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防治

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防治

一、山羊传染性胞泡性口膜炎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孙峻[1](2016)在《羊口疮的预防治疗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羊口疮是山羊疾病中的一种常发病和多发病,对羊群危害极大,常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应高度重视。阐述羊口疮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旨在指导山羊生产。

张则强[2](2014)在《Ⅱ型单纯性疱疹病毒DNA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SV-2是一种性传播病毒,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超过5亿人感染。HSV-2是嗜神经病毒,具有感染多样性,终生潜伏于宿主感觉神经元和腰骶背根神经节,能引起生殖器疱疹和宫颈癌,并协助HIV-1病毒的传播。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阿昔洛韦等药物虽能减轻HSV-2感染,但不能阻止疾病复发,预防病毒的传播。因此,研制安全、长期有效的HSV-2疫苗己成为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目前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并不能彻底清除HSV-2,对于预防原发感染及限制复发感染,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更为重要。HSV-2疫苗的未来发展也是以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为主,与体液免疫两者平衡。DNA疫苗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人类病毒疫苗临床实验中,例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动物实验显示接种HSV-2DNA疫苗可以诱导产生较为平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本实验选择gD作为抗原,由于gD是HSV-2感染细胞的关键的糖蛋白之一,在病毒穿膜的环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具有较丰富的抗体表位和T细胞表位,可以诱导产生相对较高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是HSV-2疫苗研究的首选。同时,为能够加强细胞免疫,本实验选择了另一种抗原UL25,研究表明UL25表位肽可以增殖活化HSV-2CD8+T细胞。将UL25与gD2基因融合,作为DNA疫苗,可诱导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由于DNA疫苗免疫原性较弱,所以本实验选用IL-28B作为HSV-2DNA疫苗的佐剂,以期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抑制和清除HSV-2病毒感染。IL-28B属于IFN-λs家族,同其它成员一样,能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Morrow等人使用IL-28作为HIV和流感H1N1DNA疫苗的佐剂,研究表明IL-28B在小动物模型能增强获得性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记忆细胞的增殖,增强CTL杀伤作用。综上所述,为了获得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制备安全有效的HSV-2疫苗,本论文分别构建了gD2和gD2UL25两种DNA疫苗,以IL-28B作为佐剂,共免疫Balb/c小鼠,与FI-HSV-2和rAd-gD疫苗形式比较,研究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清除HSV-2病毒的能力,评价其在致死剂量病毒攻击Balb/c小鼠模型中的保护效果;同时,评价IL-28B能否作为HSV-2DNA疫苗的佐剂,增强免疫应答,预防和抵抗HSV-2病毒的感染。实验结果表明DNA疫苗能诱导产生HSV-2特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降低生殖道病毒载量,微弱的减轻攻毒小鼠发病程度,但免疫反应较弱,保护能力有限,虽能抑制并清除HSV-2病毒,但是效果不佳。与IL-28B共免疫后,能够明显增强特异性IgG及IgG2a抗体的产生,增强与Th1相关联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较低水平地促进中和抗体的产生,显着性的增强IFN-γ的分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较为明显的提高DNA疫苗清除生殖道HSV-2病毒的能力,显着减轻小鼠的发病情况,缩短病程,使小鼠痊愈,表明IL-28B可以作为HSV-2DNA疫苗佐剂,增强其抵抗HSV-2病毒能力。同时,融合的多基因质粒gD2UL25比gD2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显着的提高小鼠抵御致死剂量HSV-2病毒的能力。

邵洪泽[3](2013)在《羊传染性脓疱病毒FIL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Contagious Ecthyma Virus,简称CEV)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双股DNA病毒,主要危害3-6月龄羔羊,引起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羊传染性脓疱。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在感染动物的口腔、唇、舌、鼻孔周围、乳房等部位的黏膜与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痂皮。该病常呈群发性流行,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继发感染的死亡率可达50%。吉林省主要养羊地区均有该病发生。该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给养羊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威胁。F1L基因(ORF059)长为1011bp,编码39kDa蛋白,位于病毒基因组物理图谱的中央,是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高度保守。39kDa蛋白在病毒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择病毒F1L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分离株F1L基因进行克隆及同源性分析,了解与其他毒株间基因序列差异,并选择保守基因片段作为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目的基因,建立新的诊断方法。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传播,及时的作出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从吉林省松原市某一发病的羔羊群中,采取羊嘴唇等部位病变组织,处理后感染实验室自制的新生犊牛肾原代细胞,经细胞连续传代,细胞出现稳定病变。对该病毒进行了TCID50测定、病毒核酸类型鉴定试验、理化培养特性研究、电镜观察、动物回归试验及PCR检测,鉴定该株病毒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命名为JLSY’株。2.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吉林分离株F1L基因的克隆与同源性分析:常规方法制备新生犊牛肾原代细胞,接种本实验室自行分离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观察细胞病变,证明细胞感染病毒,收集病毒液。通过参考GenBank中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F1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的F1L基因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至E.coli JM109中,阳性质粒通过PCR扩增和酶切鉴定后,选择2株含阳性质粒菌进行基因测序,并将F1L基因序列与几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与OV/Torino株同源性最低达97.6%,与Jilin株同源性最高达98.8%。