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艳[1](2021)在《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相应的人们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通过颁布和实施在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的法制化进程。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的目光对教育惩戒问题的关注度也显着提高,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较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减少,但关于学生的遭到过度的惩罚的报道也时常会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把学校和教师推上了风口浪尖。基于这种情况,各级行政部门并没有坐以待毙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学校和教师进行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单一目标,往往用一种更隐蔽的冷暴力行为来代替外显的体罚,但是这种冷暴力的行为并没有教育意义,较体罚来讲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唐山市A中学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在初中课堂中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时有发生。采用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梳理调查资料不难发现这种冷暴力会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因此利用微观权力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等相关教育学理论,进一步在剖析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原因的,并根据其产生原因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对应从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四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向着相互尊重理解的方向发展。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初中阶段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缘由和目的,以及研究冷暴力问题对理论和实际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阐明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有关的定义进行科学界定,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冷暴力与热暴力;教师冷暴力与教育冷处理等)进行辨析,明确了教师课堂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而为核心概念的界定奠定基础。第三章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整理,进而分析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角度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原因做出具体阐述和分析。基于微观权力理论,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权力主体,因此主要在教师以及学生方面运用微观权力理论进行分析研判,为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基于上一章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审视和批判,从而提出消除和预防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杨如玉[2](2020)在《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恋是指大学以下还在以学习为主的学生与异性进行过密交往,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痴迷、暗恋。近年来,我国早恋现象日趋明显,并且朝着低龄化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早恋的研究,由于受时代、地域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目前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如云南中西部少数民族落后县域的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且在以往早恋教育的研究中,都提到了要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都未有研究探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对早恋态度的影响,所以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早恋教育对策也就缺乏切实的理论依据。因此,为了充实相关早恋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与骆一等(2006)编订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初步探讨初中生早恋态度与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1)自编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能够作为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研究工具。(2)宾川县初中生对早恋的态度整体偏向肯定早恋。初中生早恋态度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大小顺序为:早恋的主动行为>早恋的认同度>早恋的积极情感。(3)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总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城乡分布、独生子、父亲文化程度、父母离异、个人经济水平上无显着差异,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4)在早恋态度的各维度上,早恋的积极情感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早恋的认同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初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早恋的主动行为在独生子、母亲的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独生子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5)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显着正相关。初中生性心理健康能显着的正向预测早恋态度。性心理健康七因子模型对初中生早恋态度的解释量R2为29.1%。其中性观念能显着的正向预测早恋态度各维度及总得分,性态度能显着的负向预测早恋态度各维度及总得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尝试从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早恋的教育对策:要开展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协同开展,这其中,既要做好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性观念和性态度的正向引导。个人层面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正确健康的性价值观;家庭层面应关注家庭环境对孩子性认知和性价值观的影响,关注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性教育和性行为的早期教育;学校应该开展专业的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心理辅导与干预;社会层面要重视和推进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如从意识和制度层面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影响巨大的环境信息建设、网络媒体监管及影视剧分级等建设。本研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并对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的关系,获得具有现实参考意义的数据,对从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早恋的教育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对类似宾川县域的初中生早恋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余佳平[3](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校园欺凌”在全世界乃至中国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普遍的初级中学教育社会现象。伴随着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社会现象又一次突显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如果放任自流,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极大祸害初级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足以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12岁至16岁的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处于生理的成长变化期和心理半幼稚半成熟期的“断乳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民办办学模式——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民办寄宿制学校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民办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对A中学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主,对10名老师和2名宿舍管理员的访谈为辅,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深入探析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具体探析如下: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放学后和厕所,具有极大的校园隐蔽性。第二,校园欺凌肇事群体对象、手段方式方法: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七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以校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为主;校园欺凌肇事以群体欺凌方式为主;手段方式方法复杂多样难以研判。第三,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难以了解和研判校园中的关系欺凌,学校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态度没有明确定位。第四,学校和教师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单一,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师教育学习培训专题缺乏,学生个体和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关系沟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积极预防预警防治校园欺凌和积极构建健康和谐温馨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关系层面深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第一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与人友善、宽容待人,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第二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伴支持体系。第三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第四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对-善后三级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第五社会工作积极嵌入拓展社区资源,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媒体,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功能。

