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加快大理旅游发展

突出特色加快大理旅游发展

一、突出特色 加快大理旅游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包艳丽[1](2021)在《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面临严重的碳排放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相关研究表明,协调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定性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作用机理;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根据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借鉴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测算云南省2010-2018年及2010年、2015年、2018年16个州市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分别分析影响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10-2018年间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动态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对16州市的耦合协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应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及云南省特点提出促进云南省低碳经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得出的以下结论:(1)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通过经济增长、改进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等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迫使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及方式的改进,通过增加建设用地的经济、技术投入及生态保护,进而促进建设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通过优化居住区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布局,降低碳源,增加碳汇面积,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29777增长到2018年的0.40124。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高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南;相对中碳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南;相对低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通过障碍度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房地产投资量、工业固定废物处置率、森林覆盖率。(3)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32621上升到2018年的0.78520。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集约地区位于滇中、滇西南;集约度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及滇西北。呈现出中部高、两边低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较为一致。影响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4)云南省2010-2018年间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属于勉强协调阶段的州市有昭通市、普洱市、文山州、德宏州;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有曲靖市、保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怒江州;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有昆明市、玉溪市、丽江市、迪庆州。2010、2015、2018年16州市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且呈现上升趋势,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加大,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区聚集在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合作较多地滇中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产业薄弱、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较差且区域合作较少的滇西北、滇西地区。(5)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系统存在着长期均衡且互为因果关系。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各要素紧密相关,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投资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R&D经费占GDP比例;在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地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建设用地地均从业人员数、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6)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高碳化、水电等新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并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产业、清洁能源、碳汇优势,建议从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发展水电等新能源结构、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发挥碳汇潜力等方面进行提升;针对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严重的土地不足、土地浪费、因自然、经济因素差异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建议推进城市均衡发展、完善建设用地技术和管理考核机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存量用地等方面提升;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低碳社区土地利用模式、低碳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和低碳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上实现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荀爱嫱[2](2021)在《大理州地方经济与白族文化的互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紧密联系,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相互影响。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丰富精神食粮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的认同感,强化使命担当是新时期巩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新任务。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不甚发达,但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会对民族经济的发展影响,也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经济的进步必然也会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实际事例中,既存在民族文化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民族文化。大理州是云南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拥有白族人口124.8万,占总人口的34.14%。白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决定了白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白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多重的表现形式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转型为市场主导的社会导致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相互影响这一关系存在。作为民族文化变迁的外部条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民族文化变迁而言,变化较快;而民族文化作为长期变量,通常是内生的,变化较缓慢。民族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文化?民族文化如何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生影响?民族文化的作用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是阻碍民族经济发展?这几个问题需要从研究中用辩证统一的视角来找寻答案。本文从大理州经济发展与白族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历史归纳、田野调查等方法,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与文化的基本概况,分析大理州经济发展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效应,白族文化变迁对大理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大理州地区经济与白族文化的互动影响呈现怎样的特征。