说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F1L基因与国内其他参考毒株之间差异不大,是病毒的保守的基因,可以选择该保守基因片段作为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目的基因。3.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F1L基因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设计含有特定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出的F1L基因,用EcoR I和Xho I双酶切回收的PCR产物和pET28a载体,分别回收目的片段和载体片段进行连接,构建质粒pET28a-F1L、pET28a-F1L2,然后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提取测序正确的阳性克隆质粒,并转化入BL21表达菌株中。接种于LB培养液中培养,加入IPTG以诱导蛋白表达。表达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出现预期目的蛋白条带,可溶性F1L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进行浓缩,蛋白浓度为0.6mg/mL。4.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参照GenBank中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基因序列,针对病毒F1L基因保守区域设计扩增引物,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基于LAMP技术的CEV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采集临床样品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显示,阳性样品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中呈特征性梯状条带,阳性反应管加入荧光染料后变成绿色;对CEV的最低检出量为102拷贝/反应,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本方法检测山羊痘病毒、鸡痘病毒、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亚洲Ⅰ型病毒为阴性;相同样品进行10次检测,所得检测结果一致。由此说明,本研究建立的CEV LAMP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在LAMP反应体系中,加入1μL10×SYBR Green I,可进行实时荧光LAMP检测和定量实验。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LAMP检测方法与常规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为CEV的快速检测和羊传染性脓疱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5.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将PCR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相结合,参考GenBank中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F1L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特异性地扩增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LSY株的F1L基因片段,对PCR扩增产物使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与分析,建立检测方法。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PCR-DHPLC检测方法能检测到最低拷贝数为103,其敏感性比常规PCR电泳法高100倍;对CEV基因组DNA和质粒标准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对其它常见动物病毒基因组D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表明本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使用PCR-DHPLC方法和PCR电泳法对3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两种方法阳性样品的检出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PCR-DHPLC检测方法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稳定性更好,可用于检测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为羊传染性脓疱病诊断提供是一种新方法。

朱紫祥[4](2013)在《p53在I型干扰素介导的先天性抗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肿瘤抑制因子p53被称为“基因组卫士”,在细胞的DNA修复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p53在细胞中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参与细胞周期捕获、参与细胞代谢和抗病毒等功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p53的表达量得以累积,IRF9的表达也明显上升。流感病毒感染p53敲除型小鼠与p53野生型小鼠后,p53敲除型小鼠的临床症状、肺脏的病理变化及流感病毒滴度均要严重于p53野生型小鼠。这表明p53与宿主抗流感病毒反应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利用流感病毒感染p53正常及p53下调表达的A549细胞,对细胞中病毒的复制水平和病毒滴度差异进行比较,了解清楚p53是否直接参与细胞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过程。同时检测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多个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差异,间接反映流感病毒感染后,p53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p53直接影响着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多个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p53表达后,IRF9、IRF7、RIG-I、ISG20、ISG15、GBP1和OAS1等多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Ⅰ型干扰素通路在机体抗流感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p53可以通过影响Ⅰ型干扰素通路而参与宿主抗流感病毒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并不是单纯由于流感病毒所引起,而是p53与Ⅰ型干扰素通路之间直接的联系。我们利用Ⅰ型干扰素处理p53正常及p53下调表达的细胞,检测了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多个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了与流感病毒感染后相类似的结果,而且差异程度较流感病毒感染后所表现的更为明显。同时,通过Ⅰ型干扰素对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SRE)的激活实验,我们发现ISRE的激活必须要有p53的存在才能够完全激活,这些结果均表明p53具有直接促进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的功能。p53启动子序列中被报道含有Ⅰ型干扰素作用元件,Ⅰ型干扰素可以转录调控p53的表达。而本研究发现p53具有直接促进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的功能。