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泡菜质量

担心泡菜质量

一、酱腌菜质量令人忧(论文文献综述)

秦超[1](2021)在《“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提出2020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大足冬菜”是大足的一大名片和标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足冬菜也是大足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但大足冬菜品牌目前知名度不高,加强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大足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已有的管理学知识,在对区域品牌概念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访谈、环境条件分析等方法对大足冬菜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提炼出了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存在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不明确、产业规模效应低、品牌战略缺乏针对性、缺少品牌文化内涵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协会功能缺失、品牌运营能力不足等是引起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目前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包括加强品牌战略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利益相关者作用等。区域品牌建设是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大足冬菜区域品牌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适合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希望能为大足冬菜行业及其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许源,陈玉娇,祝子铜,许赢升,余琪,郑婷,雷美康[2](202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脱氢乙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指出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酱腌菜中脱氢乙酸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GB 5009.12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中第二法液相色谱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识别测量过程中的各个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当添加水平为50μg/mL时,酱腌菜中脱氢乙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为0.523g/kg,在95%的置信区间下,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98 g/kg (k=2)。结论对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脱氢乙酸含量,其不确定度主要由配制标准溶液与拟合标准曲线构成。

程家维[3](2020)在《分子光谱法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饮食来保持健康的体魄,如何利用食疗来赶走疾病。天然的、食药同源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功效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受到日益关注,再加上植物活性成分本身来源丰富,各种抗菌、抗炎、抗癌、抗氧化、抗肿瘤等优势的突出,使其在食品、医药及日化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同样存在弊端,植物活性成分构成的的化合物,其化学性一般较活泼、分子结构不稳定;一旦分离、提取方法不当,其分子结构就可能发生变化或使反应变质;难溶于冷水中生物利用率较低,导致人们对市面上的一些保健、护肤甚至食品的品质和含量的要求产生更高的期许。因此,开发出快捷、高效检测和鉴别市场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品质、含量及其真伪的分析技术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环境中的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源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植物,但是随着人类的使用、投入生产以及自然的运动等各种方式,难免在大气环境中存在废弃、泄露的现象,导致植物活性成分利用率低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由于植物活性成分的来源丰富,各种活性显着,人们盲目追求“越多越好”的价值观,物极必反恰恰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了危害。另外,很多不良商家依次为噱头,夸大其功效,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而实行以次充良的现象,导致很多以此为关键成分的食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成为劣质产品,加之处理不当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以黄酮类化合物姜黄素、香叶木素和花旗松素三种植物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同时制备出具有荧光效应的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L-His-AuNPs)和L-半胱氨酸修饰的碳量子点(L-Cys-CDs)为检测平台。整个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分子光谱法,以分子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为主,辅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立叶近红外光谱法,同时采用XRD、TEM、Zeta电位图等表征手段进一步佐证、充实实验现象或进一步解释反应机理。实验报告中建立了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姜黄素的分析测定,通过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灵敏检测到香叶木素,同时还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两种不同的分析法同时分析花旗松素,经过比较确定以灵敏度更高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为检测手段。最终将建立的新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实验结果满意。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475014)和重庆市研究生创新项目(CYS19356)的资助下完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与姜黄素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实验发现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团簇在与姜黄素作用下,其荧光信号被显着猝灭,我们据此建立了快捷检测环境中痕量姜黄素的新方法。实验以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L-His-AuNPs)为探针试剂,在pH=7.1经过优化的条件下,将适量的姜黄素溶液加入到L-His-AuNPs中,发现L-His-AuNPs溶液原本明亮的荧光被显着猝灭。同时经过计算,发现猝灭的荧光强度随着姜黄素量的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过实验证明,L-His-AuNPs的荧光强度猝灭程度与姜黄素浓度在5.0×10-7-1.1×10-5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10-88 mol/L。实验通过水样以及健康自愿者的尿样做分析应用,发现回收率在99.5%-105.0%之间,结果令人满意。进一步通过文献对比,更加说明该检测方法的简单、高效。2.