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成人溃疡性口炎30例

推拿治疗成人溃疡性口炎30例

一、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危凯[1](2020)在《养阴清热1号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最常见的溃疡类性疾病,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该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明确中药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模型,并运用养阴清热1号对其进行研究实验来研究其变化规律。养阴清热1号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经验方,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以及外周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值的表达量,探讨养阴清热1号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且探究其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一、文献研究口腔粘膜溃疡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伴有疼痛,和功能受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在不同的研究层面有很多学说,而且大多都有实验以及临床支持,都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主要观点认为与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口腔微生物菌群、饮食营养状态、免疫因素等原因有关。在治疗上方法众多,主要以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为主。CD4+、CD8+,T细胞亚群是发挥免疫效应功能的重要淋巴细胞,CD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起诱导和辅助的作用,CD8+起抑制和毒杀的作用,两大细胞亚群的变化方向互为对立协调。在正常情况下,各亚群之间作用互相拮抗而且达到平衡。当免疫功能失衡时,各淋巴细胞数量及比值发生紊乱,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表明,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病名为“口疮”,主要原因在于津液气血、阴阳失调,热邪在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矛盾,养阴清热是治疗口疮病的根本。养阴清热的中药可以降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炎症因子的水平,同时可以上调患者T细胞亚群的水平。养阴清热1号方就是以养阴清热为立方思路,临床效果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养阴清热1号方对模型大鼠外周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值表达量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对半,为方便取材,大鼠喂养至体重200±20g。采用随机数方法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对半。分别为取材组,预试验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正常组。、实验方法:取材组大鼠用于制备大鼠口腔黏膜抗原乳化液,取材后大鼠全部处死。参考以往的文献,制备大鼠口腔黏膜的抗原乳化液,对预试验组大鼠进行注射,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对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采用同样的方法造模。确定模型成功后,予以灌胃给药,情况如下:中药组生药18.23g/Kg/d;西药组维生素B12 54mg/Kg/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干预;保证各组灌胃和造模时间相同。记录大鼠一般状态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体重饮水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的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值的表达量。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后各组大鼠体重均减少,且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模型大鼠口腔溃疡影响食量,从柱状图可看出模型组体重减少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中西药组大鼠体重减轻稍轻(P<0.05),说明治疗有效,且中药组与西药组体重相比相比无差异(P>0.05),说明中药缓解症状从而改善进食作用等同于西药组。(2)各组大鼠分笼喂养,实验前各组大鼠饮水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后各组大鼠饮水量均增加,且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模型大鼠阴液亏虚则饮水量增加,模型组饮水量增加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中西药组大鼠水量增加较少(P<0.05),说明治疗有效,且中药组与西药组饮水量相比有差异(P<0.05),中药组饮水量稍低,说明中药缓解大鼠症状作用优于西药组。

周允鹏[2](2019)在《鱼腥草芩蓝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多发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儿科门诊中一类特殊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7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但也有少数新生儿和成人患有这种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原体大多是柯萨奇A组病毒,以及EV71病毒、埃可病毒感染的一小部分。在诊断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喉咙痛、咽峡部疱疹和流涎等症状。西医主要是基于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并且没有靶向药物,而抗病毒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稳定。在我国有相关资料表明,这种疾病属于中医学“口疮病”及“喉痹”的范围,将这种病症分成风热乘脾证、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三种证型进行辩证论治。这类疾病发病快,且具有一定传染性,可呈小范围流行。有学者发现这类疾病的发病位置是在咽峡部并不是在牙龈、舌等部位等位置,同时因为这种病症具有很强传染性等特点,这些学者认为这类病症是由于系风热疫毒袭肺,博结咽喉所导致的,所以可以使用温病的理论依据对这种疾病进行辨证论治。依照患病儿童的生理病理特性,患病儿童在受到风热温邪后能够迅速发展,等到患病儿童到医院就诊时已经不只是单单的表现为卫分或者是气分热,会变为出卫气同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疏风散热和清热解毒的原则。临床治疗中,自选鱼腥草芩蓝合剂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现在还缺少有关临床实验及数据来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判。目的:观察鱼腥草芩蓝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探讨可能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患儿30例,予以鱼腥草芩蓝合剂口服及维生素C静滴用药治疗方案;对照组患儿30例,仅给予维生素C静滴治疗,其余退热及补液支持等基础治疗均一致;并选取正常对照组20人。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主要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6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其中治疗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7±0.91)岁。