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日报的科技宣传

知新日报的科技宣传

一、《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论文文献综述)

于静静[1](2021)在《医学内外:X光在民国社会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说明

王艺欣[2](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张佐环[3](2020)在《《知新报》涉日涉韩言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97年创办于澳门的《知新报》,是维新派用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它以上海的《时务报》为蓝图,又得益于澳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言论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使其得以脱离朝廷的控制,能“言《时务报》之不敢言”,使《知新报》成为唯一一份在戊戌政变后仍然坚持出版的维新报纸,无论在思想启蒙还是传播西学方面,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知新报》由康有为和澳门富商何廷光共同商议筹办,其主要创办人也大都是康门子弟,所以报纸所载文章基本传达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对外认识以及变法思想。《知新报》视野广阔,其中包含大量的与日本、韩国相关报道以及维新派的论说,这些报道大多译自欧美各国的代表性报纸,也有些摘引自日本的主流媒体,报纸中的论说部分则是由维新派亲自撰稿。报道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日本、韩国的信息,呈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视角下日本、韩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与中国的相互关系,而论说中则包含大量代表了维新派对日认识和态度的文章。本文拟以《知新报》中的涉日、涉韩报道以及维新派论说为中心,考察分析19世纪末日本、韩国的国家状况,以及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群体的东亚认识(以日本、韩国为中心)。全文结构大致如下:引言介绍选题背景,分析研究的理论价值及现实价值,概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对《知新报》创办历程和主创人员做一个简单介绍。第二章分类考察《知新报》中涉日报道的内容,试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描绘出当时日本的国家形象。第三章梳理《知新报》中有关韩国的报道,考察韩国在脱离中国成为独立国家之后的国家状况。第四章聚焦《知新报》中的日本论说,试析出维新派对日的主流观念以及共识之处,并尝试总结其特点。结语评判《知新报》涉日、涉韩言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同时指出维新派对外认识的不足之处。

冯鸽[4](2019)在《论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文中研究指明来自西方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极具时代特色,即早期的科学狂想性和随后的科普性。狂想性来自于科学的不发达,科普性来自于欲发达科学之期望,均为精英化的文学表达立场,然而却缺乏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的表达。及至当今,中国科幻的发展摆脱了时代的功利性负载,如何运用本土想象资源表达时代精神,进行原创,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科幻文学,仍然是我们探索的命题。

李海涛[5](2017)在《《天南新报》研究》文中认为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坡岛登陆,随着英国殖民者招徕华工,开垦土地,兴建港口,建设街市,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新加坡这块古老的土地踏上了近代化城市发展的轨道。经济的兴旺和移民的持续涌入,使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逐渐形成。1840年以后,下南洋的华工逐渐增多,特别是1860年后,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大规模移民潮的产生,使新加坡很快成为近代以来南洋华侨主要聚居地之一。华侨是近代新加坡人口结构中的最主要部分,是新加坡华侨经济兴旺的基础,近代新加坡华侨经济的繁荣又推动了新加坡华侨社团、华侨学校和华侨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天南新报》作为新加坡华侨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集中体现,应运而生。本文第一章以《天南新报》诞生的历史背景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近代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华侨经济,华侨文化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第二章展开对于《天南新报》创办、发行、编辑、撰稿人团队,受众群体,办报宗旨,报纸特点,报纸性质的研究。第三章分别从《天南新报》加强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与祖国的联系,发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推动新加坡华侨报业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研究《天南新报》与新加坡华侨经济、华侨文化的关系。第四章从考察《天南新报》主要社评撰稿人的生平、文论、影响、价值、贡献等角度入手,研究《天南新报》对于晚清改良、革命思潮的呼应和作用。第五章对于《天南新报》的影响力从国际视野、与其它报刊关系、社会思潮互动、引领社会运动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通过以上研究,力图清晰地梳理出南洋华侨社会与祖国、祖籍国的血肉联系,呈现出华侨社会在支持与配合祖国、祖籍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方面所做贡献,论述《天南新报》在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阐述《天南新报》的媒体品格和专业精神。并对各主笔人思想、主张进行剖析,考察他们在与社会思潮互动中留下的精神营养和推动社会思潮进步中所做贡献。本文利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馆藏《天南新报》,《星报》,《日新报》,《叻报》等报纸史料进行研究,其中以《天南新报》为主,并和同时期的《星报》,《日新报》,《叻报》等做概括性比较。在整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构建新闻史研究的多维度空间。通过完善新闻史研究范式和拓展新闻史研究领域,更好地论证新闻媒体在启蒙思想、振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所体现的重要价值。本文还厘清了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学术上的疑点,做出诸如《天南新报》不是保皇会机关报,邱菽园不是保皇会员以及与康有为关系不深,邱菽园并没有资助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等论断。这些研究有助于推动新加坡华侨华人史及海外华人报刊史研究走向深入。

