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三大“指标”

企业文化的三大“指标”

一、企业文化三大“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黄世忠[1](2021)在《“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依据星巴克最新公布的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星巴克如何统筹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如何兼顾股东利益、社会福祉和环境保护,如何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共享价值创造模式。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星巴克千亿市值与"资不抵债"的原因,说明"资不抵债"是星巴克向股东归还资本导致的,而不是经营不善造成的,其持续经营能力无虞;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共享价值创造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剖析星巴克如何以人类福祉、环境保护和咖啡同盟为主题主线,创造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第三部分是小结和启示,指出包容、共享、绿色已然成为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底色,塑造了其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星巴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基础。

洪永淼,汪寿阳[2](2021)在《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大数据给经济学实证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包括从理性经济人到非完全理性经济人,从孤立的经济人到互相关联的社会经济人,从代表性经济人到异质性经济主体,以及从经济分析到经济社会活动的系统分析。然后,从方法论视角讨论大数据给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变革,包括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参数不确定性到模型不确定性,从无偏估计到有偏估计,从低维建模到高维建模,从低频数据到高频甚至实时数据,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从传统结构化数据到新型结构化数据,以及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分析等。大数据引起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变革,正在深刻重塑经济学发展方向,不但加强了经济学实证研究范式的趋势,而且还进一步突破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的局限性,使经济学研究日益呈现出科学化、严谨化、精细化、多元化(跨学科)与系统化的趋势,并且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在方法论上日益趋同。中国大数据资源,为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特殊性中凝练可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构建具有深厚学理基础的原创性中国经济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富矿"。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李粮[4](2021)在《同事关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对既定决策选择主动创造型执行而非被动适应型执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我国的制度环境为背景,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同事关系是如何通过员工行为意愿选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以及非正式制度对同事关系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内部以义为上的同事关系,通常会影响员工对既定决策选择主动创造型执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会更好;企业内部以利为上的同事关系,通常会影响企业员工对既定决策选择被动适应型执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性表现会更好。而且,非正式制度越完善,越容易造就工作奉献型员工或是通过人际促进来实现道德面子类型的员工,企业内部越容易形成以义为上的同事关系。研究结论对如何从非正式制度视角引导同事关系进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杨玥[5](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胡岩[6](2021)在《基于企业文化导向的企业执行力提升研究 ——以GSSJ公司为例》文中提出

梁钰琪[7](2021)在《中药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分析》文中提出

肖洒[8](2021)在《企业文化特色在环境设计中的活化研究与应用 ——以贵州茅台酒厂文化景观提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许多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文化形象与精神本质的呈现上非常缺失和无力。纵观当代设计有针对性的以企业文化为对象的创新也难见有品质的作品和范例,千年历史所产生出的中华文明也很难植入巨大的市场和企业之中,建设企业文化之难,而用艺术设计去精准提炼表达企业文化更是难上加难。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创作手法和艺术与技术路径对标企业文化打造,来帮助企业在对自身特定文化的表达上达到创新突破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活化理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经过传播、交流与发展,“活化”一词早已摆脱物理化学的特定范畴,具有了更加丰富含义。在众多延伸出的词义里,其中最主流的含义所表达的是:在时代经济的发展下,对于那些逐渐脱离了当初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成为了一种无法引起当代共鸣的、失去生命力的事物,通过对其进行新生命的注入而重新焕发活力。对于当今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该理论能起到针对性与持续性的作用。课题的研究理论基于活化理论,以企业文化为研究主要对象,通过提出当今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研究探索出一条通过环境设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活化方法。课题研究与实践选取贵州茅台企业的酒厂文化景观为范例代表,在文献资料的查找阅读后,通过政策分析与茅台企业发展规划,了解其设计需求。茅台企业对贵州茅台镇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对当地传统本土文化与茅台企业文化的理解及挖掘是本课题的基础。即如何通过活化的方法提升茅台企业的文化品质形象,从而进行茅台酒厂的环境设计,满足文化功能与使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贵州茅台企业为例,通过对茅台文化的挖掘、茅台酒厂的考察以及参与项目的实践,归纳总结出当前企业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并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找到与国家政策相对应并能实际帮助解决企业文化自身发展不足问题的一条出路,为企业提供一种通过使用环境设计的手段,提升其文化品质形象的活化道路,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活化方法与发展模式。