入选的30例对照组患儿,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1±0.82)岁。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42±0.75)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例上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病程、病情轻重上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病儿童在疱疹、发热、咽痛等单个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较治疗前下降,组间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后均<0.01),且实验组积分较对照组积分下降更明显。(3)治疗5天后,两组患病儿童的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愈显率为90%,对照组为83.3%,经?2检验,两组愈显率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6.67%,两组有效率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治疗5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IgA、IgG、IgM比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均<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CD4、CD4/CD8指标均显着升高,CD8水平显着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组患儿IL-10、IFN-γ指标均显着升高。且IL-10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IFN-γ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数据比较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鱼腥草芩蓝合剂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它可以显着降低患病儿童发热、咽痛、拒食和疱疹等症状体征;鱼腥草芩蓝合剂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实现的。

张安兴[3](2019)在《炎症性肠病合并EBV感染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IBD患者是机会性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首先,疾病本身可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降;其次,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会严重抑制患者的免疫力,因此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显着增加,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近年来,许多病原体已被证实与IBD的进展有关,在病毒方面,随着医学及检验技术的发展,病毒发病机制理论的改善,人们对IBD和病毒相关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EBV与IBD相关,其中最常与UC相关,其次与CD相关。IBD与EBV的关系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针对IBD合并EBV感染的相关研究甚少,要全面阐述IBD与EBV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临床研究结果,并结合我院IBD患者特点,旨在:(1)试图通过EBV-DNA描述EBV在IBD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暴露情况,为机会性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提供参考;(2)试图寻找IBD患者合并EBV感染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3)应用ROC曲线对IBD合并EBV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早期诊断IBD合并EBV感染的指标,力求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方 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治疗的207例IBD患者(169例UC和38例CD),将IBD患者分为UC组和CD组,回顾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IBD患者行EBV-DNA、EBV-IgG抗体检测的患者病史,分析其一般特征,疾病特征,病变部位,用药史,实验室检查和生活习惯。同时招募了 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完善EBV-DNA检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数据整理软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整理,采用绘图软件 GraphPad Prism Version 7.0.4 绘图,采用 R Version3.5.1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置信区间为9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用于评估IBD合并EB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现临床诊断临界值。[结 果]1.IBD 组、UC 组、CD 组 EBV-DNA 阳性率分别为 52.7%,53.4%,31.6%,健康对照组EBV-DNA阳性率为16.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D患者EBV-DNA阳性率(52.7%)高于健康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0,CI=1.08-8.73,p=0.05);UC 患者 EBV-DNA 阳性率(53.4%)高于健康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2,CI=1.13-16.28,p=0.039);而 CD 患者EBV-DNA阳性率(31.6%)高于健康对照组(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CI=0.49-6.56,p=0.404)。2.在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对于UC患者:EBV-DNA阳性主要与年龄、Mayo评分、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病变部位累及E2呈正相关,同时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未发现任何危险因素与EBV-IgG抗体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于CD患者:EBV-DNA阳性主要与CDAI评分、血沉水平呈正相关,同时与BMI、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EBV-IgG抗体阳性与CDAI评分和病变部位累及L3呈正相关,同时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在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对于UC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Mayo评分(p=0.025)、年龄(p=0.012)、C反应蛋白水平(p=0.038)、血红蛋白水平(p=0.004)与EBV-DNA阳性相关。未发现任何危险因素与EBV-IgG抗体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不必要进行多变量分析。对于CD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未发现危险因素与EBV-DNA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病变部位累及L3(p=0.043)与EBV-IgG抗体相关。4.