这表明p53与Ⅰ型干扰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挥抗病毒作用。Ⅰ型干扰素在机体发挥抗流感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GBP1作为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已被报道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但关于GBP1是否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抗病毒作用至今仍没有报道。最近,有报道发现流感病毒感染后GBP1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干扰素诱导的GBP1的表达可以被流感病毒抑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GBP1与流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研究通过hGBP1的过表达实验证明了hGBP1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能力。hGBP1K51A的突变会使得hGBP1丧失其与GTP结合的能力,进而导致GTPase活性的丧失。hGBP1K51A的过表达不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这表明GTPase活性是hGBP1发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所必需的。NS1作为流感病毒拮抗宿主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可以与多类抗病毒蛋白直接结合,拮抗这些蛋白的抗病毒能力。我们研究发现NS1也可以和hGBP1相结合,NS1效应区123~144位氨基酸组成的片段与hGBP1第51位赖氨酸是两者相结合所必需的关键位点。GTPase是hGBP1发挥抗流感病毒的重要基础。那么NS1是否会抑制hGBP1的GTPase活性?研究发现NS1可以显着抑制hGBP1的GTPase活性,进而拮抗hGBP1介导的抗流感病毒能力。总之,流感病毒感染后,细胞的hGBP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显着上升。过表达hGBP1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hGBP1第51位赖氨酸是hGBP1发挥抗流感作用所必需的。流感病毒NS1可以与hGBP1相结合,hGBP1第51位赖氨酸和NS1第123-144位氨基酸片段是两者发生结合所不可缺少的。NS1可以抑制hGBP1的GTPase活性,进而拮抗hGBP1发挥的抗病毒作用。hGBP1在机体发挥抗流感病毒免疫过程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流感病毒NS1可以显着拮抗这种抗病毒能力。hGBP1被证明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能力。干扰素、IL-β及LPS等均可以诱导hGBP1的表达。p53作为一种转录因子,与干扰素通路具有着密切关系,p53已被报道可以转录调控多个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流感病毒感染p53基因敲除小鼠后,GBP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p53野生型小鼠中GBP1的表达量。这表明GBP1与p53之间或许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ChIP on Chip进行高通量分析后,我们发现GBP1启动子序列能够和p53相结合。而进一步研究发现hGBP1的确为p53的靶基因。DNA损伤、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的刺激均可以通过影响p53而影响到hGBP1的表达。hGBP1启动子序列-4141~-4112和-2440~-2416两个基序为p53的结合反应元件。p53可以通过转录调控hGBP1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及抗肿瘤效应。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53抗肿瘤和抗病毒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总之,本研究证明了p53与Ⅰ型干扰素通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p53具有直接促进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的功能。p53与Ⅰ型干扰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hGBP1被证明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能力,其为p53下游的靶基因。p53可以通过转录调控hGBP1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及抗肿瘤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宿主的先天性抗流感病毒的反应机制,提高机体抗流感病毒能力提供了药物设计的靶标分子。为控制流感病毒在畜牧业中的危害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人类防治流感病毒的蔓延和扩散提供了一定的视角。

姜方配[5](2013)在《重组羊类泛素ISG15蛋白对盘羊杂交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免疫调节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绵羊为动物疾病模型,使用重组的类泛素ISG15蛋白治疗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盘羊杂交羊,然后用荧光定量PCR与ELISA的方法,测定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分析ISG15蛋白的先天性免疫调节和治疗作用。方法:(1)将冻存的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增殖培养,测定菌液浓度并稀释到人工感染的浓度,然后将18只盘羊杂交羊随机分为A、B、C三个组,6只巴什拜羊为D组,全部气管内注射绵羊肺炎支原体,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体温,两周后,用无菌咽拭子随机采取各组试验羊的鼻腔分泌物,进行绵羊肺炎支原体培养与生化鉴定,检测动物人工感染情况。(2)在试验的第五天(5d),将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羊使用纯化的蛋白对其治疗,其中A组和D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B组使用盘羊杂交羊的重组ISG15蛋白治疗,200μg/只·天,C组使用巴什拜羊的重组ISG15蛋白治疗,200μg/只·天,每天观察临床症状,检测体温;将死亡的患羊剖检观察肺脏病理变化,对比各组羊在治疗后的差别。(3)分别在感染前一天(0d)、感染后一天(1d)、感染后五天(5d)、一周(7d)、两周(14d)、三周(21d),采集新鲜的抗凝血,分离淋巴细胞。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试验羊血液中ISG15、IFN-γ、IL-12的表达水平,观察比较各组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差异。(4)分别在感染前一天(0d)、感染后一天(1d)、感染后五天(5d)、一周(7d)、两周(14d)、三周(21d),采集新鲜的血液,析出血清,然后使用ELISA方法检测试验羊血清中IL-2、IL-4、IL-6的表达水平,观察比较各组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差异。结果:(1)鼻腔分泌物的支原体培养物可使支原体专用培养基变黄,葡萄糖发酵试验、美蓝还原试验、红细胞吸附试验均为阳性,水解精氨酸试验、分解尿素试验均为阴性,溶血试验为β溶血,所有羊在感染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烧、咳嗽、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说明全群人工感染成功。(2)没有治疗的A组盘羊杂交羊死亡3只,死亡率50%,D组巴什拜羊表现正常,B、C组治疗组没有羊死亡,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流脓性鼻液,剖检后肺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及出血斑。