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

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

一、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论文文献综述)

曹卓君[1](2020)在《常州市武进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署的相关工作要求,执行好政策,又要承担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和人民等多项责任。其政府行为在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在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常州市武进区从聚焦重点项目招引,加快高质量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引导企业善用资本市场,加强各类要素保障等政府行为推进本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其政府行为也存在产业调控政策适用性还需增强,公共服务有待完善,规范市场秩序还需加强的问题。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政府发展经济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相应的政府服务行为还没有完全到位,少数政府行为有“自利性”倾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增强产业调控政策适用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为,以此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武进区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黄阳华,吕铁[2](2020)在《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铁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利用对业内18家核心机构、300余人次的调研资料,采用产业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对高铁行业技术赶超现象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解释。研究发现:铁路制度的调整塑造了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激励,是解释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关键;市场需求的升级在高铁技术赶超中发挥了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产品开发平台对高铁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都是完善产品开发平台的手段,二者是互补的关系。高铁技术赶超经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和经验启示。

陈勐[3](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章建[4](2013)在《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李飞[5](2013)在《市场经营主体替代与经济绩效研究 ——兼及中国与日德工业化进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本文选题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经验总结和对当下较严重的国有经济替代民营经济现象的反思。二者似乎同时指向了一个结论,即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会对经济绩效产生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尚未有对此问题进行长时间段的系统分析成果,本文拟对清末洋务运动以降的国营主体和民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以工业化为纲,考察各时期的经济绩效,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所用研究方法以历史实证分析和历史比较研究为主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七个章节来展开。首先,以前四章分别对近代工业化以来四个时期内的市场经营主体展开研究,具体包括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官督商办洋务派企业和民办企业的发展情况、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的形成和民族资本的迅速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民营工业的全面萎缩、新民主主义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的全面覆盖和私营企业的彻底消亡、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退出和民营经济的极大发展。同时考察各阶段的经济绩效情况,总体遵循“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生活—国际比较”分析范式,所选取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总量、人均资本拥有量、企业数量、技术水平、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视情况而有不同。其次,通过一章内容对工业化各阶段经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民营企业得以发展,替代官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经济绩效为佳;当官营企业不断侵蚀民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经济绩效为差。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不同的市场经营主体将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发生变化。官营主体因产权链过长且界定不清而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和激励缺失之中,从而导致其绩效不及民营企业;低绩效的官营企业欲维持经营,其竞争策略必然是通过行政特权维持垄断地位,从而有害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其本身的内部人控制和激励缺失问题亦无法通过市场力量解决,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从而导致政府职能扩大化,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由此,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向着不利于较佳绩效的方向变化,从而导致了整个经济绩效的下降。第三,再以两章内容进行纵向的历史分析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官营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汉代盐铁官营时期,此后历代,官营工商业对民营工商业的替代始终存在,清末洋务派军用工业多官办形式,源自历史上的官工业传统,民用工业多官督商办形式,与封建政府“招商”制度相关。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化,是对官营传统的巩固。1949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延续这一历史趋势,直至改革开放,才有所弱化。由此观知,中国经济之未来取决于民营经济之未来,取决于国企改革之未来。在这种纵向的梳理中,政府职能的边界也趋于明朗,即通过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式调节宏观经济,充当经营主体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非营利性行业。横向的比较研究,选择以日本和德国为比较对象,二者均是赶超型工业化国家,而且政府发挥的作用都较大,但是市场经营主体都依靠民营企业,极有说服力。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日本工业化前期成功的关键在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政策,其核心在于政府办示范型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办企业,德国工业化前期成功的关键是鼓励自由地竞争,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渥的环境,同时通过一系列反垄断措施保障竞争机制。基于上述论证,本文得出的核心观点是:当国营主体替代民营主体时,经济绩效趋差;当民营主体替代国营主体时,经济绩效趋佳;其原因在于国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将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向着效率较低的方向变化,反之则反是。

陈荣平[6](2011)在《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常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部分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部分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常州市装备制造业也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大项目偏少、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根据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发展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对策措施。

连丽花[7](2010)在《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目的旨在倡导科学合理的公园绿地布局。目前,常州市公园绿地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公园分布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居民真正需求,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缺陷,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出发,提出可参考建议。本研究以常州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对公园绿地结构和有效服务范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GIS技术对常州市公园绿地信息进行提取,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对提取的公园绿地信息进行量化计算,着重研究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等。从面积构成来看,常州市公园绿地是以大型公园为主,大中型公园、中小型公园、小型公园为补充的景观格局。公园系统整体格局较为破碎,呈现出“外大内小,内多外少,体系不全”的规划布局,不利于公园系统整体生态、游憩、避难等作用的发挥。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和行进成本法原理,将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主要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公园绿地服务范围。结果表明,常州市公园绿地有效服务范围仅为研究区域的36.2%,服务人口数量为研究区总数的1/3,即研究区内还存在着大量的服务盲区,公园绿地可达性需要进一步加强。3.结合上述研究结论和作者实地调研结果,针对公园绿地结构和公园覆盖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常州市人文资源、水文资源开发建设、街旁游园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措施。