对于ROC曲线评价IBD合并EBV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UC患者中,ROC曲线评价诊断UC患者EBV-DNA阳性的有意义指标为:年龄、Mayo评分、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它们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5、0.635、0.616、0.689、0.602,ROC 曲线对 UC 患者 EBV-DNA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灵敏度分别为:0.629、0.794、0.660、0.762、0.392,ROC曲线对UC患者EBV-DNA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特异度分别为:0.542、0.486、0.592、0.576、0.831,它们对UC患者EBV-DNA阳性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49.5、9.5、7.35、12.15、141.5。未发现任何危险因素与EBV-IgG抗体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必要分析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面积。CD患者中,ROC曲线评价诊断CD患者EBV-DNA阳性的有意义指标为:CDAI评分、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血沉水平、BMI水平,它们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0.836、0.845、0.816、0.755,ROC 曲线对 CD 患者EBV-DNA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灵敏度分别为:0.885、0.880、0.720、0.850、0.538,ROC曲线对CD患者EBV-DNA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特异度分别为:0.750、0.636、0.833、0.750、0.917,它们对UC患者EBV-DNA阳性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259.0、100.5、36.850、50.5、19.796。ROC 曲线评价诊断 CD 患者 EBV-IgG抗体阳性的有意义指标为:CDAI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它们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0.836,ROC曲线对CD患者EBV-IgG抗体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灵敏度分别为:0.885、0.880,ROC曲线对CD患者EBV-IgG抗体阳性危险因素指标的特异度分别为:0.750、0.636,它们对CD患者EB V-IgG抗体阳性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259.0、100.5。[结 论]1.与健康个体相比,IBD患者具有EBV感染的倾向。2.年龄较大、Mayo评分较高、白细胞水平增高、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病变部位累及E2的UC患者可能更易合并EBV感染。3.CDAI评分较高、血沉水平增高、BMI较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白蛋白水平降低,疾病部位累及L3的CD患者可能更易合并EBV感染。4.年龄大于49.5岁,Mayo评分大于9.5分,白细胞水平高于7.35X 109/L,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12.15 mg/L,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41.5 g/L等指标可预测UC患者合并EBV感染。5.CDAI评分大于259.0分,血沉水平大于50.5 mm/H,BMI水平低于19.796,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5 g/L,白蛋白水平低于36.850 g/L等指标可预测CD患者合并EBV感染。6.运用ROC曲线对IBD合并EB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筛查IBD合并EBV感染,具有价廉、快捷、方便及易为患者接受的优势,值得临床重视。

王晗峄[4](2019)在《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影响,评价加味三物黄芩汤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所有纳入病例均来自于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唐山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治疗,疗程均为4天。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溃疡数量,溃疡直径,疼痛指数,平均溃疡期,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总有效率及远期复发率,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理化检查、疗效指标基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疗效性指标比较:溃疡数量治疗组为1.00(1.001.00)个,对照组为1.00(1.002.00)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直径治疗组为(0.43±0.22)mm,对照组为(1.27±0.44)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指数治疗组为1.00(0.002.00)分,对照组为3.00(2.004.00)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溃疡期治疗组为4.23(3.764.74)天,对照组为6.00(5.007.0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各项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各项积分比较,在溃疡大小、渗出面积、充血、疼痛、大便、小便及总积分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烧灼感、口干口渴积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9%,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复发率33.33%,对照组复发率58.06%,P=0.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本研究中两组因患者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入选患者均未见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中医证候疗效较维生素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2.加味三物黄芩汤在减少溃疡数量、减小溃疡面积、减轻疼痛,缩短平均溃疡期方面优于维生素治疗。3.加味三物黄芩汤在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恢复正常和减少复发方面较维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图0幅;表18个;参90篇。

游振阳[5](2018)在《散火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散火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门诊和全科门诊收集的符合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诊断标准和脾阴虚辨证标准的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以散火养真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1例,以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溃疡个数、直径、疼痛指数;评估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应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中文版(OHIP-14)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记录其他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局部病损和总体的疗效。