王豪[3](2021)在《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竞争从单个旅游景区(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区域协同与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旅游一体化成为多地的发展共识。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先行区,提出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推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助力旅游全面转型升级。正确认识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对于指导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城市等较大的空间尺度,缺少对景区(点)小尺度流向结构的探索。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者传播和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数字足迹,这些数据为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更多的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滇西北四州(市)为研究地,基于多个旅游平台的游记和照片信息,运用UCINET、Arc GIS、ROST CM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展开分析。并结合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根据旅游流网络的“点—线—面”结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特点,提出具体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游客样本特征:游客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10月之间。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平均游览天数为8.4天。自驾旅游的游客所占比重较小,出游结伴方式以“和朋友出游”最为常见。游客多数游览5到10个旅游节点,游客线路最长为18。(2)网络结构特征:丽江、大理、迪庆三地的旅游流联系最为紧密,丽江古城及周边节点是旅游流网络的中心,宏观结构呈现“Y”字型结构。网络结构紧密度低,局部联系紧密,整体联系松散,网络结构不协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对于核心节点的依赖度较高,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较差。承担中转功能的旅游节点数量少,阻碍了旅游客流的集聚与扩散,易形成更多的边缘节点。分析不同节点的特征,将旅游节点划分为核心旅游节点、次核心旅游节点、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旅游流网络可以划分为8大板块,各个板块之间旅游流联系不够紧密,个别板块之间无直接联系。(3)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配套服务、交通条件、旅游节点知名度、节点邻近度显着影响着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变化。(4)优化建议:微观节点视角,应巩固核心节点地位,发展次级节点,调整产品体系;中观关系视角,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旅游线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宏观区域视角,加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推动旅游一体化实质性建设与发展。

马立辉[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耀武[5](2021)在《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热潮高涨。然而,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科学乡村建设理论和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索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探索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核心,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寻找到一种科学、实用的乡村建设途径,并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问题引出-解决思路分析-解决方法探讨”的路径展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实证探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对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建立的背景与意义、策划分析框架以及具体的循证策划实践方法。通过研究,试图对“在乡村建设中为何需要循证策划”以及“如何循证、如何策划、如何依据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论文首先对当前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通过建立乡村策划来对乡村设计进行指导,为乡村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既有建筑策划和乡村策划理论的借鉴,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理念及策划分析框架,并以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为例,展开循证策划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证探讨,本论文对循证乡村策划的具体方法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论文通过基础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以最佳证据的获得为核心的证据寻找与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与价值排序的乡村策划方法,同时得出“在循证乡村策划中,以最佳证据为决策依据的策划分析方法能够使乡村策划更科学”的结论。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探索,本研究为乡村振兴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许玲[6](2020)在《近三十年大理洱海流域民居形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大理洱海流域因所属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等因素,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地域性鲜明,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在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元文化持续交融的背景下,近三十年来,洱海流域的民居恰逢巨大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新移民的融入等多重因素的交融促使民居发展呈现多样化,本文以近三十年余年来大理洱海流域民居形态的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现场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在收集洱海流域民居素材的基础上,以近三十年来居民生活变迁与民居演变之间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分析在经济发展、政策变化、旅游业兴起、新移民的入迁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作用于民居从而在引起其在空间布局、营建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演变,通过典型民居演变案列素材的收集和分析将民居演变形式归纳为传统民居的延续、传统民居的兼容和传统民居的湮灭三种类型,分析推动不同类型民居演变的缘由,解析演变的过程,推演得出洱海流域未来民居演变将朝着对地域元素的挖掘和展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新移民理想生活的构建三种趋势进行演变,以求为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刘凯[7](2020)在《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文中认为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的财富还是人们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开始从生产理想逐渐开始向生活理想转变,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的需求,其中旅游度假作为人们追求精神上消遣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种转变也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最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景区住宿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人们在此过程中对旅游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原来的“观光式旅游”向注重“文化体验式旅游”转变,而住宿设施作为其中的延伸品,其功能和形式也在悄悄开始发展改变,开始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来契合人们的需求,这种转变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沙溪古镇民宿的兴起。传统民居与民宿两者都有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载体且民宿所带的经济属性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注入了动力,一定程度上为两者的转化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虽然沙溪古镇有着丰富的传统民居资源,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并且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设计体系的指导,在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过程中,无论是外来的资本还是当地居民的参与,都导致了传统民居在实际改造成民宿设计过程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甚至给传统民居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对于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设计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是极具意义的。