利用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为光散射探针快速检测天然植物活性成分香叶木素香叶木素作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具有诸多优异的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活性。文章以L-组氨酸为修饰剂和还原剂,通过简单制备得到具有荧光特性的金纳米粒子(L-His-AuNPs)。在pH为4.5的BR缓冲溶液中,香叶木素的加入使得体系的光散射强度显着增强。据此,根据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的强度变化,构建一种快捷检测香叶木素的实验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L-His-AuNPs检测香叶木素的线性范围为7.0-140.0×10-88 mol/L,检出限为1.8×10-88 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香叶木素的检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3.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碳量子点对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花旗松素的分析测定实验以柠檬酸为碳源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采用简易的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高荧光产率的碳量子点(L-Cys-CDs)。经实验分析发现,在Fe3+存在的情况下,L-Cys-CDs可同时作为荧光探针和共振瑞利散射(RRS)探针检测花旗松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Fe3+可使碳量子点的荧光显着猝灭,当向上述体系中再加入花旗松素,发现猝灭体系的荧光得以恢复,且三者共存时体系的RRS强度显着增强。据此,文章通过构建两种光谱法择优检测花旗松素,最后确定以检出限更灵敏、线性范围更宽的RRS光谱法作为快速检测花旗松素的实验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RRS增强的强度与花旗松素的浓度在0.9-160×10-7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8.6×10-99 mol/L,相关系数为0.9975。且利用本实验方法检测标准样品的含量与出售方标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值相比较,以及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罗松明[4](2019)在《乳酸菌发酵对泡仔姜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仔姜作为四川泡菜的一种,具有良好的风味、脆嫩的口感、营养保健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目前泡仔姜企业的产业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本文对8份泡姜水样品的发酵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具有较佳发酵特性的泡姜水样品中的优势乳酸菌株进行分离鉴定;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的乳酸菌发酵剂对泡仔姜产品的感官品质和基础理化指标的影响,并和老泡姜水发酵法作比较;最后以较佳的发酵处理方式制作泡仔姜,对泡仔姜的香气构成、有机酸、氨基酸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试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泡姜水样品的盐度、pH值和总酸含量三个理化指标的差异较明显,盐度和总酸含量分别在3.65%13.16%、0.430.83g/100g之间。来自乐山某泡仔姜企业的泡姜水样品(PJS7)具有相对较佳的发酵特性,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假肠膜明串珠菌三株优势功能菌株。(2)以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假肠膜明串珠菌三种乳酸菌进行单菌株接种发酵、混菌接种发酵和老泡姜水发酵五种发酵处理下的泡仔姜的整体可接受性得分分别在第4 d(6.33±0.26分)、6 d(6.50±0.18分)、6 d(6.18±0.20分)、4 d(6.78±0.13分)和2 d(6.79±0.14分)达到最高值。以混菌接种发酵和老泡姜水发酵两种处理下的泡仔姜品质相似(且明显优于单一乳酸菌接种发酵处理),均具有浓郁的泡仔姜特征香气和优良的泡仔姜特征滋味品质(酸咸适口、姜辣味明显),质地脆嫩,整体可接受性强。在泡仔姜发酵过程中,pH值均逐渐降低直至趋于稳定,而总酸含量则逐渐增多,以老泡姜水发酵处理下的总酸含量最高(第8 d时其总酸含量高达0.935g/100g),而假肠膜明串珠菌接种处理下的总酸含量最低(第8 d时其总酸含量为0.376g/100g);泡制发酵后的泡仔姜色泽亮度比新鲜仔姜的低些,在第8d时泡仔姜色差值在15.321.0;泡仔姜的脆度变化较小而硬度逐渐降低;辣度也逐渐降低,在发酵第8d时姜辣素含量降至0.17 g/100g左右;泡仔姜盐度逐渐增加直至趋于稳定;泡仔姜的硬度、盐度和辣度的变化速度受发酵处理的影响均较小;泡仔姜中还原糖含量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在第6 d至第8 d时还原糖含量变化不明显(介于0.1%0.2%范围),在第6 d至第8 d时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也不明显(介于0.02%0.04%范围);单一乳酸菌接种发酵的第2 d时都有亚硝峰的出现,而以混菌接种发酵或老泡姜水发酵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亚硝峰。在这五种发酵处理中,三株乳酸菌混菌接种发酵法是制作泡仔姜的最佳选择。(3)对混菌接种发酵仔姜的过程中细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乳球菌属和乳杆菌属在泡仔姜发酵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长活性,它们在发酵第1 d时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7.18%和2.49%,分别在第4 d(38.76%)和第6 d(46.97%)时达到相对丰度最大值;而明串珠菌属在第1 d的相对丰度仅仅为0.22%,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其相对丰度继续减少。(4)泡仔姜中的香气物质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在发酵过程中,泡仔姜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明显减少,一些香气成分(如α-金合欢烯、β-倍半水芹烯)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降低,而也有一些香气成分(如乙酸香叶酯)的绝对含量则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其中的一些香气物质(如癸醛)是乳酸菌代谢作用产生的。月桂烯、β-甜没药烯、反-β-罗勒烯、顺-β-罗勒烯、芳樟醇、顺-柠檬醛、香叶醇、乙酸香叶酯、癸醛、姜黄烯和桉树脑是泡仔姜中最重要的风味活性成分,它们对泡仔姜样品的香气品质贡献最显着。(5)在混菌接种发酵制作泡仔姜过程中,泡仔姜样品的草酸和抗坏血酸含量逐渐降低,第8 d泡仔姜样品中草酸含量仅为160.76±4.01 mg/100g,而新鲜仔姜则高达1728±9.14 mg/100g,第8 d泡仔姜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为1.19±0.03 mg/100g,是新鲜仔姜的三分之一,而乳酸和乙酸都逐渐增多(第8 d泡仔姜样品中乳酸和乙酸含量分别为57.70±2.16和44.43±0.03 mg/100g,而新鲜仔姜中乳酸和乙酸含量则仅仅为2.32±0.08和0.65±0.12 mg/100g),甲酸、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琥珀酸的含量则呈现出先增加然后减少的趋势。泡仔姜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逐渐减少。在泡仔姜样品中,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最高,而苦味氨基酸的含量最低;天门冬氨酸是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的含量仅次于天门冬氨酸。对泡仔姜的滋味品质贡献较大的游离氨基酸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组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这五种氨基酸在第4 d泡仔姜样品中呈味强度分别为0.72、0.60、0.43、0.29和0.15)。6-姜醇、8-姜醇和6-姜酚是泡仔姜样品中的主要辣味成分,它们在第8 d时分别降至425.61±12.16、403.58±16.56和469.26±13.52 mg/kg(分别是新鲜仔姜的78.27%、83.64%和85.52%)。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泡仔姜样品中的葡萄糖含量或果糖含量均不到0.1%。