追踪观察疗程结束后3个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比较治疗前后组内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两组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单项积分、总积分,结果显示两组经治疗后总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改善充血程度、疼痛、烧灼感、饥不欲食、脘腹痞胀、胃中嘈杂、唇干少饮、排便无力、舌象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溃疡个数、直径、渗出物方面,两组疗效相似(P>0.05)。2.两组病例治疗后OHIP-14量表中功能限制、生理性疼痛、心理不适、生理障碍、心理障碍、社交障碍、残障等维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功能限制、生理性疼痛、生理障碍、社交障碍、残障等维度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等维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两组局部病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36.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火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有显着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口腔局部病损与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期复发率较低,安全性好。

刘涛[6](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认为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朱春传[7](2001)在《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溃疡性口腔炎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成年女性,症见双侧颊部或舌及上下唇内粘膜上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表浅溃疡,中心稍凹下,表面覆以灰白色假膜,重者溃疡面周围红肿,烧灼样疼痛,遇饮食刺激疼痛加重,小儿常哭闹不安、拒食,成人因疼痛而饮食减少,情绪低落,常影响工作和休息。笔者自1996年以来应用推拿治疗本病30

万小凤[8](2021)在《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经郁热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治疗方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针灸科及皮肤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每次300mg,一日2次;口服维生素B1片,每次10mg,一日3次;两药均服用10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火针点刺疱疹局部,隔日治疗1次;予以复方黄柏液湿敷皮损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10天。观察记录患者疱疹愈合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综合疗效、后遗神经痛及不良反应。结果:1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第5天、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疱疹情况:观察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带状疱疹综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带状疱疹综合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后遗神经痛:随访治疗后的第1个月,对照组PHN发生率为26.7%,观察组为3.4%,两组间PH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治疗后的第2、3个月,对照组发生PHN的分别有3例、2例,观察组无PHN发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上,予以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有效促进疱疹愈合、结痂、脱痂,减少治疗后1个月内PHN的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与运用。

常美玲[9](2020)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睡眠情况及日间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对慢性失眠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慢性失眠患者日间情绪、日间疲劳状况及日间嗜睡情况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取穴:按照患者就诊时间,根据纳子法开穴表,选取该时辰气血旺盛经脉的本经本穴及原穴针刺,依据患者病症的虚实,对相应的子母穴进行补泻。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百会、内关、神门、四神聪,随症加减。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施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5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利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睡眠情况进行评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疲劳量表-14(FS-14)、Epworth思睡量表(ESS)对日间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疗效分析:本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夜间睡眠情况评价: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试验组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夜间睡眠情况,在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减轻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优于常规针刺,在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轻睡眠障碍方面两种针刺方法疗效相当。3.日间功能评价: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SDS、FS-14及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S、SDS、FS-14及E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SAS、SDS、FS-14及E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和常规针刺均可以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疲劳症状及日间嗜睡情况,且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和常规针刺都是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方法,且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不但可以改善夜间睡眠,而且对慢性失眠患者日间嗜睡、日间疲劳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肖荣[10](2020)在《从免疫炎症探索脾虚失眠证候变化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比较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与脾虚胃热型失眠者细胞因子水平,尝试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脾虚失眠的证候变化特点。2.