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

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

一、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仙,徐夫真,刘霄雯[1](2021)在《澳大利亚再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澳大利亚再教育体系,并且以澳大利亚联邦大学为例,详细陈述了再教育项目的类型,再教育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并探讨对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启发: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教学内容符合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培养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田富有[2](2021)在《基于地理大数据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全球贫困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消除各种形式的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首要目标。至2017年,全球的贫困率仍然高达9.2%。在所有贫困人口中,80%的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65%以上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贫困人口,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仅是他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他们进行劳作的生产资料。本文主要从水土资源利用角度认知全球贫困,利用地理大数据方法,对全球的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进行评价。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对水土资源利用情况与贫困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利用对贫困较为敏感的水土资源开发因子,对全球贫困集聚区——赞比西流域进行了具体分析。利用地理大数据的方法,分析流域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前提下,实现不同粮食自给保障水平的水土资源开发潜力。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发现贫困率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显着的集聚特点,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出现了显着的“高—高”集聚,在欧洲出现了显着的“低—低”集聚。(2)利用地理大数据的方法从水资源利用、水能资源利用、水库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分析其与全球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库密度、小水电的开发比例、水资源的利用率与贫困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水资源利用率受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和贫困率的影响,在贫困的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通常很低。在贫困率高于38.7%的国家中,用水比例通常低于6%。贫困率高的国家水库密度通常很低。当贫困率超过5%时,发现83.1%的国家水库密度通常小于0.31/104 km2。小水电开发比例较高的国家贫困率通常较低,当小水电开发比例大于27%时,78.0%国家的贫困率通常小于4.9%。(3)利用地理大数据的方法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扩张程度和农业投入情况三个方面对全球的土地资源利用个情况进行评价,并分别分析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实际与潜在产量之比反映的土地资源利用强度与贫困高度相关,实际与潜在产量之比越高,贫困率越低。实际与潜在耕地面积之比通过非线性关系与贫困高度相关。化肥的消费与贫困率也有极显着的非线性相关特征。就农业投入情况而言,非贫困国家的化肥消耗量为198.64kg/ha;而贫困国家的化肥消耗仅为28.59kg/公顷。(4)赞比西流域是全球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率高发区,针对流域内国家分析贫困敏感的水土资源开发指标的利用现状。利用地理大数据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分析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发潜力。考虑到流域内水资源是水土资源利用的限制因子,因此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展开情景分析。考虑灌溉扩张和水库建设,利用地理大数据的方法解决该流域地面数据较为缺少的问题。结果发现:流域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84%,流域内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流域小水电开发比例6.21%,水库密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流域的实际与潜在产量比值约为0.23,实际单产与潜在单产差距较大。流域内国家的耕地扩张程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流域内的后备耕地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化肥使用量大约为35kg/ha,远低于全球平均的化肥使用量140kg/ha的水平,因此,就农业投入而言,赞比西流域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孙泽[3](2021)在《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治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全球减贫事业举步维艰。鉴于全球贫困问题多表现为农村贫困,并且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处于“贫困-环境”陷阱之中,本文试图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对埃塞俄比亚的Humbo CDM林业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行之有效的生态减贫经验,以期为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治理提供借鉴,为全球贫困治理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首先对全球贫困治理、农村贫困治理与生态减贫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状况、贫困成因及治理举措,认为该国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其原因在于国家结构转型缓慢、食品价格上涨、因环境退化造成的耕作条件下降、家庭人口特征与资源构成等。对此,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发展带动减贫的战略,并实施了政府扶贫与社会安全网等贫困治理举措。再次从治理五要素角度对埃塞俄比亚Humbo地区的CDM林业项目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该项目在环境与减贫两方面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多治理主体的减贫协作、社区权利的赋予、减贫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以及贫困人口的直接参与等多个因素。最后认为埃塞俄比亚的Humbo CDM林业项目对于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各治理主体在全球贫困治理进程中的协作;激发贫困人口参与减贫的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模式与贫困问题的相适性;缓和生态与贫困的内在冲突性。

