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农民工当“劳工”

不要把农民工当“劳工”

一、莫把农民工当“劳工”(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1](2019)在《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成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转型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据统计2018年已达到13506万人,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烙印的深刻影响下,进城农民工面临严重的制度排斥,同时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少高质量社会资本提供的外部支持,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精神健康方面存在极大的脆性。社会融入理论肇始于西方学界,相关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同化论、文化适应论、区隔同化论、曲线融入论、多元文化主义等一大批成果。社会融入理论于21世纪初开始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逐渐在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情境中得到借鉴和运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兼具动态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制度、禀赋等因素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并验证了社会融入对农民工就业、消费、生活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的效应,但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健康效应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研究目的了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等多种因素对于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探讨多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作用路径,同时比较和分解不同群体农民工在精神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推出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合理干预模式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018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杭州市滨江区和余杭区共计获得了2434个农民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员通过社区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以控制调查质量。所获数据采用Epidata 3.1中文版软件录入,通过玛叶指数考察样本的人口学代表性。问卷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1)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况、行业、收入;2)迁移特征:包括家庭式迁移、留城时间;3)制度排斥因素:包括户籍排斥、就业排斥、居住排斥、劳动权益排斥、社会保障排斥;4)人力资本因素:包括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次数、资格证书个数、自评健康;5)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乡村型社会资本、城市型社会资本;6)社会融入因素:采用《农民工城市融入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政治融入三个维度;7)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两个维度;8)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压力、自杀意念。心理压力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进行测量,自杀意念采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第9条目进行测量。数据库中存在的少量缺失值采用EM算法进行补充,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和路径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3.0,STATA 14.0和AMOS 23.0。研究结果1)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农民工心理压力得分平均为25.69±6.44分,参照城市居民健康危险压力状态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健康危险性心理压力的检出率为56.2%,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54.3%,58.2%)。农民工两周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9.3%,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8.2%,10.5%)。2)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人力资本(β=-0.07,p=0.004)、经济融入(β=-0.21,p<0.001)、行为融入(β=-0.098,p<0.001)对心理压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协变量中性别(β=0.055,p=0.008,女性高于男性)、代际(β=0.151,p<0.001,新生代高于老一代)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显着。3)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818,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87.78%;不同代际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2.056,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110.26%;不同婚况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785,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75.41%。心理压力在不同性别、代际、婚况的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均存在较大的歧视效应,女性、新生代、不在婚农民工面临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4)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融入、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水平显着高于老一代,表现出较为典型的直线融入特征。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115,p<0.001)、婚况(β=0.064,p=0.015)、行业(β=0.058,p=0.005)、收入(β=0.121,p<0.001)、留城时间(β=-0.056,p=0.022)、制度排斥(β=-0.186,p<0.001)、人力资本(β=0.073,p=0.002);行为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071,p<0.001)、收入(β=0.082,p<0.001)、制度排斥(β=-0.111,p<0.001)、人力资本(β=0.173,p<0.001)、乡村型社会资本(β=0.081,p=0.001);政治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地(β=-0.04,p=0.052)、行业(β=0.044,p=0.039)、制度排斥(β=-0.13,p<0.001)、人力资本(β=0.067,p=0.004)、城市型社会资本(β=0.077,p=0.001)。5)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验证: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制度排斥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1.541,p=0.123),但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型社会资本(t=-4.374,p<0.001)和城市型社会资本(t=-5.469,p<0.001)水平都显着高于老一代;乡村型社会资本对制度排斥——行为融入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B=-0.125,p=0.015);因此,该假说的两条基本假设都未能通过实证数据的检验。6)农民工心理压力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的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21,GFI=0.998,RMSEA=0.022),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对心理压力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1,0.178,-0.071,-0.192,-0.108。7)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4,p<0.001)、经济融入(OR=0.86,p<0.001)、心理压力(OR=1.1,p<0.001)、积极应对(OR=0.97,p=0.034)、消极应对(OR=1.1,p<0.001)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8)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心理压力、社会融入和应对方式的自杀意念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488,GFI=0.997,RMSEA=0.025),性别、经济融入、消极应对、心理压力对自杀意念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5,-0.1,0.101,0.163。