观察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脾虚胃热型失眠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从免疫炎症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以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和脾虚胃热型失眠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于广东省中医院招募受试者。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失眠严重指数评分(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评估以上三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量三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umor Necrosis Factor-β,TNF-β),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抗病毒因子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的血清浓度。研究二:选取脾虚胃热型失眠组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28天,采用PSQI、ISI量表及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评估该方对脾虚胃热型失眠的疗效,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及检验指标评价该方的安全性,并采用ELISA法测量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TNF-β,抗炎因子IL-10和抗病毒因子IFN-α的血清浓度以探讨其疗效机制。结果:研究一: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和脾虚胃热型失眠三组之间的变化特点共纳入病例101例,其中脾虚型非失眠组有34例,脾虚型失眠组40例,脾虚胃热型失眠组27例。1.睡眠质量脾虚型非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和脾虚胃热型失眠组的PSQI总分分别为5.12±1.65、13.78±2.14、13.70±2.48 分,ISI 总分分别为 3.59±3.26、20.20±4.77、20.85±4.11分,可见,脾虚型非失眠组无临床失眠,脾虚型失眠组和脾虚胃热型失眠组均为中度失眠。2.细胞因子血清浓度水平(1)促炎因子脾虚型非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与脾虚胃热型失眠组三组促炎因子IL-1β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型非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脾虚胃热型失眠组的趋势呈递进升高;三组促炎因子IL-6、TNF-α、TNF-β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NF-α及TNF-β在脾虚型非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脾虚胃热型失眠组呈递进升高趋势。两两比较中,脾虚胃热型失眠组在IL-1β上较脾虚型非失眠组显着升高(P<0.05);脾虚型失眠组在IL-6上较脾虚胃热型失眠组显着升高(P<0.05)。可见,脾虚胃热型失眠组的IL-1β、TNF-α、TNF-β在三组中处于最高状态,脾虚型失眠组的IL-6在三组中处于最高状态。(2)抗炎因子三组抗炎因子IL-10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见两失眠组IL-10均较非失眠组有升高趋势,其中,脾虚型失眠组IL-10在三组中处于最高水平。(3)抗病毒因子三组抗病毒因子IFN-α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型非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脾虚胃热型失眠组的趋势呈递进升高。两两比较中,脾虚胃热型失眠组在IFN-α上较脾虚型非失眠组和脾虚型失眠组均显着升高(P<0.05)。3.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IL-1β 与 TNF-α、TNF-β、IFN-α,TNF-α 与 TNF-β,IL-6 与 IL-10,IFN-α与TNF-α、TNF-β在三组中均有显着线性正相关(P<0.05)。IL-6与TNF-α仅在非失眠组(脾虚型非失眠组)有显着线性负相关(P<0.05);IL-6与TNF-β、IL-10与IFN-α在俩失眠组(脾虚型失眠组和脾虚胃热型失眠组)均有显着线性正相关(P<0.05)。IL-1β与IL-10、IL-6与IFN-α、TNF-β与IL-10仅在脾虚胃热型失眠组有显着线性正相关(P<0.05)。其余炎症因子(IL-1β与IL-6、TNF-α与IL-10)在三组均未见显着线性相关性(P>0.05)。4.PSQI总分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三组PSQI总分与各细胞因子血清浓度之间均无显着线性相关性(P>0.05)。研究二: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作用临床研究共纳入脾虚胃热型失眠病例27例,完成干预前后两次PSG的为12例,完成停止干预后随访的为19例。1.疗效评价:睡眠质量(1)主观睡眠质量:PSQI分数和ISI分数经4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后,PSQI总分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0.05),其中因子分主观睡眠质量分数、睡眠潜伏期分数、使用睡眠药物总分、睡眠持续性分数与干预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习惯性睡眠效率总分、白天功能紊乱总分、睡眠紊乱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I总分与干预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2)客观睡眠质量:PSG检查经4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后,PSG各项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睡眠时间、睡眠清醒持续时间、睡眠总清醒次数、N2总睡眠时间百分比较干预前呈下降趋势,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N1总睡眠时间百分比、N3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EM总睡眠时间百分比较干预前呈上升趋势。2.安全性评价(1)检验检查指标本研究中出现的指标异常主要体现在血常规、肝功能、二便常规及心电图异常。其中,1例白细胞计数下降,2例血红蛋白含量下降,1例血小板计数升高;4例转氨酶稍升高;2例尿潜血升高,1例尿白细胞升高,1例尿酸升高;1例粪便潜血升高;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窦性心率不齐,1例偶发房性早搏。(2)不良事件研究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研究中有2例轻度不良事件,均为消化道症状,在干预结束前均好转痊愈。3.疗效机制:干预后细胞因子血清浓度的改变经4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后,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及抗炎因子IL-10与干预前相比显着上升(P<0.05);促炎因子TNF-β、抗病毒因子IFN-α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下降趋势。结论:1.三组在细胞因子血清浓度水平和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某些特点及变化趋势:(1)脾虚证型(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脾虚胃热型失眠)中,IL-1 β与TNF-α、IL-1β 与 TNF-β、IL-1 β 与 IFN-α,TNF-α 与 TNF-β,IL-6 与 IL-10,IFN-α与TNF-α、IFN-α与TNF-β呈正相关。(2)非失眠人群(脾虚型)IL-6与TNF-α呈负相关。(3)失眠患者(脾虚型和脾虚胃热型)IL-6与TNF-β、IL-10与IFN-α呈正相关;高浓度的促炎因子IL-6和抗炎因子IL-10可能是脾虚型失眠的炎症特点之一;低浓度的促炎因子IL-6和抗炎因子IL-10可能是脾虚胃热型失眠的炎症特点之一,并且IL-1β与IL-10、IL-6与IFN-α、TNF-β与IL-10呈正相关。(4)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脾虚胃热型失眠的发展过程中,炎症症状呈逐步加重表现,免疫激活程度可能也逐步加重,脾虚型失眠组可能呈现出免疫炎症反应激活状态,脾虚胃热型失眠可能处于免疫炎症过亢状态,体现在促炎因子IL1-β、TNF-α、TNF-β和抗病毒因子IFN-α血清浓度呈组间递增趋势。2.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脾虚胃热型失眠,对于主客观睡眠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改善作用可能与增强脾虚胃热型失眠患者的抗炎能力、缓解其体内过亢的免疫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因子浓度以使体内炎症状态达到平衡相关。

