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乐理中休止符初探

基础乐理中休止符初探

一、基本乐理中休止符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芸华[1](2020)在《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研究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唱歌教学中,节奏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节奏掌握好了,学习演唱歌曲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老师教授歌曲也会更轻松。笔者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师和三年级小学生的问卷发现:教师对唱歌课中的节奏教学不够重视,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和教材中的节奏要求不够熟悉,对节奏知识教学的连续性不注重,导致学生在唱歌过程中学习的节奏无法得到实际运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笔者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1课标版(以下简称“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的歌曲进行了节奏统计与分析后,再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文献研究法提出小学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对策,以期解决小学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相关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来研究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案和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第二章笔者对小学唱歌教学的节奏训练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课堂分析,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了小学唱歌教学的节奏训练问题。第三章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分析,首先整理分析了“课标”及“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三年级阶段的节奏要求,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中唱歌板块的节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第四章针对第二章发现的问题和第三章教材的统计与分析,给出了小学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对策。

李胜杰[2](2020)在《高考基本乐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乐理也称音乐基本理论,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整个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在普通高校招生音乐类专业考试中一般为必考科目。要提高音乐高考生的基本乐理成绩,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和研究。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类专业统考基本乐理教学为基础,对普通高校招生音乐类专业考试中基本乐理课程计划进行了研究总结。

伍娅萌[3](2020)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内容,以音乐史学、教育心理学、文化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教学、教材及其他成果的历史发展脉络。站在民族化和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传承与发展,反思其对我国视唱练耳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影响,为促进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尽一份力。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正文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包含选题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概念界定。第一章以东正教教堂、俄侨音乐学校、国内音乐院校视唱练耳专家班的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为主要对象针对教学理念、方法、过程、人物四个方面进行各阶段教学传承与发展的归纳分析。第二章主要对《巴赫梅捷夫曲谱集》、《二声部视唱练耳教材》、《视唱教程》以及《二、三声部视唱集》各阶段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内容、编写特点、使用情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章针对俄罗斯在华出版的期刊与理论书籍、社会音乐团体活动、中苏研讨会、中苏访问与交流四个部分进行各阶段研究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分析。第四章从民族化、全球化两个角度分析俄罗斯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并对我国视唱练耳的发展给予一点启示与建议。

蔡娟[4](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谭莹[5](2020)在《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研究。文章以中国近代的音乐着述汉译行为及其相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音乐译文、译着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文献梳理、史实重构和文化观察,呈现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概貌,探讨了近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进程中的文化思想的共振问题,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中西音乐交流史研究的学术史。正文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以日本音乐着述为主,对1900-1919年期间音乐着述汉译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该阶段,音乐着述主要经由日文转译,以普及音乐知识的译文、作为音乐教科书的译着为主。其中,《乐典教科书》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理”的观念向中国音乐思想领域的渗透,从而促成了近代音乐学界向求真、求知方向的转变。第二章,以欧美音乐着述为主,对1920-1936年期间的音乐着述汉译的情况进行了概述。以欧美留学群体为代表的译者的出现,打破了日译西书的一统局面,形成了日文转译和西文直译并存新局面。该阶段,中国音乐学界积极向西方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观念也被纳入借鉴的范围,可以说完成了一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的转变。第三章,以苏联音乐着述为主,对1937-1949年期间的音乐着述汉译的情况进行了概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救亡”主题再次压倒了“启蒙”主题,此时的中国学界,怀揣着马列主义情结,转向了对苏联的学习。苏联音乐文献,一度成为了中国引介西方音乐的范本。从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译文、音乐译着中所引进的西方音乐话语,对中国现代音乐话语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理论相关学科的基础。同时,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经验也值得当代音乐翻译界借鉴。尽管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着述汉译研究存在着体系化和多元化欠缺的遗憾,但却为早期中国音乐学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外来养分,推动其向前蓬勃发展。

