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mile属和满洲种生态复合仿生栽培试验

Hansmile属和满洲种生态复合仿生栽培试验

一、含笑、木莲属树种生态复合拟生栽培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雪[1](2018)在《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是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逐渐减少,其抗寒不常绿,常绿不抗寒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这一珍贵树种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的应用,低温冻害是木兰科植物向北方高纬度地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筛选抗寒性强的常绿木兰科树种,研究其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寒生理和分子机制,将为今后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木兰科植物抗寒相关调控基因和耐寒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优良储备基因,对将该物种向更高纬度地区引种栽培,改善我国北方城市冬季萧条的园林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标本鉴定、野外调查和资源采集等方法,全面了解我国木兰科植物的资源概况和分布格局,进一步对湖南省木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以采穗嫁接和实生苗种植的方式在我国木兰科植物的主要栽培区收集在地理分布北缘、海拔高度上限生长的常绿木兰科树种,建立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对抗寒性状表现优良的树种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荧光成像显微系统进行叶片解剖结构观察,阐明叶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对抗寒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寒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抗寒性强的树种。为深入解析木兰科植物的抗寒机制,选用抗寒性强的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ensis)的2年生扦插幼苗为材料,进行0℃低温胁迫不同时间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同时基于RNA-seq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TM4000)对0℃低温胁迫Oh、2h、6h和24h的乐东拟单性木兰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差异基因分析和功能注释;挖掘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信号的关键转录因子和应答基因,探究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脉络和调控机理;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湖南省木兰科植物有6属39种(含1亚种,3变种),占国产属、种数54.5%、24.38%。在湖南省46个县有分布,集中分布在湘南、湘西南、湘西北地区;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500~1500m范围内,水平分布中心在北纬28°~26°和东经108°47’~111°之间;湖南省与广东、广西的木兰科物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8.46%和55.42%,其次为贵州、江西和四川,与云南的相似性系数最低。2.收集保存了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202份,建立1个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根据越冬适应性和花期物候期性状观察初步优选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六瓣含笑(Michelia martini’Tiny’)、阔瓣含笑(M.platypetala)、峨眉含笑(M.wilsonii)、杂交含笑(M.martinii’Tiny’ ♀ ×M.doltsopa♂)、红花深山含笑(M.maudiaevar.rubicunda)6种抗寒性状表现良好的树种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材料。3.对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叶片进行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发现6种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1~2层,垂周壁略呈波浪状,栅栏组织细胞1~3层,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主脉厚度可作为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评价的主要叶片结构指标。4.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表明,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的低温LT50在一10.64℃~-22.06℃;各树种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含量(MDA)则不断积累。相对电导率(REC)、MDA、SP、SS和Pro含量可作为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评价的关键生理指标。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乐东拟单性木兰>六瓣含笑>阔瓣含笑>杂交含笑>峨眉含笑>红花深山含笑。5.构建了乐东拟单性木兰0℃低温胁迫(Oh、2h、6h、24h)的4个cDNA文库,共产生了 238.067×106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所有的Clean reads组装成273252条非冗长Unigenes,平均长度为590.52 bp,E90N50序列长度达1144bp,碱基错误率<1%,total BUSCO为100%,测序数据可靠,重复性、完整性高。注释到公共数据库的Unigenes有72599个,占所有Unigenes比例的26.57%,其中注释到Uniprot、Pfam、GO、KEGG、Pathway、eggNOG 和 Nr 数据库的 Unigenes 分别有 70624、25189、49622、9079、5819、6139 和 69070 个。6.根据阈值qvalue<0.05且|log2FoldChange|>1,对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发现在sOh vs s2h、sOh vs s6h、sOh vs s24h分别有10753、18364、19231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分别有5174、9222和8956个基因表达上调,以及5581、9144和10277个基因表达下调。s2h vs s6h和s2h vs s24 h分别有3373和2146个基因上调表达,以及1843和3433个基因表达下调;s6h vs s24 h分别含有1280个基因表达上调和1958个基因表达下调。基于公共基因数据库BLAST比对和KEGG pathway分析,发现Pfam结构域注释以富含亮氨酸重复家族(LRR)、ATPase家族和蛋白激酶家族最多,分别有3544、2369和2173条Unigenes;GO数据库注释到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方面的Unigenes分别有47,705,34,675和67,917条(41.85%),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光合作用、压力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谷氨酸酶代谢、水解酶活性、脂质结合、蛋白激酶、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和细胞壁组织等条目。KEGG pathway注释最多的是代谢途径(6299)条,其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Unigenes最多(1401条),显着富集在淀粉与糖代谢途经;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Unigenes有777条,显着富集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喹啉生物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Unigenes有681条,显着富集在脂肪酸伸长等途径。参与环境信息处理过程的Unigenes有1337条,显着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ko04010)和磷脂酶D信号通路(ko04072)等信号转导途径。7.基于生理生化和转录组数据,初步挖掘与乐东拟单性木兰相关的关键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应答基因,阐明其在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理。低温首先诱导其细胞膜发生改变(LRRTPK,FAD3,LEA5,FAO),通过Ca2+、MAPK,PLD,cMAP和ABA信号转导途径和相关蛋白激酶(MAPPP3R,LRRRLK,ATPase,CDPK28)激活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33,Myb4,APL,bZIP,NAC)和下游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清除活性氧(ROS)的抗氧化酶基因([CuZn]SOD,CAT,POD,LOX2S,GR)、淀粉合成和糖代谢相关基因(Beta-amylase,GTs,GPA1,RAC)、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PRODH,HRGP)和其他次生代谢相关基因(CytP450,SHSP,ACBP,LTP2)的表达,进一步调节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提高乐东拟单性木兰的抗寒性。8.挑选1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这1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四种动态表达模式,分别为RAC,SHHSP,PLCPs和FAO基因在处理2h下调表达后持续上调表达;β-amylase,CTs,LOX2S,LRRRLK,ACBP,LEA5,WRKY33和[CuZn]SOD基因呈持续上调的表达模式;FAD3,Myb4和TP2基因在低温处理6h前上调表达之后下调表达;ATPase在低温处理2h上调表达之后下调表达。这16个差异基因的qRT-PCR相对表达量(△△CT)与转录组测序RNA-Seq测序相对表达量(FPKM)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文珊娜[2](2017)在《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越南引进的12个灰木莲种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灰木莲不同种源的种子形态、苗期生长、叶片表型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差异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灰木莲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灰木莲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灰木莲遗传改良及良种选育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灰木莲不同种源种子的形态变异分析。