刘星[6](2016)在《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文中认为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清末民初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康有为终其一生都对东传之西方科学保持着开放、吸纳的态度,并矢志不移地将东传科学兼容、整合到他所建构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从他一生的学术进路来看,康有为早年泛观博览,钟情西学,兼采汉宋、调停今古,略有古文学的倾向,但是与廖平“羊城之会”之后遂确立今文经学之立场,并成为其一生思想之基调。深受恩师粤中大儒朱次琦的影响,康有为经学思想自产生之初便有着极强的“通经致用”特征:侧重经世、重视《周礼》、民功;转向今文经学之后,更加突出了“经世致用”的倾向,关注的焦点从“民功”、“物用”层面提高到经学理论、政治制度层面。他以学术为本,后逐步落实到政治之上,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以期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康有为从早年崇尚古文经学的治学态度到今文经学立场的转向,从“托古改制”到维新变法,从“三世”进化到“大同”理想,从“物质”与“道德”的并重到以“儒学为宗”并将其奉为圭臬的“普世价值”,其学术思想随着时代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推进、转移和深化。概言之,康有为一以贯之的立场在于:“通经致用”的入世精神;尊儒、尊孔的坚定立场;整合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中西会通的学术方向,都离不开西方自然科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窠臼。清末民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本论文以科学与儒学的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东传科学对于康有为经学立场的转变,对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重建与嬗变过程中科学与儒学相容性问题,以及东传科学影响下儒学对于当代社会以科学为先导的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儒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康有为基于东传科学对今文经学的建构,当以《实理公法全书》、《康子内外篇》和《物质救国论》为主,以及对于《中庸注》、《论语注》、《礼运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诸经典的注解贯穿其间,至《大同书》达到其理论思想的臻美境界。具体内容亦延续至变法的具体措施、大同理想的设想以及物质救国的工业化道路等方面。而这些天才的构想是对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中国寻求出路极有价值的思考。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开启了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的先声,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对于这个时期急剧变化的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文化运动一源开三流,即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就新儒家而言,它的启示在于:现代新儒家和晚年的康有为一样,在道德价值和科学理性之间力求平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蔚为大观;而康有为儒教问题研究也成为中国儒学研究的热点。新儒家以心性之学为基本取向,向内凸显出儒学的思辨性和超越性,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和生命,向外则主张返本开新,以内圣开出科学、民主为内容的新外王,以此来实现儒家的现代化,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康有为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新康有为主义”在大陆兴起,一批学者主张回到康有为,突出儒学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内容,继续康有为孔教运动的思路,面向社会,建设宗教团体和社会建制以发挥效用,接续康有为的政治理念和孔教思想来回应现代性问题,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这两个方面都导源于康有为倡导的以儒学为“普世价值”的努力。因此,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研究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历久弥新的课题。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重在阐述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概况。主要论述康有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清末民初东传科学的范围、康有为接受东传科学的内容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第二章旨在揭示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形成的科学根基等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东传科学过程中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西方“星云”假说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透过几何学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升华形成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及深受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维新变法思想,而对这些东传科学知识的发挥皆来源于“春秋公羊学”的思想之精髓。第三章、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试就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问题展开论述:康有为对待科学与儒学的态度经历了“援西入儒”(1880-1895)、“以西化儒”(1895-1902)、“儒西并尊”(1902-1913)、“以儒化西”(1913-1927)四个思想阶段。并分别就这四个阶段的思想历程并结合他对东传科学的理解展开详细阐述。第五章是对前四个章节的总结与升华。试论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价值与时代命运。这一章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康有为的主观愿望在于利用东传科学改造今文经学体系成为儒者的改革家,成为维新变法的操盘手。第二,康有为的实践践履表明他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对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整合的尝试,以会通中西。第三,从东传科学的影响性质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通经致用”思想、东传科学贯穿康有为一生之始终及其一生“尊儒”的特质。第四,从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的理论局限性。第五,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式微。第六,本论文研究的结论。通过康有为对于科学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洞开了儒学的另一条出路:那就是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与新儒家的滥觞。本论文研究的亮点在于:第一、站在科学的视角探究科学与儒学的关系,揭示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第二、针对科学与儒学相容、相斥、抑或其它的争论的问题①,揭示科学与儒学具有广泛地相容性,具有热情拥抱,亲密接触的一面,科学与儒学具有相互亲和的基因。第三、对康有为一生的四个时期:“援西入儒”、“以西化儒”、“儒西并尊”、“以儒化西”进行重新划定时间节点。并针对不同时期思想的特点对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进行梳理、归纳并得出结论:1880年之后,康有为“尊儒”、积极吸纳东传科学知识贯穿康有为生命的始终。第四、站在科学“求真”、“求是”的视角探讨康有为“六经注我”、以“微言大义”随意阐发儒学是对科学基本精神的背离。康有为为达到一己之目的、一任主观的解经方式是造成今文经学式微最致命的动因。康有为解经方式为未来儒学与科学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教训:不管是研究儒学还是研究科学,都必须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躬行实践、与时俱进。