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远书,籍国东,罗忠新,罗敏[1](2020)在《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对山东段的环境与经济影响——基于EKC曲线理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属于跨流域与跨区域复杂系统污染治理问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治污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相关理论,选取2003—2017年南水北调山东段沿线枣庄、济宁、泰安、莱芜、临沂、菏泽6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与人均GDP数据进行拟合研究,通过对比东线区域内外的EKC曲线,实证分析了东线治污对南水北调山东段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东线治污模式。结果表明:①沿线区域内6市的工业废水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均呈"倒N"型曲线;枣庄市和莱芜市的工业COD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分别呈"倒U"和"U"型,其他市均呈"倒N"型曲线;临沂市的工业氨氮与人均GDP呈现"N"型,其他市均呈"倒N"型。②区域内的工业废水、COD及氨氮排放量与经济EKC曲线均呈"倒N"型,而区域外均呈现"N"型,"倒N"型反映目前区域内的工业排放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开始减少,而"N型"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外的污染排放仍在不断增大,污染治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表明区域内的工业排放控制时间早,效果好。③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同期均明显低于区域外,而区域内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13.5%)却高于区域外(12.4%),反映出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加快提升了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实现了环保治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山东省在治污实践中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共治先进模式,使区域内环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引领东线治污更早跨越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壁垒,进入区域可持续发展轨道。

王长斌[2](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张贤哲[3](2020)在《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东线枣庄徐州段作为两省连接处,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规划区的水质敏感区,其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东线供水工程水质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南水北调水污染鲁苏跨域区域协同治理是实现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协同治理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不仅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提高了水污染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对协同治理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鲁苏区域水污染现状指出跨域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其次,利用调查的方式同两地涉及到南水北调治污相关单位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并基于访谈所得信息对该区域的治理情况进行总结,已构建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水污染防治法律初步成型,已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等。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不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意识淡薄,法律支撑滞后,社会公众参与不受重视。最后,从国内外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改进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统一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思想认知、完善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法律保障制度、构建跨流域政府间的协同治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水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

禹世鹏[4](2018)在《东平湖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平湖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m3/s,作为蓄滞洪区在1982年成功为黄河分洪,使得黄河汛情得到控制,是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作为东线工程重要的最后一级调蓄水库,东平湖又承担了向黄河以北、济南及胶东地区供水的任务,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淡水渔业基地,为三十万东平湖库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资源,成为集蓄洪、蓄水、调水和供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不仅如此,京杭运河的复航,使东平湖的运河航运作用也逐步显现。由此,东平湖开发利用在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战略地位卓然。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供水安全,库区周边关闭了大量的小型加工企业,并禁止在湖区进行网箱养殖,切断了库区人民群众传统的经济收入来源,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个人利己行为与库区水资源管理发生矛盾。东平湖应如何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思路,打破东平湖区域长期以来因水水资源致贫的瓶颈,使得东平湖既发挥战略作用,保证东线工程供水安全的同时,又帮助库区人民群众利用水资源管理发展致富,实现东平湖环湖绿色经济圈的跨越式发展,就成为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次研究旨在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安全的前提下,以国家和山东省出台的相关规划为依据,在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并得出结论。首先,在了解东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东平湖区域“因水致贫”的原因,东平湖区域发展面临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提出形势下东平湖区域经济发展需调整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平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总体思路,明确增强水资源保护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保障措施。其次,从东平湖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入手,调查东平湖水利工程建设、水环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东平湖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实施、京杭运河复航以及泰安市现代水网建设等规划的实施,为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利用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第三,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在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实行保障性策略和开发性策略并重的举措,为东平湖区域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绿色环保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提出东平湖区域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思路,以及实现水环境良好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以科学的观点阐述了构建现代水资源管理运用体系的重要性,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方面提出水资源管理运用要求,将水资源工作更加严格化、精细化和系统化,不断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状况、抵御水旱灾害,解决水问题并实现人水和谐。

才淦[5](2018)在《南水北调精神研究》文中提出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构想,历经60多年的规划、设计、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伟大的实践往往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其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南水北调精神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影响南水北调精神形成的四个条件,其中包括它的实践基础和三个主要文化渊源,并按照南水北调精神内涵的发展历程把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其次,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把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南水北调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三个主要特征;再次,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最后,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弘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弘扬的基本路径。总的来说,南水北调精神既具有实践基础,也具有思想渊源,它是南水北调工程各方参与者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其内含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价值。在当前,面对南水北调精神在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南水北调精神发扬光大。

