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

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

一、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童艳丽,李莉娜,刘新颖[1](2021)在《中国EFL背景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词汇教学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索自下而上(B-up)和自上而下(T-down)两种方法对中国大学生词汇学习的相对有效性、对不同熟练程度学习者的影响差异及学生对该方法的认可度。参与者为160名大学新生,分为两个水平接近相等的组别,进行6周的词汇教学。研究工具为Nation&Beglar(2007)的词汇量水平测试(VST)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 B-up和T-down对提高学生词汇知识均有效,且B-up组整体成绩略微优于T-down组;2)在词汇后测中,每组组内的低水平学生词汇成绩的提高程度都略高于高水平学生提高程度,而组间B-up组低水平学生的成绩又高于T-down组低水平学生的成绩;3)较之于传统词汇学习方法,学生更喜欢B-up或T-down方法,并列出该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对于中国环境下大学英语老师的词汇教学,以及大学生的词汇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静[2](2021)在《“i+1”理论指导下汉语词汇附带习得教学策略分析》文中指出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词汇学习。汉语词汇学习包括传统式教学以及附带习得。附带习得指的是充分利用课下丰富的汉语教学资源,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水平。汉语教师可以在"i+1"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可理解输入内容,丰富可理解输入方式,合理布置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生词处理技能,坚持"传统教学"与"附带习得"方法两手抓,从而有效地提高留学生汉语词汇附带习得水平。

林燕[3](2021)在《“是……的”句的本体和二语习得研究》文中认为

张子利[4](2021)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影响因素的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邢文倩[5](2021)在《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法项目之一,被动语态是初中阶段语法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被动语态包含be动词和过去分词两部分,涉及时态和人称的变化,同时,相对于英语,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因此初中生在学习后难以准确把握该知识点。虽然普遍认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被动语态时存在问题,但较少有研究者探究被动语态的有效教学方法。辛声(2017)发现强化读后续写有促进二语语法学习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强化读后续写与被动语态学习相结合,旨在从使用数量和准确率两方面探究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某初级中学三年级三个班的126名学生为受试,采用教学实验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以续写阅读材料中被动语态部分是否被强化为依据,笔者将受试分为3组:B、C两组受试分别接受增大字号、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A组的受试接受单纯续写任务,其前读材料不做任何处理。本文的三个研究问题是:1.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如何?2.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如何?3.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存在怎样的差异?本实验使用SPSS25.0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所得数据,结合访谈结果得出下列结论:1.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习得被动语态均有显着的即时效应。2.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续写任务对初中生习得被动语态均有显着的延时效应。3.对于即时、延时效应的组间差异,两种强化续写任务均显着优于单纯续写。具体来看,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的学习效果最显着,适合用于初中生被动语态的教学。本文探讨了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的促学效果,对比两种强化方式的不同,为初中英语被动语态教学提供有益启示,同时也为强化续写任务强化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唐美华[6](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毕佳宁[7](2021)在《“统编本”《语文》第一学段生字意义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现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作为研究背景,以第一学段生字意义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汉语言文字本体相关理论和知识,考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汉字意义教学情况。第一学段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对学生意义获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笔者从教材入手,以1646(1)个生字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阶段生字意义教学使用的方法和条件进行研究。通过考察教材中有关生字意义教学的体例和内容,挖掘教材在生字意义教学上的导向和深层意图,发现教材旨在引导教师使用字形法和语境法进行第一学段的生字意义教学。其中,字形法是通过生字的形体来获取该字的意义信息,语境法是通过生字使用的语境来获取该字的意义信息,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本文分别对教材中这两种方法的指向进行深入挖掘,依据形义关系理论和语境理论,对方法和使用条件进行分析。再对教师使用教材进行生字意义教学的情况进行分类描写,分析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把握情况。根据学生的生字意义学习效果,发现生字意义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有待改进之处,作出教学反思。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统编本”《语文》第一学段教材在学生生字意义获取层面的编排意图和方法导向,探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的、长久的意义获取能力,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视角。第一章对教材的整体体例和内容进行描写,并对其中有关生字意义教学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提取和分析,发现本套教材关注学生对于意义获得能力的培养。在生字意义的教学方面,主张通过字形和语境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生字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意义学习目标。第二章对教材中通过字形获得意义方法的使用进行分析,并将生字依据构形模式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半记号字和记号字六个类别。发现教材对于字形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中,同时也依赖语境对意义的显现作用。其他几类字的识字教学更侧重于使用语境法。对现代汉字构形分析的操作原则进行细化、限定字形法使用的条件,是本章的创新之处。第三章对教材中通过语境获得意义方法的使用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意义积累情况,将语境的作用分为两种:一是补充、丰富和深化学生对生字意义的认识;二是将学生在语言习得中已掌握的音义结合体与生字的形体进行对应,有助于区分多音字、形近字和同音字。但是通过语境获得的意义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符合使用字形法的条件下,辅助字形分析,剔除语境中临时呈现的意义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意义的掌握更加准确。在第四章中,结合二、三章的研究结果对教师生字意义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再对学生课堂中学习生字的表现、书写情况和课后识读生字的情况进行观察、询问和交流,作出教学反思。最后部分为结语,指出第一学段的生字意义教学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为引导学生实现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与汉字形体的对应,长期目标为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字形法和语境法的互相观照获取汉字意义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语言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涵养语言素质。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依据科学的理论对学生的生字意义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学习理念向学生进行渗透。