对12个灰木莲种源的种子的形态性状(种子长、宽、厚、千粒重和体积指数)的观测结果表明:灰木莲种子的平均长为6.15 mm,平均宽为5.04 mm,种子的体积指数(长×宽×厚)平均为95.88 mm3,千粒重为39.56g。灰木莲种子各性状的种源遗传力为0.1690.478,家系遗传力为0.1110.391。种子各性状的种源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大于家系,种子体积指数的种源遗传变异系数最大(20.25%)。种源TQ3的种子变异系数(CV)最大(48.79%),种源BK1的种子变异系数最小(5.16%)。2)灰木莲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变异研究。对12个种源1年生苗高和地径进行分析,灰木莲1年生苗的高和地径生长动态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苗高生长的Logistic模型为H=60.72/(1+20.264*e-0.014t),决定系数为0.982;地径的生长模型为D=8.58/(1+8.27*e-0.012t),决定系数为0.996。1年生灰木莲苗高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6%,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为13.33%。对灰木莲种源1.5年生苗木的生物量进行比较得知:灰木莲不同种源在苗高、地径、根冠比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等性状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3)灰木莲不同种源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对12个种源苗的叶片测量得知:灰木莲平均叶面积为58.25 cm2,叶均长为19.45 cm,叶宽平均为5.15 cm,叶周长平均为45.94 cm,叶柄平均长为1.45 cm,其长宽比为3.79,形状因子平均值为0.35,种源TQ1的叶面积最大,灰木莲种源间在叶表型性状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灰木莲叶片气孔器和表皮毛分布,气孔为平列型。灰木莲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器密度为127.38个·mm-2,表皮被毛平均长为182.66μm,气孔器长平均为30.50μm,气孔器平均宽为22.12μm,气孔器面积平均为529.18μm2,气孔的长宽比均值为1.38,其中,种源LC2的气孔器面积最小,LC4的气孔器面积最大。叶形态性状中叶柄长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11.99%),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排列顺序为:叶柄长>叶面积>叶形状因子>表皮毛密度>叶周长>表皮毛长度>叶长>气孔密度>叶长宽比>叶宽>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长>气孔器宽>气孔器长宽比。4)灰木莲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变异分析。灰木莲1.5年生苗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为7.00μmol·m-2·s-1,种源TQ1的净光合速率最大(8.88μmol·m-2·s-1),种源LC2净光合速率最小(5.26μmol·m-2·s-1);气孔导度大小平均为0.073 mmol·m-2·s-1,胞间CO2浓度平均值为231.58μmol·mol-1,蒸腾速率平均为2.10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3.66μmol·mmol-1,气孔限制值平均为0.47。种源间在光合性状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通径分析得知,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是主要影响灰木莲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其中TQ2、TQ3和LC3等3个种源综合光合性能较好,耐旱性较好,可用于灰木莲耐良种选育和培育。5)分析灰木莲各表型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与地理因子(经纬度、海拔)及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拔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59;经纬度、降雨量与种子形态性状相关性不显着。气孔器的形态、表皮被毛密度和长度与经纬度呈不显着相关;叶片的周长、长宽比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叶片长宽比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影响灰木莲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是经纬度。气孔导度与海拔、纬度呈正显着相关;经度与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呈负显着相关。地理因子对灰木莲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能产生显着影响。6)利用D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灰木莲12个种源的种子形态、苗期生长、叶片表型性状及光合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值排名前三的种源依次为:TQ3、LC4、TQ1,排名后三位的种源分别是LC2、LC3和BK2。7)灰木莲种质资源SSR标记分析。参考木兰科植物中的86对SSR引物对灰木莲进行SSR-PCR扩增,最终筛选出8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特异性较强的SSR引物,一共扩增出133个等位基因。利用SSR标记对灰木莲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及评价。灰木莲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8个,Nei’s指数平均为0.592,Shannon指数平均为1.405,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是0.605和0.424。种源中PT1的遗传多样性最高,LC4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灰木莲总遗传变异中有18.0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灰木莲种源间,71.91%存在于灰木莲种源内个体间。基于遗传距离聚类将种源可分为三个大类群。灰木莲种源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Mantel检测)不显着,基因流(Nm)为2.264,表明种源间有较强的基因流。

赵珊珊,沈顺锋,王亚玲,赵强民,武艳芳,付琳[3](2013)在《26种木莲属植物的园林观赏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评分相结合的评价系统,以木莲属植物的园林景观应用为目的,根据观赏价值、资源潜力、生物学特性三大类13个指标,对26种木莲属植物的园林观赏价值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宜华南地区园林应用的种类,有亮叶木莲、马关木莲、木莲、大叶木莲、海南木莲、毛桃木莲、乳源木莲、大果木莲等,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此评价可以为育种目标的确定和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还可以很好地了解木莲属各个种的优缺点,为建立木莲属园林植物核心种质资源库提供数据支持,也便于人们根据各自的目标进行选择。

周丽丽[4](2013)在《杜鹃花植物景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鹃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现代风景园林中,杜鹃花专类园和以杜鹃花为主题的植物景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深入开展杜鹃花植物景观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前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对杜鹃花专类园的建设和杜鹃花植物景观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以风景名胜区杜鹃花自然植物群落、杜鹃花专类园以及公园绿地的杜鹃花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在风景名胜区杜鹃花植物景观中,介绍了11个以杜鹃花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概况,着重分析了湖北麻城龟峰山风景区和浙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华顶景区的杜鹃花植物景观,指出了景区中存在的问题。在杜鹃花专类园和公园绿地中,共选取59个具有代表性的杜鹃花植物景观案例,从植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季相特色、科学性、艺术性以及杜鹃花的种植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各案例的植物配置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杜鹃花植物景观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色彩变化与季相特征、多样的应用形式与空间层次三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缺乏对杜鹃花生态习性的了解、夏冬两季季相景观单调、地域特色与文化的融入较少、配置的植物种类单一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杜鹃花植物景观的营造,论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创造利于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二是要注重色彩搭配、花期衔接以及季相特色;三是要体现科学性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四是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五是要体现经济原则与景观管理双重统一。(3)从植物种类组成与配置方式分析,与杜鹃花植物景观配置的常用植物主要包括58种上层植物,68种中层植物和47种下层植物。