研究结论1)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和行为融入;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心理压力、经济融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女性相对于男性、新生代相对于老一代、不在婚者相对于在婚者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压力,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间禀赋要素边际效应的差异,因此女性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不在婚农民工具有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3)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未能通过实证证据的检验,但假说的科学性仍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4)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制度因素、禀赋资本因素与心理压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今后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入水平,改善精神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在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第一,继续深入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制度藩篱,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打造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第三,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促进社群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变。在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第一,立足城市社区,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精神健康服务;第二,创新方式方法,探索针对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渠淑珍[2](2017)在《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是农民工得以正常工作、健康生活的必须,也是我国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社会福利性保障走向完备化的必须。国家和地方都针对实际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工的生命健康、财产及劳动等各方面的权利。然而,各地保护农民工政策施行已久,新的条款也不断出台,让农民工真正深有体会,为之欢欣鼓舞并积极参与的好的政策却寥若晨星。不够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现有政策的落实不到位,都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徐州市农民工数量众多,虽然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部分成效,但还是存在着政府间利益博弈,政策落实困难、政策执行过程务虚以及政策的执行现实阻力大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劳动力市场扭曲、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宣传不到位、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督与评估、政策脱离现实需求,影响执行效果和政策执行外部因素的制约等,通过这些原因的分析,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方面,应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正确对待政策执行、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估、政策再决策,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和优化政策执行外部环境,提高保障力,以此来提高农民工政策落实效果,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咸星兰[3](2016)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收入分配的过程当中,"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地成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一直对在城市的就业和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然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多元分割的状态下,他们在城市当中实际的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要远低于其本来的预期。这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落差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用人单位招不到工人,不仅阻碍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也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产生不利的影响。想要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就需要从解决处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入手。本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分割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距是多少?其中有多少是由于不平等因素造成的?城乡、行业、区域分割是否会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有哪些对策可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问题?本文根据CHIP即中国国家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资料,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利用明瑟工资方程、多元回归以及收入分解的方法,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获得同城市居民进行比较,分析其受到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待遇的原因和程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给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数量和提升其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显示:1.不管是群体间还是内部各员工之间均有着收入差距,通过个体禀赋间差异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产生差异的部分原因,其他结果指出该差异主要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女性劳动力所遭受的就业歧视造成的。2.在职业获得方面,与城镇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高收入行业中专业技术人才和办事人才两种职位受到存在歧视。但是在单位管理者、仪器操作者和商业服务者将受到反向歧视(经济市场高估当地居民劳动力价值高估),这意味着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中,拥有当地身份证明的居民能够得到各种制度或者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此外,在职业中,农民工受到待遇正从直接歧视向间接歧视转变,受到各种间接不平等、不公平政策对待。女性劳动力在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三类职业的获得上均存在歧视,而在商业服务业人员职业的获得上城镇市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着反向歧视(经济市场高估男性劳动力市场价值)。在专业技术员工和普通员工职位的员工受到上两个群体中的女性劳动力均存在歧视。3.在行业进入方面,与城镇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中等工资水平职业进入方面受到某种程度歧视,而在制造业、建筑业和咨询行业等第一类行业和卫生文教事业、科研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类行业的进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则存在反向歧视(市场对城市居民劳动力价值高估)。性别歧视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劳动者在低收入职业的进入方面经常受到歧视。在中等收入职业的进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劳动力普遍受到歧视。在高工资行业的进入上,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男性相比,女性劳动力存在反向歧视(市场对男性劳动力价值高估)。4.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存在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高。当地市场经济水平高,表明当地教育回报率程度相应较高,然而教育回报率的不公平造成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接受培训技术也存在差距,进而拉大收入差距。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各个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受到歧视,但农民工收入方面遭到歧视与所处经济市场环境的关系并不大。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1区(北京、天津、上海)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程度较深,经济发展欠发达的3区(中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包含内容较多。此外,两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方面存在歧视并不具普遍性。5.从行业层面分析,在制造业、建筑业领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在科教文卫、政府单位部门差异较小。在有关劳动密集型、劳动强毒性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收入歧视相抵较低。从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的职业分布分析,在金融保险行业工资歧视非常严重;在科教文卫、交通输运领域收入歧视问题必须重视;政府单位收入歧视较低;餐饮服务业收入歧视较大;在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收入歧视相对较低。6.