伏凉凉[8](2021)在《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习得顺序研究》文中提出趋向补语意义繁多、用法灵活,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始终。其中,复合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因其引申义较多,对学习者来说不易掌握。本文首先在前人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趋向补语“过来”有13个义项、趋向补语“过去”有9个义项,并将所有义项在空间域、领属域、状态域、比较域、时间域这六个认知域中做进一步梳理。另外,考虑到调查对象属于韩国国籍,每个义项后均附有与之对应的韩语表达。其次,通过分析现有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V过来/过去”的使用情况,参考当中的义项用例,同时补充未出现的义项,笔者设计出考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试卷和主观习得难度评价的问卷,就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习得情况开展研究。然后,根据“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的结果,构拟出韩国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顺序,并结合习得等级理论,经过聚类分析后得出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习得等级为:(?)最后,本文从认知规律、习得难度、义项使用频率和教材编排这四个方面分析影响韩国学习者习得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因素,以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全面地认识韩国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内在体系,从而适当调整教学顺序,采取更加适合韩国留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王婷[9](2021)在《《儿童双语能力习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双语能力(劳特利奇语言学指南)(节选)》文中研究指明Bilingualism(Routledge Guides to Linguistics)是一本由Shahrzad Mahootian所着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笔者选取第四章节Childhood Bilingualism旨在向读者传达儿童双语能力习得过程的研究,及解决了什么问题,遗留了什么问题。笔者基于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源文本进行分析,语言平实客观,逻辑性强,专业词汇较多,因此将其归于信息类文本。笔者以交际翻译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来指导整个翻译实践过程。实践中,笔者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对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同一问题,如词汇方面的动词和名词,语法词,逻辑词的翻译,句法方面的因果句,定语从句,语态句等的翻译,给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笔者借助Jens Allwood语言学逻辑中对词语类型的分析讲解,在攻克动词和名词的翻译时,采用词类转换的翻译方法;在攻克语法词翻译时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在攻克逻辑词翻译时,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句式方面,笔者采用翻译转换和意译的方法攻克因果句翻译;采用语态转换的翻译方法攻克语态句翻译;采用意译的方法攻克定语从句的翻译。此外,为达到翻译中准确性和经济性的两大目的,笔者采用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并充分坚持读者主体性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进行翻译实践,旨在让读者能简单清晰的掌握原文传达的信息,达到准确交际的目的。

蒋咏琪[10](2021)在《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德国三所孔子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语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工具,在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落户,对媒介语的国别化研究逐渐兴起。对德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领域教师媒介语使用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对德国埃尔福特应用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鲁尔都市孔子学院、法兰克福孔子学院的初级汉语课堂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首先立足师生个人情况,分析了对德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教师主要存在媒介语语种使用不当、缺乏对媒介语相关知识的了解、外语水平不足、过度使用外语这四个问题;最后,通过归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媒介语使用问题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总结调研中师生对媒介语使用的态度,提出当前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安排德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教师应树立科学使用媒介语的意识、加强外语学习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教学环节需求使用外语这四条建议。