第五、揭示康有为“尊儒”以及对儒学成为“普世价值”预设的重要性。儒家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困境的重要力量。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流失,对重拾国民信心,构造国民信仰具有积极意义。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近代中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向的拐点,是试图处理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思想体系。通过此一问题的研究对我们如何面对当前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们处理科学与儒学关系亦有重要启示。探寻康有为今文经学关系问题,对于新儒家缘起、孔教运动的成败以及儒学是否可以成为新世纪“普世价值”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张颖[7](2015)在《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朝鲜观 ——以《知新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新报》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维新派知识分子创办于澳门的一份旨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与上海的《时务报》和湖南的《湘学报》一起形成鼎足之势,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知新报》所刊载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中国事务的报道,亦涉及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事务有相当关注。学界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朝鲜认识的研究不能说少,然而主要集中于对梁启超、黄遵宪、李鸿章等着名思想家、政治家的研究上,对普通知识分子朝鲜观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知新报》中有关朝鲜的报道为第一手资料,考察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朝鲜内政、外交、维新运动的认识。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外加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回顾国内外对《知新报》、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朝鲜认识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且阐述全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叙述《知新报》的创办背景、创办原因。并对《知新报》中有关朝鲜的报道进行分类,阐述其在整个报纸中的地位、特点。第二章:通过分析有关朝鲜内政的报道,考察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对朝鲜国内局势的认识。第三章:通过分析有关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的报道,考察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对朝鲜外交的认识。第四章:通过分析有关朝鲜独立协会运动和民众起义的报道,考察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对朝鲜维新运动的认识。结语部分:结合历史背景,简单叙述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朝鲜观,从而指出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朝鲜观的研究所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李益顺[8](2014)在《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传播是在西学东渐、西力东侵的历史格局中进行,与科学话语传播结伴而行的是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而晚晴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经历了酝酿期、萌芽期与初步形成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酝酿期以传教士的格致话语传播为主,萌芽期以维新报人的格致话语传播为主,初步形成期则以辛亥报人的科学话语传播为主。从格致话语传播到科学话语传播的嬗变,就是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理路与外在表征。格致话语与科学话语代表着两条不‘同的传播路径。一条是传教士格致话语传播路径,基本上沿袭明末清初传教士的“以学辅教”的宗旨,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来指称Science,“科学”一词直到1905年间,《万国公报》上才开始使用“科学”词汇。传教士格致话语中的“格致”更多的是指称狭义上的科学,即自然科学,尚属“小科学”的范畴。并概述格致的本义、方法、分类、功能与精神等方面。鉴于晚清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实指中国人的自主构建,传教士只是起着一个中介与播种的作用。传教士中文报刊在格致话语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统。一个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代表的的“《察世俗》传统”,“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科学内容很少,属于宗教期刊。另一个是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代表的“《东西洋考》传统”,以科学为主,宗教次之,类似世俗期刊。首先是“《察世俗》传统”主导,然后“《东西洋考》传统”取而代之。19世纪60年代以前,“《东西洋考》传统”一直被《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与《格致汇编》等传承。《中国教会新报》创刊后,两种传统共存。《万国公报》介绍了西方一些格致新闻、格致成果与格致理论,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07年终刊后,传教士格致话语传播式微,“《察世俗》传统”回归主导。但“《东西洋考》传统”并未消亡,仍然被维新报人与辛亥报人所传承。另一条路径是中经日本的科学传播路径。维新报人与辛亥报人掀起了科学话语传播的两次高潮,具有“以学辅教”之表征。内容有区别,前者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新闻的介绍,是第一阶梯传播。后者更侧重于形而上的科学话语传播,是第二阶梯传播。并使用日文中的“科学”来指称Science。国内最早使用“科学”既非康有为,也非严复,而是《实学报》(1897年11月15日),但因未署名而难以确定身份。20世纪初“格致”与“科学”共存与混用,1905年以后,“科学”词汇才逐渐淘汰“格致”。日本成为了戊戌维新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科学话语传播的主要中介与信息来源。而日本国内的“科学”原本就有“大科学”与“小科学”两种发展趋势,但输入中国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系统之学”的“大科学”。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主要具有信息传递、科学启蒙两项功能,与当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形成互动。一方面,科学话语传播是观念革命的助产士,也是认知图式变革的加速器,对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的地理空间与知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宏观的宇宙天体、中观的人事社会与微观的物质世界都逐渐纳入人们的认知范围,科学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逐渐被人们所内化,科学传播所催产的这种深层变革,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科学不再是奇技淫巧与旁门左道,而被正名,这是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科学话语传播过程是近代科学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并促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近代转型。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有五项特征,即信息源上的外源性、传播途径上的单向度线性传播、传播绩效上的局限性、生长周期上的短暂性、话语体系构建上的渐进性等。科学传播层面上,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而新文化运动是对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二者一脉相承。