刘奕林[6](2020)在《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音响研究 ——乐句重音及整小节休止》文中研究指明在钢琴音乐中,钢琴奏鸣曲是将钢琴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音乐体裁。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至20世纪后期,历经了不同阶段,并在古典主义时期到达了顶峰,有关于钢琴奏鸣曲的研究也大多数集中于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舒伯特作为古典主义末期与浪漫主义早期的承袭者和开创者,在西方音乐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被誉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峰——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主要集中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特点、作曲技法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笔者在分析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发现该作品的乐句重音和休止符与常规的写作方式略有不同,加之每个演奏者理解及表达的音乐风格各异,以致于演奏者在演奏处理中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基于该现象,笔者就这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音响材料,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讨论:一是对作品中乐句重音进行分类,分析其乐句重音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因素,以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重音出现的位置、形成乐句重音的因素、特殊重音的位置及形成的因素,并利用软件分析出乐句重音的音高值、音强值、最高音、最强音等分布情况。从而探寻舒伯特创作中乐句重音的特殊表现,以及对比钢琴家的演奏版本中的重音分布与普通学生的钢琴乐句重音感知状况差异。二是在前人研究休止的基础上,对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频繁使用整小节休止这一创作手法进行实验调查论证,通过对整小节休止的音乐片段作时值长短变化的音响进行听辨调查,根据听辨选择喜好的音响片段,以此来探索舒伯特的这种创作手法是否深受大众喜爱。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涉及本研究选题缘由及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二章阐述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作品背景与曲式结构;第三章对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乐句重音的特征做具体归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乐句重音的特殊表现方式;第四章为笔者对整小节休止的运用分析,通过阐述整小节休止的表现意义,调查分析大众对作品中整小节休止时长的偏好情况,从而对表演者提出表演建议;第五章为结论与思考,立足于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音响,针对乐句重音的特征和整小节休止的创作手法,在调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其优点及不足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力图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对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以求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在演奏和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对钢琴学习者在二度创作环节,能更好的理解和演奏这三首钢琴奏鸣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陈淅钰[7](2020)在《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四运动推进了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发展进程,提倡西化理论,开创了文学新时代,在此背景之下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颁布的《学制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开创了我国的教育新局面,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进一步提出乐理应作为音乐课的必修课,从而提高乐理的地位。萧友梅作为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以及“新音乐”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根据美育原则制定音乐课的目标,亲自参与课标的编订,同时身体力行地编写了一系列音乐教材,为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新学制指导下萧友梅所编写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为研究主体,结合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与乐理发展的大背景,以求全面细致地把握该教材的内容主体构成以及思想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导,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对《新学制乐理教科书》进行详细的研读,对六册教材的出版时间线、教材编辑大意、目录框架、文字内容、图表谱例、课后习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研究该教材。首先梳理编者的音乐人生,分析教材的撰写背景、编辑大意与同时期乐理教材的编写情况,然后整体叙述该教材的由来,最后通过对教材内容主体的研究,归纳其特色: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个性等各方面。本文针对这套近百年的乐理教材,力求通过历史和当代的视角对其作出公允的评价,并将其与吴伯超的《北新乐理》做对比研究,且认为《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全面性、实用性的教材,有着明确的编辑大意和编写主线,是同时代的上乘佳作,影响力颇深。它既有时代的烙印也顺应着时代发展,既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因历史所限,对现今的乐理教材编写可提供参考也可规避一些问题。