二、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EFL背景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词汇教学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理想的词汇学习方法
    1.2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接受性词汇量水平测试(VST)
        2.2.2 问卷调查
        2.2.3 研究过程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B-up与T-down教学实验下整体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
    3.2 B-up与T-down教学实验下不同水平学生的词汇知识检验
    3.3 学生对B-up与T-down的态度
        3.3.1 B-up与T-down的认可度
        3.3.2 B-up/T-down的优势
        3.3.3 B-up/T-down的不足
4 结论

(2)“i+1”理论指导下汉语词汇附带习得教学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i+1”理论
二、“i+1”理论与“词汇附带习得”
三、汉语词汇附带习得现状
四、汉语词汇附带习得教学策略分析
    (一)增加可理解输入内容
    (二)丰富可理解输入方式
    (三)合理布置阅读任务
    (四)提高学生生词处理技能
    (五)坚持传统教学与附带习得方法两手抓

(5)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读后续写研究
        2.1.1 读后续写概念界定
        2.1.2 读后续写理论基础
        2.1.3 读后续写国内外研究
    2.2 文本强化研究
        2.2.1 文本强化概念界定
        2.2.2 文本强化促学原理
        2.2.3 文本强化国内外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阅读材料
        3.4.2 测试题
    3.5 研究过程
    3.6 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1 单纯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2 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3 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4 三种续写任务即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4.2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1 单纯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2 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3 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4 三种续写任务延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4.3 三种续写任务在即时和延时效应中存在的差异
        4.3.1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对比
        4.3.2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对比
        4.3.3 三种续写任务在即时和延时后测中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教学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5.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被动语态测试题
附录 Ⅱ 阅读材料
附录 Ⅲ 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梳理
        2.1.1 教材
        2.1.2 文本复杂度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语料
    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3.4.2 多元统计方法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4.1.3 三元词互信息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4.1.5 动词特定性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4.2.1 名词短语扩展
        4.2.2 所有格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4.2.4 小句从属情况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4.2.7 名词主语并列
        4.2.8 限定词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4.3.3 深度衔接
        4.3.4 并列附加连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6.1.1 建模方法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6.3.2 本研究特征集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7)“统编本”《语文》第一学段生字意义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汉字和汉语的关系研究
        二、汉字构形模式研究
        三、语境对分辨意义的作用研究
        四、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五、“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材的生字意义教学意图分析
    第一节 教材体例和内容概述
        一、整体体例
        二、整体内容
    第二节 有关生字意义教学的体例和内容概述
        一、与生字意义教学相关的体例
        二、与生字意义教学相关的内容
第二章 通过形体传递生字意义
    第一节 生字的构形模式分类
        一、分类标准说明
        二、教材中不同构形模式生字的分布
    第二节 教材对字形法的使用
        一、象形字
        二、会意字
        三、形声字
第三章 通过语境传递生字意义
    第一节 语境对生字意义的显示
        一、显示记录自由语素的生字意义
        二、显示记录非自由语素的生字意义
    第二节 语境在学生生字意义学习中的作用
        一、语境帮助区分多音字
        二、语境帮助区分形近字
        三、语境帮助区分同音字
        四、语境帮助积累生字意义
    第三节 语境法和字形法的辨证使用
第四章 生字意义的教学实践分析及教学反思
    第一节 生字意义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象形字
        二、指事字
        三、会意字
        四、形声字
        五、半记号字
        六、记号字
    第二节 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效果考察
        二、教师总结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习得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本体研究
        1.2.2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中韩对比研究
        1.2.3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习得研究
        1.2.4 习得顺序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1.3.2 隐喻理论
        1.3.3 对比分析理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范围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义项分析及韩译表达
    2.1 空间域
    2.2 领属域
    2.3 状态域
    2.4 比较域
    2.5 时间域
    2.6 固定用法
第三章 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习得顺序的调查研究
    3.1 现有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V过来/过去”的使用频率调查
        3.1.1 “V过来”的使用情况
        3.1.2 “V过去”的使用情况
    3.2 问题设计
    3.3 调查思路
    3.4 研究假设
    3.5 被试情况
    3.6 调查问卷
        3.6.1 问卷设计思路
        3.6.2 测试要求
        3.6.3 回收情况
第四章 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习得顺序的结果分析
    4.1 运用正确率排序
    4.2 蕴含量表排序
    4.3 三个水平蕴含量表的各项指标系数
    4.4 相关性分析
    4.5 聚类分析
第五章 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习得顺序的研究结论
    5.1 总体习得等级
    5.2 影响习得的因素
        5.2.1 认知规律
        5.2.2 习得难度
        5.2.3 义项使用频率
        5.2.4 教材编排
第六章 基于习得顺序研究的教学及教材建议
    6.1 教学方面
    6.2 教材方面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情况的调查