(3)在感染后的第1d,各组羊的IFN-γ表达水平与攻毒前略有下降,但第14d,B组显着高于A、D组(P<0.05),第21d,B和C组显着高于A和D组(P<0.05),治疗后IFN-γ的水平升高,说明各组羊的抵抗力增加;ISG15的表达量在第14d与21d,B、C、D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组(p<0.05),治疗后B、C组ISG15表达水平比不治疗的A组显着升高,说明其抗病力与免疫调节能力增强;在感染后的第14d和21d,A组的IL-12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4)各组羊在感染前IL-2的表达量基本一致,D组在感染后第5d显着低于A、B、C组(P<0.05);在感染后第7d,B、C组显着高于A组(P<0.05),说明B、C组在治疗后抵抗力增加;感染后第14d与第7d相比,A组开始升高,D组开始降低,B、C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治疗后B、C组IL-2的表达量较A、D组稳定,治疗后其提高的抵抗力持续较久。IL-4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7-21d,B、C组显着高于A、D组(P<0.05),说明在治疗后B、C组体液免疫能力增强。D组的表达量变化不大。在7-21dA组羊IL-6的表达量比B、C、D组显着升高(P<0.05),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A组羊的炎症程度较高,治疗组的炎症有改善。结论:使用重组的ISG15蛋白对易感的盘羊杂交羊治疗后,杂交羊对照组死亡率50%,治疗组没有死亡;杂交羊治疗组IFN-γ、ISG15、IL-12、IL-2表达水平在治疗后显着高于对照组,提高了抗病能力;杂交羊治疗组IL-6表达水平在治疗后显着低于对照组,改善了炎症状况。说明ISG15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及治疗效果,为绵羊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和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肖红冉[6](2013)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囊膜蛋白Erns/E2的原核表达及噬菌体展示anti-BVDV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disease)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欧美等许多养牛业发达的国家。自1980年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传入我国,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发达国家针对感染牛群多采取大量淘汰或屠杀,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对BVDV进行预防,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促使人们不断寻求新的防治BVDV的途径,以便更好的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自杂交瘤细胞技术问世,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抗体来自于有机体,使用过程中无毒性,在人们看来抗体用于治疗疾病似乎具有无限的潜力。然而传统的单克隆抗体依然存在各种缺陷,比如:体积大、稳定性差、制备工艺繁琐、耗资高、必须人源化等。驼科动物和鲨鱼体内存在一种特殊的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这种重链抗体的可变区序列具有体积小、容易获得、高水溶性和稳定性、能够识别沟槽或缝隙间的抗原表位及结合活性好等优点,被称作是单域抗体,又称纳米抗体。鉴于单域抗体的这些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本项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BVDV-NADL株Erns(E0)、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pACNR/NADL质粒中扩增Erns、E2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rns、pET-32a-E2,将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经IPTG诱导,用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反应原性。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接种长满单层的MDBK细胞,接种72h后,收取病毒液。将全病毒灭活,免疫双峰驼。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并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巢式PCR技术扩增重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噬菌体展示载体,经过多次连接转化TG1感受态细胞,构建初始文库。利用M13KO7辅助性噬菌体超感染构建噬菌体展示anti-BVDV纳米抗体文库。本试验成功构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囊膜蛋白Erns、E2的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分别为45KD、64KD左右,经Ni-NTA蛋白纯化仪纯化蛋白,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Westernblot试验表明目的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以cDNA为模板,扩增驼源重链抗体可变区序列,构建库容量为4.32×105初始文库。辅助噬菌体救援后,获得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滴度达1.3×1011。为后续利用BVDV的囊膜蛋白Erns、E2作为抗原筛选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抗BVDV的纳米抗体奠定基础。

鲁海富[7](2013)在《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类泛素ISG15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盘羊(Ovisammon)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强的抗病力,而其杂交后代羊表现出抗病力弱,推测杂交羊抗病力弱可能与某些抗病基因变异相关。类泛素基因ISG15是疾病相关抗性基因的一种,在机体先天性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测可能由于ISG15基因变异而导致杂交羊先天性免疫降低。目的:本研究通过表达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ISG15基因,研究重组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对体外支原体感染的影响,比较父母代羊及杂交羊之间ISG15表达水平的差异,以揭示类泛素蛋白ISG15的功能,阐明其在疾病抗性中的作用。方法:(1)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ISG15基因的真核表达:首先从重组克隆载体pMD18-T-ISG15中扩增出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ISG15基因,将以上三种羊的ISG15基因分别亚克隆到巴斯德毕赤酵母pPIC9K表达载体中,再分别将重组质粒通过电击转化入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菌株,利用PCR方法鉴定出阳性转化子,然后用0.5%甲醇诱导重组菌株GS115/pPIC9K-ISG15表达蛋白;最后利用SDS-PAGE验证蛋白表达。(2)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类泛素ISG15基因的表达产物的纯化:对三种羊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采用Ni2+螯合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利用SDS-PAGE对纯化产物进行检测。