二、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养阴清热1号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序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现状
        1.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证论治
        2.1 风热乘脾
        2.2 心火上炎
        2.3 脾胃积热
        2.4 虚火上炎
        2.5 肝火上炎
        2.6 气血两虚
        3.养阴清热法治疗口疮病的研究
        3.1 养阴清热方剂的临床应用
        3.2 养阴清热中药的药理作用
    二、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概况
        1.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断
        2.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
        2.1 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2.2 口腔微生物菌群
        2.3 饮食营养状态
        2.4 免疫因素
        2.5 其他因素
        3.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3.1 局部治疗
        3.2 漱口水治疗
        3.3 口服药物治疗
        3.4 激光疗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内容和目标
        1.1 研究内容
        1.2 目标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物制备
        2.3 主要仪器及仪器情况
        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 方法
        3.1 预实验和模型建立
        3.2 动物造模及分组
        3.3 样本采集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大鼠状态
        5.2 大鼠体重变化
        5.3 大鼠饮水量变化
        5.4 大鼠血清CD3+含量
        5.5 大鼠血清CD4+、CD8+含量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分析和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鱼腥草芩蓝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概述
        1.4.2 基本资料
        1.4.3 记录方法
        1.4.4 观察指标
        1.4.5 疗效判定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炎症性肠病合并EBV感染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1.1.4 研究方法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统计比较与分析
        1.2.2 疗效比较与分析
        1.2.3 安全性比较与分析
    1.3 讨论
        1.3.1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及对免疫因素的探讨
        1.3.2 中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与探讨
        1.3.3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理论依据
        1.3.4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组方原则
        1.3.5 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病因病机的分析
        1.3.6 现代药理研究
        1.3.7 研究结果分析
        1.3.8 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中医药对儿童口腔黏膜病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2.1.1 中医对口腔黏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2 现代对口腔黏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中医药治疗
        2.2.1 中药局部外治法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2.2 中药汤剂加减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2.3 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2.4 中西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2.5 针灸推拿或联合中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2.6 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2.3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表
附录B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观察评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散火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西医分型标准
        3. 中医辨证标准
    (三)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剔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四)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2. 一般基础治疗
    (五) 观察指标
        1. 一般资料
        2. RAU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3. 生活质量
        4. 不良反应
        5. 安全性
        6. 远期疗效
    (六) 疗效评定标准
        1. RAU局部病损疗效评价标准
        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3. 远期疗效判定标准
    (七) 统计方法
    (八) 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
    (一) 治疗前两组间临床资料对比
        1.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3. 两组病例病程比较
        4. 两组病例治疗前溃疡个数、直径、疼痛指数比较
        5. 两组病例治疗前RAU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6. 两组病例治疗前OHIP-14量表积分比较
    (二)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1. 两组病例治疗后溃疡个数、直径、疼痛指数比较
        2. 两组病例治疗后RAU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 两组病例治疗后局部病损、总体疗效比较
        4. 两组病例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
    (三) 治疗前后OHIP-14量表评估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1. 治疗前63例患者OHIP-14各条目负面影响分析