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职位层面分析,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职位存在严重收入歧视,并且在职位晋升方便同样不公平;在金融保险、交通输运、邮电通信职位方面,收入歧视普遍存在,但职位晋升较为公平;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同类型行业中收入歧视基本不存在,但职位晋升方面存在严重偏差;在科教文卫、政府单位等行业,收入歧视和职位晋升歧视较低。最后,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收入不平等的对策建议。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和收入的不平等的基础,就是在制度上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户籍等制度化和社会化因素均是限制这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是导致户籍歧视根本原因。所以,必须深化户籍体制、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打造城乡区域一体化、公平公正、高质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将人口就业与户籍脱离,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岗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等各种权益,降低甚至消除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户籍歧视。同时,降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发展非正规就业,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就业数量质量的提高;出台反就业歧视法规,以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结构,以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推进城市福利体制改革,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以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刘元金[4](2015)在《劳动法视角下的农民工维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使农村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样,农村地区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逐渐涌入城市中,也就形成一个特殊的团体——农民工。他们的出现缓解了城市工业化道路上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这些劳动力在城市里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他们并没有摆脱“农民的帽子”,也未曾被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所完全接纳,因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诸如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害也极其严重。而他们所掌握的维权途径有限,所以时常出现农民工极端维权的事件。农民工的维权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学者和媒体非常关注的问题,此问题的处理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本文以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为契机,以国家政策为背景,以国家的劳动法为依据,通过对地方局部的问卷调查及走访,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一些较为典型的维权问题进行论证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导致我国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产生的障碍因素,并就此结合我国劳动法相关文件和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全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获得了目前农民工维权的几个重点所在:就业、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维权成本等几个典型要素。并根据农民工的这几个典型的维权问题着手,通过分析维权阻碍因素,引导出通过在劳动法框架下,目前农民工的诸多维权问题都能找到有效途径,从而根据劳动法来化解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在劳动法的框架下从5个方面(立法、制度、执法、普法、法律援助)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并用成功维权的案例来证明劳动法维权对策的有效性。

代欣欣[5](2014)在《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从以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综合拉动的方向转变。扩大内需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长久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截止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亿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通过在城市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促进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同时也是城市消费支出中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高风险、高强度、收入低的工作,对社会保障需求强烈,但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并没有享受到和城镇户口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工面临着较大的健康安全风险、养老安全风险、职业风险、居住风险和子女教育风险等。另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排斥使农民工在社交关系和身份认同方面得不到满足。社会保障的缺乏加强了农民工对不确定性的感受,导致农民工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当期消费支出,造成消费需求的不足和消费结构的失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研究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对于优化农民工消费结构,提高农民工消费需求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不足导致其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本文在吸收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在深圳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以消费结构作为内窥镜,分析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特征,同时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认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其消费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次,以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项目进行划分,构建社会保障项目影响农民工消费意愿的概念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交互效应分析,检验社会保障各项目对农民工消费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农民工个体特征对社会保障项目及消费意愿的交互作用,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并不理想,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的参与情况和满意度差异很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比例较高,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意愿较高;对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需求强烈;普遍对目前的子女教育政策感到满意,但希望获得更多职业培训和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身份待遇。第二,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正在逐渐转型,由满足基本生存的温饱消费支出向追求个人发展的高层次消费结构转变。农民工储蓄倾向较高,通讯和应酬方面的开支较多,说明农民工与人交往的愿望较强烈,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第三,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包括社会救助(低保、救助和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社会认同和社交融洽)。救助项目和住房保障项目对农民工的消费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正向显着影响农民工消费意愿;由于农民工不愿意承担长期缴费成本,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着;工伤保险相比其他几种保险来说对农民工的影响较弱;子女教育福利、社会认同感和社会交往融洽对农民工的消费意愿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职业发展的影响不显着。第四,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项目的满意度对其消费意愿的影响因为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等个体特征的不同有显着差异性。社会保障对女性消费意愿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21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群对社会保障满意度更敏感,提高消费支出的可能性更大;高学历人群的消费意愿受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更大;社会保障对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意愿的影响程度大于低收入组。