胡蘅鸾[8](2020)在《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往往以西方“新”音乐在我国开始传播为标志。自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兴起以来,西方音乐在我国不断传播、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民族性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走向探寻民族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我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仿佛跟随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萌芽、成长而不断成熟。1920年,萧友梅博士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与作曲技术理论带回国内,尤其是1927年国立音乐院的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得以真正的展开。因此,本文选择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史的开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从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1919至1949这三十年中国专业音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阐释这一时段西方作曲技术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引入、传播、发展、融合的。本文将这三十年的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与传播阶段(1919-1929);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探索与发展阶段(1929-1939);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融合”阶段(1939-1949)。共含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六个部分。写作逻辑主要是:一、通过绪论部分将本文的写作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1919年之前中国音乐的状况等问题进行概述,并将“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和“西方音乐的引入”单列出来。其中“西方音乐的引入”并非介绍过程,而是在其他层面阐述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音乐结合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二、第一至三章,按1919-1929、1929-1939、1939-1949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研究我国作曲技术理论每个十年间的发展成果。这样划分可以归纳出每个时期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特色,以及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方式是通过乐谱、教材等文本,客观地反映当时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与发展状况。三、通过第四章,将一至三章的研究结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使理论反作用于实践,并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提升。4.最后,对1919-1949年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以期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对这一时期每个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2.对这一时期的理论着作,尤其是对现当代仍然有启发意义的理论着作进一步解析;3.为这一时期未及梳理各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曲家做出总结;4.对中西作曲技术理论、创作思维相融合的过程进行研究;5.为音乐创作、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肖兆雄[9](2019)在《基于变邻域搜索的音乐生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音乐的使用场景也在不断的在拓宽。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聆听优美的旋律、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同时也对现代作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逐步提升,研究人员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使其能够协助作曲家完成可重复的部分工作,并降低作曲的门槛,使普通音乐爱好者也能享受作曲这一过程。本文首先研究了音乐生成方法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基于传统方法的音乐生成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音乐生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基于音高显着度的旋律提取与变邻域搜索算法等相关理论基础在音乐生成领域的应用。除此之外,本文针对传统与机器学习音乐生成方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如下研究:(1)根据训练样本易获取、紧贴时代的要求,规定预处理前的输入格式为WAV或MP3,随后进行单声道提取与分节。接下来经过离散傅立叶变换后对各帧进行基于音高显着度的旋律提取,初步获得旋律线,同时在时域基于掩蔽效应和等响曲线对能量分块,判断存在音符的帧和存在休止符的帧。映射到音符域后进行对数加权模糊处理,有意使旋律线出现虚假音高,在后续的步骤中锻炼操作者的音感。随后将乐谱表格通过GUI可视化,可根据偏好认为对乐谱进行增删。随后将乐谱输入依据乐理知识设定的训练模型中,获得训练参数矩阵,并可与已训练参数相结合,更新训练数据库。(2)研究了基于变邻域搜索的音乐生成算法。根据本文的音乐生成问题对传统的变邻域搜索算法中的某些步骤进行修改。随后由于大量乐器难以获得,同时系统对乐谱存在着人耳试听的需求,研究了模拟乐音生成算法。对现有的乐器与人声生成模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参数化乐音模拟算法结构分为激励源和共振腔两部分,并分为弦乐器与体乐器进行简单实现,可为旋律添加乐器,也可反过来指导乐器的结构设计。(3)以读取一段音乐片段为例对训练系统进行测试,基本实现了系统要求,体现了人机交互的思想,证明了二次折叠参数的有效性,验证了系统的便捷性与可行性;并对音乐迭代生成系统进行测试与分析。系统基本满足了本研究对便捷性和灵活性的要求,界面直观,迭代生成流程清晰,测试生成结果也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最后输出的音乐片段较为理想。

王瑶[10](2019)在《4-6岁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S艺术培训中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家长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幼儿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幼儿园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已无法单纯满足幼儿音乐学习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而社会音乐教学活动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种音乐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都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因此,关注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西安市S艺术中心幼儿音乐启蒙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社会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个案研究。笔者以音乐启蒙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与实施、师幼互动及教学评价与反思为切入点,对S艺术中心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调查发现: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有:1.寓语言与动作于音乐教学活动。2.多种音乐教学方法的融合。3.注重教学的游戏性与创造性。4.幼儿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5.注重亲子教育。存在的不足有:1.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构缺乏平衡性,情感维度缺乏层次性。2.教学活动内容类型不平衡,缺乏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合理预估。3.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缺乏交流互动。4.师幼互动中教师敏感性、反馈质量、语言提示一般。5.教学评价主体性缺乏。影响因素有:1.S艺术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缺失。2.音乐启蒙班师资队伍问题。3.家长的教育教学态度。根据以上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笔者提出了六方面的建议与构想:1.具化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2.平衡教学内容,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3.加强教学组织与实施,强化过程的“交互性”。4.追求教学过程师幼互动的“多维度性”。5.多主体参与评价,构建完整教学评价体系。6.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希望通过以上的建议,促进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更好的实施。

二、基本乐理中休止符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本乐理中休止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研究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
    1.5 研究方法
2 小学唱歌教学的节奏训练现状及问题
    2.1 小学唱歌教学的节奏训练状况与分析
    2.2 三年级小学生唱歌课的节奏训练效果调查与分析
    2.3 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案例分析与小结
    2.4 问题总结分析
3 教材分析
    3.1 “课标”及“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三年级阶段的节奏要求统计与分析
    3.2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中歌唱板块的节奏统计与分析
4 小学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对策研究
    4.1 小学歌曲的节奏时值教学建议
    4.2 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拍训练
    4.3 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运用训练
    4.4 小学唱歌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三年级音乐唱歌课节奏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音乐唱歌课节奏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课堂记录
    附录4 感受节奏要素的专题音乐教学案例
致谢