林淑云[4](2020)在《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文中提出同伴交往作为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社会化的重要现实途径之一。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初中生同伴交往出现了新变化、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同伴交往障碍、同伴欺凌等。因此,准确把握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实状况,清醒认识初中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初中生学会正常的同伴交往、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阐明初中生同伴交往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选取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三所学校共65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认知、择友标准、内容、方式、频率和时长、体验、影响、期待以及总体水平等方面了解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实状态。调查发现:初中生主动进行同伴交往的意识不强,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影响;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内容以学习为主,具有单一性和重复性;初中生同伴交往频率低、时间短,交往处于疏离状态;男生在异性交往困惑问题上表现突出;初中生同伴关系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同伴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感较强、欢迎性感受差;且初中生同伴关系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同伴数量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教育意识薄弱、不良亚文化泛滥与交往空间狭隘等。为此,提出以下教育引导策略:(1)榜样示范,涉及树立良好同伴榜样、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2)教育引领,包括家长转变交往观念引导异性交往、教师利用教育力量转变不良同伴、学校借助学科课程渗透交往策略;(3)营造氛围,就是构建家庭融洽关系、建设和谐班集体环境、净化不良社会风气;(4)拓展空间,包括建设校园活动场所提供同伴交往平台、组织兴趣活动小组丰富交往活动类别。

滑茜斐[5](2020)在《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学校疏离感是疏离感的一种类型,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人际互动中出现不适感,导致自身的价值感丧失,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等消极体验。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校疏离感常常被作为学生辍学和厌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本研究从初中生亲子亲合出发,探究其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同时引入假想观众作为中介变量,对三者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期为预防、缓解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亲子亲合问卷和假想观众量表对洛阳市139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和学校疏离感的现状及关系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五个分维度上看,初中生体验到的无意义感最强;初中生学校疏离感总分及无规范感、孤独感、无意义感、不适应感、自我疏离感五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初中生学校疏离感总分及孤独感、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三个维度在家庭类型上差异显着;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无规范感维度在性别、户口所在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2)初中生的亲子亲合整体状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初中生与母亲的亲合程度要高于与父亲的亲合程度;初中生与父亲的亲合程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在年级和家庭类型上的差异均显着。(3)初中生的假想观众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初中生假想观众在性别、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显着。(4)初中生的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假想观众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初中生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5)在控制了年级和家庭类型后,亲子亲合既可直接影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也可通过影响假想观众,进而间接影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相较于母子亲合,初中生与父亲的亲合水平对其学校疏离感的影响更深入。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对策:(1)引导初中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降低无意义感。(2)基于初中生的学校疏离感在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类型上的差异,分类指导。(3)父母要注重构建积极的教养方式,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父亲要承担更多的教养责任,提升初中生的亲子亲合水平。(4)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初中生客观评判自己,鼓励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降低初中生的假想观众水平。

何俐瑛[6](2020)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生活质量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生活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在学习、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背景下,教育者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存状态,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其生活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应该把研究的视角从关注教育质量本身转移到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质量上来,实现学生生活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生活质量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三所学校初中生为调研对象,围绕“什么是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问题展开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初中生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考察。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初中生总体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初中生生活质量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在负性情绪、运动能力等维度上得分高于女生;初中生生活质量在民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汉族学生在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等维度上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初中生生活质量在年级上有显着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生活质量的得分呈下降趋势,即初一>初二>初三。初中生生活质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有显着差异。独生子女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作业态度等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在运动能力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生活质量在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上有显着差异。单亲家庭学生在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自我满意度等维度上得分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学生;3.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家庭成员关系、年级、学习成绩、性别、父亲文化程度是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生活质量呈显着正相关,方差解释率为30.7%,其结果具有预测性。初中生生活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对乌鲁木齐市三所学校初中生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结合访谈内容,分别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体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负性情绪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压力影响学生生活品质,学业成绩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等三方面。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和学校两大环境对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环境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校园人际关系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学生教育品质,家庭成员关系影响学生成长环境等四个方面。