(3)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健康细毛羊颈静脉采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分别加入纯化的三种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采用MTT法检测三种羊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4)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培养羊的淋巴细胞,利用试剂提取基因组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凋亡检测。(5)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对体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首先培养羊的淋巴细胞,再分别将三种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和绵羊肺炎支原体加入培养的淋巴细胞中,最后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16SrRNA的表达水平。(6)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淋巴细胞体外表达类泛素ISG15mRNA水平的检测:分别培养三种羊的淋巴细胞,加入绵羊肺炎支原体进行感染,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类泛素ISG15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成功构建了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ISG15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在毕赤酵母中进行表达。(2)表达产物纯化后,经SDS-PAGE检测显示,观察到条带单一的目的条带,成功纯化了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ISG15蛋白。(3)当加入盘羊重组蛋白浓度为5、10、20、40和80μg/mL时,OD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加入巴什拜羊的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40和80μg/mL时,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加入杂交羊重组蛋白浓度为10、20、40和80μg/mL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盘羊和巴什拜羊重组ISG15蛋白具有良好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而杂交羊的重组ISG15蛋白促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较差。(4)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未出现梯状条带。说明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没有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5)在重组ISG15蛋白作用后的12h到96h,盘羊组和巴什拜羊组的肺炎支原体的16Sr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杂交羊组的肺炎支原体的16Sr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说明盘羊及巴什拜羊的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绵羊肺炎支原体可起到抑制作用,杂交羊的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绵羊肺炎支原体无明显抑制效果。(6)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12h到96h,盘羊试验组和巴什拜羊试验组的类泛素ISG15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盘羊对照组、巴什拜羊对照组和杂交羊试验组(P<0.05)。说明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能够显着提高盘羊及巴什拜羊淋巴细胞表达ISG15mRNA的水平,而杂交羊淋巴细胞表达ISG15mRNA水平上升不明显。

王改丽[8](2012)在《RNAi抑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增殖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传染性脓疱病(Contagious ecthyma, CE)俗称“羊口疮(Orf)”,是由羊感染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常呈群发性流行,给世界各养羊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Orf的疫苗,且疫苗接种过程本身也会对动物造成一定的损伤,和自然感染一样形成富含病毒的痂皮。ORFV CBP(chemokine-binding protein,CBP)是一种对宿主有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干扰和/或破坏宿主的免疫反应,阻碍获得性免疫的产生,且与ORFV反复感染宿主有关。在ORFV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为早期合成蛋白,主要催化DNA的合成及其相辅的活性,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已经广泛用于病毒病的基因治疗和药物靶点筛选。故将ORFV CBP和DNA聚合酶作为靶基因,进行小干扰RNA抑制病毒复制的研究,以期为Orf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以及为Orf的防治探索新的方法。本实验首先用IFA、CPE分析和TCID50及Real-tme PCR对羊源原代OFTu细胞接种病毒后不同时间段ORFV的增殖情况进行了检测。IFA方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病毒后8h有较少量绿色荧光出现,到感染后72h大部分细胞都发出了绿色荧光。CPE分析发现在感染病毒后8h有较少量的细胞变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病变的细胞逐渐增多,到72h大部分细胞都出现了CPE;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ORFV感染细胞后36h到48h病毒基因组DNA的含量增加迅速,之后增加的速度变缓;TCID50检测结果和基因组DNA的增长趋势一致。在测定了ORFV生长特性的基础上,针对ORFV CBP基因设计合成3对siRNA,转染细胞后感染病毒。首先进行了siRNA在mRNA水平抑制ORFV增殖效果的检测;TCID50测定结果表明:siRNA组病毒感染滴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1.06、1/1.11和1/1.1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转染siRNA组基因拷贝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1.2、1/1.12和1/1.16;而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的CPE和IFA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为了验证siRNA的特异性,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CBP蛋白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siRNA能有效抑制ORFV CBP蛋白的表达,证明所设计合成的siRNA具有特异性;这表明靶向CBP基因的siRNA抑制ORFV增殖作用较弱。最后,针对ORFV DNA聚合酶基因设计合成了3对siRNA,转染细胞后接种病毒。TCID50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病毒的感染滴度降低了59-199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病毒基因组DNA的拷贝数下降了84%、89%和73%;IFA检测结果显示转染siRNA组只有少数细胞能被荧光抗体标记;之后对siRNA抑制病毒增殖的时效性进行了检测,其有效抑制时间为72-84h;检测结果表明转染到细胞中针对ORFV DNA聚合酶的siRNA持续抑制了病毒感染后的增殖过程。