(2)高考基本乐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仔细研究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及占分比例
二、 明确课程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
三、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计划

(3)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俄罗斯视唱练耳教学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前阶段(1917年前)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四、代表人物
    第二节 传入阶段(1917-1948)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
        三、代表人物
    第三节 发展阶段(1949-1960)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四、代表人物
第二章 俄罗斯视唱练耳教材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前阶段(1917年前)
        一、编写理念
        二、编写内容
        三、编写特点
        四、使用情况
    第二节 传入阶段(1917-1948)
        一、编写理念
        二、教材内容
        三、编写特点
    第三节 发展阶段(1949-1960)
        一、编写理念
        二、教材内容
        三、编写特点
        四、使用情况
第三章 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传承与发展的其它成果概述
    第一节 前阶段(1917年前)
        一、俄侨在华出版的期刊与书籍
        二、俄侨社会音乐团体活动
    第二节 传入阶段(1917-1948)
        一、俄侨在华出版的期刊与理论书籍
        二、俄侨社会音乐团体活动
    第三节 发展阶段(1949-1960)
        一、俄侨在华出版的理论着作
        二、中苏研讨会
        三、中苏访问与交流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立足于民族化
        一、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
        二、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发展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节 拥抱全球化
        一、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全球化发展
        二、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全球化特征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内在张力
        二、基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视唱练耳民族化发展趋势
        三、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播动力机制
        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联视唱练耳专家班学员名单
附录二 哈尔滨音乐学院部分教师访谈摘要
附录三 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大事编年
致谢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概述
    二、文献综述
        (一) 专着类
        (二) 期刊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日本音乐着述为主的汉译时期(1900-1919)
    第一节 音乐之入门,曰乐理
        一、曾志忞与音乐翻译
    第二节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译着
        一、基本乐科译着
        二、作曲理论译着
    第三节 音乐教育学译着
        一、《小学唱歌教授法》
        二、《唱歌游戏》
    第四节 音乐期刊译文
        一、《音乐小杂志》
        二、其它报刊译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欧美音乐着述为主的汉译时期(1920-1936)
    第一节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译着
        一、作曲理论译着
    第二节 音乐教育学译着
        一、丰子恺与音乐普及教育
    第三节 音乐理论译着
        一、《音乐史》
    第四节 歌剧艺术译着
        一、《歌剧素描》
    第五节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译着
        一、键盘、簧乐理论和演奏法译着
        二、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译着
    第六节 音乐期刊译文
        一、音乐心理学
        二、音乐美学
        三、记谱法改革
        四、声乐理论
        五、音乐声学
        六、音乐家译介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以苏联音乐着述为主的汉译时期(1937-1949)
    第一节 苏联音乐汉译概述
        一、《苏联音乐教育》
    第二节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译着
        一、声乐理论
        二、指挥理论
        三、作曲理论
    第三节 音乐教育学译着
        一、《音乐教育论》
        二、《儿童音乐》
    第四节 音乐理论译着
        一、《音乐概论》
        二、音乐史
        三、民族音乐研究
    第五节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译着
        一、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译着
    第六节 音乐传记译着
        一、《贝多芬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类(按着者姓氏拼音排序)
    二、专着类(按着者姓氏拼音排序)
    三、期刊论文类(按着者姓氏拼音排序)
    四、学位论文类(按着者姓氏拼音排序)
附录一 音乐译着书目一览表(1900-1949)
附录二 音乐译文辑录(1900-19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音响研究 ——乐句重音及整小节休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意义
    1.4 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作品概况
    2.1 创作背景与介绍
    2.2 作品分析
3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乐句重音的共性及个性分析
    3.1 一般重音的表现形态
    3.2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特殊乐句重音”的表现形态
    3.3 演奏者如何把握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句重音
4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整小节休止的运用
    4.1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整小节休止的创作特征
    4.2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整小节休止的感知调查和变化处理分析
    4.3 演奏者如何看待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整小节休止
5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7)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作者萧友梅相关研究
        2.教材产生背景相关研究
        3.中国乐理发展与乐理教材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由来
    (一)编者音乐人生
    (二)教材撰写背景
        1.历史文化背景
        2.课程标准依据
    (三)教材撰写依据
        1.思想来源
        2.内容来源
    (四)同时期乐理教材编写情况
二、《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本体分析
    (一)教材编辑大意
    (二)编写特点
        1.难度由浅入深
        2.知识交错编列
    (三)内容分析
        1.音乐基本知识
        2.音乐技法理论
        3.谱例与图表示例
        4.课后习题
    (四)与吴伯超《北新乐理》比较
        1.编列编排比较
        2.内容比较
三、《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特色
    (一)系统性和全面性
        1.内容编排有系统
        2.乐理知识涵盖全面
    (二)专业性和个性
        1.固定唱名法体系
        2.专业的术语表述
        3.以“调”为主线
    (三)兼收并蓄的教育视野
        1.理论实践相结合
        2.学习西方优秀乐理体系
    (四)切合时代特征
        1.实践性与创新性兼备
        2.世界化与多元化兼备