本论文以大理沙溪传统民居改造成的民宿为研究对象,论文前半部分(导论到第二章节)从选题的背景以及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以及民宿的基本概念和国内旅游业和民宿发展的现状的入手,阐述两者的关联性以及转化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国内外民宿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动态和沙溪古镇的人文环境、传统民居、现有民宿的现状,梳理归纳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相关理论以及沙溪古镇在民宿改造设计中的缺失,为论文后面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原则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后半部分(第三章节到第五章节)通过一些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设计的经验以及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地域特色之上提出沙溪古镇民宿改造设计的五大设计原则和地域文化融入设计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的设计实践,从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庭院设计三个大的方面入手,通过实际的实例对改造设计过程中参考的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论证,从而为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实践提供方法论。

胡汝佳[8](2020)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形象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打造自身形象或提升旅游地形象,已经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增强竞争力的有效经验。目的地形象不仅对潜在游客出行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划、品牌价值、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综合实力的因素。本文以凤凰古城旅游地为例,以网络文本为依据,从游客的视角,分析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独特属性。首先,根据旅游品牌公信度,选出最有影响力的携程网站为数据来源,搜集选定凤凰古城和比对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大理古城)游客网络评论的文本数据,并建立四大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的文档数据集。并对文档数据集进行文本去重、整合、筛选等数据预处理工作,初步确定网络评论的有效值;运用ROST CM6.0软件的将游客网络文本数据量化成数值,通过ROST高频词汇统计、情感分析功能,分析游客感知到的各古城旅游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重点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凤凰古城与其它三大古城比对,在剔除共同古城形象的特征词的基础上,对凤凰古城独有的旅游形象个性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游客在专项体验凤凰古城旅游中感知到的旅游地形象属性。最后,根据古城形象比对以及凤凰古城独特属性分析过程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有益于凤凰古城旅游形象提升的建议及策略。根据数据采集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凤凰古城独特属性主要体现在以沱江为主的自然景观上、以名人文化为重的人文内涵上、以苗家特色为代表的风土人情上、以璀璨喧闹着称的现代化夜景上。在经过一些系列的认知和情感分析得知,游客感知形象与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地位是相吻合的,总体情感态度是积极认可的,但古城现在存在的泛滥推销、过度开发、内部同质化现象,是降低游客满意度的主要痛点问题。借助独特属性的强代表性和针对性,制定完善和提升古城旅游形象策略,是有效提高古城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乔明珠[9](2020)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为指导和依据,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考,这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和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或参考。本文主要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对大理石画文化产业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查阅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第一章中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建过程及其文化创意理念进行论述;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石文化产业的创新之处,具体包括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产业与文化互动形式的创新等;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第五章中探究了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针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大理石画产业的创意化发展,本文对其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或参考借鉴。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研究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的大理石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转变,以及它对大理石画产业从资源型发展向创意型发展转换的推动作用和对大理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三是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丘小玲[10](2020)在《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之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前提。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已发展为滇西、云南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业之一,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是在民族政策视域下对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华村银器手工技艺的形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新华村“小炉匠”挑着担子“走夷方”的经历。第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包产到户,允许从事个体经济,新华村手艺人开始前往藏族地区学习金属器物表面的纹样和工艺,积累了技术和资本。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国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在新华村大力发展银器产业和旅游业的背景下,大部分新华村工匠陆续带着手艺和订单回到新华村开店办厂,银器产业的发展逐渐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华村开始建设特色小镇,再次拉动新华村的旅游市场,促进银器产业发展。第五,分析政策如何推动银器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并提出一些政策供给建议。本文运用了民族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科方法,并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市场经济政策持续作用的结果。新华村从一个白族传统村落发展为一个银器产业特色小镇,是政策推动下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传统农业空间重构为商品市场空间的结果。新华银器产业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在生态、乡风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村的典型案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二、突出特色 加快大理旅游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特色 加快大理旅游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低碳经济研究
        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性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低碳经济
        二、区域建设用地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定性分析
    第一节 低碳经济发展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
        一、低碳经济对土地投入水平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水平的影响
        三、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影响
        四、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低碳经济的反馈机理研究
        一、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减少碳源占地的反馈
        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增加碳汇用地的反馈
    第三节 联动关系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区域分布概况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二、能源消耗及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三、碳排放特点
