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部分有滞后的两相 Stefan 问题

主要部分有滞后的两相 Stefan 问题

一、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威[1](2021)在《煤层气合采干扰模拟与地质-数学模型 ——以黔西-滇东地区龙潭组为例》文中提出

贺凯[2](2019)在《CO2地质封存系统完整性演化及其泄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入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同时进行地质封存,不但能实现废气的有效利用,同时也能缓解大气温室效应,是目前石油行业减排的有效措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虽然有诸多益处,但其泄漏的风险及泄漏产生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本文针对二氧化碳封存系统完整性及其泄漏情况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提供支持。封存系统包括井筒体系和储层-盖层体系,其完整性对保证二氧化碳长期、安全封存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在二氧化碳注入-运移-封存的各个阶段,封存系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其完整性逐渐降低,但也存在与常规认识相反的现象,即在某些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存在能够使得封存系统完整性得到一定程度增加,称之为完整性自愈现象,如二氧化碳化学反应诱导含裂缝井筒水泥渗透率自愈、岩石蠕变弥补水泥裂缝自愈等,尽管自愈对封存体系完整性的恢复很小,但对封存而言的确降低了泄漏风险。通过对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井筒-储层-盖层封存系统的基础分析,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一是对封存系统中井筒水泥力学性能自愈问题的研究,在明确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对井筒水泥渗透性能有自愈的情况下,自行设计二氧化碳环境下含裂缝水泥力学性能自愈的模拟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明确了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对含裂缝井筒水泥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自愈作用;其二是注入-运移阶段二氧化碳对储层-盖层体系的影响研究,以储层-盖层体系完整性为研究对象,在地质力学影响和地球化学影响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注入何种相态的二氧化碳都将对储层-盖层体系产生力学破坏行为,并发生气-水-岩地球化学反应,打破原有地质系统岩石组分,影响储层-盖层体系完整性;其三是封存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泄漏研究,通过TOUGHREACT软件建立场地规模的模型,基于理论泄漏风险分析研究封存系统中二氧化碳的盖层渗漏、断层和裂缝泄漏以及井筒泄漏等,模拟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的泄漏与封存区域渗透性密切相关,且不同形式泄漏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在实际封存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和分析各项因素。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既定目标,深入揭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井筒体系和储层-盖层体系完整性演化规律和二氧化碳泄漏规律,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提供依据,为其现场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杨成栋[3](2017)在《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内,是新疆阿尔泰少数具有"双层"结构的VMS型矿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对于今后阿舍勒盆地乃至整个新疆阿尔泰找矿方向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特征、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了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元素富集机制、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的矿床模型,并与中哈阿尔泰成矿带内的VMS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阿舍勒矿集区至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型矿床的成矿规律。矿区潜火山岩发育,流纹斑岩侵入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矿区不仅发育赋存于流纹斑岩中具有后生热液作用成矿特征的Au-Cu-Pb-Zn多金属矿化(浸染状、网脉状和细脉状矿石构造),还在阿舍勒组火山岩系中发育同生沉积作用形成的Cu-Pb-Zn矿化(致密块状、条带状和条纹状矿石构造)。成矿过程划分为喷流沉积期、潜火山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潜火山热液期又进一步划分为流纹斑岩阶段和辉绿岩阶段。通过对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硫化物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成分研究发现,黄铁矿是萨尔朔克矿床的载Au矿物,可划分为三个世代。扫描电镜研究表明,Au、Ag均以碲化物形式(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银矿)富集沉淀于第二世代黄铁矿的内部孔隙和粒间裂隙中,且往往与黄铜矿紧密共生。黄铁矿和闪锌矿的LA-ICP-MS成分特征表明,第一世代颗粒细小的黄铁矿于热液系统早期相对低温条件下快速沉淀形成,之后残余的岩浆流体与大量深循环海水混合,在相对高温环境下形成了第二世代的黄铁矿。与硫化物共生的热液矿物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55~206 ℃C,平均为175℃,代表了潜火山热液期成矿温度下限。含矿流纹斑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限定主成矿作用形成于382 Ma,绢云母的Ar-Ar年龄限定矿区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发生在254 Ma。矿区的流纹斑岩和辉绿岩在化学成分上表现出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辉绿岩富集LREE、亏损HFSE,REE配分模式相对平缓,具有低(87Sr/86Sr)i值、正εNd(t)和εHf(t)值,表明其来自俯冲板片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源区,流纹斑岩与辉绿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Nd-Hf同位素特征,但具有显着的Eu和P负异常,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但形成于不同的岩浆分异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是高温演化到低温(100~465 ℃,主要集中于130~390 ℃,峰值出现在340 ℃、190 ℃和140 ℃)、中-低盐度(3.0~10.0 wt.