        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OHIP-14七个维度积分比较
    (四) 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西医对RAU病因认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 RAU的病理因素
        2. 西医治疗进展
    (二) 中医对RAU病机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RAU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RAU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三) 脾阴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1. 中医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2. 脾胃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关系
        3. 治则与治法
        4. 方药分析
    (四) 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分析
    (五) 观察结果分析
        1. 溃疡局部病损
        2. 脾阴虚中医证候
        3. 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4. 有效率
        5. 复发率
    (六)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
5 体会

(8)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技术路线图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入选情况
    3.2 受试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3 基线分析
    3.4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3 关于对火针的认识
    4.4 关于对复方黄柏液的认识
    4.5 关于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9)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睡眠情况及日间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睡眠分期
        1.3 失眠的发病机制
        1.4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的病名
        2.2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3.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进展
        3.1 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
        3.2 子午流注针法的科学性
        3.3 纳子法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方法
        1.3 分组方法
        1.4 盲法
    2.病例筛选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及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指标
        3.4 评价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3.6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2 纳子法针刺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失眠患者夜间睡眠的改善情况
        4.4 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失眠患者日间嗜睡的改善情况
        4.5 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
        4.6 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失眠患者日间疲劳状态的改善情况
讨论
    1.研究慢性失眠的意义
    2.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研究价值
    3.纳子法治疗失眠的科学依据探讨
    4.影响针刺效果的相关因素
    5.纳子法针刺对睡眠的影响及原因
    6.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从免疫炎症探索脾虚失眠证候变化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失眠的现代研究现状
        一、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评估手段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一、病名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三、治法方药
    第三节 免疫与睡眠的关系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介绍
        二、免疫与睡眠
    第四节 基于中医“脾胃学说”论失眠及免疫炎症
        一、脾胃与失眠
        二、脾胃与免疫
        三、脾虚失眠的证型变化和治疗
        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在脾虚胃热证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一: 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脾虚型非失眠、脾虚型失眠和脾虚胃热型失眠三组之间的变化特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案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研究二: 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作用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案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养阴清热1号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影响的研究[D]. 危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鱼腥草芩蓝合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 周允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炎症性肠病合并EBV感染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分析[D]. 张安兴.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D]. 王晗峄.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散火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研究[D]. 游振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4)
  • [6]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7]推拿治疗成年人溃疡性口腔炎30例[J]. 朱春传. 中医外治杂志, 2001(06)
  • [8]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万小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睡眠情况及日间功能的临床研究[D]. 常美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从免疫炎症探索脾虚失眠证候变化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作用[D]. 肖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推拿治疗成人溃疡性口炎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