    第三节 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
        一、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分析
        二、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第五章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一、数据来源
        二、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
        三、低碳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四、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一、障碍度模型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三、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第一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一、耦合度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三、相对发展度模型
        四、空间自相关模型
    第二节 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一、耦合度、协调度分类标准
        二、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三、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四、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耦合机制分析
        一、因果关系分析
        二、典型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经济引导下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
    第一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经验
        一、低碳生态型社区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二、低碳生态型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三、低碳生态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大理州地方经济与白族文化的互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经济
        1.2.2 文化
        1.2.3 文化变迁
        1.2.4 文化和经济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2章 大理州经济发展与白族文化变迁总体情况
    2.1 大理州经济发展与白族文化的历史概况
        2.1.1 大理州经济发展历史概况
        2.1.2 白族文化历史概况
    2.2 大理州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与白族文化
        2.2.1 大理州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
        2.2.2 白族文化变迁
第3章 大理州经济发展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效应
    3.1 文化解构效应
        3.1.1 人口流动
        3.1.2 语言多元
        3.1.3 职业分化
    3.2 文化重构效应
        3.2.1 文化融合
        3.2.2 文化变迁
        3.2.3 文化调适
第4章 白族文化对大理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4.1 经济观念
        4.1.1 商品意识
        4.1.2 交换意识
        4.1.3 竞争意识
    4.2 经济行为
        4.2.1 生产行为
        4.2.2 消费行为
    4.3 市场环境
        4.3.1 市场体制
        4.3.2 市场偏好
        4.3.3 市场信息
        4.3.4 市场效率
第5章 大理州地方经济与白族文化互动影响特征
    5.1 经济与文化同幅共振
    5.2 经济与文化共生演化
    5.3 惯性经济与文化惯性不呈相关性
    5.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发展共识——区域旅游一体化
        1.1.2 问题机遇并存——滇西北旅游发展
        1.1.3 应用价值凸显——旅游数字足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旅游流
        1.2.2 数字足迹
        1.2.3 滇西北旅游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网络理论
    2.2 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
    2.3 核心—边缘理论
    2.4 点轴理论
    2.5 旅游者行为理论
第3章 滇西北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3.1 区域概况
    3.2 滇西北旅游资源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2 各州(市)旅游资源比较
    3.3 滇西北旅游发展历程
        3.3.1 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3.3.2 各州(市)旅游发展路径
第4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采集处理
    4.2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体系
        4.2.1 节点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2.2 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3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4.3.1 游客出游时间
        4.3.2 游客游览天数
        4.3.3 游客出游类型
        4.3.4 出游结伴方式
        4.3.5 游玩景点情况
    4.4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
    4.5 滇西北旅游流节点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5.1 点度中心度
        4.5.2 接近中心度
        4.5.3 中介中心度
        4.5.4 结构洞
        4.5.5 节点类型划分
    4.6 滇西北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6.1 网络密度与中心势
        4.6.2 核心—边缘分析
        4.6.3 凝聚子群分析
        4.6.4 块模型分析
    4.7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
第5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建议
    5.1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旅游资源禀赋
        5.1.2 旅游配套服务
        5.1.3 旅游交通条件
        5.1.4 旅游节点知名度
        5.1.5 旅游节点邻近度
    5.2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5.2.1 微观节点视角优化建议
        5.2.2 中观关系视角优化建议
        5.2.3 宏观区域视角优化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可能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一)地理状况
        (二)民族成分
        (三)民族经济
        (四)民族文化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问题引出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当前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困境
        1.1.2 研究聚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1.1.3 研究切入:乡村设计前期的策划分析阶段
    1.2 研究拟解决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
    1.3 核心概念解析
        1.3.1 循证
        1.3.2 乡村
        1.3.3 乡村策划
        1.3.4 乡村设计
        1.3.5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4.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核心内容梳理
        1.4.2 乡村规划相关研究及规划成果内容梳理
        1.4.3 策划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4 循证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5 综述小结与研究发展动向分析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从“循证医学”到“循证设计”
    2.1 “循证医学”
    2.2 “循证设计”
    2.3 循证实践流程与方法总结
        2.3.1 证据寻找
        2.3.2 证据分析
        2.3.3 证据存储
        2.3.4 证据运用
        2.3.5 后效评估
        2.3.6 证据更新
    2.4 循证决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建筑策划”到“乡村策划”
    3.1 “策划”的内涵
    3.2 “建筑策划”
        3.2.1 建筑策划概述
        3.2.2 建筑策划方法
    3.3 “乡村策划”
        3.3.1 乡村策划概述
        3.3.2 乡村策划方法
        3.3.3 乡村策划成果
    3.4 乡村策划与既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证乡村策划”
    4.1 循证乡村策划的概念及意义
        4.1.1 概念
        4.1.2 循证与乡村策划结合的意义
    4.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及组合方式
