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一、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钟睿[1](2021)在《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如何利用CT表现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无症状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鉴别诊断,辅助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7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共56例,皮质醇腺瘤组32例,醛固酮腺瘤组44例,无功能腺瘤组4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术前准备情况及术中血压波动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和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侧别、平扫CT值、各期增强CT值等影像学资料,比较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和各皮质腺瘤组之间的差异,并计算有助于影像学鉴别诊断的最佳切点。结果: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与三组皮质腺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1,2,3>0.05);56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40例行腹腔镜下肾上腺或肿瘤切除术,16例行开放手术;9例术中血压平稳,占16%;另外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波动(140/90mm Hg~230/110mm Hg),占84%。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在肿瘤最大直径、平扫CT值、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CT值上均显着大于三组皮质腺瘤组(P1,2,3<0.01)。以肿瘤直径≥2.95cm诊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AUC为0.87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6.0%;当平扫CT值≥24.5HU时,AUC为0.929,敏感度为94.0%,特异性为82.5%;当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时,AUC为0.886,敏感度为72.7%,特异性为90.6%;当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时,AUC为0.937,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95.3%;联合以上四个指标时,AUC为0.981,阈值为≥0.118,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0.6%。结论:以肿瘤直径2.95cm、平扫CT值24.5HU、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和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为阈值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李健[2](2020)在《EPAS1在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内皮PAS区域蛋白1(Endothelial PAS domain protein 1,EPAS1)在良、恶性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s)中的表达差异,明确其在恶性PPGL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五年收治的通过临床-病理确诊为散发性PPGLs患者83例(其中良性50例,恶性33例),并选取同期正常肾上腺髓质8例。根据2016年PPGLs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中的诊断原则及PASS评分,分为良性、恶性两组。对良、恶性两组间的临床数据、检验检查、病理参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PAS1在良、恶性PPGLs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比较EPAS1在三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EPAS1在恶性PPGL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临床数据在良性及恶性PPGLs两组临床数据比较中发现,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发病年龄偏小(48.29±16.76岁vs 53.47±18.01岁)且BMI(22.25±2.89 kg/m2 vs 24.17±3.74kg/m2)及血钾偏低(3.62±0.79 mmol/L vs 3.81±0.94 mmol/L)(P均<0.05),64%的肿瘤位于肾上腺外,明显多于良性组32%(P<0.01),恶性组肿瘤平均直径95.20±26.54mm,明显高于良性肿瘤47.28±22.4mm,恶性组Ki67(%)为5.00(2.00,7.00)明显高于良性组2.10(1.00,5.00),恶性组CRP vs良性组CRP为5.74±4.89mg/L vs 1.25±2.41 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良、恶性PPGLs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三组中性别、血压、FPG、FINS、血脂、尿酸等其它临床指标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24小时尿游离CA等激素分泌水平也未见明显差异。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PAS1在正常肾上腺髓质中染色阴性,良性及恶性组中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6%和85%,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有36%的恶性PPGLs染色为强阳性。而良性组有8例染色呈轻到中度阳性。3.相关性分析恶性PPGLs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评分与肿瘤直径(r=0.471,P<0.01),Ki67(r=0.323,P<0.01)及CRP(r=0.206,P<0.05)呈正相关,与BMI(r=-0.168,P<0.05)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良性PPGLs中的8例染色阳性的病例,免疫组化染色强度评分与Ki67(r=0.215,P<0.05)、PASS评分(r=0.197,P<0.05)及CRP(r=0.263,P<0.05)也呈正相关,这8例的PASS评分均在4分以上。结论:EPAS1在恶性及具有侵袭性倾向的PPGLs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直径、Ki67均呈正相关,可用于早期鉴别良、恶性PPGLs;EPAS1表达与CRP及BMI相关,提示高CRP及低BMI的良性PPGLs有转移性倾向,需密切加强随访。