肖雨[6](2014)在《劳资冲突中农民工的行为逻辑分析 ——以宜昌市劳资冲突案例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由劳资矛盾引发出多起个体或群体性事件,劳资冲突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并且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各方力量相互博弈,态势复杂。劳资冲突是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甚至完全相背离的表现形式,这种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1.5亿,在劳资冲突事件中,许多涉及案例都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相关,这就进一步导致冲突在原本的经济纠纷上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及社会因素。在农民工进入市场并劳作于企业的全程,几乎都存在劳资矛盾的隐患。按照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从财富、权力、声望这三点来看,农民工在劳资关系中似乎天然是弱势阶层,也并不具有话语权。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来看,农民工作为“社会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会受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劳资冲突中,按照自己所既有的行动系统做出选择。本研究表明,近年出现的极端行为维权行为,正是不合理制度下的合理选择。笔者采取质性分析,前后深入到当地两起劳资冲突案件,利用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农民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拥有技术与经验的部分农民工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提升,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有了新的方向。根据个人资源,例如年龄、性别、技能等因素区分,而根据自身所拥有资源不同,在劳动市场所占地位不同,对这种外在影响的内化过程也不同,使得他们在劳资冲突中的行为策略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发起者、主动参与者、被动参与者以及观望者等几种逻辑。在劳动市场中占有强势地位的农民工在与资方发生矛盾之后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的反抗行为,并且在劳资冲突过程当中投入程度更高,对于农民工自身地位的认可度也更高,对于劳资冲突的行为认可度也较强。农民工在劳资冲突过程当中面临着外部与内部的共同影响。农民工会内化来自社会、组织、群体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内部认知,从而在劳资关系中不断形成自我的一套理性行动选择机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导论中主要介绍问题的背景、提出,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框架和本文研究案例的相关具体情况,第二个部分则按照本文对于冲突中农民工行为逻辑的一种分解,逐步分析农民工在各个阶段所采取行为的理性选择的一种逻辑,包括行动的动力(原因),方式,结果,对于结果的反馈。第三部分总结则是利用理性选择等综合理论视角对于第二部分的详细分析的一种概括性总结,并提出相对具体的、资方或政府可以采纳的一些微小的建议。

黄颖思[7](2013)在《广州市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寻找非农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并且逐渐形成了农民工这个新生的群体。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巨大动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这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并不乐观,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却不能获得与为城市付出、贡献相对应的社会认同和市民待遇。而在城市中逐渐扩大的农民工群体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引发的相关社会现状和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急需正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城市中的社区是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最直接地联系着农民工与城市。本文将从农民工社区融的方向进行研究,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的农民工群体作为研究样本,希望通过研究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及生存状态、分析农民工社区融入的影响因素等,最终能够寻求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的途径。

吴翠霞[8](2013)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石楼镇为例》文中提出农民工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现于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农民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没有得到认同,生活环境、社会福利等待遇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仍没有一套全面、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现有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平台,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农民工内涵进行阐述,引述我国学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同理解,以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研究情况作补充说明,再归纳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说明我国现阶段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足。其次,以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为主,以石楼镇农民工为例,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着重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入手,分析现时石楼镇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造成社会危害的严重性,从而得出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五大原则,并通过比较国内现有的社会保障模式,总结出现阶段应该执行以“完全城保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继而提出对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张传慧[9](2013)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成为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为研究主题,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分析,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融入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益诉求以及影响社会融入的制度障碍等内容。本论文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境)内外经验,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等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的人口流动与转移视角、法理学和犯罪学的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视角,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因素,为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本论文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状况和特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况、社会生活融入状况、文化心理融入状况。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劳动条件差、收入水平低;在城市中的闲暇娱乐活动丰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意识显着提高;在文化心理融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模糊,对打工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有不良行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存在着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显着差异;由于远离家庭、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不良行为的占较大比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犯罪特征方面,犯罪主体的受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识低,暴力型犯罪、侵财型犯罪和共同犯罪较多,犯罪动机主要是谋财、为了朋友,犯罪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这些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居住环境和生存状况有关。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是制度障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方面。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性别、收入、是否接受法制教育、是否上网等微观因素对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显着。第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度创新、完善劳动就业政策及培训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进行心理干预和思想引导、加强法制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研究过程中,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违法犯罪及其预防和促进社会融入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理论指导。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调查范围有限,缺乏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对比分析,这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机会。