严国光[8](2008)在《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农村“三集中”》文中研究表明统筹推进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及展的有效之策.同时,推进"三集中"又是一个大课题,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个历史进程,其任重而道远.一、常州农村"三集中"的进展情况常州农村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

王玉萍[9](2008)在《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容量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江苏省风力资源比较丰富,但风电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不突出。论文从江苏省风能资源情况、风电场建设用地供给能力、电力需求以及电网容量等方面,分析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容量,剖析影响江苏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有效促进风电发展的对策。论文首先阐述风电的特点,指出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江苏省发展风电是非常必要的。江苏具有风能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好、地处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实力雄厚、港口运输网络发达、经济实力强、制造业基础优良、调峰电厂建设前景光明等优势,大力发展风电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江苏风电发展起步晚,还存在现有风能资源评估不精细、风电生产成本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风机制造技术不成熟,设备本土化程度低等发展障碍。接着,论文从江苏省风能资源条件、电力需求状况、电网容量等方面,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江苏省的风电容量。指出,江苏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滩涂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风电场建设的需求;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未来电力需求量大,风电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江苏省电网条件比其它地区好,但电网依然江苏风电发展的薄弱环节。最后论文提出江苏风电发展的对策建议:应该将市场定位于政府用电、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以及其它潜在的风电消费群体;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制定省级实施细则,建立以配额制(RPS)为核心的政策框架;风电上网电价要实行鼓励电价,在风电销售电价方面,采取风电电价分摊及风电自愿认购制度,以确保生产的风电能够被市场消化;采用大规模并网发电和非并网商业化发电两种风电发展模式推进江苏风电发展;建议江苏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优势,建设沿海风能产业带。

王洪波[10](2007)在《我国东部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数量大幅增长,新增城市中有90%以上属于中小城市的范畴。为了城市化进程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开发工作,不仅是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本文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对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在未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中能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因素,扬长避短,促进我国东部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行政划分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河北省保定市和江苏省常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两座城市的城市化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及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现状等做了分析。本文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主要有:城市化理论、区位理论、中小城市规划理论;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等。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填补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研究的空白。具体来说,本论文在以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1.首先以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房地产开发、交易等数据,全面分析我国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2.突破以往从单纯的行业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思路,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出发,分析研究了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市场容量有限,但产品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遍而言,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若加以适当引导,通过自我发展和借助外力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宏观上把握城市的发展定位,微观上规范企业行为,注重产品细节,使得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便于向更健康、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作为国民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论文提纲范文)