四、《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启示
        1.促进“美育”思想发展
        2.推动乐理教材编写发展
    (二)现代启迪
        1.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重视课后练习,加强师生联系
        3.固定调体系的使用
    (三)存在缺憾
        1.音乐欣赏的局限性
        2.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化”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
        1,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与英文中的含义
        2,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语境中的形成
        (1) 语义的形成
        (2) 内涵的形成
        (3) 本文的用法
    三、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引入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五、本文框架与提要
第一章 西乐理论的引入及其与国乐的初步结合(1919-1929)
    一、萧友梅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
        1, 萧友梅的《普通乐学》
        (1) 《普通乐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色与局限
        (3) 小结
        2, 萧友梅的《和声学》
        (1) 《和声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点与局限
        (3) 思考与启示
        3, 钢琴独奏《新霓裳羽衣舞》创作分析
        (1) 引子部分内部结构与唐大曲“散序”的关系
        (2) 十二个独立乐段与“胡旋舞”的关系
        (3) 其他层面的思考
        (4) 小结
        4, 萧友梅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1, 赵元任及其艺术歌曲
        2,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
        (4) 诗歌的韵律与曲调的关系
        3, 混声合唱《海韵》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手法
        4, 赵元任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三、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1,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社”
        2,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乐形象与乐器法
        (3) 小结
        3, 二胡独奏《光明行》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结构功能的关联
        4, 琵琶独奏《虚籁》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及其运用
        5, 刘天华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四、1919-192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体系化在中国初步形成(1929-1939)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
        1, 《交响序曲·怀旧》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3)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
        2, 声乐曲集《春思曲》分析
        1) 《玫瑰三愿》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2) 《思乡》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3) 《春思曲》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4, 黄自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1)使用“主导动机”式核心材料贯穿多个作品中
        (2)和声进行进一步淡化功能性
        (3)旋律结合了中西音乐的一些特征,并用动机发展手法写作歌曲,探索出更为新颖的语言
        (4) 注重“词语描绘”之结构功能:
    二、贺绿汀的理论传播与音乐创作
        1, 贺绿汀与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1)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传播
        (2)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的框架体系
        (3) 特点、优势或局限
        (4) 思考与启示
        2, 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创作技术总结
    三、江文也《台湾舞曲》分析
        1 ,江文也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
        2,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3,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4, 音高组织分析
        5, 小结
    四、三十年代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 留学法国的中国作曲家
        1, 马思聪
        (1) 《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2, 冼星海
        (1)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二) 旅居中国的西方作曲家
        1, 阿甫夏洛穆夫
        (1) 阿甫夏洛穆夫与中国
        (2) 阿甫夏洛穆夫的创作及影响
        2, 齐尔品
        (1) 齐尔品与中国
        (2) 齐尔品在中国的创作
        (3)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五、1929-193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三章 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的“融合”(1939-1949)
    一、谭小麟与欣德米特理论
        1, 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的传承
        2, 《弦乐三重奏》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调性中心的布局
        (3) 和声起伏的设计
        (4) 音高组织与旋律
        (5) 欣德米特理论在谭小麟作品中的运用
    二、法国音乐理论、流派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王义平与钢琴独奏《恐龙》
        1, 王义平及其师承
        2, 钢琴独奏《恐龙》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二) 王震亚与《五声音阶及其和声》
        1, 王震亚与“山歌社”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内容与特点
        (1)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框架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特点
        (3) 小结
        (三) 陈洪的理论贡献
        1, 陈洪与《曲式与乐曲》
        (1) 《曲式与乐曲》的内容与特点
        (2) 优势与局限
        2, 陈洪与《对位化和声学》
        (1) 《对位化和声学》的框架
        (2) 特点与优势
        (四) 丁善德的创作
        1, 丁善德及其师承
        2,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乐形象与织体形态
    三、桑桐的音乐创作
        1, 桑桐及其师承
        2, 《夜景》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分析
        3, 《在那遥远的地方》分析
        (1) 曲式结构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音乐表现与形象
        4, 小结
    四、1939-194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四章 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一、音乐审美的三个层面
        1, 音乐的层面
        2, 艺术的层面
        3, 文化的层面
    二、对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启示
        1, 音乐层面的启示
        2, 艺术层面的启示
        3, 文化层面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萧友梅《普通乐学》管弦乐队乐器翻译表
附录2: 刘天华作品目录
附录3: 黄自主要作品目录