因此在筛选到有效的siRNA干扰靶点后,又设计合成了shR1、sh1R2质粒载体,通过TCID50、IFA和Real-time PCR对shRNA抑制病毒增殖效果进行检测;TCID50检测结果发现:转染shR1和shR2的细胞培养物中病毒感染滴度是阴性对照组的207和58;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hR1和shR2组抑制病毒增殖效率为90.8%和76%;IFA检测结果显示转染siRNA组只有少数细胞能被荧光抗体标记;表明shR1和shR2均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增殖;该实验结果能为抗ORFV感染和控制Orf发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ORFV感染过程中病毒和细胞基因功能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呼和,张淑英,李启军[9](2011)在《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在敖龙布拉格镇流行的历史悠久,为了搞清危害状况,于2008年开始了调查,经过3年的调查工作,搞清了流行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提出了综合防治意见和建议。

张淑英,李启军,王丹丹,达能太[10](2011)在《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在我镇流行的历史悠久,为了搞清危害状况,我们于2008年开始了调查,经过三年的调查,搞清了流行情况,给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提出了综合防治意见和建议。

二、山羊传染性胞泡性口膜炎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羊传染性胞泡性口膜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羊口疮的预防治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2 病原
3 临床症状
4 病理组织学变化
5 诊断
6 鉴别诊断
7 综合防治
    7.1 预防
    7.2 治疗

(2)Ⅱ型单纯性疱疹病毒DNA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Ⅱ型单纯性疱疹病毒
    1.2 HSV-2 病毒结构与功能
    1.3 HSV-2 的侵染过程
    1.4 HSV-2 发病机理与潜伏复发机制
    1.5 HSV-2 免疫作用机制
        1.5.1 HSV-2 与先天性免疫
        1.5.2 HSV-2 与获得性免疫
    1.6 HSV-2 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1.6.1 灭活全病毒疫苗
        1.6.2 减毒活疫苗
        1.6.3 复制缺损型疫苗
        1.6.4 亚单位疫苗
        1.6.5 病毒载体疫苗
    1.7 HSV-2 DNA 疫苗的应用
        1.7.1 DNA 疫苗的起源及作用机理
        1.7.2 HSV-2 DNA 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8 Ⅲ型干扰素
        1.8.1 干扰素简介
        1.8.2 Ⅲ型干扰素简介
        1.8.3 Ⅲ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1.8.4 IL-28B 佐剂研究现状及前景
    1.9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设计
        1.9.1 立题依据与创新点
        1.9.2 实验思路与设计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细胞、质粒、病毒和动物
        2.1.2 引物和短肽
        2.1.3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gD2UL25 基因序列的合成
        2.3.2 gD2 及 gD2UL2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3.3 gD2 及 gD2UL25 真核蛋白表达的鉴定
        2.3.4 IL-28B 基因序列的合成
        2.3.5 IL-28B 质粒的构建
        2.3.6 IL-28B-HA 真核蛋白表达的鉴定及定量
        2.3.7 重组质粒 gD2、gD2UL25 及 IL-28B 的扩增
        2.3.8 免疫
        2.3.9 免疫原性评价
        2.3.10 攻毒后保护力评价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D2 及 gD2UL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3.2 gD2 及 gD2UL25 真核蛋白表达的鉴定
    3.3 IL-28B 质粒的构建
    3.4 IL-28B-HA 真核蛋白表达的鉴定及 ELISA 定量
        3.4.1 IL-28B-HA 真核蛋白表达的鉴定
        3.4.2 IL-28B-HA 真核蛋白表达 ELISA 定量
    3.5 免疫效果评价
        3.5.1 免疫原性评价
        3.5.2 攻毒后保护力评价
    3.6 分析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羊传染性脓疱病毒FIL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1.2 易感动物
        1.3 传播途径
        1.4 流行特征
    第二章 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
        2.1 临床症状
        2.2 病理变化
    第三章 羊传染性脓疱的病原学
        3.1 形态特征
        3.2 理化特征
        3.3 培养特性
        3.4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基因组结构
        3.5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编码蛋白功能
    第四章 羊传染性脓疱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4.1 流行病学诊断方法
        4.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
        4.3 电子显微镜诊断方法
        4.4 病毒分离鉴定诊断方法
        4.5 免疫学诊断方法
        4.6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第五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免疫与防治
        5.1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免疫机制
        5.2 羊传染性脓疱疫苗研究进展
        5.3 羊传染性脓疱的预防
        5.4 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
    第六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松原株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松原株F1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F1L基因重组蛋白的表达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p53在I型干扰素介导的先天性抗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流感病毒
        1.1.1 概述
        1.1.2 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及致病基础
        1.1.3 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
