行,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遭受重创,全省经济陷入困局。为走出困境,山西省提出要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创新为支撑、着力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六型转变”的革命兴煤新路子,转型升级成为共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因为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当前,关于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多以产业整体或企业个案为对象,研究视角也常停留在单一层面。本文则创新性地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为对象,选取微、宏观联合的创新性视角,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纽带,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微观基础与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宏观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思想,构建了实用性强的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型定量测度了山西11家煤炭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剖析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能力强弱、优劣,总结了山西煤企整体能力水平,丰富了现有研究的内容。本文建立的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涵盖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等4个准则层、12个具体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分析结果,从微观企业角度提出了增强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进而上升为宏观经济角度下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宏观上需要从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即重点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煤炭产业能源化和资源化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四个升级”以及实行“差异化技术创新”模式。转型升级战略上要借助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煤炭能源化和资源化升级,战术上可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这“4个升级”入手,操作时可实行大企业着重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着重模仿性创新的“差异化技术创新”模式。

李晓娟[8](2015)在《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统计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对于煤炭的依赖非常严重,这样的能源消费情况使得我国对于煤炭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在煤炭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低效率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省的煤炭利用情况对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山西煤炭的利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山西的煤炭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运用DEA为主要分析工具,以能源效率分析、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等作为本篇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按照选取指标的要求,选取相关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来研究山西省的煤炭利用情况。本篇文章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总体利用现状,山西煤炭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针对当前国内外对能源及煤炭利用效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有:(1)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意义上的能源利用效率,本文选取能源的一种—煤炭资源,研究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2)本文从山西不同时期、不同地市的煤炭利用效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比较山西不同时期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不同地市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为山西省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了能源、能源效率的理论分析、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及其分类。第三部分,对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山西煤炭资源的总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山西在利用煤炭中存在的问题、山西能源消费结构等。第四部分,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首先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状况及能源资源利用特点,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借鉴国内外对能源效率、煤炭资源可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本文筛选了煤炭消费量、煤炭损失量、煤炭工业投资总额、教育支出、劳动力、经济GDP等指标用来测度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利用DEA模型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个方面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山西2001-2013年的煤炭利用效率值以及山西11个地市2012年的煤炭利用效率值。通过对山西省2001-2013年能源效率的测算可知,山西省这13年的煤炭利用效率起伏不定,2001年到2005年煤炭利用效率是逐渐降低的;2006年到2008年煤炭利用效率逐步提高;2009年煤炭利用效率突然减低;2010年到2013年煤炭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通过对山西省2012年11个地市能源效率的测算可知,太原市、阳泉市、晋城市、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朔州市的煤炭利用效率较高;大同市、长治市、忻州市、吕梁市的煤炭利用效率较低。第五部分,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作为煤炭利用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煤炭利用效率影响因素进行Tobit回归分析,探究各因素对煤炭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各因素对煤炭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为山西科学的能源管理提供建议。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得知,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占GDP水平、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煤炭利用效率呈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煤炭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第六部分,提出提高山西煤炭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投入资源的管理;加强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发展新技术;针对各地市的差异化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为提高山西省煤炭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高俊莲[9](2015)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能源安全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将继续增加,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地区资源环境的禀赋不相适应,煤炭产业的未来不容乐观。国家能源局提出要通过大力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来推动煤炭行业脱困,也就是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产业布局优化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本文认为相对于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控制,产业布局的优化在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空间。产业布局优化应该根据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禀赋差异,因地制宜的规划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规模,合理的选择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技术,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充分运用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理论知识,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煤炭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约束,建立了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两阶段随机规划,区间规划等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对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的处理,最后通过GAM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系统实现以及算例分析,利用经济学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影子价格等理论对模型结果进行了解释,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围绕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实现,将全文分为7章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从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挑战以及我国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入手,介绍了选题的背景,进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角度阐述了研究的意义。