于雅鑫[5](2013)在《12种木兰科乔木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及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作为园林绿化和改善环境的重要软质景观,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今热点。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作为园林植物开发和利用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现已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木兰科植物是一类园林应用价值极高的绿化树种,本文研究了木兰科植物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综合两方面选取乐昌含笑、平伐含笑、紫花含笑、观光木、木莲、毛桃木莲、二乔玉兰、黄花玉兰、厚朴、凹叶厚朴、黄山木兰以及杂交马褂木共12种木兰科乔木进行了景观评价和开发等级排序,为长沙市木兰科植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观赏种的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证明,单株植物绿量的大小与其叶面积指数、冠幅、冠层结构等因素有密切联系。6种落叶树种的平均叶面积指数高于6种常绿树种的平均水平,这说明落叶植物对光能的有效吸收利用率要高于常绿植物。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量大小才是决定树种生态效能的关键因素。生长期内,6种落叶树种与6种常绿树种之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平均固碳释氧量相差1.50倍,降温增湿量相差1.84倍。可见,植物生长期内,落叶树种平均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对于常绿树种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2)通过对12种木兰科乔木的景观效果研究,发现观赏特性最为特别的是杂交鹅掌楸,它有马褂形的叶片和纺锤形的果实,而且入秋叶片变为金黄色。常绿树种的四季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的渐变上,而落叶树种在冬春季节展示其枝干美,也不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采用环境效益评价法,通过“影子价格”得到6种常绿植物的生态经济效益加和为164.08元/m2,而6种落叶树种的年均经济效益总和为149.75元/m2,虽然落叶植物的有效生长期远远短于常绿植物,但是落叶植物创造的经济价值丝毫不逊于常绿植物。(4)本文建立了以木兰科植物的景观评价为目标层,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2个准则层组成,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模型。运用差值法分析景观评价结果,可将景观评价综合指数>2.43的种类分为Ⅰ级,景观价值很高,该级有木莲、杂交鹅掌楸和观光木3个树种;综合指数在2.21~2.43之间的划分为Ⅱ级,价值高,该级包括平伐含笑和二乔玉兰;综合指数在1.99~2.21之间的划分为Ⅲ级,价值中等,该级有紫花含笑、毛桃木莲、黄花玉兰、厚朴和凹叶厚朴5个树种:综合指数在1.77~1.99之间的划分为Ⅳ级,景观价值一般,该级仅黄山木兰1种;综合指数≤1.77的划分为Ⅴ级,价值差,该级仅乐昌含笑1个树种。在今后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要注重木兰科树种的选取与开发利用,通过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科学配置来实现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

唐浩君[6](2012)在《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城市园林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城市园林建设和环境改善的热点。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性状特征与习性各异而观赏价值各不相同,在园林建设中它们的地位也就不尽相同。因此,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开发和利用工作中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和基本环节的园林植物观赏价值的评价就成为了研究热点。木莲属植物全世界约40种,其中中国种类最为丰富,有27种,占世界种类数的67.5%,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园林、庭院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园林应用价值。从现有文献看,虽然对园林植物观赏价值评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有关木莲属植物的观赏价值评价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研究了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对其进行了观赏价值评价和优先开发排序,为中国木莲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观赏种类选育和筛选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和引种栽培木莲属植物观赏性状的调查和分析,掌握了中国木莲属27种植物的花、叶、果和树形的观赏特征,并揭示了这些观赏特征在木莲属植物中的分布规律。2、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匹配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等原则,结合木莲属植物观赏性状的特性,从形态美、色彩美、嗅觉美、季相美、文化美、稀有美和特有美等7方面,多角度分析了木莲属植物的观赏价值,确立了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划分系统,并筛选出了36个与其观赏价值有密切关系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合理的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3、根据本文所构建的观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木莲属27种植物进行了观赏价值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观赏价值进行了等级划分和优先开发排序,结果表明:(1)观赏价值为Ⅰ级的有红花木莲和大果木莲等2种,占评价种类总数的7.4%;Ⅱ级的有川滇木莲、四川木莲等7种,占26%;Ⅲ级的有木莲、中缅木莲等10种,占37%;Ⅳ级的有倒卵叶木莲、毛果木莲等8种,占29.6%。(2)可作为优先开发的树种有红花木莲、大果木莲等9种,占评价种类总数的33.4%;准优先开发的树种有红河木莲、厚叶木莲等10种,占37%;待开发的树种有倒卵叶木莲、毛果木莲等8种,占29.6%。4、根据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选择川滇木莲、红花木莲、四川木莲、桂南木莲和香木莲等5个常见优先开发树种进行了花部性状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这5个种类中,第四轮花被片、雄蕊、柱头和心皮等4个花部结构变异最大,是它们变异的主要器官;这5个种类的变异主要发生在株间,这为优良单株存在的可能性及其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秀丽[7](2012)在《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兰亚属植物(Magnolia Subgenus of Yulania)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花卉。本研究重点对我国玉兰亚属及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的栽培品种资源开展了详细的整理与调查工作,获得了玉兰品种和玉兰亚属部分种的现状情况;建立了玉兰亚属部分种和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各品种间形态学上的差异,结合孢粉学和AFLP分子生物学手段,梳理了玉兰亚属种和玉兰品种的分类情况,探讨了其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和演化情况。结论如下:1、经调查和整理,目前有记载的玉兰亚属植物共52种,明确认定18种,近来文献提及的新种24个,尚存有争议的10种;我国作为玉兰亚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与现代分布中心,共有48个本地种(包括文献提及及有争议种,另4个为国外种)。经调查整理,初步调查到我国白玉兰和二乔玉兰(M×soulangeana)品种40个,其中白玉兰类26个,二乔玉兰类14个。根据形态学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将‘黄脉’和‘玉蝶’等12个具典型特征的玉兰类型暂作为新品种处理。运用形态学数量聚类分析将其中37个玉兰类型很清晰地划分为呈间隔分布的5个白玉兰和二乔玉兰品种群,在印证了二乔玉兰与白玉兰在许多外部性状上均存在着广泛交叉和逐渐过渡情况的同时,也表明形态学聚类分析是一种开展玉兰品种分类研究较好的方法。R型聚类显示,30个性状的量化处理较为合理,保证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贡献率大小确定了小枝粗细、叶芽颜色、花被颜色等18个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以后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中国玉兰品种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37个样本35个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显示,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相似,均为左右对称,异极,具单沟,超长球形(P/E>2),大小(52.9-61.3μm)×(21.3-27.6μm),属于NPC花粉分类系统中的N1P3C3类型,与玉兰业属植物花粉共同的典型特征一致,但表面纹饰的细微形态结构(穿孔和孔穴的分布密度、纹饰类型等)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作为区分玉兰品种的参考依据。孢粉学的数量聚类图中,供试玉兰品种可以较清晰的划分出白玉兰类群与二乔玉兰类群,说明孢粉学性状可以作为种一级的分类方法,但用于对玉兰品种一级的分类并不十分敏锐,可以作为品种分类辅助的参考标准。3、建立了玉兰业属16个种和玉兰39个样本37个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和聚类关系图,确定了DICE (Jaccard)和SM算法是分别适用于种和品种的高信度聚类途径。16个种的聚类结果支持将天目玉兰(M. amoena)和望春玉兰归为同一组;厚叶玉兰(M. crassifolius)和红花玉兰(M. wufengensis)亲缘关系相近,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建议将景宁玉兰(M. sinostellata)单独作为种的分类处理,并建议将景宁玉兰、天目玉兰与望春玉兰同归于望春玉兰组;不支持将伏牛山玉兰(Mfuniushanensis)并入望春玉兰及作为宝华玉兰的变种处理;AFL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以萼片状花被片、花被片颜色作为玉兰亚属分组依据存在欠缺和不足。39个样品大部分能被较为准确地聚类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类,该结果支持了将种源作为玉兰品种的一级分类标准;聚类结果显示,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花型的相关性较小。AFLP聚类结果还显示出同一地区的品种聚于一起,可能的原因是玉兰品种大多由当地习用的种或品种育成。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充分了解种或品种种质形成渊源的基础上,AFLP技术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4、形态及孢粉数量分类法和AFLP技术均能将供试的玉兰品种较为清晰地区分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品种群,因此,三种方法均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5、同花色玉兰品种在孢粉学及AFLP聚类图中大部分能聚于一处,而多瓣类玉兰品种在AFLP聚类图和孢粉学聚类图中则呈间隔分布,表明对于玉兰品种的分类实践来说,花色性状是居于花型(重瓣)性状更高一层次分类等级的位置,但花色、花型性状是否能作为玉兰品种二级分类标准,尚需要更多的品种参与及更深入的研究。