朱韧[5](2019)在《京冬菜的关键生产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京冬菜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京冬菜生产关键工艺点(原料脱水方式、菜坯得率、产品配方)进行优化及分析了京冬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细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第二,对京冬菜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首先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再对新鲜原料及4个不同发酵期间京冬菜的挥发性成分测定,最终确定了京冬菜中主要挥发性气味成分。1京冬菜的关键生产工艺确定及优化结果如下:(1)以脱水效率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衡量指标,对不同温度的热风干燥、自然晾晒及不同添加量的食盐+离心(转速恒定)的原料脱水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食盐+离心原料脱水方式的脱水效率高。(2)以理化指标以及京冬菜成品的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优化了菜坯得率和食盐、花椒、红辣椒、大蒜的添加量,得到了菜坯得率15%和食盐4.55%,大蒜7.22%,红辣椒3.20%及花椒3.3%的京冬菜品质最佳。(3)运用平板计数法对发酵期间京冬菜主要微生物群落数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菌落总数、乳酸菌、酵母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其中乳酸菌对京冬菜的品质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京冬菜发酵末期乳酸菌数量保持在105 5左右,其pH和总酸含量稳定在4.92和5.10 g/kg左右,这对京冬菜的风味及贮藏提供了可能性。(4)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不同发酵期间(0,初、中、末)京冬菜细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冬菜样品中细菌共有24个门、429个属;在门水平上,蓝细菌、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是京冬菜样品中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随着京冬菜不断发酵,其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乳酸杆菌属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酵中期其相对丰度达到最大值8.04%。2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以峰数(相似度≥80%)和总峰面积为衡量指标,优化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得到了萃取温度70 ℃、平衡时间50 min、萃取时间30 min、取样量0.4 g的萃取效果最佳。(2)对新鲜原料和4个不同发酵时期(0,初、中、末)京冬菜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出264中挥发性物质,根据挥发性成分的官能团分为异硫氰酸酯类(9种)、醛类(10种)、醇类(34种)、酸类(7种)、酯类(54种)、酮类(13种)、酚类(10种)、硫醚类(14种)、烃类(83种)、醚类(7种)、腈类(8种)、杂环化合物(14种)及氧化物(1种)共13类。(3)运用电子鼻技术对以上5种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雷达图、PCA图及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京冬菜风味的主要贡献成分,雷达图结果显示传感器W1S(对甲基类敏感)、W1W(对无机硫化物敏感)、W2S(对醇类,醛酮类敏感)、W2W(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敏感)5个样品之间风味成分的重要代表者。第1,2主成分的总贡献率为95.1%,高于95%,说明5个样品存在很大的差别。(4)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可知,新鲜原料关键风味是硫醚类,随着京冬菜的不断发酵,微生物发酵作用及一系列生化反应的不断进行,发酵中、末期,酯类与醇类等物质逐渐成为京冬菜的关键风味。