张玉娴[4](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刘秀[5](2021)在《朴门永续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以山东某2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是:首先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同时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其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均衡配置各项教育资源。第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与社会、家庭合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基于以上改革目标以及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义务教育中担任的重要角色,国家和社会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环境,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各种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层出不穷,乡村教育现状已有明显改善,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为:统筹布局规划问题,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匮乏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对文献和案例的分析,以山东某2所小学为对象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分析其发展困境和成因,从朴门永续文化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促进乡村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在文中阐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理清当下小规模学校和朴门永续发展现状与问题,从而决定本研究的基本方向。然后,笔者通过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法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困境。第二章是基本理论概述,该章中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国家政策进行了理论梳理。首先界定朴门永续文化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相关概念,其次结合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社会基础互动理论等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山东省BZ小学和YY小学发展困境调查研究,文中首先详细介绍山东2所小学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问卷和访谈方法,阐释山东某2所小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而后对其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以朴门永续文化为启示,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基于山东某2所小学的发展困境和富春七小的案例,在朴门永续文化视域下,借国家乡村教育发展政策的东风,笔者从布局、办学条件、师资和教育评价四个方面,研究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总之,本文笔者以朴门永续文化为视域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提出借助朴门永续文化中系统完善的设计理论,重组乡村资源,优化其资源配置,既希望能对建成“小而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做点思考,也希望能对乡村教育的复苏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振兴有所帮助。