罗韵迪[9](2021)在《CG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物业服务行业发源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经过40余年的发展,行业内已经出现了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但总体竞争较为分散。近年来,房地产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受到诸多政策限制,房地产行业整体遇冷。位于房地产产业链后端的物业服务板块因为在房地产存量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成为房企重点发力点之一,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也使该板块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行业内收并购活动频繁。领先的物业服务企业不断拓展“物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希望不断壮大规模和增强实力,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延续自己的领先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通过CG物业服务公司(下称“CG物业”)的案例探讨我国房地产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期为物业服务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法分析了该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再从经营、市场拓展、服务品质管理、人力资源与组织和财务五个方面分析CG物业的内部能力。接下来,文章再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 CG物业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结合EFE、IFE矩阵量化评价结果,得出CG物业应做出SO增长型战略选择的结果。最后,文章介绍了发达国家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经验,结合CG物业的优势和行业中的机遇,为CG物业实施SO增长型战略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建议,并从组织、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品牌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保障措施。

王璐瑶[10](2021)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企业来说,绩效是生产与经营过程中追求的终极目标,业绩评价也是评估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效率,促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绩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而平衡计分卡是落实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它将绩效评价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对企业绩效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并结合我国餐饮公司的特点,运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H餐饮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考虑到H餐饮公司现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本文提出在绩效评价中引入平衡计分卡。首先对H餐饮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其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H餐饮公司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工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H餐饮公司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明确H餐饮公司的战略目标,绘制了战略地图,依据战略地图并且选取了评价指标,构建H餐饮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再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分配和计算,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得出每个层面和整体的绩效评价结果;最后,将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H餐饮公司,对H餐饮公司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将新旧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得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整体框架、评价结果、评价效果上都优于H餐饮公司原有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结论。另外为了使H餐饮公司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下能够正常运行,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企业文化三大“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文化三大“指数”(论文提纲范文)

(1)“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千亿市值与“资不抵债”原因分析
二、彰显共享价值理念的ESG报告
    (一)增进人类福祉,维护公平正义
        1. 涵养包容性文化。
        2. 提升员工多样性。
        3. 制定多元招聘政策。
        4. 坚持薪酬平等原则。
        5. 举办反偏见培训。
        6. 资助在线大学教育。
        7. 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8. 开设面向特殊群体的门店。
        9. 推动食物分享计划。
        1 0. 支持特定供应商发展。
    (二)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
        1. 制订三大减半计划。
        2. 发起减塑行动。
        3. 推广可再生能源。
        4. 实施更绿门店计划。
    (三)构建同盟关系,赋能咖啡种植户
        1. 践行道德采购。
        2. 捐赠优质咖啡树。
        3. 免费提供农艺培训。
        4. 提供普惠金融支持。
        5. 建立双向互动机制。
三、小结与启示