6、玉兰最早在我国2500年前就已开始栽植,并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玉兰花文化,发展出了包括诗词、绘画和民俗等在内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花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以上研究为掌握我国玉兰植物资源现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之间的亲缘关系,完善玉兰业属种和玉兰品种分类系统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并为玉兰植物资源保护、收集和新种质创制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晓程[8](2010)在《乡土树种在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化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城市绿化的框架性素材是乡土树种。一些乡土树种园林应用历史悠久,自古为人们熟知和喜爱,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乡土树种还具备一些其他绿化素材所无法比拟的园林应用优良性状或独特优势,如生态适应性强、地方特色明显、栽培管理便利、性价比高等。在城市中普及应用乡土树种,提高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的种类及多样性,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且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应用当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乡土树种在应用种类及植物配置的科学艺术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围绕如何丰富城市绿化当中乡土树种的种类和进行科学合理的树种选择两方面为主题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长沙地区的乡土树种。从园林植物选择角度出发,本文对乡土树种的范畴进行了延伸拓展,本文所定义的乡土树种不仅包括那些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原生树种,同时也包括那些经过长期引种栽培、驯化繁殖,高度适应本地区气候环境的树种,其中有的具备文化内涵或已形成当地特色。从园林植物的应用地域来看,依据城市所辖区域界定乡土植物最具体,也最具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于长沙市主城区选取133个包括街道在内的具有代表性的绿化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绿化树种种类进行记录,调查统计木本植物55科182种。依据调查结果分析长沙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现状,并结合相关资料加以补充,提出在长沙城区应用广泛的乡土树种97种、应用一般的乡土树种103种、具备应用前景的乡土树种94种。参考借鉴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权重,初步建立长沙地区绿化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于长沙地区乡土绿化树种资源的评价分级,得出Ⅰ级树种33种,Ⅱ级树种76种,Ⅲ级树种89种,Ⅳ级树种67种,V级树种29种。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各乡土树种的园林用途、生态习性、配置方式等,结合评价结果提出长沙城市绿化乡土树种选择建议,为促进长沙地区城市绿化乡土树种种类以及植物配置的科学合理性提供依据。

王若涵[9](2010)在《木兰属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系统演化表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作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多为珍贵濒危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类群,在整个植物进化系统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试验以木兰科木兰属的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和武当木兰Magnolia sprengeri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形态学研究、组织化学染色、解剖学观测、人工授粉试验以及红外线热偶探针测温、红外线成像等方法,对开花生物学,传粉机制,繁育系统以及开花生热效应中表现出的原始性状和进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自然条件下白玉兰M. denudata部分胚珠败育的机理、玉兰亚属Subgen. Yulania心皮不完全发育的机制、木兰属Magnolia植物花芽长绢毛的趋同进化、木兰属生殖过程中的开花生热效应、以及木兰科植物双花粉管萌发的进化作用与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白玉兰M. denudata花粉活力在不同散粉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展瓣期(Stage 3)的花粉活力最强,即此时雄蕊群距中轴辐射散开,花药开裂,离心皮雌蕊柱头暗淡。此阶段的花粉萌发速率最快,近1.5小时即萌发;白玉兰柱头可授期时间很短,仅约5小时,因此,可授期的短促和具活力花粉的适时落置,是该属胚珠发育的先决条件。2)白玉兰M. denudata雌雄异熟间隔时间约为36小时,即从柱头具可受性到雄蕊成熟。尽管雌雄异熟避免自花授粉的发生,但北方玉兰早春花先叶的满树绽放,为访花昆虫在同一株树上长时间访花提供了机会,因而提高了同株异花授粉这种广义自花授粉形式的大量发生,进而使得雌雄异熟机制避免自花授粉在木兰属中的作用微乎其微。3)白玉兰生殖过程为严格意义的异株异花授粉。人工授粉试验结果显示,白玉兰异株异花果实与种子发育良好,同株异花授粉胚珠后期败育。同株异花授粉后,花粉管在花柱道内的生长和伸长率与异株异花样本并无明显差异,荧光显微镜下,同株和异株授粉柱头花粉管均可以通过花柱内的引导组织到达花柱道的底端。此后受精卵开始发育,胚乳核分裂,但胚珠发育停滞在鱼雷期,中心细胞消融退化,解剖学观测到的胚珠鱼雷期败育,直接导致低结实率,而败育发生在受精以后,为自交不亲和的滞后表现(Late-acting self-incompatibility)。4)玉兰亚属心皮的不完全发育是由部分胚珠败育导致。玉兰亚属的心皮由于自交不亲和机制,受自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的影响,胚珠部分败育,导致部分心皮不完全发育,果序不饱满。玉兰亚属胚珠发生的自交不亲和的滞后表现,即合子后自交不亲和(Post zygotic SI)。由于原始被子植物不是完善的合心皮果,因此导致有效自交不亲和的进化不能得以顺利进行。5)木兰属Magnolia植物在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生热效应。木兰属花芽外密被长绢毛,红外线测温以及热偶探针测定显示低温天气下,花芽内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密被绢毛的芽鳞片有效保持了花芽发育的内部温度,并防止热量向外扩散;花蕾期,花芽的温度明显高于枝叶温度;开花期,雌蕊的温度在柱头可授期和最佳散粉期中都会维持较高的温度,花期温度的变化中,雌蕊比雄蕊有更强的控制力。植物开花生热,保持较高的温度,不仅能保障植物花粉发育,花粉管生长和受精等一系列生殖发育的顺利进行,而且能促使花部气味挥发,吸引昆虫访花,提高自身的繁殖成功。6)木兰科植物的花粉萌发出现双花粉管现象,是木兰科在植物系统发育中原始性状的表现。双花粉管的萌发类型在木兰属Magnolia、含笑属Michelia、木莲属Manglietia和鹅掌楸属Liriodendron等木兰科植物中普遍存在。结合裸子植物与部分被子植物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木兰科花粉管的生长上保留了部分原始的特征,是探讨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系统进化过程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表征,可以看作是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进化的过程中,在花粉萌发中出现的重演现象。

王淑华,周兰英,张旭,万静[10](2010)在《木莲属植物濒危现状及保护策略》文中指出结合四川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对于木莲属植物应在迁地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原产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为野生木莲创造好的繁育环境,增强其自然更新能力;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加强野生木莲保护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为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含笑、木莲属树种生态复合拟生栽培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笑、木莲属树种生态复合拟生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结构与抗寒性
        1.1.2 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
        1.1.3 丙二醛含量与抗寒性
        1.1.4 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寒性
        1.1.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1.2 植物抗寒性的评价方法
        1.2.1 田间自然鉴定法
        1.2.2 QTL定位法
        1.2.3 室内恢复生长法
        1.2.4 镜检法
        1.2.5 电导法
        1.2.6 隶属函数法
    1.3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3.1 植物响应低温信号的主要转导途径
        1.3.2 植物抗寒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技术在植物低温逆境研究中的应用
    1.5 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优树初选
        1.7.2 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1.7.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
        1.7.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的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挖掘
        1.7.5 乐东拟单性木兰抗寒相关候选基因的qRT-PCR分析
        1.7.6 乐东拟单性木兰抗寒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和抗寒机理
    1.8 技术路线
2 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与收集保存
    2.1 研究方法
        2.1.1 资料查阅
        2.1.2 实地调查
        2.1.3 数据处理