(1)常州市武进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2.1 政府行为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2.3 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
3 武进区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府行为及成效
    3.1 武进区产业发展现状
    3.2 武进区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府行为
    3.3 武进区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4 武进区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武进区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4.2 武进区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武进区政府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的建议
    5.1 增强调控政策适用性
    5.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5.3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分析框架、概念界定及调研说明
    (一)分析框架
    (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关于调研的说明
三、中国高铁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铁路产业基本制度:特殊性与一般性
    (二)高铁产业的行为人:低进入退出与高动态均衡
    (三)高铁产业技术:专用性与互补性
四、中国高铁产业创新体系的动态演进
    (一)独立研发阶段:双分权体制下的专用性技术投资激励不足
    (二)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供给分权、需求集权与强化激励
    (三)自主再创新阶段:产业创新体系的扩展与创新的惯例化
五、进一步讨论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市场经营主体替代与经济绩效研究 ——兼及中国与日德工业化进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
        二、针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营主体与绩效研究
    第三节 概念厘清
        一、官僚资本、国家资本、民族资本
        二、工业化、工业化阶段
        三、经济绩效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实证分析
        二、历史比较分析
第一章 工业化阶段Ⅰ(1860-1927):从官办到民营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中的官办、官督商办与民办
        一、洋务派工业体系——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洋务派所办铁路业、通信业、银行业
        三、民办企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四、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绩效考察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国营企业的形成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官办企业的衰败和国营企业的形成
        二、民族资本的加速发展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绩效考察
第二章 工业化阶段Ⅱ(1927-1949):国营垄断的形成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垄断的形成
        一、金融业的垄断
        二、交通运输业的垄断
        三、工业的垄断
    第二节 民族资本的全面萎缩
        一、抗战前发展减缓
        二、战时的规模萎缩与结构调整
        三、战后民营工业的没落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绩效考察
        一、财政破产与币制崩溃
        二、产业规模:1920与1936年产业资本估值的对比
        三、新式产业比值、轻重工业比重
        四、区域发展不均、总体水平落后
第三章 工业化阶段Ⅲ(1949-1978):完全国营化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二、国营经济垄断地位的确立
        三、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四、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绩效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所有制的形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三、单一主体的不可持续与发展停滞
第四章 工业化阶段Ⅳ(1978-2010):民营主体恢复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退出
        一、市场经营主体地位的恢复
        二、国有企业的退出
    第二节 民营企业的复苏与崛起
        一、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恢复
    第三节 民营主体动力与经济绩效考察
        一、民营主体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绩效考察
第五章 经营主体替代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
    第一节 基于历史实证分析的相关性判断
        一、经营主体的替代关系
        二、经济绩效的变动情况
        三、经营主体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
    第二节 孰优孰劣:官企与民企的绩效比较
        一、洋务运动至北洋时期的比较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比较
    第三节 何去何从:垄断与竞争的绩效比较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官营垄断
        二、甲午之后削弱垄断、鼓励民营
    第四节 谁是谁非:政府与市场的绩效比较
        一、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计划经济体制
        二、民营企业与市场竞争机制的恢复
第六章 结论的纵向检验——官营垄断传统
    第一节 自汉以来的官营垄断传统
        一、历代官营手工业及其绩效
        二、官营垄断传统——以盐铁为例
    第二节 官营垄断传统与经济绩效
        一、官营垄断对民营的限制
        二、官营垄断程度与经济绩效之关系
第七章 结论的横向检验——日德工业化的民营主体
    第一节 起点比较:中国较日德工业化起点为高
        一、日本工业化的起点
        二、德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二节 进程比较:日德工业化进程中的民营主体
        一、日本工业化进程
        二、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三节 绩效比较:日德工业化发展成效
        一、日本的工业化绩效
        二、德国的工业化绩效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史料类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四、工具书与网络

(6)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
2 装备制造业概述
    2.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2.2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2.3 装备制造业的特征
3 常州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3.1 装备制造业总量分析
        3.1.1 规模以上企业数
        3.1.2 产品销售收入
        3.1.3 利税完成情况
        3.1.4 资产规模情况
    3.2 企业规模分析
    3.3 装备制造业投入分析
    3.4 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
        3.4.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4.2 专利申请
    3.5 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分析
        3.5.1 工程机械制造业
        3.5.2 电力变压器制造业
    3.6 装备制造业上市情况分析
4 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法
    4.2 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4.3 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劣势
    4.4 常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会
    4.5 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5 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加强政策扶持和聚焦
    5.2 引进央企及外资大项目
    5.3 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
    5.4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5.5 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5.6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
6 结束语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相关概念释义
        1.1 公园绿地
        1.2 地理信息系统
    2 公园绿地布局研究进展和动态
        2.1 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2.2 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2.3 研究发展动态
        2.3.1 注重生态理念
        2.3.2 从定性——定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2.3.3 注重实效,以人为本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增强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
        3.2 更有效的发挥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
        3.3 提高公园绿地的利用率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1 建成区用地分析
    2 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3 人口分布
    4 植被资源分布
第三章 常州市公园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实地调查法
        2.2.1 自然景源调查
        2.2.2 公园环境质量调查
        2.2.3 人文景源调查
    3 常州市公园绿地调研结果分析
        3.1 常州市公园绿地分类
        3.2 常州市公园绿地建设动态分析
        3.2.1 起步阶段(1949 年)
        3.2.2 重建和缓慢发展阶段(1950-1978)
        3.2.3 相对稳定增长阶段(1979-2001)
        3.2.4 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8)
        3.3 常州市公园绿地建设形式分析
        3.4 常州市公园绿地类型调查分析
        3.5 常州市公园环境质量调查分析
        3.5.1 公园服务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3.5.2 公园绿地植物种类应用分析
        3.5.3 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营建措施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州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
    1 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形式及影响因子
        1.1 公园绿地布局形式
        1.2 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因子
        1.2.1 土地使用因素对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
        1.2.2 公园绿地质量对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
        1.2.3 人口分布对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
        1.2.4 交通系统对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
    2 常州市公园绿地景观构成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路线
        2.3.1 研究使用软件
        2.3.2 研究资料来源
        2.3.3 研究范围选取
        2.3.4 卫星图像的几何校正
        2.3.5 卫星图像解译
        2.4 公园绿地景观构成结果与分析
        2.4.1 公园绿地斑块组成分析
        2.4.1.1 公园绿地信息数据库构建
        2.4.1.2 公园绿地斑块类型划分依据
        2.4.1.3 分区公园绿地斑块等级组成分析
        2.4.2 各类型公园绿地面积分析
        2.4.3 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
        2.4.4 优势度指数分析
        2.4.5 均匀度指数分析
        2.4.6 景观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分析
        2.5 小结
    3 常州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路线
        3.4 可达程度的划分依据
        3.5 基于缓冲区分析法的各区公园绿地服务范围研究
        3.5.1 缓冲区分析法原理
        3.5.2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与分析
        3.6 基于行进成本法的各区公园绿地服务范围研究
        3.6.1 行进成本法原理
        3.6.2 基于行进成本法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与分析
        3.7 基于缓冲区分析和行进成本分析的公园绿地服务范围比较
        3.8 小结
    4 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
        4.1 公园绿地布局与绿地生态系统规划脱节
        4.2 绿化指标较高,可达性程度低
        4.3 公园建设未考虑居民实际所需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建议
    1 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目标
        1.1 生态性目标
        1.2 游憩性目标
        1.3 社会性目标
        1.4 文化性目标
    2 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原则
        2.1 整体化原则
        2.2 生态化原则
        2.3 均衡化原则
        2.4 特色化原则
        2.5 多样性原则
    3 构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对策
        3.1 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
        3.2 注重城郊绿带景观的营造
        3.3 常州市滨水绿地体系构建
        3.3.1 常州市水系资源综合评价
        3.3.2 常州市滨河公园开发建议
        3.3.2.1 在开敞空间合理建设滨河绿地
        3.3.2.2 在城郊人口较少地区创造生态滨水公园
        3.3.2.3 合理引导岸线绿地空间开发,营造视觉美感
        3.3.2.4 塑造滨水文化空间,合理利用常州文化资源
        3.4 合理开发建设城郊湿地公园
        3.5 合理建设街头游园,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3.6 复杂公园边界,增强公园的边缘效应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常州市公园绿地景观构成
        1.2 常州市公园绿地可达性
        1.3 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建议
    2 仍需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详细摘要