%NaCleq,峰值出现在 3.5 和 6.5 wt.%NaCleq)和中-低密度(0.56-1.03 g/cm3)的 H2O-CO2-CH4-N2-NaCl 体系。石英的 δDSMoW 变化范围为-140‰~103‰,518OSMOW 值变化于6.9‰~8.5%‰,δ18OH2O值变化于-4.03‰~0.94‰,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He/4He值为0.02~0.44 Ra,幔源 He 的含量为 0.06%~7.45%,40Ar/36Ar 比值变化于 319.6~458.5,40Ar*含量为7.53%~35.55%,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岩浆水混合深循环海水,以海水来源为主。沸腾和混合作用导致气液两相分离,相分离是导致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因素。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2‰~6.18‰,方铅矿和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小,206Pb/204pb 变化于 17.862~17.934,207Pb/204Pb 变化于 15.495~15.589,208Pb/204Pb 变化于37.683~37.988,表明S、Pb主要来自深源岩浆(火山喷气),与潜火山热液作用有关。阿舍勒矿集区具有多样的矿化类型和成矿元素组合,但成矿均与早-中泥盆世的火山作用有关,属同一 VMS成矿系统,只是矿化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别。通过对比,归纳出中哈阿尔泰的VMS矿床一些相似的成矿规律,例如矿床均产于泥盆系,矿化与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端元有关,矿区往往发育潜火山岩,矿床多产在不同岩相、不同岩性火山岩的接触部位,成矿流体中S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S和岩浆S等。

王丹[4](2016)在《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石油在“十二五”初就已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做为主营业务并列入中长远发展中,目前已经在沁水、韩城、临汾、三交、保德等地区完成了产能建设或开展了先导开发试验。临汾区块经过十余年的煤层气勘探,尤其是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接管以后,开展大量的煤层气井钻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临汾区块的整体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汾区块为研究对象,以煤层气地质学、煤岩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理论指导,以构造地质、测井、压裂及排采动态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临汾区块地应力特征;将理论分析、采样测试、生产试验及效果评价相结合,理出了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的三大影响因素,并用灰色关联法优选出煤层气开发条件最好的探井;提出了以单井产气、产水变化为主要排采控制因素的排采理念,建立了临汾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模式;综合分析了煤层气开发工程,优选出适合临汾区块煤层气开发的井型、压裂方式和排采工艺;分析了井下排采工艺对连续排采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煤粉产出和杆管偏磨的机理、特征与影响因素,分别从排采制度优化、洗井工艺、工艺设备优选、杆柱结构优化等方面分别提出临汾区块防煤粉和防偏磨系列工艺管控措施,延长了检泵周期,保障了煤层气井的续稳定排采。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根据区块地质资料,总结出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划分煤层气富集有利区带;总结出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区块内探井进行优选。控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三个要素中,生储条件是基础,保存条件是关键。临汾区块煤岩成熟度高,生气条件非常好,因此,保存条件是煤层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临汾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褶带南端,区内主要发育一条贯穿全区的的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区块内主力煤层普遍发育,煤体结构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块煤,断层附近主要发育碎粒煤和糜棱煤;区块自东向西存在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薛关逆断层是两个水文地质单元的分水岭。通过对临汾区块的构造、沉积、水文地质三方面资料对比分析,认为断层、围岩及煤体结构和水动力条件是其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而煤阶、构造演化、构造类型、煤层几何特征等因素对煤层气的富集影响相对较小。结合煤层厚度、埋深和储层压力等资料,划分出临汾区块煤层气有利区带分别是小回宫’窑渠’曹井区带和蒲县’明珠’桑娥区带;次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有利区周围及区块的南北部。从煤层埋藏深度、煤层气资源丰度、煤体结构与顶底板破碎情况、临储比、水文地质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煤层气产能地质影响因素评价,建立了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区各参数的评价标准,认为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煤层埋藏深度、煤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煤储层压力、煤层解析压力等因素是影响煤层气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针对临汾区块已经完成的(口完钻探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一票否决,将目前认为基本上没有煤层气开发潜力的探井剔除;其次,利用灰色关联评价法对剩余口探井进行评价,并求得关联度;最后,对口探井进行关联值排序,优选出地质条件最有利的井区。根据压裂数据和特殊测井数据,总结出主力煤层地应力特征,最大主应力方位优势方位为)方向。地应力影响煤层的渗透性和压裂裂缝的形态以及扩展方向。分析认为,煤层储层压力、破裂压力、闭合压力、最大水平主应力、垂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均呈现随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大的规律;临汾区块侧压系数主要集中在(,平均*,也随埋深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煤层埋深小于(,煤层地应力状态以,-,.-,为主,煤层处于伸张状态,最小主应力小于%!,+值相对较小,但是变化范围比较大;(,煤层地应力状态转化为,./,/,,煤层由伸张状态向挤压状态过渡,+逐渐变大,变化的范围也逐渐减小;煤层埋深大于,煤层地应力状态转化为,./,-,,最小主应力大于!,煤层处于挤压状态,+逐渐趋近于。结合煤层气排采地质特点和区块实际生产动态情况,对煤层气井排采阶段进行划分,并且根据产气产水特征将排采曲线进行分类。