为此,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乔姝婷[7](2020)在《初中生作文网络语言使用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滋生了很多互联网附属产品,其中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网络语言主要使用者之一,初中生使用网络语言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更是带到了生活中。如今初中生在网络上、日常生活中以及考场上的写作都出现了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网络语言的使用是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隐患。本文以初中生作文为样本,对其在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初中生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对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与本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成果、说明研究缘由、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围绕着网络语言以及初中生作文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界定。说明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初中生作文的要求。第三章是通过问卷调查来看初中生获取网络语言的途径、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再通过初中生的样本文本来看网络作文、日常作文、考试作文中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三大角度对初中生在作文中能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从环境中去树立学生正确的语言观念,再从学生的角度去正确引导初中生在作文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方法,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正确的引导初中生在作文中网络语言的使用。

张欢[8](2020)在《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文中指出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协同教养行为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情绪性、社会顺应性、学校适应性、自我控制等问题甚至是成人期的行为与家庭关系等方面。但是研究者关于父母协同教养行为多是针对婴幼儿群体,且对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父母协同教养行为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亲子沟通质量在两者中的作用。使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定版)、《亲子沟通质量量表》和《青少年自评量表》调查了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4所学校的826初中生,运用SPSS21.0和AMOS22.0通过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发现:第一,父母协同教养更多表现积极的养育行为,其中父亲协同教养的积极性高于母亲。父母协同教养各维度在初中生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户籍地上差异显着;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父母消极的协同教养在年级上差异不显着,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父亲协同教养行为的各维度在家庭结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第二,亲子沟通质量中母子沟通质量显着优于父子沟通质量。母子沟通质量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显着,父子沟通质量在性别、户籍地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性;父子沟通质量和母子沟通质量在年级上差异显着;父子沟通质量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母子沟通质量在家庭结构上差异不显着。第三,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的发生频率高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维度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显着,行为问题维度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不显着;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维度和行为问题维度在年级、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问题行为总分及情绪问题维度、行为问题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第四,父母协同教养的团结、一致、冲突和贬低维度、亲子沟通质量的父子沟通质量和母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维度之间两两显着相关。第五,初中生的父子沟通质量在父亲协同教养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初中生的母子沟通质量在母亲协同教养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启示:第一,加强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比如父母双方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树立合理的教养观念、弥补父亲心理缺位等;第二,提高亲子沟通质量。比如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给予更多的选择权、建立彼此的信任等。遵循相应的教育对策,减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李婷[9](2020)在《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干预方式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线调查:2017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将抽取的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355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王极盛等人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3个乡镇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及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伴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传统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干预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解决同伴教育者和健康教育老师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问卷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知信行总分(按百分制计算)分别为51.03±27.64、78.46±15.74、53.78±14.44、61.09±15.26,均值占满分百分比分别为51.03%、78.46%、53.78%、61.09%。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7±0.64,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4.7%。阳性检出率排名前三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和学习压力。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女生、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好、与父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信行总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健康总均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差和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强迫症状均分越高,强迫症状越严重(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偏执均分越高(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敌对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均分越高(P值均<0.05)。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抑郁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焦虑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学习压力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适应不良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情绪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低、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春期知信行总分和青春期态度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10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行为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除强迫症状外9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知识得分与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得分呈负相关,与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干预一年和一年半后随访三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7.265)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40.315)和知信行总分(F=29.823)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23.255)、行为(F=16.996)和知信行总分(F=19.977)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同伴教育组(P值均<0.05)。