        2.1.4 研究区域概况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兰科植物资源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2.2.2 木兰科植物在中国各省区的物种丰富度
        2.2.3 湖南省木兰科植物资源状况
        2.2.4 湖南省木兰科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
        2.2.5 湖南省与邻近省区的木兰科植物资源比较
        2.2.6 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
        2.2.7 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优良树种的确定
    2.3 讨论
3 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3.1 材料及处理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田间冻害调查
        3.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3 石蜡切片及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田间冻害等级调查
        3.4.2 叶片组织结构特征比较
        3.4.3 6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结构指标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4.4 6种木兰科植物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4.5 6种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3.5 讨论
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调控机理
    4.1 材料及处理
    4.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叶片结构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3.2 RNA的提取
        4.3.3 RNA质量检测和浓度测定
        4.3.4 cDNA合成及文库构建
        4.3.5 转录组数据分析流程
        4.3.6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组装
        4.3.7 转录组测序质量及完整性评价
        4.3.8 读码框(ORF)预测和基因功能注释
        4.3.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10 qRT-PCR候选基因与引物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乐东拟单性木兰叶片组织结构对低温的响应
        4.4.2 低温胁迫对乐东拟单性木兰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4.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分析
    4.5 讨论
        4.5.1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测序组装质量评估
        4.5.2 低温胁迫下乐东拟单性木兰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4.5.3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
        4.5.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导代谢通路和应答机制
5 结论
    5.1 木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与收集保存
    5.2 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5.3 乐东拟单性木兰转录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调控机理
6 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6.1 创新点
    6.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绿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接穗及种质资源保存名录
附录B 乐东拟单性木兰样品RNA质量检测图谱
附录C 乐东拟单性木兰RNA-seq测序的基因注释信息
附录D qRT-PCR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附录E qRT-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附录F 乐东拟单性木兰响应低温信号的转导通路图
附录G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遗传多样性
        1.2.1 遗传多样性定义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 灰木莲研究概述
        1.3.1 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灰木莲生物学特性
        1.3.3 灰木莲引种栽培情况
        1.3.4 灰木莲木材及其他利用
        1.3.5 灰木莲抗逆性研究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灰木莲种源/家系种子形态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灰木莲种子形态特征
        2.2.2 灰木莲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2.2.3 灰木莲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
        2.2.4 灰木莲种子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灰木莲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木莲苗高和地径生长变异分析
        3.2.2 灰木莲苗期生长阶段的特性
        3.2.3 1.5年生灰木莲苗生长变异分析
        3.2.4 苗期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种源灰木莲苗期生长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灰木莲苗期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灰木莲叶形态观测
        4.1.2 气孔形态观测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形态性状分析
        4.2.2 灰木莲显微形态特征分析
        4.2.3 叶表型性状的极差变异分析
        4.2.4 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5 叶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灰木莲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响应曲线测定
        5.2.2 不同种源灰木莲光合参数测定结果分析
        5.2.3 灰木莲不同种源的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2.4 灰木莲光合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5.2.5 灰木莲主要光合性状聚类分析
        5.2.6 影响灰木莲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表型性状灰木莲种源综合选育评价
    6.1 灰木莲综合选育数据来源
    6.2 数据处理方法
        6.2.1 DTOPSIS法
        6.2.2 灰色关联度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DTOPSIS分析
        6.3.2 灰色关联度法
        6.3.3 灰木莲种源综合评价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灰木莲种质资源SSR变异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7.1.3 试验方法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因组DNA检测
        7.2.2 灰木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3 小结
        7.3.1 灰木莲遗传多样性水平
        7.3.2 灰木莲遗传结构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灰木莲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8.2.2 灰木莲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8.3 创新点和展望
        8.3.1 创新点
        8.3.2.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26种木莲属植物的园林观赏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2方法
    2.1性状调查和分值的赋予
    2.2性状指标的权重
        2.2.1评级指标的选择和模型的构建
        2.2.2调查问卷的生成
        2.2.3群决策控制
        2.2.4判断矩阵的构造
        2.2.5结果计算
        2.2.6数据导出
3结果与分析
    3.1各指标的权重
    3.2木莲属植物的园林观赏价值评价
4结论与讨论

(4)杜鹃花植物景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2 杜鹃花资源分布、品种分类及生态习性
        1.2.1 杜鹃花植物资源分布和引种驯化
        1.2.2 杜鹃花园艺品种分类
        1.2.3 杜鹃花园艺品种生态习性
    1.3 植物专类园与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1.3.1 植物专类园的研究
        1.3.2 植物景观的研究
    1.4 杜鹃花景观研究综述
        1.4.1 古代杜鹃花植物景观的研究
        1.4.2 现代杜鹃花植物景观的研究
2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风景名胜区内杜鹃花植物景观分析
        2.2.2 杜鹃花专类园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2.3 公园绿地中杜鹃花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2.4 杜鹃花植物景观配置特色、问题及营造建议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研
        2.3.2 案例分析
3 风景名胜区杜鹃花植物景观研究
    3.1 我国着名杜鹃花植物景观风景名胜区概况
    3.2 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杜鹃花植物景观分析
        3.2.1 湖北麻城龟峰山风景区
        3.2.2 浙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华顶景区
    3.3 小结
4 杜鹃花专类园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4.1 杭州植物园杜鹃园