然后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拟完成的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分别对国内外的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研究工具和方法方面,即能源系统模型的综述,研究内容方面,即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资源与环境约束以及能源、水、粮食跨领域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思路。第三章:我国煤炭产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别从我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水资源禀赋、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四个方面对煤炭产业未来将面临的约束进行了详细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首先说明了煤炭开采、洗选、运输和转化环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资源与环境对煤炭产业的自然“红线”,然后总结了我国在相关资源环境领域的政策法规对煤炭产业的行政“红线”。最后提出了煤炭在开采、洗选、运输和转化环节的技术现状以及未来可供选择的绿色技术,同时介绍技术对相关资源环境的影响,为模型建立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章: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的建立。首先对模型建立的政策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分析了煤炭产业优化布局的政策依据,从产业布局理论、环境生态学理论、空间均衡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产业优化布局的理论依据。然后对系统模型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即煤炭的开采、洗选、运输和转化四个环节,借助参考能源系统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煤炭产业的系统网络图。通过网络图,建立了系统模型的架构,系统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导致煤炭开采与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生产部门产生对水资源以及耕地资源利用的竞争,进而引入了粮食安全的约束。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具体的约束中还包括矿井设计产能的约束、煤炭调入调出的运输能力约束、原煤入选率的约束等。在耕地资源的约束中,介绍了利用概率积分法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表塌陷面积的计算方法,煤矸石占地面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在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中,介绍了煤炭在转化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系统模型的目标函数为系统总成本的最小化,包括煤炭开采、洗选、运输、转化的成本以及粮食生产和运输的成本。第五章: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能源系统的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如实反映系统的复杂结构,还要能够解决诸如能源技术更新及投资分析等一系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本章首先介绍了不确定的理论基础,包括随机规划理论、模糊规划和区间规划理论,紧接着分析了系统模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分别从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以及人们认知局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基于此对约束条件以及目标函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在水资源约束中不确定性同时存在约束条件的左右两侧,表现形式分别为区间形式的不确定性和随机形式的不确定性,故采用区间规划和两阶段随机规划对其进行处理。在耕地资源的约束中,表现为约束条件左侧的区间不确定性,采用悲观主义原则对其进行处理。煤炭转化产品需求以及粮食需求的约束中,不确定性均表现为约束条件右侧的随机不确定性,利用两阶段随机规划对其进行处理。在大气污染控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约束中均考虑了利用了两阶段随机规划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处理。第六章:模型的实现与算例分析。系统模型中参数,以及变量、约束条件的数量较大,必须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求解。本章在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GAM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实现,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对模型的实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进行了说明,重点说明了系统模型的数据库建设,包括集合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模型数据库、中间数据库、结果数据库。然后进行了算例的选择与实现。在算例选择前分别从模型的尺度、地理单元的界限、模型的精度以及模型的用途对模型的适用范围作了说明。选择了山西省作为算例,对山西省具体的资源环境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行政边界来进行地理单元划分,最小地理单元为地级市。在情景设计中考虑了4种不同水资源情景,每种情景中设计了100种不同的需求组合。最后在对算例数据说明的基础上,对400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处理,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模型的部分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经济学理论的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分析了不同水资源情景下煤炭生产与粮食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为决策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决策支持。以朔州市为例对模型技术选择功能的实现进行了验证,在指导煤炭产业优化布局以及技术选择的同时,模型利用水资源的影子价格为未来水权交易的水资源价格制定中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系统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通过从水供给和水需求两端进行优化配置加以考虑,即对水资源供给的管控以及高耗水部门的优化布局,来减轻水资源的短缺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空间和方向。论文的不足主要体现了对未来的预测和评估能力、煤质因素以及数据精度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也不局限于以下三个方面:时空模型的研究、约束条件的拓展、数据库的建设。综上所述,我国统一的政治体制为煤炭产业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性。区域间自然条件以及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性,加之我们煤炭分布与环境和资源分布之间的不对称性,为结合资源与环境对煤炭产业进行系统的优化布局研究提供了必要性。本文对煤炭产业布局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为煤炭产业优化布局提供了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决策工具。

郑欢[10](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二、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基本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HJJM公司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企业转型理论
        2.2.3 战略分析工具
3 HJJM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JJM公司基本情况
        3.1.1 发展背景简述
        3.1.2 经营现状分析
    3.2 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技术环境分析
        3.2.4 法律环境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4 转型中存在问题分析
        3.4.1 产业结构单一
        3.4.2 管理效率低下
        3.4.3 业务经营艰难
4 转型目标及路径
    4.1 转型遵循原则
        4.1.1 科学发展原则
        4.1.2 全面开放原则
        4.1.3 绿色集约原则
    4.2 转型指导目标
        4.2.1 经济目标
        4.2.2 市场目标
        4.2.3 业务目标
    4.3 转型具体路径
        4.3.1 产业结构转型
        4.3.2 管理方式转型
        4.3.3 业务模式转型
5 HJJM公司转型的保障措施
    5.1 人力方面保障措施
    5.2 资金方面保障措施
    5.3 科研方面保障措施
    5.4 制度方面保障措施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测度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3.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新经济增长理论
        2.创新驱动理论
        3.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4.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5.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经济发展质量