张钰[3](2020)在《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及SDHB基因表达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现在影像、检验及基因筛查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肾上腺占位在体检时筛出,发现这类肿瘤并不少见,通常认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约为3%~10%,甚至有文献报道高达30%左右。但目前对于这类肿瘤的特殊性和临床诊治经验的相对缺乏。导致误诊、漏诊常见。这些患者平素无症状,但在应激状况下可,尤其是术前认识和准备不充分时出现血压急骤波动甚至急性心血管事件,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此病的死亡率,也同时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主要是指可无血压升高、心悸、出汗等临床表现,但在严重外伤、感染、手术等应激条件下出现血压急骤上升或血压始终平稳的嗜铬细胞瘤。本研究通过对静止性嗜铬细胞瘤组及显性症状嗜铬细胞瘤组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激素指标、影像学、病理特征等进行组间的对比,并进一步探讨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B(SDHB,succinic dehydrogenase B)在两组中的表达,探讨静止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区别,为偶发肾上腺占位患者寻求最优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从中筛选出234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收集其所有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并根据是否有“三联征”、高血压等明显临床表现分静止性嗜铬细胞瘤研究组,显性症状嗜铬细胞瘤对照组。对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激素指标、影像学等资料进行记录整理,进行组间回顾性研究对比,重点总结静止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特点。收集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寻找其标本蜡块后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比SDHB在两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嗜铬细胞瘤患者234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107例,发病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45.2±14.3岁,中位病程2.7年,均已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均显示嗜铬细胞瘤。静止性嗜铬细胞瘤占嗜铬细胞瘤总数的20.1%(47/234),影像学为主要发现途径,男性30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7.6±12.4岁,BMI为23.7;平均收缩压为117.6±16.3 mmHg,平均舒张压为78.8±11.5 mmHg,均处于正常范围,患者均未出现“三联征”、阵发性高血压及持续性高血压;尿去甲肾上腺素(74.6±135.2)mg/24h、尿肾上腺素(242.5±474.1)mg/24h、尿多巴胺(294.4±313.2)mg/24h;均比显性症状嗜铬细胞瘤组低;47例静止PCC中45例(95.8%)位于肾上腺,左侧20例(42.6%),右侧24例(51.1%),双侧1例(2.1%)。2例(4.3%)位于肾上腺外,其中腹膜后2例,2例位于肾门处。CT结果示2组嗜铬细胞瘤在CT下均呈密度不均质,大多数都有完整包膜,增强期下可见不均匀斑片状强化,有时可见囊性变化、钙化、出血等。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两组无显着性差异。静止性PCC体积较小,直径较短,较少的血管侵犯。SDHB在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较低。除此之外,两组在其他方面均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不少见,比例可能远远高于现在报道的比例,影像学是主要的发现途径;肿瘤体积小,无大汗淋漓、剧烈头痛和心悸典型三联症表现,并且伴有阵发性、持续性或阵发加重的高血压等症状。误诊常见。无论肾上腺或肾上腺外肿瘤但血压正常,应想到静止性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方式,需要给予充分围手术期准备与术中监测,以减少误诊及术中血压波动,减少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

尹绪龙[4](2020)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分类标准下临床病理再评价的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标准下比较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以期提高PHEO患者与PGL患者的诊治水平,进一步评价新版分类标准下GAPP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2008年7月至2018年12月)PHEO/PGL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最终共纳入306例PHEO/PGL患者,将306例PHEO/PGL患者按照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比较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按照日本学者新提出的评分系统(GAPP评分)重新分类为高、中、低分化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NMT免疫组化染色定性结果与GAPP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06例PHEO/PGL患者,其中PHEO患者232例,PGL患者74例。PHEO/PGL患者中出现高血压症状的有244例(占79.74%),具有典型三联征(头痛、心悸、多汗)表现者76例(占24.8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PHEO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的比例明显低于PGL患者(37.1%vs 63.5%,P<0.001);PGL患者中体重减轻比例高于PHEO患者(25.7%vs 13.8%,P=0.017)。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PHEO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低于PGL患者(274.7 vs 173.0ug/24h,P<0.05)。对306例PHEO/PGL患者进行GAPP评分,结果显示306例患者的GAPP评分为(3.3±1.8)分,PHEO患者GAPP评分低于PGL患者的[(3.0±1.9分)vs(3.5±1.7)分](P<0.05);对两组患者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HEO患者的血管/包膜侵犯率、分泌NE的比例明显低于PGL患者,分泌肾上腺素(E)的比例高于PG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与GAPP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按照GAPP评分标准进行分级,306例患者被分为高分化组(74例,占24.18%)、中分化组(189例,61.76%)、低分化组(43例,14.05%)。将三组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发现三组患者的高血压症状、三联征症状、体重减轻、视物模糊、糖耐量异常、心肌损伤、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三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低分化组的肾上腺素水平、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多巴胺水平均高于高、中分化组,低分化组的尿肌酐浓度也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PHEO患者与PG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PGL患者中出现持续性高血压的比例更大,且PGL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PHEO患者。2.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与GAPP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GAPP分级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关,提示GAPP分级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仲光鑫[5](2020)在《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皮质醇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患者均可出现非特异性表现如高血压等。