刘梦炫[10](2013)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一群体的存在是具有必然性和时代性的。农民工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工地上、矿井里,凭借自己的双手,为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为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劳动,但却并没有公平的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创造的红利,被歧视、被忽略、正当合法的权利被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生存生活状况并不乐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开始出现代际分化,第一代农民工陆续回乡归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军。恰逢我国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当前各项社会工作的重心,如何维护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权益问题已经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养老问题因为其时间上的具有延后性,不是新生代农民工当期关注的重点,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循序渐进的解决老年风险可能带来的预期社会压力问题,政策制定者应该具有前瞻性。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比较成熟,在农村,新农保因为其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在距今较短的时间内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实施效果。但这些养老政策并没有覆盖到农民工身上,国家迟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只是在其他法律法规的政策中附带提及,就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运行来看,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没有很好贴合新老两代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农民工群体由年龄结构导致的代际差异、整体来说偏低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频繁更迭的流动就业、逐渐醒觉的维权意识、理想与现实不平衡的心理预期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意愿,要满足这些特征来对农民工进行保障,十分考验施政者的智慧和韧性。完善的制度体系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认真梳理了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历程后,发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和退保潮的频发是当前最凸显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探索制定适合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的过程中,各地方也积极思考,建言献策,形成了多种形式各异但也兼有共性的制度模式。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城保模式、“双低”模式和综合模式都各具特色,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都有缺陷导致不足以成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的比较完善的制度。国外的养老保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开始的时间很早,制度模式也相对成熟,在纵观以德国为例的发达国家工人养老保险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我国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设过程中合理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地进行建设。而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类似的印度,其养老保险的起步时间虽然也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印度工人养老保险的发展和改革进行横向对比,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设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总的来说,我国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包括政府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制度设计尚不合理,制度衔接和转移接续办法都不成熟,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政府的监督职能缺位,农民工信任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经常性逃避责任等。追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关乎农民工养老保险事宜的众多参与方都或多或少的负有责任,从政府来看,体现在资金有压力、制度有惰性、政策本身具有滞后性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偏差的政绩观;从农民工自身来看,表现在参保意愿不高、缴费能力低和维权成本高;从企业来看,体现在利益优先的本性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对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研究,提出了以规范法律法规为起点,以充实财政投入、增强技术支持、加强宣传力度为手段,以加强政府监督职能合理定位,以有效发挥工会作用为辅助办法,以期有助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建设。

二、莫把农民工当“劳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把农民工当“劳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和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社会排斥
    2.2 人力资本
    2.3 社会资本
    2.4 社会融入
    2.5 自杀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的设置与操作化
    3.4 质量控制
    3.5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1 农民工的社会人口特征和迁移特征
    4.2 农民工受到的制度排斥情况
    4.3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情况
    4.4 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情况
    4.5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情况
    4.6 农民工的应对方式情况
    4.7 主要变量赋值表
第5章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心理压力的基本情况
    5.2 心理压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析
    5.4 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5.6 心理压力的路径分析
第6章 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自杀意念的基本情况
    6.2 自杀意念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3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应对方式与社会融入、心理压力的关系
    6.5 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
第7章 讨论
    7.1 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
    7.2 制度排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3 人力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4 社会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5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讨论
    7.6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
    7.7 社会融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8 对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讨论
    7.9 本研究的特色和局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2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相关理论阐释
    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概念界定
    2.2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理论基础
    2.3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概述
3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现状
    3.1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3.2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情况
4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
    4.2 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5 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2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正确对待政策执行