韩永红,冯伟健[6](2021)在《澳大利亚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文中认为基于对澳大利亚70年的对外援助实践和政策文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澳大利亚的对外援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重视道义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平衡,注重援助项目的透明度及有效性监督,注重援助执行机构的建设以及重视援助政策的法律化。我国应立足自身实际,借鉴澳大利亚的对外援助政策经验,切实提高我国对外援助法律体系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杨陶[7](2020)在《夫妻财产契约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夫妻财产契约是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理念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婚姻契约理论的必然逻辑。夫妻财产契约制度对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促进和谐家庭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法上,两大法系在婚姻家庭法中都有关于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立法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经典案例。夫妻财产契约制度涉及到社会利益、家庭利益、个人利益等诸多利益的平衡,然而对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过度推崇,使得这一制度在立法和司法适用中出现了利益失衡。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增加、跨国婚姻增多,夫妻财产契约制度亟待完善。同时,我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其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科学体系,使得夫妻财产契约制度获得了新的解释空间。因此,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其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夫妻财产契约的内涵和性质是系统研究它的基础。夫妻财产契约的内涵十分丰富,两大法系的立法和理论对其规定及理解不尽相同。大陆法系通常认为,夫妻财产契约的目的为变更夫妻法定财产制度。英美法系通常认为,夫妻财产契约为婚姻协议的一种,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在对两者及其关系全面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夫妻财产契约的概念,即夫妻在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缔结的确定婚前财产归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关系及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的契约。夫妻财产契约的性质为身份财产契约,缔结契约不能妨碍夫妻财产制度所承载的扶养家庭、维护婚姻共同体利益、保护婚姻中弱者利益等功能的实现。夫妻财产契约被法定化后,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即为夫妻财产契约制度。两大法系均接受婚姻契约理论,立法上均规定了夫妻财产契约制度。但婚姻关系十分复杂,它的身份性、合伙性和伦理性对契约性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此外,两大法系的夫妻财产契约制度均以鼓励缔结契约、注重两性实质平等、平衡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保护弱者利益和保障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鉴于此,两大法系在构建夫妻财产契约制度时,均对它的有效要件规则、法律效力规则及法律适用规则作出了不同于一般商事契约的规定。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有效要件规则设计上,两大法系既有共性又存有差异。形式要件方面,两大法系均要求夫妻财产契约符合特殊的形式要件。大陆法系通常要求公证,英美法系通常要求律师参与或起草。两大法系所采的具体方式虽不同,但功能等值,都旨在确保每一方当事人理解契约的法律后果,确保双方当事人的签署是自愿的。实质要件方面,两大法系均对夫妻财产契约的实质要件予以规定。一是缔约主体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和特定的身份。二是意思表示须真实,大陆法系一般通过公证形式确保意思表示真实,英美法系一般通过效力审查防止使用不正当讨价还价策略缔结契约或通过律师参与确保当事人理解契约的法律后果。三是缔约内容须合法,两大法系均允许当事人就财产的归属、管理、处分和分割等事项进行约定;均要求缔约内容不得违反夫妻的一般权利和义务规则,不得免除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和损害子女的受抚养权等;均认为人身性质的婚姻义务不具可执行性,拒绝执行夫妻财产契约中的“忠诚条款”。夫妻财产契约生效后,契约规定的内容即调整夫妻财产关系,产生对内、对外效力。就对内效力而言,基于夫妻财产契约的身份财产契约属性,各国均认为契约生效后即可直接产生物权变动效力。就对外效力而言,夫妻财产契约须进行公示,方可对抗第三人。同时,基于当事人有限的认知能力及维护公共政策的需要,两大法系均对契约进行效力审查。大陆法系法院通常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进行审查,英美法系法院通常审查执行契约的结果是否显示公平。两大法系的审查方法虽有差异,但审查标准存有共性:都视夫妻财产契约为夫妻财产关系的独立方面;都考虑签订契约时的情况是否发生改变;都认为契约免除补偿由婚姻引起的不利益或履行契约导致一方当事人极度贫困时,法院可撤销或修改契约。此外,两大法系均允许当事人变更或撤销夫妻财产契约,但为防止当事人通过变更或撤销夫妻财产契约损害婚姻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利益,通常都要求变更或撤销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夫妻财产契约制度在实体法上已经得到两大法系的认可,相应的冲突法上也允许当事人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夫妻财产契约准据法。但基于夫妻财产契约兼具身份属性,两大法系都采有限意思自治原则,即只允许当事人依法律规定的方式,在法律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选择准据法。若当事人没有合意选择准据法时,鉴于夫妻财产关系具有身份属性,两大法系通常都要求适用属人法。但两大法系在属人法连结点的选择上存有争议,大陆法系以国籍为连结点,英美法系以婚姻住所为连结点。两大法系还存在可变更原则和不可变更原则、同一制和区别制的理论争议。但也体现趋同化趋势,如以共同住所和共同国籍为属人法连结点,夫妻财产契约适用缔约时的属人法等。此外,两大法系都考虑到不动产的特殊性,对夫妻财产契约中涉及的不动产,要么明确排除当事人意思自治,只允许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要么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选择不动产所在地法。通过对两大法系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主要认知:若一国对夫妻财产契约形式要件规定地较为严苛,那么其效力审查要求则较为宽松,反之亦然。大陆法重形式,英美法重效力审查。近几年两大法系表现出融合趋势,大陆法从重形式到偏向实质,英美法从重实质到强调形式。但两者目的相同,都试图在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之间寻获平衡,且更注重追求契约正义。这一趋势与我国《民法典》中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殊途同归,即兼顾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且我国在立法理念上有所超越,更重视家庭的功能和价值,更注重家庭和谐,这符合我国婚姻家庭实际。基于此,应在考虑我国婚姻家庭领域的实际情况和传承优秀家庭文化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借鉴国外成熟立法和完备的效力审查制度,实现我国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现代化。一是充分考虑夫妻财产法定制度所承载的扶养家庭、维护婚姻共同体利益、保护弱者利益等功能的实现,将夫妻财产契约定性为身份财产契约,并进一步限制当事人的契约自由。二是遵循《民法典》的逻辑体系,适用法律行为制度规范夫妻财产契约有效要件。三是结合我国婚姻家庭实际,借鉴国外完备的效力审查制度,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规制夫妻财产契约效力。四是注意《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民法典》总则编之外的独立与自洽,慎重直接适用一般财产法规则于夫妻财产关系。五是结合我国家庭实际情况,适时引入公证形式,增设夫妻财产知情权。六是与实体法相呼应,在充分考虑夫妻财产契约的身份财产契约属性,维护交易安全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法律适用法》中的有限意思自治原则和属人法原则,补全夫妻之间的准据法对第三人效力的规定。