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及代谢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等有关联。研究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特别是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后血压转归情况可为相应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目的:研究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患者肾上腺手术后高血压的缓解情况,探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2019年于我科住院的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20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高血压的缓解情况。结果:所有纳入的208例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患者高血压平均持续时间为8.40±7.88年,术前患者平均SBP为138.75±16.64 mmHg,平均DBP为83.41±12.65 mmHg;随访时患者的平均 SBP 为 130.79±11.20 mmHg,平均 DBP为83.16±8.89mmHg。患者术前血浆醛固酮为283.36±187.92pg/ml,入院血钾水平为3.85±0.60 mmol/L,清晨血皮质醇为11.99±4.21 μg/dl,血肌酐水平为70.15±25.75μmol/L。经过手术治疗后,98例患者的高血压状况得到完全缓解,110例患者的高血压未得到完全缓解,而其中有64例患者术后高血压情况有 所好转。肿瘤平均大小为2.26±1.58 c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不同肾上腺疾病患者的术后高血压的预后情况差异明显(p<0.001)。总体患者相关指标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者BMI(p=0.033)、高血压持续时间(p=0.001)和肿瘤大小(p=0.045)和患者术后的高血压预后相关。无功能性肾上腺疾病的术后高血压完全缓解率为22.8%,高血压有效率为47.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相关因子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是否有冠心病史(p=0.041)、高血压持续时间(p=0.013)、术前是否服用不少于3种降压药(p=0.006)、血钾水平(p=0.005)和手术侧别(p=0.025)等与患者术后高血压是否完全缓解相关。结论: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患者接受肾上腺手术治疗后高血压完全缓解率因具体诊断不同而差异明显。无功能性肾上腺疾病患者术后高血压改善的有效率为47.4%,该部分患者积极接受肾上腺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情况,潜在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前是否有冠心病史、高血压持续时间、术前是否服用不少于3种降压药、血钾水平和手术侧别等和术后高血压是否完全缓解有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王新宇[6](2020)在《68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是血管儿茶酚胺分泌性肿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胸骨及腹部副神经节(副神经节瘤)的交感神经源性肿瘤,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阵发性高血压、头痛、躯干出汗过多和心悸,一些病人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紧张,有家族性倾向或偶然发现的肾上腺肿块的患者血压正常且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年发病率为1/300,000,其中20%为儿童及青少年。普通门诊成人高血压患者PPGL患病率为0.2~0.6%,儿童高血压患者PPGL患病率较高,估计为1.7%。生前未诊断而在尸检中的发现率为0.05%~0.1%。目的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特点。总结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基本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面,同时就临床特点加以分析,为临床诊断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提供依据,及早认识,及早识别,及早诊治提高患者预后生存治疗,减少转移及复发几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术后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68例。按照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嗜铬细胞瘤组和副神经节瘤组,总结及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高血压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除高血压外嗜铬细胞瘤伴随症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头痛(61.8%)、心悸(52.9%)、多汗(52.9%)、头晕(39.7%)、恶心(38.2%)、胸闷(23.5%)、腹痛(16.2%)、晕厥(7.4%)、体重下降(7.4%),而副神经节瘤临床特点相比,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峰值(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肿瘤直径、糖耐量异常、发病时长、MN/NMN上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嗜铬细胞瘤组相比,副神经节瘤组患者更容易出现尿蛋白(X2=4.571,P=0.033)。嗜铬细胞瘤中,肿瘤直径与NMN呈正性相关(r=0.253,P=0.05),与发病时长呈负相关关系(r=-0.257,P=0.045);此外,MN与NMN之间呈正性相关(r=0.272,=0.034),即MN值越大,NMN越大。副神经节瘤组中,发病时长与年龄呈负性相关(r=-0.775,P=0.041)。副神经节瘤组与嗜铬细胞瘤组影像学表现相似,病理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因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症状较多,临床上需注意患者的不典型症状,必要时进行PPGL的定性检验;另外,PPGL发病时长越长对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越大,且MNs的值越高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越大,为嗜铬细胞瘤的初步筛查提供重要证据。

张诗婷,田勍,高洪伟,王海宁,洪天配[7](2019)在《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后转归。方法 1994~2017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双侧和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2例,双侧13例,单侧89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结果与单侧组相比,双侧组确诊时年轻[中位数30(6,69)岁vs. 46(16,83)岁,Z=-2. 560,P=0. 010],出现头痛、大汗症状的比例高[61. 5%(8/13) vs. 21. 3%(19/89),χ2=7. 462,P=0. 006; 38. 5%(5/13) vs. 9. 0%(8/89),χ2=6. 408,P=0. 011],有肾上腺肿物家族史的比例高[30. 8%(4/13) vs. 0%(0/89),Fisher检验,P=0. 000],至少一侧为多个肿瘤的比例高[30. 8%(4/13) vs. 1. 1%(1/89),Fisher检验,P=0. 001]。结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单侧发病年龄轻,肾上腺肿物家族史多见,临床表现更重,一侧多发肿瘤发生率高。