俞丽君[9](2013)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也被社会所影响,这一影响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二者的互动既有正面的作用,也存在负面的效应。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继承了近代以来的科学救国思潮。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涵盖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并提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在于,它既是战时经济的保证,也是现时经济的条件。科学技术对于政治建设的影响在于,它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府推动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科学技术对于文化建设的影响在于其从内容上和手段上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科学技术通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影响着社会建设。科学技术在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针对生态危机、信息安全、生命伦理等应用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中国共产党积极思考了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优越的经济环境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活动和科学技术人员两个方面。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向科学技术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创新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基础,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运用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将民生问题作为科学技术重点支撑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于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反思,中国共产党提出经济驱动下可能导致科学技术内部发展的失衡,过分强调政治则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全面系统、辩证统一,客观务实。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各时期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林恺欣[10](2012)在《澳门《知新报》与广东及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文化发展(1897~1901)》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之乱,清政府面对列强的侵凌,一方面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另一方面则推行洋务运动和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政策,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以图增强国力。然而,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并未能扭转颓势,在随后多次战役中仍败于列强,

二、《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2)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 快与慢的转化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3)《知新报》涉日涉韩言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知新报》概观
    第一节 《知新报》简介
    第二节 《知新报》主创人员
第二章 《知新报》涉日报道
    第一节 “译录西国政事”中的日本报道
    第二节 “译录西国农事、工事、商事、矿事”中的日本报道
    小结 新闻视角下的日本形象
第三章 《知新报》涉韩报道
    第一节 列强蚕食下的韩国政治
    第二节 日俄在韩的角逐
    小结 新闻视角下的韩国形象
第四章 《知新报》所刊维新派“论说”中的日本言论
    第一节 明治维新之始
    第二节 以日本为师
    第三节 同文同种、日清提携
    小结 维新派视角下的日本形象
结语
    一 《知新报》涉日、涉韩言论的意义
    二 维新派视野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新报》日本论说刊载情况简表
谢辞