        4.2.1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
        4.2.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组合方式
    4.3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
        4.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表达
        4.3.2 分析框架的解读
    4.4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的运用
        4.4.1 框架的运用方法
        4.4.2 框架的普适化运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实证研究 ——云南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的循证策划实践
    5.1 案例选择分析
    5.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2.1 绿桃古村概况介绍
        5.2.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2.3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3.1 城子古村概况介绍
        5.3.2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3.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4 实证案例研究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迈向科学性乡村策划与实用性乡村设计
    6.1 循证乡村策划是一种促进乡村设计成果科学化和实用化的实践模式
    6.2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包含了循证体系和乡村策划体系
    6.3 有效的循证和基于最佳证据的策划分析是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核心
    6.4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是一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普适化运用的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访谈记录表(部分)
附录 D:村落现状调研成果整理(部分)
附录 E:本研究构建的证据数据库

(6)近三十年大理洱海流域民居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5 篇目架构
第二章 传统民居的延续
    2.1 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的石充老宅
        2.1.1 居住背景
        2.1.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2.1.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2.1.4 小结
    2.2 传统民居——小作坊民居
        2.2.1 居住背景
        2.2.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2.2.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2.2.4 小结
第三章 传统民居的兼容
    3.1 民居中的商业——赵宅
        3.1.1 居住背景
        3.1.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3.1.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3.1.4 小结
    3.2 民居与迁入者——民宿“讲究”
        3.2.1 居住背景
        3.2.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3.2.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3.2.4 小结
第四章 传统民居的湮没
    4.1 新移民的老民居——翠田、翠山
        4.1.1 居住背景
        4.1.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4.1.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4.1.4 小结
    4.2 商业化下的民居——双廊李家老宅
        4.2.1 居住背景
        4.2.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4.2.3 近三十年民居演变
        4.2.4 小结
    4.3 被遗弃的民居
        4.3.1 居住背景
        4.3.2 近三十年居民变迁
        4.3.3 被遗弃民居的变化
        4.3.4 小结
第五章 民居形态演变趋向
    5.1 大理洱海流域民居形态演变历程
    5.2 当代民居形态现状分析
        5.2.1 当地资源优劣分析
        5.2.2 当代民居形态现状分析
    5.3 大理环洱海地区民居形态演变推演
        5.2.1 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5.2.2 民居形态发展趋势推演
第六章 结语
    6.1 反思与回顾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 B:实地调查现场
附录 C:实地调查笔记

(7)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背景
        2.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3.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
        4.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不可或缺性
        5.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论文研究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1.研究的范围
        2.研究的对象及界定
        3.研究的内容
    (四)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1.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五)论文研究方法和主体框架
        1.研究的方法
        2.研究的主体框架
    (六)本章小结
一、大理沙溪古镇地域环境及古镇传统民居地域特征分析
    (一)沙溪古镇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二)沙溪古镇的历史沿革
    (三)沙溪古镇地理区位及交通分析
        1.沙溪古镇地理区位
        2.沙溪古镇交通分析
    (四)沙溪古镇的人文环境和特点
        1.民族服饰的特点
        2.传统手工技艺
        3.宗教信仰
        4.传统节日习俗
    (五)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的特征分析
        1.建筑布局和空间的特点
        2.建筑结构的特点
        3.建筑材料的乡土性特点
        4.建筑材料的色彩
        5.建筑的装饰
    (六)本章小结
二、大理沙溪古镇旅游业和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现状分析
    (一)大理沙溪古镇旅游业现状分析
    (二)大理沙溪古镇民宿的发展现状
    (三)大理沙溪古镇民宿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章小结
三、国内外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相关案例
    (一)国外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相关案例
        1.日本的合掌村民宿
        2.西班牙乡村毛石屋民宿
    (二)国内相关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案例
        1.台湾卓也小屋民宿
        2.西坡山乡度假酒店之五号农舍民宿
    (三)本章小结
四、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原则及地域文化融入思考
    (一)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1.地域文化的传承原则
        2.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原则
        3.最小限度干预原则
        4.特色个性化原则
        5.绿色设计原则
    (二)地域文化与设计的融合
        1.建筑的形式与布局的地域文化
        2.室内空间设计的地域文化
        3.材料运用的地域文化
        4.色彩表达的地域文化
        5.装饰符号的地域文化
        6.精神场所的地域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五、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实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简介
        2.项目用地周边环境
        3.项目现状
        4.使用者的诉求
    (二)空间重构及功能重组
        1.空间重构
        2.功能重组
    (三)功能布局及设计思考
        1.公共空间置入
        2.住宿空间优化
        3. 辅助空间的设置
        4.交通空间以及流线的完善和调整
    (四)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
        1. 保留及还原建筑历史布局及结构
        2.乡土建筑材料的表达
        3.建筑外部原有主色调的保留及调整
        4.建筑装饰的提取及融合
    (五)室内设计
        1.室内色彩和材料的搭配及使用
        2.室内界面的设计表达
        3.家具设计
        4.陈设设计
        5.灯具设计
    (六)庭院设计
    (七)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古城旅游竞争十分激烈
        1.1.2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进入瓶颈
        1.1.3 网络助力旅游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景区形象感知