张丽娜[8](2019)在《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背景:肾上腺的组织学特性和解剖学结构较为特殊,且肾上腺病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肾上腺疾病很容易被漏诊或者误诊。当前,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一大难点,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可反映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性腺激素分泌的情况,可用于评价肾上腺分泌激素的功能,对肾上腺疾病的鉴别具有较大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17-酮类固醇(17-ketosteroids,17-KS)、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s,17-OHCS)、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等肾上腺相关指标进行均相酶免疫方法试剂盒性能验证和分析这几个指标在肾上腺疾病中的改变。来探讨①17-KS、17-OHCS、VMA这几项指标是否对肾上腺疾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②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肾上腺疾病中表达的一般规律及辅助诊断价值。③尿香草扁桃酸和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嗜铬细胞瘤患者尿液中代谢的一般规律及评估其作为嗜铬细胞瘤辅助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1)方法溯源:依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对17-KS、17-OHCS、VMA的均相酶免疫检测试剂盒做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和参考区间等实验室性能验证。(2)入选标本和和分组: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肾上腺相关疾病患者的24小时尿液样本共2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121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48岁。按具体疾病种类将肾上腺疾病患者分为嗜铬细胞瘤组35例、库欣综合征组3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58例、无功能腺瘤组37例、其它疾病组48例(其中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20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肾上腺囊肿9例、肾上腺神经鞘瘤3例等)。检测尿液样本的17-KS、17-OHCS、VMA等指标,按照肾上腺不同疾病进行统计分析。(3)214例研究对象分为嗜铬细胞瘤组和其它肾上腺疾病两组,收集尿液样本检测的E、NE、DA指标的含量,联合VMA指标,分析这四个指标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性能验证实验结果:正确度实验显示:不同于本次实验校准所用批号的17-KS和VMA的5个水平校准品,偏倚均小于1/2Tea,符合验证标准。精密度实验显示:17-KS、17-OHCS和VMA低值和高值样本的批内和总精密度值小于厂家声称的值,符合精密度的验证标准;线性实验显示:17-KS、17-OHCS、VMA试剂的线性均为临床可接受的一阶线性,提示线性范围可靠;参考区间验证实验显示:20例表观正常人尿液中17-KS、17-OHCS和VMA的水平均在厂家制定的正常参考区间范围内。试剂盒性能验证符合各项要求。(2)17-KS、17-OHCS、VMA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酸性尿和中性尿中17-KS、17-OHCS和VMA的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17-KS水平在原发醛固酮增多症组的中位数为6.52mg/24h,17-KS在肾上腺各个疾病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17-OHCS水平在库欣综合症的中位数为5.36mg/24h,17-OHCS在肾上腺疾病的各个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VMA水平在嗜铬细胞瘤组的中位数水平为21.05mg/24h,在肾上腺疾病的各个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3)24小时尿VMA、E、NE、DA含量检测在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嗜铬细胞瘤组尿VMA和尿E、NE、DA水平显着高于其它肾上腺疾病组(P<0.05)。VMA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92.6%,显着优于E、NE、DA这三个指标的诊断效能,与E+DA+VMA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国内自主研发的均相酶免疫法17-KS、17-OHCS、VMA检测试剂盒,正确度、精密度和线性验证结果符合文件规定,参考区间验证都在厂家制定的参考区间范围内,验证通过,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2)均相酶免疫检测17-KS、17-OHCS、VMA在肾上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24h尿VMA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潜在指标。

张伟[9](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张紫薇[10](2019)在《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诊断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比较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CT检查及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诊断效能的差异,探讨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2012年至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拟诊肾上腺疾病于核医学科行131I-MIBG SPECT/CT核素显像的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最终经由病理检查确诊。全部数据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嗜铬细胞瘤组及非嗜铬细胞瘤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CT检查及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三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的差异。绘制全身显像得分及病灶直径的ROC曲线,寻找最佳截断值。分析影响全身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因素。结果: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诊断肾上腺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60.0%、75.6%、70.4%、85.7%。CT检查诊断肾上腺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20.0%、56.1%、54.3%、66.7%。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肾上腺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75%、82.9%、79.2%、88.2%。其中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大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3.55cm作为界值时约登指数最高,此时诊断灵敏度68.2%,特异度94.7%。以全身显像评分>3.5分,即13分为阴性,4分为阳性作为鉴别结果是否为嗜铬细胞瘤的界值时,约登指数最高,此时诊断灵敏度86.4%,特异度89.5%。显像结果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升高(P=0.026)、病灶直径(P=0.000)显着相关。结论: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与单纯131I-MIBG平面核素显像相比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性能优于CT检查,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诊断肾上腺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及分型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手术指征