安丽娜,周藜,廖春,黄靖宇,蔡娜[6](2016)在《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污染状况,为我市的酱腌菜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食源性疾病提供预警,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随机采集市售散装酱腌菜160份,对样品进行大肠菌群及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160份散装酱腌菜中有8份样品分离出沙门氏菌,4份样品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份样品分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有29份样品分离出条件致病菌。结论:贵阳市售散装酱腌菜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应加强对酱腌菜类型食品的卫生监督。

黄韬睿,王鑫,孟甜[7](2016)在《酱腌菜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酱腌菜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开胃小菜,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的累积,而亚硝酸盐对人体又有着各种危害。因此,在酱腌菜生产和监管中,对亚硝酸盐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报道的亚硝酸盐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江婧婧[8](2015)在《功能纳米材料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堆积而成,具有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型碳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导电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纳米电子器件、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能量存储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量子点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发射波长可调、荧光量子产率高、光化学稳定性好以及抗光漂白等优异性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结合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酶、抗体、细胞、组织以及核酸等)和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检测的装置。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以及可实现实时检测等优点,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功能纳米材料构建新型生物传感器,不仅丰富了传感器的构建材料,而且可以表现出众多独特的性质。本论文对石墨烯复合物、石墨相氮化碳复合物和量子点的制备、功能化以及在生物传感器(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通过简单的原位生长法合成了生物功能化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物,其中,金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上。随后将血红蛋白(Hb)固定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物表面以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亚硝酸盐(NO2-)。在电化学还原NO2-过程中,产物种类繁多并易于受电极条件和催化剂性质的影响而存在许多限制,但电化学氧化NO2-却能避免这些干扰因而具有较大优势。以上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对NO2-的检测中表现出许多优势,例如线性范围宽(0.05-1000 mM,R2=0.997)、检测限低(0.01 mM,S/N=3)、灵敏度高(0.15 μA μM-1 cm-2)以及选择性好。此外,该生物传感器进一步用于酱腌菜中NO2-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GB 5009.33-2010)分光光度法检测的结果相一致。因此,这种新颖、灵敏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NO2-含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的Au@Pd核壳粒子(Au@Pd-RGO)纳米复合物,将该复合物修饰到电极上以构建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进行单独和同时检测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由于Au@Pd-RGO复合物将RGO优异的导电性和Au@Pd纳米粒子高效的催化性能相结合,修饰电极上AA、DA和UA之间的氧化峰得以区分,峰电流也得以增强。单独检测时,AA、DA和U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0.1-1000、0.01-100 和 0.02-500 μM,检测限分别为 0.02、0.002 和 0.005μM(S/N=3)。同时检测AA、DA和UA时,线性范围分别为1-800、0.1-100和0.1-350 μM,检测限分别为0.28、0.024和0.02μM(S/N=3)。此外,该传感器进一步用于人体尿液中AA、DA和UA含量的测定。因此,Au@Pd-RGO复合物在构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电化学传感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通过结合葡萄糖氧化酶(GOx)固定的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的金纳米粒子复合物(Au-g-C3N4)和鲁米诺,在无需外加共反应剂的条件下,构建了一种新颖的比率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用于灵敏检测葡萄糖。在加入葡萄糖前,以溶解氧为共反应剂,只能得到g-C3N4纳米片的阴极ECL信号。在加入葡萄糖后,GOx催化葡萄糖原位产生H2O2,金纳米粒子进一步催化H2O2产生活性氧物种,从而显着提高了鲁米诺的阳极ECL信号。同时,由于GOx的酶催化反应中氧的消耗,导致阴极ECL发射强度大幅度降低。共反应剂原位产生和转换与GOx和金纳米粒子高效的催化活性密切相关。构建的比率ECL生物传感器在对葡萄糖进行检测时,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线性范围为0.1-8000 μM,检测限为0.05 μM(S/N=3)。此外,该比率ECL传感平台被成功用于人体尿样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并且避免了其它生物分子的干扰。因此,这种简单、可靠、灵敏的比率ECL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中表现出潜在应用价值。(4)通过目标诱导G-四联体—血红素(G4-hemin)的原位产生来催化H2O2氧化对苯二酚(HQ)和鲁米诺,对体系的阴极和阳极ECL信号进行调控,设计了一种高灵敏的比率ECL传感策略用于目标DNA(T-DNA)检测。首先,采用逐级修饰的方法依次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CdS量子点(QD)和发夹DNA(H-DNA)探针来构建ECL传感平台。当目标DNA存在时,它可以诱导H-DNA发生构象转换,释放含有富G碱基的DNA序列,使其与hemin结合形成G4-hemin模拟酶。该模拟酶不仅可以催化HQ产生不溶物沉积使CdS的阴极ECL信号降低,而且可以催化鲁米诺使阳极ECL信号增强,从而实现了 DNA的比率检测。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在对T-DNA进行检测时,线性范围为1-10000 fM,检测限为0.02 fM(S/N=3),并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