        1.3.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1.3.3 区域、国家旅游形象感知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古城旅游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
        2.1.3 旅游形象感知
        2.1.4 独特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2.2.2 心理学认知理论
        2.2.3 传播理论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的确定
        3.1.2 网络文本的收集处理
        3.1.3 样本内容的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网络文本内容挖掘
        3.2.2 网络文本内容分析
第4章 凤凰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1 凤凰古城概述
    4.2 凤凰古城形象感知的属性分析
        4.2.1 凤凰古城高频特征词分析
        4.2.2 凤凰古城游客情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凤凰古城旅游独特属性分析
    5.1 比对古城概况
        5.1.1 比对古城选取
        5.1.2 比对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5.2 比对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5.3 凤凰古城独特属性分析
        5.3.1 凤凰古城个性词分析
        5.3.2 凤凰古城个性情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独特属性提升建议
    6.1 优化现有旅游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开发
    6.2 维系文化名城风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6.3 增强湘西地域风情,深化特色旅游品牌
    6.4 创新应用新兴媒体,打造多元化宣传平台
    6.5 完善游客反馈机制,重视景区游客满意度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田野调查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概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指针
    二、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依据
        (一)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
        (二)云南省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三)大理州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第二章 “石空”的创建及其文化创意理念
    一、“石空”的创建
        (一)拟建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创意构思
        (二)“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设计与创办
    二、“石空”民族文化创意因子
        (一)对大理石文化的历史文化追溯
        (二)融汇大理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石空”民族文化创意理念
        (一)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理念
        (二)大理石画产业回馈苍山保护的绿色理念
第三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新风格
    一、“石空”的建筑风格新
        (一)将“石空”设计为园林风格
        (二)镜面效果
        (三)灯光运用
    二、对“石空”艺术品的展示方式新
        (一)对大理石画不加装裱
        (二)将大理石画的展示与园林景观相结合
    三、“石空”的运作方式新
        (一)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
        (二)举办大理石画拍卖活动
        (三)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经济收入
第四章 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融互动
    一、爱情文化元素
        (一)“凤求凰”情侣厅
        (二)愿爱情坚于磐石
    二、“石空”大理石文化的延伸产品
        (一)可以用的大理石文化
        (二)可以穿的大理石文化
        (三)可以吃的大理石文化
    三、节日主题活动
        (一)“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相结合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三月街民族节”相结合
    四、“石空”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
        (一)组织青少年免费参观
        (二)组织文化讲坛
        (三)大理石画文化巡展
第五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效应及未来发展思考
    一、“石空”文化创意主要经验
        (一)创意经验
        (二)产业经验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影响
        (一)丰富大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二)保护和发展了大理石画文化
        (三)对民族地区生态修复有积极意义
    三、“石空”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少
        (二)融资难度大
        (三)“石空”知名度较低,游客对大理石画认知度低
    四、“石空”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七、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兴旺的研究
        (三)关于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新华银器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形成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社会政策与制度
        (三)文化特征与商贸活动
    二、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缓慢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华银器制作技艺曲折发展
第二章 1978-1991年新华银器产业起步阶段
    一、改革开放政策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走村串寨的“小炉匠”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寸建伟
        (三)个案三:王四虎
        (四)个案四:段六一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三章 1992-2011年新华银器产业形成阶段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开店办厂的大老板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李金铭
        (三)个案三:李福明
        (四)个案四:杨标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四章 2012年以来新华银器产业发展阶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特色小镇建设
    二、银器产业的发展
        (一)银器制作工艺
        (二)银器纹样风格
        (三)银器销售情况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五章 国家政策与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一、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推动
        (二)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支持
    二、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推动乡村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二)推动乡村农业空间向商品经济空间转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政策供给的建议
        (一)增大金融扶持规模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供人才培养政策
        (五)提高产品品牌效应
        (六)推动传承方式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突出特色 加快大理旅游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包艳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大理州地方经济与白族文化的互动影响研究[D]. 荀爱嫱. 大理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D]. 王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5]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D]. 李耀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近三十年大理洱海流域民居形态演变研究[D]. 许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D]. 刘凯.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8]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D]. 胡汝佳. 湘潭大学, 2020(02)
  • [9]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D]. 乔明珠. 大理大学, 2020(05)
  • [10]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D]. 丘小玲. 大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突出特色加快大理旅游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