    5.3 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估
    5.4 政策再决策,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
    5.5 优化政策执行外部环境,提高保障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生代农民工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
        三、就业歧视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二元经济理论
        二、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收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与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
        一、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
        二、产业政策偏差导致行业分割
        三、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地区分割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的就业规模与结构
        二、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三、农民工就业与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影响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缺失
        三、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多元分割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职业歧视
        一、数据说明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职业分布趋势对比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职业歧视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多元分割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歧视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趋势对比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歧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不平等分析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总体判断
        一、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
        二、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工资方程及差异分解
    第二节 新生代农工收入不平等的区域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就业的地域特征及收入差异
        二、经济区域的划分及特征
        三、新生代农民工区域收入方程回归结果分析
        四、新生代农民工区域工资的分解
    第三节 新生代农工收入不平等的行业岗位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行业及岗位工资差异
        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行业歧视
        三、新生代农民工岗位工资歧视和晋升歧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效应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二节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
        二、发展非正规就业
        三、出台反就业歧视法规以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结构以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五、推进城市福利体制改革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以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劳动法视角下的农民工维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工相关概念
        2.1.2 劳动法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民工权利来源—契约论
        2.2.2 人口迁移理论
3 农民工维权现状调查
    3.1 调查说明
        3.1.1 调查地点及时间选择
        3.1.2 调查对象
    3.2 调查分析
        3.2.1 就业方面
        3.2.2 薪酬待遇方面
        3.2.3 社会保障方面
        3.2.4 劳动合同方面
        3.2.5 维权成本方面
        3.2.6 社会组织参与方面
    3.3 调查结论
        3.3.1 就业歧视
        3.3.2 工资拖欠严重
        3.3.3 社会保障缺失
        3.3.4 用工失范
        3.3.5 维权成本高昂
4 农民工维权障碍产生原因分析
    4.1 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4.2 我国相关制度存在缺陷
        4.2.1 “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4.2.2 相关法律制度
    4.3 农民工维权意识薄弱
    4.4 农民工社会组织不健全
    4.5 农民工法律维权理想与现实冲突
5 基于劳动法视角下农民工维权的现有途径
    5.1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5.2 与用人单位进行调解
    5.3 申请劳动仲裁
    5.4 向法院提起诉讼
    5.5 其他方式
6 基于劳动法律视角的农民工维权对策与建议
    6.1 立法层面
    6.2 制度层面
        6.2.1 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6.2.2 改进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6.3 执法层面
        6.3.1 强化劳动监察机关执法能力
        6.3.2 取消劳动仲裁的前置地位,改革“一裁二审”制度
    6.4 普法层面
    6.5 法律援助层面
        6.5.1 构建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体系
        6.5.2 提高政府法律援助服务购买力度,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6.5.3 扩大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便利途径
7 农民工合法维权的成功案例
    7.1 合法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成功案例
    7.2 合法解决农民工工伤赔偿的成功案例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基于需求层次的社会保障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保障制度
        2.1.1 社会保障的概念
        2.1.2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2.2 基于需求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划分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划分
    2.3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2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
3 农民工社会保障及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3.1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3.1.1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3.1.2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分析
    3.2 农民工消费行为现状
        3.2.1 农民工的消费结构
        3.2.2 农民工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模型
    4.2 研究假设
    4.3 问卷设计
        4.3.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4.3.2 问卷设计
    4.4 农民工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5 社会保障项目对农民工消费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信度检验
    5.2 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5.2.1 效度检验
        5.2.2 因子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社会救助项目对农民工消费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5.3.2 社会保险项目对农民工消费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5.3.3 社会福利项目对农民工消费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5.3.4 社会保障及外部因素对农民工消费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5.4 个体特征调节变量的交互效应分析
        5.4.1 性别与社会保障项目的交互分析
        5.4.2 年龄与社会保障项目的交互分析
        5.4.3 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保障项目的交互分析
        5.4.4 收入与社会保障项目的交互分析
    5.5 研究假设验证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结论的政策建议
        6.2.1 建立以需求为主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6.2.1.1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6.2.1.2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6.2.1.3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