        4.1.1 概况
        4.1.2 映山红区块(H1)
        4.1.3 映山红区块西侧(H2)
        4.1.4 龙凤山庄西北侧道路(H3)
        4.1.5 东侧金钱松林下杜鹃(H4)
        4.1.6 西侧金钱松林下杜鹃(H5)
        4.1.7 鸳鸯亭北侧道路(H6)
    4.2 上海植物园杜鹃园
        4.2.1 概况
        4.2.2 北区块(S1)
        4.2.3 西北区块(S2)
        4.2.4 西南区块(S3)
    4.3 锡惠公园中国杜鹃园
        4.3.1 概况
        4.3.2 绣霞轩(X1)
        4.3.3 云蒸霞蔚门(X2)
        4.3.4 北侧道路(X3)
        4.3.5 山花烂漫亭(X4)
        4.3.6 醉红坡(X5)
        4.3.7 踯躅廊与映红渡(X6)
        4.3.8 沁芳涧南侧(X7)
        4.3.9 西神茶墅(X8)
    4.4 武汉植物园杜鹃园(W1)
    4.5 庐山植物园杜鹃花分类区(L1)
    4.6 小结
5 公园绿地中杜鹃花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5.1 地形
        5.1.1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牡丹园(DX1)
    5.2 道路
        5.2.1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牡丹园西侧道路(DL1)
        5.2.2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牡丹园东侧道路(DL2)
        5.2.3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南门入口草坪南侧道路(DL3)
        5.2.4 杭州花圃兰苑东侧庭院道路拐角(DL4)
        5.2.5 杭州花圃盆景园入口处道路(DL5)
        5.2.6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杜鹃园主园路两侧(DL6)
        5.2.7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杜鹃园交叉道路(DL7)
        5.2.8 庐山植物园乡土灌木园道路(DL8)
        5.2.9 庐山植物园国际友谊杜鹃园北侧道路(DL9)
        5.2.10 庐山植物园国际友谊杜鹃园南侧道路(DL10)
        5.2.11 庐山植物园温室区云锦杜鹃(DL11)
    5.3 滨水
        5.3.1 杭州西湖苏堤(BS1)
        5.3.2 杭州西湖学士公园东侧入口处(BS2)
        5.3.3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桥头(BS3)
        5.3.4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九曲桥对岸(BS4)
        5.3.5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溪涧(BS5)
        5.3.6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翠湖湖心岛(BS6)
        5.3.7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翠湖北岸(BS7)
    5.4 园林建筑、庭院
        5.4.1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水榭边(JT1)
        5.4.2 杭州花圃兰苑西侧庭院(JT2)
        5.4.3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绉云峰一侧(JT3)
        5.4.4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风荷御酒坊”入口(JT4)
    5.5 林下
        5.5.1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芍药圃(LX1)
        5.5.2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红鱼池岸(LX2)
        5.5.3 杭州西湖学士公园水杉林下(LX3)
        5.5.4 杭州西湖孤山北侧山坡(LX4)
        5.5.5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曲水流觞处(LX5)
        5.5.6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中心水域北侧(LX6)
        5.5.7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杜鹃园入口(LX7)
        5.5.8 庐山植物园松柏区南侧(LX8)
    5.6 林缘
        5.6.1 杭州西湖孤山北侧草坪(LY1)
        5.6.2 杭州花圃兰苑东侧庭院(LY2)
        5.6.3 杭州花圃西门(LY3)
        5.6.4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牡丹园南侧草坪(LY4)
        5.6.5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充山隐秀木兰园大草坪(LY5)
        5.6.6 庐山植物园温室前草坪(LY6)
        5.6.7 庐山植物园“天绘”草坪(LY7)
        5.6.8 庐山植物园温室前主园路西侧(LY8)
        5.6.9 庐山植物园国际友谊杜鹃园罗汉柏周边(LY9)
    5.7 小结
6 结论、讨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杜鹃花植物景观特色
        6.1.2 杜鹃花植物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6.1.3 杜鹃花植物景观营造建议
        6.1.4 杜鹃花植物景观常用配置植物种类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二 华东地区杜鹃花植物景观常用配置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三 杜鹃花主要品种
附录四 杜鹃花主要品种图片
个人简介
致谢

(5)12种木兰科乔木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及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植物景观
        1.2.2 植物景观评价
        1.2.3 绿量
        1.2.4 固碳释氧
        1.2.5 降温增湿
    1.3 文献综述
        1.3.1 木兰科植物的园林应用研究
        1.3.2 植物景观的研究进展
        1.3.3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
        1.3.4 绿量的研究进展
        1.3.5 固碳释氧的研究进展
        1.3.6 降温增湿的研究进展
        1.3.7 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现状
        1.3.8 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12种木兰科乔木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材料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12种木兰科乔木的绿量测定
        2.2.1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2.2 单株树种的绿量计算
    2.3 12种木兰科乔木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的研究
        2.3.1 光合和蒸腾作用速率的测定
        2.3.2 光合和蒸腾作用曲线的四季变化
        2.3.3 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量的计算
        2.3.4 生长期内单位叶面积平均固碳释氧和降温増湿效益的比较分析
        2.3.5 生长期内单株平均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的比较分析
        2.3.6 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平均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的比较分析
        2.3.7 单位土地面积年均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的比较分析
    2.4 12种木兰科乔木的生态经济效益
    2.5 小结
3 12种木兰科乔木的景观效果分析
    3.1 12种木兰科乔木的主要观赏特性
        3.1.1 树形
        3.1.2 叶
        3.1.3 花
        3.1.4 果
    3.2 12种试验树种的四季景观变化
    3.3 讨论
4 12种木兰科乔木的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评价方法的确定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评价体系的建立
        4.1.4 评价者的选择
        4.1.5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4.1.6 综合权重的确定
    4.2 指标赋分标准
    4.3 12种木兰科乔木的景观评价等级
    4.4 12种木兰科乔木的园林应用前景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6)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木莲属植物的研究简史
        1.1.1 系统分类学
        1.1.2 形态学
        1.1.3 解剖学
        1.1.4 胚胎学
        1.1.5 孢粉学
        1.1.6 细胞学
        1.1.7 分子生物学
        1.1.8 植物化学
        1.1.9 遗传育种学
        1.1.10 保护生物学
        1.1.11 植物生态学和群落学
    1.2 中国园林植物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回顾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树形
        2.2.2 叶
        2.2.3 花
        2.2.4 果
    2.3 讨论
        2.3.1 观赏性状的类型和分布
        2.3.2 观赏性状与园林应用
        2.3.3 观赏性状与分类学
3 观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划分系统
    3.3 评价指标体系
        3.3.1 目标层(A)
        3.3.2 准则层(B)
        3.3.3 指标层(C)
        3.3.4 指标评分标准
    3.4 讨论
        3.4.1 评价体系的意义
        3.4.2 评价指标的意义
4 中国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评价及其优先开发排序
    4.1 评价方法