(9)基于变邻域搜索的音乐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音乐生成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学习音乐生成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音乐相关理论分析
    2.1 基础乐理与作曲知识
        2.1.1 基础乐理知识
        2.1.2 基础作曲知识
    2.2 音乐的数字存储形式
    2.3 乐器与人声发声系统
        2.3.1 乐器结构
        2.3.2 人的发声系统
    2.4 人耳听觉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域波形旋律提取与训练
    3.1 时域波形输入及预处理
    3.2 旋律提取与分块
        3.2.1 基于音高显着度的频域旋律提取
        3.2.2 基于掩蔽效应的时域分块
    3.3 模糊处理及乐谱可视化
        3.3.1 模糊处理
        3.3.2 乐谱可视化
    3.4 训练
    3.5 系统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变邻域搜索的音乐生成算法
    4.1 变邻域搜索算法
    4.2 乐器及人声生成模型
    4.3 参数化乐音模拟算法及其简单实现
        4.3.1 声音在自由声场中的衰减
        4.3.2 弦乐器模拟
        4.3.3 体乐器模拟
        4.3.4 为旋律添加乐器
    4.4 音乐生成系统测试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4-6岁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S艺术培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教育政策的导向
        1.1.2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现实价值
        1.1.3 对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研究的思考
        1.1.4 研究者个人兴趣及学习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幼儿音乐教学
        1.3.2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研究
        1.4.2 关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研究
        1.4.3 关于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研究
        1.4.4 研究述评
    1.5 理论基础
        1.5.1 主体间性理论
        1.5.2 人类发展生态理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4.1 观察法
        2.4.2 访谈法
        2.4.3 案例分析法
    2.5 研究框架
第3章 S艺术中心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3.1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
        3.1.1 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3.1.2 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构
    3.2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3.2.1 教学活动内容选择的途径
        3.2.2 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3.3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
    3.4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4.1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准备
        3.4.2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流程与环节
        3.4.3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过程的师幼互动质量
    3.5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第4章 S艺术中心幼儿社会音乐教学价值与影响因素
    4.1 幼儿社会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研究
        4.1.1 寓语言与动作于音乐教学活动
        4.1.2 多种音乐教学方法的融合
        4.1.3 注重教学的游戏性与创造性
        4.1.4 幼儿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4.1.5 注重亲子教育
    4.2 影响S艺术中心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因素分析
        4.2.1 S艺术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缺失
        4.2.2 音乐启蒙班教师师资队伍问题
        4.2.3 家长的教育教学态度
第5章 S艺术中心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
    5.1 具化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2 平衡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5.3 加强教学组织与实施,强化过程的“交互性”
    5.4 追求教学过程师幼互动的“多维度性”
    5.5 多主体参与评价,构建完整教学评价体系
    5.6 加强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基本乐理中休止符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唱歌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研究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为例[D]. 张芸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2]高考基本乐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探究[J]. 李胜杰. 考试周刊, 2020(74)
  • [3]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视唱练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伍娅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20世纪上半叶音乐着述汉译的历史研究[D]. 谭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音响研究 ——乐句重音及整小节休止[D]. 刘奕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7]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D]. 陈淅钰.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 胡蘅鸾.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9]基于变邻域搜索的音乐生成方法研究[D]. 肖兆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4-6岁幼儿社会音乐教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S艺术培训中心为例[D]. 王瑶.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础乐理中休止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