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对照组学习压力显着增加(P<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干预一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总心理健康和除强迫症状外的因子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干预一年半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强迫症状显着降低(P<0.05),敌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10.815)、强迫症状(F=5.539)、偏执(F=7.114)、敌对(F=8.549)、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6.148)、抑郁(F=8.941)、焦虑(F=4.813)和心理不平衡(F=7.417)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8.820)、偏执(F=5.394)、敌对(F=6.36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1.229)、抑郁(F=11.746)、焦虑(F=6.838)、学习压力(F=4.043)、适应不良(F=5.075)和心理不平衡(F=5.930)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与传统教育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结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较多,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知信行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和传统教育干预能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青春期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周洪燕[10](2020)在《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提倡教育要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和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偏远落后的彝族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语文学困生,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学习群体,分析其形成的特殊原因并探讨转化对策,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大多是关于学困生整体的研究,而对特殊地区具体学科学困生的关注相对较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彝族地区的语文学困生与当地特殊的教育背景密不可分。本论文特别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学困生群体,立足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同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在对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对转化对策进行了探讨。首先,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背景的介绍。包括当地的社会环境、民族历史背景、彝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等,并重点关注到当地的教育现状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同时还对当地彝族初中生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次,第二部分内容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在前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当地语文学困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了解。调查内容涉及当地彝族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动机、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体验、语文学习的成效、语文学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以及个体的心理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彝族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再者,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从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对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这一特殊学习群体的成因复杂多样,而且跟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当地实际现状有着特殊的联系。一方面,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主观上与彝族学生个体的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以及情感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客观上主要受来自彝族家庭、语文教师、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当地语文学困生语文基础特别薄弱,语文知识结构普遍较差,同时又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拥有成功的体验,有的语文学困生还面临一些心理障碍与消极的情感因素干扰,加上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最后,第四部分内容是关于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探讨。不管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来讲,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都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彝族地区特殊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从导致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因素出发,对症下药,从彝族语文学困生自身、当地语文老师、彝族学生家长、国家与社会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得以转化,走出语文学习的窘境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二、初中生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生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经研究的评价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2.1 概念界定
        2.1.1 教育冷暴力
        2.1.2 教师课堂冷暴力
    2.2 教师课堂冷暴力表现形式
        2.2.1 教师言语冷暴力
        2.2.2 教师态度冷暴力
        2.2.3 教师行为冷暴力
第三章 唐山市A中学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现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2.1 观察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访谈对象
    3.3 调查内容设计
        3.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3.4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
        3.4.1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发生率
        3.4.2 遭遇教育冷暴力的易受体
        3.4.3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类型表现
        3.4.4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差异性
        3.4.5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发生的时机
        3.4.6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反应
第四章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原因分析
    4.1 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教师的评价监督体制不完善
        4.1.1 学校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缺乏重视
        4.1.2 教师评价制度单一
        4.1.3 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
    4.2 教师教育观念认知欠缺,师生关系不平等
        4.2.1 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曲解
        4.2.2 忽视学生主体性
        4.2.3 教师盲目追求利益
    4.3 教育环境功利化,社会舆论导向不合理
        4.3.1 教育大环境下的分数至上理念
        4.3.2 师道尊严传统的新变化
        4.3.3 社会舆论出现偏差
    4.4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权力受到挑战
        4.4.1 学生权力意识的觉醒
        4.4.2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第五章 预防和化解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对策
    5.1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
        5.1.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5.1.2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5.1.3 完善教育法规对冷暴力的约束
    5.2.学校完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2.1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5.2.2 建立合理的校园监督管理机制
        5.2.3 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3 转变教师对教育观的认知,提升教育惩戒技巧
        5.3.1 增强学生主体性地位
        5.3.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5.3.3 提高运用惩戒的技巧
    5.4 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和法律修养,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5.4.1 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5.4.2 培养乐观心态
        5.4.3 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
2 研究构想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3 研究一: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4 研究二: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5 研究三: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6 总讨论
    6.1 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的编制
    6.2 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现状研究
    6.3 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7 教育建议
    7.1 个人层面
    7.2 家庭层面
    7.3 学校层面
    7.4 社会层面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
        2.国内外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创新点
二、A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前期准备
        2.调查实施