利用无因次产气量0无因次产水量作为生产阶段定量划分的主要依据,将临汾区块煤层气单井排采划分为排水降压阶段、不稳定产气阶段、稳定产气阶段和衰竭阶段等四个阶段;煤层气井排水降压阶段结束时无因次产气率为,不稳定产气阶段结束时的无因次产气率的值为%,稳定产气阶段结束时的无因次产气率的值为*;目前大部分生产井已经进入稳定产气阶段和不稳定产气阶段。根据煤层气井生产数据对比分析,将临汾区块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分为气水同升型、气升水降型、产水下降型、产水稳定型和产水上升型等五种类型。对临汾区块煤层气井进行产能分级和产气效果评价,根据排采时间、日产气量、井底压力等数据,将煤层气井分为高产气井、较高产气井、中产气井和低产气井等四类,临汾区块目前大部分井属于低产气井((*1),但其井底压力相对较高(低产井平均!左右,高产井目前平均井底压力!左右),降低后仍有较大产气上升的潜力。根据临汾区块煤层气开发的特点,从开发井型、储层改造和排采工艺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临汾区块煤层埋藏深度较大,煤层闭合压力较大,因此目前已经完钻的四类井的平均产气量是"型水平井-2型水平井--丛式井-多分支水平井。煤层压裂改造与压裂液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区块内所采用的各类压裂液压裂后的产气效果为活性水压裂液压裂-清洁压裂液压裂--胍胶压裂液压裂-氮气泡沫压裂。排采工艺主要包括地面和井下两个部分,地面设备一般较为简单,井下故障(即举升设备)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出砂、煤粉卡泵和管杆偏磨导致抽油杆断或油管漏两类。根据临汾区块煤粉的组分特征和粒度特征,通过试验的方法证明了煤粉分散剂利于井筒中煤粉的采出。煤粉分散剂模拟实验表明,当排采速度较低时,井筒中采出煤粉颗粒相对较小,煤粉采出量也比较低,粒度较大的煤粉颗粒容易沉积在井筒内;随着排采速度的增加,采出煤粉的粒度逐渐增加并稳定于3 4保持不变;当排采速度增加到0后,继续增加排采速度,采出煤粉量不再继续升高,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在煤层水中加入分散剂后,与未加煤粉分散剂时采出的煤粉含量变化呈现类似趋势;相同的排采速度下,加入分散剂后采出煤粉的浓度反而降低。根据管杆偏磨位置,从井身轨迹、杆柱组合和采出液物性等多方面分析杆管偏磨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形成适合临汾区块的防偏磨工艺技术。临汾区块主要为丛式井,与直井相比更容易发生偏磨。地层排采水中的煤粉、高#’以及少量井中5 6的存在,也加剧了管杆偏磨的程度。通过现场试验,在采用优化杆柱设计、将普通油管换成涂料油管、内衬油管、将普通节箍换成双弧面防偏磨节箍等方法后,修井周期得到延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汾区块煤层气开发模式优化。通过前期各类型井产气量的对比分析,认为临汾区块的煤层气开发应该以2型水平井和"型水平井为主,局部补充丛式井;压裂方式采用清洁压裂液压裂和活性水压裂液压裂;后期为了保证连续排采,可以适当采用注水的方法缓解井中煤粉含量高的问题,优化杆柱结构和扶正器组合、采用内衬油管和双弧面防偏磨节箍等措施缓解偏磨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的目的。

张忠辉[5](2015)在《滇西某低品位菱铁矿选冶工艺试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钢铁大国,铁矿石储备量大。但在中国,铁矿石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大,因此缺少国际定价话语权。所以中国有必要加大国内低品位、难处理矿石的开发。菱铁矿作为低品位、难处理矿石的一种,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储备。本文针对中国某菱铁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该试样中的铁主要以菱铁矿形式赋存于矿石中,硫主要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形式赋存,在矿石中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赋存于矿石中。通过矿石抗破碎力学性能研究,了解该矿石为中硬矿石,矿石的泊松比平均为0.28,矿石的脆性和变形性为中等。本文采用新工艺合成了高效捕收硫化矿的药剂——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合成产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化学计算对其浮选性能进行了解释。通过菱铁矿石短流程、低能耗的全浮选工艺,浮选除硫回收铜矿试验结果可知,可以得到硫品位44.39%硫回收率70.40%铁品位42.38%的硫精矿产品指标;铜品位18.12%铜回收率80.39%硫品位36.28%,铁品位21.39%勺铜精矿产品指标。尾矿经过正浮选提铁降硅后得到菱铁矿精矿,菱铁矿精矿采用金属化焙烧工艺可以得到粉末冶金用还原铁粉要求的铁精粉,综合浮选和焙烧磁选的各项指标来看,粉末冶金用还原铁粉总的回收率为49.18%,还原铁精粉的品位达到98.06%,铁精粉的品位和杂质含量均达到了粉末冶金用还原铁粉GB/T4136-9标准中的FHY200的要求。为最大回收有价金属,磁选尾矿采用磁场强度为111.46KA/m进行回收余下铁,最总得到高纯铁矿,高纯铁矿的的品位达到70.41%铁的总回收率达71.46%这种从低品位铁矿石直接得到还原铁精粉的方法为开发低品位铁矿山提供了另一种的技术手段。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黄铁矿的表面有乙基黄药和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基团。这说明乙基黄药和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与黄铁矿的表面发生了反应,从而有利于黄铁矿的浮选。混合药剂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同起作用。其中药剂在矿物表面发生的化学吸附由C=S产生,且药剂图谱中出现氰基和酰胺基团,这与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红外光谱相吻合。采用红外光谱解释油酸钠和辛基羟肟酸正浮选菱铁矿的浮选机理,红外线吸收光谱表明油酸钠与菱铁矿发生了分子吸附。复合药剂还对菱铁矿产生了一定的化学作用。淀粉可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可形成一定的氢键缔合基团,油酸钠中的离子、辛基羟肟酸与矿物发生了分子吸附作用。基于Material Studio软件模拟分析硫化矿浮选和菱铁矿浮选机理。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对各个药剂和矿物进行建模分析,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从电荷理论和能量的角度分析了浮选的机理,为研究硫化矿浮选和菱铁矿浮选提供了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构建和优化了黄药、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结构,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它们在分子和离子结构下的电荷密度分布的差异。对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进行化学计算,并对比乙基黄药,从理论上得出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浮选性能优于乙基黄药。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模拟可得,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与硫化矿的相互作用能低于乙基黄药与硫化矿的相互作用能,说明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对硫化矿的选别性要比乙基黄药好。另外构建和优化了油酸和羟肟酸的分子和离子结构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它们在分子和离子结构下的电荷密度分布的差异。Material Studio软件模拟显示油酸的两个氧原子是最有可能与菱铁矿产生强烈作用的原子,辛基羟肟酸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是最有可能与菱铁矿产生强烈作用的原子。羟肟酸与菱铁矿的相互作用能低于油酸与菱铁矿的相互作用能,药剂与菱铁矿相互作用能最低的药剂就可以取代药剂与菱铁矿相互作用能相对高的药剂通过模拟分析油酸和辛基羟肟酸可以与菱铁矿表面发生反应并且取代表面的水分子,使菱铁矿具有疏水性。