(4)论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5)《天南新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综述
    二、新加坡华侨华人和华文报刊研究综述
    三、《天南新报》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天南新报》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新加坡华侨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近代新加坡华侨文化的发展:华侨社团、学校和报业
第二章 《天南新报》的创办与特点
    第一节《天南新报》的创办、经营与宗旨
    第二节《天南新报》的版面和栏目
    第三节《天南新报》的国际视野
    第四节《天南新报》的产权性质
第三章 《天南新报》与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加强华侨经济和文化与祖国的联系
    第二节 倡建孔庙学堂
    第三节 推动新加坡华侨报业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 《天南新报》主笔与晚清改良和革命
    第一节 邱菽园的贡献
    第二节 徐季钧的保皇主张与保皇思潮的互动
    第三节 林芷俦、沈心岫与革命思想
    第四节 黄世仲、黄伯耀、吴映楼与革命舆论
    第五节 陈仲尧的求实维新思想与立宪、革命思潮的互动
第五章 《天南新报》影响力研究
    第一节 评论的影响力
    第二节 促进新加坡主流舆论阵地的形成
    第三节 对华侨爱国主义兴起的贡献
    第四节 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选题意义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第一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儒家传统价值指向的转变
    二、“礼”的秩序向“力”的秩序的转变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思想历程的转向
第二节 东传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康有为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与东传科学的概况
    二、康有为接受东传科学的内容
第三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肇端
    二、今文经学的崛起与东传科学的发展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第四节 康有为“通经致用”为宗的核心思想
    一、“通经致用”思想的产生背景
    二、“通经致用”思想的理论依据
    三、“通经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通经致用”思想的努力与突破 第二章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东传)科学根基
第一节 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
    一、清末民初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二、自成体系的康有为进化论理论
    三、康有为进化论的特点及归宿
第二节 “星云假说”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
    一、对元气论的发展和继承
    二、对无限宇宙论的拓展
    三、对西方“星云假说”的继承和发展
    四、“以元统天论”思想的形成
    五、对朱熹“理在气先”论的反动
第三节 康有为科学方法论思想
    一、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的实证方法研究
    二、康有为实证方法的应用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逻辑方法
    四、几何推演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上)
第一节 康有为“援西入儒”思想(1880-1894)
第二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1894-1902)
第三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的立场与内容
    一、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注释群经
    二、《论语注》——“以西化儒”经典之作
第四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阶段的科学内容
    一、自然科学知识的阐发
    二、广开民智,提倡科学教育
    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视
    四、发展物质、商业、财经之学
第五节 “实理公法”为宗的科学思想
    一、理性思辨与科学的求是思想
    二、数学知识在《实理公法全书》中的应用
    三、《教学通义》蕴含的科学思想 第四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下)
第一节 康有为“儒西并尊”思想(1902-1913)
    一、“儒西并尊”思想格局的形成
    二、“儒西并尊”思想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大同书》的人类理想
    一、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形成背景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儒家色彩乌托邦的建构
    三、“几何公理”推演“人类公理”的努力
第三节 《物质救国论》体现的物用科学观
    一、康有为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
    二、通往工业社会之路的发轫
第四节 康有为“以儒化西”思想(1913-1927)
第五节 康有为儒学宗教化的努力
    一、以儒学为宗教的开端
    二、“援西入儒”、“纳教入儒”的努力
    三、康有为儒教思想探微
    四、《诸天讲》的旨归 第五章 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氏今文经学的局限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主观愿望:援东传科学重构今文经学为理论支撑的改革家
    一、作为儒者的康有为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的改革家
第二节 实践践履:对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的整合与会通
    一、东传科学视阈下康有为建构今文经学的使命
    二、援西方自然科学重构今文经学的努力
    三、借助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构建今文经学体系
    四、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实质
第三节 理论特点: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特质
    一、东传科学贯穿今文经学的始终
    二、“尊儒”是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主线
    三、对康有为“貌孔心夷”的客观定位
第四节 历史局限:从科学精神的视角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局限性
    一、对默顿科学规范之普遍怀疑态度的背离
    二、对科学高度尊重事实客观性的违背
    三、对科学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原则及创新原则的背弃
    四、对追求精确、严谨的科研作风的反动
第五节 客观结果:东传科学作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式微
    一、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保守性
    二、康有为今文经学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三、传统经学的时代命运
第六节 价值指向: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新儒家的滥觞
    一、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东传科学背景下的儒学变革和现代性指向
    三、叩响新时代的大门
    四、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转型
    五、现代新儒家的肇端 结语与展望
一、康有为开启了儒学现代化的肇端
二、今文经学的式微与“求真”、“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三、以儒学为本的“中西会通”优于以科学为宗的“西学西理”
四、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有纠偏之功
五、本论文主要结论
六、论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朝鲜观 ——以《知新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外文摘要
正文
参考文献