        2.经济高质量发展
        3.煤炭资源型区域
三、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解释
        1.指标的选取
        2.指标的解释
四、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1.自然资源禀赋
        2.经济发展水平
        3.产业发展现状
    (二)经济发展质量统计分析
        1.经济发展有效性
        2.经济发展创新性
        3.经济发展稳定协调性
        4.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5.经济发展共享性
    (三)主要结论
五、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一)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1.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2.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的模型与方法
    (二)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过程
        1.指标数据的收集
        2.指标数据的处理
        3.经济发展质量的全局主成分分析
    (三)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1.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纵向评价
        2.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分析
    (四)山西省与其他煤炭资源型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比较
        1.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
        2.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比较结果分析
    (五)主要结论
六、提升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传统动能和旧动能的作用,避免经济严重滑坡
    (二)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
        2.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供给主体的质量
        3.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传统产业链
        1.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2.延伸传统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
        4.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四)加快城市群建设,以城市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依托晋中城市群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
        2.加快替代资源的开发,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3.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全面改善民生,强化经济成果共享
        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着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3.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强化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5)产业链延伸视角下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1.2.2 产业链延伸的研究现状
        1.2.3 煤炭产业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链理论
        2.1.2 产业链延伸理论
    2.2 企业转型相关理论基础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转型驱动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集团转型动因与转型思路分析
    3.1 L集团概况
        3.1.1 L集团基本情况
        3.1.2 L集团主要业务
    3.2 L集团转型的外部动因分析
        3.2.1 政策环境的推动
        3.2.2 市场结构的转变
        3.2.3 市场行为的变动
        3.2.4 市场绩效的影响
        3.2.5 竞争环境的影响
    3.3 L集团转型的内部动因分析
        3.3.1 L集团财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3.3.2 L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3.3.3 L集团技术水平现状与问题分析
        3.3.4 L集团去产能现状与问题分析
        3.3.5 L集团资源整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3.4 基于SWOT分析的L集团转型思路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遇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4.5 SWOT分析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业链延伸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煤炭行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4.1.1 煤炭行业产业链
        4.1.2 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模式
    4.2 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方案的设计
        4.2.1 煤炭业务转型方案设计的遵循原则
        4.2.2 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方案的设计基础
        4.2.3 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4.3 基于煤炭产业链延伸的转型方案实施
        4.3.1 煤-电-焦-化循环经济园区的工艺流程
        4.3.2 煤-电-焦-化循环经济园区的设施建设
        4.3.3 煤-电-焦-化循环经济园区的主要产品
        4.3.4 L集团煤-电-焦-化循环经济园区的实施总结
    4.4 转型方案的预期效果分析
        4.4.1 煤炭产品实现多元化
        4.4.2 实现产能利用率的提升
        4.4.3 节约成本和物料消耗
        4.4.4 社会效益显着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方案实施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5.1 政策风险及应对措施
        5.1.1 保持关注并把握政策机遇
        5.1.2 全面融入区域发展
    5.2 市场波动风险及应对措施
        5.2.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2.2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控体系
    5.3 资金风险与应对措施
        5.3.1 加强内控管理节耗减亏
        5.3.2 多措并举扭亏为盈
    5.4 技术风险与应对措施
        5.4.1 创新人才结构和提升人才层次
        5.4.2 加强企业科技水平建设
    5.5 环保风险与应对措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资源约束条件下山西焦煤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企业战略及战略转型
        一、企业战略概念
        二、企业的战略层次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流程
        四、企业战略转型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循环经济理论
        三、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四、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山西焦煤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山西焦煤集团战略转型背景分析
    第二节 山西焦煤集团现状分析
        一、冗员多分流安置难
        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三、生产经营极为艰难
        四、人才技术保障能力不足
    第三节 山西焦煤集团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面临挑战
        四、发展机遇
第四章 山西焦煤集团战略转型的实施
    第一节 战略选择
        一、战略制定原则
        二、战略转型设计与方案选择
        三、战略转型路径选择
    第二节 企业战略转型实施保障
        一、政策和法律保障
        二、人才优先
        三、战略转移
        四、优化重组
        五、企业文化保障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2.1.2 技术创新的特点
        2.1.3 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2.2 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2.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
        2.2.3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2.3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2.4 小结
第3章 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山西煤炭企业的特点分析
        3.1.1 煤炭企业共性
        3.1.2 山西煤炭企业特性
    3.2 指标体系的功能及构建原则
        3.2.1 指标体系的功能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4 指标的选取
        3.4.1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3.4.2 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3.4.3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3.4.4 技术创新环境