田琳[8](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唐丽霞,张一珂,陈枫[9](2020)在《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将发生转型,相对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实践的主体。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收入测量和非收入测量两大类。前者以收入为基准,辅之等值量表确定家庭规模,采用绝对值或比例值计算,如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与社会贫困线、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线、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和新加坡收入位置法测量等;后者则将群体需求指标化,更关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以A-F多维贫困计数法为代表。相形之下,中国可以针对发展现状,城市采用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农村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划分家庭类型,制定扶持政策;细化转移性收入统计,将政策性转移收入单独列出;提升贫困测量结果应用范围,实现与扶贫政策设计的紧密结合。

陈琪,李延平[10](2020)在《澳大利亚土着人职业教育反贫困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着人作为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是澳大利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群体。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反贫困战略,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消除土着人贫困和减少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抓手。为保障土着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质量,澳大利亚确立了明确的反贫困目标,增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制;通过提供资助、学业成就干预和对失学群体的补偿,确保土着人职业教育的机会公平;提供多元支持与管理,完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过程保障机制;建立就业安全屏障,增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结果保障机制;建立反贫困合作共同体,落实反贫困行动的责任机制。

二、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澳大利亚再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辍学项目的保障体系
    (一)澳大利亚政策保障体系
    (二)政府资金保障体系
    (三)具体教学内容
二、澳大利亚再教育项目特色
    (一)再教育项目与国家职业框架相关联,规范统一
    (二)教学管理体现职业性,具有弹性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内容具体,规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对我国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
    (四)教学内容符合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培养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2)基于地理大数据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全球贫困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2章 全球贫困认知研究进展
    2.1 .贫困研究的相关进展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研究的相关学科
        2.1.3 空间贫困理论
    2.2 贫困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2.2.1 贫困与水资源关系的理论
        2.2.2 贫困与土地资源之间关系研究
    2.3 资源利用贫困
        2.3.1 环境洛伦兹曲线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地理大数据与贫困、水土资源利用评估
    2.5 基于数据挖掘的贫困认知方法
        2.5.1 聚类分析
        2.5.2 关联分析
        2.5.3 决策树
        2.5.4 随机森林
        2.5.5 相关性分析
第3章 全球贫困空间分布格局认知
    3.1 引言
    3.2 基于货币指标的全球贫困评估
    3.3 全球贫困空间分布格局认知
        3.3.1 全球贫困空间分布情况
        3.3.2 全球贫困空间分布格局认知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全球水资源开发评估
    4.1 引言
    4.2 水资源开发评估指标集构建
        4.2.1 水资源利用评估
        4.2.2 全球水能资源利用评估
        4.2.3 全球水库建设情况
        4.2.4 水资源开发评估指标小结
    4.3 水资源开发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4.3.1 全球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4.3.2 全球水能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4.3.3 全球水库建设空间差异分析
    4.4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水资源开发评估小结
第5章 水资源利用与贫困关联认知研究
    5.1 引言
    5.2 水资源开发与贫困的关联认知方法
    5.3 .贫困与水库建设之间的关系
        5.3.1 水库密度与贫困
        5.3.2 贫困与单位河流长度水库数
        5.3.3 水库水储率与贫困
    5.4 .贫困与水能资源的利用
        5.4.1 小水电开发比例与贫困
        5.4.2 人均水力发电量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5.5 .贫困与水资源利用
    5.6 贫困与水资源开发的关系
    5.7 水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机制分析
        5.7.1 水能资源开发与贫困的联系
        5.7.2 水资源利用关于贫困之间的联系
        5.7.3 水库建设与贫困之间的显着联系
    5.8 讨论
    5.9 小结
第6章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土地资源利用评估方法
    6.1 引言
    6.2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评估指标集构建
        6.2.1 耕地的利用强度评价
        6.2.2 土地扩张程度的评价
        6.2.3 农业投入情况评价
        6.2.4 土地资源利用评估指标小结
    6.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格局
        6.3.1 全球耕地资源禀赋分布情况
        6.3.2 全球耕地利用强度情况
        6.3.3 全球耕地扩张程度
        6.3.4 全球农业投入情况
        6.3.5 土地资源利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6.4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土地资源利用评价小结
第7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贫困关联认知研究