        3.调查对象背景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3.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四)访谈结果分析
    本意小结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 A 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孤独感较强
        2.叛逆心理
        3.适应能力慢
        4.厌学心理
        5.人际关系紧张
        6.同辈群体影响
    (二)家庭层面
        1.家庭关爱缺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环境差
    (三)学校层面
        1.监管不给力
        2.缺乏心理教育
        3.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5.宿舍管理职责转变
        6.民办学校现状
    (四)社会层面
        1.不良信息传播
        2.“读书无用论”风气
        3.社区环境影响
        4.相关政策缺乏
    本章小结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个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1)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2)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
        (3)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友善和宽厚待人
        (4)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
        2.同辈群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1)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辈支持体系
    (二)家庭层面: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三)学校层面: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急-善后三级管理体系
        2.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
        3.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机制
        5.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
    (四)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嵌入拓展社区资源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1.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传媒
        2.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
        4.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功能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探索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闲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宿舍管理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网络背景下交往方式的“新变化”——虚拟交往普及
        2.青少年人际交往出现了“新问题”——同伴交往困惑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
        1.同伴
        2.人际交往
        3.同伴交往
    (五)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业进步
    (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构建自我同一性、健全人格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健康心理
    (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提升交往能力、学会共同生活
三、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
        4.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
        1.初中生同伴交往的认知
        2.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择友标准
        3.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内容
        4.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方式
        5.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长
        6.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体验
        7.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
        8.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期待
        9.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总体水平
四、初中生同伴交往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初中生同伴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伴交往认知不足
        2.同伴交往内容单一
        3.同伴交往频率低和时长短
        4.同伴交往困惑问题突出
        5.同伴关系整体水平一般
    (二)初中生同伴交往问题成因的分析
        1.身心发展不成熟
        2.教育意识薄弱
        3.不良亚文化泛滥
        4.交往空间狭隘
五、初中生同伴交往教育引导策略
    (一)榜样示范
        1.树立良好同伴榜样
        2.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
    (二)教育引领
        1.家长转变交往观念,引导异性交往
        2.教师利用教育力量,转变不良同伴
        3.学校借助学科课程,渗透交往策略
    (三)营造氛围
        1.构建家庭融洽关系
        2.建设和谐班集体环境
        3.净化不良社会风气
    (四)拓展空间
        1.建设校园活动场所,提供同伴交往平台
        2.组织兴趣活动小组,丰富交往活动类别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学校疏离感
        1.1.1 疏离感的概念
        1.1.2 学校疏离感的概念
        1.1.3 学校疏离感的测量
        1.1.4 学校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1.2 亲子亲合
        1.2.1 亲子亲合的概念
        1.2.2 亲子亲合的测量
        1.2.3 亲子亲合的相关研究
    1.3 假想观众
        1.3.1 假想观众的概念
        1.3.2 假想观众的测量
        1.3.3 假想观众的相关研究
        1.3.4 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2 问题提出
3 研究内容与设计
    3.1 研究意义
        3.1.1 理论意义
        3.1.2 实践意义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
        3.5.2 亲子亲合问卷
        3.5.3 假想观众量表
    3.6 施测过程
    3.7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现状分析
        4.2.1 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整体特点分析
        4.2.2 初中生学校疏离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初中生亲子亲合的现状分析
        4.3.1 初中生亲子亲合的整体特点
        4.3.2 初中生亲子亲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初中生假想观众的现状分析
        4.4.1 初中生假想观众的整体特点分析
        4.4.2 初中生假想观众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5 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4.6 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分析
        4.6.1 初中生父子亲合、假想观众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分析
        4.6.2 初中生母子亲合、假想观众对学校疏离感的回归分析
    4.7 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7.1 假想观众在父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7.2 假想观众在母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 综合讨论
    5.1 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特点分析
    5.2 初中生亲子亲合的特点分析
    5.3 初中生假想观众的特点分析
    5.4 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5.4.1 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5.4.2 初中生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5.4.3 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假想观众的相关分析
    5.5 初中生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直接效应分析
    5.6 假想观众的中介效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教育对策
    7.1 引导初中生端正学习态度,降低无意义感
    7.2 基于初中生学校疏离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类指导
    7.3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初中生的亲子亲合水平
    7.4 引导初中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降低假想观众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生活质量关乎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初中生生活质量状况不容忽视
        (三)生活质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二)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三)初中生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生活质量
        (二)初中生生活质量
    二、初中生生活质量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勒温场动力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二、数据的处理
        (一)相关变量的操作化处理