沈颖旎,陆张坚,陆振华[9](2013)在《酱腌菜及其包装物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液液萃取方法,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UV检测技术对酱腌菜及其包装物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5 mg/kg,变异系数0.25%10.6%,回收率为72.0%116.0%;酱腌菜及包装物中普遍检出PAEs,检出率达100%;酱腌菜中4种PAEs含量与包装材料的含量正相关;油脂含量高的酱腌菜中PAEs含量也高。该结果表明,部分酱腌菜产品已受到PAEs污染,其主要污染来源是其包装材料,应采取措施以减少PAEs增塑剂的污染。

陈宇鸿,沈仁富,陈海红[10](2012)在《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市酱腌菜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测。方法:按GB/T5009.29-2003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以GB2760-2007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标准进行评价,检出率为65%,超标率为30%。结论:我市酱腌菜中防腐剂的使用较为广泛,有的厂家超量使用防腐剂情况令人担忧,今后更需加强监督监测,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酱腌菜质量令人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酱腌菜质量令人忧(论文提纲范文)

(1)“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区域品牌概念
        2.2.1 区域品牌
        2.2.2 农产品区域品牌
    2.3 原产地效应理论
    2.4 产业集群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历史及产业现状分析
    3.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历史
        3.1.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起源
        3.1.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历史
    3.2 大足冬菜种植加工和产业发展现状
        3.2.1 大足冬菜种植加工现状
        3.2.2 大足冬菜产业发展现状
第4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及环境条件分析
    4.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4.1.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4.1.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服务体系
        4.1.3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
    4.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环境条件分析
        4.2.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机会
        4.2.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威胁
        4.2.3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内部优势
        4.2.4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内部劣势
        4.2.5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SWOT矩阵分析
    4.3 国内外区域品牌建设经验借鉴
        4.3.1 涪陵榨菜区域品牌建设借鉴
        4.3.2 日本农业品牌建设借鉴
第5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诊断
    5.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1.1 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不明确
        5.1.2 冬菜产业规模效应较低
        5.1.3 品牌战略缺乏针对性
        5.1.4 缺少品牌文化内涵
    5.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诊断
        5.2.1 政府重视程度较低
        5.2.2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
        5.2.3 品牌运营能力不足
第6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6.1 明确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
        6.1.1 地方政府主导
        6.1.2 行业协会串联
        6.1.3 冬菜企业主营
    6.2 优化冬菜产业结构
    6.3 加强品牌战略管理
        6.3.1 明确品牌战略依据
        6.3.2 设立品牌战略目标
        6.3.3 制定品牌战略路径
        6.3.4 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6.4 深挖冬菜文化内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分子光谱法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简介
        1.1.1 引言
        1.1.2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介绍
        1.1.3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发展
        1.1.4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类
        1.1.5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主要检测方法
    1.2 研究对象简介
        1.2.1 姜黄素的简介和分析方法
        1.2.2 香叶木素的简介和分析方法
        1.2.3 花旗松素的简介和分析方法
    1.3 研究方法简介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3.2 分子荧光光谱法
        1.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研究报告
    2.1 基于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与姜黄素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结论
    2.2 利用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为光散射探针快速检测天然植物活性成分香叶木素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2.3 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碳量子点对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花旗松素的分析测定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乳酸菌发酵对泡仔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仔姜的种植、保鲜与加工
        1.1.1 仔姜种植概况
        1.1.2 仔姜保鲜的研究进展
        1.1.3 速冻仔姜片的研究进展
        1.1.4 泡仔姜的研究进展
    1.2 乳酸菌与泡菜品质形成的关系研究进展
        1.2.1 泡菜的品质构成与其形成规律研究进展
        1.2.2 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态研究进展