王莹莹[6](2013)在《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影响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准确掌握建筑冷热负荷是节能分析、暖通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的基础。建筑冷热负荷主要通过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流体现,而该热流又与围护结构内部及表面的热湿迁移过程有关。目前相关设计规范和负荷分析软件大多建立在传热理论基础上,虽有学者对围护结构内部热湿耦合迁移机理和室内空气中的湿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关于围护结构内部湿传递和表面湿迁移对负荷的影响关系尚少见报道。我国地域辽阔,热湿气候多样,忽略围护结构湿迁移必然会对室内热环境及建筑冷热负荷分析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针对现有负荷计算方法难以体现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其影响的情况,本文综合利用理论分析、验证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室内热环境和建筑冷热负荷的定量影响关系。通过对围护结构热湿迁移机理分析,建立了完善的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及内表面热湿迁移数学模型;针对以往围护结构传热传质系数的恒值设定,难以反映该系数随环境变化的情况,通过研究获得了传热传质系数随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函数关系。针对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非线性控制方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的系数型偏微分方程模块进行了编程求解,分析了多种边界条件下考虑与未考虑墙体湿迁移情况下,墙体内表面温度及热流的差异特性,获得了墙体传湿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考虑传湿与不考虑传湿相比,不同材料墙体内表面温度的降低值:松木板墙,0.1℃~1.4℃;混凝土墙,0~0.2℃;多孔砖墙,0.1℃~0.7℃。考虑传湿时墙体内表面的潜热换热量占壁体总传热量的比值:松木板墙:12%~73%;混凝土墙:0~8%;多孔砖墙:9%~36%。在分析墙体湿迁移对传热过程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计算程序,利用MATLAB对整体房间热湿环境分析方程组进行了编程计算,分析了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内表面温度及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关系;考虑到墙体含湿量差异,分别对4种墙体含湿量不同的建筑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热湿状态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了墙体含湿及湿传递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空调期,墙体内表面的湿迁移作用可明显降低墙体内表面温度,进而降低平均辐射温度,在同等热舒适条件下,可以减少空调负荷或使用时间;墙体内表面的吸放湿过程对室内湿环境的调节作用随室外相对湿度幅度的增大而明显,而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较小;考虑墙体传湿与未考虑墙体传湿相比,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降低幅度为,广州:5%左右;西安:3%左右;哈尔滨:3%左右;北京:5%左右。针对湿热地区白天空调降温、夜间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研究了墙体湿传递和表面湿迁移在考虑夜间换气的情况下对室内热湿环境及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通风换气次数的大小对室温降低效果的差别不明显,而对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较为显着;考虑传湿与未考虑传湿时总负荷相比较,夜间换气次数为5次/时,总负荷减少6%左右,15次/时,总负荷却增加20%左右,可见,在热湿气候区,夜间通风换气次数需合理设置才可有效降低空调负荷。针对我国建筑热湿气候地域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对典型气象年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室外空气相对湿度进行统计,以相对湿度作为区划指标对我国进行湿气候区划分,获得冬季及夏季的湿气侯分区;通过大量分析计算,提出考虑墙体湿传递和表面湿迁移时的建筑负荷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湿热、湿冷、干热、干冷地区主要城市在考虑墙体湿传递和表面湿迁移时建筑负荷的修正程度。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赵玉珍[7](2004)在《高阻尼Zn-27Al合金阻尼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阻尼减振是以动力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工程结构或构件减振降噪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提高结构材料的阻尼减振能力,要在高阻尼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制备工艺上实现新的突破。本文系统地介绍了Zn-27Al合金的铸造、变质和固溶时效处理工艺;详细分析了不同工艺下的微观组织结构的特点;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Zn-27Al合金的阻尼机理;对Zn-27Al合金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分析测定,在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较大地提高合金的阻尼性能;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导出反应金阻尼值与温度、频率的关系式;在研究微观机理的基础上,从微观层次首次给出定量计算合金阻尼值的近似表达式;对Zn-27Al高阻尼合金构件进行振动试验分析和有限元模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基于对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综合考虑,自制了Zn-27Al铸态合金,通过控制凝固参数和铸造工艺,很好地控制了铸态合金的成分和组织。对合金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凝固组织进行了研究。 2.在Zn-27Al合金中加入微量钛和稀土元素进行变质处理,分析了变质后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合金的性能的影响,对各种微量元素的变质细化机理进行了研究。 3.Zn-27Al合金经过稀土和钛变质后,进一步进行了350℃保温1小时后水淬的固溶处理,并长时间室温时效。