        (二)样本的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初中生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生活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学习生活质量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二)学习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二、初中生生活质量整体情况分析
    三、初中生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在量表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民族学生在量表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年级学生在量表的差异分析
        (四)是否为独生子女在量表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学生在量表的差异分析
    四、初中生生活质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一)初中生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二)初中生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初中生生活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生活质量现状的现象阐述
        (一)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特点分析
        (二)学生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特征
    二、学生生活质量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体影响因素
        (二)学生生活质量的环境影响因素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初中生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方面
        (一)严格落实减负政策,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二)正确评价学业成绩,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二、学校方面
        (一)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三、家庭方面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有效获取家庭资本
        (二)创设和谐家庭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四、学生方面
        (一)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
附录二 初中生生活质量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初中生作文网络语言使用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写作影响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语言与初中生作文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三、初中作文教学
第三章 初中生作文中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调查人口的统计学信息
        (二)项目分析
        (三)信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一)初中生了解网络语言的途径
        (二)初中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与态度
        (三)初中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
    三、案例研究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网络写作中网络语言的呈现
        (二)初中生日常随笔中网络语言的呈现
        (三)初中生考试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呈现
    四、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结论
        (一)使用网络语言是为了展示个性
        (二)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对初中生作文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第四章 初中生作文中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与引导
    一、树立初中生正确的语言观念
        (一)教师改变观点,宽容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作文中得体使用网络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提倡规范化网络语言进入初中课堂
        (二)端正语言学习态度
        (三)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四)提高初中生语言审美情趣
    三、网络语言趋势下,加强科学的作文语言训练体系
        (一)以语法为依托,强化作文基础
        (二)优化语言教学方法
        (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
        (四)构建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协同教养
        2.1.1 父母协同教养的概念
        2.1.2 父母协同教养的理论
        2.1.3 父母协同教养的结构
        2.1.4 父母协同教养的测量
        2.1.5 父母协同教养的相关研究
    2.2 亲子沟通质量
        2.2.1 亲子沟通质量的概念
        2.2.2 亲子沟通质量的理论
        2.2.3 亲子沟通质量的测量
        2.2.4 亲子沟通质量的相关研究
    2.3 问题行为
        2.3.1 问题行为的概念
        2.3.2 问题行为的测量
        2.3.3 问题行为的分类
        2.3.4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1 父母协同教养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2.4.2 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2.4.3 父母协同教养与亲子沟通质量的关系的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施测过程
        4.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5 数据处理
    4.3 分析结果
        4.3.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的基本情况
        4.3.2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3 初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4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5 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4.3.6 亲子沟通质量在父母协同教养和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的现状分析
        5.1.2 初中生亲子沟通质量的现状分析
        5.1.3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5.2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2 初中生亲子沟通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5.2.3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5.3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上的中介分析
6 教育启示
    6.1 加强初中生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
    6.2 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具备的创新方面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
        (二)语文学困生
        (三)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凉山州概述及国家对彝族地区的教育政策
        一、凉山州概述
        二、国家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政策
    第二节 凉山普格县概述及彝族初中生的共性特征
        一、普格县总况
        二、普格县教育现状
        三、凉山彝族地区初中学生的共性特征
第二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有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有效调查对象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关于彝族地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调查结果总结
第三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一、语文学困生个体的认知因素
        二、语文学困生个体的非智力因素
        三、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情感因素
    第二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因素
        二、语文教师因素
        三、社会和历史因素
第四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依据
        一、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现实依据
        二、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彝族地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转化对策
        一、彝族初中语文学困生做出改变和努力
        二、彝族地区语文老师做出改进和探索
        三、彝族学生家长做出转变和努力
        四、国家及社会继续加大扶持和援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初中生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D]. 许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2]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D]. 杨如玉. 西南大学, 2020(05)
  • [3]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D]. 余佳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D]. 林淑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初中生亲子亲合、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D]. 滑茜斐. 河南大学, 2020(02)
  • [6]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生活质量调查研究[D]. 何俐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初中生作文网络语言使用现状与对策[D]. 乔姝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D]. 张欢. 河南大学, 2020(02)
  • [9]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D]. 周洪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