(2)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经济学研究的“实证革命”
三、大数据与经济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从完全理性到非完全理性
    (二)从孤立经济人到社会经济人
    (三)从代表性经济人到异质性微观主体
    (四)从经济分析到经济社会系统研究
四、大数据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变革
    (一)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
    (二)从参数不确定性到模型不确定性
    (三)从无偏估计到正则化估计
    (四)从样本内拟合到样本外预测
    (五)从低维建模到高维建模
    (六)从低频数据到高频数据
    (七)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
    (八)从传统结构化数据到新型结构化数据
    (九)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化分析
五、结束语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同事关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人际关系的经济后果
        1. 同事关系的性质。
        2. 同事关系的经济后果。
    (三)非正式制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同事关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1.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 同事关系的类型。
        3. 不同类型同事关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二)非正式制度对同事关系的引导和调节路径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
    (二)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1. 同事关系(CR)。
        2. 企业高质量发展(HQDE)。
        3. 非正式制度(II)。
        4. 控制变量(CV)。
    (三)研究设计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1. 同事关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检验。
        2. 非正式制度对同事关系引导和调节的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1. 同事关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 非正式制度对同事关系的引导和调节。
    (五)内生性考虑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企业文化特色在环境设计中的活化研究与应用 ——以贵州茅台酒厂文化景观提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缘起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课题探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四)课题研究可行性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创新点
一 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诠释
    (二)企业文化特色
    (三)本章小结
二 活化理论研究
    (一)活化理论的概述
    (二)活化理论的研究历程
        2.1 活化理论的提出
        2.2 活化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与发展
    (三)活化理论在文化环境中的运用分析
    (四)活化理论对企业文化提升的重要意义
        4.1 民族精神的需求
        4.2 全球化形势的需求
    (五)本章小结
三 企业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一)环境设计中文化元素使用的方法
        1.1 环境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转换方式
        1.2 环境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表达意义
        1.3 环境设计中文化元素的活化价值
    (二)活化原则——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1 《考工记》中的传统造物内涵
        2.2 天有时——符合时代特点和需求
        2.3 地有气——符合地域客观条件
        2.4 材有美——因材施艺
        2.5 工有巧——技术灵巧
    (三)活化内容——企业文化新时期的溯源与凝练
        3.1 文化寻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3.2 地企融合: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四)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活化方法
        4.1 可持续发展的在地活化
        4.2 制器尚象的造型运用
        4.3 工依于法、阴阳相和的整体协调
    (五)企业文化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5.1 国内企业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5.2 国外企业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六)本章小结
四 贵州茅台企业文化及酒厂景观环境分析
    (一)贵州茅台企业概况
        1.1 贵州茅台企业简介
        1.2 贵州茅台企业文化
        1.3 “文化茅台”建设相关政策规划
    (二)前期调研及酒厂现状
        2.1 酒厂环境现状
        2.2 酒厂区域与人员活动分析
        2.3 酒厂中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三)茅台酒厂所存在的文化及环境问题
        3.1 酒厂环境中企业文化建设不充分问题
        3.2 酒厂环境使用功能与文化功能不匹配问题
        3.3 缺乏茅台独有的文化特色
    (四)茅台酒厂对活化的价值需求
    (五)本章小结
五 茅台酒厂景观设计中的活化应用探索
    (一)溯源茅台文化内涵凝练茅台特色文化主题
        1.1 酒神文化——责任体现
        1.2 工艺文化——质量体现
        1.3 长征文化——历史体现
        1.4 生态文化——地域体现
    (二)立足文化功能活化茅台酒厂景观形象
        2.1 茅台酒厂文化景观设计选址——广场
        2.2 广场文化功能整体梳理
        2.3 结合人员活动场所、具体布局文化功能
    (三)以环境设计体现茅台特色文化
        3.1 茅台酒厂广场景观改造的活化方案整体构思
        3.2 天——酒神祭祀殿
        3.3 地——二十四节气坊
        3.4 人——企业员工墙
        3.5 和——广场中心文化图
    (四)为企业文化品质形象提升创立新的活化模式
        4.1 立足文化功能、活化环境形象
        4.2 统筹考虑、重点优化
    (五)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CG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
        1.3.3 国内关于物业服务行业战略选择的研究
第二章 CG物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分析
    2.1 CG物业发展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规模
        2.1.3 业务构成及分布
        2.1.4 存在的问题
    2.2 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2.2.2 行业及市场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2.3 内部能力分析
        2.3.1 市场拓展能力
        2.3.2 服务品质管理能力
        2.3.3 人力资源与组织能力
        2.3.4 财务能力
第三章 关键因素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CG物业面临的战略选择SWOT分析
    3.2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
    3.3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
    3.4 战略选择
第四章 发展战略设计
    4.1 发达国家物业服务的实践和启示
        4.1.1 美国物业服务行业的特点和典型企业
        4.1.2 日本物业服务行业的特点和典型企业
        4.1.3 发达国家对我国物业服务行业的启示
    4.2 CG物业发展目标
    4.3 战略措施
    4.4 保障措施
        4.4.1 组织变革
        4.4.2 人力资源
        4.4.3 企业文化
        4.4.4 品牌建设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局限性及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2.2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目标管理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2.3 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
        2.3.1 平衡计分卡概念
        2.3.2 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
        2.3.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优势
第三章 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餐饮公司概况
        3.1.1 H餐饮公司简介
        3.1.2 H餐饮公司组织架构
        3.1.3 H餐饮公司经营状况
    3.2 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的现状
    3.3 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3.1 绩效评价无法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3.2 评价指标不全面
        3.3.3 设计指标难以量化
    3.4 H餐饮公司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1 必要性分析
        3.4.2 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H餐饮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4.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4.1.1 设计思路
        4.1.2 设计原则
    4.2 H餐饮公司的战略分析
        4.2.1 H餐饮公司的SWOT分析
        4.2.2 H餐饮公司战略地图的构建
    4.3 基于平衡计分卡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
        4.3.3 顾客层面绩效评价指标
        4.3.4 内部流程层面绩效评价指标
        4.3.5 学习与成长层面绩效评价指标
    4.4 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4.2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指标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绩效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与目标值选取
        4.5.1 指标归一化处理
        4.5.2 目标值的选取
    4.6 综合评价方法
第五章 H餐饮公司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5.1 H餐饮公司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应用
        5.1.1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2 相关保障措施
        5.2.1 适时调整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5.2.2 信息管理平台的支持
        5.2.3 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持
        5.2.4 薪酬等激励机制的支持
        5.2.5 保证内部的充分沟通协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企业文化三大“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 [1]“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J]. 黄世忠. 财会月刊, 2021(23)
  • [2]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J]. 洪永淼,汪寿阳. 管理世界, 2021(10)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同事关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J]. 李粮. 经济问题, 2021(09)
  •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企业文化导向的企业执行力提升研究 ——以GSSJ公司为例[D]. 胡岩.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7]中药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分析[D]. 梁钰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企业文化特色在环境设计中的活化研究与应用 ——以贵州茅台酒厂文化景观提升为例[D]. 肖洒.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9]CG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韵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餐饮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王璐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企业文化的三大“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