热处理能消除合金铸造产生的非平衡网状共晶体,消除成分偏析,使组织均匀化。水淬时,冷速大,单相固溶体保留至室温,在随后的自然时效过程中,析出细粒状的α和η相,且相界面为可动非共格界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合金的阻尼性能。 4.对铸态和变质固溶时效处理后的Zn-27Al合金的力学和阻尼性能进行比较,深入研究变质固溶时效后合金阻尼性能提高的微观组织影响因素。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了合金的阻尼性能对环境因素(温度、频率和振幅)的敏感性:Zn-27Al合金的阻尼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不随振幅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和频率对变质固溶时效后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更为突出。 5.对铸态和变质固溶时效后Zn-27Al合金的阻尼值进行拟合分析,给出合第日页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金阻尼值随温度、频率变化的拟合公式,比较合金阻尼值拟合计算结果与 试验结果,表明所给出拟合公式是合理的。并由此公式可计算出材料在工 作温度范围内任一温度和频率下的阻尼值。6.Zn-27AI合金属于复相型阻尼合金,通过对Zn一27AI合金微观组织的分析 和对合金阻尼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变质固溶时效处理提高合金阻尼的微观 机理。zn一27AI合金的力学阻尼(内耗)是一种线性滞弹性弛豫的动滞后型 阻尼,其耗能机制是由于晶界和相界的粘滞性滑动,以及Q相的局部微塑 性变形。因而,合金的内耗值大小主要决定于界面的可动性及可动界面的 面积。上述微观机理充分揭示了变质固溶时效后的Zn一27AI合金由于组织 细化及非共格可动界面的增多,使合金阻尼大大提高的原因。7.采用透射电镜,在研究高阻尼Zn一27AI合金微观机理的基础上,从微观 层次首次给出定量计算材料内耗值的近似表达式,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 了该表达式的适用性。8.论文进行了不同材料简单结构件的减振性能研究。把铸态、变质固溶时效 Zn一27AI合金以及常用普通A3钢加工成简单结构件,从有限元分析和试验测 试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三种材料结构件在实际振动条件下的减振性,对此分 析表明:(l)用Zn一27AI合金加工成结构件,其减振性能远远大于工程上常用 的普通A3钢。经过变质固溶时效处理后的Zn一27AI合金结构件,其结构件减 振性能更好。(2)用实验测试和有限元分析两种方法对不同材料结构件进行 减振分析,二者所得结构件的固有基频值与阻尼值基本是一致的。说明通过 计算模型对阻尼材料结构件进行减振分析是可行的。(3)通过对三种材料阻 尼值与相应材料结构件振动试验所测阻尼值比较,说明高阻尼材料的材料阻 尼性能在结构阻尼中占重要比例。因此采用高阻尼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阻尼 性能对提高结构减振性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阻尼Zn一27AI合金;铸造;变质;固溶时效;内耗;阻尼机理;结构件:模态分析

徐龙封[8](2000)在《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文中认为考虑一个具有表面张力和动力条件,且主部含有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并得到这个问题关于时间的局部古典解存在唯一性。

二、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CO2地质封存系统完整性演化及其泄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O_2封存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CO_2封存技术及封存系统
    2.1 CO_2封存技术
        2.1.1 废弃或衰竭的油气藏封存
        2.1.2 不可开采煤层封存
        2.1.3 深部盐水层封存
        2.1.4 深海封存
    2.2 CO_2封存机制及选址选层
        2.2.1 封存机制
        2.2.2 选址选层
    2.3 封存系统及概况
        2.3.1 井筒-储层-盖层
        2.3.2 CO_2性质
        2.3.3 地层水性质
        2.3.4 井筒水泥性质
        2.3.5 潜在的CO_2泄漏通道
    2.4 CO_2封存泄漏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CO_2对井筒体系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3.1 注入CO_2对井筒体系完整性的影响
        3.1.1 井筒温度和地层孔隙压力变化
        3.1.2 水泥腐蚀
        3.1.3 套管腐蚀
        3.1.4 井筒完整性破坏
    3.2 井筒完整性自愈
        3.2.1 CO_2化学反应诱导自愈
        3.2.2 岩石蠕变自愈
    3.3 井筒水泥力学性能自愈实验研究
        3.3.1 实验材料及装置
        3.3.2 岩样制备
        3.3.3 实验条件
        3.3.4 实验流程
        3.3.5 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CO_2对储层-盖层体系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4.1 储层-盖层体系地质构造和CO_2羽流
        4.1.1 储层和盖层
        4.1.2 断层和裂缝
        4.1.3 CO_2羽流
    4.2 注入CO_2对储层-盖层体系影响
        4.2.1 地质力学作用
        4.2.2 流体动力学作用
        4.2.3 地球化学作用
        4.2.4 多场耦合作用
    4.3 CO_2对储层-盖层体系影响模拟研究
        4.3.1 模拟软件—TOUGHREACT
        4.3.2 控制方程
        4.3.3 模型区域
        4.3.4 CO_2属性
        4.3.5 地层物性
        4.3.6 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机理
        4.3.7 渗透率及毛细管压力模型
        4.3.8 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模型
        4.3.9 结果和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封存系统中CO_2泄漏研究
    5.1 CO_2泄漏风险
        5.1.1 盖层渗漏风险
        5.1.2 断层和裂缝泄漏风险
        5.1.3 井筒泄漏风险
    5.2 模型设置
    5.3 初始条件
        5.3.1 初始温度压力
        5.3.2 初始CO_2分布
    5.4 结果和分析
        5.4.1 盖层渗漏
        5.4.2 井筒泄漏
        5.4.3 断层泄漏
        5.4.4 井筒-断层泄漏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VMS矿床的总体研究现状
        1.1.2 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研究现状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南阿尔泰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阿舍勒盆地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与火山活动特征
