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

2003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

一、2003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梁喆[1](2022)在《全球视野下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基于8届北京双年展的实践》文中指出自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功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8届,2022年将迎来第九届。从历届北京双年展来看,其策展理念是以国际视野关注架上艺术的当代延伸并展现各国艺术之间的交流互鉴,提出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见解,也获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同。文章通过对前8届北京双年展的历史梳理、在世界语境和社会语境下观察展览主题与作品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影响3部分的论述,呈现了全球视野下北京双年展所展示的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关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另一种思考。

徐亚男[2](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孙玉洁,朱小钧,杨列,谭凯元[3](2010)在《我们需要多少双年展?》文中提出"你认为北京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有什么不同?"这是在做这期选题时,记者问周围的朋友最多的一个问题。"前者沉稳,后者好玩儿"是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回答。艺术圈的人物

吴长江[4](2007)在《新世纪初成就斐然的中国美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紧随时代步伐前行,是中国美协始终不渝的工作追求。新世纪初叶,特别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中国美协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指导协会工作,引领美术发展,着力打造亮点?

陈萌萌[5](2007)在《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文中提出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展览问题的研究,中国美术展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推进,这一变革对推进整个中国美术事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从独立策展、双年展、全国美展出发,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展览的现状。独立策展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出现,是90年代以降中国当代美术展览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发展的过程、在本土美术展览中的角色和贡献、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等等,是中国美术展览近十几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它的出现是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演变与推进的第一步。而随着独立策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成功实践,中国官方美术展览在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独立策展经验的同时,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策展人制,并将这一制度运用在双年展的实践中。而具有传统经验的全国美展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变革。此外,本文还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独立策展、双年展、全国美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曹凡[6](2006)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次策委会召开》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7月19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次策委会在中国美协召开。本次策委会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讨论章程、规划特展序列展.这表明第三届双年展筹备工作的正式启动。总策划靳尚谊、刘大为、冯远,策划委员丁宁、水天中、王明明、孙克、王镛、刘曦林、邹文、邵大箴、李荣海、范迪安、袁运甫、翁剑青、陶勤、盛杨、詹建俊、薛永年、魏小明出席了策委会。刘大为首先

黄丹麾[7](2006)在《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综览与思考》文中指出 一、北京双年展特点双年展是一种制度化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数是指跨国界的国际性展事活动,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和当下面貌,成为全球相互借鉴、融合的一大交流枢纽。这种艺术展览一般每两年举行一届,有时三年举行一届。双年展亦可视为同类国际性展览的概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目前世界艺术异常复杂而又充满竞争的情景下,不能再作壁上观,而要积极地投入艺术的潮流之中,接受挑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展示、宣传自己

黄丹麾[8](2005)在《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综览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北京双年展特点双年展是一种制度化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数是指跨国界的国际性展事活动,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和当下面貌,成为全球相互借鉴、融合的一大交流枢纽。这种艺术展览一般每两年举行一届,有时三年举行一届。双年展亦可视为同类国际性展览的概称。

本刊编辑部[9](2005)在《国内外作品精彩亮相 筹展工作进入倒计时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评选会议在京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评选会议于2005年5月1 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总策划靳尚谊、刘大为、冯远,策划委员丁宁、水天中、王明明、王镛、孙克、刘曦林、邹文、邵大箴、李荣海、范迪安、袁运甫、翁剑青、陶勤、常宁生、盛杨、詹建俊、薛永年、戴志祺、魏小明等,另有一位策划委员因出差未能与会。会议分组对国内外应征作品和特邀作品进行了评选和审定。策划委员们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刘大为在会议的开始向大家介绍了双年展办公室及所属各组工作进展的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徐沛君[10](2005)在《再邀世界——“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准备就绪》文中提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划,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这一艺术盛会将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举办,预计其规模和影响鄙将超过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美术双年展,它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美术盛会。2003年举办的首届北京双年展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以东方文化的名义诚邀世界”,并在实际运作中初步显现出品牌效应。本届北京双年展将主题定为“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按照主办方的解释,这一主题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要努力使当代

二、2003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视野下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基于8届北京双年展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望:8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概述
二、当代延伸:不同语境下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与作品
    (一)架上艺术的当代性表达:文化传统与艺术创新
    (二)人文关怀:艺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三)艺术的共同体:地域性与全球化
三、北京双年展之架上艺术的当代性探讨及其影响

(2)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变革和推进的第一步—独立策展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出现
    第一节 独立策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实践
    第二节 民间资本与独立策展
    第三节 中国独立策展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集体策展人制度—独立策展和官方体制的结合方式
    第一节 官方体制对独立策展方式的引进和发展
    第二节 双(三)年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双(三)年展运作模式的中国化
    第四节 双年展的资金结构
    第五节 中国本土双年展的特点
第三章 传统体制内的变革与推进—以全国美展为例
    第一节 全国美展的地位转变
    第二节 全国美展文化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形式探索和风格多样化
    第四节 全国美展评选机制的老化
    第五节 文化主题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其他
附录
    展览年表
    访谈
致谢

(7)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综览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双年展特点
二、北京双年展引发的学术争鸣
    (一)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关于艺术的“人文关怀”
    (三)对“公共艺术”的讨论
    (四)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
三、不同的声音
四、北京双年展的文化意义

四、2003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视野下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基于8届北京双年展的实践[J]. 梁喆. 美术, 2022(01)
  • [2]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我们需要多少双年展?[J]. 孙玉洁,朱小钧,杨列,谭凯元. 艺术市场, 2010(11)
  • [4]新世纪初成就斐然的中国美术[N]. 吴长江. 中国艺术报, 2007
  • [5]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D]. 陈萌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6]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次策委会召开[J]. 曹凡. 美术, 2006(09)
  • [7]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综览与思考[J]. 黄丹麾. 中国书画, 2006(02)
  • [8]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综览与思考[J]. 黄丹麾. 荣宝斋, 2005(06)
  • [9]国内外作品精彩亮相 筹展工作进入倒计时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评选会议在京召开[J]. 本刊编辑部. 美术向导, 2005(04)
  • [10]再邀世界——“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准备就绪[J]. 徐沛君. 美术观察, 2005(08)

标签:;  ;  ;  ;  ;  

2003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序列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