        4.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2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4.1.3 各层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4.1.4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1.5 准则层指数的计算
        4.1.6 观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4.1.7 观赏价值分级和优先开发排序的方法
    4.2 结果
        4.2.1 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4.2.2 观赏价值
        4.2.3 优先开发排序
    4.4 讨论
        4.4.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2 评价结果分析
5 中国五种常见木莲属植物的花部变异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部数量变异
        5.2.2 花部形态变异
        5.2.3 花部大小变异
    5.3 讨论
        5.3.1 花部特征
        5.3.2 花部变异特点与选育
        5.3.3 花部变异与传粉
        5.3.4 花部性状演化
6 主要结论
    6.1 观赏性状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观赏价值评价及优先开发排序
    6.4 花部变异
参考文献
附录 1 植物照片
附录 2 花部变异照片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论着
致谢

(7)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玉兰花文化与栽培历史的研究
        1.1.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与分类
        1.1.2.1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及分类现状研究
        1.1.2.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
        1.1.3 玉兰亚属植物品种选育与繁殖栽培研究进展
        1.1.3.1 品种选育
        1.1.3.2 繁殖栽培
        1.1.4 玉兰亚属植物的研究热点
        1.1.4.1 分类系统的研究
        1.1.4.2 种群生物学特性、致濒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1.4.3 新品种的选育与培育
        1.1.4.4 玉兰亚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
        1.1.5 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的内容
        1.2.2.1 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
        1.2.2.2 玉兰品种的形态学数量分类研究
        1.2.2.3 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
        1.2.2.4 构建部分玉兰亚属种及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并开展亲源关系分析
        1.2.2.5 基于形态学、孢粉学、数量分类学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的玉兰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1.2.2.6 玉兰花文化研究
        1.2.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与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1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
        2.1.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1.1.1 调查范围及依据
        2.1.1.2 调查方法
        2.1.2 调查与整理结果
        2.1.2.1 种类
        2.1.2.2 中国原产玉兰亚属种质资源分布概况
        2.1.3 讨论
    2.2 我国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2.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2.1.1 调查范围
        2.2.1.2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
        2.2.3 玉兰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2.2.3.1 材料与方法
        2.2.3.2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3 小结
3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及数量分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兰品种的花粉大小与形状
        3.2.2 玉兰品种的花粉萌发孔特点
        3.2.3 玉兰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
        3.2.4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数量分类分析
    3.3 讨论
        3.3.1 玉兰品种的花粉粒形状
        3.3.2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的可能演化趋势
        3.3.3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与形态学比较
        3.3.4 玉兰品种的亲缘关系
    3.4 小结
4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系统分类学研究
    4.1 AFLP分子标记技术简介及应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玉兰亚属和玉兰品种植物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1 主要仪器
        4.2.2.2 主要试剂
        4.2.3 AFLP的流程及方法
        4.2.3.1 植物DNA的提取(CTAB法)
        4.2.3.2 模板DNA的电泳检测
        4.2.3.3 模板DNA的酶切
        4.2.3.4 DNA片段接头的连接
        4.2.3.5 DNA片段的预扩增
        4.2.3.6 AFLP的选择性扩增
        4.2.3.7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的制备
        4.2.3.8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2.3.9 AFLP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DNA的电泳检测
        4.3.2 基因组DNA的酶切及接头的连接
        4.3.3 DNA片段的预扩增
        4.3.4 选择性扩增的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3.5 结果与分析
        4.3.5.1 数据的校验与选择
        4.3.5.2 玉兰亚属种的AFLP聚类结果
        4.3.5.3 玉兰品种的AFLP聚类结果
    4.4 讨论
        4.4.1 玉兰亚属部分种的AFLP聚类分析
        4.4.2 玉兰品种AFLP聚类分析
        4.4.3 形态学、孢粉学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讨论
    4.5 小结
5 中国玉兰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1 花文化的概念
        5.1.1 文化的概念
        5.1.2 花文化的概念
    5.2 中国花文化的研究现状
    5.3 玉兰的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3.1 玉兰花文化渊源与表现形式
        5.3.1.1 玉兰的栽培起源
        5.3.1.2 玉兰的得名
        5.3.1.3 玉兰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5.3.2 玉兰花文化的美学价值
        5.3.2.1 玉兰自身的形态之美
        5.3.2.2 意境之美
        5.3.3 玉兰在园林中的应用
        5.3.3.1 玉兰在古园林中的应用
        5.3.3.2 现存玉兰古树名木
        5.3.3.3 玉兰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乡土树种在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查阅
        1.3.2 实地调查
        1.3.3 系统归纳与分析
        1.3.5 专家咨询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园林美学原理
        1.4.2 生态学理论
        1.4.3 文化内涵和经济性原则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乡土树种研究概述
    2.1 乡土树种的概念
    2.2 乡土树种认识历史及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对乡土植物认知
        2.2.2 乡土树种研究领域及现状
    2.3 乡土树种与植物文化
        2.3.1 传统植物知识与民族植物学
        2.3.2 文学作品与象征意义
        2.3.3 树木崇拜与民俗礼仪
        2.3.4 树木物候
        2.3.5 古树名木与市花市树
    2.4 乡土树种与植物造景
    2.5 乡土树种园林应用优势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2.5.1 乡土树种特点及园林应用优良性状
        2.5.2 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功能
    2.6 乡土树种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1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2 乡土树种园林绿化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中乡土树种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地—长沙市概况
        3.1.1 长沙自然地理
        3.1.2 长沙历史文化
        3.1.3 长沙发展现状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地点列表
    3.4 长沙市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应用分析
        3.4.1 长沙绿化树种应用频率分析
        3.4.2 长沙绿化树种种类结构分析
        3.4.3 长沙城市绿化树种种类丰富度分析
    3.5 长沙市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分类
        3.5.2 长沙市城市绿地中应用广泛的乡土树种
        3.5.3 长沙城市绿地中应用一般或较少的乡土树种