    3.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4.1 地球物理特征
        3.4.2 地球化学特征
    3.5 矿体及矿石特征
    3.6 成矿阶段
    3.7 围岩及蚀变
第四章 矿物学研究
    4.1 矿物岩相学
    4.2 电子探针分析
        4.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4.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4.3 扫描电镜分析
        4.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4.3.2 Au的赋存状态
    4.4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4.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4.4.2 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第五章 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5.1.1 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
        5.1.2 绢云母~(40)Ar/~(39)Ar定年
    5.2 测试结果
        5.2.1 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
        5.2.2 绢云母~(40)Ar/~(39)Ar定年
    5.3 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年代谱系
        5.3.1 萨尔朔克潜火山岩活动事件与成矿
        5.3.2 剪切变形时间
        5.3.3 萨尔朔克矿区成岩成矿年代谱系
    5.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1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
        6.1.2 Sr-Nd同位素
        6.1.3 Lu-Hf同位素
    6.2 测试结果
        6.2.1 蚀变作用影响
        6.2.2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
        6.2.3 Sr-Nd同位素
        6.2.4 Lu-Hf同位素
    6.3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6.3.1 岩浆来源
        6.3.2 构造环境
        6.3.3 区域构造格架
第七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模型
    7.1 样品及测试方法
        7.1.1 流体包裹体
        7.1.2 稳定同位素
    7.2 流体包裹体研究
        7.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7.2.2 显微测温结果
        7.2.3 石英中群体包裹体成分
        7.2.4 成矿流体性质
        7.2.5 流体演化与成矿
    7.3 H-O、He-Ar同位素研究
        7.3.1 H-O、He-Ar同位素特征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4 S、Pb同位素研究
        7.4.1 S、Pb同位素特征
        7.4.2 成矿物质来源
    7.5 矿床模型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8.1 与阿舍勒矿集区矿床对比研究
    8.2 与新疆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对比研究
    8.3 与哈萨克斯坦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的对比研究
    8.4 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成矿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4)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题目来源、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藏产气潜力控制因素分析
        1.2.2 煤层气开发地球化学研究
        1.2.3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研究
        1.2.4 煤层气开发方式研究
        1.2.5 煤层气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煤层气地质条件
    2.1 基本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临汾区块断裂特征
        2.1.3 区域地层特征
        2.1.4 含煤地层
    2.2 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
        2.2.1 煤层含气性
        2.2.2 煤层物性
        2.2.3 煤层储层压力与解吸压力
        2.2.4 地应力特征
        2.2.5 煤层气体吸附特征
        2.2.6 水文地质特征
    2.3 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分析
        2.3.1 构造控气作用
        2.3.2 沉积控气作用
        2.3.3 水动力控气作用
    2.4 有利区带划分
第三章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
    3.1 临汾区块煤层气井排采现状
    3.2 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及特征研究
        3.2.1 排采阶段划分依据
        3.2.2 排采阶段特征
    3.3 煤层气井生产阶段的定量化表征
    3.4 煤层气井产气类型分类
        3.4.1 气水同升型
        3.4.2 气升水降型
        3.4.3 产水下降型
        3.4.4 产水稳定型
        3.4.5 产水上升型
    3.5 煤层气井产能分级
        3.5.1 高产气井生产特征
        3.5.2 较高产气井生产特征
        3.5.3 中产气井生产特征
        3.5.4 低产气井生产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煤层气井产能地质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4.1 煤层气井产能地质影响因素
        4.1.1 煤层埋深
        4.1.2 资源丰度
        4.1.3 煤体结构与顶底板破碎情况
        4.1.4 临储比
        4.1.5 水文地质条件
    4.2 临汾区块煤层气产气潜力评价
        4.2.1 煤层气富集区参数评价标准
        4.2.2 利用灰色关联模型预测理论和方法评价煤层气产气潜力
        4.2.3 评价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煤层气井产能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5.1 开发井型选择
        5.1.1 各类型井的井身结构
        5.1.2 四类井型的差异对比
        5.1.3 井型选择影响因素
        5.1.4 各类型井的产能控制因素
        5.1.5 各类型井产气能力对比
    5.2 储层改造
        5.2.1 水力压裂的目的及原理