    2.2 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
        2.2.2 影像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比较
    3.2 CT表现比较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EPAS1在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及SDHB基因表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实验分组
    2.临床资料
        2.1 人口基线及实验数据收集
        2.2 诊断判定标准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随访
    3.病理资料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线资料特征
    2.临床症状特征
    3.生化及激素指标差异
    4.影像学资料对比
    5.手术方式对比
    6.病理结果对比
    7.免疫组化结果对比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分类标准下临床病理再评价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2.新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下PHEO/PGL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血压测量
        2.2 血样检测
        2.3 尿样检测
        2.4 影像学检查
        2.5 新病理分类及GAPP评分:
        2.5.1 PNMT及 Ki-67 免疫组化
    3.统计学处理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2.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3.实验室检查结果
    4.GAPP评分结果
    5.GAPP评分与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的相关性
    6.GAPP评分下高、中、低分化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
讨论
    1.PHEO/PGL患者临床表现
    2.PHEO/PGL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PHEO/PGL患者病理检查结果
    4.GAPP评分与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的相关性
    5.GAPP评分分级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6.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肿瘤及外科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68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诊断
        1.2.2 试剂与设备
        1.2.3 临床资料收集
        1.2.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特征
        2.1.1 基本信息
        2.1.2 病变位置
    2.2 临床表现
    2.3 临床特点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2.5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基因突变相关遗传综合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和合并症
    2.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2.4 手术病理结果
    2.5 临床转归
3 讨论

(8)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17-KS、17-OHCS、VMA试剂性能验证及参考范围的验证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二部分 17-KS、17-OHCS、VMA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三部分 24小时尿VMA、E、NE、DA含量检测在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材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消融术前准备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2.3 技术成功定义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2.2 术后随访方法
        2.3 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3.2 并发症
        3.3 局部进展结果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3.5 全部生存率
    4 讨论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诊断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放射性核素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D]. 钟睿.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EPAS1在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意义[D]. 李健. 青岛大学, 2020(01)
  • [3]静止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及SDHB基因表达的意义[D]. 张钰. 青岛大学, 2020(01)
  • [4]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分类标准下临床病理再评价的单中心研究[D]. 尹绪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5]合并高血压的肾上腺良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 仲光鑫. 山东大学, 2020(02)
  • [6]68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临床特点分析[D]. 王新宇. 河南大学, 2020(04)
  • [7]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J]. 张诗婷,田勍,高洪伟,王海宁,洪天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12)
  • [8]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D]. 张丽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9]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10]131I-MIBG核素平面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疾病诊断的回顾性研究[D]. 张紫薇.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