汪定盼[6](2016)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水危机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变了区域水情,在其运用和管理过程中会打破区域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调水区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加重了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受水区取得充足、清洁的水资源,调水区必须加大保护生态项目的投资,且一定程度上限制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调水区承受着巨大的外部成本,降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可以促进调水工程的良好运行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促使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在阐述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角度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内涵,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和我国的国情,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生态补偿的定义;其次,将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公共产品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各个基础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再次,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相关利益方进行博弈策略分析,明确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分析了满足稳定策略需要的条件;最后,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宏观上,应用博弈模型分析调水区和受水区的博弈利益关系;微观上,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排污权两个角度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模型,对其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两种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典型代表,将其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既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张茜[7](2014)在《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华文明历程的标志性工程——京杭大运河,自古至今在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大运河跨越南北六个省市,连接五大河流,发端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政治经济命脉,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与“南水北调”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沟通南北的古老水运通道,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以其在时空跨度、文化价值、科技蕴含方面的无与伦比性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我国大运河的重要价值与独特性。可以说,申遗的成功为大运河的保护开辟了新的篇章,但在喜悦之后应清醒的认识到申遗并非目的,而只是保护的一种手段,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恢复其生命力才是重要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东、中、西三线实施,其中东线工程以京杭大运河及其相平行的河流作为主要输水路线。东线工程的建设可被视为当今对大运河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同时对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真实性产生重大影响,为大运河整体性保护带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从理论与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与价值变迁,明确历史上的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大运河具有的重要文化与技术价值、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作为南北重要的休闲游憩廊道的价值、作为运输物资与北煤南运的航运价值、作为南水北调理想输水路线等多重重要价值。以此为基础,分析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现状及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包括河道断流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沿线文化遗产破坏严重与保护不当、保护法规及管理机制滞后等。其次,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状况,将两者在时间、空间、功能、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对大运河保护产生的影响,寻求工程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点,准确应对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策略。最后,以京杭大运河在当今社会中价值具有多样性、大运河现状及保护具有复杂性为基础,通过与国际相关遗产保护的比较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相关保护经验。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契机,依据我国大运河的自身特点,协调自然、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京杭大运河的整体保护体系。

裔兆宏[8](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裔兆宏[9](2012)在《奇迹,就这样诞生》文中认为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最好的时节。时令已是四月的中旬了,我们中国作家"南水北调"采风团一行走进这里时,却发现此时的扬州才是最美的。为何这样认为?因为此时不仅扬州城绿意盎然、鲜花烂漫,而且就连近郊的江都也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下午4时左右,当我们来到江都水利枢纽走进江都站大门时,顿时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人行道两旁,高大的龙柏、雪松庄重雍容,银杏枝叶层层叠叠,500米长的"迎宾大道",宽敞坦荡。阳光明媚之中,通扬运河与芒稻河静若处子、波澜不惊,抽水站里到处佳木郁葱,绿草如

张基尧,谢文雄,李树泉[10](2012)在《南水北调工程决策经过(二)》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工程管理机构的建立2002年12月,朱镕基总理宣布工程开工时,说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而不是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开工,这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此后的所有项目都不再搞开工仪式了。这同时意味着历经50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阶段已经结束,经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进入设计建设阶段。

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对山东段的环境与经济影响——基于EKC曲线理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难点分析
2 研究模型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2 计量模型
3 EKC模拟结果实证分析
    3.1 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
    3.2 工业COD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
    3.3 工业氨氮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
4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治污模式分析
5 结论