        5.2.2 水力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2.3 储层改造方式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2.4 压裂工艺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5.3 排采工艺
        5.3.1 排采不连续的原因及现状
        5.3.2 煤粉对排采连续性的影响及措施
        5.3.3 管杆偏磨对排采连续性的影响及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5)滇西某低品位菱铁矿选冶工艺试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1.1 论文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菱铁矿研究现状
        1.4.1 我国铁矿概况
        1.4.1.1 国内铁矿资源现状
        1.4.1.1.1 铁矿石的分布
        1.4.1.1.2 铁矿石的伴生组分
        1.4.1.1.3 铁矿石类型
        1.4.1.2 国外铁矿资源现状
        1.4.1.3 铁矿概况
        1.4.2 菱铁矿的研究现状
        1.4.2.1 菱铁矿资源与性质
        1.4.2.2 菱铁矿选矿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品位菱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2.1 原矿性质
        2.1.1 光谱分析
        2.1.2 矿石化学成分
        2.1.3 矿物组成及含量
        2.1.4 主要矿物的产出形式
        2.1.5 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粒度
    2.2 矿石的硬度与磨矿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硫化矿捕收剂合成与浮选除硫工艺研究
    3.1 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合成工艺与结构表征
        3.1.1 概述
        3.1.2 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3.1.3 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起泡性能研究
        3.1.4 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的仪器分析与结构表征
    3.2 硫化矿浮选工艺研究
        3.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3.2.2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3.2.3 磨矿细度试验
        3.2.4 铜硫分离
    3.3 小结
第四章 低品位菱铁矿全浮选提铁降硅工艺与焙烧制取粉末冶金用铁精粉研究
    4.1 低品位菱铁矿全浮选提铁降硅工艺研究
        4.1.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4.1.2 pH条件试验
        4.1.3 抑制剂用量试验
        4.1.4 菱铁精选试验
        4.1.5 正浮选铁全流程试验
    4.2 菱铁矿浮选精矿焙烧制取粉末冶金用铁精粉
        4.2.1 金属化焙烧工艺试验
        4.2.2 磨矿磁选工艺条件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型参数的选择和作用模型的确立
    5.1 Materials Studio简介
    5.2 Castep模拟软件及其量子力学计算原理介绍
    5.3 参数选择
    5.4 作用模型的确立
    5.5 小结
第六章 菱铁矿浮选除硫回收铜矿药剂与浮选理论模拟分析
    6.1 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6.1.1 黄铁矿与药物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6.1.2 黄铜矿与药物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6.2 基于MS软件对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和乙基黄药进行的化学计算和浮选性能解释
        6.2.1 结构优化的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腈乙酯分子的计算结果分析
        6.2.2 乙基黄药(黄原酸)分子的结构优化计算结果分析
    6.3 药剂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化学计算和浮选解释
        6.3.1 黄铁矿和黄铜矿解理面以及超晶胞模型
        6.3.2 药剂与黄铁矿和黄铜矿相互作用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菱铁矿浮选理论模拟分析研究
    7.1 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7.1.1 药物作用前后菱铁矿红外光谱分析
        7.1.2 药物作用前后石英红外光谱分析
    7.2 基于MS软件对捕收药剂的化学计算和浮选性能解释
        7.2.1 捕收药剂分子的计算结果分析
        7.2.2 药剂与矿石相互作用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感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6)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影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多孔材料热湿迁移
        1.2.2 多孔材料表面吸放湿
        1.2.3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
        1.2.4 热湿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及工具
    1.3 论文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2. 墙体传热传湿机理分析
    2.1 墙体传湿机理分析
        2.1.1 传湿机理
        2.1.2 湿组分流的表示方法
        2.1.3 等温传湿与非等温传湿
    2.2 墙体传热机理分析
    2.3 墙体热湿耦合迁移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分析
    3.1 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数学模型
        3.1.1 湿迁移控制方程
        3.1.2 热迁移控制方程
        3.1.3 定解条件
    3.2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湿迁移过程分析
        3.2.1 传湿过程分析
        3.2.2 传热过程分析
    3.3 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
        3.3.1 室内空气湿平衡方程
        3.3.2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3.4 围护结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及验证
        3.4.1 围护结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计算程序
        3.4.2 实验验证