        6.2.2 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6.2.3 改善农民工的消费环境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劳资冲突中农民工的行为逻辑分析 ——以宜昌市劳资冲突案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西方学者关于劳资冲突的理论视角
        2. 国内关于劳资冲突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及基本情况
        1. 个案分析
    (四) 研究框架及理论内容
        1. 研究框架
        2. 理论视角
二、蓄势待发:引发劳资冲突的外因与内力
    (一) 外部原因
    (二) 内部动力
        1. 现实原因
        2. 预测原因
三、据理力争:面临矛盾农民工的理性行动选择
    (一) 争辩
    (二) 谈判
    (三) 消极怠工
    (四) 寻求行政、工会、媒体等第三方帮助
四、一触即发:罢工中农民工的理性行动选择
    (一) 主动发起,支配行动
    (二) 跟随参与,主观意愿
    (三) 被迫参与,并非自愿
    (四) 脱离行动,局外观望
五、余波未平:冲突结束后农民工的认识反馈
六、总结
    (一) 农民工行动策略选择的合理性逻辑
    (二) 如何针对农民工的行动策略而采取对策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广州市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农民工的概念
        1.4.2 社区的概念
        1.4.3 社区融入的概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的研究
        1.5.2 国内的研究
第二章 广东省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状况
    2.1 日本迁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模式
    2.2 法国迁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模式
    2.3 美国迁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模式
    2.4 新加坡迁移人口城市融入模式
    2.5 启示
第三章 广东省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
    3.1 广东省管理外来农民工的概况
    3.2 广东省对于外来农民工的管理模式
        3.2.1 第一阶段:1980-1990年代,以防范管理为主
        3.2.2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从防范管理到综合式管理
    3.3 广东省对于外来农民工的管理模式效果分析
第四章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实证研究
    4.1 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变迁过程
    4.2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现状分析
        4.2.1 番禺区调研开展概况
        4.2.2 背景情况
        4.2.3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职业层面情况分析
        4.2.4 婚姻生育情况
    4.3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需求
        4.3.1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
    4.4 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影响因素
        4.4.1 影响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自身因素
        4.4.2 影响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外部因素
第五章 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问题
    5.1 “二元”户籍制度
    5.2 城市公共服务分配
    5.3 各职能部门的管理
        5.3.1 与外来农民工的双向配合不足
        5.3.2 各职能部门合作不足
    5.4 基层管理工作
        5.4.1 社区管理事权、财权不对称
        5.4.2 基层管理队伍
第六章 番禺区改善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途径
    6.1 开发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6.2 改进外来农民工公共服务方式
    6.3 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6.4 其他途径
第七章 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政策建议
    7.1 户籍制度改革
    7.2 公共服务均等化
    7.3 改革社会管理模式
    7.4 完善劳动力市场
    7.5 营造社会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石楼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研究评价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社会保障
    2.2 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2.2.1 国家干预主义
        2.2.2 经济自由主义
        2.2.3 中间道路学派
        2.2.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及相关政策
    3.1 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3.2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
    3.3 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3.3.1 社会保险政策
        3.3.2 社会救助政策
        3.3.3 社会福利政策
        3.3.4 优抚安置政策
第4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以石楼镇为例
    4.1 调查区域与样本信息
        4.1.1 调查区域与调查方法
        4.1.2 调查样本信息
    4.2 石楼镇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4.2.1 就业难
        4.2.2 工资收入低
        4.2.3 缺乏劳动保护
        4.2.4 子女入学难
        4.2.5 精神文化空虚
    4.3 石楼镇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
        4.3.1 养老保险现状
        4.3.2 医疗保险现状
        4.3.3 失业保险现状
        4.3.4 工伤保险现状
        4.3.5 生育保险现状
    4.4 石楼镇农民工社会救助现状
    4.5 石楼镇农民工社会福利现状
第5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5.1 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5.1.1 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5.1.2 社会保障项目呈现单一化
        5.1.3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缺乏
    5.2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产生的原因
        5.2.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重要原因
        5.2.2 法律体系不完善
        5.2.3 制度不健全
        5.2.4 社会保障资金不足
        5.2.5 农民工自身原因
        5.2.6 企业方面原因
    5.3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危害
第6章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6.1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6.1.1 国家统筹原则
        6.1.2 全覆盖、低标准原则
        6.1.3 分类保障原则
        6.1.4 优先推行原则
        6.1.5 灵活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6.2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6.2.1 社会保险制度构建
        6.2.2 社会救助制度构建
        6.2.3 社会福利制度构建
        6.2.4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制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内容安排
    1.5 研究实施情况和样本构成
        1.5.1 研究实施情况
        1.5.2 样本构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外有关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
        2.1.1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2.1.2 移民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2.1.3 移民社会融入的维度和内容研究
        2.1.4 移民社会融入的模式和政策研究
    2.2 国内有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
        2.2.1 移民理论的视角
        2.2.2 心理学的视角
        2.2.3 社会学的视角
        2.2.4 犯罪学的视角
    2.3 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排斥理论
        2.3.2 社会资本理论
        2.3.3 社会认同理论
        2.3.4 城市化理论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4.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2.4.2 社会融入概念的界定
    2.5 小结
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况