        1.2.3 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态与泡菜品质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优质泡姜水的筛选及其优势乳酸菌株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泡仔姜和泡姜水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2 用于制作泡仔姜的原辅料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
    2.2 仪器和用具
    2.3 方法
        2.3.1 优质泡姜水的筛选
        2.3.2 优质泡姜水样品的乳酸菌株分离和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市售泡仔姜样品的感官品质比较
        2.4.2 泡老姜水和7 份泡仔姜水的发酵特性的比较分析
        2.4.3 优势乳酸菌菌株的鉴定
    2.5 讨论
        2.5.1 8 种泡姜水的盐度和酸度分析
        2.5.2 8 种泡姜水的微生物群落比较
        2.5.3 8 种泡姜水以接种发酵法制作泡仔姜的效果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接种发酵法和老泡姜水发酵法对泡仔姜的感官品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比较
    3.1 试验材料
        3.1.1 原材料和乳酸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泡仔姜的制作
        3.3.2 仔姜泡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
        3.3.3 泡仔姜感官品质和基本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在不同发酵处理下的乳酸菌生长规律
        3.4.2 在不同发酵处理下的泡仔姜感官评分的动态变化
        3.4.3 在不同发酵处理下泡仔姜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3.4.4 泡仔姜感官品质及其基础理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5 讨论
        3.5.1 泡仔姜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
        3.5.2 五种发酵发酵处理对泡仔姜感官品质的影响比较
        3.5.3 五种发酵处理对泡仔姜的基础理化指标的影响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泡仔姜的风味物质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原辅料和乳酸菌
        4.1.2 试剂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泡仔姜的制作
        4.3.2 泡仔姜的香气构成分析
        4.3.3 泡仔姜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发酵过程中泡仔姜香气构成的动态变化
        4.4.2 发酵过程中泡仔姜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
    4.5 讨论
        4.5.1 泡仔姜的香气构成分析
        4.5.2 泡仔姜中有机酸构成分析
        4.5.3 泡仔姜中氨基酸构成分析
        4.5.4 泡仔姜中姜辣素组成分析
        4.5.5 泡仔姜中可溶性糖组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1.1 优质泡姜水的筛选及其优势乳酸菌株的分离鉴定
        5.1.2 五种发酵处理对泡仔姜感官品质及其基础理化指标的影响比较
        5.1.3 泡仔姜的主要风味特征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京冬菜的关键生产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酱腌菜
        1.2.1 湿态发酵腌制品
        1.2.2 半干态发酵腌制品
    1.3 京冬菜关键加工工艺研究
        1.3.1 蔬菜脱水工艺的研究
        1.3.2 酱腌菜配方的研究
        1.3.3 酱腌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研究
    1.4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4.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的研究
        1.4.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
        1.4.3 酱腌菜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5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1.5.1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方法
        1.5.2 挥发性成分萃取条件的优化
        1.5.3 挥发性成分物质分析的方法
        1.5.4 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京冬菜生产关键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京冬菜传统加工工艺流程
        2.3.2 京冬菜的关键生产工艺优化
        2.3.3 京冬菜理化指标的检测
        2.3.4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2.3.5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原料脱水方式对菜坯的脱水效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2.4.2 不同菜坯得率的京冬菜发酵期间品质的动态变化
        2.4.3 不同配方比例对京冬菜品质的影响
        2.4.5 京冬菜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动态变化
        2.4.6 京冬菜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3.3.2 京冬菜GC-MS分析方法
        3.3.3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3.3.4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3.3.5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电子鼻测定方法
        3.3.6 京冬菜关键挥发性成分确定的方法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结果
        3.4.2 新鲜原料及4个不同发酵期间京冬菜的GC-MS分析
        3.4.3 新鲜原料及不同发酵时期京冬菜挥发性成分的电子鼻分析
        3.4.4 新鲜原料及不同发酵时期京冬菜的关键挥发性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大肠菌群的分离鉴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检验GB4789.3-2012进行。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789.10-2010进行。
        1.3.3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进行。
        1.3.4 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5-2012进行。
        1.3.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
    2.2 贵阳市不同采样场所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检测合格率(表2)。
    2.3 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不同种类细菌检出率(表3)。
3 讨论