    7.1 引言
    7.2 土地资源利用与贫困之间关联认知方法
    7.3 土地资源利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7.3.1 各个贫困等级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7.3.2 贫困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联系
    7.4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与贫困显着关联分析
        7.4.1 土地利用程度与贫困之间的联系
        7.4.2 耕地扩张与贫困之间的联系
        7.4.3 贫困国家的农业投入关联分析
    7.5 讨论
        7.5.1 农业发展与扶贫之间的利弊权衡
        7.5.2 地理大数据方法
    7.6 小结
第8章 赞比西流域“零贫困”的水土资源潜力分析
    8.1 引言
    8.2 赞比西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现状
        8.2.1 流域概况
        8.2.2 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
        8.2.3 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8.3 赞比西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情景分析方法
        8.3.1 情景分析方法
        8.3.2 数据
        8.3.3 不同土地覆被耗水
        8.3.4 两种情境下灌溉耗水估算
        8.3.5 三种情景下的水库建设耗水估算
        8.3.6 环境流量估算
    8.4 流域水资源开发前景评估
        8.4.1 土地利用耗水量估算
        8.4.2 两种情景下的灌溉耗水量
        8.4.3 水库建设耗水量估算
        8.4.4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水资源分配分析
    8.5 讨论
        8.5.1 流域水土资源开发潜力
        8.5.2 气候变化对流域未来的潜在影响
    8.6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所研究161 个国家不同收入分组表
    附录二 所研究161 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组表
    附录三 所研究161 个国家贫困等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全球贫困治理及现状
    (二)农村贫困治理及模式
    (三)生态减贫及理论
二、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状况、成因及治理
    (一)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现状
    (二)埃塞俄比亚农村贫困的成因
    (三)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治理
三、埃塞俄比亚的生态减贫实践——Humbo CDM林业项目
    (一)Humbo CDM林业项目及实施背景
    (二)Humbo CDM林业项目的减贫模式
    (三)Humbo CDM林业项目的减贫成效
四、埃塞俄比亚Humbo CDM林业项目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
    (一)加强各治理主体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协作
    (二)激发贫困人口参与减贫的内生动力
    (三)提升治理模式与贫困问题的相适性
    (四)缓和贫困与生态的内在冲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5)朴门永续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以山东某2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国家和时代的召唤——乡村振兴
        二、民众的迫切需求——教育公平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发展困境
        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模式——八仙过海
        五、朴门永续文化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相结合——有参考价值
        六、本人对乡村的偏向——个人情感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四、访谈法
        五、问卷法
        六、SWOT分析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朴门永续文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概述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作用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内容
        三、当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实情概述
    第三节 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一、乡村振兴
        二、精准扶贫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农村基层社会互动治理理论
第三章 山东某2所小学发展困境调查研究
    第一节 山东某2 所小学基本情况简介
        一、笔者选取山东BZ小学和YY小学的原因
        二、BZ小学简介
        三、YY小学简介
    第二节 BZ小学和YY小学发展困境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思路
        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三、访谈调查
        四、问卷与访谈的结果
        五、原因分析
第四章 以朴门永续文化为启示,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第一节 借鉴国内小学劳动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
        一、富春第七小学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理解为朴门永续文化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二、富春第七小学劳动教育案例的启示:说明朴门永续文化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是可以有效结合的
    第二节 山东BZ小学和YY小学的发展建议
        一、统筹布局规划方面的建议
        二、办学条件方面的建议
        三、师资建设方面的建议
        四、教育评价方面的建议
    第三节 借助朴门永续文化,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一、借助朴门永续,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
        二、开设朴门永续特色课程,促进学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借助朴门永续力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乡村教育投入
        四、以朴门永续为启示,重新思考乡村教育评价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澳大利亚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道义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平衡
二、注重援助项目的透明度及有效性监督
三、注重援助执行机构的建设
四、重视政策的法律化
五、结论