        1.1.4 流感病毒疫苗进展
    1.2. 肿瘤抑制因子 p53
        1.2.1 p53 的曲折认知路
        1.2.2 p53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1.2.3 p53 与先天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关系
        1.2.4 p53 抗病毒研究进展
        1.2.5 p53 与Ⅰ型干扰素之间的关系
    1.3. 干扰素诱导蛋白 GBP1
        1.3.1 hGBP1 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活性
        1.3.2 hGBP1 抗病毒及多类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1.3.3 hGBP1 内皮细胞相关的作用
        1.3.4 hGBP1 的抗癌功能
        1.3.5 hGBP1 的其他特性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 p53 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siRNA 干扰效率摸索
        2.3.2 流感病毒感染不影响 p53 mRNA 的表达量
        2.3.3 流感病毒感染后,p53 在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4 下调 p53 表达显着加快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水平
    2.4. 讨论
第三章 p53 促进Ⅰ型干扰素通路活化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p53 蛋白可以促进干扰素诱导的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F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 ISRE)的激活
        3.3.2 干扰素可以诱导 p53 mRNA 上调表达
        3.3.3 下调 p53 表达显着减弱干扰素对多个 ISGs 的诱导能力
        3.3.4 p53 在干扰素发挥的抗流感病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干扰素刺激基因 hGBP1 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病毒逃逸机制解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流感病毒感染,hGBP1 表达显着上升
        4.3.2 hGBP1 过表达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4.3.3 hGBP1 K51A 过表达不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4.3.4 流感病毒 NS1 能够与 hGBP1 结合
        4.3.5 hGBP1 第 51 位赖氨酸是其与 NS1 结合所必须的
        4.3.6 NS1123-144 位氨基酸序列是 NS1 与 hGBP1 结合所必需的
        4.3.7 NS1 可以抑制 hGBP1 的 GTPase 活性
        4.3.8 NS1 拮抗 hGBP1 介导的抗病毒能力
    4.4. 讨论
第五章 p53 直接转录调控抗流感分子 hGBP1 表达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
        5.3.1 CHIP-on-Chip 方法寻找 p53 调控的靶基因
        5.3.2 hGBP1 为潜在的 p53 转录激活靶基因
        5.3.3 p53 转录激活 hGBP1 启动子序列
        5.3.4 hGBP1 启动子序列 p53 RE2 与 p53 RE3 基序为 p53 结合靶位点
        5.3.5 流感病毒感染或干扰素刺激后,p53 对 hGBP1 的正常表达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重组羊类泛素ISG15蛋白对盘羊杂交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免疫调节及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文献综述
    1 ISG15 基因的研究进展
    2 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3 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4 荧光定量 PC R 的研究进展
    5 ELISA 的研究进展
试验一 绵羊肺炎支原体的人工感染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ISG15 蛋白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羊的治疗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三 荧光定量 PCR检测 ISG15 蛋白对盘羊杂交羊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四 ELISA方法检测ISG15蛋白对盘羊杂交羊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囊膜蛋白Erns/E2的原核表达及噬菌体展示anti-BVDV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研究进展
        1 BVDV概述
        1.1 BVDV病毒特性
        1.2 病毒的生物型
        2 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2.1 病毒基因组
        2.2 编码结构蛋白
        2.3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3 BVDV感染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
        3.1 BVDV感染抑制宿主适应性免疫
        3.2 BVDV感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
    综述二 纳米抗体的研究进展
        1 纳米抗体的概述
        1.1 纳米抗体的发现
        1.2 纳米抗体的结构及功能
        1.3 纳米抗体的特性
        2 纳米抗体在抗感染中的应用
        2.1 VHH抗细菌的应用
        2.2 纳米抗体用于抵抗真菌生物和寄生虫
        2.3 VHH靶向病毒
第二章 试验研究
    实验一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E2蛋白的表达纯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2.2 重组质粒PMD19-T-E~(RNS)/E2的鉴定结果
        2.3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4 原核产物的表达
        3 讨论
        3.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囊膜蛋白E2、E~(RNS)的研究
        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的诱导表达
        3.3 包涵体纯化应注意的问题
        4 小结
    实验二 噬菌体展示ANTI-BVDV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增殖
        2.2 常规微量法测定BVDV-NADL株TCID50
        2.3 全病毒抗原的灭活检测
        2.4 免疫后抗体效价的测定
        2.5 总RNA的提取与分析
        2.6 纳米抗体基因(VHH)的扩增
        2.7 重组质粒PCANTAB5E-VHH酶切鉴定
        2.8 初始文库的抗体序列多样性和库容量测定
        2.9 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测定
        3 讨论
        3.1 驼源单域抗体基因序列的扩增
        3.2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试剂的配制
    一、分子克隆所需试剂的配制