    3.5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3.5.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概述
        3.5.2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3.5.3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6 小结
第4章 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评价过程及结果
        4.2.1 评价过程
        4.2.2 评价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结果分析与宏观思考
    5.1 结果分析
        5.1.1 技术创新能力下各准则层间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
        5.1.2 山西煤炭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优劣不一
        5.1.3 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
        5.1.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阻碍山西煤炭转型升级
    5.2 宏观思考
        5.2.1 技术创新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5.2.2 煤炭技术创新战略方向是绿色技术和科学体制
        5.2.3 煤炭转型升级难度不小
        5.2.4 政策建议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能源概念的界定
    2.2 能源效率理论分析
    2.3 能源效率测算方法
    2.4 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煤炭资源及其分类
    2.6 本章小结
3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山西煤炭资源概况
        3.1.1 山西煤炭资源总量特征
        3.1.2 山西煤炭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3.2 山西煤炭利用效率现状
    3.3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3.3.2 煤矿安全生产存在很多隐患
        3.3.3 环境破坏严重
    3.4 山西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3.4.1 山西能源消费总量状况
        3.4.2 山西各种能源消费状况
        3.4.3 三次产业及生活消费用煤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4.1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1.2 构建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4.1.3 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4.2 山西煤炭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4.2.1 DEA 概念及基本模型
        4.2.1.1 DEA 概念
        4.2.1.2 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
        4.2.1.3 DEA 的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4.2.2 决策单元及指标的确定
        4.2.2.1 决策单元的选择
        4.2.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3 基于 DEA 的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4.2.3.1 山西省 2001-2013 年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2.3.2 山西省各地市 2012 年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择
        5.1.2 数据来源
    5.2 计量模型的构建
    5.3 计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山西煤炭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6.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
    6.3 加强各种资源的投入管理
    6.4 加强煤炭管理体制改革
    6.5 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
    6.6 发展新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6.7 针对各地市的差异化对策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
        1.1.2 我国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能源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小结
    2.2 煤炭产业布局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2.3 煤炭产业资源与环境约束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小结
    2.4 能源、水、粮食跨领域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煤炭产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3.1 我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约束
        3.1.1 煤炭开采与转化中的大气污染
        3.1.2 煤炭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的法规和标准
        3.1.3 煤炭产业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现状与趋势
        3.1.4 小结
    3.2 我国水资源禀赋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约束
        3.2.1 煤炭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费
        3.2.2 煤炭产业相关的水资源利用法律法规
        3.2.3 煤炭产业面临的水资源形势
        3.2.4 小结
    3.3 我国粮食安全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约束
        3.3.1 煤炭生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3.2 粮食安全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3.3.3 小结
    3.4 气候变化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约束
        3.4.1 气候变化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3.4.2 温室气体减排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的建立
    4.1 模型依据
        4.1.1 模型的政策依据
        4.1.2 模型的理论依据
    4.2 系统模型的边界与架构
        4.2.1 系统模型的边界
        4.2.2 系统模型的架构
    4.3 模型的构建
        4.3.1 指标说明
        4.3.2 决策变量
        4.3.3 目标函数
        4.3.4 约束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5.1 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5.1.1 随机规划
        5.1.2 模糊规划
        5.1.3 区间规划
    5.2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5.2.1 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
        5.2.2 政策的不确定性
        5.2.3 市场的不确定性
        5.2.4 认知的局限性
    5.3 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方法
        5.3.1 约束条件
        5.3.2 目标函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的实现与算例分析
    6.1 模型实现的基础
        6.1.1 模型实现的环境
        6.1.2 模型的数据库
    6.2 算例选择与设计
        6.2.1 模型的适用范围
        6.2.2 算例的选择及研究区域的概况
        6.2.3 情景设计
    6.3 数据说明
        6.3.1 基础数据
        6.3.2 技术数据
    6.4 模型结果的分析
        6.4.1 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6.4.2 技术组合
        6.4.3 资源的影子价格
        6.4.4 生产布局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四、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基本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态视角的煤炭价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薛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3]HJJM公司转型路径研究[D]. 李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测度及提升研究[D]. 巩蓉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5]产业链延伸视角下L集团煤炭业务转型研究[D]. 白雪.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5)
  • [6]资源约束条件下山西焦煤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D]. 石彤.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5)
  • [7]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为例[D]. 王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2)
  • [8]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统计分析[D]. 李晓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煤炭产业布局优化系统模型[D]. 高俊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