(8)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缘起
    二、概念与说明
    三、学术史回顾
    四、框架与方法
    五、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体系酝酿期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第一节 晚清传教士中文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一、传教士报人的创刊活动概述
        二、格致话语传播的宗旨
        三、格致话语的传播者
        四、格致话语传播的体例与内容
    第二节 晚清传教士中文期刊中的格致观念
        一、格致概念的阐述
        二、格致分类的认知
        三、格致功能的体认
        四、格致方法与格致教育的阐述
        五、格致文化观的探讨
        六、格致与迷信及其他
第二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萌芽期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第一节 戊戌维新时期创刊及其宗旨
        一、维新报人自主创刊活动
        二、格致话语传播的宗旨
    第二节 萌芽期期刊格致话语传播的栏目与内容
        一、《时务报》与《知新报》的栏目与内容
        二、《湘学新报》与《实学报》中的栏目与内容
        三、“另类期刊”中的栏目与内容
        四、其他地方期刊的栏目与内容
    第三节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萌芽期期刊中的格致思辩
        一、维新报人格致思辩的思想资源
        二、“科学”出现与格致概念及分类
        三、“富强之基,本诸格致”
        四、“黜伪崇真”与格致文化观
第三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形成期期刊中的科学话语分析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的背景与创办
        一、辛亥报人传播科学话语的背景
        二、辛亥报人的创刊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科学话语传播的宗旨、体例与内容
        一、科技期刊的宗旨、体例与内容
        二、以“科学”栏目为中心
        三、以“格致”栏目为中心
        四、《新民丛报》的科学栏目及其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与社会转型的互动
        一、科学话语传播催生观念革命
        二、科学话语传播推进认知图式变革
第四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形成期期刊中的科学认知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中的科学观念
        一、从“格致”到“科学”
        二、辛亥报人的科学分类说
        三、辛亥报人的科学功能认知
        四、辛亥报人的科学方法论
        五、辛亥报人的科学精神说
    第二节 《新民丛报》中的科学诉求
        一、《新民丛报》对科学本质及分类的认知
        二、《新民丛报》对科学功能与科学方法的阐述
        三、《新民丛报》对科学文化与科学伦理的探讨
        四、《新民丛报》科学话语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观念刍议
        一、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文化观
        二、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教育观
        三、“科学为工艺所从出”
        四、科学是改良社会的利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缘由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有研究成果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核心概念
        1.3.1 科学技术
        1.3.2 社会
    1.4 本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基本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继承
        2.1.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2.1.2 历史继承:对于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的总结
    2.2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发展阶段
        2.2.1 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
        2.2.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
        2.2.3 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3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思想
    3.1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建设的主要动力
        3.1.1 科学技术是战时经济的保障
        3.1.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构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3.1.3 振兴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
        3.1.4 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3.2 科学技术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3.2.1 “在世界上不受人家欺负就需要科学技术”
        3.2.2 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3.2.3 推进电子政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3.3 科学技术从多方面推进文化建设
        3.3.1 科学技术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3.2 科技工作者在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3.3.3 科学技术从手段上推动文化建设
    3.4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建设
        3.4.1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4.2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4.3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3.5 科学技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5.1 利用资源
        3.5.2 开发新能源
        3.5.3 保护环境
    3.6 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3.6.1 生态危机凸显
        3.6.2 信息化与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
        3.6.3 生物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4 中国共产党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思想
    4.1 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4.1.1 优越的经济条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4.1.2 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4.1.3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4.2 政治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4.2.1 政治影响科学技术活动
        4.2.2 政治影响科学技术人员
    4.3 文化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4.3.1 教育输送科学技术人才
        4.3.2 创新文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4.3.3 科普工作保证科学技术发展
    4.4 社会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4.4.1 “以人为本”成为科学技术的最高价值取向
        4.4.2 民生问题成为科学技术重点支撑的领域
    4.5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4.5.1 尊重自然是科学技术的本性
        4.5.2 保护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神圣使命
    4.6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4.6.1 经济驱动下导致科学技术内部发展的失衡
        4.6.2 过分强调政治导致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界限模糊
5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特征和地位
    5.1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
        5.1.1 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内容的全面系统
        5.1.2 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统
        5.1.3 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背景的客观务实
    5.2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
        5.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5.2.2 为科学技术工作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内外:X光在民国社会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12-1949)[D]. 于静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3]《知新报》涉日涉韩言论研究[D]. 张佐环.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4]论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中的“科学”[J]. 冯鸽. 上海文化, 2019(04)
  • [5]《天南新报》研究[D]. 李海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6]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D]. 刘星. 山东大学, 2016(10)
  • [7]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朝鲜观 ——以《知新报》为中心[D]. 张颖.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8]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D]. 李益顺.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研究[D]. 俞丽君. 武汉大学, 2013(01)
  • [10]澳门《知新报》与广东及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文化发展(1897~1901)[J]. 林恺欣. 海洋史研究, 2012(00)

标签:;  ;  ;  ;  ;  

知新日报的科技宣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