    二、蛋白表达与纯化所需试剂的配制
    三、细胞培养所需试剂的配制
    四、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类泛素ISG15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类泛素ISG15的研究进展
        1.1 类泛素ISG15基因的研究现状
        1.2 类泛素蛋白ISG15 结构与功能
    2 真核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3 展望
第二章 盘羊、巴什拜羊及杂交羊类泛素 ISG15基因的真核表达
    摘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1.5 测序鉴定
        2.1.6 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与鉴定
        2.1.7 诱导表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组表达载体pPIC9K-ISG15的双酶切与PCR鉴定
        2.2.2 重组菌株GS115/pPIC9K-ISG15的鉴定
        2.2.3 重组菌株GS115/pPIC9K-ISG15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类泛素ISG15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摘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3.1.2 试验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
    摘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4.1.3 试验主要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盘羊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2 巴什拜羊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3 杂交羊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5.1.3 试验主要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重组类泛素蛋白ISG15对体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
    摘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
        6.1.2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6.1.3 试验主要仪器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样品总RNA的提取结果
        6.2.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6.2.3 肺炎支原体16SrRNA水平的检测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体外表达类泛素ISG15mRNA水平的检测
    摘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动物
        7.1.2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7.1.3 试验主要仪器
        7.1.4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样品总RNA的提取结果
        7.2.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7.2.3 类泛素ISG15mRNA水平的检测结果
    7.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试剂配制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RNAi抑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增殖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RNAi 抗病毒感染研究
        1.1 前言
        1.2 RNAi 机制
        1.3 RNAi 应用于病毒感染
        1.4 RNAi 揭示宿主-病毒相互作用
        1.5 结论
    第2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最新研究进展
        2.0 前言
        2.1 病原学及分类
        2.2 基因组结构
        2.3 流行病学
        2.4 动物感染
        2.5 临床表现
        2.6 抗病毒免疫&免疫逃逸
        2.7 诊断方法
        2.8 ORFV 作为疫苗载体
        2.9 临床治疗
        2.10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ORFV 在 OFTu 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靶向 ORFV CBP 基因 siRNA 抑制 ORFV 增殖效果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靶向 ORFV DNA 聚合酶 RNAi 抑制 ORFV 增殖效果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9)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流行病学调查
3 症状
4 病理变化
5 诊断
6 防治
7 实验室检验
    7.1 病毒分离鉴定
    7.2 细菌学检查
8 讨论与小结

四、山羊传染性胞泡性口膜炎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羊口疮的预防治疗措施[J]. 孙峻. 云南农业, 2016(01)
  • [2]Ⅱ型单纯性疱疹病毒DNA疫苗的研究[D]. 张则强. 吉林大学, 2014(11)
  • [3]羊传染性脓疱病毒FIL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邵洪泽.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4]p53在I型干扰素介导的先天性抗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作用研究[D]. 朱紫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5]重组羊类泛素ISG15蛋白对盘羊杂交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免疫调节及治疗效果的研究[D]. 姜方配.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6]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囊膜蛋白Erns/E2的原核表达及噬菌体展示anti-BVDV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D]. 肖红冉.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7]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类泛素ISG15基因的功能研究[D]. 鲁海富.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RNAi抑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增殖效果的研究[D]. 王改丽. 吉林大学, 2012(09)
  • [9]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的调查[J]. 马呼和,张淑英,李启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11(11)
  • [10]羊传染性脓泡性口膜炎的调查[A]. 张淑英,李启军,王丹丹,达能太.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11

标签:;  ;  ;  ;  ;  

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