(7)夫妻财产契约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夫妻财产契约的概念解析
        一、夫妻财产契约的概念
        二、夫妻财产契约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婚姻家庭法的私法属性及公法化趋势
        二、婚姻关系模式理论
        三、夫妻财产契约的身份财产契约性
        四、夫妻财产制度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古代法时期的家族本位和夫权至上
        二、近代法时期的个人本位兼及家长制
        三、现代法时期兼及家庭价值和弱者利益的个人本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有效要件规则
    第一节 特殊形式要件规则
        一、特殊形式要件的正当性
        二、公证或独立法律意见要求
        三、相互报告或披露财产要求
    第二节 实质要件规则
        一、缔约主体的适格性
        二、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三、缔约内容的合法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法律效力规则
    第一节 效力范围规则
        一、对内效力规则
        二、对外效力规则
    第二节 效力审查规则
        一、审查理由
        二、审查标准
    第三节 变更和撤销规则
        一、能否变更和撤销
        二、变更和撤销的条件和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法律适用规则
    第一节 适用意思自治选择的法律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适用
    第二节 适用属人法
        一、属人法连结点的选择
        二、不可变更原则和可变更原则
        三、同一制和区别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夫妻财产契约制度的现代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实践现状
        二、主要争议问题
    第二节 价值取向现代化
        一、历史回顾
        二、应然选择
    第三节 制度设计现代化
        一、有效要件规则的设计
        二、法律效力规则的设计
        三、法律适用规则的设计
    第四节 规范适用现代化
        一、文义解释
        二、价值解释
        三、体系解释
        四、漏洞补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收入为基础的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和社会贫困线
    2.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测量
    3.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
    4.新加坡收入位置法
二、相对贫困的非收入测量方法
三、国际测量相对贫困标准对中国的启示

(10)澳大利亚土着人职业教育反贫困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明确的目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制
    (一)促进土着人与主流社会的民族和解
    (二)有效提高土着人的社会参与度
    (三)推动土着传统文化的大力发展
二、确保起点公平: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机会保障
    (一)增强土着人学习机会的资助机制
    (二)提高土着人学业成就的干预机制
    (三)关注土着失学群体的补偿机制
三、加强多元支持与管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过程保障
    (一)提供解决土着人后顾之忧的多种服务支持
    (二)加强对土着人日常学习的灵活化管理
    (三)构建与土着文化相适应的学习环境
四、建立就业安全屏障: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结果保障
    (一)提供专业的一体化就业咨询服务
    (二)通过社会保障促进土着人积极就业
五、建立合作共同体:落实反贫困行动的责任机制
    (一)明确政府在反贫困中的统筹指导作用
    (二)发挥土着社区参与反贫困的主体作用
    (三)调动企业在反贫困进程中的带头作用
六、结语

四、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再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启示研究[J]. 张云仙,徐夫真,刘霄雯. 高教学刊, 2021(24)
  • [2]基于地理大数据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全球贫困关联分析[D]. 田富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
  • [3]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D]. 孙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4]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朴门永续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以山东某2所小学为例[D]. 刘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澳大利亚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J]. 韩永红,冯伟健. 战略决策研究, 2021(01)
  • [7]夫妻财产契约制度比较研究[D]. 杨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8]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J]. 唐丽霞,张一珂,陈枫. 国外社会科学, 2020(06)
  • [10]澳大利亚土着人职业教育反贫困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陈琪,李延平. 比较教育研究, 2020(10)

标签:;  ;  ;  ;  

澳大利亚的贫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