(9)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容量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风电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1.2.1 风电发展困境研究
        1.2.2 风电发展的经济性与市场价值分析
        1.2.3 风电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
        1.2.3 风电发展的容量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1.4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外部性理论
        1.4.2 风能资源评价的相关理论
        1.4.3 短板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优势及障碍
    2.1 风电特点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 风电的特点
        2.1.2 风电发展的影响因素
    2.2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必要性与优势
        2.2.1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必要性
        2.2.2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比较优势
    2.3 江苏省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现有的风能资源评估不精细
        2.3.2 风电生产成本高
        2.3.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强
        2.3.4 风机制造技术不成熟,设备本土化程度低
第三章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容量分析
    3.1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资源容量
        3.1.1 江苏省风能资源
        3.1.2 江苏省风电场建设的土地资源容量
        3.1.3 江苏省在建及拟建的主要风电场
    3.2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需求容量
        3.2.1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江苏省电力需求预测
        3.2.2 基于电力弹性消费系数的江苏省电力需求预测
        3.2.3 江苏省风电需求容量
    3.3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电网容量
第四章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对策
    4.1 江苏省风电的市场定位
        4.1.1 政府部门用电
        4.1.2 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
        4.1.3 其它潜在的风电消费群体
    4.2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政策支持
        4.2.1 确立风力发电配额制度(PRS)的核心地位
        4.2.2 进一步落实经济激励政策
        4.2.3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4.3 风电电价的制定
        4.3.1 风电上网电价的制定
        4.3.2 风电销售差价的分摊
    4.4 江苏省风电发展模式的选择
        4.4.1 风电并网发电
        4.4.2 风电非并网发电
        4.4.3 江苏省的风电发展模式选择
    4.5 江苏省沿海风能产业带的构建
        4.5.1 改善江苏风能产业带构建的软环境
        4.5.2 江苏风能产业带的关联产业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论文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东部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城市化及房地产相关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机制
    二、城市化相关理论
    三、房地产相关理论
    四、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状况
    一、我国各区域划分
    二、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现状简述
    三、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背景及现状分析
    四、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保定房地产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常州房地产
第五章 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房地产开发商方面
    三、银行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州市武进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曹卓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J]. 黄阳华,吕铁.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5)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4]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 章建. 苏州大学, 2013(09)
  • [5]市场经营主体替代与经济绩效研究 ——兼及中国与日德工业化进程比较[D]. 李飞. 中国政法大学, 2013(03)
  • [6]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 陈荣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7]常州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D]. 连丽花.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8]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农村“三集中”[J]. 严国光. 上海农村经济, 2008(07)
  • [9]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容量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玉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 [10]我国东部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发展研究[D]. 王洪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戚墅堰所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