        3.4.3 解析解验证
        3.4.4 数值解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墙体传湿对传热的影响分析
    4.1 概述
    4.2 材料热湿物性参数对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的影响分析
        4.2.1 等温吸放湿平衡曲线
        4.2.2 水蒸气渗透系数
        4.2.3 热湿控制方程系数随温湿度的变化特性
        4.2.4 变材料热湿物性参数对热湿耦合传递的影响分析
    4.3 初始含湿量对热湿耦合传递的影响分析
    4.4 定常边界条件下传湿对内表面温度及热流的定量影响关系研究
        4.4.1 定常边界条件下传湿对传热的影响
        4.4.2 室外相对湿度对内表面温度及热流的影响
    4.5 周期性边界条件下传湿对内表面温度的定量影响关系研究
        4.5.1 室外相对湿度周期性变化对墙体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4.5.2 周期性边界条件下传湿对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4.5.3 节能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湿迁移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5.3 室外温湿度的确定
    5.4 建筑热湿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及验证
        5.4.1 热湿耦合传递计算程序
        5.4.2 解析解验证计算程序
    5.5 墙体传湿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
    5.6 墙体传湿对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5.7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测试
        5.7.1 测试概况
        5.7.2 测试内容、仪器及测试现场
        5.7.3 夏季实测结果及分析
        5.7.4 冬季实测结果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湿迁移对冷热负荷的影响分析
    6.1 湿分区及室外气象参数的确定
        6.1.1 湿分区
        6.1.2 室外气象参数的确定
    6.2 湿迁移对湿热地区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关系分析
        6.2.1 湿迁移对热环境及负荷的影响关系分析
        6.2.2 考虑湿迁移时夜间通风换气次数对室内热环境及负荷的影响分析
    6.3 湿迁移对干热地区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定量影响关系分析
    6.4 湿迁移对湿冷地区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定量影响关系分析
    6.5 湿迁移对干冷地区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定量影响关系分析
    6.6 全国主要城市的负荷修正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表目录

(7)高阻尼Zn-27Al合金阻尼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尼材料
    1.2 材料的阻尼特性及其表征参数
    1.3 材料阻尼性能的测量
    1.4 阻尼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4.1 阻尼合金的发展与分类
        1.4.2 阻尼合金的应用
    1.5 锌铝合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5.1 锌铝合金的组织特点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5.2 锌铝合金的阻尼性能研究
    1.6 锌铝阻尼合金结构件的减振性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Zn-27Al合金的微观组织分析
    2.1 Zn-27Al铸造合金的微观组织分析
        2.1.1 合金的制备
        2.1.2 微观分析试验
        2.1.3 Zn-27Al合金铸造组织分析
    2.2 变质固溶时效Zn-27Al合金的组织分析
        2.2.1 合金的制备
        2.2.2 微观分析试验
        2.2.3 变质固溶时效后Zn-27Al合金组织分析
    2.3 Zn-27Al铸造合金与变质固溶时效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分析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n-27Al合金的性能分析
    3.1 Zn-27Al合金的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3.1.1 合金力学性能测试
        3.1.2 Zn-27Al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3.2 Zn-27Al合金的内耗性能测试与分析
        3.2.1 合金内耗性能测试
        3.2.2 内耗性能比较分析
    3.3 Zn-27Al合金阻尼特性拟合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27Al合金高阻尼特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4.1 滞弹性内耗
    4.2 界面弛豫的研究
        4.2.1 界面滑动模型
        4.2.2 界面结构微观模型
    4.3 影响界面弛豫的因素
    4.4 Zn-27Al合金阻尼机制
        4.4.1 微观机理的定性分析
        4.4.2 从微观角度定量计算材料阻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n-27Al高阻尼材料结构件的减振性能分析
    5.1 理论基础
        5.1.1 梁的横向振动
        5.1.2 结构件的的复模态分析
    5.2 有限元计算分析
    5.3 试验分析
    5.4 有限元计算与试验分析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合采干扰模拟与地质-数学模型 ——以黔西-滇东地区龙潭组为例[D]. 王子威.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CO2地质封存系统完整性演化及其泄漏研究[D]. 贺凯.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成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4]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5]滇西某低品位菱铁矿选冶工艺试验与理论研究[D]. 张忠辉. 上海大学, 2015(02)
  • [6]围护结构湿迁移对室内热环境及空调负荷影响关系研究[D]. 王莹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7]高阻尼Zn-27Al合金阻尼特性及机理研究[D]. 赵玉珍.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2)
  • [8]一个主部含Hysteresis的两相Stefan问题[J]. 徐龙封.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主要部分有滞后的两相 Stefan 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