(2)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现状及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2.3 理论基础
3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3.1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调查
    3.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成效
4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的问题及原因
    4.1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 国内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3 国内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启示
6 完善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
    6.1 统一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思想认知
    6.2 完善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法律保障制度
    6.3 构建跨流域政府间的协同治理体制
    6.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水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6.5 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东平湖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管理概述
    2.1 基本理论
    2.2 基本概念
    2.3 基本原则
    2.4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目标及可行性
        2.4.1 在防洪运用和调度方面。
        2.4.2 在水环境方面
        2.4.3 在工程管理方面
3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
    3.2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具有新特征
        3.2.1 东平湖区域条件复杂
        3.2.2 东平湖水资源结构类型多
        3.2.3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3 东平湖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及管理现状
        3.3.1 东平湖水资源供需情况
        3.3.2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运用现状
4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4.1.1 东平湖水资源水质受到污染
        4.1.2 东平湖区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低
        4.1.3 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益不高
    4.2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管理机构和管辖范围的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
        4.2.2 供水、排灌、航运工程复杂多样,管理主体众多
        4.2.3 水质污染的河段不同,原因不一致
        4.2.4 水资源管理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4.2.5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2.6 现有相关管理机制不全面
5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国外水资源管理措施借鉴
        5.1.2 国外水资源管理典型案例借鉴
    5.2 国内经验借鉴
        5.2.1 国内水资源管理措施借鉴
        5.2.2 国内水资源管理典型案例借鉴
    5.3 国内外经验对东平湖水资源管理的启示
6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对策
    6.1 总体思路
        6.1.1 水环境管理总体思路
        6.1.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6.2 东平湖水资源管理运用对策
        6.2.1 法律保障措施
        6.2.2 组织保障措施
        6.2.3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6.2.4 明确水环境保护职责
        6.2.5 保持东平湖黄河下游关键防洪工程的地位不变
        6.2.6 工程管理主体需进一步统一
        6.2.7 提高湖水运用几率
        6.2.8 建设环湖绿色经济圈
7 主要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文化渊源的研究
        1.2.3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1.5 南水北调精神的概念界定
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
    2.1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条件
        2.1.1 南水北调工程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
        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1.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沃土壤
    2.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历程
        2.2.1 南水北调精神的萌芽期(1952-1977)
        2.2.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期(1978-2001)
        2.2.3 南水北调精神的成熟期(2002-2014)
        2.2.4 南水北调精神的深化期(2015 至今)
3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3.1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3.1.1 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3.1.2 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人本精神
        3.1.3 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3.1.4 科学筹划、严谨务实的求实精神
        3.1.5 敢作敢为、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3.1.6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3.2 南水北调精神的特征
        3.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3.2.2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3.2.3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4 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
        4.1.1 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实践
        4.1.2 促进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
    4.2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4.2.1 它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弘扬
        4.2.2 它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展现
        4.2.3 它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
    4.3 有利于“四个自信”的增强
        4.3.1 坚定道路自信
        4.3.2 强化理论自信
        4.3.3 筑牢制度自信
        4.3.4 增强文化自信
    4.4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4.1 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4.4.2 有利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5 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
    5.1 南水北调精神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弘扬方法应用不到位影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宣传效果
        5.1.2 传播载体运用不灵活限制了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播范围
        5.1.3 学术界研究不够深入不利于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精神的影响力
    5.2 南水北调精神弘扬的基本路径
        5.2.1 科学应用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方法以改善其宣传效果
        5.2.2 灵活运用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播载体以扩大其传播范围
        5.2.3 加强南水北调精神的研究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2.1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定义
    2.2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公共产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生态资本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
    3.1 基本方法
    3.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3.2.1 基本理论
        3.2.2 确定单位当量因子价值量
        3.2.3 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3.2.4 构建生态补偿核算模型
    3.3 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3.3.1 基本思路
        3.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3.4 生态补偿相关利益方的博弈分析
        3.4.1 模型假设条件
        3.4.2 模型构建及分析
        3.4.3 有约束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研究
    4.1 研究区域的概况
        4.1.1 南水北调工程总概况
        4.1.2 东线工程基本概况
        4.1.3 东线工程调水情况
        4.1.4 东线治污环保工作
    4.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东线工程江苏段生态补偿额度
        4.2.1 当量因子的计算
        4.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
        4.2.3 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
    4.3 基于排污权交易的东线工程江苏段生态补偿额度
        4.3.1 样本选取
        4.3.2 模型构建
        4.3.3 排污权计算
        4.3.4 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