        3.5.4 长沙城市绿地中具有应用前景的乡土树种
    3.6 长沙市园林绿化苗木市场供应状况
        3.6.1 长沙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3.6.2 长沙市绿化苗木品种结构及市场分析
        3.6.3 发展乡土绿化苗木的建议
4 长沙市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综合评价及树种选择
    4.1 评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
    4.3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的评价分级
        4.3.1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乔木的综合评价与分级
        4.3.2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乔木的综合评级与分级
        4.3.3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灌木的综合评级与分级
        4.3.4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灌木的综合评级与分级
        4.3.5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藤木的综合评级与分级
        4.3.6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藤木的综合评级与分级
    4.4 长沙城市绿化乡土树种选择建议
        4.4.1 风景区树种选择
        4.4.2 行道、河岸树种选择
        4.4.3 防护绿地树种选择
        4.4.4 公园绿地树种选择
5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长沙城市绿化树种调查结果统计表
    附表B 长沙市城市绿化乡土树种主要生物学、生态特性一览表
    附表C 长沙城市绿化乡土树种综合评价
        (1)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乔木评价分级
        (2)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乔木评价分级
        (3)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灌木评价分级
        (4)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灌木评价分级
        (5) 长沙城市绿化常绿乡土藤木评价分级
        (6) 长沙城市绿化落叶乡土藤木评价分级
    附表D 长沙城市绿化抗性乡土树种分类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木兰属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系统演化表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原始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概况
        1.1.1 原始被子植物的界定及所包括的类群
        1.1.2 生殖生物学的概念及目前的研究角度
    1.2 原始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1.2.1 系统分类与植物进化的结合
        1.2.2 植物进化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
    1.3 木兰科植物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木兰科植物为原始被子植物的依据
        1.3.2 生殖发育方面
        1.3.3 系统进化方面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2 研究地的自然状况
    2.1 木兰科属人工杂交的授粉试验选地
    2.2 花粉萌发特性—双花粉管现象研究的试验选地
    2.3 开花生热效应的试验选地
    2.4 试验地各品种的分类与试验所用种类
3 白玉兰开花生物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部结构
        3.2.2 开花进程的界定
        3.2.3 雌雄成熟差异
        3.2.4 二次开合现象
    3.3 讨论
        3.3.1 玉兰花部特征的原始性状
        3.3.2 雌雄异熟机制对其生殖策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传粉生物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传粉效果的检测
        4.1.3 访花者种类及访花行为及频率的观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有效传粉昆虫及其传粉效果
        4.2.2 昆虫访花频率及其行为
        4.2.3 传粉诱物和访花报酬(Reward)
        4.2.4 木兰科不同分布地域及类群传粉机制比较
    4.3 讨论
        4.3.1 各类昆虫的传粉贡献率
        4.3.2 传粉效果的有效性与木兰属进化的传粉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繁育系统及其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树种
        5.1.2 试验地点
        5.1.3 花粉品质测定
        5.1.4 柱头可授性以及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
        5.1.5 授粉试验
        5.1.6 胚珠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与解剖学观测
        5.1.7 座果率与结实率的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粉粒形态观测
        5.2.2 不同开花阶段花粉生活力测定
        5.2.3 柱头可授性及可授时间
        5.2.4 不同授粉处理下的离心皮雌蕊柱头发育
        5.2.5 人工杂交授粉试验结果
        5.2.6 胚和胚乳的发育
        5.2.7 座果率与结实率
        5.2.8 种子的传播
    5.3 讨论
        5.3.1 花粉品质对繁殖力的影响
        5.3.2 雌雄异熟在繁育系统中的作用
        5.3.3 不同授粉方式对结实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从开花生热效应探讨木兰科植物的生殖发育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红外线测温仪
        6.1.2 红外线热成像原理
        6.1.3 研究地自然状况
        6.1.4 木兰科树种与测温部位的选择
        6.1.5 温度测量与数据采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开花前的花芽温度
        6.2.2 开花期间的花部温度
        6.2.3 雌性阶段的温度
        6.2.4 雄性阶段的温度
        6.2.5 雌性阶段与雄性阶段的对比
    6.3 讨论
        6.3.1 木兰科花芽长绢毛的趋同进化
        6.3.2 开花生热效应与木兰科生殖发育之间的关系
        6.3.3 开花生热效应与木兰科传粉生物学的紧密联系
        6.3.4 开花生热效应在植物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花粉萌发研究的木兰科系统进化探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木兰科内主要属种的花粉萌发研究
        7.1.2 裸子植物的花粉萌发研究
        7.1.3 一些被子植物科属(包括原始和进化科属)的花粉萌发研究
        7.1.4 花粉萌发的判定和花粉管形态的描述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木兰科花粉的萌发形态类型
        7.2.2 DAPI染色示木兰科中不同萌发类型花粉管中的精核运动
        7.2.3 裸子植物典型科属的花粉管形态
        7.2.4 其他原始被子植物科属的花粉管形态
    7.3 讨论
        7.3.1 双花粉管现象的定性
        7.3.2 双花粉管现象与裸子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7.3.3 木兰科原始性状与原始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关系
        7.3.4 双花粉管现象的进化学意义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概括
        8.1.1 自然条件下白玉兰M.denudata胚珠部分败育的机理
        8.1.2 玉兰亚属心皮不完全发育的机制
        8.1.3 木兰属植物花芽长绢毛的趋同进化
        8.1.4 木兰属生殖过程中的开花生热效应
        8.1.5 木兰科植物双花粉管萌发的进化作用与机制
    8.2 论文创新
        8.2.1 研究选题与思路
        8.2.2 研究观点
        8.2.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含笑、木莲属树种生态复合拟生栽培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寒常绿木兰科植物的筛选及抗寒机理研究[D]. 李瑞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2]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文珊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3]26种木莲属植物的园林观赏价值评价[J]. 赵珊珊,沈顺锋,王亚玲,赵强民,武艳芳,付琳. 广东园林, 2013(04)
  • [4]杜鹃花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 周丽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5]12种木兰科乔木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及景观评价研究[D]. 于雅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6]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D]. 唐浩君. 云南农业大学, 2012(11)
  • [7]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秀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8]乡土树种在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评价[D]. 郑晓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 [9]木兰属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系统演化表征探析[D]. 王若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木莲属植物濒危现状及保护策略[J]. 王淑华,周兰英,张旭,万静. 北方园艺, 2010(05)

标签:;  ;  ;  ;  ;  

Hansmile属和满洲种生态复合仿生栽培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