(7)酱腌菜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主要产生途径
    1.1蔬菜原料中的亚硝酸盐累积
        1.1.1 蔬菜种植过程中氮肥的使用
        1.1.2 蔬菜长期贮存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
    1.2 酱腌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
2 亚硝酸盐的毒性
    2.1 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2 亚硝酸盐的慢性作用
    2.3亚硝酸盐的致癌性
3 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
    3.1 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3.2 8-羟基喹啉分光光度法
    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法
    3.5 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
    3.6 快速检测仪
4 总结与展望

(8)功能纳米材料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的概况
    1.3 石墨烯的性质
    1.4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1 自上而下法
        1.4.2 自下而上法
    1.5 石墨烯复合材料
        1.5.1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1.5.2 石墨烯—无机非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1.5.3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6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1.6.1 H_2O_2和葡萄糖检测
        1.6.2 生物小分子检测
        1.6.3 DNA检测
        1.6.4 农药检测
    1.7 类石墨烯材料(g-C_3N_4)
        1.7.1 g-C_3N_4的制备方法
    1.8 电致化学发光
        1.8.1 电致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1.8.2 ECL的反应类型
        1.8.3 ECL发光体
        1.8.4 ECL技术的特点
        1.8.5 ECL生物传感器
    1.9 本文工作思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物的亚硝酸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RGOCS的制备
        2.2.3 RGOCS-AuNP的制备
        2.2.4 Hb/Au/RGOCS/GCE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2.2.5 酱腌菜样品的处理
        2.2.6 酱腌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2.2.7 实验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GOCS-AuNP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 检测NO_2~-
        2.3.5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3.6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2.3.7 生物传感器的实用性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金钯核壳纳米粒子复合物构建传感器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Au@Pd-RGO复合物的制备
        3.2.3 Au@Pd-RGO/GCE传感器的构建
        3.2.4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Pd-RGO复合物的表征
        3.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AA、DA和U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5 单独和同时检测AA、DA和UA
        3.3.6 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3.3.7 传感器的选择性
        3.3.8 传感器的实用性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共反应剂原位产生和转换构建比率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灵敏检测葡萄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g-C_3N_4纳米片层的制备
        4.2.3 Au-g-C_3N_4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2.4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4.2.5 实验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g-C_3N_4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4.3.2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检测葡萄糖
        4.3.5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4.3.6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4.3.7 生物传感器的实用性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目标诱导原位产生DNA模拟酶构建比率电致化学发光DNA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CdS QD的制备
        5.2.3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5.2.4 实验仪器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dS QD和G4-hemin模拟酶的表征
        5.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5.3.3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5 检测T-DNA
        5.3.6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5.3.7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读博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博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9)酱腌菜及其包装物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 样品的制备
    1.4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检测范围及检出限
    2.2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评价
    2.3 酱腌菜中PAEs的检测结果
    2.4 酱腌菜塑料包装物中PAEs的检测结果
    2.5 酱腌菜及其包装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3 结论

(10)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检测方法
    1.3 评价标准
2 检测结果
    2.1 酱腌菜中苯甲酸的检测结果
    2.2 酱腌菜中山梨酸的检测结果
    2.3 酱腌菜样品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四、酱腌菜质量令人忧(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秦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脱氢乙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 许源,陈玉娇,祝子铜,许赢升,余琪,郑婷,雷美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3)
  • [3]分子光谱法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新方法研究[D]. 程家维. 重庆三峡学院, 2020
  • [4]乳酸菌发酵对泡仔姜品质的影响[D]. 罗松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5]京冬菜的关键生产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 朱韧. 广西大学, 2019(12)
  • [6]贵阳市市售散装酱腌菜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 安丽娜,周藜,廖春,黄靖宇,蔡娜. 健康之路, 2016(11)
  • [7]酱腌菜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黄韬睿,王鑫,孟甜.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6)
  • [8]功能纳米材料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研究[D]. 江婧婧. 南京大学, 2015(01)
  • [9]酱腌菜及其包装物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J]. 沈颖旎,陆张坚,陆振华. 食品工业, 2013(12)
  • [10]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J]. 陈宇鸿,沈仁富,陈海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担心泡菜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