    4.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区与受水区的博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7)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1.3.1 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相关概念
        1.3.2 国内保护体系相关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动态
        1.4.2 国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内容及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与价值变迁
    2.1 京杭大运河及沿运区域概况
        2.1.1 京杭大运河的概念
        2.1.2 沿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1.3 沿运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
    2.2 京杭大运河演变历程
        2.2.1 春秋至秦汉时期——京杭大运河局部河段的出现
        2.2.2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整体河段的形成
        2.2.3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繁荣与修缮
        2.2.4 近现代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衰落与发展
    2.3 京杭大运河的综合价值分析
        2.3.1 古代大运河的地位与作用
        2.3.2 现代大运河的价值与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现状与整体性保护
    3.1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景观遗产概况
        3.1.1 大运河的遗产性质
        3.1.2 大运河的遗产构成
        3.1.3 大运河的遗产现状
    3.2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
        3.2.1 大运河价值认知与保护意识淡漠
        3.2.2 大运河河道断流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2.3 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严重与保护不当
        3.2.4 大运河保护法规及管理机制滞后
    3.3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临的契机
        3.3.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
        3.3.2 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与意义
    4.1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4.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背景
        4.2.1 东线工程的规划
        4.2.2 东线工程的基础工程
        4.2.3 东线工程的受水区
    4.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内容
        4.3.1 东线工程实施—“实施三部曲”
        4.3.2 东线输水工程—“引、蓄结合”
        4.3.3 东线治污工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4.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体制
    4.5 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影响与意义
        4.5.1 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
        4.5.2 促进经济增长、协调区域发展
        4.5.3 恢复京杭大运河风采、推进水文化发展
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系分析
    5.1 京杭大运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时间关系
        5.1.1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造时间
        5.1.2 时间关系总结
    5.2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空间关系
        5.2.1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路线布局
        5.2.2 空间关系总结
    5.3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功能关系
        5.3.1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功能
        5.3.2 功能关系总结
    5.4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管理关系
        5.4.1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管理体系
        5.4.2 管理关系总结
    5.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大运河完整性与原真性保护带来的挑战
        5.5.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大运河沿线生态系统的干扰
        5.5.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大运河遗产元素的威胁
    5.6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大运河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
        5.6.1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大运河航道的贯通
        5.6.2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改善大运河整体生态环境
        5.6.3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大运河新管理体制的形成
        5.6.4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规划提升大运河的开发价值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与借鉴
    6.1 欧洲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发展与案例分析
        6.1.1 欧洲相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发展概况
        6.1.2 法国米迪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
    6.2 美国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发展与案例分析
        6.2.1 美国的区域化遗产保护方法——遗产廊道
        6.2.2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3 日本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发展与案例分析
        6.3.1 日本相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发展概况
        6.3.2 日本运河遗产保护与公众参与制度
    6.4 对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借鉴与启示
        6.4.1 遗产保护与利用——实现遗产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综合价值
        6.4.2 遗产保护管理——构建统一规划、分工明确、多方合作与参与机制
        6.4.3 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构筑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南水北调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
    7.1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原则
        7.1.1 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7.1.2 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动态性与延续性
        7.1.3 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多样性与协调性
    7.2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理念与规划层次
        7.2.4 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
        7.2.5 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层次
    7.3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
        7.3.1 制定大运河保护与管理规划
        7.3.2 加强大运河的基础理论研究
        7.3.3 建立统一协调与多方合作的遗产管理机制
        7.3.4 构筑完善的专项遗产法律体系
        7.3.5 统筹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7.4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元素的保护建议
        7.4.1 大运河的河道及堤岸保护
        7.4.2 大运河沿线古代水利工程保护
        7.4.3 大运河景观带与周边自然环境保护
        7.4.4 大运河的城市保护
    7.5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7.5.1 适应性再利用模式
        7.5.2 慢行游憩体验模式
        7.5.3 解说教育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表与附录
致谢

(10)南水北调工程决策经过(二)(论文提纲范文)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机构的建立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设想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展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对山东段的环境与经济影响——基于EKC曲线理论的实证分析[J]. 刘远书,籍国东,罗忠新,罗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10)
  • [2]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D]. 张贤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东平湖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 禹世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D]. 才淦.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为例[D]. 汪定盼.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7]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张茜. 天津大学, 2014(11)
  • [8]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9]奇迹,就这样诞生[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2(22)
  • [10]南水北调工程决策经过(二)[J]. 张基尧,谢文雄,李树泉. 百年潮, 2012(08)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