(9)《儿童双语能力习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双语能力(劳特利奇语言学指南)(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ranslation Project Introduction
        1.1.1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1.1.2 Source Text Introduction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2.1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2.2 A Rough Analysis of Existing Translation Problems in Psycholinguistic Works
Chapter Two Preparation
    2.1 Pre-preparation
        2.1.1 Text Reading
        2.1.1.1 Reading of Parallel Texts
        2.1.1.2 Source Text Reading
        2.1.2 Text-types
        2.1.2.1 Introducing of Newmark’s Text Types
        2.1.2.2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3 Text Types of Source Text
        2.1.2.4 A Brief Introducing to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2.1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2 Glossary Col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oughts of Sorting out Internal Logic in Translation
        3.1.1 Internal Logic Analysis from Lexical Perspective
        3.1.2 Internal Logic Analysis from Syntactic Perspective
    3.2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1.1 Translation of Nouns and Verbs
        3.2.1.2 Translation of Logical Words
        3.2.1.3 Translation of Grammatical Words
        3.2.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2.1 Translation of Causation
        3.2.2.2 Translation of Voice
        3.2.2.3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4.1 Readers-assessment
    4.2 Self-assessmen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trengths and Deficiencies
    5.2 Translation Enlightenment
Acknowledgement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Authorization Certificate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10)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德国三所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媒介语的界定
        1.2.2 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对媒介语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介绍
        1.3.1 输入假说理论
        1.3.2 对比分析假说理论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教学媒介语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2.1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
        2.1.1 调查对象
        2.1.2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
        2.1.3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2 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2.2.1 调查对象
        2.2.2 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
        2.2.3 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3章 汉语教学媒介语使用情况访谈与分析
    3.1 对教师的访谈
        3.1.1 访谈对象
        3.1.2 对教师的访谈内容设计
        3.1.3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3.2 对学生的访谈
        3.2.1 访谈对象
        3.2.2 对学生的访谈内容设计
        3.2.3 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汉语教学媒介语使用情况课堂观察与分析
    4.1 课堂观察设计
    4.2 课堂观察
        4.2.1 对儿童兴趣班的课堂观察
        4.2.2 对成人兴趣班的课堂观察
    4.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3.1 对儿童兴趣班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4.3.2 对成人兴趣班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第5章 汉语教学媒介语使用的问题及建议
    5.1 媒介语使用的问题
        5.1.1 媒介语语种使用不当
        5.1.2 缺乏对媒介语相关知识的了解
        5.1.3 外语水平不足
        5.1.4 过度使用外语
    5.2 媒介语使用的建议
        5.2.1 优先安排德语水平较高的教师,重视德语语言培训
        5.2.2 树立科学使用媒介语的意识
        5.2.3 加强外语学习,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5.2.4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教学环节需要使用外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3 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访谈(教师)
    附录4 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访谈(学生)
致谢

四、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EFL背景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词汇教学再研究[J]. 童艳丽,李莉娜,刘新颖. 海外英语, 2021(20)
  • [2]“i+1”理论指导下汉语词汇附带习得教学策略分析[A]. 李静. 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期), 2021
  • [3]“是……的”句的本体和二语习得研究[D]. 林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影响因素的元分析[D]. 张子利. 辽宁大学, 2021
  • [5]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D]. 邢文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统编本”《语文》第一学段生字意义教学研究[D]. 毕佳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8]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各义项的习得顺序研究[D]. 伏凉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9]《儿童双语能力习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双语能力(劳特利奇语言学指南)(节选)[D]. 王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10]对德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德国三所孔子学院为例[D]. 蒋咏琪.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标签:;  ;  ;  ;  ;  

词汇习得的两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