        3.1.1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状况
        3.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状况
        3.1.3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3.1.4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状况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生活融入状况
        3.2.1 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娱乐活动状况
        3.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状况
        3.2.3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状况
    3.3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心理融入状况
        3.3.1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
        3.3.2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
    3.4 小结
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4.1.1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4.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4.1.3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4.1.4 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4.1.5 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权保障不足问题
    4.2 新生代农民工的不良行为问题
    4.3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问题
        4.3.1 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群体特征
        4.3.2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状况
        4.3.3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5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指数
    5.2 制度因素
        5.2.1 教育制度
        5.2.2 劳动就业制度
        5.2.3 社会保障制度
    5.3 社会资本因素
        5.3.1 关系型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5.3.2 组织型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5.4 人力资本因素
    5.5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微观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制度创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6.2 完善劳动就业政策改革,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6.2.1 改革劳动就业政策,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就业
        6.2.2 完善政策法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报酬的平等性
    6.3 完善教育培训措施,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益
    6.4 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需求
        6.4.1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6.4.2 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6.4.3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6.5 加强心理干预和思想引导,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6.5.1 公平对待新生代农民工
        6.5.2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6.5.3 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促进社会融合
        6.5.4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服务,关注心理健康
    6.6 加强法制教育,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保障机制
        6.6.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6.6.2 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保障机制
    6.7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6.8 小结
7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融入方面
        7.1.2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7.1.3 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因素分析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论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2. 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环境
    2.1 农民工群体的定义和形成
        2.1.1 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2.1.2 农民工群体形成的社会机制
    2.2 横向环境:我国已经相对成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2.2.1 养老保险的定义
        2.2.2 我国当前城乡养老保险政策
    2.3 纵向环境: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梳理
3.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
    3.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基本特征
    3.2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现状
    3.3 探索中的农民工养老保险
        3.3.1 城保模式
        3.3.2 “双低”模式
        3.3.3 综合模式
        3.3.4 模式总结
    3.4 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3.4.1 财政支持供给不足
        3.4.2 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地方较多
        3.4.3 政策宣传不到位
        3.4.4 地方政府的监督缺位
        3.4.5 表达机制不健全
        3.4.6 企业责任无担当
    3.5 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3.5.1 政府层面的职能缺失
        3.5.2 受制于农民工自身的意识和能力
        3.5.3 企业行为难以约束
4. 国外农民工养老保险经验借鉴
    4.1 德国养老保险体系
        4.1.1 德国养老保险特点
        4.1.2 德国养老保险改革
        4.1.3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参考价值
    4.2 印度养老保险体系
        4.2.1 印度雇员公积金计划
        4.2.2 印度养老保险改革
        4.2.3 印度养老保险改革启示
5. 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对策分析
    5.1 规范法律体系
    5.2 充实财政投入
    5.3 发挥监管职能
    5.4 增强技术支持
    5.5 加大宣传力度
    5.6 有效发挥工会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莫把农民工当“劳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D]. 高超. 浙江大学, 2019(01)
  • [2]徐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渠淑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3]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 咸星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4]劳动法视角下的农民工维权问题研究[D]. 刘元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5]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代欣欣.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6]劳资冲突中农民工的行为逻辑分析 ——以宜昌市劳资冲突案例为例[D]. 肖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7]广州市番禺区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问题研究[D]. 黄颖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01)
  • [8]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石楼镇为例[D]. 吴翠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9]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张传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10]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研究[D]. 刘梦炫. 江西财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不要把农民工当“劳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