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镇面貌到精神交流——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的中介论

从城镇面貌到精神交流——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的中介论

一、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君颖[1](2020)在《论古华小说的集镇叙事》文中认为“集镇叙事”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文学现象。在中国新时期初期的文学语境中,相较于其他作家,古华不仅因其集镇的生活经验,更因为深远浓厚的文化情结,在表现集镇时有更复杂的态度。在古华的笔下,集镇除了具有最基本的贸易功能,也是风俗民情的展示窗口,更是民间的话语场。他通过对集镇商贸场景的刻画展示集镇有别于其他公共空间的自由特点。除了商业性,古华笔下的集镇更是充满着浓郁的风俗民情,使得集镇这一自由空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了乡土地方性,那么民间话语则开始显现,这种民间话语的生长开始使得古华书写的集镇开始上升到精神层面,集镇从最开始的市场空间上升为民间精神的凝聚。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指向集镇叙事内在的某种不受政治控制的自由生态特质,赋予古华小说更加丰富的内涵——民间精神的找寻。

易典君[2](2017)在《分析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成熟,鲁迅小说凭借其高潮的艺术技巧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增添了一座高峰,其笔下的文学异常有着和文言小说不同的语言,叙事视角具有现代意味,三种叙事频率交替使用,利用一种"含之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描写体现戏剧化意味,这些都是现代作家们应该充分借鉴的宝贵财富。

李莉[3](2008)在《现代游子还乡文学中的“他者”叙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游子还乡文学虽多以"游子返乡"为开端,叙述者"我"与故乡在文化心理上却呈现出一定的异质化、距离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他者意识。行为上的"还乡"与意识层面上的"反还乡"在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游子还乡"结构也因此反向延伸,"还乡——再次离乡"成为小说的叙事中心,转述或多重转述的叙述方式十分普遍。

毕绪龙[4](2003)在《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文中提出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李雨峰[5](2003)在《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 ——中国版权法的历史演变》文中认为本文是对中国版权法历史演变的探讨。迄今为止,它是版权法领域的首次尝试。现有的对版权法历史的研究或是文献性的或是阶段性的。本文试图对起自宋代的版权保护直至最近的版权法修订的历史进行一次系统的勾勒。一位年轻版权法学者曾经指出了研究中国版权法历史的三条线索,正是这一宏观性的认识提供了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知识产权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学界对版权法的研究目前多着眼于制度建设。事实上,作为一门学问,在理论上对版权法进行研究同样必不可少。 本文除了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尚有七章,凡二十三万言。在第一章,笔者通过考察版权这个概念的理念在英国的形成,讨论了中国宋代官方对盗印行为制止的作法是思想控制还是智慧成果保护的问题。美国着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安守廉教授基于文化论的立场,认为帝制中国时代皇家给予某些图书印制的垄断进而对盗印这些图书的现象进行制止的行为乃是帝国控制思想流传的一部分,不能认定为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主要理由在于古代中国没有智慧成果私有的观念,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而且国家制止盗印也没有相应的民事救济措施。一句话,帝制中国没有把对图书盗印的现象当作私权的内容。相反的观点认为,如果从西方自由民主的传统上讲,中国的政治话语传统中的确找不到国家威权和个人权利,或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这样一对对立的概念。但是,如果坚持民法所体现的自由民主传统,则非常危险地忽略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应该面对的是中国事实上存在的东西,并去理解它的逻辑与实践。即使官方的意图真的是为了维护皇权,但官方意图也并不能独断地决定这一事件的性质,也不可能垄断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解释,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本文支持了后一种论证。 中国自宋代以来便有了对作者智慧成果的保护,然而,这种保护为何没有发展成为版权法?有学者从传播技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与此不同的进路是,笔者在第二部分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开始着眼。人类学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文明的产生,即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为契机,通过技术的突破,通过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变化引起社会的质变,它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为代表;另一种则以人与人关系的改变为主要动力,它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而主要通过政治威权的建立与维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以玛雅一中国文化连续体为代表。前者在兴起的时候突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束缚,并与旧时代之间产生了断裂;而后者则从史前继承了各种制度、观点与仪式。〔5〕这样的结果便是,华夏这个按照变化了的人际关系实行统治的国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宗法制形态。在中国,伦理色彩浓厚,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治理术。属今人私法领域的民事关系,都被翻译成了道德问题。这种经由道德的治理,无须私法的成文化。士绅阶层的兴起预示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起。然而,“信而好古”与“学而优则仕”的信仰阻碍了中国版权法观念的形成,前者没有发展出士绅对自己作品私有的意识,后者没有使士绅在之后的发展中独立出来。尽管在明代之后,商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但包括出版商在内的商人阶层隶属于国家机构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版权法的产生。在英国,版权法是出版商行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结果,它是皇权、上下议会之间的一种妥协。在这一场为利益斗争转化为政治革命的运动中,作者们发现了自己的东西。 本文第三、四部分意在说明版权法的舶来性质与中国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尽管宋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些保护智慧成果的成例,但由于法的性质、知识分子和商人的依附状态注定了中国版权法的蛰伏状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膨胀,逐渐产生了侵害外商知识产权的行为—最早的表现形态为对商号权的侵害。随着侵害行为的增多,外商开始寻求法律的保护。当他们发现中国法不能给他们足够的救济时,他们便转向了本国政府在中国的代表。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开始在中国传播现代版权观念,最典型的是美国的传教士林乐知。无论他的贡献在于制度方面还是理念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万国公报》上的文章为中国制定版权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辛丑条约》之后,美、[s]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英、日等希冀中国建立一个可以从事国际商务的环境,他们希望中国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且承诺如果清廷做出这种妥协,他们会在治外法权问题上做出让步。在列强与中国交涉建立版权法的同时,朝野上下、东西中外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反对者以官方的张百熙和民间的蔡元培为代表,他们认为若保护版权必定会使书价上涨,穷苦的人会因此而读不起书,不利于中国文明的发展。赞成论者以严复为代表,认为作品的创作花费了作者的智力劳动,如果不保护着作权,西方进步的书籍将不会进入中国市场,不利于中国民智的开启,从而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列强以武?

二、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论古华小说的集镇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集镇与集镇叙事
    1.2 古华小说与集镇叙事
    1.3 研究综述
第2章 商贸场景:自由空间的建构
    2.1 多元化商品
    2.2 经济型身份
    2.3 灵活式交易
第3章 民俗风情:地方立场的沿袭
    3.1 街容街貌
    3.2 民风俚习
    3.3 乡土民歌
第4章 民间话语:公共话语的消解
    4.1 方言土语
    4.2 女性话语
    4.3 多人言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 ——中国版权法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概念的诠释
第二章 郑和-李约瑟之迷
第三章 枪口下的法律
第四章 现代化的尝试
第五章 1921-1976:党的版权政策
第六章 从“红”到“专”
第七章 版权的正当性基础
第八章 理想与现实之间
后记

四、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古华小说的集镇叙事[D]. 周君颖.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分析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J]. 易典君. 青年文学家, 2017(18)
  • [3]现代游子还乡文学中的“他者”叙事[J]. 李莉. 宜宾学院学报, 2008(03)
  • [4]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J]. 毕绪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 [5]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 ——中国版权法的历史演变[D]. 李雨峰. 西南政法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从城镇面貌到精神交流——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的中介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